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八字 > 性格命运

登高位(登高作业证怎么办理)

时间:2024-01-24 00:25:32 作者:误到人间 来源:网友投稿

本文目录一览:

烈士纪念日|“登高英雄”杨连第把背影留给了家人

杨长林老人在翻看纪念册 王在御 摄

中新网天津9月30日电 题:“登高英雄”杨连第把背影留给了家人

作者 王在御 庞喻文

“当时我父亲没有回头,”年近八旬的杨长林老人眼眶有些湿润,“起初我是不理解的,直到我自己成为一名军人之后才明白,在军人心中,排在第一位的永远是‘大家’。”这是杨连第(原名杨连弟)当年与家人离别即将奔赴战场之时的场景,可谁曾想,这一别,竟是永别。

杨连第于1919年在天津市北仓镇出生,因为家境贫寒,14岁起就扛起了养家的重担。1949年2月,杨连第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纵队,并于当年10月与所在部队完成了修复陇海铁路8号桥的艰巨任务,获得“登高英雄”称号。

“登高英雄”杨连第资料图(翻拍照片)。 王在御 摄

手登“八号顶”,登高成英雄

“八号顶,八号顶,失手掉成饼;八号端,八号端,上桥如上天。”这是当年老百姓编的民谣,来歌颂1949年为陇海铁路8号桥争取了修复时间的杨连第和他所在的铁道纵队。至今,这句“俗语”仍在当地群众中广为流传,诉说着大桥的“高”与“险”。

“8号桥位于陇海铁路洛阳到潼关段的崇山峻岭中,桥墩有45米高,是当时全国第一高桥,不过已经被炸的只剩桥墩了。”杨长林指了指纪念册上的老照片。

在抢修8号桥的过程中,杨连第提出“利用洋灰墩面突出的铁夹板,绑单面云梯登上去”的方法,徒手攀上45米高的桥墩,仅以一块木板作掩护,连续实施爆破百余次,清除桥墩混凝土26立方米,整平5座桥墩顶面,使大桥提前20天通车,获得了“登高英雄”的称号,陇海铁路8号桥也被命名为“杨连弟桥”。

杨连第带领十八名勇士搭架云梯成功登上45米高的8号桥墩顶(翻拍照片)。 王在御 摄

跨过鸭绿江,人人是英雄

“在入朝作战之前,上级要求我父亲留在后方支援国家建设,可我父亲说,‘我是部队培养的,部队去不去?部队去我就去!’”杨连第铁了心要上战场,也许对他来说,保家卫国才是最重要的事。

1951年5月,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展开。美军实施“绞杀战”,集中80%空军力量轰炸朝鲜北部主要铁路干线。7月,连接志愿军前后方的主动脉清川江大桥被炸毁,近百列火车的军用物资被滞留江边。杨连第接到任务,带领一个排抢修大桥。

“清川江大桥被炸毁,于是搭建了人行浮桥,后来浮桥又被洪水冲毁,我父亲就创造出“钢轨架浮桥”法,在猛烈的洪水中奋战30多个昼夜,12次架设铁路浮桥。”杨连第及战友以血肉之躯捍卫了钢铁运输线,保证了洪水期间该路段铁路畅通并使正桥得以顺利抢修通车。

1952年5月15日,他在指挥连队抢修清川江大桥时,英勇牺牲,时年33岁。6月4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他追记特等功,并追授“一级英雄”称号,命名其生前所在连队为“杨连第连”。

杨连第在牺牲前回国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过,“我不是英雄,不要采访我;过了鸭绿江,人人都一样。”

修复后的清川江大桥通过第一列军用列车(翻拍照片)。 庞喻文 摄

有国才有家,百姓筑英雄

“他的心里只有国家和人民。”1952年,杨连第回到了自家门口的天津市北仓小学,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归国代表向老百姓汇报在朝鲜战场的情况,那时的杨长林还不到9岁。

“那时我父亲就坐在小学操场的台子上准备汇报工作,台下里里外外都是人,我挤不进去,就绕到后台趁没人的时候跑上了台子,拉了拉我父亲的衣角。”一年多未见儿子的杨连第看到此景,并没有表现出惊讶与开心,而是让通讯员悄悄地将“这个小孩”赶下台去。

当时年幼的杨长林气愤不已,一口气从小学跑回了家里,“当时我边哭边跑回家,叫爷爷奶奶过来,心想,你不认我,还能不认父母吗。”杨长林老人说到此处,既愤慨又难过,但是更多的是一种释怀。

当年,看见父母的杨连第跪了下来,他知道自己过家门而不入是不孝,但在此刻,他的心中只有保家卫国,因为有国才有家,所以杨连第在与家人道别后,最后一次奔赴战场。“我也是在成为一名军人之后,才懂得了父亲最后离家时的背影;因为英雄,从来都是人民的英雄。”杨长林老人合上纪念册,语重心长地说道。(完)

