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八字 > 风水测算

甲的意思(甲胄的意思)

时间:2024-01-28 16:17:28 作者:谁为谁伤 来源:网友上传

本文目录一览:

“甲”,“天干”之首,殷人先祖,来自古人“观象授时”之成就

古人何以造出了“甲”字?

“甲”,又何以成为“十天干”之首?

《说文》设五百四十部,专门有“甲部”。其云——

“甲,位东方之孟,阳气萌动。从木戴孚甲之象。一曰人头空为甲,甲象人头。……始于一,见于十,成于木之象。”

许慎说,“甲”是个象形字,象木上戴甲,或象人头云云。

他的以上解说,参考意义不大。

许慎无缘见到甲骨文。甲骨卜辞中的“甲”,或写为“十”或写为瘦长的“田”型。

他解读的篆体“甲”字,无疑从甲骨文演化而来,即卜辞中瘦长“田”型的变形。

不过,《说文》释“甲”,亦有其可贵之处。一曰“始于一,见于十”;二曰“甲,位东方之孟”。

探寻甲骨文中“甲”写为“十”之渊薮,大致可追寻到距今七千年前的安徽蚌埠双墩新石器时期。

出土的这一时期的陶器上,发现了不少刻画有“+”符号。相关资料,可查阅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蚌埠博物馆所撰《蚌埠双墩——新石器遗址发掘报告》,此报告由中国科学出版社出版。

以上考古发现,并非偶然的孤立事件。

距今6500年的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距今约4500年的河南杞县鹿台岗遗址;距今约4300-3900年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以及稍后的二里头遗址,均发现了刻有“+”符号的文化遗存。

双墩遗址出土器物上的“二绳”符号

“+”符号,古人称为“二绳”。

考古发现的东周青铜器容器的盖子上,多有两条绳索交织形成的“+”符号图案,形象地诠释了“二绳”这个名称。值得注意的是,这样图案的“四极”和“中央交叉点”,还往往饰有太阳图像。

可知,“+”符号,是古人通过观象授时所得到的将空间与时间统一于一体的重要认知。

《淮南子.天文》云:“子午、卯酉为二绳。”

这是说,“+”符号,所表示的,是“子午”“卯酉”四个方位,同时也是四个时间节点。

至少在距今7000年前的古人,已经通过“立表测影”,观测太阳照射在地面影子的变化,得到了“+”这个符号,并由此测定了东南西北“四方”,及春夏秋冬“四时”。

《周髀算经》曰:“周髀,长八尺。髀者,股也。髀者,表也。”

古人最初对日影的观测,一定是从太阳下人影的变化受到启发的,最早也是通过人影进行测量的。之后,才发展为“立杆”和圭表。

《说文》释“甲”,曰“始于一,见于十”,这是其第一个可贵之处。

从考古发现来看,古人对于方位和时间的确认,应该是一个逐渐的过程。

距今6500年前的河南濮阳西水坡古墓遗址中,墓葬主人居中,左右分别由蚌壳摆出了“龙”“虎”图形,即所谓“东苍龙”“西白虎”。主人身边,摆有“髀骨”,表示“以髀为表”。在墓中的“子午”方向,亦有图形,但显然“南朱雀”“北玄武”的概念尚未彻底形成。

需要说的是,许慎所言“始于一,见于十”,一定是后来才产生的“术数”表达,是在“观象授时”基础上才形成的,而不是相反。

古人首先认识“+”符号中的“一”,符合上古时期人们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过程。

估测日影,肯定从日出开始,到日落结束。因此,古人必然会最先测定“东”“西”两个方位。

《周髀算经》云:“以日始出立表而识其晷,日入则复识其晷,晷之两端相直者,正东西也。中折之指表者,正南北也。”

西水坡古墓中的蚌壳图像,精确地体现了这一“二绳”概念的发展进程。同时,更重要的是,其体现了古人白天测日影、夜间观星象,并将二者有机结合在了一起。

这种有机结合,标志着古人统一的“时空体系”的形成。不仅太阳,星辰已加入到“时空”确认的行列之中,比如“北斗七星”。

《鹖冠子.環流》曰:“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说文》释“甲”,曰“甲,位东方之孟”,其另一可贵之处,即在于体现了星辰指示方位与季节变换的这种联系。

