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配对 > 生肖配对

解晋(解晋简历)

时间:2024-01-24 20:52:31 作者:依稀久忆 来源:互联网

本文目录一览:

解缙:明朝第一才子,曾获两位君王宠信,却因情商太低被残忍处死

他是明朝近三百年来最富盛名的大才子,十九岁中进士,一夜之间全国闻名。

他是《永乐大典》的主编,不负朱棣所望,耗时两年编撰出了影响后世的璀璨巨著。

他敢于谏言,却因不善审时度势,成为了党派纷争的牺牲品,最后被雪夜活埋,活活冻死。他是解缙,一个被后世唏嘘不已的可怜人。

作为洪武和永乐两朝的著名文臣,解缙曾两度获得皇帝重视,却又两度被贬,被迫离开政治中心。他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少年中进士,一朝天下知

洪武二年,江西吉安一个殷实的知识分子家庭,诞生了一个男婴,全家上下都无比欢喜。

这户人家姓解,男主人名叫解开,是个蛮奇葩的人物,简直是把“淡泊名利”四个大字刻在了脸上。

当年,解开的父亲解子元在元朝担任一个颇高的官职,在元朝末年的战乱中被乱兵抓走,却宁死不降,最终被残忍杀害。

为此,元末统治者打算奖励给解子元的后人一个官位,而解开却出乎意料地拒绝了。

他明确表示:“皇上您的好意,我心领了,可我这人没啥出息,就想老老实实当个教书匠,老婆孩子热炕头,当官就不必了,您要真可怜我没了爹,给我们点儿钱就行,我开书塾需要启动资金。”

到了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也想招聘解开到自己麾下供职,没想到也吃了闭门羹。

解开说,他还是想专心办学,做个为朝廷培养人才的教书先生。

有这样一个极度重视教育的父亲,解缙的启蒙教育自然是非常扎实,三岁开始读唐诗,五岁就能背楚辞,打小就展现出了极高的文学天赋,十九岁就考中了进士。

多年来,民间一直流传着一个关于解缙儿时的小故事,这段故事在单口相声大师刘宝瑞先生的作品《解学士》中也有体现。

解缙七岁时,他的才华已经远近闻名,被很多文人交为小友,解家的门槛都快被络绎不绝的访客踏破了。

这样的场景让解家对门的一位土豪十分羡慕,他虽然有钱,却总是被人嘲笑没文化,一直希望能结交一些文人墨客,好显得自家门庭“往来无白丁”。

为了能吸引些文雅人登门,他花了大价钱在门前种植了一片翠竹林,郁郁葱葱甚是喜人。这个法子果然奏效,引来了许多文人登门驻足。

土豪十分得意,便冲着解缙炫耀:“你瞧瞧,我家如今也是高朋满座,你小子要不要也来坐坐呀?”

解缙没有接话,只是回屋写下一副对联,贴在了家门口,对联上写着:

门对千竿竹,家藏万卷书

潜台词是,土豪大叔您栽种竹子只是为了装点门面,附庸风雅,我解家三代书香,藏书万卷,岂是你花些银子便能学来的?

寥寥十个字,臊得土豪满脸通红,一怒之下砍光了竹子,关门送客。

谁知第二天他再出门,却看见解缙家门前的对联又变了:

门对千竿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

小小年纪的解缙,又往土豪脸上扇了一巴掌。

往来的行人看见这副对联和土豪门前的残竹,理解了其中含义,个个捧腹大笑,这段故事也就随之流传开来了。

故事是真是假,我们已经无从考证。

但这故事里解缙对邻居“穷追不舍”的举动,虽然充分彰显了他的才华横溢,却也从侧面体现出了他的一个弱点:

这个小朋友太争强好胜了,高智商没得说,可这情商实在堪忧。

朱元璋的“爱”,让他登高跌重

上面我们说到,解缙自幼就展现出了极突出的才华,年仅19岁就入朝做官,风头无两。

据说,解缙中举那年的科举考试期间,天降紫微星,迷信的朱元璋认为,这是老天爷要派使者来辅佐他了。

这个使者会是谁呢?当然是我们从科考中杀出重围,新入职的高级公务员解缙了。

于是在这一时期,在朱元璋面前,解缙就好像戴上了美颜滤镜,不管他做什么事儿,在朱元璋眼里,他都是对的。

最夸张的时候,朱元璋曾当众对解缙说:“出于名分,你我是君臣,可出于情分,咱俩就像父子,我有啥做得不好的点,你可以直接指出,不要有其他的顾虑。”