南怀瑾:人生中有3个错误不能犯,做错了,容易坑你自己

人的一生中,有许许多多的岔路口,一不小心就可能走错了,走错一步,甚至就会给人生留下了祸患和遗憾。

儒释道兼修的国学大师南怀瑾说过:人有三个基本错误是不能犯的:一是德薄而位尊,二是智小而谋大,三是力小而任重。

南师这一生将天下典籍和人间至理囊括于心,他这一句话,自然是蕴含了大智慧。

德薄而位尊

德行,是一个人的立足之根本,与人相处之时,这个人的才华和能力往往不是那么重要,最重要的当属德行,我们自古便推崇:厚德载物。

你若想想,一个德行不过关的人,站在高位上,他既不能服众,可能还会变相的为自己谋利,受苦的是谁?是被他管理的人。

从“德薄而位尊”,我们也可以联想到孔老夫子说的人生三大不幸,第一个就是少年得志。

“少年得志”与“德薄而位尊”有异曲同工之妙,这里并不是否定少年人的能力和德行,而是说初生牛犊虽然天不怕地不怕,可毕竟阅历浅,经验少,贸然登高位,怕是不妥。

人贵有自知之明,位尊必先有配得上的德行,才会事事如意。

智小而谋大

世间之人,多多少少都会有点野心,可当你的才华配不上你的野心时,你不应该去贪图一些遥不可及的事情,而是要沉下心来锻炼自己,这也就是不能“智小而谋大”。

一个才华有限的人,去图谋一件根本做不到的事,就如同“老虎吞天,无从下口”,“螳臂当车,不自量力”。

纸上谈兵的赵括不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嘛,长平之战一通瞎指挥,导致赵国被白起坑杀40万人,震惊天下!

所以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没有那个才华就别总图谋大事,才华和成就永远是成正比的。

力小而任重

才华和成就成正比,力量和责任也是正比,往小了说,你能抱起一百斤的东西,可非要抱两百斤。

往大了说你一个平头百姓,可你非要去拯救世界,你觉得这可能吗?简直太过匪夷所思。

生活中,从来都不缺夸夸其谈的人,他们说着大话,似乎自己是天下第一一般,小事不做,偏偏想着干大事,最后的结果往往都是“撞的头破血流”。

还是那句话,人应该有自知之明,一步一步踏踏实实来,没有那个力量,给你万贯家财你也守不住。

南怀瑾老师所说的这3点,实是给人们敲响了警钟,人生中,这3种错误绝对不能犯,脚踏实地,稳扎稳打才是取得辉煌的正道。

——编辑谪仙

当代散文||秋日登高

/刘其强

醉美是暮秋,丹枫似火流。秋高气爽、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本来是登高望远、游览名山胜水的最佳时节。但常态化的疫情防控,不时零星散发的疫情,非同儿戏,非常时期还是少出去为妙。心想古代先哲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咱就即兴来个“登土山而小夏津”吧!

夏津地处鲁西北平原,虽然分堤上堤下,但总的是一望无际的无垠原野。近年来为了改善环境,提高人民幸福指数,在县城西部挖地而成九龙湖,堆土成就人造山。从而平地长出了这个县城的人工小山。

我从土山的东侧拾级而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因季节变化已火红如枫的火炬树林,在暮秋的飒飒西风中是那么吸睛,如火如荼,把鄃城的秋映衬的韵味悠然,就算与南山的红叶谷相比也不遑多让,忽然就被眼前的景色迷住了。在夏津几十年,这个公园修好也有十余年了,往常自己怎么就没注意到身边这怡人风景呢!若不是被新冠疫情所困,说不定自己还要多长时间才能发现小城的这个秘密呢!真是“鄃城火炬美如枫,隐在土山林影中”,阴差阳错,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偶然中的相遇竟然化为记忆的永恒!

穿过火炬林,台阶前方出现一座凉亭“观澜亭”,在绿树掩映、火炬红叶衬托下显得格外端庄大气,这里可供游人小憩,眺望一下满目苍翠,充满生机的静谧公园,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沿石阶继续前行不久就到了土山的最高处,绝佳远眺揽胜的“九龙阁”进入视野。别看这亭阁建了多年,还真没大上去过,于是沿着旋梯到了阁上的观景台,在我们这平原地带,这就是登高望远最好的地方了。站在上面,凉风习习,拢目一望,两处波光粼粼的水面尽收眼底,远处是闻名夏津的九龙湖,水面很大,有400多亩,湖中小岛清晰可见,是县城内最大的城中湖了;近处是土山脚下的形似太极阴阳鱼的水面,我们叫它“太极湖”。公园内绿树草坪错落有致,一览无余,鸟雀尽情在树林水面嬉戏觅食,游人在惬意观览,好一派祥和欢乐的景象。从“九龙阁”上下来,沿山顶青石板路西行即是下山的路,两旁尽是松柏滴翠,红叶点缀,不由得有种“置身图画里,赏景自闲悠。”的意境。快到山脚下时,又一座凉亭出现在眼前,仔细一看“晴岚亭”赫然入目,越过这座亭子不一会就到了山脚下了。

