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配对 > 名字配对

三大传统节日(三大传统节日国家法定节假日)

时间:2024-01-21 07:57:24 作者:牛奶煮萝莉 来源:网友整理

本文目录一览:

盘点中国三大鬼节有啥习俗?

各位看官,大家好,我是艮岳轩。你知道中国的三大鬼节是什么吗?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清明节、寒食节和中元节,这三个节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些鬼节的来历和意义。

各位看官,在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右上角“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清明节:祭扫先人的日子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始于周朝,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清明节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那么清明节有什么至今传承下的习俗呢?

踏青

踏青也称作春游,古时也叫探春、寻春等等。清明时节,春回大地,阳光明媚,万物复苏,正适合踏青的大好时光。踏青的习俗由来已久,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宋代,踏青之风最为盛行,一直相传至今。

吃青团

青团是江浙沪一带的小吃,是清明节最有节日特色的食品。它是将一种清明节前后才有的艾草,打出汁拌进糯米粉里,然后做成团子,因为做出的团子呈碧绿色,所以取名青团。

吃鸡蛋

清明节吃鸡蛋也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古人将各种禽蛋如鸡蛋、鸭蛋、鸟蛋等煮熟后涂上各种颜色,称为“五彩蛋”,投到河水里顺水冲下,等在下游的人们就争先抢捞,认为吃了就可怀孕。后来人们在清明节时期吃鸡蛋,象征一家团圆,都是一种节日食品。

送麻糍

在浙江部分地区,至今保留着儿女亲家互送麻糍的习俗。在古代,男女联姻后,往往还有很长一段时间才会正式嫁娶,也是为了便于双方互相考察,毕竟

结婚是人生的大事。儿女亲家互送麻糍,就是在嫁娶前的一种礼仪,男方一般在清明节前给女方送去麻糍,意思就是下一个清明节前就要来迎娶新媳妇过门了。

吃发糕

清明时节人们喜欢蒸发糕吃,发糕由黏米碾成米浆蒸熟做成,“发”、“高”x谐音发达、高升等意思,用来寄托“发财”、“高升”的美好愿望。

拔河

拔河的运动起源于春秋后期,开始是在军队中盛行,当时叫“牵钩”、“钩强”,后来流传到民间,到唐朝时期开始称为“拔河”。

总之,清明节源自早期人类的祖先信仰,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清明节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寒食节:禁火忌食的节日

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在夏历冬至后的105日,即清明节前一二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寒食节也是人们祭祀祖先和亲友的重要时刻,人们会禁烟火,只吃冷食。后世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祈求祖先的保佑和安宁。

寒食节起源,还是跟一段典故有关。

相传,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煮了给晋文公充饥)。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

但上位后的晋文公可能是一时没来得及想起这位股肱之臣,把他给忽略了,虽然介子推不求利禄,但有点不满晋文公的态度,便索性与母亲归隐绵山(今天山西介休)。

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至今山西一带还有民间过寒食节。至今如果您去绵山景区,会发现入口处(游客中心)匾额上写有六个大字:“清明寒食之源”。

中元节:祭祀孤魂野鬼的日子

中元节,是道教名称,民间世俗称为七月半,佛教则称为盂兰盆节。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习俗。这个中元节可谓三大鬼节里阴气最重的一个节日,起源也最早,可追溯到上古时的祭祀。

七月乃吉祥月、孝亲月,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稻米等向祖先汇报今年秋成。《周易.复卦》卦辞有云:

“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

七是阳数、天数,天地之间的阳气绝灭之后,经过七天可以复生,这是天地运行之道,阴阳消长循环之理,民间选择在七月十四(二七)祭祖与“七”这复生数有关。道教的中元节与佛教的盂兰盆节均设在农历的七月十五。那么中元节在中国民间有啥讲究呢?

