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星座 > 双子座

禳星是什么意思(疾病禳星是什么意思)

时间:2023-12-29 17:56:39 作者:若即若离 来源:用户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诸葛亮五丈原点燃七星灯,是否真的为了续命?其背后暗藏两大杀机

如果您喜欢这篇作品,欢迎点击右上方“关注”。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在诸葛亮临死前,他点燃了49盏灯的玄术为自己续命,但实际上,这些续命灯的背后,隐藏着两大计策。这些计策足以保证诸葛亮去世后,其身后蜀国和军队的安稳。

自从诸葛亮开始辅佐刘备,仕途生涯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生活在北伐的前线,为赢得战争的胜利,他耗尽了一生的才能和精力。

其实,从公元231年以后,诸葛亮和司马懿就成为旗鼓相当的对手。两人都知道,对方不除,自己的国家将永无宁日。

在军事上难以胜过对手时,他们只能选择抓住对方的弱点期冀一击致命。司马懿正是抓住了诸葛亮身体差的弱点,辅助心理攻势,从精神上先摧垮他。

而诸葛亮最后只能借用“七星灯续命”为蜀军拼尽最后一丝力量。

诸葛亮为什么要这么做?其实,上方谷之战后,他就有了相关的谋划。

司马懿的绝处逢生

刘备托孤后,诸葛亮一直在践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誓言。

北伐中,蜀军和魏军在上方谷对峙时,诸葛亮谋划用火攻战胜司马懿。

起初,他大张旗鼓地往该地派遣士兵并假装成运送粮草的队伍。按照军事策略来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是正常的军事安排。

这给司马懿造成假象:蜀军将大量粮草囤积在上方谷。

打仗时如果没有后勤保障,再厉害的军队也无法支撑长时间的消耗战。为此,司马懿想到了火烧粮仓的计谋。

这在历史上有不少的成功案例,如曹操在官渡之战中火烧粮草,釜底抽薪之后打赢袁绍进而平定中原。

司马懿的想法是美好的,但现实不总是按照人们的想象进行。

善谋的诸葛亮也想到对手会用火攻,想将计就计给魏军以沉重打击。

他设置圈套,让将士们在谷内放置许多干柴、引燃物和易爆物,上方谷周围高山上还埋伏了大量士兵。

只要司马懿进入包围圈,蜀军肯定能够一举消灭他们。

按照诸葛亮的设想,司马懿进入了上方谷地区,双方军队在谷内碰面后进行了短暂的激烈交战。随后蜀军诈败,诱使魏军追击进入埋伏圈。

这时的司马懿还未意识到他已中计。下令军队追击过程中,他特别想将诸葛亮置于死地,而蜀军也有类似想法。

提前布局、占据高位优势的蜀军首先从山上向下丢火把、射火箭引燃谷内的放置物,一下子就将魏军所处的区域变成一片火海。

这才真正进入本次战斗的高潮部分。

身处谷底的魏军,被火海包围,不能反击,官兵们一时间方寸大乱。抱头鼠窜之下误伤己方人员、急于逃跑活命。

当时的状态让司马懿无计可施,甚至绝望到想放弃抵抗等死。

可天公不作美,恰在那时,上方谷内狂风大作、黑云暗沉,暴雨及时而至。

魏军身边的熊熊大火立刻被大雨浇灭。司马懿绝处逢生后赶紧带领军队拼杀出一个缺口,撤出了上方谷。

本次战役,魏军损失惨重,司马懿虽狼狈而逃却保住了性命。

这让诸葛亮都望天兴叹:成事在天,不可强求。难道真的是老天都在帮助司马懿吗?

如果了解上方谷的地理位置以及一些物理常识,人们可能就不会将其归结于天命使然了。

上方谷,又名葫芦谷,从这个别名可以得知,其地形类似葫芦形状且处于两座高山之间,谷口是一处狭长地带,类似小型盆地结构。

这种地形特别适合打伏击战,诸葛亮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在此设置圈套,但考虑不周全。

或者说被忽略的一点是:谷内一旦着大火,地面温度会急速上升。

谷中空气受热、密度变小会发生热对流现象,谷外冷空气快速流入谷内,又容易形成涡流。

热冷空气交汇,水汽凝结成小水滴和小冰晶进而形成浓厚的云层,导致天昏地暗。

地上的易燃物又因燃烧释放出大量烟尘,为水汽凝结提供了凝结核,促进了云雨层的快速产生。

至此,谷内天气骤变而出现狂风、黑云和暴雨等异象也就不足为怪了。

当然,站在诸葛亮的角度而言,他和蜀军是时运不济,计策未能达成效果在于“天救”司马懿。

魏军也有类似的想法。这才让后世对此战役的解读过多着墨于司马懿运气好。

这次战斗的失败让诸葛亮思虑过重,病情进一步恶化。

其实,在建安十二年,诸葛亮最后一次伐魏时,他已对自己的身后事做了安排,还写信给诸葛瑾让其帮忙照顾儿子。

这次出师,他将家事、国事都做了详细安排。

可见,他已对此次出师无果有了初步预判。

上方谷一役更是让其预感到真的会无归期,这才有了临终前使用“七星灯续命”的计谋。

七星灯真的能续命吗?