下山后,又随意在公园内转了转,“太极湖”水波荡漾,画舫内爱好戏曲的轻吟低唱不绝于耳,篮球场上生龙活虎的身影异常矫健。虽是暮秋,草坪依然碧绿,各类树木花草修剪的别具特色,令人心旷神怡有种非常舒适的感觉。到了公园南门一处主题雕塑上面两只和平鸽振翅欲飞,台座上“生生不息”四个大字熠熠生辉。

美在身边,用心体味;面向大海,春暖花开;心若向阳,处处有景。一时兴起的登高秋望收获不小。身边的感动、变化一直都在发生,只是有时我们身处景中不自知甚或熟视无睹、司空见惯不加留意罢了。念及此,不由吟出几行小诗:

毕竟鄃城秋暮中,风光岂与一般同。

登高方解形神妙,似画如诗绿映红。

(图片源自网络)

《当代散文》由山东省散文学会主办,散文双月刊,主要发表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作品,欢迎山东籍散文作家申请加入山东省散文学会。山东省散文学会常年举办各种散文活动,为作家提供图书出版服务,欢迎联系。投稿邮箱:sdswxh@126、 sdca98@163

壹点号当代散文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庆余年中的登高出自哪里 登高真的是古今第一七言律诗么?

最近,电视剧《庆余年》火了,男主角在剧中靠着背诵杜甫的《登高》名满京都。《登高》经范闲之口一出,就在剧中被冠以“古今第一七言律诗”的盛名,为什么诗圣杜甫的诗会让范闲博得满堂彩呢?

俗话说,文无第一,杜甫的《登高》却被称为古今第一七言律诗,被历代诗评家推崇。

明代的著名诗评家胡应麟,就赞杜甫的《登高》,他说:此章五十六字, 如海底珊瑚, 劲难移, 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 此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清人杨伦《杜诗镜铨》中亦评:高浑一气,古今独步,当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这首脍炙人口的诗,也曾出现初中的语文课本里,我们一起熟读并背诵。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在古代,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又称为登高节,在这一天,古人会带着家人或者朋友一起相约登高远眺、出游赏景。

在这个“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日子里,杜甫却是一个人。

公元767年重阳节,五十六岁的杜甫,一个人在夔州城外的白帝楼的高台上,一边登台,一边思考,于是就有了这“旷世神作”。

前四句写登高感触,后四句写登高所感。

首联是写登上高台所见所闻,杜甫在写景抒情用词造句上功力深厚,仿佛导演了一部动态的工笔画风格短视频,现场感十足,有动有静有背景。

颔联给了个大全景,滚滚长江、无边视野都在此句中尽展,气势磅礴、恢弘大气。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十四字概括一生,杜甫的凝练能力可谓让人惊叹,前半生的潦倒和后半生的感慨都在这几个字里。有学者赏析称,这万里悲秋的悲,有八九层悲的意思,抒发了杜甫无限的感慨。

尾联戛然而止,意犹未尽,一杯浊酒浇不走忧愁和苦恨,留下的思考交由读者。

独自,并无暗自哀伤;登高,却未无病呻吟,杜甫深沉的人生思考和壮烈的感情,都能凝结在这首诗中。

走进这首诗,仿佛能听到杜甫对毕生追求不遇的慨叹,也能感受到诗圣那阔达的胸怀。镜头从景切换到内心,在这些气势雄浑的名句中,我们仿佛可以跟着杜甫回顾了他的一生。

一位年过半百、生活困顿、身经磨难、漂泊无依、功名未成的人,他没有放弃依然心怀抱负。他登高远望,诗句跃然纸上,他痛苦着,他忧愁着,他也在呐喊着。而所有对这首诗的褒奖,也是对这位对社会充满热情、对民生充满关怀的伟大诗人的无限回音。

在结构上,这首诗也被成为是七言律诗的典范。律诗写作有着严格的规范,每一首诗八句,二四六八句押韵,必须一韵到底,也不可以临韵通押。所谓邻韵,指的是发音相近但韵部不同的字。除此之外,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字的平仄也有定规。

从规范的角度看,《登高》对仗工整,平仄严谨,被称为七言律诗的典范。

在七律排行榜上,第一之争,还有个强劲的竞争对手,崔颢的《黄鹤楼》。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被称为第一是南宋诗论家严羽在其《沧浪诗话· 诗评》中说的,原话是: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除此之外,沈佺期的《独不见》也出现在决赛圈。

独不见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独不见》虽以闺怨为主题,却能见出诗人驾驭素材、表现情感的高超艺术。

千百年来,这三首诗中的每一首都有自己的拥簇者,粉丝团甚至有了自己的名字,比如:杜吹。支持《登高》的人说杜甫是唯一的“集大成者”的古体诗诗人,支持《黄鹤楼》的人觉得崔颢在意象上已经完胜其他二位了,而支持《独不见》的人说这首诗对人的情感状态体察地细致入微。

后世对于这三首七言律诗的品评众说纷纭,各家粉丝谁也不肯让步。有人说杜甫富贵气不足,有人说崔颢诗品好人品却耐人寻味,有人说《独不见》的结句太弱……

可无论谁是古往今来的七言律诗第一,这些伟大的作品历经历史和时间的考验,都留给后人无限的遐想与启迪。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