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吉日 > 结婚吉日

叹息的意思(扼腕叹息的意思)

时间:2024-01-18 02:40:34 作者:未及挽留 来源:网友上传

本文目录一览:

《周易》释义——《节》卦(节约)

昨日讲的水风《井》,意思是“如何从市场获取财富”。在获取了财富以后,要怎么做呢?

今日我们讲水泽《节》。《节》的意思是“节约”。

“节”,节约、节制。

《节》卦释义:

初九: “不出户庭 无咎”

爻辞直译:不出户,不算过错。

爻辞释义:

财不与外人,算不上什么过错。

① 户:不是我们现代人说的“户”。一户是一个大院,大院里有好多个小家庭,并且一个大院里的人家很多都是亲戚。

② 户庭:户的院落。

③ 不出户庭:不出居住的大院落。代表只与少数人、甚至只与亲戚交流、交易。

④ 无咎:不是错,没有过错。

九二:

爻辞为:“不出门庭 凶”

爻辞直译:不出屋门,这是凶祸。

爻辞释义:

财不出家门(这样的人太小气、吝啬了),会有凶祸。

① 门:自己小家庭那个屋子的门。此处代指只有自己小家庭那几个人。

② 凶:凶、凶祸、危急

六三:

爻辞为:“不节若 则嗟若 无咎”

爻辞直译:不节的样子,就叹息的样子,无咎。

爻辞释义:

不节约、不克制自己,不懂得节约资源、不懂得节制自己的欲望,这样的人终有悲叹的时候。

① 若:象…的样子。

② 嗟:悲伤、叹息。

③ 无咎:不是错,没有过错。

:

爻辞为:“安节 亨”

爻辞直译:安于节,亨。

爻辞释义1:

安心地节约资源、节制自己的欲望,这是遵循人生的道理做事。

① 安:安心、认可。

② 亨:感悟、遵循元理规律做事。保持本元、回复本元。

九五:

爻辞为:“甘节 吉 往有尚”

爻辞释义:

心甘情愿地节制自己、节约资源,这是好事,能够节制自己的人将拥有高尚的情怀、卓越的才能、雄厚的资源。

① 甘:情愿、乐意。

② 吉:吉,好,好事,好结果。

③ 往:走下去,继续往前走,发展到下去

④ 尚:高、尚。拥有高尚的情怀、卓越的才能、雄厚的资源的人。不断磨砺自己、超越自我的人。

上六:

爻辞为:“苦节 贞凶 悔亡”

爻辞解析:

节约、节制是好事,但不要过分的节约、节制,这样做人会很痛苦,凡事都要有一个度,超过了这个度,好事也变成坏事了。

① 苦:痛苦、难受。

② 贞:不变、继续、保持、执着、固执。

③ 凶:凶、凶祸、危急。

④ 悔:心里难受、后悔。

⑤ 亡:消失、丢失、死亡。

⑥ 悔亡:后悔少一些、心里难受少一些、先悔后坦然、后悔消失。

《节》卦卦辞:

卦辞为:“亨 苦节 不可贞”

卦辞释义:领悟、遵循《节》的道理去节约资源、节制自己的欲望。不要执迷于(不要过分的)节约、节制。

① 亨:感悟、遵循元理规律做事。保持本元、回复本元。

② 不可:不要,不可以。

③ 贞:不变、继续、保持、执着、固执。

素书——绝嗜禁欲

原文:“绝嗜禁欲,所以除累”这句话的意思是:杜绝一切不良嗜好,禁止非分的欲望,可以免除各种牵累。

累:忧患。例句有“无万石之慎,而有好尽之累”(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好尽”是直言不讳的意思。

人的生性本来很清静,心无杂念,所以也就不会有烦心挂虑的事。如果一旦被不良嗜好和自私贪欲所牵连,那么人就会追名逐利,患得患失,各类祸害也就会随之而至。

人都有欲望。比如现在的年轻人想上名牌大学,想找一份好工作,工作以后想尽快得到升迁,想增加工资,想有一套自己的住房,想有一辆自己的私家车。以上这些想法,这些欲求,都是很正常的。每一个正常人都有自己憧憬的梦想,都有自己的追求,也都有自己的物欲。

人的欲望是客观存在的,追求欲望是人的本能。“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礼记·礼运》)如果一个人没有追求,没有欲望,那他活着还有什么动力?

自然欲望是客观存在的,那么《素书》又为什么讲要“绝嗜禁欲”呢?