朱元璋这话说的,有几分真诚几分客套,咱无法揣测,可年轻的解缙却是100%当真了。

此后三年里,解缙一直在朝堂上大胆谏言,帮助朱元璋针砭时弊,有好几次说话失了分寸,惊得其他大臣浑身冒冷汗。

要知道,作为开国皇帝,朱元璋当年可是杀人如麻的,仅仅胡惟庸这一个案子,牵扯进去被杀的大臣就数不过来,解缙此举无异于是在刀尖上起舞,险之又险。

终于,在洪武二十四年的一次朝会上,朱元璋终于忍无可忍,又不好直接要他的命,毕竟当初是他自己给了解缙谏言的权力,杀他是打自己的脸。

权衡一番之后,朱元璋将解缙扔去甘肃,做了个小官,美其名曰让他在“艰苦的地方历练十年”,实则是将他一脚踢出了最高权力中心。

就这样,解缙稀里糊涂地被贬到了荒无人烟的大西北。

这几年来,他对朱元璋一直忠心耿耿,朝堂上进言,也都是为国家好,此番贬谪实在让他心灰意冷。

他怎么也想不明白,当初说好的亲如父子,“爸爸”的爱咋还说没就没了呢?

好!十年就十年,我就在这儿努力发奋,等十年后我再回京师见“爸爸”。

谁成想,刚熬到第七年,朱元璋去世,嫡皇孙朱允炆继位的消息,就传到了甘肃。

解缙瞬间来了精神,他发动一切能联系到的人脉,在朱允炆面前为自己美言,总算是把自己调回了京师,在翰林院谋了个小职,虽比不得当年,但总比在塞外住窑洞来得强。

谁知好日子没过几天,一阵来自北方的飓风呼啸而来,摧枯拉朽般击垮了朱允炆的。

悲催的解缙,再次来到了职业生涯的十字路口。

成也《永乐》,败也永乐

1402年,大明王朝变了天,燕王朱棣夺取,属于永乐大帝的时启。

燕军攻破南京城门的前夜,预感到建文帝必败的解缙收拾好细软,连夜出逃,投奔燕王阵营。

朱棣对这位十九岁中举的“少进士”早有耳闻,他对解缙的投诚并不反感,反而十分欢喜。

他的阵营中需要这样一个才华横溢、博古通今的文臣,因为他心中已经悄悄诞生了一个工程巨大的文化项目蓝本,而项目负责人一职,非解缙莫属。

永乐元年,朱棣下令,要召集天下文人,编撰一部“包括宇宙之广大,统汇古今之异同”的百科全书,而他任命的主编,就是解缙。

接到工程之后,解缙马不停蹄地开始了搭建工作。光是参考资料,解缙翻阅的古籍就多达几千种,从先秦到明初,只要是有字儿的出版物,他都带着项目组的员工翻了一遍。

这部百科全书,就是惊艳世界的《永乐大典》,成书由两万多卷构成,不仅涵盖了经史子集等人文著作,还收录了科技、医药、经济、农商等全领域内容,为后世参考古代文献提供了巨大便利。

《永乐大典》这个大项目,解缙交付地极其漂亮。

凭此一役,解缙也成功收割了朱棣的信任,成为了明朝第一位内阁首辅,再次登上了权力顶峰。

但解缙就是这样,低得可怕的情商,总能在他仕途顺风顺水之时,将他一举拖下马。

永乐朝局势稳定后,朱棣开始思索皇权继承者的人选。

嫡长子朱高炽继位,最符合祖宗礼法,可靖难战役时,次子朱高煦展示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他最有可能帮助朱棣实现冤枉,让明王朝一统天下。

有一次,朱棣随口问解缙,对于继承者的选择有无看法。

这道题,若是换做一般的臣子回答,自然会采取打太极战术,两边都夸夸优势,然后两边都象征性地提出一点意见,最终把决定权交还给朱棣。

毕竟,立太子是你朱家的家事,我一介臣子,换谁都是辅佐,并无差别;

更何况,我何必表明立场,得罪另外一方呢?万一最终押错了宝,我不死谁死?

可解缙就是搞不懂其中的利害关系。他在跟朱棣的这次谈话中,全力支持朱高炽。

解缙:“微臣觉得,遵循祖宗礼法,皇位一定要传给嫡长子。”

朱棣:“可嫡长子身体不好,若是早逝,恐怕有损国本啊?”

解缙:“那我不管,哪怕嫡长子死得早,他儿子还可以顶上啊,反正不是嫡长子,就不该当皇帝。”

说这话的时候,我们的大历史学家解缙老师,大概是忘了面前的朱棣,就是干掉了嫡长子的儿子,才坐上的皇位。

哟,瞧您这意思,是觉得我配不上这个皇位咯?

