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吉日 > 结婚吉日

长亭送别翻译(长亭送别翻译及原文)

时间:2024-01-28 02:44:57 作者:鹰视狼顾 来源:网友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李叔同《送别》写给女友还是男友?原文、注释、解析、写作手法

  李叔同《送别》原文: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李叔同:

纵观李叔同的一生,可谓传奇与神奇,可称全才更是奇才。其父辈曾富甲一方,年近花甲之岁与小妾才生下幼子李叔同。5岁时其父离逝,往后接受良好的教育,加上天资聪颖,诗书画样样精通,但处在上世纪初社会大变革、大动荡的年代,少年不得志,一腔热血和才华而无法施展,可以说整天花天酒地,纸醉金迷。后终于在迷茫中远渡日本留学艺术,以求艺术救国化人,学成回国从事绘画、音乐等教育工作。也只有在此期间算是充实的人生。也由此开创了美术、西洋音乐等先河,被后人称为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

李叔同《送别》写给谁的:

在1912年的春天,33岁的李叔同从天津去上海任教,后面加入了当时的文艺团体“城南文社”,也因为诗词的切磋与热爱,结识了许幻园、张小楼、蔡小香和袁希濂,并且义结金兰,成了“天涯五友”。平日的诗词文章交流,也让他们的友情逐渐紧密,可以说是一生的挚友了。

也是同年应人邀请,赶赴杭州任教,为了告别挚友写下了经久不衰的《送别》。准确地说,应该是写给“天涯五友”之一的许幻园的。因李叔同加入“城南文社”之后,许幻园非常钦慕他的才华,便邀请他搬到自己家住,也就是城南草堂。

可想而知,李叔同与许幻园的友情肯定比其他三人要浓一些,所以在离开上海时写下《送别》,以表内心的不舍。

李叔同《送别》注释:

芳草:即香草,亦用来比喻忠贞、贤德之人,来源自屈原《离骚》之“香草美人”意象。

残:残缺、残破,这里用来形容笛声稀落。

零落:这里用来形容旧时知己、好友各自天涯,难以寻觅。

壶:又作“斛”“瓢”

尽:完结,消解。

  李叔同《送别》解析:

此词读来朗朗上口、意味深长,和曲唱出更是情意绵绵、凄凉唯美。此词词风朴实无华,虽全词无一句千古名句,但整体意象堪称,一气呵成。开头写离别之景时,仅用一个段落二句23个字就把长亭、古道、芳草、晚风、垂柳、残笛、夕阳、群山、天涯地角等行云流水般描述透彻,马上给人创造出一个分别的全景图。

这种古朴的意境,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学修养和功底,是不可能达成的。这些景物景象都是千百年来送别诗中常见的,可以说任何一个景物景象中都蕴含着浓浓的离愁。李叔同将这些景物景象集中地表达于一首词中,以一种特殊声音的冲击力,强烈震撼着中国人离别思念的心弦,成为国人送别、离别的一种文化心理符号。

“长亭”。亭者停也,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古代驿站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和送别。后来“长亭”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柳永的《雨霖铃》同时写到了这两种意象,分别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长亭古道已经和离别、送别等同,不仅仅是个地点,更代表着一种情绪。

“古道”。古道是指古旧的驿道。古道者,古来人世跨空移时,运往行来之途;贯朝穿代,纫忧缀乐之线。可见“古道”是穿越时空,一般意义的离别场所。北宋著名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词人柳永,在“少年游”中“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无不表现了词人的离别、凄凉和哀感。后唐代常出现在离别诗词中,此处“古道相送”正是表达的离愁!

