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起名 > 店铺起名

范蠡和西施的故事(范蠡与西施的故事简介)

时间:2024-01-25 13:05:05 作者:未及挽留 来源:互联网

本文目录一览:

一代“商父”范蠡,弃官从商,与美女西施成就了一段佳话

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今天我们继续分享吴晓波的《浩荡两千年》。前面一篇文章,我们分享了“千古第一相”管仲,管仲实施了中国古代第一次经济变革,推行了四民分业、贸易兴国、盐铁专营三项重要的改革措施,影响了我国两千多年。接下来,今天我继续为大家分享同样是春秋战国时期,另外两个重要改革家:范蠡和商鞅。

01

在春秋时代,与管仲齐名的另外一名大商人:范蠡(lǐ)(公元前536-448年),范蠡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和道家学者,与管仲的先商后官不同,范蠡是先官后商,其辅佐的是春秋五霸之越王勾践,后人称之为“商父”。

说到范蠡,我们不得不提起他与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首的“西施”,在范蠡协助越王攻打吴国成功后,与西施私定终身,弃官从商,后成为巨富,成为一段佳话。

就其经济策略,可以从三个方面讲述。

1:建立各种生产和军事基地

范蠡是第一个以产业模块的方式规划国民经济的第一人,这比管仲又更进一步。在水土资源丰富的大城东郊筑塘,建立了粮食基地富中大塘,兴建畜牧基地等。通过建立这些生产、军事基地,有计划重构了国民经济能力。

2:以价格调控的办法促进粮食生产

提出是想宏观调控的浮动价格政策,稳定物价,繁荣市场。比如范蠡提出了国家运用经济手段去调控粮食价格,其办法是“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即,当市场粮食价格上涨时,国家就用低价抛售粮食的办法来打压价格。

3:范蠡还发现了宏观经济的周期性波动规律,并以此设计政策

他还是一名天文学家,曾建立了一座46丈高的观象台,通过观察金木水火土星的交替运行,来寻找了气候变化规律,从而指导农业生产。

通过范蠡十年的治理,越过越来越富强。而后,范蠡辞官后与西施游历江湖,成为了一名大商人。与范蠡同一时期的名人还有孔子等,孔子(公元前551-479)的一位弟子子贡也是北方与范蠡齐名的大商人。子贡是孔子七十二贤中最富有的。子贡甚至还提出了物以稀为贵的经济学思维。

02

公元前4世纪到5世纪,是人类文明史上第一个思想高峰期,在东方的中国,相继出现了老庄、孔孟、杨墨诸子百家,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景象,并催生了东方哲学的萌芽。在西方的雅典、则产生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众多哲学大师,开拓了西方文明萌芽。

相比于西方的经济思想,中国古代的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管仲和范蠡更具代表性和深度。有三个原因。

1:早期西方一直流行的自然经济,以庄园为主的自给自足,对商品交易流通兴趣不高。没有形成早期市场的条件。

2:地方割据早就思想活跃和制度创新的巨大空间,春秋时期百家争鸣,在经济和文化上都得以体现。

3:中国古代城市化规模早,也为商业繁荣提供了客观条件。在西周建立后,分封了1000多个诸侯,据史料记载,大约有500多个城市。当时最大的城市临淄甚至人口超过了30万,而且春秋末期的人口总数大约3200万人,而当时的雅典城才5万人。而且当时城市人口比例高达15.9%,这一数字甚至高于晚清的6.9%。

而且早期的城市规划按照产业模块来划分,城市都按中心划分,四周有墙,三面设门,早期规划的市占地一井,所以称之为“市井”。市场管理者将同一类商品贩卖者集中同一行列,因此他们称之为“同行”。

03

好了,介绍了范蠡的政治经济变革,接下来,我们聊聊一位同样伟大的改革家:商鞅。

公元前650年,秦穆公东征西伐,兼并了12个诸侯国,成为西部最大的国家,春秋五霸之一,随后475年,春秋进入战国时期,天下纷乱,公元前403年,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齐国、楚国日渐衰落。21岁秦孝公当政,公元前360年,30岁的卫国人商鞅入秦,经过多次举荐,得到秦孝公赏识。随后便开始主持了历史上著名的“商鞅变法”,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农耕

因为连年战乱,农业荒废,商鞅认为,治国之要是让农民回去耕种,“归心于农”,并颁布了《垦令》,鼓励农耕。在鼓励农耕的同时,商鞅还防止商人活跃,坚持重税,大幅提升酒肉价格,税收增加10倍。同时还将土地和资源归为国有。

第二阶段:军占

在第一阶段初有成效之后,开始了第二轮更为广泛发变法,建立了军爵制度。自夏商周以来,中国的政治体制就是封建制,以分封诸侯,和爵位世袭制为主,形成了贵族统治体制。到了春秋末期和战国年代。平民阶层崛起,为顺应名义,因此商鞅提出。收回贵族所有爵位,取消特权,重新分配。只有在战场上立功的,才能重新获得爵位,成为贵族。而且平民也一样,如果立有战功,也可以获得贵族爵秩。并按杀敌多少设计了20个等级的爵位。由此将秦国打造成为好战民族。

到了隋唐时期,政府颁布了科举制度,这样,军爵制和科举制构成了中国两个重要的制度,无人优秀有才能的人为了名利趋之若鹜。

04

第三阶段:推行了农战策略之后,开始了第三轮变法,称之为“中央集权”。包括土地改革、统一度量衡和推广郡县制度。这三项改革对后世乃至当今都有影响。

土地改革的核心是“废井田,开阡陌”。废除井田制度,允许民众开垦荒地,极大地提升了民众生产热情,同时为当时的战士提供了重要的粮食和物资。

统一度量衡上,当时因为货币及其混乱,各国标准不一,经济发展受到阻碍。商鞅提出“平斗桶、权衡、丈尺”。其平斗桶为计算容积的衡器,权衡是计算重量的衡器,丈尺是计算长度的衡器。