回答这个问题必须首先理解《素书》中的“嗜”和“欲”指的是什么。

“嗜”的解释是特殊的爱好,而这种特殊爱好多是指有一 定危害,甚至是极大危害的不良爱好。例句有:“庆封已杀崔杼,益骄,嗜酒好猎,不听政令。”

(《史记·齐太公世家》)喝酒伤身,有一定的危害,但这种危害后果不大,充其量只对他个人产生健康伤害,并不会伤害到其他人。但如果一国之君,或者是辅政大臣嗜酒如命,终日泡在酒缸里,醉生梦死,不理朝政;或者是今天的酒醉驾车,发生交通事故,所造成的危害就难以估量。

再如,一个在职官员,他的嗜好是,是贪色,是吸毒,是敛财,那他的危害后果就不单单像爱喝酒那样危害的是自身,而是会直接损害国家形象、政府形象,同时会危及社会。所以,《素书》认为只有断绝所有不良嗜好的官员才有可能成为“贤人君子”,才有可能成为经国治世的人才。

欲:希望,需要。例句有:“欲者,情之应也。”(《荀子·正名》)意思是,欲念是人的自然需求。不过,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欲,贪也。”所以,后来的一些理学家据此提倡:“存天理,灭人欲。”清代文字学家段玉裁认为:“灭人欲”太过绝对。认为“欲”是“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欲而当于理,则为天理;欲而不当于理,则为人欲。欲求适可斯已矣,非欲之外有天理也。”意思是说,天理并不是独立存在的真理,而是万物本性的自然体现,是老子的“道发自然”,这种自然是适当的“欲”。人是自然的生命体,这种生命体对物质、情感的欲望和需求是正常的;但是,这种欲望是有节制的,必须掌握好自然尺度。古云:“欲如水,不遏则滔天。”“君子不能灭情,惟事平情而已;不能绝欲,惟期寡欲而已 。”

“欲”与“贪”是不同的,“贪”是不知满足。所以说,“欲”并不等于“贪”;但“欲”可以变为“贪”。只有把“欲”关在笼子里,才能有效把控“欲”的尺度;如果把“欲”从笼子里放出来,就会与“贪”混合在一起变成为“贪欲”。

执政者一旦将人的正常欲念变为不知满足的贪欲,就会失去理性,失去公心,失去责任,同时也就丧失了为国为民的执政理念和公正公平的行为底线,原本选拔上来治国理政的官员,反而成了国家肌体上的腐肉和人民心目中的祸害。

“欲”是见缝插针、无孔不入的。所以,关“欲”的笼子要严丝合缝、密不透风。

之所以得以蔓延,甚至愈演愈烈,原因就是“欲”从笼子里跑了出来。

八十年代初,为了逐步摆脱计划经济发展模式,激发市场经济活力,让一部分勤劳能干的人优先摆脱贫困,同时鼓励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来,从而带动其他人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这本是一部很好的“圣经”,结果是被歪嘴和尚念歪了?还是被凡人俗子想歪了?不得而知。不过,后来的事实证明,许多人都把这部“圣经”当成了开启“欲笼”的钥匙,都希望自己成为那“一部分人”。

“欲”被激活了。仿佛一夜之间,开公司、经商办企业成了时尚,无论能干不能干,会干不会干,反正一拥而上,机关、事业、学校、部队等单位、部门都打着所谓“三产”的幌子,充分利用自己的行业优势,八仙过海,各显神功。其中最“牛”的当属银行,他们守着金库,自己给自己放贷款,别人是“近水楼台先得月”,而他们则是“近身金库先得钱”。

从此,“欲”与“贪”紧密结合在一起,使得以滋生和蔓延。虽然后来制止了机关单位经商办企业,但想当“一部分人”的思想却根深蒂固。“你有政策,我有对策。”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或暗中参与,结,改“明赚”为“暗收”;或巧立名目,互相配合,变强征为软取。总之,一旦贪欲形成,很难摆脱,不仅会千方百计、不择手段,谋取不义之财;而且会不断膨胀、持续发酵,使整个社会受到污染。特别令人扼腕叹息的是:由于上行下效、相互攀比,部分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师道尊严的“人类灵魂工程师”也未能幸免,纷纷融入这个“人欲”横流的大潮中。

回顾历史,不难发现:其后之所以贪污越来越严重,惩治困难重重,而且屡禁不止,都是那时禁欲的“笼子”闪开缝引发的。

“欲”人人都有,但“贪欲”绝对不能有,特别是为官者一旦有了贪欲,那就会成为贪官。对待贪官,老百姓是深恶痛绝的,而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惩治贪官大都也是痛下杀手,毫不留情的。