“芳草”。孔子言《诗经》时曾说道“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命”,成为了后人理解《诗经》另辟蹊径的一种方法,即以草木之性探索诗歌所蕴含的生活哲理和先民的情感意志。芳草,并不特指某一种草或是一种花,有时甚至是花草的总称。随春而生,沐夏而荣,临秋而萎,经冬而枯,因古代贬官左迁一般在春季,芳草就具有了离别的含义;离离青草,春风吹生,此去经年,故又有了怀人之意。唐·王维《山中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宋·李清照《点绛唇·闺思》“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

“晚风”。晚来离别的风,总会多一些萧瑟。故唐·冯延巳在《浣溪沙·醉忆春山独倚楼》中云:“晚风斜日不胜愁。”宋·王质在同一词牌的词中也有“细雨萧萧莫作秋。晚风杨柳冷飕飕。无言有泪洒西楼”之句。绿树亭亭携夕照,晚风吹掠鬓云偏。唐·杜牧《鹭鸶》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被惊得飞了起来,映入远处山峰的碧绿色中,一树的梨花被晚风吹落)

“垂柳”。柳是古代送别诗中最常见的景象,这是因为“柳”“留”二音相谐,且柳枝依依,条条有情。古人又取其义表示眷恋不舍,以柳相留。古人送别多用“折柳”,表示离人的难言难分之情.“折柳”赠别之风,尤其是在唐、宋朝时盛行,因而,“折柳”也就成为赠知别的代称。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笛声”。笛子是古老的传统乐器。笛子的声调悠扬凄切,很容易让自己产生悲伤情绪;而箫声呜咽,更是烘托出了凄惨孤独的处境。笛声清远悠扬,断断续续,容易引起人们的联想回忆,勾起人们的离情别绪。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李清照《孤雁儿》;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潘阆《酒泉子》;折残杨柳应无数,趁离亭笛声吹度。—纳兰性德《菊花新》;芙蓉未折,笛声吹起塞云愁。—吴泳《上西平》;彩枕恨茫茫。笛声依夜长。—韩元吉《菩萨蛮》

“夕阳”。日之夕矣,牛羊下山。夕阳西下正是归家的时候,此时离别,更添凄凉。夕阳之后如果不是永夜,那么夕阳就是朝阳的缔造者。从这个角度说,夕阳并不是终点,只是另一个起点,代表着一种永恒。“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描写夕阳的诗句;还有白居易的“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描写了落照在江水中的夕阳;“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 写的是红胜火的夕阳;“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描写的是送别友人时的夕阳。”

“群山”。群山既是离人与送者之间的天然屏障,又是离别双方情深义长的见证。故而,“群山”“远山”“山外山”等景象也常见于离别诗的句中。饯行送别,古代旅行习俗的一种。由于道路崎岖,水陆交通工具不发达,古人长途远行,或乘车船,或骑马步行,山河阻障,跋涉艰难,且露宿风餐,路上有各种危险,亲故分别,再见难期,故自先秦即有祭祀路神、然后登程之俗,其意在祈求一路平安,称之为“祖”。

“天涯地角”。天涯地角释义: 形容极远的地方,或相隔极远。《武皇帝作相时与岭南酋豪书》:“天涯藐藐,地角悠悠了” 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宋·晏殊《踏莎行》词)

“零落”。飘零,流落。 南朝 梁 王僧孺 《何生姬人有怨》诗:“逐臣与弃妾,零落心可知。” 元 萨都剌 《补阙歌》:“破窗冷砚留不得,零落 江 南酒家客。” 苏曼殊 《焚剑记》:“及状元死, 彩云 亦零落人间。”

李叔同《送别》写作手法:

第一节,白描手法(白描,是抓住事物的特点,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的轮廓,摒弃各种修辞手法,却不乏生动传神。其实就是符号化。)写景,送别的背景芳草天涯,作者白描了“长亭”“古道”“芳草”三个意象。长亭外的古道边,一片碧绿的芳草,绵延至远方——送别的背景。长亭送别,路向远方,芳草天涯——空旷、辽远的意境,勾勒出淡淡的感伤之离情别绪。

第二节,亦是白描手法写景,写景,送别的背景远山夕阳,“风”“柳”“笛声”“夕阳”“山”勾勒出了傍晚之时的景致。晚风吹动着杨柳,仿佛在催促着临行之人;“柳”字谐音“留”,蕴藉着深沉的不舍之情意。晚风也吹送着笛声,笛声于是稀稀落落地传来。我们不禁会想起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那首《春夜洛城闻笛》,笛声呜咽,相思之声,在夜空中回荡。

