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吉日 > 提车吉日

法号名字大全(法号名字大全女)

时间:2024-01-24 03:47:38 作者:浮生如梦 来源:网友上传

本文目录一览:

从佛学经典中取名字

当前流行以“佛系”来形容人,其实从佛学经典中起名,也是别有一番风味。

引经据典是国学取名的方法之一,中国人起名风俗有“女诗经,男楚辞,文论语,武周易”之说。除了诗经楚辞,道藏佛学等经文典籍也可以用来取名字。

无论信仰与否,中国人里面喜欢佛教的人士还是不少的。有客户咨询,我很喜欢佛学,怎样从佛学经典中取名字呢?有没有用佛教经文取名的例子?有的。

佛学取名

这里举几个例子:

1、柳如是

柳如是

关于柳如是的名字的由来,网络上流传最广是来自辛弃疾的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意思是我看青山的姿态那样秀美可爱,猜想青山看我也应该是这样吧。这句词也符合大美人的气质。但这并不是柳如是的名字的真正由来。

陈寅恪在《柳如是别传》中考证,提到柳如是的众多名字中有一个叫杨因,“因”即佛教中讲的因果,杨和柳相对。“因”从佛学中来,“如是”会不会也是来自佛学经文呢?接触过佛经的朋友应该记得,佛经的开篇基本上都是这一句:“如是我闻”,我认为柳如是的名字出自这里。后来牧斋(钱谦益)建新居送给柳如是,取名为“我闻室”,柳如是,如是我闻,居住在“我闻室,这很一致了。

2、王维,字摩诘

王维

唐代大诗人王维,其名字就来自佛学典籍。摩诘,音[mó jié],是梵语维摩诘(vimalakīrti)的简称,意为\"净\"或\"无垢尘\",来自《维摩经》。名“维”,字“摩诘”,合起来就是“维摩诘”。王维本人也喜好佛学,后人称他的诗“诗渗禅意,流动空灵”。例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唐诗快》评论王维诗说:使人“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不谓声律之中,有此妙诠”。

3、牛僧孺

牛僧孺,唐穆宗、唐文宗时宰相,唐朝政治家,文学家,在牛李党争中是牛党的领袖。僧孺即学僧如同孺子,表示谦虚,说自己还像个小沙弥一样,也含有孺子可教的寓意在里面。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崇尚佛学佛教,上至公卿下至百姓很多人取名都喜欢带上一些“僧”、“法”、“慧”……等佛教字眼,例如:东晋丞相王导玄孙王僧绰,王僧达,南朝御史中丞王僧儒,南兖州刺史杜僧明,南朝齐权臣茹法亮,晋太尉陆玩之玄孙陆慧晓,金紫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征西将军陈慧纪等。

4、袁了凡

袁了凡,初名表,后改名黄,字庆远,又字坤仪,《了凡四训》的作者。受云谷禅师的影响,改名为了凡。了凡,即了却凡尘,无挂碍于凡尘之事。

上面提的几个是古人,古人爱佛学,从佛经中取名不奇怪。那么现代人还可以这么取吗?可以的。请看下面的例子:

5、谢无量

谢无量

谢无量,原名蒙,字无量,别署啬庵,近代学者、诗人、书法家。清末任成都存古学堂监督,初期任先生秘书长、参议长、黄埔军校教官等职。建国后,历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央文史馆副馆长。无量取自《无量寿经》,亦指发无量心。《无量寿经》全称《佛说无量寿经》,是净土宗的根本经典。无量心,指佛菩萨普度无量众生而应具有的精神,共有四种,即:给众生欢乐的慈无量心,救众生于苦难的悲无量心,见众生离苦得乐而喜的喜无量心,超越于贪嗔痴的的舍无量心。

6、周楞伽

周楞伽

周楞伽,江苏省宜兴人,书法家,作家,中国古典文学学者。楞伽,佛教地名,今之Adamspeak。释迦牟尼佛曾在此地说大乘经,名《楞伽经》,《楞伽经》是中华禅宗初祖达摩祖师传灯印心的无上宝典。

7、熊十力

熊十力

熊十力,中国哲学家、思想家,新儒家开山祖,国学大师。1949年曾受邀参加首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十力,是佛教用语,谓佛陀等开悟者所具有的十种智力,出自《俱舍论》卷二十九;十力也指菩萨十力,即:深心力,增上深心力,方便力,智力,愿力,行力,乘力,神变力,菩提力,力(《华严经》,《首楞严三昧经》)。