最后,推行的郡县制度,西周建立是,分封1000多个诸侯,春秋初期,诸侯兼并,剩下160多个小国,到了战国,只剩下10多个国家,最后发展成为战国七雄。商鞅把小乡和邑合聚为县,设立县令、县丞等职务,其由中央直接任免,组成县署。全国分为31个县。郡县制度为秦国主要治国基础。这一制度毫无疑问加强了中央集权,中国官僚制度由此形成。

商鞅的三个变法,在法、信、权三点上展开变革,历史十余年,在经济模式上体现为“命令型的计划经济模式”。

商鞅推行了强权和甚至有些残酷的变法,对知识分子比较仇恨,推行焚书政策,虽然没有执行,但直到100多年的“焚书坑儒”得以实现。

在商鞅的辅佐下,秦国终成霸业,重现了当年秦穆公的盛世。商鞅比孟子大18岁,是同一时代人物,孟子(公元前372-289年),是当时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与商鞅的严苛管制和中央集权不同,孟子当时是各国游历,提出的仁义治国的方针“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其主张的儒学在战国末期成为主流,而商鞅的思想则被归为法家思想,没有成为主流思想。但商鞅的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与自信、圆滑的管仲相比,商鞅的冷酷和坚定形成了鲜明对比。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驾崩,商鞅被处以车裂极刑,并诛灭全家,这位伟大的变革家,下场极为惨烈。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是这些,如果喜欢为的文章,请关注“小播读书”或者分享给您的朋友,谢谢。

传说虽然美好,终究只是传说,范蠡与西施的故事并不浪漫

​西施,生年不详,又名先施、施夷光、西子,春秋时期越国著名的美女,和汉朝的王昭君、貂蝉、唐朝的杨玉环并称为古代“四大美女”。

西施出生在越国句无苎萝村(今属浙江诸暨),出身寒微,自幼跟随母亲在浣纱江浣纱,因此又被称作“浣纱女”,因天生丽质、美艳动人而远近闻名。

越王勾践对吴作战失败,采纳了大臣文种的计策(一说采纳了范蠡的计策),“遗美女以惑其心,而乱其谋”,把美女西施、郑旦等八个美女献给吴王,打算以美女迷惑吴王。

西晋学者王嘉在《拾遗记》一书中记载:“越谋灭吴,畜天下奇宝、美人、异味进于吴……越又有美女二人,一名夷光,二名修明,即西施、郑旦之别名,以贡于吴……窃窥者莫不动心惊魄,谓之神人,吴王妖惑忘政。”

吴王夫差大喜,为美人建造了“姑苏台”、“馆娃宫”,把西施和郑旦安置在椒花之房,终日沉湎酒色,荒疏朝政。

勾践发现时机已到,发兵攻灭吴国,吴王夫差自杀,西施下落不明,传说不一,一说和范蠡泛五湖而去,一说投江而死,一说回到故里,终老于山林。

流传最广的说法是,西施和范蠡泛舟西湖,在二人世界中浪漫地度过了余生。

西施到底和范蠡是什么关系?唐代学者陆广微在《吴地记》中记载:“县南一百里,有语儿亭……”

​浙江嘉兴县城南有一个叫“语儿亭”的亭子,当年,“勾践令范蠡取西施以献夫差,西施于路与范蠡潜通。”

勾践命令范蠡去征召西施、郑旦等美女献给吴王夫差,西施和范蠡在路上产生了感情,于是就相爱而同居了。

一行人“三年,始达于吴”,诸暨到吴国的都城姑苏城也就数百里的路程,他们竟然走了三年,算上范蠡从越国都城会稽城(浙江绍兴)出发到诸暨的百余里路程,也不足一千里,不至于走三年啊。

可见仅仅用“私通”形容西施、范蠡的关系很不客观,他们至少是有感情基础的,因相互恋恋不舍而迟迟抵达吴国都城。

“遂生一子,至此亭,其子一岁,能言,因名语儿亭。”

西施、范蠡两人在途中生了一个儿子,走到嘉兴的一个亭子的时候,已经一岁的孩子能说话了,因此这个亭子被称为“语儿亭”。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范蠡和西施生的儿子名叫“语儿亭”。

范蠡把西施、郑旦等美女、宝物进献给吴王,吴王日夜醉卧温柔乡,最终导致国破身亡。

越国灭掉吴国后,范蠡辞去官职,传说他带着西施隐居在乡野,这种说法是古代文人的一种幻想而已。

​事实上范蠡并不真爱西施,而是利用她,传说范蠡把西施装进牛皮袋子中,沉入西湖,似乎很接近历史事实。

本世纪初的公元2003年,战国古墓出土的竹简,解开了范蠡和西施的关系之谜。

苏州某建筑工地施工时,发现了一座战国时期的古墓,墓中出土了三片竹简,上面写着——“蠡与施潜通,三年始达吴,以语儿亭为质,施不得不勉。”

这段文字翻译成白话就是:范蠡和西施在途中私通,三年后抵达吴国,范蠡以二人所生的儿子“语儿亭”为人质,逼迫西施去吴国完成使命。

西施去吴国是无可奈何之举,有亲生儿子作为精神支柱,才勉强完成了迷惑吴王夫差的使命。

短短二十一个字,揭露了范蠡的残酷无情,同时也是对二人相亲相爱浪漫说法的无情嘲弄。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