当天扫墓

“早清明,晚十一,不早不晚七月半”,中元节祭祀扫墓跟其它祭祀的节日不同,要选择在当天去祭拜祭扫。中元节是“地官赦罪日”,因此祭祀和扫墓要选择在当天,最好是上午在太阳还没有完全升起时去,上坟祭祀不要过了中午再去。

吃花馍或鸭肉

花馍也就是用面粉蒸制而成的馒头,上面会用染色的面团做成各种形状,这样的馒头是用来祭祀的,祭祀之后家人分食,有沾染浮气和驱除霉运的寓意,北方的很多地方在这天都会蒸一些花馍,因为馒头需要用旺火蒸制,而且是发面的,所以也有发家致富的寓意。

鸭子属于扁嘴的水禽,它是游动在水面上的,鸭子跟“压”谐音,

中元节吃鸭子有压住霉运的说法,中元节一般是立秋之后,这季节吃点凉性的鸭肉是对身体比较有好处。

着素衣

中元节既然是祭祀的节日,这样的节日自然要庄严肃穆一些,尤其是去给家里逝去的先人上坟祭扫时。

晒太阳

中元节这天是阴气比较重的一天,尤其是去上坟归来的人不要急于回家,这个时候适当地晒晒太阳,借助太阳阳气来压制阴气。每年的中元节都在立秋之后,这个时候早晚已经变得凉爽起来,午时晒晒太阳也是对身体特别有好处的。

夜晚不去河边

中元节是祭祀的节日,而水按照传统说法属于阴柔的,晚上更是阴气上升的时候,这样的日子是不适合去河边行走和下水野游的。因为中元节的晚上阴气比较重,其实到了中元节晚上已经有了露水,晾晒的衣物和其它东西被露水打湿容易受潮发生腐坏。

二,不串门和互相问好

中元节这天是祭祀的日子,这样的日子是不适合去别人家串门的,这样会引起别人的反感,因为很多人认为这天来家里串门和被人叫名字是比较晦气的事。

这三大鬼节里,清明节和寒食节通常在阴历的时间上比较接近(即清明节前一二日),因此后来慢慢地就把这两个节合并在一起过了。这三个大鬼节其实都寄托了中国古人对逝去亲人及先贤的一种追思。

好啦!今天“艮岳轩”就给大家分享到这里,非常感谢您能耐心阅读完此文。

【郑重声明】本文系作者“艮岳轩”原创作品,未经作者本人及“艮岳轩”允许,任何媒体、自媒体不得转载,违者必追究法律责任,喜欢的朋友们欢迎转发、关注、评论、收藏,感谢支持。

#我要上头条##我要上微头条##我要上 头条#​#我要上头条。#​#为什么要努力学习,为什么要读书#​

今天是正月二十一,穿天节!还有“三大节日”,看看你知道吗?

#头条创作挑战赛#

【前言】

今天是正月二十一,老传统“三大民俗”,尽显追求幸福的地方特色,看看是哪三大民俗?

昨天是正月二十,民间称为“天穿节”!据说是纪念女娲娘娘补天之日,据说,今天还有的地方流行这一活动,但形式和内容略有不同。还有的地方今天是“穿天节”,注意和昨天的“天穿节”,是不一样的传统习俗啊!到底有什么不同,我们一起来看看。

1、正月二十一,穿天节

我们刚刚谈到,“ 正月二十,天穿节”,是源于女娲补天的故事,因为老天漏了个洞,女娲娘娘用五彩石飞上天空把天补好,这就是天穿节的来历。

那什么是穿天节呢?听上去和看上去真是差不多,不详细看看,还认为是一样呢?这是古时候,湖北襄樊地区特有的传统节日。传说,源于郑交甫才子喜遇汉水女神的故事,于是赠送佩珠,缘定终身,成为一段姻缘爱情。

因此,这天也成为古代襄阳人的“情人节”,融入郊游、采石、交友传统习俗。人们乘船沿汉江而下,游玩聚集,捡拾有空石子穿起来佩戴,寓意获得好姻缘。

2、正月二十一,女王节

我们谈到,正月二十是天穿节,也叫补天节,源于女娲补天的传说。

但有的地方,把正月二十一称为女王节,也叫娲婆节,同样是纪念和感谢女娲补天的功德。因为在农耕社会,妇女地位地下,但是,因为女娲补天的故事,让女人也充满自豪感和优越感。这一天,正是女人地位提升的时候,因此,叫“女王节”,是妇女们的节日,也有的叫“娲婆节”,也就是纪念女娲娘娘。

这天,还有烙“补天饼”的传统习俗,饼子又圆又薄,抛到房顶上,寓意补天;放到院子里,寓意补地,希望新的一年团团圆圆,幸福美满。

3、正月二十一,麦子节

小麦,自古以来就是民间主要的粮食作物,属于精细粮食,在过去能吃上白面馒头或者水饺,也是小康生活了。

有句农谚这样说:“小麦成与秕,单看正月二十一”。看来,正月二十一非常重要,小麦长得怎么样,能不能吃上饱饭,过上好生活,就看正月二十一这天了。因为这天是麦子的生日,麦子生长好不好,在小麦生日这天很重要,我们看看有什么说法呢?