诸葛亮虽在出发前秘奏后主并推荐蒋琬作为其继承人,但他也深知刘禅的无能和蜀军的后继无人状态,会削弱蜀国实力进而开始走下坡路。

他一直养成的“事必躬亲”,从不轻信他人的做事风格,让其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要发挥应有的作用,尽量避免自己的国家出现重大变更。

大敌当前,作为数万将士的统帅,诸葛亮忧心忡忡,呕血不断,再加上他熟悉天象且观测到自己的寿限将至,深知自己的离世意味着什么。

他只能依靠众人所信奉的占卜之术和阵法来维持当时蜀军的稳定,故而在军帐摆放49盏油灯来代表自己的命数。

其中一盏主灯是自己的化身并需确保该灯一定不能熄灭。

对于这类阵法的实施要求极为严格,按照诸葛亮对姜维所说的“禳星之术”要求。

七天内,他要通过施念咒语来守护49盏灯。在此期间,周围保护的人绝对不能打扰,否则半途而废。

当时,司马懿在观天象时也发现了诸葛亮命不久矣的迹象,但不能确定真实情况到底如何,他只能依靠探子到对方军营探听消息。

不幸的是,司马懿的探子被蜀军的魏延发现,并认定魏军要进行偷袭。

慌乱之下,魏延急闯了主帅的营帐上报有敌军偷袭的信息,还不小心地踩灭了诸葛亮一心要保护的主灯。

他对诸葛亮安排姜维预防敌袭的说法不予理睬,而是跪地磕头解释他的不当行为。

看到这种情况,诸葛亮也明白,自己的延命计划已失败,可他没有惊讶和责怪魏延的冒失,只是将这个结果归咎于天意如此。

其实,回顾一下诸葛亮过往的经历,一般发生事情他总会归因于他人。

如关羽败走麦城,诸葛亮归结原因是关羽的心软和自投罗网,作为最高指挥官却从未反思管理的问题。

这次却没有任何恼怒或要惩罚魏延的迹象,这说明,七星灯真的不是为续命,只是他军事战略的借口而已。

一个主要原因还是为迷惑司马懿。

鉴于当时蜀军和魏军的几次战斗,司马懿多采取防守战。有时为避蜀军锋芒,即使受到巾帼之辱,他仍闭门不战。

上方谷溃败后,他将关注点放在了诸葛亮的健康上并千方百计进行打探。

按照他对诸葛亮的了解,对方思虑过甚、健康堪忧。蜀军又是远征,后勤保障不足,需要速战速决。

为此,司马懿在把握住诸葛亮求速胜的心态后,对其开展了心理攻势,派遣士兵多次到对方的营帐进行喊话。

诸葛亮怀疑魏军要投降,了解情况后,他不胜烦并斥责司马懿“诡狂如此”。

司马懿的心理战诱使诸葛亮病情严重,让本已心力憔悴、抱病工作的蜀军统帅的健康状况雪上加霜。

他还依据自己观察天气变化的能力推断出:洪水、大雨等异常气候也直接威胁着诸葛亮垂危的生命。

司马懿的所知正是诸葛亮的忧愁,按照当时他在军中的威望,可以说是蜀军的精神领袖。

如果他去世后,消息被敌军知晓,司马懿必定会抓住时机进行复仇。

蜀军没有支柱,士气必然不振,战场上除了失败再无其他选择。

这种境况下,诸葛亮只能依靠阵法之说,再掺杂虚虚实实的消息,让谨慎的司马懿不敢贸然主动攻击。

随后,蜀军抬着诸葛亮的雕像,并按照他生前的安排有序撤退。司马懿识破七星灯的计谋后,为时已晚。

另一个原因就是为蜀军除去后顾之患。

刘备逝世后,蜀军的内部矛盾一直未能解决,而诸葛亮的精力都在北伐上,用人之际只能从中协调维持表面的和谐。

但在他生命的终点,只能除掉有异心者。如果没有诸葛亮的坐镇和调和,各将领之间必起纷争。这不是他希望留给后继者的局面。

魏延踩灭主灯的行为让他确认了此人必是后患,只能下密令让姜维和杨仪做好准备,随时诛杀会有反叛之心的魏延。魏延的结局也验证了诸葛亮的预测。

诸葛亮的“七星灯”之计的确达成了这两个目的,保证了蜀军的顺利撤退、维护了军内的短暂团结、确保了蜀国高层领导的平稳过渡。

司马懿虽是诸葛亮的重要对手,但几经失败后其依然保持坦然,这点的确比诸葛亮强。

实际上,诸葛亮追求完美的性格也是导致其悲剧结局的重要原因。

追求完美的性格造成的悲剧

