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起名 > 店铺起名

锦缎是什么意思(身着白衣心有锦缎是什么意思)

时间:2024-01-25 01:14:44 作者:依稀久忆 来源:网友整理

本文目录一览:

绫、罗、绸、缎、绢、锦,这6种织物如何区分?

微信搜索“中式大美生活”

绫、罗、绸、缎、锦、绢,都是“织出来”的料子。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纺织时,经纬线的交叠关系不同,从而出现触感、光泽度等的不同。

一、绫

指斜纹组织的丝织物,面料上会有明显的斜线纹路。质地轻薄,柔软。今天常用来装裱书画。

所谓斜纹组织,指的是经纬连成斜线的组织。斜纹组织的经纬交织点少,所以耐用度稍低,光泽度和弹性较高。

斜纹组织还有“浮长线”的概念,所谓浮长线,指的是一根经/纬纱浮在相邻的几根纬/经纱上面。

绫产于汉代以前,盛于唐、宋,在明清时期缎兴盛之后,绫作为衣料渐渐式微。

二、罗

采用条形绞经罗组织的丝织物,表面具有纱空眼。质地轻薄、通风透凉,适于制作夏季服饰。

怎么理解这种组织呢?一般来说,织物的经线都是平行排列的。而罗就不同了,在织造时,经纱会不停地抬升再下沉。

经线不是相互平行而是互相绞缠的,纬线再从相绞的经线中穿过,这样就使得经纬较为稀疏、通透。

三、绸

丝织物的一个大类。指的是采用基本组织,或混用变化组织,或者说不具备其他类织物特征的丝织物。中厚型,质地紧密。

绸出现于西汉,明清以来成为丝织品的泛称,现在习惯上把“绸缎”连起来作为丝织物的总称。其中较轻薄的绸可做衬衣和裙,较厚重的可做外套和裤子。

四、缎

是缎纹组织的丝织品。光亮柔顺、华丽脆弱。一般来说,最光亮顺滑易勾丝的那个就是缎,因为缎纹组织的浮长线是最长的。

缎纹组织的浮长线越长,也就意味着经纬交织的频率越低,光泽度就会越好。但同时也意味着织物更加脆弱,因为暴露在外的纱线无法被保护。

缎应该是在宋以后才出现。缎出现后,渐渐代替了绫的历史地位。直到今天,在正式场合的礼服也会选用缎作为衣料。

五、绢

指平纹组织的丝织物,挺括平整,可以做妇女服装、童装等。同其他制品相比,绢容易起毛。

平纹组织就是经纱和纬纱一上一下织就,是一种最简单的织物。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掌握了绢的织造技术。

由于绢平实纤薄,在纸流行起来之前,它是画作的首选。

六、锦

从字意看,“锦”即用彩色经纬丝织出各种图案花纹的纺织品,泛指具有多种彩色花纹的丝织物。锦的生产工艺要求高,织造难度大,是古代最贵重的织物。

它是一种立体组织,构成数层组织互相嵌合的复杂布料,摸起来要厚一些。其中南京云锦、 广西壮锦、苏州宋锦、成都蜀锦为四大名锦。

图自网络,侵删

古装戏中的冷知识:你知道抹额吗?

87版电视剧《红楼梦》想必大家都看过,剧中人物形象还有印象吗?你有没有留意,《红楼梦》中无论男女老少,大多额头束有颜色各异,装饰不同的布带。比如下图中几位:

没错,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古人束于额头的这种布带——抹额。

抹额,也称额带、头箍、发箍、眉勒,多为汉人使用的装饰。是将布帛、织锦等织物折叠或裁制成条状围勒于额前。早期抹额的颜色主要以红色为主,明清以前不论男女皆可佩戴。

这种抹额习俗早在商代已经出现,一直发展演变流行至明清时期。有说抹额最早是北方少数民族为了抵御严寒而缝制的一种保护前额、用以取暖的御寒之物,后为汉人沿用。《续汉书·舆服志》注,胡广曰:“北方寒冷,以貂皮暖额,附施于冠,因遂变成首饰,此即抹额之滥觞”。

