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排盘 > 八字排盘

祈福是什么意思(祈福是什么意思解释)

时间:2024-01-16 16:57:25 作者:牛奶煮萝莉 来源:互联网

本文目录一览:

民俗之门:从驱邪到祈福

作者:庞春燕

门,人由此进出,暑热时敞开纳凉,冬寒时紧闭保暖,关上门即是私密空间。在古人万物有灵的思维中,门的种种功用获得了神秘主义和想象力的加持,成为辟邪、祈福之处,由此产生了祭祀、门神、春联、时节门俗、风水等种种民俗……从祭“门”祭“户”到祭“门神”

古人素重门户,五祀(即祭门、户、井、灶、中)中井(水)、灶(火)、中(土地)关系衣食要祭祀,但都比不上门、户双双受祭重要。《礼记》中也有“孟春之月其祀户”“孟秋之月其祀门”之说。先民们把祭祀门户与四时、五行、阴阳联系起来,表达一种顺应天地自然的世界观。

祭门户是对物的崇拜,祭门神则是对神祇的崇拜。“门神”二字最早见于东汉郑玄注解的《礼记·丧服大记》:“君释菜,礼门神也。”之后,祭祀门户的古风逐渐融入门神祭祀中。如历代皇家最遵古制,据《清史稿·礼志三》记载,岁孟春宫门外祭司户神,孟秋午门西祭司门神,可这司户神和司门神却有着神荼、郁垒和秦琼、尉迟恭的影子,可见两者早已融合。

那么,门神是如何出现的?诸多门神中,神荼、郁垒是最“资深”的一对,其记载最早见于东汉王充在《论衡·订鬼篇》中引用的《山海经》故事:

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山上有一棵万年古桃树,枝干蜿蜒三千余里,大树东北段有树梢弯曲至地面,形成一扇天然大门,山中居住的妖魔鬼怪进出都要经过此门。门外有两位神将神荼、郁垒奉黄帝之命在此守卫,如有鬼怪做伤天害理之事,二人便将其捉去喂虎,故鬼怪均畏惧二神。

由此,古人为辟邪祛祟便用桃木雕成神荼、郁垒的形象挂在门首,久之便敬为门神。清代尤侗在《艮斋续说》中记载:“人家门符,左神荼,右郁垒。张衡赋云,守以郁垒,神荼副焉。”可见早在东汉时期,度朔山鬼门的守将神荼、郁垒就已经成为百姓家的门神。

此后,门神的队伍不断壮大,仅唐代人物就有秦琼、尉迟恭和钟馗、魏征等。前者成为门神有两种说法:一说为《西游记》中的记载,泾河龙王命犯天条由魏征处斩,他向唐太宗托梦求救,太宗答应后故意在处斩时留魏征下棋,岂料魏征一个打盹便“梦斩龙王”,龙王怪罪于太宗,夜夜纠缠,太宗只好让秦琼和尉迟恭守前门、魏征守后门才得以安寝;另一个说法出自《隋唐演义》,太宗有一阵子睡觉时常听室外鬼魅呼叫,告诉群臣后秦琼曰:“臣戎马一生,杀敌如切瓜,收尸如聚蚁,何惧鬼魅?臣愿同敬德披坚执锐,把守宫门。”于是二将夜夜守卫。太宗见二人辛苦,便让画师绘二将真容贴在门上。

如果说唐太宗让秦琼、尉迟恭和魏征成为门神,那么钟馗则是唐玄宗钦定的门神。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之《补笔谈》中记载了他在宋代皇宫见到的唐代吴道子《钟馗图》题记中的故事:

玄宗久病之后,一日梦见一小鬼偷了贵妃的香囊和自己的玉笛,一蓝衣人捉住小鬼,挖其眼珠吃下。玄宗询问后得知蓝衣人是发愿尽除天下妖孽的钟馗。梦醒后玄宗的病好了,他让吴道子依描述画出钟馗之像,诏告天下,岁暮张挂,以祛邪祟。

据玄宗时期大臣张说在《谢赐钟馗及历日表》中的记载,“中使至,奉宣圣旨,赐画钟馗一及新历日一轴”,可知岁末时节玄宗以钟馗图赐大臣已是惯例。不同于神荼、郁垒,或秦琼、尉迟恭,钟馗和魏征一样是“后门门神”。因为前门多为双扇,需贴成对的门神,后门多是单扇。河南朱仙镇传统年画《新年大吉》,画面便是钟馗手持判笔写下“新年大吉”四个大字。

古代门神还包括诸多历史人物、传说或小说人物,如名将郭子仪、关羽、岳飞、韩世忠,《封神演义》中相互斗法的赵公明与燃灯道人,《杨家将演义》中的孟良、焦赞和穆桂英……

门神是人们虚构出来的神祇,其形象的变迁也反映了民众心理的变化。在汉代画像石中,最早的门神神荼、郁垒相貌怪异,形象可怖,折射出先民们对自然灾害的恐惧,他们期盼凶恶有力的门神来保护自己;至南北朝时,石刻的神荼、郁垒已和人一样,并穿上了盔甲;宋代之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更加自信地面对自然,门神演变成镇殿将军模样,威风凛凛中透着庄严和善,还出现了双手持笏的文官门神,这显然是祈福子孙读书入仕,侧面反映了当时科举制度的发展和教育的普及。

