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星座 > 摩羯座

中国传统五色(中国传统五色分为哪五种颜色?)

时间:2024-02-14 03:25:44 作者:几分真心 来源:网友整理

本文目录一览:

中医面诊之基础知识,五色-五味-五脏-五行

五色·五味·五脏 《黄帝内经》中五色、五味与五脏的对应关系是这样的:白色、辛味与肺相应;红色、苦味与心相应;青色、酸味与肝相应;黄色、甘味与脾相应;黑色、咸味与肾相应。由于五脏分别与筋、骨、脉、肌肉、皮肤相应,所以白色又与肌肤相应,赤色又与脉相应,青色又与筋相应,黄色又与肌肉相应,黑色又与骨相应。

面诊理论研究不断深入人们通过实验方法验证面诊理论,并提出新的诊断法则,对临床诊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黄帝内经》面诊知识链接 《灵枢·五色篇》中将人的面部比喻为一座宫廷院落,鼻居中央,位置最高,故曰“明堂”。其余各部,皆如此形象化地予以想象:鼻部称为明堂,眉间称为阙,额称庭(颜),颊侧称为藩,耳门称为蔽。正如《望诊遵经》所说:“首面上于阙庭,王宫在于下极,五脏次于中央,六腑挟其两侧。”这是面部脏腑分布总的规律。 《素问·刺热篇》把五脏与面部的相关部位划分为:左颊候肝,右颊候肺,额候心,颏候肾,鼻候脾。并说:“热病从部所起者,至期而已”、“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虽然这是从热病的角度来划分的,但后世医家已把它扩展应用到对一切疾病的望诊上。

五行平衡

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属性的物质所构成的。我们人体也是一个小宇宙,各脏器之间有着相互的关系,从而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体的五脏与五行属性,有着特定的对应关系。 五脏与五行的对应关系

五脏之间的相生相克

在五行学说中,相生相克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相生是指这一事物对另一事物有促进、助长和滋生的作用。相克是指这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生长和功能具有抑制和制约的作用。

人体五脏之间也存在一定相生与相克关系,具体如下:肝生心,心生脾,脾生肺,肺生肾,肾生肝;肺克肝,肝克土,脾克肾,肾克心,心克肺。

五脏和季节的关系 在中医里,季节被分为春、夏、长夏、秋、冬五个季节,并结合五行学说与人体五脏一一对应。

具体看来,肝对应春季,心对应夏季,脾对应长夏,肺对应秋季,肾对应冬季。在不同的季节,对应脏器较为脆弱,需要特别注意保护。如春天是肝的主季,肝气最旺,但也是这个季节最容易发生肝病,应该多吃小葱、豆豉之类的助阳食品,以及大枣、莲子之类的补益食品。

五行平衡和性格的关系 中医认为,五行平衡、五脏强弱与性格密切相关。

五行若不平衡,比如说火多无制,人易急躁;

水多无制,人多聪颖但意志不坚定;

木多无制,人多刚愎自用;

金多无制,人多保守刻板;

土多无制,人性情温厚但胆小怕事。

尽管如此,现代研究也表明,人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和自我控制实现性格调整。

颜面五脏法

面部经络丰富,气血充盛,加之皮肤薄嫩,所以身体内部的变化就会在面部有所反映。虽然古今面部分属各有所不同,但都是在《黄帝内经》有关脏象、气血、经络分布的理论基础上而形成的。

古代面部分区 《黄帝内经·灵枢·五色篇》把整个面部分为:鼻部称为明堂,眉间称为阙,额称庭(颜),颊侧称为藩,耳门称为蔽。

古代面部脏腑分属

1 庭为首面。

2 阙上为咽喉。

3 阙中(印堂)为肺。

4 阙下(下极、山根)为心。

5 下极之下(年寿)为肝。

6 肝部左右为胆。

7 肝下(准头)为脾。

8 方上(脾两旁)为胃。

9 中央(颧下)为大肠。

10 挟大肠为肾。

11 明堂以下为膀胱、子宫处。 现代面部脏腑分属 现代面部各部分属,是在生物全息理论指导下形成的,它在面部呈现一个倒置内脏图形,也是一种整体内脏在面部的缩影。现代面诊法就是在此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面部对应脏腑与传统中医不同,诊断方法也有所区别。