解缙这番言论,无异于给自己掘了坟墓,朱棣对他的宠信,从这一刻开始消失了。

几日后,解缙在朝堂上公然对朱棣打算出兵越南的计划表示反对,再次惹怒了一心想统一天下的朱棣。

新账旧账一并算,朱棣大笔一挥,将解缙发配去了广西。

解缙的政治生涯,在这一刻彻底宣告结束。

雪夜处决,巨星陨落

解缙的最后一次挣扎,发生在永乐八年。

这一年,他在广西的工作做得不错,获得了一次代表当地官员回京城述职的机会。

机会难得,解缙希望能通过这次面圣,挽回自己的政治生涯。

偏不凑巧,朱棣率军北上亲征,并不在京师,解缙的面圣计划泡汤了。

可打广西来一趟京师,山遥路远,不能白来不是?他想起了一个人,一个曾间接让他失去朱棣宠信的人——太子朱高炽。

按理说,他作为外地官员私访太子府是违反规定的,可他别无他法,只能冒险一去。

解缙的这次拜访,并没有给自己的政治生涯带来转机。

太子朱高炽的性格相对佛系,加之此时他已经成为储君,只需耐心等待即可,他没有理由去父亲面前为不得宠信的解缙多做些什么。

然而,这次拜访给了朱高煦一个实施报复的绝佳机会。

“当年推举继承人你不选我,如今还敢跟太子勾结,我奈何不了大哥,还奈何不了你?”

他即刻将解缙私会太子的消息报告给了朱棣,为解缙招来了四年的牢狱之灾。

此后整整四年,解缙这个名字都没有在朱棣耳畔再出现过,日理万机的永乐皇帝也渐渐忘了在牢里苦等的他。

直到永乐十三年,锦衣卫指挥纪纲面见朱棣,上报了监狱正在关押的囚犯名单,里面出现了解缙的名字。

批累了奏折的朱棣一边看名单,一边打着哈欠随口问了一句“解缙还活着呢?”

这个问句,让锦衣卫摸不着头脑。

“难道皇上是嫌弃解缙还没被处死?”

当晚,锦衣卫指挥使纪纲就下了狠手。他将解缙灌醉后丢进了雪地中,连夜活埋。

璀璨的《永乐大典》的主编解缙,就这样活活冻死在了这个冬夜里,年仅四十七岁。

解缙的一生,不乏辉煌的时刻,也遍布着苦难的谷壑。

他19岁高中进士,受到过洪武和永乐两朝君主的重用,官至内阁首辅,在朝堂上有过十足的话语权。

他自幼才华横溢,由他主编的《永乐大典》,至今依然是我们查询古代相关知识的重要参考资料。

他不懂察言观色,也不懂审时度势。从政多年,却长期保持着几分孩童的天真和纯净,为人正直,处事刚正,却也因此为自己多次招来祸患,凄惨殒命。

苦难的明初,在辜负他的同时,也成全了他。

任时光穿越千年,他的名字依旧常被我们提起,青史留名已是不易,是褒是贬,任由后人评说去吧。

本文作者:路遥责任编辑:李砍柴

解缙:明朝第一才子,曾获两位君王宠信,却因情商太低被残忍处死

他是明朝近三百年来最富盛名的大才子,十九岁中进士,一夜之间全国闻名。

他是《永乐大典》的主编,不负朱棣所望,耗时两年编撰出了影响后世的璀璨巨著。

他敢于谏言,却因不善审时度势,成为了党派纷争的牺牲品,最后被雪夜活埋,活活冻死。他是解缙,一个被后世唏嘘不已的可怜人。

作为洪武和永乐两朝的著名文臣,解缙曾两度获得皇帝重视,却又两度被贬,被迫离开政治中心。他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少年中进士,一朝天下知

洪武二年,江西吉安一个殷实的知识分子家庭,诞生了一个男婴,全家上下都无比欢喜。

这户人家姓解,男主人名叫解开,是个蛮奇葩的人物,简直是把“淡泊名利”四个大字刻在了脸上。

当年,解开的父亲解子元在元朝担任一个颇高的官职,在元朝末年的战乱中被乱兵抓走,却宁死不降,最终被残忍杀害。

为此,元末统治者打算奖励给解子元的后人一个官位,而解开却出乎意料地拒绝了。

他明确表示:“皇上您的好意,我心领了,可我这人没啥出息,就想老老实实当个教书匠,老婆孩子热炕头,当官就不必了,您要真可怜我没了爹,给我们点儿钱就行,我开书塾需要启动资金。”