明国皇帝朱元璋出身平民,所以他最了解老百姓最恨的,同时也是他自己最恨的就是贪官污吏。所以当他登基称帝之后,首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惩贪运动”。这个“运动”一直延续到他整个执政期间。朱皇帝惩贪使用了历史上最严酷的手段,规定凡贪污白银60 两以上的官员一律处死。死后将人皮剥下来填入麦秸稻草,再竖立在后任官员的办公桌边上(即大堂上),以此起到对后任官员的警戒作用。

对待贪官一定要严厉打击,决不姑息,毫不手软,发现一个抓一个,抓一个惩处一个,要让贪官人财两空,付出“血”的代价,只有这样才能起到威慑作用和警示作用。

惩治贪官是必须的,但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好的。什么是最好的?没有贪官,就是最好的。如果有一天所有任职官员都能洁身自好,公私分明,廉洁自律,断绝贪欲,这个世界就会风清月明,天高气爽。显然,这种最好的也是最不现实的,起码眼前是最不现实的。

不过有了良好的愿望,只要坚持不懈的努力,总有一天愿望会变成现实。

如何努力才能将愿望变为现实呢?

按我们现在的说法,叫作:“标本兼治”。惩治贪官是治标,“绝嗜禁欲”是治本。所谓“绝嗜禁欲”,就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把“欲念”关进法律的笼子里。做好两个笼子,守住两个笼子,贪欲就没有了滋生的土壤,也就没有了出头之日。这时,贪官就会大大地减少,甚至彻底消失或绝迹。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当一个官员的身边布满了黄金白银、美色珠宝、佳酿珍馐的时候,能够做到六根清净,不为所动,那还真要有一定的定力。

如果真能禁欲禁到所有为官者都能“见财心不动”的时候,也就可以认为“惩治”已经是船到码头车到站了。

如何才能在每个官员心里树立“见财心不动”的定力呢?其中最为关键的是保持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提倡“以俭养廉”。

如果我们回头看,就会发现贪污也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既有高发期,也有低发期。一般来讲,铺张浪费,奢靡之风盛行的时候,往往也是人伦道德败坏,贪污猖獗的时候。一旦“执政为民”的官员们突破了法律和道德红线,与社会上的豪门富户融为一体,终日出入宾馆酒楼,舞厅赌场,沉浸在灯红酒绿,纸醉金迷,拥红搂翠,一掷千金的时候;或者是讲排场,比阔气,公车私用,公款吃喝,公费旅游的时候,还能讲廉洁吗?所以要制定“八项规定”,诏告天下,在反腐之前先倡俭,这种做法无疑是非常正确的。

《左传·庄公二十四年》记载这样一件事:鲁庄公为了表示对父亲桓公的敬重,使人在桓公庙的椽子上雕上花纹,大夫御孙连忙劝阻,御孙说:“臣闻之:‘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先君有共德而君纳诸大恶,无乃不可乎?”意思是:节俭,是善行中的大德;奢侈,是邪恶中的大恶。先君桓公是拥有大德的,而君王却把他放在大恶里去,恐怕不可以这样做吧?

一个国君在父王的庙椽上雕花与建造豪华宫殿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但在2000 多年以前却被认为是不符合礼数的大恶,可见古人对节俭的重视程度是非常之高的。特别是一个大臣敢直言国君的错误,更是值得称道的。

明代周顺昌在《第后柬德升诸兄弟》一文中认为:“惟淡可以从俭,惟俭可以养廉。”周顺昌的意思是居官者只要有一颗平和淡定的心,就不会追求奢侈糜乱的生活,就不会产生贪婪谋私的欲望,就可以清明廉洁。所以说,勤俭连着廉洁,奢侈通向。

不久前,曾有人提出“以薪养廉”,就是给公务员增加工资,意思是公务员的工资高了,生活富裕了,以后就不会贪污了。果真增加工资就能养廉吗?据了解,许多人都认为这种可能性很小,原因有三条:

1.搞“以薪养廉”给人的印象是官员们贪污的原因不是个人品质问题,而是工资制度不合理,收入过低,生活困难造成的,无形中给贪腐者找了一个贪腐的“合理”理由;

2.加多少工资才能起到“养廉”的效果,这没有一个标准,而且也不可能有一个标准,是自报公议呢?还是领导决定呢?或者是找几个数学家用计算机测算呢?

3.“加薪”能否起到“养廉”的效果值得怀疑。现在我国公务员的工资标准和福利待遇在各行各业中不是最高的,但也不是最低的,从目前所惩处的贪腐案例,有哪一例是因为工资低,入不敷出,缺吃少穿而发生的?如果说贪污就增加工资,那不等于说为了让、抢劫分子不再,不再抢劫,也可以给他们发社会救济补助,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或者直接给他们发一份工资?