1 额头正中近发际处为子宫、膀胱。

2 额中线两侧为输尿管。

3 额中部为小肠。

4 两眼上下胞为左右肾。

5 鼻头为胃。

6 左颧处为脾。

7 右颧处为肝。

8 口唇处为心脏。

9 下颏处为咽喉。

10 两颊为左右肺。

11 支气管位于唇角两侧至下颏。

本文来源《面诊大全速查轻图典》作者:于雅婷 赵鹏,本文版权所有归原著作者所有,如有使用不妥请联系@经方学堂小编删除。

中医面诊之基础知识,五色-五味-五脏-五行

五色·五味·五脏 《黄帝内经》中五色、五味与五脏的对应关系是这样的:白色、辛味与肺相应;红色、苦味与心相应;青色、酸味与肝相应;黄色、甘味与脾相应;黑色、咸味与肾相应。由于五脏分别与筋、骨、脉、肌肉、皮肤相应,所以白色又与肌肤相应,赤色又与脉相应,青色又与筋相应,黄色又与肌肉相应,黑色又与骨相应。

面诊理论研究不断深入人们通过实验方法验证面诊理论,并提出新的诊断法则,对临床诊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黄帝内经》面诊知识链接 《灵枢·五色篇》中将人的面部比喻为一座宫廷院落,鼻居中央,位置最高,故曰“明堂”。其余各部,皆如此形象化地予以想象:鼻部称为明堂,眉间称为阙,额称庭(颜),颊侧称为藩,耳门称为蔽。正如《望诊遵经》所说:“首面上于阙庭,王宫在于下极,五脏次于中央,六腑挟其两侧。”这是面部脏腑分布总的规律。 《素问·刺热篇》把五脏与面部的相关部位划分为:左颊候肝,右颊候肺,额候心,颏候肾,鼻候脾。并说:“热病从部所起者,至期而已”、“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虽然这是从热病的角度来划分的,但后世医家已把它扩展应用到对一切疾病的望诊上。

五行平衡

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属性的物质所构成的。我们人体也是一个小宇宙,各脏器之间有着相互的关系,从而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体的五脏与五行属性,有着特定的对应关系。 五脏与五行的对应关系

五脏之间的相生相克

在五行学说中,相生相克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相生是指这一事物对另一事物有促进、助长和滋生的作用。相克是指这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生长和功能具有抑制和制约的作用。

人体五脏之间也存在一定相生与相克关系,具体如下:肝生心,心生脾,脾生肺,肺生肾,肾生肝;肺克肝,肝克土,脾克肾,肾克心,心克肺。

五脏和季节的关系 在中医里,季节被分为春、夏、长夏、秋、冬五个季节,并结合五行学说与人体五脏一一对应。

具体看来,肝对应春季,心对应夏季,脾对应长夏,肺对应秋季,肾对应冬季。在不同的季节,对应脏器较为脆弱,需要特别注意保护。如春天是肝的主季,肝气最旺,但也是这个季节最容易发生肝病,应该多吃小葱、豆豉之类的助阳食品,以及大枣、莲子之类的补益食品。

五行平衡和性格的关系 中医认为,五行平衡、五脏强弱与性格密切相关。

五行若不平衡,比如说火多无制,人易急躁;

水多无制,人多聪颖但意志不坚定;

木多无制,人多刚愎自用;

金多无制,人多保守刻板;

土多无制,人性情温厚但胆小怕事。

尽管如此,现代研究也表明,人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和自我控制实现性格调整。

颜面五脏法

面部经络丰富,气血充盛,加之皮肤薄嫩,所以身体内部的变化就会在面部有所反映。虽然古今面部分属各有所不同,但都是在《黄帝内经》有关脏象、气血、经络分布的理论基础上而形成的。

古代面部分区 《黄帝内经·灵枢·五色篇》把整个面部分为:鼻部称为明堂,眉间称为阙,额称庭(颜),颊侧称为藩,耳门称为蔽。

古代面部脏腑分属

1 庭为首面。

2 阙上为咽喉。

3 阙中(印堂)为肺。

4 阙下(下极、山根)为心。

5 下极之下(年寿)为肝。

6 肝部左右为胆。

7 肝下(准头)为脾。

8 方上(脾两旁)为胃。

9 中央(颧下)为大肠。

10 挟大肠为肾。

11 明堂以下为膀胱、子宫处。 现代面部脏腑分属 现代面部各部分属,是在生物全息理论指导下形成的,它在面部呈现一个倒置内脏图形,也是一种整体内脏在面部的缩影。现代面诊法就是在此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面部对应脏腑与传统中医不同,诊断方法也有所区别。