到了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也想招聘解开到自己麾下供职,没想到也吃了闭门羹。

解开说,他还是想专心办学,做个为朝廷培养人才的教书先生。

有这样一个极度重视教育的父亲,解缙的启蒙教育自然是非常扎实,三岁开始读唐诗,五岁就能背楚辞,打小就展现出了极高的文学天赋,十九岁就考中了进士。

多年来,民间一直流传着一个关于解缙儿时的小故事,这段故事在单口相声大师刘宝瑞先生的作品《解学士》中也有体现。

解缙七岁时,他的才华已经远近闻名,被很多文人交为小友,解家的门槛都快被络绎不绝的访客踏破了。

这样的场景让解家对门的一位土豪十分羡慕,他虽然有钱,却总是被人嘲笑没文化,一直希望能结交一些文人墨客,好显得自家门庭“往来无白丁”。

为了能吸引些文雅人登门,他花了大价钱在门前种植了一片翠竹林,郁郁葱葱甚是喜人。这个法子果然奏效,引来了许多文人登门驻足。

土豪十分得意,便冲着解缙炫耀:“你瞧瞧,我家如今也是高朋满座,你小子要不要也来坐坐呀?”

解缙没有接话,只是回屋写下一副对联,贴在了家门口,对联上写着:

门对千竿竹,家藏万卷书

潜台词是,土豪大叔您栽种竹子只是为了装点门面,附庸风雅,我解家三代书香,藏书万卷,岂是你花些银子便能学来的?

寥寥十个字,臊得土豪满脸通红,一怒之下砍光了竹子,关门送客。

谁知第二天他再出门,却看见解缙家门前的对联又变了:

门对千竿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

小小年纪的解缙,又往土豪脸上扇了一巴掌。

往来的行人看见这副对联和土豪门前的残竹,理解了其中含义,个个捧腹大笑,这段故事也就随之流传开来了。

故事是真是假,我们已经无从考证。

但这故事里解缙对邻居“穷追不舍”的举动,虽然充分彰显了他的才华横溢,却也从侧面体现出了他的一个弱点:

这个小朋友太争强好胜了,高智商没得说,可这情商实在堪忧。

朱元璋的“爱”,让他登高跌重

上面我们说到,解缙自幼就展现出了极突出的才华,年仅19岁就入朝做官,风头无两。

据说,解缙中举那年的科举考试期间,天降紫微星,迷信的朱元璋认为,这是老天爷要派使者来辅佐他了。

这个使者会是谁呢?当然是我们从科考中杀出重围,新入职的高级公务员解缙了。

于是在这一时期,在朱元璋面前,解缙就好像戴上了美颜滤镜,不管他做什么事儿,在朱元璋眼里,他都是对的。

最夸张的时候,朱元璋曾当众对解缙说:“出于名分,你我是君臣,可出于情分,咱俩就像父子,我有啥做得不好的点,你可以直接指出,不要有其他的顾虑。”

朱元璋这话说的,有几分真诚几分客套,咱无法揣测,可年轻的解缙却是100%当真了。

此后三年里,解缙一直在朝堂上大胆谏言,帮助朱元璋针砭时弊,有好几次说话失了分寸,惊得其他大臣浑身冒冷汗。

要知道,作为开国皇帝,朱元璋当年可是杀人如麻的,仅仅胡惟庸这一个案子,牵扯进去被杀的大臣就数不过来,解缙此举无异于是在刀尖上起舞,险之又险。

终于,在洪武二十四年的一次朝会上,朱元璋终于忍无可忍,又不好直接要他的命,毕竟当初是他自己给了解缙谏言的权力,杀他是打自己的脸。

权衡一番之后,朱元璋将解缙扔去甘肃,做了个小官,美其名曰让他在“艰苦的地方历练十年”,实则是将他一脚踢出了最高权力中心。

就这样,解缙稀里糊涂地被贬到了荒无人烟的大西北。

这几年来,他对朱元璋一直忠心耿耿,朝堂上进言,也都是为国家好,此番贬谪实在让他心灰意冷。

他怎么也想不明白,当初说好的亲如父子,“爸爸”的爱咋还说没就没了呢?