据说,在正月二十一这天,要是天气晴朗,阳光明媚,那是好天气,好兆头,预示着小麦大丰收,是个好年景!

结束语

正月二十一,不仅仅局限于上面的三大传统节日,民间还有“小填仓节”的说法。在院子里或者大门口,也有的在粮食场上等等,画上一个粮仓,寓意五谷丰登粮满仓,生活幸福美满好!

英国举办2023全英中华端午龙舟会

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人民网索尔福德6月17日电 (邢雪、周卓斌、郭锦标)“一!二!一!二!”在参赛选手的呐喊中,40支由中外籍船员组成的船队劈波斩浪、奋勇争先。为庆祝即将到来的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17日,2023全英中华端午龙舟会在英国索尔福德正式拉开帷幕。

2023全英中华端午龙舟会在英国索尔福德举行。人民网记者 邢雪摄

本次活动时间为17日及18日两天,分为业余船队赛和专业俱乐部船队赛两部分,共有40支业余船队和十多支专业船队参赛。

据主办方介绍,今年新华联谊会首次与索尔福德市政府以及英国龙舟竞赛协会携手,三方共同举办2023全英中华端午龙舟会。与往年相比,活动时间从一天延伸成为两天,首次有专业船队参赛,参加划龙舟的外国面孔比例也大幅增加。记者在现场看到,参赛的队员们士气高涨,伴随着鼓点有节奏地奋力划桨,岸边加油助威的呐喊声此起彼伏。

2023全英中华端午龙舟会比赛现场,几支队伍你追我赶。人民网记者 邢雪摄

中国驻曼彻斯特总领馆副总领事杨治宇宣读了中国驻英国大使郑泽光对本次活动发来的贺信,贺信中说,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历经千载岁月传承至今。赛龙舟是端午节的象征,生动体现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团结奋斗、顽强拼搏的精神内涵和文化特质。举办龙舟会庆祝端午节,既体现了对美好生活孜孜不倦的向往与追求,也是向中英友好事业的开拓者们致敬。希望两国各界有识之士携起手来,共同弘扬龙舟文化精神,打造更多交流合作新亮点,增进民心相通和民间友好,推动中英关系行稳致远。

索尔福德市直选市长、大曼彻斯特副市长保罗·丹尼特表示,端午龙舟会是一场包含文化传播、团队合作和团结精神的庆典。“当我们为了一个目标而共同努力时,我们就有了共同的身份认同,形成合力,这激动人心的龙舟竞渡场面,也充分展示了文化多样性和包容性。”

曼彻斯特新华联谊会会长杨汉新在活动上表示,端午节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具有重要意义,本届龙舟会的口号是“我们一起努力,我们分享未来”,希望可以共同努力克服所有的困难和挑战,为促进和谐与和平的世界做出更多贡献。

曼彻斯特新华联谊会会长杨汉新在活动上发言。人民网记者 邢雪摄

与此同时,活动现场还举办了丰富多样、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中国传统武术表演、民俗技艺展示、民族歌舞表演、中文脱口秀、中华食品推介等等丰富多彩,吸引了众多热爱中华文化的观众前来观看。英国观众彼得一家表示这场活动非常激动人心,“英国人有丰富多样的水上运动,虽然我们有不同的文化传统,但我们有共同的热爱,很高兴能在英国看到如此精彩又有特色的比赛。”

活动现场的中国书法展示。人民网记者 邢雪摄

中华武术表演吸引了众多英国观众。人民网记者 邢雪摄

英国当地政商界人士、华侨华人、中资企业及留学生代表也参与了本次活动。被誉为“端午源头、龙舟故里”的湖南汨罗专程发来视频,表达对本次活动的支持。

全英中华端午龙舟会自2012年开始在英国索尔福德举办,如今已经成为深受英国民众喜闻乐见和积极参与的节日盛会,丰富了当地民众的文体生活,成为促进中英文化交流、促进中英人民友好的平台。

傣族传统节日大全

傣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特色文化的民族,在我国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等地区。傣族的节日很多,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关门节、开门节和泼水节。