1 额头正中近发际处为子宫、膀胱。

2 额中线两侧为输尿管。

3 额中部为小肠。

4 两眼上下胞为左右肾。

5 鼻头为胃。

6 左颧处为脾。

7 右颧处为肝。

8 口唇处为心脏。

9 下颏处为咽喉。

10 两颊为左右肺。

11 支气管位于唇角两侧至下颏。

本文来源《面诊大全速查轻图典》作者:于雅婷 赵鹏,本文版权所有归原著作者所有,如有使用不妥请联系@经方学堂小编删除。

阴阳五行、缤纷五彩,中国传统色彩的文化底蕴

阴阳五行、缤纷五彩,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色,五行五色和岐香酒结合在一起,又会是怎样的效果呢?

青/鸭青:

《说文解字》:“青,东方色也。木生火,从生、丹。”青,五行中对应东方木的色彩,含义是生,象征着万物出生、生长之时的色彩。

《诗经·豳风·七月》“”瞻彼淇奥,绿竹青青。”淇水河岸湾湾,绿竹袅娜连成一片。

赤/朱红:

五族小酒

《说文解字》曰:“赤,南方色也。”赤色,对应着南方,五行中属火。

《诗经·豳风·七月》说,“我朱孔阳,为公子裳。”朱是红色,孔阳是鲜明,公子指贵族,意思是我染的红色丝绸很鲜亮,拿来为公子做衣裳。

黄/骊黄:

五族小酒

《说文》曰:“黄,地之色也。”黄色,大地的色彩。《周易·坤卦》:“夫玄黄者,天地之杂也,天玄而地黄。”

一提起黄色,大家总会率先想到皇室用色。会想到明黄这种亮眼的黄色。根据史学家考究,其实先秦时期正统的黄色是“土黄色”,从隋朝至大明朝,帝王的“黄袍”,崇尚的是柘黄色,这是一种用柘木汁染的赤黄色。直到清朝,“黄袍”变成我们今天印象里耀眼夺目的明黄色。

白/云峰白:

五族小酒

《说文解字》曰:“白,西方色也。”在五行里面对应西方的金。

《诗经》有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茂盛的芦苇上,晶莹的露水凝结为霜。

玄/玄黑:

五族小酒

《说文解字》曰:“黑,火所熏之色也。”黑色,对应北方之水。

中国传统色彩缤纷绚丽,意境优美,文化寓意深厚。在不同色度、不同冷暖的变化中,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色,连接着古今华人的血脉联系。

文物里的中国颜色

当色彩与文物碰撞会有怎样的呈现?色彩,是人的视觉感受。有光,有物,透过眼就会发现色彩,经由色彩,人们又进一步联想到冷暖、强弱、刚柔,感受到不同的性格、民族、文化等。色彩令世界更加丰富多样,使人的生活体验具有更深邃的感知和领悟。中国传统色彩缤纷绚丽,意境优美,文化寓意深厚。

《左传·恒公二年》说:“五色比象,昭其物也”。《道德经·第十二章》说:“五色令人目盲”。《孙子·势篇》说:“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那么何谓五色?五色之外还有哪些色彩呢?当色彩与文物碰撞又会有怎样的呈现?

中国传统五色观认为:“青、赤、黄、白、黑”五色为正色。《尚书·禹贡》中最早提到“五色”一词,曰:“徐州,厥贡惟土,五色”。但具体列出五色为哪五种颜色的最早记载则在《周礼·考工记》:“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这是在五行观念流行之后,以五行匹配五色,赋予了色彩更多的文化内涵。而传统中医里,也有“色脉诊”,《黄帝内经太素》认为“五色微诊,可以目察”。正色之外还有间色,关于“间色”说法不一,并且各个历史时期对于色彩的崇尚也不相同,但间色主要是以各色调配合而成。