从桃符到春联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宋代的王安石写下此诗时,源于先秦的桃符正向春联过渡。

桃符即古人在辞旧迎新之际,用桃木板分别写上神荼、郁垒的名字,或用纸描绘二神的形象,悬挂或张贴于门首。为什么用桃木呢?这源于上文《山海经》故事中度朔山的古桃树,桃木也因此有“鬼怖木”之称。可以说,这就是辟鬼祛邪的“符”。

桃符如何变成春联呢?元杂剧《花》中有一段唱词:“来到这饭店门首,桃符都有。来的狮子店门首,我试看咱,可怎生则有‘宜入新年’一个,无那‘长命富贵’?我将这一根比则,正是一对儿。”这段唱词反映了从桃符到春联的演变——一方面,其形式仍为辟邪的桃符;另一方面,这两片桃符上“宜入新年”与“长命富贵”相对,不仅形式上接近春联,内容也是为节日祈福的春联。

那么这是最早的春联吗?非也。清代有学者认为最早的春联是后蜀末代皇帝孟昶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甚至在《尚书》和古器物铭文的对偶句中寻找更古老的春联。近年有学者引用敦煌遗书S0610卷(《启颜录》唐开元十一年抄本)中的文字,认为最早的春联出现在唐代,所录如下:

岁日:三阳始布,四秩初开。福庆初新,寿禄延长。

又:三阳回始,四序来祥,福延新日,庆寿无疆。

立春日:铜浑初庆垫,玉律始调阳。五福除三祸,万古回(殓)百殃。宝鸡能僻(辟)邪,瑞燕解呈祥。立春回(著)户上,富贵子孙昌。

又:三阳始布,四猛(孟)初开。回回故往,逐吉新来。年年多庆,月月无灾。鸡回辟恶,燕复宜财。门神护卫,厉鬼藏埋。

书门左右,吾傥康哉。

这些联句分别录于“岁日”和“立春日”,时间上吻合;内容上多有沿用至今的春联常用词“三阳”“五福”“富贵”“庆寿”“呈祥”等;其位置“书门左右”;其功能“吾傥康哉”,即为主人祈福。故笔者赞同这是最早的春联。

从桃符到春联,改变的不仅是名称,更是内涵。旧的桃符脱胎于木刻神荼、郁垒像,意在驱鬼辟邪、以求生存。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人们开始希望提高生活质量,要辟邪更要纳祥,于是桃符便被“年年有余”“福禄绵长”之类的春联所取代。

传说春联之名始于明太祖朱元璋。《簪云楼杂说》记载了一则故事:朱元璋曾在除夕前下诏各家挂春联,之后微服出宫查看,偶见一阉猪人家还没有请人写,便亲书“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出身贫寒、未受过系统教育的朱元璋居然能即兴创作一副对仗工稳、极具行业特色的春联,可见当时春联已深入民间。

皇帝喜爱春联,文人则更加推崇春联——谁会放弃这样一个显示才华的机会?由此,春联逐步推广并普及到民间,又发展出了匾额和不拘于新年时节的楹联。在《红楼梦》的大观园中,每个院子门前的匾额和楹联便是众人展示才情的产物。

岁节与门俗

春种、夏作、秋收、冬藏,时令和气候决定着农业社会的生产生活,形成了一套精密的时序系统——四季、十二个月、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并衍生出诸多与门相关的习俗。

除夕倒贴“福”:门上除挂春联、贴门神之外,还要倒贴“福”字,这个风俗源于清代帝王。从康熙开始,清代皇帝形成了除夕之前写“福”赏赐臣下的惯例。臣下得到后十分荣耀,便将其装裱供奉起来,引得民间纷纷效仿,之所以倒贴是取“福到”之意。

立春贴“春”:“药王”孙思邈在《千金玉令》中记载:“立春日,贴宜春字于门。”“贴春”为北方习俗,江南地区的人此日要郊游踏青,采集常青的冬青枝、松枝、柏枝、竹枝等插在门上,曰“插春”,以期“四季长春,春福富足”。

破五送穷:正月初五民间谓之“破五”。穷是人们最恐惧的存在,故民间安排这天“送穷”。把穷送到哪里?以门为界,把它扫地出门。故至今在河南、河北等地还保留着除夕之后家中不再洒扫,至初五清晨打扫后,将垃圾送出门外的习俗。送完之后,还要在门口燃放鞭炮炸“穷”,意为与“穷”绝交。

上元悬灯:正月十五为“上元节”,又称“灯节”,家家门前悬灯结彩,灯上可粘诗设谜。古时赏灯从正月十三开始,至十六七方止。士民赏灯、猜谜,嬉游达旦,尽情欢乐,可说是中国人的“狂欢节”。

清明插柳:很多地方志都载有“清明门上插柳”之俗,其用意何在?有学者认为,古人钻木取火时,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拓之火,秋取柞木之火,冬取槐檀之火。后世皇帝便遵循《周礼》《论语》所载古制,在寒食禁火后将柳火赐予臣下,以示恩宠。受赐者将柳条插在门楣上以示荣耀,引得民众效仿,遂有此俗。