第三节,借景抒情,作者由景生情,旧时知己各自天涯已难寻的感慨油然而生。毋需赘言,淡淡感伤,已溢于言表。由此,我们得以明了作者几许凄凉的心境。

第四节,作者把自己的这种感情推向了极致。如何消解这离别之愁绪,作者寄兴于酒,把酒言欢,然而,愁绪终究无从消解。作者于是想到,今夜的睡梦中,也会感到丝丝寒意。至此,在时空的交错中,作者以“酒后梦寒”总括全篇。

中国古代文学-王实甫《西厢记》

《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对女主人公莺莺的心理描绘极为细腻,作者将艺术触角伸展到处于“长亭送别”这一特定时空交叉点上的莺莺的心灵深处。

王实甫《西厢记》“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张生恋恋不舍,骑马慢吞吞地走,莺莺不忍分手,车儿紧紧相随。“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司马青衫更湿”出自白居易《琵琶行》。比司马句: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江州司马,指白居易自己。

“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是崔莺莺希望张生忠于爱情的曲辞。

《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中的“末”指的是张生。根据《西厢记》中的“(末云)有甚言语嘱咐小生咱?”“(末云)再谁似小姐?小生又生此念”可知,这里的“末”指的就是张生。

《西厢记》里“蜗角虚名”一句,典出《庄子》。蜗角虚名:空虚的名誉。《庄子·则阳》说蜗牛的左右触角上各有一个国家,为争夺地盘,互相厮杀。

《西厢记》原文:(旦云)君行别无所谓,口占一绝,为君送行:“弃掷今何在,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 (旦:莺莺;君:张生)

《西厢记》原文:(末云)有甚言语嘱咐小生咱?(旦唱)

【二煞】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则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 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此一节君须记,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

《西厢记-长亭送别》在景物描写、心理刻画方面有何特色?

根据《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原文:“【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可以看出作者使用特定的物象营造出一种荒凉凋敝的意境。在第三折中,对离别时莺莺的心理进行了详细的描写,从莺莺的送别未化妆到递送行酒,再到莺莺对张生的离别曲辞。展示了莺莺当时极为复杂的心理。有对张生的依恋、也有离别的悲戚、有对现实的不满、也有对张生“见了那异乡花草”的忧虑。而莺莺的爱是纯粹的,不涉及世俗的任何杂质。通过这些细致的描写塑造了莺莺珍惜与张生的爱情,轻视功名的形象。

“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这两句,表明了莺莺对爱情与功名的态度。

《西厢记》曲词文采斐然,又不乏本色,两种风格自然协调。“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酒席上斜笠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前两句写莺莺眼中的秋景,暗含诗词笔致,后两句写莺莺眼中的张生,纯用口语白描,转换之间,不露痕迹。

北宋名相写下一首相思词,开篇就是千古名句,《西厢记》都曾化用

《苏幕遮·怀旧》这首词,是北宋名相范仲淹的代表作之一。明代王实甫的《西厢记》中著名的唱段“长亭送别”,第一句即化用自这首词的首句,只是把“叶”字改成了“花”。

《西厢记》讲述的是张生、崔莺莺的爱情故事,只因为内容涉及自由恋爱,男女私奔。所以在古代曾被列为“禁书”。为道学家所不齿。

范仲淹的《苏幕遮·怀旧》,同样也涉及了男女间的风流情事,由于没有具体描述男女相识、相爱的细节,所以受到上流文人的推崇。

《苏幕遮·怀旧》和《西厢记》,在古人看来,一高雅、一低俗,相距何止千里之遥。可是谁又能知道,在《苏幕遮·怀旧》的背后,竟然也隐藏着一段,关于范仲淹的风流韵事。

一、《苏幕遮·怀旧》赏析

《苏幕遮·怀旧》——北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这首词,在一般情况下,都被认为是一首书写羁旅相思之情的作品。在某些解读中被人认为是写“乡愁”,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这首词的上半部分,借景抒情,通过对秋天里面这些景物的细致、唯美的描写,达到了以“秋色”写“秋心”的目的。

文中的“芳草”,典出《楚辞·招隐士》,隐喻“离人”。“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在这里的意思是指作者对“离人”的思念,已超出了斜阳能照到的范围,超过了他目力能到达的边界。

前面写“秋色”,绘“秋心”,表明了作者心有其实是有“离愁”的。那么,进入下半部分后,作者就开始交代了,他心中的“离愁”,到底是因何而生的。

读到这首词的最后两句,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是因为“相思”。那么,这位让范仲思产生“相思”之情的人,到底又是何人呢?