随着人们对于自然颜色的分辨力逐渐提高,更多的色彩微妙变化被人们感知并命名。较为常见的两个对颜色命名的方法:一是以具有这种颜色的典型物名来作为颜色名,如酱色、藕色、赭石、咖啡色、碧色、琥珀色等,另一种是在颜色名前前缀表示程度的附加语,如深红、浅红、浓绿、淡绿、明黄、暗黄等,或是珊瑚红、高粱红、蟹壳红、土黄、天蓝、宝石蓝、孔雀蓝、薄荷绿等。古人的衣食住行无一不涉及颜色,众多的颜色又通过幸存的文物得以展现,这些美丽的中国色足以惊艳世人。

红色,在中国一直被视为重要的色彩。旧石器时代的山顶洞人已经使用赤铁矿染石珠串的系绳,考古发现在死者的四周也洒有赤色粉末,有专家认为这可能和红色与血液颜色相同有关,因而红色被视为生命的象征。中国不仅是丝国和瓷国,也是漆器之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漆器的国家。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朱漆木碗到明清时期的剔红,朱色已经成为漆器的代表色之一。许多出土的漆器种类丰富,制作工艺和彩绘纹样更是精美叹绝。漆器之上往往是红与黑交相辉映,黑色博大、宽厚、深沉,红色鲜亮、强烈、古朴,一同彰显出漆器光洁柔和、华贵富丽的感觉。

在唐代的裙子中,以红、紫、黄、绿等色为多,而尤其以红色最流行,所以唐代诗人的笔下就常有红裙的身影,白居易的《官宅》:“移舟木兰棹,行酒石榴裙”;白居易的《卢侍御四妓乞诗》:“郁金香汗裛歌巾,山石榴花染舞裙”;白居易的《琵琶行》:“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都是有关红裙的描写,可见当时红色裙子的流行时尚程度。

绿

对青铜器表层和锈斑的观察,也是鉴别青铜器真伪的一个关键。各地出土的青铜器因为埋藏环境的不同,青铜器的锈蚀情况就会有差异,表面的锈色也会不同。常见情况来看,出土的青铜器铜质层次复杂,颜色也很丰富,例如一件青铜器可能最内层是黑色,其次是枣红色,再外面一层才是绿色,绿色之外还有土锈结合的硬块。即使是绿色,青铜器的锈色都会有灰绿、深绿、嫩绿等不同的显现,色泽也各有差异,除了常见的绿色,还会有蓝色、金黄色、黑色(俗称黑漆古)、灰色、紫色、棕色、银白色等。那么,是不是锈越多越好?颜色越多越好呢?不是的。有的锈是有害锈,必须要去除才能使青铜器得到保护。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是古人对于传统染料提取过程总结的经验,又将对这种现象的观察暗寓人生道理。古代制作染料的原材料丰富各异,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能够染出浓艳的蓝色,并且颜色牢固,制作靛青的蓝草常见的有蓼蓝、板蓝、马蓝等。另外,茜草、红花等可染红色,黄栀、姜黄、郁金等可染黄色,紫草可染紫红色。除了植物染料,矿物染料也有朱砂、赭石、雄黄、松烟等多种。

青花瓷的青色因为素净、雅致、清新而深受人们喜欢,从唐朝创烧到元代臻于成熟,再到明清盛烧不绝,青花瓷甚至已经成为中国风的一个标志。奇妙的青花得益于青料的使用,在元代青花瓷中,所使用的青料主要有两种。进口青料,俗称苏麻离青,它们通过丝绸之路带入中国,其原产地位于盛产钴矿的伊拉克索马拉。进口青料的成分低锰、高铁,青花成色纯正、深沉、浓艳,会有深蓝、翠蓝、紫蓝的不同色彩呈现,色料堆积厚的地方会有黑色的铁锈斑。国产青料的成分则高锰、低铁,青花成色青蓝,偏灰黑。

清代的首饰当中,点翠工艺将金属工艺与羽毛工艺相结合,因其幻彩奇妙的装饰效果而受到普遍的欢迎。制作点翠饰品需要将翠鸟的羽毛按照设计所需剪裁成一定的形状,并用胶粘于金银饰品上,粘贴时要求均匀平整,不露地子。翠鸟羽毛以翠蓝色和雪青色为贵,根据工艺的差别和翠鸟身上不同部位的羽毛,点翠也有蕉月、湖色、深藏青等色彩差异。

汉乐府《陌上桑》中为我们描写了一位“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的美丽女子,诗里的主人公罗敷穿着淡黄色的裙子和紫色的襦衣,黄、紫色互为补色,再点缀上“青丝”“明月珠”的色彩,与莫奈的绘画有异曲同工之妙。