公务员要不要增加工资,这要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整体工资水平相联系,这与“惩贪”没有丝毫关系。

根据以上三条,所以说“以薪养廉”是行不通的,老百姓也是不会接受的。

只有从“俭”入手,才能看到“廉”的希望。只要树立了节约俭朴的良好风气,贪污自然就失去了滋生的土壤。

为什么《素书》会认为“绝嗜禁欲”就可以“除累”呢?因为人一旦有了贪欲,就背上了包袱,贪欲一日不除,背上的包袱就会一日比一日沉重。

杜绝了不良嗜好,戒除了贪欲,就卸下了包袱;卸下了包袱就会心宽气顺,浑身轻松,精神状态焕然一新,“累”也就自然消除了,夜里睡觉也踏实了,半夜有人敲门也就不再心惊胆战了。最后送大家两句李商隐的诗作为这一段的结束语,与大家共勉: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赏析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翻译】

金杯里装的名酒,每斗要价十千;玉盘中盛的精美菜肴,收费万钱。

胸中郁闷啊,我停杯投箸吃不下;拔剑环顾四周,我心里委实茫然。

想渡黄河,冰雪堵塞了这条大川;要登太行,莽莽的风雪早已封山。

像吕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又像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

世上行路呵多么艰难,多么艰难;眼前歧路这么多,我该向北向南?

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赏析】

唐玄宗天宝三载(744),李白在朝廷里受到同列者的嫉妒、诽谤,自知不为当权者所容,乃愤然辞别朝廷而去。辞别朝廷后不久,作《行路难三首》,此即其一。

《行路难》原为古乐府杂曲歌辞,大都写世路艰难或离别悲伤一类的主题。南朝宋时,鲍照有《行路难》十八(一作十九)首。其六云: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能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鲍照的《行路难》,显然给李白以启迪。但李白擅于学习前人而不为前人所囿。他在充分展示自己的真性情和真感受的前提下,能沿用古乐府的形式而开拓新的意境,并以其豪放的风格和瑰奇的想象赢得了巨大的艺术魅力。在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收载的六十二篇同题作品中,李白的《行路难三首》毫无疑义是卓立榜首的。

一开头:“金樽”、“玉盘”,令人何等悦目;“清酒”、“珍羞”,使人何其垂涎!“斗十千”、“直(同值)万钱”,益见酒之美与肴之佳。但诗人面对着美酒、佳肴,竟一反平素“斗酒十千恣欢谑”的习惯,居然停杯、投箸,不饮不食。这岂非出奇?其缘故,诗人虽未明言,而读者能就此领悟到诗人内心深处有大不快在。不然,诗人何以“拔剑四顾”呢?这一举一动,都合乎诗人的独特性格,因此写到诗里便也别具风格了。“心茫然”三字,深一层揭示了诗人欲有所为而又无可作为的悲哀。

这悲哀的内涵是什么呢?接下四句说是:“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前两句是说世路艰难,邪恶的势力像冰雪一般地堵塞了他前进的道路。后两句用吕尚、伊尹的典故(吕尚在未遇周文王前曾在渭滨磻溪垂钓;伊尹在受商汤重用前曾做过乘船绕日的梦),透露出诗人“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的矛盾情态。这种心恋旧主、欲去还留的苦闷,正是当时知识分子在无力破除纲常束缚的情况下必然陷入悲剧性怪圈的表现。

从艺术手法说,李白的诗确实是飘逸不群的。欧阳修在《太白戏圣俞》诗中说:“李白落笔生云烟,千奇万险不可攀。却视蜀道犹平川。”这意思是说:李白的诗比蜀道还要奇险得多。即就此诗兴象而言:它一忽儿清酒、珍馐罗前,一忽儿又冰、雪塞川满山;一忽儿在碧溪上悠闲自得地垂钓,一忽儿又在睡梦中乘船绕着太阳转。真似“天马行空,不可羁勒”(赵翼《瓯北诗话·卷一》)。读者每欣赏至此,便不禁随之入地升天,跨越时、空,享受到一种思接千载之上和视通万里之遥的审美快感。

末了用四个三字句:“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一股抑塞不平之气,萦迥于短拍促节之间。这四句,既点明主题,又直抒胸臆;并最后托出诗人的坚定信念:“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诗人要像南朝名将宗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横渡沧海干什么呢?孔子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但那是消极的遁世想法;而李白向以“济苍生”为己任,他无时无刻不在积极地追求着。他渴望越过大海,在彼岸寻得一片光明的地方。虽然这纯出于诗人的空想,但这种空想仍然鼓舞着世世代代的人们去上下求索。我以为:这就是李白浪漫主义诗篇之所以能给人永恒魅力的缘故。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