按照资料记载,诸葛亮长期身居要职,事无巨细,一概包揽,甚至是校阅文书这样的事情都要亲自处理。

丞相主簿杨顒曾多次进行劝说,还引用历史故事让他注意爱护身体。

诸葛亮也非常感动下属的关心,但就是不改正。还曾经以军队统帅的身份现场监督士兵二十杖刑的惩罚。

他对这些小事情都是如此,何况军政大事,自然更加细心和缜密。

这样看来,他每天的工作量是非常繁杂且海量的,身体出现状况在所难免,而且夙兴夜寐、劳累不堪以至积重难返。

说直白点,诸葛亮对自己和下属的要求过于严苛而又不肯放权。

虽然当时的隆中对战略具有指导意义,但凭借一人之力期冀匡扶汉室,有些异想天开。

不容否认的是,诸葛亮辅助刘备与东吴联合在赤壁大破曹军、占据荆州四郡,这些都证实了其远见卓识和学识才华。

蜀汉后期的朝堂上,对所有官员的人事任免、考核和监督等事宜,他都会亲自过问并给出结论。

甚至对刘禅要纳妃,也是从战略的角度考虑,推荐了贤能的张飞之女。

六年五次北伐,每次都是远征打仗,他只想着实现兴汉大业,几乎忽略了战略性要素,如交通、地理、人力和财力等方面的受限。

诸葛亮的种种行为都说明了其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已走向偏执。

再者,刘备死后的诸葛亮时,他对于“效忠”的理解使其“凡事必言不负先帝之托”。

无论是刘备,还是当时的社会氛围,或者诸葛亮自己的期望。

这些都让“效忠”这个标签与诸葛亮紧密贴合,以至于他不能理性地去思考和规划蜀国的未来发展。

在处理各种事情时,他还不断强化这种理念。随着时间的推移,诸葛亮将“效忠”当成了他毕生的追求和信仰。

结合他追求完美的性格、刘备对其高度的评价、刘禅和部分下属的尊重和信任,诸葛亮一心想报效刘氏父子的忠心真的是天地可鉴。

正因如此,兴汉大业促使诸葛亮一直对外作战而不能好好辅佐刘禅,这其实已经违背了刘备的托孤之意,可他对此不以为意。

在刘禅过度依赖丞相治国、治军的过程中,诸葛亮总是表现出义不容辞、责无旁贷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这使得在其去世后,刘禅六神无主,根本不知道从何处下手治理国家。

还有,他总是在不恰当的时机处置下属而打击臣子的积极性。

如刘封因不救关羽被刘备斥责,诸葛亮却提议让其自裁。刘备痛哭流涕,他依然苦谏,不得已而赐刘封自裁。

失街亭后,众将领认为马谡罪不至死,而且蜀军当时的将才极度匮乏,如果处死马谡可能会影响到军队的后期战略调整。

诸葛亮未采纳大家的意见,力排众议,斩杀马谡。

他对完美的追求态度和严格要求,也为姜维时代的蜀汉留下众多隐患。

人才青黄不接、将领纷争不断、后主不能担责和国家财政不济,这都将蜀汉一步步推向了濒临崩溃的边缘。

在软硬件都缺乏的情况下,姜维一人很难力挽狂澜。

无论如何,旷世奇才诸葛亮在追寻完美的道路上,让自己承担了太多的责任、义务和压力,致使他只生活了五十四个春秋就匆匆谢世。

而他一直期待的复兴大业更是走向了末路。

结语

基于《三国演义》600多年的传承和宣传,后人普遍接受并神化了谋略和智慧化身的诸葛亮,而且“胜王败寇”的规律好像不适用于他,这算是一个神奇的意外。

人们自然对他的离开,会抱有不舍之情,并假设长寿的他,可以为后人留下更多的宝贵财富。

因他追求完美性格形成的个性偏执、效忠信仰、躬亲必备、待人严苛而造成蜀汉后期没落的结果,大家好像都在有意回避。

在生命终结的那一刻,诸葛亮的“七星灯”一计挽救了蜀军、稳定了军心,也被后人不断分析和解读其中的伟大智谋。

这好像让后人再次忽略了诸葛亮在数次北伐中均以失败而告终的事实。

虽不能以成败论英雄,但对他的优势过分推崇而略去造成其悲剧的因素,有失偏颇。

参考文献:

司马懿用兵的“急”与“缓”|学习时报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