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八字 > 风水测算

房角(房角狭窄的分级)

时间:2024-01-02 07:25:07 作者:气宇轩昂 来源:互联网

本文目录一览:

12种已经消失的史前生物,它们是令人闻风丧胆的远古顶级掠食者

地球在46亿年的历史长河中,已经经历了5次生物大灭绝,每次灭绝都会有80%到90%的生物消失,我们通常把那些生活在38亿年前到大约公元前3500年人类开始保留文字记录时期之间的生物体称为史前生物。史前生物中几乎有99%已经灭绝,只留下遗骸、脚印或者化石。

已经消失的史前生物有哪些?

4.7亿年前——房角石

4.7亿年前的奥陶纪,海洋里生活着一种叫做房角石的生物,它是鹦鹉螺的一种,体长可达9米,是我们目前已知的最大的软体动物,也是当时生活在深海当中的顶级掠食者,主要以吃一些贝类为生,比如说三叶虫。这种生物在4.5亿年前的第一次生物大灭绝事件中消失。

4亿年前——盾皮鱼

到了4亿年前,地球的海洋中出现了浑身上下被“铠甲”包裹得严严实实的盾皮鱼,其中恐鱼是盾皮鱼类中的佼佼者,它最早出现在志留纪晚期,在泥盆纪繁盛一时,统治着远古海洋,它的身长可以达到12米以上,嘴张开时有1米多宽,大且凶狠。不光是体型吓人,恐鱼的咬合力也很可怕,能达到612千克,在0.02秒之内就能咬碎食物。在当时的海洋中,恐鱼也是处于食物链顶端的。

2.52亿年前——丽齿兽

又过了几亿年,两栖动物从水中爬向陆地,进化出最早的爬行动物,在2.52亿年前,出现了丽齿兽,这是第一种长出犬齿的动物,体型最大的超过2.5米,是恐龙出现之前,陆地上最强大的掠食者之一,主要生活在沙漠和针叶林中,奔跑的速度也很快,时速能超过100千米。在2.5亿年前的第三次生物大灭绝中灭绝。

2.35亿年前——恐龙

接着就是我们熟悉的恐龙,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恐龙是雷龙,科学家推测这种恐龙高约20米,身长超过40米,体重可以达到77吨,相当于14头大象,不过雷龙是一种草食性恐龙,体型最大的肉食类恐龙当然是霸王龙了,霸王龙身长能达到13米。肩高约5米,平均体重约9吨,综合咬合力超过8163千克。

8400万年前——风神翼龙

而天上飞的,是8400万年前出现的最大飞行动物——风神翼龙,它的翼展在11米左右,平均体重达到了250公斤,风神翼龙主要捕食小型恐龙,还有一些哺乳动物,据推测,它的食物包括大家很熟悉的霸王龙,当然这肯定不是已经成年的大型霸王龙。

6000万年前——泰坦巨蟒

到了6000万年前,地球上出现了最大的蟒蛇,这种蛇叫做泰坦巨蟒,没有毒,2009年在哥伦比亚的煤矿中,人们意外发现了28条泰坦巨蟒的化石,其中最长的长到了15米,身体直径能达到1米,它们在5800万年前就灭绝了。

2500万年前——桑氏伪齿鸟

到了2500万年前,地球上出现了最大的鸟类,叫做桑氏伪齿鸟,翼展在6.1米到7.4米之间,是一种海鸟,可以在天空中翱翔数公里都不用扇动一下翅膀。

2300万年前——巨齿鲨

在2300万年前,巨齿鲨出现了,它的体长可以达到14米,最长甚至有20米,体重超过了70吨,是世界上咬合力最大的动物,可以轻松将鲸鱼的头骨咬碎。一些生物学家认为它还没有灭绝,因为在海洋里能不断地发现巨齿鲨的新化石,有些化石可以推测出形成于1万年前,而且人们还发现一些海洋动物身上的咬痕很像是巨齿鲨留下的。

300万~1万年前——剑齿虎

300万年到1万年前,地球上出现了最大的虎,剑齿虎,它们长有两颗特别长的犬齿,犬齿能长到36厘米,体长有2.7米,体重在200到400公斤之间,是目前地球上已知最大的猫科动物,主要捕食大型哺乳动物,比如猛犸象,短面熊、还有大地獭。

150万年前——远古巨蜥

150万年前,出现最大的陆地蜥蜴,叫做远古巨蜥,这种蜥蜴生活在澳大利亚,大概在4万年前灭绝的,目前没有发现完整骨架,主要都是头骨,按照现在蜥蜴的比例来推算,它的体长可能能达到9米以上,体重在2吨以上,四肢非常强壮,满嘴都是锋利的牙齿。

180万~1.1万年前——短面熊

到了180万年前至1.1万年前,也就是冰川时期,地球上出现了最大的熊,短面熊,它的身高能达到3.7米以上,体重也在1吨以上,可以说是美洲大陆上最强大的食肉动物了。

100万年前——巨猿

100万年前,在中国、印度以及越南等地区出现了巨猿,它们身高3米,体重能达到550公斤,是历史上最强壮、战斗力最强的猿类之一,如果想要了解它们的战斗力,不妨参考金刚,巨猿是在30多万年前灭绝的。

如果这些庞然大物出现在现在的地球上,那将会是什么样的场景?