好!十年就十年,我就在这儿努力发奋,等十年后我再回京师见“爸爸”。

谁成想,刚熬到第七年,朱元璋去世,嫡皇孙朱允炆继位的消息,就传到了甘肃。

解缙瞬间来了精神,他发动一切能联系到的人脉,在朱允炆面前为自己美言,总算是把自己调回了京师,在翰林院谋了个小职,虽比不得当年,但总比在塞外住窑洞来得强。

谁知好日子没过几天,一阵来自北方的飓风呼啸而来,摧枯拉朽般击垮了朱允炆的。

悲催的解缙,再次来到了职业生涯的十字路口。

成也《永乐》,败也永乐

1402年,大明王朝变了天,燕王朱棣夺取,属于永乐大帝的时启。

燕军攻破南京城门的前夜,预感到建文帝必败的解缙收拾好细软,连夜出逃,投奔燕王阵营。

朱棣对这位十九岁中举的“少进士”早有耳闻,他对解缙的投诚并不反感,反而十分欢喜。

他的阵营中需要这样一个才华横溢、博古通今的文臣,因为他心中已经悄悄诞生了一个工程巨大的文化项目蓝本,而项目负责人一职,非解缙莫属。

永乐元年,朱棣下令,要召集天下文人,编撰一部“包括宇宙之广大,统汇古今之异同”的百科全书,而他任命的主编,就是解缙。

接到工程之后,解缙马不停蹄地开始了搭建工作。光是参考资料,解缙翻阅的古籍就多达几千种,从先秦到明初,只要是有字儿的出版物,他都带着项目组的员工翻了一遍。

这部百科全书,就是惊艳世界的《永乐大典》,成书由两万多卷构成,不仅涵盖了经史子集等人文著作,还收录了科技、医药、经济、农商等全领域内容,为后世参考古代文献提供了巨大便利。

《永乐大典》这个大项目,解缙交付地极其漂亮。

凭此一役,解缙也成功收割了朱棣的信任,成为了明朝第一位内阁首辅,再次登上了权力顶峰。

但解缙就是这样,低得可怕的情商,总能在他仕途顺风顺水之时,将他一举拖下马。

永乐朝局势稳定后,朱棣开始思索皇权继承者的人选。

嫡长子朱高炽继位,最符合祖宗礼法,可靖难战役时,次子朱高煦展示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他最有可能帮助朱棣实现冤枉,让明王朝一统天下。

有一次,朱棣随口问解缙,对于继承者的选择有无看法。

这道题,若是换做一般的臣子回答,自然会采取打太极战术,两边都夸夸优势,然后两边都象征性地提出一点意见,最终把决定权交还给朱棣。

毕竟,立太子是你朱家的家事,我一介臣子,换谁都是辅佐,并无差别;

更何况,我何必表明立场,得罪另外一方呢?万一最终押错了宝,我不死谁死?

可解缙就是搞不懂其中的利害关系。他在跟朱棣的这次谈话中,全力支持朱高炽。

解缙:“微臣觉得,遵循祖宗礼法,皇位一定要传给嫡长子。”

朱棣:“可嫡长子身体不好,若是早逝,恐怕有损国本啊?”

解缙:“那我不管,哪怕嫡长子死得早,他儿子还可以顶上啊,反正不是嫡长子,就不该当皇帝。”

说这话的时候,我们的大历史学家解缙老师,大概是忘了面前的朱棣,就是干掉了嫡长子的儿子,才坐上的皇位。

哟,瞧您这意思,是觉得我配不上这个皇位咯?

解缙这番言论,无异于给自己掘了坟墓,朱棣对他的宠信,从这一刻开始消失了。

几日后,解缙在朝堂上公然对朱棣打算出兵越南的计划表示反对,再次惹怒了一心想统一天下的朱棣。

新账旧账一并算,朱棣大笔一挥,将解缙发配去了广西。

解缙的政治生涯,在这一刻彻底宣告结束。

雪夜处决,巨星陨落

解缙的最后一次挣扎,发生在永乐八年。

这一年,他在广西的工作做得不错,获得了一次代表当地官员回京城述职的机会。

机会难得,解缙希望能通过这次面圣,挽回自己的政治生涯。

偏不凑巧,朱棣率军北上亲征,并不在京师,解缙的面圣计划泡汤了。

可打广西来一趟京师,山遥路远,不能白来不是?他想起了一个人,一个曾间接让他失去朱棣宠信的人——太子朱高炽。

按理说,他作为外地官员私访太子府是违反规定的,可他别无他法,只能冒险一去。

解缙的这次拜访,并没有给自己的政治生涯带来转机。

太子朱高炽的性格相对佛系,加之此时他已经成为储君,只需耐心等待即可,他没有理由去父亲面前为不得宠信的解缙多做些什么。

然而,这次拜访给了朱高煦一个实施报复的绝佳机会。

“当年推举继承人你不选我,如今还敢跟太子勾结,我奈何不了大哥,还奈何不了你?”