1,仰韶文化金乌负日图形。2,良渚文化金乌负日图形

但是不要忘记,“甲”源于上古先民“立杆侧影”的“二绳”符号“+”,其首先与太阳有关。

《山海经》记载了古代的“十日神话”。

《大荒南经》曰:“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

《大荒东经》:“黑齿国,下有汤谷。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又云:“有谷曰温源谷。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鸟。”

仰韶文化时期、良渚文化时期,这种天有十日,金乌负日的观念,就一定存在了。出土的这两个时期的彩陶上,屡屡见到这样的图像。

羲和浴日

古人的这种认知,其实不难理解。他们每天看到太阳从东方升起,又从西方落下。从视觉来说,肯定感觉太阳的“旅途遥远漫长”。如何解释每天都有太阳升起呢,“天有十日”是最好的解释。

《左传.赵公十年》说:“明夷,日也。日之数十,故有十时,亦当十位。”

“天有十日”,这个“十”的确定,很可能与当时人们已经习惯于“十进位制”有关。

但可以确认,“甲、乙、丙、丁……”之“十天干”,当与“天有十日”的认知有关。“日”行于天,所以称为“天干”。

“十二地支”,则与古人的“十二月神话”有关。

《山海经.大荒西经》云:“大荒之中,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

“帝俊”,是古人心中的最高天帝,亦称“太一”,兼有阴阳,和妻子生下了日月。“帝俊”之妻“常羲”和“羲和”,实为一体。后来,“帝俊”之妻,演化为“伏羲”和“女娲”,“伏羲”为主日之神,“女娲”为主月之神。

古人的“十二月神话”,体现于时空观上,与太阳视运动回归年中,有十二次月亮“朔望”有关。

日为“极阳”,称“太阳”;月为“极阴”,称“太阴”。“天有十日”为“十天干”;夜有十二月为“十二地支”。

“天”和“地”,所谓“阴阳”也;“干”与“支”,亦表“阳尊阴卑”矣。

“天干”“地支”即由此而来。

“甲”为“天干”之首,也即因为古人最早是通过“立杆侧影”了解和掌握太阳运行规律的,同时,由此对大地上的方位和季节变化有了清楚的认知。

安徽阜阳双谷堆西汉汝阴侯墓出土的“太一九宫式盘”,指示“卯酉”,即“东西”方位的“纬绳”两端,分别标注“冬至平旦”和“冬至日入”;指示“子午”,即“北南”方位的“经绳”两端,分别标注“日中冬至”和“子,夜半冬至”;“二绳”在“天盘”和“地盘”上,准确标出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标准时点。

这一切成就,都是从认知“+”符号,即建立“二绳”时空体系开始的。

西汉太一九宫式盘

千万不要小瞧了甲骨文写为“十”的这个“甲”字的重大意义。

“十”,或曰“甲”,表明在古人那里的“天地通”、“神人和”。

由此,即可理解,为何殷商把自己的先祖王称为“上甲”。

《说文》曰:“上,高也。”这是“上部”第一个字。第二个字是“帝”,其解曰:“王天下之号”。

这是东汉时的理解。在甲骨卜辞中,“上帝”,就是“天帝”。

商王祭祀,最高崇拜是“上帝”,然后是日神、风神、云神、雨神、四方神和风神,这些都属于“天神”。

还有河神、岳神等“地祇”神。

再往下排,是“高祖”,主要是“夒”与“王亥”。商人大约认为,“夒”和“王亥”,都是天上主管和保佑他们的“高祖神”。

商王中,排在第一的,是“上甲”。后来的典籍中,称为“上甲微”。

从卜辞看,商王任何祭祀中,“上甲”,或与天神地祇高祖神共同受祭,或永远排在第一位和其他先祖王受祭。

历代商王,皆以“甲乙丙丁……”之“天干”排定庙号。

可知,商族,认为他们的先王是“太阳之子”;“上甲”,又兼具“天神”和“人君”的地位和权责,是开辟“天地通”的英雄。

甲字形大墓

进而言之,正因为“甲”所具有的这种特殊含义,从新石器时期开始,重要的地面建筑和墓穴,都经过“二绳”法严格正位,而且,常常体现出“甲”字形状。

特别是“天子”“帝王”的墓穴,一般称为“甲字形大墓”。发现此种形状古墓,大都会引得考古工作者一片惊呼。

“甲字形大墓”,所体现的,正是把墓葬主人,作为“天地通”“神人和”聚于一身来看待的。

“甲”,“天干”之首,殷人先祖,来自古人“观象授时”之成就

古人何以造出了“甲”字?