但颜色除了审美的属性之外,在社会复杂化的过程中也参与了身份地位的划分,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本为后周殿前都点检,奉命御辽。到达陈桥驿时,发生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取代后周建立宋王朝,史称“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由此成为“拥为天子的意思”。黄色也因此被赋予了更为深刻的含义。清朝时期,黄马褂是马褂当中最为显贵的,能够穿黄马褂的主要有三类人,一类是跟随皇帝“巡幸”的侍卫,是由于职务的原因而穿,属于“职任褂子”,一类是在行围校射时,中靶或获猎多的人能够得到皇帝赏赐黄马褂,并且只有在跟随皇帝狩猎时可以穿,属于“行围褂子”,还有一类是在治国或战事中因为立有功绩而得到奖赏的人,属于“武功褂子”。因此,非但普通人不能穿黄马褂,而且对于黄马褂的穿着时间、场合都是有严格规定的。

青铜器给人的印象大多是以绿色为主,但绿色实际上是它表面生成的锈。青铜器是铜锡合金,大多数青铜器最初做好的颜色应该是黄色的,可是为什么有的青铜镜又呈银白色呢?这就和合金的比例有关了,如果含锡量高的话,青铜镜就会闪出银色了。

因彩而得名的“唐三彩”主要颜色有黄、绿、白、蓝,还有褐、赭、黑等,“三”更多指的是泛指,意为多彩。马和骆驼是唐三彩中较为典型的器型。

“青、赤、黄、白、黑”被认为是正五色,“五色”也可以表示泛指,指代色彩众多,然而还有一个词语叫做“墨分五色”,这又是什么意思呢?

其实这是中国画中的概念,由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首次提出。人们在中国画的笔墨运用上认为在黑白之间,可以以墨代替各种颜色,追求的是意思表达,所以就有了墨的“浓、淡、重、清、焦”或者“干、湿、浓、淡、焦”之分。

中国色有多美?文物里的万千色彩或许可以给你一个答案。或诗意盎然的绿,或热烈偾张的红,或纯净静谧的蓝,或引人幽思的黑,在不同色度、不同冷暖的变化中,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色,连接着古今华人的血脉联系。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甘肃日报

秦始皇的黑,是你不懂的黑

守 · DONG JIA

古有范宽《溪山行旅图》落款

自董其昌起,几百年遍寻不得

也有乾隆在《富春山居图·子明卷》上

疯狂地写上了55处题跋

故而,签名之于作品而言

自有其独特的象征意义

最近,我就接触到一位

珐琅彩省级非遗传承人—覃淑琴老师

她的签名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不过,我卖个关子,先不看签名

我们先去了解一下啥叫珐琅彩

覃淑琴老师

黑色和黑地画珐琅

真的很稀少!

在说珐琅彩之前,先说一个关于黑色的故事。

在现今中国人的认知里,黑色一般代表着的是不祥。比如,中国的地狱使者——黑白无常。

但在几千年前的秦朝,黑色却被奉为国色。我们在影视剧/书本中见到的秦朝的样子,多为黑色为主色调。

电视剧《秦始皇》中的少年始皇帝 身上着的衣服以黑色为主

《汉书·律历志》中记载:“今秦变周,水德之时。昔文公出猎,获黑龙。此其水德之瑞”,从春秋战国时的秦到后来的一统天下的大秦帝国,都一直崇黑。

而在五行盛行的历朝历代,金木水火土这五德周而复始,代表王朝的兴衰更替。比如,夏崇木之青色,殷商崇金之白色,周崇火之红色,而秦国为了与周保持距离,使用水来克周的火。

水德的颜色正是黑色,这也是大秦帝国,将黑色作为服饰、旗帜、朝堂主配色的原因。

86版香港电视剧《秦始皇》中 虽然服饰经过了艺术创作 但依然可从女装服饰中看到黑色元素

虽然中国传统五色观认为“青、赤、黄、白、黑”五色为正色,但在漫长的中国历史里,黑色的确不是特别主流的中国审美色调,所以相比起多姿多彩的各色文物,除了水墨山水画,黑色为主色调的文物其实占比并不多。

而黑地画珐琅瓷器存世更为稀少,最具代表性还是:随文物南迁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一对「清雍正款珐琅彩黑地白梅纹盘」。