范仲淹一生有三位夫人,第一位是李氏,第二位是聂氏(一说曹氏),第三位是张氏。李氏夫人在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卒于鄱阳郡守,续妻聂氏(曹氏)约在公元1042年进门。

但是《苏幕遮·怀旧》的创作时间,是在公元1040年。换句话说,那个在词中惹范仲淹相思流泪的人,很可能不是已经死去的李氏,也不是继室聂氏(曹氏)。

范仲淹是一位文武兼备的王佐之才,他的一生都在为国家竭忠尽瘁,知无不为。所以他死后谥号是“文正”,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正公”。

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称赞范仲淹,是“天地间第一流人物”,王安石则说他是“一世之师,由始迄终,名节无疵”。可见范文正公在后世,俨然成了理学家尊奉的又一位“圣人”。

但是谁能想到,就在北宋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也就是范仲淹原配李氏去世的同年,这位道学家眼中的”名节无疵”的“完人”,却闹出了一段“风流公案”。

根据相关的史料记载,北宋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范仲淹在“权知开封府”期间,因为与宰相不合,结果被贬官到了鄱阳当知州。

当时的范仲淹,是带着他的原配李氏一同赴任的。根据《范氏家乘》的说法,李氏最后死在了鄱阳。范仲淹当年在府衙大堂的后面,盖了一个房子,起名叫庆朔轩。

南宋的《能改斋漫录》、《西溪从语》、《吹剑录》里面均提到,当时在范仲淹的府衙内有一个“小鬟妓”,年纪尚幼,范仲淹非常喜欢。

后来范仲淹被调离鄱阳,还曾写了一首名叫《怀庆朔堂》的诗,请一个叫魏兼的人,帮忙转给“小鬟妓”,诗文如下:

庆朔堂前花自栽,便移官去未曾开。

年年忆着成离恨,祇托春风管勾来。

这首诗因版本不同,个别字词有异,但是大体的意思是一致的。都是说,在庆朔堂里生长着一株小花,自从他迁官到了鄱阳以后,一直都没有开过花。

如今离开鄱阳以后,年复一年地思念着庆朔堂里这朵小花,结果竟成了“离恨”,所以只能请托春风帮忙去管理它。

这首诗末句中的“管勾”一词,在古代汉语里面的意思就是“管理”。所以一些版本里把诗中这个词写成了“管句”,其实是错误的。

因为南宋的开国皇帝叫赵构,所以为了避讳皇帝的名字,在有一些版本里面,就把“管勾”改成了“干当”,但是意思是一样的。

古代人写诗,时常会以“花朵”来比喻“美人”。所以此诗一出,当时的野史家就一致地认为,范仲淹这首诗是为这个“小鬟妓”而写的。

这个“小鬟妓”姓甚名谁,并无从得知。《西溪丛语》里面记载,范仲淹离开鄱阳后,曾托好友魏兼帮助照顾小鬟妓。后来他回到京城,寄了一盒“绵胭脂”给她,又在盒子上题诗云:

江南有美人,别后长相忆。

何以慰相思,赠汝好颜色。

《西溪丛语》的作者姚宽,在讲完这则八卦以后,又言之凿凿地说,范仲淹写的这首诗,至今都留在鄱阳一个士大夫的家里面。

仅在南宋时期,就至少有三至四本有影响力的野史,曾经提到过范仲淹这段风流公案。故事的女主角小鬟妓,年龄可能只有十二、三岁。

于是到了明清时期理学兴盛时,儒生们就认为,这是对范文正公的污蔑。不少明清学者曾经指出,故事中的小鬟妓是不存在的,是牵强附会出来的。

而且明清时期的学者认为范仲淹的这首诗,只是单纯地在写自己喜爱的花草而已。到了近代,又有学者认为:范仲淹也是人,他也有七情六欲。

而且宋初的那些风流雅士和文人,蓄妓也是很正常的。而且范仲淹正是因为有过这种,对爱情的切身体会,所以才可以把《苏幕遮·怀旧》中的“相思”之情写得那么好。

结语

曾经以为,《西厢记》中唱段“长亭送别”将范仲淹《苏幕遮·怀旧》中的“碧云天,黄叶地”改成“碧云天,黄花地”,是在暗喻“落花无情,流水有意”。

后来又有人指出,这有可能只是因为《西厢记》的作者改词为曲,需要符合平仄。古代道学家瞧不起《西厢记》,说它只是一个讲“淫奔”的小说,比不上宋词高雅,却敢掠宋词之美。

可是他们哪知这“雅词”的背后,竟然也藏着一段不输《西厢记》的风流韵事。范仲淹虽是“一代功名高宋室”,“天地间第一流人物”,但他终究也是一个人。

是人就有七情六欲,就有恋爱的自由。不过唯一让人感觉唏嘘的是,范仲淹爱上了小鬟妓的那一年,恰好是他的原配李氏,去世的同一年。

《长亭送别》全文及赏析

长亭送别

元代:王实甫

(夫人、长老上云)今日送张生赴京,十里长亭,安排下筵席;我和长老先行,不见张生、小姐来到。(旦、末 、红同上)(旦云)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早是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红云)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旦云)你那知我的心里呵!

[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

(做到)(见夫人科)(夫人云)张生和长老坐,小姐这壁坐,红娘将酒来。张生,你向前来,是自家亲眷,不要回避。俺今日将莺莺与你,到京师休辱末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末云)小生托夫人余荫,凭着胸中之才,视官如拾芥耳。(洁云)夫人主见不差,张生不是落后的人。(把酒了,坐)(旦长吁科)

[脱布衫]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

[小梁州]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

[幺篇]虽然久后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啼。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

(夫人云)小姐把盏者!(红递酒,旦把盏长吁科,云)请吃酒!

[上小楼]合欢未已,离愁相继。想着俺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我谂知这几日相思滋味,却原来比别离情更增十倍。

[幺篇]年少呵轻远别,情薄呵易弃掷。全不想腿儿相挨,脸儿相偎,手儿相携。你与俺崔相国做女婿,妻荣夫贵,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夫人云)红娘把盏者!(红把酒了)(旦唱)

[满庭芳]供食太急,须臾对面,顷刻别离。若不是酒席间子母们当回避,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虽然是厮守得一时半刻,也合着俺夫妻每共桌而食。眼底空留意,寻思起就里,险化做望夫石。

(红云)姐姐不曾吃早饭,饮一口儿汤水。(旦云)红娘,甚么汤水咽得下!

[快活三]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假若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气息,泥滋味。

[朝天子]暖溶溶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眼面前茶饭怕不待要吃,恨塞满愁肠胃。“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一个这壁,一个那壁,一递一声长吁气。

(夫人云)辆起车儿,俺先回去,小姐随后和红娘来。(下)(末辞洁科)(洁云)此一行别无话儿,贫僧准备买登科录看,做亲的茶饭少不得贫僧的。先生在意,鞍马上保重者!“从今经忏无心礼,专听春雷第一声。”(下)(旦唱)

[四边静]霎时间杯盘狼藉,车儿投东,马儿向西,两意徘徊,落日山横翠。知他今宵宿在那里?有梦也难寻觅。

(旦云)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早便回来。(末云)小生这一去白夺一个状元,正是“青霄有路终须到,金榜无名誓不归”。(旦云)君行别无所赠,口占一绝,为君送行:“弃掷今何在,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末云)小姐之意差矣,张珙更敢怜谁?谨赓一绝,以剖寸心:“人生长远别,孰与最关亲?不遇知音者,谁怜长叹人?”(旦唱)

[耍孩儿]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生前酒一杯。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五煞]到京师服水土,趁程途节饮食,顺时自保揣身体。荒村雨露宜眠早,野店风霜要起迟!鞍马秋风里,最难调护,最要扶持。