如果史前生物真的出现了,我们首先想到的,肯定是它们能不能在现在的环境中生存下去。现在的地球和史前的自然环境有很大的区别,而其中大部分都是人类造成的,比如说全球变暖,不仅导致海平面上升,还直接导致了海水升温,史前的海洋生物可能会无法适应现在的海洋环境。

其实是海洋的含氧量的问题,我们之前说过,一些史前生物能够长得如此巨大,其中一部分的原因是它们生活在富氧的环境中,史前地球大气层中的含氧量最高能达到35%,而现在地球的含氧量只有21%,如果史前生物不能克服这样的差异,最终结果只能走向灭亡。

最后是它们会不会对地球现在的生态系统造成威胁,包括站在食物链顶端的人类。尽管我们前面举例的史前生物大多都没有蓝鲸大,但不要忽视它们的凶猛程度,如果在地球上没有天敌能够制约它们的话,随着它们慢慢适应了地球的环境,相信很快就会繁殖开来,最终给地球其他生物、甚至是人类构成毁灭性打击。

眼科经典诊疗装备——房角镜,为青光眼手术带来了哪些变革?

编者按

为改善房角手术技术并获得更好的手术治疗效果,良好的手术视野颇为重要。随着微创青光眼手术(MIGS)在青光眼治疗上的深入推广,不同类型房角镜的重要性愈发突显。AAO2022会议上,Ahmed M Abdelrahman 教授与我们分享了有关房角镜的最新研究。

简介

常规情况下,由于全内反射无法观察到房角结构,即光线从角膜后部照射到角膜-空气界面上的角度大于该界面的临界角进而被反射回来的光学现象。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是消除角膜-空气界面的全内反射,可借助前房角镜,通过光线的折射和反射观察房角结构。前房角镜是专门检查前房角的一种接触镜,经裂隙灯显微镜照明并放大,使房角结构清晰可见。前房角镜检查对于判断前房角的宽窄与是否关闭,青光眼的诊断、分类、治疗及预防具有重要意义,是青光眼防治工作中的常用方法。其评估标准包括:房角结构及分级、虹膜嵌顿程度、周边虹膜形态、小梁网色素沉着程度、周边房角粘连、新生血管、虹膜异物及肿瘤。

青光眼外科手术治疗(包括SLT、前房角切开术、微创侵入式青光眼手术、GSL、非穿透性青光眼术)后,均可获得良好的房角。青光眼术后,前房角镜还有助于检查小梁切除术后切口通畅性以及青光眼引流阀(GDD)植入术后其位置和功能状态。

房角镜的发展历史

房角镜检查是青光眼诊疗不可缺少的一项评估检查,可用于鉴别闭角型青光眼与高褶虹膜病变。房角镜可清晰观察到色素播散综合征、色素性青光眼、房角后退、睫状体脱离以及眼前节发育不全性疾病的特征性改变。

1900年Alexios Trantas教授首次详细描述了前房角结构。1918年,他首次将房角镜应用于前房角结构的检查。1915年Maximilian Salzmann首次利用角膜接触镜和间接检眼镜描述了房角结构。此后,随着设备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直接或间接房角镜逐渐应用于临床诊断和手术治疗。

Swan-Jacob棱镜现为最为普遍应用的一种外科手术房角镜,此外还有Khaw、Hill、Ritch以及Volk Goniolens外科前房角棱镜。此外,市场上目前还有一些非手持式外科房角镜设备。

房角的结构与房角镜检查方法

房角结构的组成:Schwallbe’线(SL)、小梁网(TM)、巩膜窦(SS)、睫状体平坦部(CB),还可能观察到虹膜纹理和虹膜凹。虽然房角结构不可直接被观察到,不过现阶段可利用一些辅助技术对角膜进行充分观察。房角分级的方法包括:Van Herick分级法(1969)、Shaffer法(1960)、Speath法(1971)。

以下为进行房角镜检查的方法:

1、首先进行眼压测量;

2、可在暗室、非散瞳状态下;

3、有无眼部疼痛;

4、 裂隙灯检查:先宽光带再窄光带(先利用宽光带观察房角全貌,再以窄光带观察)、先长光带再短光带(1-2mm)、先竖光带再横光带、放大倍数先低倍数再高倍数。

注意:进行检查时,嘱患者两眼向前方平视,前房角镜放在角膜正中位置,不施加压力,这样就能准确地看到房角的原本状态。

房角镜辅助青光眼手术成功的步骤与关键点

1、准备手术阶段,手术医师要常规详细检查房角情况。

2、需要注意房角的解剖学标志。譬如,小梁网、巩膜突、睫状体对于MIGS(如TM/SC)具有重要标志作用。

3、头位和显微镜标记也很重要。手术医师取座位,嘱患者将头位旋转并固定于30-40°。显微镜以同样的角度旋转向手术医师。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保障手术视野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4、棱镜的选择取决于手术医师的习惯。手术医师以非惯用手手持房角镜,同时主导手手持外科手术器械。操作过程中,在房角镜和角膜之间使用黏弹剂进行耦合。

5、良好的手术视野;角膜后弹力层无褶皱、眼球的固定性、同时操作房角镜和显微器械均为手术成功关键点。

小结

房角镜是青光眼诊疗的一项基础且重要的部分。术前详细的房角镜检查其意义重于外科房角镜。MIGS手术的出现,进一步促进了更多新型房角镜技术和影像学检查技术的开发。所有设备的研发均倾向于更易于手术操作以及前房角的观察。另一方面,常规白内障手术时房角成像技术和定位技术也将有利于手术医师的操作,这是未来值得研究的方向。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