“甲”,又何以成为“十天干”之首?

《说文》设五百四十部,专门有“甲部”。其云——

“甲,位东方之孟,阳气萌动。从木戴孚甲之象。一曰人头空为甲,甲象人头。……始于一,见于十,成于木之象。”

许慎说,“甲”是个象形字,象木上戴甲,或象人头云云。

他的以上解说,参考意义不大。

许慎无缘见到甲骨文。甲骨卜辞中的“甲”,或写为“十”或写为瘦长的“田”型。

他解读的篆体“甲”字,无疑从甲骨文演化而来,即卜辞中瘦长“田”型的变形。

不过,《说文》释“甲”,亦有其可贵之处。一曰“始于一,见于十”;二曰“甲,位东方之孟”。

探寻甲骨文中“甲”写为“十”之渊薮,大致可追寻到距今七千年前的安徽蚌埠双墩新石器时期。

出土的这一时期的陶器上,发现了不少刻画有“+”符号。相关资料,可查阅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蚌埠博物馆所撰《蚌埠双墩——新石器遗址发掘报告》,此报告由中国科学出版社出版。

以上考古发现,并非偶然的孤立事件。

距今6500年的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距今约4500年的河南杞县鹿台岗遗址;距今约4300-3900年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以及稍后的二里头遗址,均发现了刻有“+”符号的文化遗存。

双墩遗址出土器物上的“二绳”符号

“+”符号,古人称为“二绳”。

考古发现的东周青铜器容器的盖子上,多有两条绳索交织形成的“+”符号图案,形象地诠释了“二绳”这个名称。值得注意的是,这样图案的“四极”和“中央交叉点”,还往往饰有太阳图像。

可知,“+”符号,是古人通过观象授时所得到的将空间与时间统一于一体的重要认知。

《淮南子.天文》云:“子午、卯酉为二绳。”

这是说,“+”符号,所表示的,是“子午”“卯酉”四个方位,同时也是四个时间节点。

至少在距今7000年前的古人,已经通过“立表测影”,观测太阳照射在地面影子的变化,得到了“+”这个符号,并由此测定了东南西北“四方”,及春夏秋冬“四时”。

《周髀算经》曰:“周髀,长八尺。髀者,股也。髀者,表也。”

古人最初对日影的观测,一定是从太阳下人影的变化受到启发的,最早也是通过人影进行测量的。之后,才发展为“立杆”和圭表。

《说文》释“甲”,曰“始于一,见于十”,这是其第一个可贵之处。

从考古发现来看,古人对于方位和时间的确认,应该是一个逐渐的过程。

距今6500年前的河南濮阳西水坡古墓遗址中,墓葬主人居中,左右分别由蚌壳摆出了“龙”“虎”图形,即所谓“东苍龙”“西白虎”。主人身边,摆有“髀骨”,表示“以髀为表”。在墓中的“子午”方向,亦有图形,但显然“南朱雀”“北玄武”的概念尚未彻底形成。

需要说的是,许慎所言“始于一,见于十”,一定是后来才产生的“术数”表达,是在“观象授时”基础上才形成的,而不是相反。

古人首先认识“+”符号中的“一”,符合上古时期人们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过程。

估测日影,肯定从日出开始,到日落结束。因此,古人必然会最先测定“东”“西”两个方位。

《周髀算经》云:“以日始出立表而识其晷,日入则复识其晷,晷之两端相直者,正东西也。中折之指表者,正南北也。”

西水坡古墓中的蚌壳图像,精确地体现了这一“二绳”概念的发展进程。同时,更重要的是,其体现了古人白天测日影、夜间观星象,并将二者有机结合在了一起。

这种有机结合,标志着古人统一的“时空体系”的形成。不仅太阳,星辰已加入到“时空”确认的行列之中,比如“北斗七星”。

《鹖冠子.環流》曰:“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说文》释“甲”,曰“甲,位东方之孟”,其另一可贵之处,即在于体现了星辰指示方位与季节变换的这种联系。

1,仰韶文化金乌负日图形。2,良渚文化金乌负日图形

但是不要忘记,“甲”源于上古先民“立杆侧影”的“二绳”符号“+”,其首先与太阳有关。

《山海经》记载了古代的“十日神话”。

《大荒南经》曰:“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

《大荒东经》:“黑齿国,下有汤谷。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又云:“有谷曰温源谷。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鸟。”