8、马一浮

马一浮

马一浮,中国现代思想家、诗人、书法家,是引进马克思《资本论》的中华第一人,与梁漱溟、熊十力合称为“新儒家三圣”。《浙江大学校歌》的词作者就是马一浮。一浮,来自《华严经》中的“反观父母所生之身,犹彼十方,虚空之中,吹一微尘,若存若亡,如湛巨海,流一浮沤,起灭无从。了然自知,获本妙心,常住不灭。”意思是我们如同漂浮在大海中的泡沫,起灭无从,意思可比照《金刚经》中的偈子:“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9、陈大悲

陈大悲,浙江杭州人,中国现代戏剧先驱。大悲,“救人苦难之心,谓之悲。”指有悲天悯人,救人苦难的心。《大般涅盘经》卷十一:“三世诸世尊,大悲为根本……若无大悲者,是则不名佛。”

10、龚慈恩

龚慈恩

龚慈恩《包青天》

龚慈恩,香港女演员,参演过《包青天》,《雪山飞狐》。慈恩,即唐僧唐玄奘的法号,西安现有大慈恩寺。另外,慈恩也是金庸小说《神雕侠侣》中铁掌帮帮主裘千仞出家后的法号,裘千仞被一灯大师段智兴点化皈依,法号慈恩。

11、林心如

林心如

林心如,中国台湾女演员、歌手、影视制作人。1998年凭借清宫剧《还珠格格》中“夏紫薇”一角而被观众所熟知。林心如曾说自己信仰佛教。心如:“一花一天堂,一草一世界,一树一菩提,一土一如来,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 ,心如莲花开。” 心如莲花,人生才会一路芬芳。

出家几十年的尼姑,常吃的几道素菜惊艳世界名厨,成世界顶级美食

这个尼姑在山中隐居四十多年,但做出的素斋却震惊了世界名厨。

她的素斋被《纽约时报》评价为,超越米其林三星的美味。

美食纪录片《主厨的餐桌》,更是在一开始就说,她的每一次烹饪都称得上一场御前表演。

这个尼姑的名字叫做静观师太,住在韩国首尔的白羊寺。

她一方面对佛法钻研颇深,一方面又酷爱美食和厨艺。

她正在做自己拿手的素斋,一只简单的白莲藕,经过切片 腌渍 摆盘,便是一道带着禅意的三色腌藕。

但斋食其实和人们理解的素食,还有一定的区别,按照静观的话说,斋食也是一种修行,要帮助僧人们维持一种平和的心态。

因此他们的斋食里,除了肉蛋奶这些荤食外,大蒜、洋葱、大葱、细葱和韭菜,这些刺激性强的调味品也不会出现。

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能使用调料,这么多年来,静观尝试过制作各种调料。

她喜欢用盐、大豆酱和辣椒酱自己手工调制,或者是用植物的汁液,比如姜黄 川椒 和紫苏叶,比如这道三色腌莲藕,就是用三种调料腌制而成的。

虽然要遵循寺庙的传统,静观却从不固执死板,她经常会把植物叶片或者果实,放进嘴里尝尝味道,看看是否可以作为调料品制作斋食。

同时,静观做饭从不放糖,,她认为糖有防腐的作用,会让菜品变得不新鲜。

摄入糖分同样对身体不好,所以在她做的菜品里,糖是不存在的。

而在众多的调味品中,酱油是静观最为喜欢的一种。

但和市面上常见的配制酱油不一样,寺院里的酱油都是一代代的,僧侣们亲手酿造,酿造的时间几十年到一百年都有。

一方面这确保了酱油味道的多样,一方面也是修行的传承。

静观师太说:“ 通过制造酱油,我得以在先人的智慧中复活,如同他们新生,何人与何时不再重要。”