抹额古时多为武士用之,当时的抹额即是武士用来束额的布帛,《中华古今注》卷上“军客抹额”条记载:“秦始皇巡狩至海滨,亦有海神来潮,皆戴抹额,绯衫大口袴,以为军容礼,至今不易其制”。《资治通鉴》卷二一五"玄宗天宝二年"条载:"陕尉崔成甫著锦半臂,缺胯绿衫以赐之,红袹首。(袹首,今人谓之抹额。)"

“抹额”形象在唐代出土文物中并不多见。然而,昭陵唐墓壁画中却有几例女子抹额形象的出现。如唐太宗韦贵妃墓的《束抹额男装女侍图》;唐太宗外甥女段简壁墓的《三侍女图》中亦有一侍女着男装、饰抹额;右威卫将军安元寿墓《提壶侏儒男装女侍》中侍女着男装、饰抹额;另外,太宗爱女新城公主墓的《秉烛与黑帔帛二侍女图》中也有一侍女着男装、饰抹额。

唐墓壁画

唐墓壁画

唐墓壁画

昭陵唐墓壁画中目前为止发现的均为女子饰抹额形象。但唐墓壁画中,抹额也有用于男子的现象。如唐乾陵章怀太子墓出土的《仪仗图》中,几名男子仪卫卫士均于黑色幞头之上再佩戴抹额。

抹额

汉代,抹额被军将武士、仪卫卫士等用作额饰,亦有“军容抹额”之称。武士仪卫以布帛织物抹额,并非为了装饰,而是用作部队的标识,颜色的抹额,可用于区分不同的部队。

唐朝时期,抹额在唐代武人中亦常见,唐朝诗人李贺的《画角东城》诗云:“水花沾抹额,旗鼓夜迎潮。”抹额同样也作为男子幞头内所衬的头饰,而且官阶不同,抹额的色彩工艺也不同。抹额在唐代文献中也有记载,《新唐书·食货志》载:“成甫又广之为歌辞十阙,自衣缺后绿衣,饰半臂,红抹额,立第一船为号头以唱,集两县妇女百余人,鲜服靓妆,鸣鼓吹笛以和之”。这便是唐代民间系扎抹额的真实记录,表明在唐代头饰抹额也是比较普遍的事情。

宋代男子崇尚系裹头巾,抹额多用于女子,女子们通常将五色锦缎裁制成各种特定的形状,并施以彩绣,有的还装缀珍珠宝石,抹额便渐渐向着首饰靠拢。

明代是抹额的盛行时期,当时的妇女不分尊卑,不论主仆,额间均以抹额相饰,抹额的形式也更加多样,一般多饰以刺绣或珠玉,更有以兽皮做原料制作的抹额,又增加了抹额的取暖功能。

清代贵族妇女和百姓人家都流行抹额装饰,抹额成为男女老幼的必备饰物,我们能看到清代保留下来的照片资料中,抹额着实普遍存在,抹额额前大多会镶嵌珍珠宝玉等装饰品。最典型的当属前面提到的电视剧《红楼梦》,剧中荣、宁二府中的人物,上到贾母,下到贾宝玉,几乎人人头上都佩戴形制相似,但质地、制作不同的各式华丽抹额。

历代以来,抹额的形式变化多样,最初流行宽的、后来又崇尚窄的,还有在两侧多戴出两个护耳的款式;其制作工艺也是从简到繁,开始以布帛简单的裁剪而成,后来爱美且心灵手巧的女子们用刺绣或珠玉来装饰抹额表面,使其变得华丽而漂亮;其质地发展到后来,更有以水獭、貂鼠、狐狸等毛皮制作的起保暖作用的暖额。当然,这种高、大、上的抹额不是一般平民百姓能拥有的。

昭陵唐墓壁画中的抹额应为抹额发展的过渡阶段,壁画中段简壁墓、新城公主墓女子饰红色抹额,形制稍窄,上饰刺绣,两端以丝带系于脑后;韦贵妃墓壁画中的女子饰白色窄抹额,无花饰,但显得简单而又清新;安元寿墓的侏儒女子也佩戴简单的红色抹额。可见唐时抹额的发展并不繁盛,王室贵族女子饰抹额现象也较少,并且唐墓壁画中的抹额都是以搭配女着男装形象出现,抹额款式比较单一,抹额上的刺绣装饰也普遍简单、且出现频率也不高,正因如此,唐墓壁画中女子饰抹额形象更显得凤毛麟角、弥足珍贵。

(图文来源:昭陵博物馆公众号)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