仰韶文化时期、良渚文化时期,这种天有十日,金乌负日的观念,就一定存在了。出土的这两个时期的彩陶上,屡屡见到这样的图像。

羲和浴日

古人的这种认知,其实不难理解。他们每天看到太阳从东方升起,又从西方落下。从视觉来说,肯定感觉太阳的“旅途遥远漫长”。如何解释每天都有太阳升起呢,“天有十日”是最好的解释。

《左传.赵公十年》说:“明夷,日也。日之数十,故有十时,亦当十位。”

“天有十日”,这个“十”的确定,很可能与当时人们已经习惯于“十进位制”有关。

但可以确认,“甲、乙、丙、丁……”之“十天干”,当与“天有十日”的认知有关。“日”行于天,所以称为“天干”。

“十二地支”,则与古人的“十二月神话”有关。

《山海经.大荒西经》云:“大荒之中,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

“帝俊”,是古人心中的最高天帝,亦称“太一”,兼有阴阳,和妻子生下了日月。“帝俊”之妻“常羲”和“羲和”,实为一体。后来,“帝俊”之妻,演化为“伏羲”和“女娲”,“伏羲”为主日之神,“女娲”为主月之神。

古人的“十二月神话”,体现于时空观上,与太阳视运动回归年中,有十二次月亮“朔望”有关。

日为“极阳”,称“太阳”;月为“极阴”,称“太阴”。“天有十日”为“十天干”;夜有十二月为“十二地支”。

“天”和“地”,所谓“阴阳”也;“干”与“支”,亦表“阳尊阴卑”矣。

“天干”“地支”即由此而来。

“甲”为“天干”之首,也即因为古人最早是通过“立杆侧影”了解和掌握太阳运行规律的,同时,由此对大地上的方位和季节变化有了清楚的认知。

安徽阜阳双谷堆西汉汝阴侯墓出土的“太一九宫式盘”,指示“卯酉”,即“东西”方位的“纬绳”两端,分别标注“冬至平旦”和“冬至日入”;指示“子午”,即“北南”方位的“经绳”两端,分别标注“日中冬至”和“子,夜半冬至”;“二绳”在“天盘”和“地盘”上,准确标出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标准时点。

这一切成就,都是从认知“+”符号,即建立“二绳”时空体系开始的。

西汉太一九宫式盘

千万不要小瞧了甲骨文写为“十”的这个“甲”字的重大意义。

“十”,或曰“甲”,表明在古人那里的“天地通”、“神人和”。

由此,即可理解,为何殷商把自己的先祖王称为“上甲”。

《说文》曰:“上,高也。”这是“上部”第一个字。第二个字是“帝”,其解曰:“王天下之号”。

这是东汉时的理解。在甲骨卜辞中,“上帝”,就是“天帝”。

商王祭祀,最高崇拜是“上帝”,然后是日神、风神、云神、雨神、四方神和风神,这些都属于“天神”。

还有河神、岳神等“地祇”神。

再往下排,是“高祖”,主要是“夒”与“王亥”。商人大约认为,“夒”和“王亥”,都是天上主管和保佑他们的“高祖神”。

商王中,排在第一的,是“上甲”。后来的典籍中,称为“上甲微”。

从卜辞看,商王任何祭祀中,“上甲”,或与天神地祇高祖神共同受祭,或永远排在第一位和其他先祖王受祭。

历代商王,皆以“甲乙丙丁……”之“天干”排定庙号。

可知,商族,认为他们的先王是“太阳之子”;“上甲”,又兼具“天神”和“人君”的地位和权责,是开辟“天地通”的英雄。

甲字形大墓

进而言之,正因为“甲”所具有的这种特殊含义,从新石器时期开始,重要的地面建筑和墓穴,都经过“二绳”法严格正位,而且,常常体现出“甲”字形状。

特别是“天子”“帝王”的墓穴,一般称为“甲字形大墓”。发现此种形状古墓,大都会引得考古工作者一片惊呼。

“甲字形大墓”,所体现的,正是把墓葬主人,作为“天地通”“神人和”聚于一身来看待的。

知识品读:汉字“甲由申”之间有什么联系?文字演变真有趣

“甲由申”这三个汉字把中国古人造字的智慧体现得淋漓尽致。三个字中都有一个“田”字,汉字“甲”里面的竖朝下,说的是植物生根;“由”的竖上面露头,表示植物发芽;“申”字,既生根又发芽,寓意着植物上下延伸的过程。你看,理解汉字要从字源讲起,如果你仅仅靠它们三个汉字的拼音讲起,怎么也看不出有什么联系。