他即刻将解缙私会太子的消息报告给了朱棣,为解缙招来了四年的牢狱之灾。

此后整整四年,解缙这个名字都没有在朱棣耳畔再出现过,日理万机的永乐皇帝也渐渐忘了在牢里苦等的他。

直到永乐十三年,锦衣卫指挥纪纲面见朱棣,上报了监狱正在关押的囚犯名单,里面出现了解缙的名字。

批累了奏折的朱棣一边看名单,一边打着哈欠随口问了一句“解缙还活着呢?”

这个问句,让锦衣卫摸不着头脑。

“难道皇上是嫌弃解缙还没被处死?”

当晚,锦衣卫指挥使纪纲就下了狠手。他将解缙灌醉后丢进了雪地中,连夜活埋。

璀璨的《永乐大典》的主编解缙,就这样活活冻死在了这个冬夜里,年仅四十七岁。

解缙的一生,不乏辉煌的时刻,也遍布着苦难的谷壑。

他19岁高中进士,受到过洪武和永乐两朝君主的重用,官至内阁首辅,在朝堂上有过十足的话语权。

他自幼才华横溢,由他主编的《永乐大典》,至今依然是我们查询古代相关知识的重要参考资料。

他不懂察言观色,也不懂审时度势。从政多年,却长期保持着几分孩童的天真和纯净,为人正直,处事刚正,却也因此为自己多次招来祸患,凄惨殒命。

苦难的明初,在辜负他的同时,也成全了他。

任时光穿越千年,他的名字依旧常被我们提起,青史留名已是不易,是褒是贬,任由后人评说去吧。

本文作者:路遥责任编辑:李砍柴

解缙:明朝第一才子,曾获两位君王宠信,却因情商太低被残忍处死

他是明朝近三百年来最富盛名的大才子,十九岁中进士,一夜之间全国闻名。

他是《永乐大典》的主编,不负朱棣所望,耗时两年编撰出了影响后世的璀璨巨著。

他敢于谏言,却因不善审时度势,成为了党派纷争的牺牲品,最后被雪夜活埋,活活冻死。他是解缙,一个被后世唏嘘不已的可怜人。

作为洪武和永乐两朝的著名文臣,解缙曾两度获得皇帝重视,却又两度被贬,被迫离开政治中心。他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少年中进士,一朝天下知

洪武二年,江西吉安一个殷实的知识分子家庭,诞生了一个男婴,全家上下都无比欢喜。

这户人家姓解,男主人名叫解开,是个蛮奇葩的人物,简直是把“淡泊名利”四个大字刻在了脸上。

当年,解开的父亲解子元在元朝担任一个颇高的官职,在元朝末年的战乱中被乱兵抓走,却宁死不降,最终被残忍杀害。

为此,元末统治者打算奖励给解子元的后人一个官位,而解开却出乎意料地拒绝了。

他明确表示:“皇上您的好意,我心领了,可我这人没啥出息,就想老老实实当个教书匠,老婆孩子热炕头,当官就不必了,您要真可怜我没了爹,给我们点儿钱就行,我开书塾需要启动资金。”

到了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也想招聘解开到自己麾下供职,没想到也吃了闭门羹。

解开说,他还是想专心办学,做个为朝廷培养人才的教书先生。

有这样一个极度重视教育的父亲,解缙的启蒙教育自然是非常扎实,三岁开始读唐诗,五岁就能背楚辞,打小就展现出了极高的文学天赋,十九岁就考中了进士。

多年来,民间一直流传着一个关于解缙儿时的小故事,这段故事在单口相声大师刘宝瑞先生的作品《解学士》中也有体现。

解缙七岁时,他的才华已经远近闻名,被很多文人交为小友,解家的门槛都快被络绎不绝的访客踏破了。

这样的场景让解家对门的一位土豪十分羡慕,他虽然有钱,却总是被人嘲笑没文化,一直希望能结交一些文人墨客,好显得自家门庭“往来无白丁”。

为了能吸引些文雅人登门,他花了大价钱在门前种植了一片翠竹林,郁郁葱葱甚是喜人。这个法子果然奏效,引来了许多文人登门驻足。

土豪十分得意,便冲着解缙炫耀:“你瞧瞧,我家如今也是高朋满座,你小子要不要也来坐坐呀?”

解缙没有接话,只是回屋写下一副对联,贴在了家门口,对联上写着:

门对千竿竹,家藏万卷书

潜台词是,土豪大叔您栽种竹子只是为了装点门面,附庸风雅,我解家三代书香,藏书万卷,岂是你花些银子便能学来的?