清雍正款珐琅彩黑地白梅纹盘 图自/台北故宫博物院

就在2014年,北京故宫西华门的南大库区的一次考古发掘中,出土了一件雍正款瓷胎画珐琅黑地梅竹纹盘残件,震惊了文物界。

虽然这次北京故宫出土的是残件,但经过故宫师傅们的复原和拼接,仍然能从局部看出,在纹饰上甚至比台北故宫的那件藏品更为精致。

这是故宫首次发掘出土瓷胎画珐琅类文物,至今还未见完全相同的传世品。

清雍正款瓷胎画珐琅黑地梅竹纹盘残件 图自/《紫禁城》杂志

黑地画珐琅瓷器不多见,纯黑质地的铜胎珐琅器其实也并不多见,因为铜胎掐丝珐琅器多用蓝色作为底色,谓之“景泰蓝”。

目前你仍然可以在沈阳故宫看到一尊「掐丝珐琅黑地龙纹瓶」,还有保山市博物馆的「铜胎掐丝珐琅龙纹瓶」...

图 清掐丝珐琅黑地龙纹瓶 图自/沈阳故宫博物院

黑地之所以如此稀缺,还是因为黑地烧造难度极大,烧造过程中釉面极易出现鼓包、气泡眼,成品率很低。

前文提到的故宫出土的黑地残片上也有气泡,可能就是因为不够完美,所以被埋入地下。

但其实,在清朝灭亡之前,不光是黑色,连正常底色的珐琅彩瓷,对于大众而言,都是无人知其模样的...

铜胎掐丝珐琅龙纹瓶 图自/保山博物馆

神秘的清宫瓷胎画珐琅

雍正朝是巅峰

我们先简单对“珐琅彩”做个名词解释,珐琅彩即是珐琅彩瓷(港台学者的称谓),坊间传为“古月轩瓷”,正式名称是瓷胎画珐琅,为清宫御用而生产。

若不是清朝的灭亡、故宫博物院于1924年正式对外开放,其实十八世纪冠绝一时的清宫瓷胎画珐琅对广大社会基层群众而言,都是神秘的。

如今,你可以轻松地在天津博物馆一赏珐琅彩的真颜。比如,该馆的镇馆之宝——乾隆款珐琅彩芍药雉鸡图玉壶春瓶,是同批烧制的、同款瓷瓶中、经乾隆皇帝甄选留下的举世孤品,因此弥足珍贵。

乾隆款珐琅彩芍药雉鸡图玉壶春瓶 图自/天津博物馆

但若不是特地去了解珐琅彩,曾经难睹真颜的珐琅彩在现代依然很神秘。

我相信,很多人可能和我一样,对珐琅彩的印象还错误地停留在北京前门大街上卖的“景泰蓝”工艺品上。

所以,只有历史才能告诉你珐琅彩的真实样貌。

故宫藏铜镀金珐琅葫芦式 跑人水法转花变字钟

瓷胎画珐琅的发展史,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兴于康熙、盛于雍正、集大成于乾隆。

在珐琅彩瓷出现之前,珐琅多用于铜胎之上,而瓷胎画珐琅之所以会兴起于康熙朝,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康熙末年铜料紧缺。因此,康熙选择以瓷代铜,是一个很有远见的决定。