“甲由申”,汉字的学问

共同的汉字“田”:

“甲由申”中都有一个“田”字,汉字“田”其实是由“土”和“口”合造组成的汉字。“口”是围墙,“土”是耕种之物,把一块块的耕地之地给它们围起来,就成了【田地】,这叫围土造田之意。“田”与“填”字读音相同,也可以说一份田地要经营好,还需要填满肥料和水分,才能耕种长粮食。田是根本,有了它啥都不愁。

“甲”:向下扎根,寓意为“领先”

“甲”的构成:“田”的下面多出一竖,它的竖指向下面,说明种子在往下扎根。联想本意,任何植物是不是都是先生根,再发芽?这也说明“甲”字有领先或者第一名的属性。例句:桂林山水甲天下,名列三甲(前三名)等。

“甲”,向下扎根

“由”:向上生长,万事源泉

汉字“由”,它是“田”的上面露头,指的是种子冲破土壤长出嫩芽,往上生长。你看“由”和“幼”的发音也很像,嫩芽是所有植物的生长初期,也比喻是万事万物的源泉。比如词语【原由】就是来源;【由于】就是基于最根本的原因。

“由”,向上发芽

“申”:扎根发芽,寓意着通天入地

再看汉字“申”,它是“田”的上下两头都漏了出来,更像是“甲”和“由”的结合体,植物生根发芽破口而出,描绘出了植物生长的这么一个过程。“申”本意扎根发芽,寓意着通天入地。“申”字左边加一个“礻”字旁,就成了神仙的“神”。

“申”,生根发芽,上下贯通

汉字“溯源”讲解,还原古文字本质。

大家看,上面通过汉字“甲由申”的举例讲解,可以看出“汉字只有对其溯源的讲解”,才能还原其最根本的本质。我们现在所使用的简体汉字,是在3000多年以前的古汉字基础之上,经过多次变革才呈现在我们面前,每个汉字都承载出太多的故事。

甲骨文

现代社会中“说文解字”的意义在哪?

现代网络如此发达,汉字也要解读吗?“说文解字”还有意义吗?当然,汉字是传统文化的根基。为啥四大古老文字中唯独汉字传承下来?因为中国汉字即是形象的,又是有意义的,它就像每个人的身份证一样独特。中国文字的生命力来自于劳动人民的生活,生活赋予了汉字的含义和丰富的意蕴,《说文解字》说的是汉字,更是表达的中国的历史。

现代社会更需要研究汉字

本文寄语:汉字应与现代生活紧密结合,现代的人还没有把中国汉字最美的高度表达出来。几千年下来汉字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人,它在每个朝代的浪潮中都能保持它的巍峨,在这个高度发达的社会,汉字理应有更好的舞台呈现给全世界,来展现中国的美。

100个一看就会一读就错的字,不信你念念→

有些字看着很面熟,读起来却总是容易出错。例如:

当(dāng)天还是当(dàng)天?

模样(mú)还是模(mó)样?

小编为各位分享100个容易读错的字,看有几个是你也读错过的?

1、氛围 fēn(无去声,不读“奋”,读作“分割”的“分”)

2、一场雨 、一场大战 cháng(不读chǎng,用于事情的经过)

3、匀称、称职、称心如意、对称 chèn(读“趁”,不读“乘”cheng)

4、种(姓氏)chóng

5、憧憬chōng(读冲,不读chóng)

6、驰骋chíchěng(不读chéng)

7、处暑、处境、处世为人、处于chǔ(不读去声“处”)

8、啜(姓氏)chuài

9、汆丸子cuān(非去声)

10、档案 dàng(无dǎng音)

11、安步当车dàng(不读平声)

12、订正 dìng(无“丁”dīng音)

13、胴体 dòng 去声(不读“同”tong)

14、拾掇duo(拾掇的意思不读duò。在拾掇里读轻声。)

15、菲薄 fěi(芳菲是平声)