寥寥十个字,臊得土豪满脸通红,一怒之下砍光了竹子,关门送客。

谁知第二天他再出门,却看见解缙家门前的对联又变了:

门对千竿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

小小年纪的解缙,又往土豪脸上扇了一巴掌。

往来的行人看见这副对联和土豪门前的残竹,理解了其中含义,个个捧腹大笑,这段故事也就随之流传开来了。

故事是真是假,我们已经无从考证。

但这故事里解缙对邻居“穷追不舍”的举动,虽然充分彰显了他的才华横溢,却也从侧面体现出了他的一个弱点:

这个小朋友太争强好胜了,高智商没得说,可这情商实在堪忧。

朱元璋的“爱”,让他登高跌重

上面我们说到,解缙自幼就展现出了极突出的才华,年仅19岁就入朝做官,风头无两。

据说,解缙中举那年的科举考试期间,天降紫微星,迷信的朱元璋认为,这是老天爷要派使者来辅佐他了。

这个使者会是谁呢?当然是我们从科考中杀出重围,新入职的高级公务员解缙了。

于是在这一时期,在朱元璋面前,解缙就好像戴上了美颜滤镜,不管他做什么事儿,在朱元璋眼里,他都是对的。

最夸张的时候,朱元璋曾当众对解缙说:“出于名分,你我是君臣,可出于情分,咱俩就像父子,我有啥做得不好的点,你可以直接指出,不要有其他的顾虑。”

朱元璋这话说的,有几分真诚几分客套,咱无法揣测,可年轻的解缙却是100%当真了。

此后三年里,解缙一直在朝堂上大胆谏言,帮助朱元璋针砭时弊,有好几次说话失了分寸,惊得其他大臣浑身冒冷汗。

要知道,作为开国皇帝,朱元璋当年可是杀人如麻的,仅仅胡惟庸这一个案子,牵扯进去被杀的大臣就数不过来,解缙此举无异于是在刀尖上起舞,险之又险。

终于,在洪武二十四年的一次朝会上,朱元璋终于忍无可忍,又不好直接要他的命,毕竟当初是他自己给了解缙谏言的权力,杀他是打自己的脸。

权衡一番之后,朱元璋将解缙扔去甘肃,做了个小官,美其名曰让他在“艰苦的地方历练十年”,实则是将他一脚踢出了最高权力中心。

就这样,解缙稀里糊涂地被贬到了荒无人烟的大西北。

这几年来,他对朱元璋一直忠心耿耿,朝堂上进言,也都是为国家好,此番贬谪实在让他心灰意冷。

他怎么也想不明白,当初说好的亲如父子,“爸爸”的爱咋还说没就没了呢?

好!十年就十年,我就在这儿努力发奋,等十年后我再回京师见“爸爸”。

谁成想,刚熬到第七年,朱元璋去世,嫡皇孙朱允炆继位的消息,就传到了甘肃。

解缙瞬间来了精神,他发动一切能联系到的人脉,在朱允炆面前为自己美言,总算是把自己调回了京师,在翰林院谋了个小职,虽比不得当年,但总比在塞外住窑洞来得强。

谁知好日子没过几天,一阵来自北方的飓风呼啸而来,摧枯拉朽般击垮了朱允炆的。

悲催的解缙,再次来到了职业生涯的十字路口。

成也《永乐》,败也永乐

1402年,大明王朝变了天,燕王朱棣夺取,属于永乐大帝的时启。

燕军攻破南京城门的前夜,预感到建文帝必败的解缙收拾好细软,连夜出逃,投奔燕王阵营。

朱棣对这位十九岁中举的“少进士”早有耳闻,他对解缙的投诚并不反感,反而十分欢喜。

他的阵营中需要这样一个才华横溢、博古通今的文臣,因为他心中已经悄悄诞生了一个工程巨大的文化项目蓝本,而项目负责人一职,非解缙莫属。

永乐元年,朱棣下令,要召集天下文人,编撰一部“包括宇宙之广大,统汇古今之异同”的百科全书,而他任命的主编,就是解缙。

接到工程之后,解缙马不停蹄地开始了搭建工作。光是参考资料,解缙翻阅的古籍就多达几千种,从先秦到明初,只要是有字儿的出版物,他都带着项目组的员工翻了一遍。

这部百科全书,就是惊艳世界的《永乐大典》,成书由两万多卷构成,不仅涵盖了经史子集等人文著作,还收录了科技、医药、经济、农商等全领域内容,为后世参考古代文献提供了巨大便利。