关门节

傣语叫“进洼”,意为佛主入寺。云南傣族传统宗教节日,每年傣历九年十五日(农历七月中旬)开始举行,历时三个月。相传,每年傣历九日,佛到西天去与其母讲经,三月才能重返人间。有一次,正当佛到西天讲经期内,佛徒数千人到乡下去传教,踏坏了百姓的庄稼,耽误人他们的生产,百姓怨声声载道,对佛徒十分不满。佛得知此事后,内心感到不安。从此以后,每遇佛到西天讲经时,便把佛徒都集中起来,规定在这三个月内不许到任何地方去,只能忏悔,以赎前罪。故人们秒之为“关门节”。

开门节

傣语叫“出洼”,意为佛主出寺。云南傣族的传统宗教节日。每年傣历十二月十五日举行。其活动内容与关门节一样。傣历十二月十五日,将进洼时摆在佛座后面的东西拿出烧掉,表示佛已出洼,十六日和尚出洼,全家男女老幼到奘房拜佛。十七日举行盛大的“赶朵”活动,因为这天佛到西天讲经三个月后返回人间,所以各村各寨都要鸣锣敲鼓,举行盛会,迎接佛祖,同时还要在奘房内向佛忏悔一年来的罪过;和尚们趁此时向青年男女宣传教义。开门节时,农忙已过,天气渐冷,佛教活动也不太多,青年们便可谈情说爱或结婚,成年人则出外办事或串亲访友。这时节是傣族文化娱乐活动最多的时候。人们放火花、点火灯、放高升、环游各村寨,十分热闹。

隆示

有的地方又叫“隆赶”。傣语“隆”是指一棵树或一片林,“示”或“赶”都是祭祀的意思,所以,“隆示”就是祭树神。古代傣族立寨,都要植树纪念,故傣族人民把立寨种下的树当作村寨的保护神。“隆示”的时间在夏历二月,具体时间各村寨不尽相同。一般都是由立寨人的后裔领头,全村男性到一棵专门的树下祭祀,“隆示”期间,相互走亲串戚,互致节日祝贺。男女青年串山串寨,对山歌,找伴侣。大顺寨一带在“隆示”的第二天,青年男女邀约到河里捞鱼捞虾,直至傍晚再将捕获的鱼虾各取少许,放入江河,意为愿来年鱼虾满江河,捕不完,捞不尽,当晚在河畔共餐,男女青年同吃同乐。“隆示”期间,客人准进不准出,定要留下盛情款待,方能了却心意。

对歌节

每年五月端阳这天,红河两岸的傣族男女,都要汇集于马街乡乌湾村的那丙大龙潭过“对歌节”。对歌这天,各村男女青年盛装而来,开展男女之间和村与村之间的对歌比赛,从太阳出山一直到日落西山。老人小孩带着干粮来听唱。对歌节是男女青年交朋友,找对象的极好机会。

叫谷魂

又叫“招谷魂”。每年夏历十月,五谷进仓,傣族人民都要择月末的最后一个属龙日叫谷魂。是日,各户都要到田间杀上一只母鸡,点燃一堆稻草或秕谷祭祀。祭祀后取少量秕谷带回家,放入仓库里。以示谷魂已经回家,以后就可开仓用量。

泼水节

1.由来

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佳节,也是傣族最重要的节庆,每年阴历四月(相当于傣历五月)举行,一般为期三至四天。第一天为“麦日”,类似于农历除夕,傣语叫"宛多尚罕",意思是送旧。此时人们要收拾房屋,打扫卫生,准备年饭和节间的各种活动。第二天称为“恼日”,“恼”意为“空”,按习惯这一日既不属前一年,亦不属后一年,故为“空日”;第三天叫“麦帕雅晚玛”,据称此乃帕雅晚的英灵带着新历返回人间之日,人们习惯将这一天视为日子之王来临,是傣历的元旦。

泼水节源于印度,是古婆罗门教的一种仪式,后为佛教所吸收,约在公元十二世纪末至十三世纪初经缅甸随佛教传入中国云南傣族地区。随着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加深,泼水节成为一种民族习俗流传下来,至今已数百年。在泼水节流传的过程中,傣族人民逐渐将之与自己的民族神话传说结合起来,赋予了泼水节更为神奇的意蕴和民族色彩。