康熙·画珐琅缠枝莲纹葵瓣式盒

雍正·画珐琅

乾隆·画珐琅花卉开光西洋仕女执壶 图自/台北故宫博物院、北京故宫博物院

到了雍正朝,明清彩瓷更是走上了巅峰,成为了明清彩瓷的皇冠。而这顶皇冠上最耀眼的一颗明珠正是雍正朝的瓷胎画珐琅。

而环顾海内外,台北故宫收藏的雍正珐琅彩瓷,无论质地和数量,均堪称世界之冠。台北故宫曾经举办了「金成旭映」展览,所展均为雍正珐琅彩的极品,我们得此一观彩瓷巅峰。

雍正·珐琅彩瓷蓝地白梅碟

雍正·珐琅彩瓷红地菊花碟

雍正·珐琅彩瓷黄地番莲碟

雍正·珐琅彩瓷黑地白梅碟 图自/台北故宫博物院

从技术上,康熙朝一直使用陶胎和瓷胎的反瓷(里有釉外无釉)来附着珐琅,主要就是因为能够附着于瓷胎釉面的珐琅料一直没有研制成功。

而到了雍正朝,瓷胎釉水平都高于康熙,接近或达到现代硬瓷的标准,另外,也成功解决了白釉上着珐琅色料的问题,由此得以让珐琅彩精品层出不穷。

雍正·珐琅彩瓷芙蓉桂花碟 图自/台北故宫博物院

从艺术上,几代的以汉族文化为主、满族骑射为辅的教育体系加持下,一批精通文史、娴于诗书画印的词臣群体已经形成,这为雍正朝审美的大大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与康熙朝偏爱牡丹不一样,鸟的形象开始进入雍正画珐琅,预示着中国花鸟画正式进入了宫廷御窑产品之上,瓷艺与画艺终于合一。

这个“小”变化,导致了此后近两三百年的中国瓷艺向绘画装饰风格的大转向。

图自/台北故宫博物院

从供需上,雍正七年陆续制造出大量的珐琅料,从而为技术的成熟提供了物质保障。

最强的匠人画工、颇高的审美水平、完善的供应体系,都助力雍正将其“工整秀丽、精微入神的内廷恭造之式”完整地呈现了出来。

图自/台北故宫博物院

这只是瓷胎画珐琅故事一部分,却是最精彩的一段故事。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对珐琅彩有一定的了解,那就请带着这些认知去解开覃老师的签名之谜吧。

比指甲盖还小的

覃(qín)淑琴老师签名

这个故事发生在东家首发的直播里,这场直播介绍的是宝蕴阁黑地珐琅彩——「黑地万花压手杯/盖碗」,播着播着朋友们就开始要主理人覃淑琴老师在盒子上签名。

老师突然愁云满面地望向主持人,在盒子上找了半天,也没想好在哪里下笔。

图自/东家·新品首发直播间

终于,当老师签好名并展示的时候,直播间的朋友们都被笑到了。

原来老师在盒子上一个比指甲盖还小的提手上签了一个“覃”字。

图自/东家·新品首发直播间

覃老师看到大家的反应,笑着解释道:以往「黑地万花」都是配的木盒子,而为了这次直播,特地找了一位北京非遗大师做了这个绢布盒子,所以,我不舍得在盒子上签字。

这个小举动不是刻意的,而是老师自己对非遗文化下意识的爱惜。

覃老师在签名

一个盒子,尚能爱惜至此,更何况覃老师亲手制作出来的黑地珐琅彩呢?

回头想想,当一位匠人的匠心如此真诚之时,她所制作的器具便也诚意满满,这可能就是我第一次看到黑地万花盖碗就被震撼到的原因。

宝蕴阁·黑地万花盖碗

黑色作底,与其他底色不同,将花朵衬托的更为艳丽,同事的一句话表达的很准确:就是很特别。

满布器身的色彩斑澜花卉,简直戳中了我对于中国审美的每一个点,艳而不妖。

除了外壁的万花,内壁选择的松石绿釉也是切中了这几年绿松石热,谁能拒绝极具神秘东方韵味的绿松石色呢,更别说里面的立体的狮子滚绣球模印了。

宝蕴阁·盖碗内部的内膜印 模印属暗花工艺之一 需在坯胎未干之际模印狮子滚绣球纹样

正如宣传语中的一句:没有人能拒绝宝蕴阁精美绝伦的万花作品。

从黑地万花到珐琅彩

背后是传承者的努力

今天的故事由大及小,从秦“黑”和黑地画珐琅,再说到瓷胎画珐琅的最耀眼时代,最后落地到覃淑琴老师的小签名上。

最初的时候,也未曾想到仅仅因为覃淑琴老师的一个小举动,最后却能形成这样一篇涉及了古今文化、两岸文物等内容的稿子。

仅以这样一篇文章,献给今天所有还在坚持文化传承的朋友们!

「参考文献」

1.《有關珐琅彩幾個問題的探討—兼述珐琅彩與洋彩的區别》

2.《清宫瓷胎画珐琅的艺术及历史研究:1716-1789》

3.《珐琅彩瓷上中国画韵味体现及其对创作的影响》

4.《论清宫瓷胎画珐琅彩性质与地位》

5.《南大库遗址出土雍正款瓷胎画珐琅黑地梅竹纹盘的修复研究个案》故宫博物院

撰文:古一翻

审稿:初恋

图片:除特殊备注之外,均来自于摄图网、视觉中国版权图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