《永乐大典》这个大项目,解缙交付地极其漂亮。

凭此一役,解缙也成功收割了朱棣的信任,成为了明朝第一位内阁首辅,再次登上了权力顶峰。

但解缙就是这样,低得可怕的情商,总能在他仕途顺风顺水之时,将他一举拖下马。

永乐朝局势稳定后,朱棣开始思索皇权继承者的人选。

嫡长子朱高炽继位,最符合祖宗礼法,可靖难战役时,次子朱高煦展示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他最有可能帮助朱棣实现冤枉,让明王朝一统天下。

有一次,朱棣随口问解缙,对于继承者的选择有无看法。

这道题,若是换做一般的臣子回答,自然会采取打太极战术,两边都夸夸优势,然后两边都象征性地提出一点意见,最终把决定权交还给朱棣。

毕竟,立太子是你朱家的家事,我一介臣子,换谁都是辅佐,并无差别;

更何况,我何必表明立场,得罪另外一方呢?万一最终押错了宝,我不死谁死?

可解缙就是搞不懂其中的利害关系。他在跟朱棣的这次谈话中,全力支持朱高炽。

解缙:“微臣觉得,遵循祖宗礼法,皇位一定要传给嫡长子。”

朱棣:“可嫡长子身体不好,若是早逝,恐怕有损国本啊?”

解缙:“那我不管,哪怕嫡长子死得早,他儿子还可以顶上啊,反正不是嫡长子,就不该当皇帝。”

说这话的时候,我们的大历史学家解缙老师,大概是忘了面前的朱棣,就是干掉了嫡长子的儿子,才坐上的皇位。

哟,瞧您这意思,是觉得我配不上这个皇位咯?

解缙这番言论,无异于给自己掘了坟墓,朱棣对他的宠信,从这一刻开始消失了。

几日后,解缙在朝堂上公然对朱棣打算出兵越南的计划表示反对,再次惹怒了一心想统一天下的朱棣。

新账旧账一并算,朱棣大笔一挥,将解缙发配去了广西。

解缙的政治生涯,在这一刻彻底宣告结束。

雪夜处决,巨星陨落

解缙的最后一次挣扎,发生在永乐八年。

这一年,他在广西的工作做得不错,获得了一次代表当地官员回京城述职的机会。

机会难得,解缙希望能通过这次面圣,挽回自己的政治生涯。

偏不凑巧,朱棣率军北上亲征,并不在京师,解缙的面圣计划泡汤了。

可打广西来一趟京师,山遥路远,不能白来不是?他想起了一个人,一个曾间接让他失去朱棣宠信的人——太子朱高炽。

按理说,他作为外地官员私访太子府是违反规定的,可他别无他法,只能冒险一去。

解缙的这次拜访,并没有给自己的政治生涯带来转机。

太子朱高炽的性格相对佛系,加之此时他已经成为储君,只需耐心等待即可,他没有理由去父亲面前为不得宠信的解缙多做些什么。

然而,这次拜访给了朱高煦一个实施报复的绝佳机会。

“当年推举继承人你不选我,如今还敢跟太子勾结,我奈何不了大哥,还奈何不了你?”

他即刻将解缙私会太子的消息报告给了朱棣,为解缙招来了四年的牢狱之灾。

此后整整四年,解缙这个名字都没有在朱棣耳畔再出现过,日理万机的永乐皇帝也渐渐忘了在牢里苦等的他。

直到永乐十三年,锦衣卫指挥纪纲面见朱棣,上报了监狱正在关押的囚犯名单,里面出现了解缙的名字。

批累了奏折的朱棣一边看名单,一边打着哈欠随口问了一句“解缙还活着呢?”

这个问句,让锦衣卫摸不着头脑。

“难道皇上是嫌弃解缙还没被处死?”

当晚,锦衣卫指挥使纪纲就下了狠手。他将解缙灌醉后丢进了雪地中,连夜活埋。

璀璨的《永乐大典》的主编解缙,就这样活活冻死在了这个冬夜里,年仅四十七岁。

解缙的一生,不乏辉煌的时刻,也遍布着苦难的谷壑。

他19岁高中进士,受到过洪武和永乐两朝君主的重用,官至内阁首辅,在朝堂上有过十足的话语权。

他自幼才华横溢,由他主编的《永乐大典》,至今依然是我们查询古代相关知识的重要参考资料。

他不懂察言观色,也不懂审时度势。从政多年,却长期保持着几分孩童的天真和纯净,为人正直,处事刚正,却也因此为自己多次招来祸患,凄惨殒命。

苦难的明初,在辜负他的同时,也成全了他。

任时光穿越千年,他的名字依旧常被我们提起,青史留名已是不易,是褒是贬,任由后人评说去吧。

本文作者:路遥责任编辑:李砍柴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