至今,傣族人民中间还流传着一个十分有趣的神话:远古的时候,傣族地区有个恶魔,他作恶多端,滥施淫威,弄得庄稼无收,人心不宁,民不聊生。人们恨透了他,可是想了很多方法都对付不了。后来,恶魔霸占了七个民女做妻子。姑娘们看到自己的同胞过着悲惨的生活,决心找到消灭恶魔的办法。聪明的七姑娘从恶魔的话中发现了他的致命弱点,即惟有恶魔自己的头发才可以置之于死地。一天夜里,恶魔酩酊大醉后沉沉地睡去,姑娘们勇敢地从他的头上拔下一根头发,紧紧栓住他的脖子。

果然,恶魔的头颅立刻便掉了下来。可是头一着地,地上就燃起大火。眼看将酿成灾祸,姑娘们立即拾起头颅,大火就熄灭了,恶魔也随之消失。为了避免大火再燃,祸害百姓,姐妹们决定轮流抱住恶魔的头,每年一换。在每年换人的时候,人们都给抱头的姑娘冲水,以便冲去身上的血污和成年的疲惫。后来,傣族人民为纪念这七位机智勇敢的妇女,就在每年的这一天互相泼水,从此形成了傣族辞旧迎新的盛大节日——泼水节。

2.泼水节祝福

在“麦日”,一清早人们就要采来鲜花绿叶到佛寺供奉,担来清水“浴佛”——为佛像洗尘。“浴佛”完毕,集体性的相互泼水就开始了。一群群青年男女用各种各样的容器盛水,涌出大街小巷,追逐嬉戏,逢人便泼。“水花放,傣家狂”,“泼湿一身、幸福终身”!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的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开,人们尽情地泼尽情地洒,笑声朗朗,高兴异常,全身湿透,兴致弥高……

3.泼水节爱情

泼水节也是未婚青年男女们寻觅爱情、栽培幸福的美好时节。泼水节期间,傣族未婚青年男女喜欢做“丢包”游戏。姑娘手中用花布精心制作的花包,是表示爱情的信物。丢包那天,姑娘们极尽打扮之能事,然后打着花伞,提着小花包来到“包场”,与小伙子们分列两边,相距三四十步,开始向对方丢花包。小伙子若是接不住姑娘丢来的花包,就得把事先准备好的鲜花插在姑娘的发颉上,姑娘若是接不着小伙子丢来的包,就得把鲜花插到小伙子的胸前……就这样渐渐地选中了对方,一段段浪漫的爱情故事就开始了……

4.泼水节力量

划龙舟是泼水节最精彩的项目之一,常常在泼水节的“麦帕雅晚玛”(第三天)举行。那日,穿着节日盛装的群众欢聚在澜沧江畔、瑞丽江边,观看龙舟竞渡。江上停泊着披绿挂彩的龙船,船上坐着数十名精壮的水手,号令一响,整装待发的龙船象箭一般往前飞去,顿时整条江上,鼓声、锣声、号子声、喝彩声,此起彼伏、声声相应,节日的气氛在这里达到了高潮……

5.泼水节舞蹈

傣族人民能歌善舞,泼水节自然少不了舞蹈。大规模的舞蹈主要安排在泼水节的第三天,如象脚舞和孔雀舞等。从七八岁的娃娃到七八十岁的老人,都穿上节日盛装,聚集到村中广场,参加集体舞蹈。象脚舞热情、稳健、潇洒。舞者围成圆圈,合着锰锣、象脚鼓翩翩起舞,一边跳舞一边喝彩“吾、吾”或“水、水”!孔雀舞优美、雅致、抒情,是傣族舞蹈的灵魂,舞蹈以孔雀的各中姿态为基础,在趣与美的再创造中,集中凝聚着傣族儿女们的审美旨趣。还有不少舞者尽情挥洒自己的即兴之作,有的边唱边跳,有的甚至边跳边喝酒,如痴如醉、狂放不拘,连续跳上几天几夜也不知疲惫。

6.泼水节“高升”

“放高升”是泼水节的又一项保留节目。高升是傣族人民自制的一种烟火,将竹竿底部填以火药和其它配料,置于竹子搭成的高升架上,接上引线,常在夜晚燃放。放高升时,点燃引线使火药燃烧便会产生强劲的推力,将竹子如火箭般推入高空。竹子吐着白烟,发出嗖嗖的尖啸声,同时在空中喷放出绚丽的烟火,犹如花团锦簇,光彩夺目,甚是美妙。地上则欢呼声、喝彩声此起彼伏,议论声、赞美声不绝于耳,好不热闹。