[四煞]这忧愁诉与谁?相思只自知,老天不管人憔悴。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

[三煞]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归家若到罗帏里,昨宵个绣衾香暖留春住,今夜个翠被生寒有梦知。留恋你别无意,见据鞍上马,阁不住泪眼愁眉。

(末云)有甚言语嘱付小生咱?(旦唱)

[二煞]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此一节君须记: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

(末云)再谁似小姐?小生又生此念。(旦唱)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

(红云)夫人去好一会,姐姐,咱家去!(旦唱)

[收尾]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旦、红下)(末云)仆童赶早行一程儿,早寻个宿处。泪随流水急,愁逐野云飞。(下)

赏析:

《西厢记》包含丰富的修辞技巧,有人做了统计,全剧运用的积极修辞手法达到三十四种之多,可以说是集我国古代修辞之大成,成为我国古代戏曲修辞手法运用的理想范本。

作者采用古典诗词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既吸收了古典诗词语言的精华,又提炼、融会生动的民间口语,加重文章的斑斓色彩,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和表现力,使这部作品辞藻纷呈,艳丽典雅。在博取众长的基础上,熔铸冶炼,形成自身华丽秀美的语言特色。这种特色是形成全剧“花间美人”艺术风格的重要因素,没有语言上这种五色缤纷的艳丽姿采,“花间美人”就要黯然失色。

《长亭送别》全文及赏析

长亭送别

元代:王实甫

(夫人、长老上云)今日送张生赴京,十里长亭,安排下筵席;我和长老先行,不见张生、小姐来到。(旦、末 、红同上)(旦云)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早是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红云)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旦云)你那知我的心里呵!

[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

(做到)(见夫人科)(夫人云)张生和长老坐,小姐这壁坐,红娘将酒来。张生,你向前来,是自家亲眷,不要回避。俺今日将莺莺与你,到京师休辱末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末云)小生托夫人余荫,凭着胸中之才,视官如拾芥耳。(洁云)夫人主见不差,张生不是落后的人。(把酒了,坐)(旦长吁科)

[脱布衫]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

[小梁州]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

[幺篇]虽然久后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啼。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

(夫人云)小姐把盏者!(红递酒,旦把盏长吁科,云)请吃酒!

[上小楼]合欢未已,离愁相继。想着俺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我谂知这几日相思滋味,却原来比别离情更增十倍。

[幺篇]年少呵轻远别,情薄呵易弃掷。全不想腿儿相挨,脸儿相偎,手儿相携。你与俺崔相国做女婿,妻荣夫贵,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夫人云)红娘把盏者!(红把酒了)(旦唱)

[满庭芳]供食太急,须臾对面,顷刻别离。若不是酒席间子母们当回避,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虽然是厮守得一时半刻,也合着俺夫妻每共桌而食。眼底空留意,寻思起就里,险化做望夫石。

(红云)姐姐不曾吃早饭,饮一口儿汤水。(旦云)红娘,甚么汤水咽得下!

[快活三]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假若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气息,泥滋味。

[朝天子]暖溶溶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眼面前茶饭怕不待要吃,恨塞满愁肠胃。“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一个这壁,一个那壁,一递一声长吁气。

(夫人云)辆起车儿,俺先回去,小姐随后和红娘来。(下)(末辞洁科)(洁云)此一行别无话儿,贫僧准备买登科录看,做亲的茶饭少不得贫僧的。先生在意,鞍马上保重者!“从今经忏无心礼,专听春雷第一声。”(下)(旦唱)

[四边静]霎时间杯盘狼藉,车儿投东,马儿向西,两意徘徊,落日山横翠。知他今宵宿在那里?有梦也难寻觅。

(旦云)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早便回来。(末云)小生这一去白夺一个状元,正是“青霄有路终须到,金榜无名誓不归”。(旦云)君行别无所赠,口占一绝,为君送行:“弃掷今何在,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末云)小姐之意差矣,张珙更敢怜谁?谨赓一绝,以剖寸心:“人生长远别,孰与最关亲?不遇知音者,谁怜长叹人?”(旦唱)