使用着这些简单平淡的调料品,静观把做饭当做一种修行。

虽然寺庙距离首都只有两小时车程,但这里却远离尘世的喧嚣。

每天 在悠扬的晨钟暮鼓中,静观从容地执掌着厨灶,也践行着僧侣的修行。

如果不是静观师太自己说,你可能真的猜不到,她已经将近60岁。

而她的僧侣生涯竟有40多年。

她出生于一个美满的大家庭,从小就喜欢给家人做饭。

父亲经常对她说,一个女人应该能用麦秸做出7道菜,只有这样他才值得拥有一个好丈夫。

但年幼的静观师太却回答说,自己从来没想过找个丈夫嫁人,她希望自己能生活在深山中被大自然环绕着度过一生。

那时这只是她的一句气话,父亲却担心地掉了眼泪。

因为静观从小就和别的女孩不一样,没想到后来竟真的一语成谶。

17岁那年母亲去世,这让静观师太悲痛欲绝,她不能接受自己最爱之人的去世。

也不想让自己的子女承受这种痛苦,于是她毅然选择了出家。

然而寺庙的生活,远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轻松。

僧人们每天需要三点起床做早课,然后生火做斋食,6点吃完饭再次诵经念佛,等到九点再诵一次。

因为年纪小静观总是缺觉,经常偷偷的跑去睡觉,甚至有一次她坚持不下去,想要父亲来接自己回去。

父亲以为她回心转意,兴奋的带着几个兄弟姐妹来接她,但等到父亲来了之后,静观又后悔不想回去。

于是在寺里长辈的下,静观最后顺利的待了下来,她开始为僧侣做斋食,这一做就是四十多年。

70岁的父亲曾经十分担心,特意跑来寺庙里住了一个月,想要体验她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样。

住了几天后,父亲有些发愁,说光吃素食人怎么能活得下去?

一天晚斋时他忍不住抱怨,想要静观下山去生活。

当时静观没有说什么,但第二天 她用麻油和酱油,精心制作了一道酱油酿香菇,让父亲在山里的小溪边品尝。

那是僧侣们能吃的最好的菜,尽管只用了最简单的调料,却鲜美无比。

父亲吃了后激动的表示,这比肉好吃多了,有这种美食和美景,那我就不用再担心你了。

这之后父亲安心的离开了寺庙,就在离开一周后,对女儿放下心的他安然去世。

如今,静观已经能够平静的提到父亲和母亲的去世,那曾经是她最大的心结。

与此同时,除了寺庙僧侣和厨师的身份,她还是韩国全州大学厨艺学院的老师,主要教授的就是素食。

她说,如今年轻人的饮食习惯正在变得西化,垃圾食品和快速食品冲击着大家的生活,她希望通过传递自己的饮食观念,让大家都吃健康愉悦的食物。

为了自己的这个想法,她不厌其烦的穿梭在城市和山林之中,也从不在乎什么评比和升级。

这和西方的厨师极为不同,为了能获得星级、奖项和好评,西方大厨都会想方设法加工菜品,或者在菜品中加上专属于自己的一笔。

但在静观师太的菜里面,却没有这些私心和自我,她不需要竞争和名气。

只需要吃的人能静静坐下来,排除一切杂念专心享用食物 限享受生活。

一个人只有专心的对待食物,才能够从食物中汲取能量。

如果做的人只想着荣耀,吃的人只想着一堆杂事,那么再好的食物都索然无味。

静观师太说,她想做的,就是呈现食物最本真的味道。

而她首先是一个僧侣,然后才是一个厨师。

她所奉行的观点是回归自然和本心,还有对人生的真挚和热情。

她可以蹲在灶台上,动作有些不雅的品尝味道,但这并无损食物本身的能量。

她可以在顶级餐厅大展身手,也可以露天烹饪山林野菜。

一个好的厨师同时也是一个艺术家,甚至是一个哲学家。

她所提供的不单单只是,一份好吃的食物,满足人们的味蕾,而是一种特别的人生和体验。

而其实,我们吃的每一口食物,都是我们人生态度的体现,有人喜欢山珍海味 五味繁杂,那是对精彩人生的向往。

也有人喜欢粗茶淡饭 简单即美,那是对内心平静的渴望。

看着静观师太简单至味的饭菜,很多人都会产生向往之情。

其实她的美食不见得多么好吃,我们也并不是想吃她做的食物,而是静观师太背后那种,简单淳朴的生活打动了我们。

生活在欲念纷杂的这个时代,想要安静的吃一顿饭几乎成为一种奢望。

不是要为生计发愁,就是忙着教育孩子,或者不停的刷着手机。

有时候我们缺少的不是美食,而是那份品尝美食的时间和心情啊。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