巡田坝节

巡田坝是傣族人民一年一度的传统迎春歌集会节日。农历正月十三日这天清晨,能歌善舞的傣族男女,穿着节日的盛装,汇集在村寨中的大青树下,敲锣打鼓,喜气洋洋。歌手们端着香喷喷的米酒,唱起欢乐的迎春歌、四季歌。人们随着鼓点,跳起对扭舞。

当金色的太阳冉冉升起,一位长者高声宣布“巡田坝”开始时,陶醉在歌舞之中的人们自动组成一支队伍,由扛着彩旗的八个青年领先,大家一路、敲锣鼓、鸣鞭炮、放火枪,浩浩荡荡向田坝挺进……“巡田坝”可谓是傣家人对农业春耕生产的“巡视”,通过这个活动,结合生产实际,村村寨寨还制定一些乡规民约。

如:全坝子的早稻必须在正月十三日以前栽完;放水灌溉,不得偷水、抢水;任何人不得在禁区内砍一棵树,违者,一般群众罚三十碗酒,三十斤鲜肉;村干部则加倍罚。“巡田坝”体现了傣族人民重视农业生产的传统美德。

窝巴节

是傣族祈求渔业和水稻丰收的节日,于每年农历三月初七在大姚湾碧举行。相传古时候外族入侵,傣族的祖先绿拜王不幸战死,傣家在王子青哥和公主红妹的带领下,继续英勇奋战,但终因寡不敌众,败退到金沙江边。青哥、红妹也被敌人抓获,关进江边岩洞。敌人为把傣家人斩尽杀绝,勾结江崖中一种叫石蛾的妖魔来残害傣家人。石蛾兴风作浪,黑云翻滚,江水暴涨,恶浪滔天,山洪暴发,山岩垮塌,眼看受尽折磨的傣家人就要遭受灭顶之灾。

正在这时,青哥、红妹奋力冲出山洞,与石蛾展开殊死搏斗,终于杀死石蛾,使江水退落,稳住了山岩。黑云散尽了,江水退了,山洪停了,傣家得救了,傣家人在金沙江畔安了家,过上了风调雨顺的好日子。但在与石蛾的搏斗中,青哥、红妹中了魔法,变成了青色和红鱼。为了纪念青哥、红妹拯救傣家人的功绩,每年农历三月初七,傣家男女老少都要穿上鲜艳的民族服装,背着佳看美酒,来到金沙江边,载歌载舞,举行纪念庆祝活动,欢庆傣家人战胜恶魔的胜利。

这天一早,人们早早地就来到金沙江边,当太阳照到江边的时候,隆重的节日仪式就开始了。在一名德高望重的傣语长者指挥下,两名傣族壮汉肩抬两条木制的大鱼,一条是青鱼,一条是红鱼,以火枪3响为信号,哨呐引路,吹吹打打把木鱼送到江边沙滩上。众人尾随到江边,在长者的带领下,用盆去端来江水,在欢歌声中纷纷向木鱼泼去。

然后长者用傣语边诵唱着祝福吉祥的话语,边用青松枝蘸着江水,轻轻地洒在众人的头上,人们互相泼水,送去良好的祝福。男女老幼在唢呐、芒锣、象脚鼓的伴奏下,跳起欢乐的\"嘎秧舞\",预祝新的一年中,风调雨顺,鱼儿满筐,水稻丰收。如今,窝巴节聚会地还成了楚雄、丽江及川滇毗邻地区各族群众进行文化、物资交流的场所,每年前来参加节庆和土特产交易的群众达万余人。

花街节

又叫“热水塘花街节”。云南省元江一带傣族的民间传统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初七举行,节期一天。傣雅人也过花街节,活动内容和傣仂人基本相同,但节期是在农历五月初六。花街节的主要目的是除旧迎新,节日早上,太阳初升之时,男女老少身着节日盛装,纷纷汇集到元江东岸的热水塘草坪,欢歌笑语庆贺节日。老人们世昔话今,青年们唱歌跳舞,小孩子追逐游戏,尽情欢乐。人们还纷纷就热水塘的温泉沐浴,以除去旧年的污秽,干干净净,清清爽爽地迎接的一年。这一天,未婚青年男女还举行对歌,寻找伴侣。

免责声明:转载自网络 不用于商业宣传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侵权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