[耍孩儿]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生前酒一杯。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五煞]到京师服水土,趁程途节饮食,顺时自保揣身体。荒村雨露宜眠早,野店风霜要起迟!鞍马秋风里,最难调护,最要扶持。

[四煞]这忧愁诉与谁?相思只自知,老天不管人憔悴。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

[三煞]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归家若到罗帏里,昨宵个绣衾香暖留春住,今夜个翠被生寒有梦知。留恋你别无意,见据鞍上马,阁不住泪眼愁眉。

(末云)有甚言语嘱付小生咱?(旦唱)

[二煞]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此一节君须记: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

(末云)再谁似小姐?小生又生此念。(旦唱)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

(红云)夫人去好一会,姐姐,咱家去!(旦唱)

[收尾]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旦、红下)(末云)仆童赶早行一程儿,早寻个宿处。泪随流水急,愁逐野云飞。(下)

赏析:

《西厢记》包含丰富的修辞技巧,有人做了统计,全剧运用的积极修辞手法达到三十四种之多,可以说是集我国古代修辞之大成,成为我国古代戏曲修辞手法运用的理想范本。

作者采用古典诗词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既吸收了古典诗词语言的精华,又提炼、融会生动的民间口语,加重文章的斑斓色彩,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和表现力,使这部作品辞藻纷呈,艳丽典雅。在博取众长的基础上,熔铸冶炼,形成自身华丽秀美的语言特色。这种特色是形成全剧“花间美人”艺术风格的重要因素,没有语言上这种五色缤纷的艳丽姿采,“花间美人”就要黯然失色。

北宋名相写下一首相思词,开篇就是千古名句,《西厢记》都曾化用

《苏幕遮·怀旧》这首词,是北宋名相范仲淹的代表作之一。明代王实甫的《西厢记》中著名的唱段“长亭送别”,第一句即化用自这首词的首句,只是把“叶”字改成了“花”。

《西厢记》讲述的是张生、崔莺莺的爱情故事,只因为内容涉及自由恋爱,男女私奔。所以在古代曾被列为“禁书”。为道学家所不齿。

范仲淹的《苏幕遮·怀旧》,同样也涉及了男女间的风流情事,由于没有具体描述男女相识、相爱的细节,所以受到上流文人的推崇。

《苏幕遮·怀旧》和《西厢记》,在古人看来,一高雅、一低俗,相距何止千里之遥。可是谁又能知道,在《苏幕遮·怀旧》的背后,竟然也隐藏着一段,关于范仲淹的风流韵事。

一、《苏幕遮·怀旧》赏析

《苏幕遮·怀旧》——北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这首词,在一般情况下,都被认为是一首书写羁旅相思之情的作品。在某些解读中被人认为是写“乡愁”,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这首词的上半部分,借景抒情,通过对秋天里面这些景物的细致、唯美的描写,达到了以“秋色”写“秋心”的目的。

文中的“芳草”,典出《楚辞·招隐士》,隐喻“离人”。“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在这里的意思是指作者对“离人”的思念,已超出了斜阳能照到的范围,超过了他目力能到达的边界。

前面写“秋色”,绘“秋心”,表明了作者心有其实是有“离愁”的。那么,进入下半部分后,作者就开始交代了,他心中的“离愁”,到底是因何而生的。

读到这首词的最后两句,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是因为“相思”。那么,这位让范仲思产生“相思”之情的人,到底又是何人呢?

范仲淹一生有三位夫人,第一位是李氏,第二位是聂氏(一说曹氏),第三位是张氏。李氏夫人在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卒于鄱阳郡守,续妻聂氏(曹氏)约在公元1042年进门。

但是《苏幕遮·怀旧》的创作时间,是在公元1040年。换句话说,那个在词中惹范仲淹相思流泪的人,很可能不是已经死去的李氏,也不是继室聂氏(曹氏)。

范仲淹是一位文武兼备的王佐之才,他的一生都在为国家竭忠尽瘁,知无不为。所以他死后谥号是“文正”,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正公”。

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称赞范仲淹,是“天地间第一流人物”,王安石则说他是“一世之师,由始迄终,名节无疵”。可见范文正公在后世,俨然成了理学家尊奉的又一位“圣人”。