16、果脯 fǔ (不读“普”)

17、准噶尔 gá

18、小孩呱呱坠地 读“姑”gū(不读“瓜”,gua)

19、力能扛鼎gāng(不读kǎng)

20、契诃夫、唐吉诃德hē(不读ke)

21、道行héng(修行的功夫,比喻本领。不读hang,xing)

22、飞来横祸、蛮横、发横财 hèng

23、襁褓 qiǎng

24、一哄而散 hòng (哄堂大笑hōng,哄逗、哄骗 hǒng)

25、骨骸hái

26、薅草hāo

27、白桦树huà(不读huá)

28、馄饨húntun(轻声不读dun)

29、和泥、和面 huó,搅和、和稀泥huò,和牌(读胡)

30、囫囵吞枣húlún(不读lùn,单独囫囵一词时囵读轻声。)

31、溃脓huì(区别溃烂kuì)

32、通缉 jī(区别编辑jí)

33、窗明几净 jī (误读上声)

34、嫉妒 jí (区别忌妒jì)

35、人才济济 jǐ (不读jì)

36、里脊(轻声,本音jǐ)

37、渐染、东渐入海jiān(不读jiàn)

38、眼睑 jiǎn

39、绢花 juàn(无平声)

40、配角、角色jué (不读jiao)

41、发酵 jiào(不读xiao)

42、解送、押解 jiè(误读上声)

43、浑身解数 xiè(误读jie)

44、粳米jīng、籼米xīan(不读geng shan)

45、颈部jǐng(误读去声)

46、靓妆jìng (不读liàng)

47、循规蹈矩、矩形 jǔ (误读去声)

48、前倨后恭 jù、龟裂jūn(不读guī)

49、以儆效尤jǐng (非去声)

50、睛纶jīng(不读qíng)

51、唠叨 láo (区别 唠家常lào)

52、落不是 lào(误读luo)

53、量杯、思量liang,量体裁衣liàng(误读阳平)

54、连累lěi (误读去声)

55、果实累累léiléi(阳平);伤痕累累lěilěi(上声)

56、浙江丽水lí(不读lì)

57、淋病lìn 去声(误读阳平)

58、绿林好汉lù、棕榈 lǘ(误读上声)

59、莽莽群山、草莽mǎng

60、扪心自问 mén

61、腼腆 miǎntiǎn (都是上声,腼误认为是平声)

62、酩酊mǐngdǐng(都不是平声)

63、披靡mǐ(不读mí)

64、抹墙 mò

65、模样mú (区别模型mó不读“瞙”)

66、泥淖nào (不读zhao)

67、喷香、喷喷香 pèn(不读pēn )

68、癖好、洁癖pǐ(不读pì)

69、睥睨pìnì(不读bi)

70、剽窃、剽悍piāo(不读piáo)

71、媲美 pì 去声(不读bi)

72、心广体胖pán(不读pang)

73、大腹便便pián (不读“篇”)

74、缥缈piāomiǎo、骠勇piào(不读biāo)

75、娉婷pīngtíng

76、砒霜pī(不读pí)

77、湖泊pō、漂泊bó

78、哨卡 qiǎ 上声(不读ka)

79、蹊跷qīqiāo(不读去声)

80、牵强附会 qiǎng(误读qiáng)

81.生肖、肖像 读xiào不读xiāo

82.句读dòu

83.节骨眼 读jiē 不读 jié

84.不吱声 读zī 不读zhī

85.燕妮、安妮 读nī 不读ní

86.禅让 读shàn 不读chán

87.莫邪 读yé 不读xié

88.剔透、挑剔 读tī 不读tì

89.骨髓 读suǐ 不读suí

90.浩浩汤汤 读shāng 不读dàng

91.结婚、结冰 读jié 不读jiē

92.牌坊、磨坊 前读fāng 后读fáng

93.荷锄 读hè 不读hé

94.藤蔓 读wàn 不读màn

95.玫瑰、瑰丽 读guī 不读guì

96.枸杞gǒuqǐ

97.一塌糊涂 读tā 不读tà

98.情不自禁 读jīn 不读jìn

99.梵语 读fàn 不读fán

100. 靡靡之音 读mǐ mǐ zhī yīn,不是二声

你读错了几个?

转发收藏!

转载请注明“央视财经”

来源:诗词天地(ID:shicitiandi)

本文编辑:刘丽珂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