但是谁能想到,就在北宋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也就是范仲淹原配李氏去世的同年,这位道学家眼中的”名节无疵”的“完人”,却闹出了一段“风流公案”。

根据相关的史料记载,北宋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范仲淹在“权知开封府”期间,因为与宰相不合,结果被贬官到了鄱阳当知州。

当时的范仲淹,是带着他的原配李氏一同赴任的。根据《范氏家乘》的说法,李氏最后死在了鄱阳。范仲淹当年在府衙大堂的后面,盖了一个房子,起名叫庆朔轩。

南宋的《能改斋漫录》、《西溪从语》、《吹剑录》里面均提到,当时在范仲淹的府衙内有一个“小鬟妓”,年纪尚幼,范仲淹非常喜欢。

后来范仲淹被调离鄱阳,还曾写了一首名叫《怀庆朔堂》的诗,请一个叫魏兼的人,帮忙转给“小鬟妓”,诗文如下:

庆朔堂前花自栽,便移官去未曾开。

年年忆着成离恨,祇托春风管勾来。

这首诗因版本不同,个别字词有异,但是大体的意思是一致的。都是说,在庆朔堂里生长着一株小花,自从他迁官到了鄱阳以后,一直都没有开过花。

如今离开鄱阳以后,年复一年地思念着庆朔堂里这朵小花,结果竟成了“离恨”,所以只能请托春风帮忙去管理它。

这首诗末句中的“管勾”一词,在古代汉语里面的意思就是“管理”。所以一些版本里把诗中这个词写成了“管句”,其实是错误的。

因为南宋的开国皇帝叫赵构,所以为了避讳皇帝的名字,在有一些版本里面,就把“管勾”改成了“干当”,但是意思是一样的。

古代人写诗,时常会以“花朵”来比喻“美人”。所以此诗一出,当时的野史家就一致地认为,范仲淹这首诗是为这个“小鬟妓”而写的。

这个“小鬟妓”姓甚名谁,并无从得知。《西溪丛语》里面记载,范仲淹离开鄱阳后,曾托好友魏兼帮助照顾小鬟妓。后来他回到京城,寄了一盒“绵胭脂”给她,又在盒子上题诗云:

江南有美人,别后长相忆。

何以慰相思,赠汝好颜色。

《西溪丛语》的作者姚宽,在讲完这则八卦以后,又言之凿凿地说,范仲淹写的这首诗,至今都留在鄱阳一个士大夫的家里面。

仅在南宋时期,就至少有三至四本有影响力的野史,曾经提到过范仲淹这段风流公案。故事的女主角小鬟妓,年龄可能只有十二、三岁。

于是到了明清时期理学兴盛时,儒生们就认为,这是对范文正公的污蔑。不少明清学者曾经指出,故事中的小鬟妓是不存在的,是牵强附会出来的。

而且明清时期的学者认为范仲淹的这首诗,只是单纯地在写自己喜爱的花草而已。到了近代,又有学者认为:范仲淹也是人,他也有七情六欲。

而且宋初的那些风流雅士和文人,蓄妓也是很正常的。而且范仲淹正是因为有过这种,对爱情的切身体会,所以才可以把《苏幕遮·怀旧》中的“相思”之情写得那么好。

结语

曾经以为,《西厢记》中唱段“长亭送别”将范仲淹《苏幕遮·怀旧》中的“碧云天,黄叶地”改成“碧云天,黄花地”,是在暗喻“落花无情,流水有意”。

后来又有人指出,这有可能只是因为《西厢记》的作者改词为曲,需要符合平仄。古代道学家瞧不起《西厢记》,说它只是一个讲“淫奔”的小说,比不上宋词高雅,却敢掠宋词之美。

可是他们哪知这“雅词”的背后,竟然也藏着一段不输《西厢记》的风流韵事。范仲淹虽是“一代功名高宋室”,“天地间第一流人物”,但他终究也是一个人。

是人就有七情六欲,就有恋爱的自由。不过唯一让人感觉唏嘘的是,范仲淹爱上了小鬟妓的那一年,恰好是他的原配李氏,去世的同一年。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