蚕月闭门:蚕桑业发达的江浙等地以农历四月为“蚕月”,此时有“蚕忌”,家家闭门闭户。南宋范成大诗曰“三旬蚕忌闭门中,邻曲都无步往踪”,叶绍翁诗曰“田因水坏秧重播,家为蚕忙户紧关”,气氛颇为神秘。专家认为,这是因为幼蚕娇嫩,对温度、湿度、气味等很敏感,稍有不慎就影响生长,故各家闭门谢客、轻手轻脚,只怕惊动蚕宝宝。此时不仅大门紧闭,还在大门上贴门神,一为祈福蚕茧丰收,二为提示蚕忌,令外人望而却步。

端午门饰:古人认为“午”为阳极,端午则双午重叠,是一年里阳气最盛之时,故阴阳失衡,多有不祥。很多地区在门楣上悬挂红绿黄白黑五色丝线搓成的彩绳,在门边插艾草以禳毒气、辟瘟疾,如《荆楚岁时记》载端午习俗:“采艾以为人(人形),悬门户上……”艾本就是一种草药,可用于内服、外敷和灸疗,故为民俗所重。

冬至门上糯米圆:冬至是阴阳转化的关键节气。古人认为此时阴极之至,阳气始生,需沟通天人、通达阳气。福建等地要用米粉制作九枚丸子粘在门楹间。为何用丸子呢?丸,圆也,太阳是圆的,那么各以其类象之,圆象阳。为何用九枚呢?九为阳数之极。其中蕴含着古人天人合一、物我相融的宇宙观。

风水之“门”

在古人看来,门的朝向关系重大。帝王宫阙的阙门是大地上的星空四象(古人将星辰划分为二十八星宿,东南西北各七,分别将其看成一种神物,坐北向南看为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民居则讲究“宅以门户为冠带”,门的吉凶福祸是古代风水学研究的重点。

秦简《日书》中标出了二十二种门的吉凶,如南门—将军门,弗敢居;屈门—其主昌富,女子为巫;失行门—大凶等。这种由古代中国天人合一、阴阳五行观念衍生出的神秘文化流布已久,剔除其神秘色彩,今天看来倒也不乏合理之处。

有些风水理论源于古人的生活实践。如民宅多“子午向”,即大门在南,正房在北,这或是因为我国地处北半球,坐北面南利于采光,夏季纳南来之凉风,冬季蔽西北之寒流。而且大门还要在面南时稍稍偏东,曰“抢阳”,古人日出而作,这应当是为了让阳光尽早照入。此外,还讲究大门不可正对正房门窗,否则南火、北水相克,实在错不开就在院中建一座照壁。这应是避免气流直接冲入户内有碍健康。粤北地区还讲究各家大门不能相对,否则邪气相撞,这似乎是被神秘化了的个人隐私保护措施。

还有些风水理论源于审美和习惯。如把大门正对街路称为“箭射”,大门正对交叉路口称为“人字杀”,这种形象的描述或许并非迷信,而是不合乎重视稳定、和谐、对称的中国式审美,这种直观感受在神秘主义的加持下,“大凶”“主孤寡”等说法就出笼了。这些说法能被大众接受,其基础仍是朴素的审美体验——那大门,不美。

镇物厌胜:古人认为建房时在门下埋吉符可祈福纳祥。如我国台湾某些地区认为建门时将米置于门槛下,“可致富贵”。青海农村地区在修大门时,要选吉日吉时在门槛下埋入内装钱财(代表富足)、药材(代表祛除疾病)的“宝瓶”,取“招财进宝”“平平安安”之意;此外,还要在门梁上凿洞装钱、粮,并雕刻青砖狮子辟邪,这些都属厌胜之术。

厌胜术本质上是生产力和文明发展不充分的产物,一些有积极意义的可作为民俗保留,也有些鼓吹驱邪功能,迷信色彩浓厚,纯属无稽之谈,需要大众甄别和抵制。

门悬辟邪物:辟邪闭户,纳祥开门,门户被古人赋予了特殊的意义。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在门楣上挂木刻的衔剑吞口(即彝族、水族、羌族、白族等守门辟邪的神灵,多为变形的虎头,圆睁目、大嘴张,意为尽吞世间邪恶),羌族悬挂羊头骨和羊角,台湾某些地区挂形象凶恶的木刻狮头……这都是选取具有威力和令人恐惧的事物,以期以恶制恶,从而起到心理慰藉之效。

河西走廊一带居民要在门楣上挂“财角”,即用一尺见方的红布缝成两个三角形袋,袋里装五谷和硬币,将一对财角、一双筷子、一卷古书悬挂于门楣上,意为祈求五谷丰登、财源茂盛、人丁兴旺、诗书传家。

门俗的变迁中反映出社会生产力和文明发展的历程。从远古洪荒岁月中的驱邪辟祟,到后世的纳祥祈福,变幻的是门上的风景,不变的是人类对美好生活的永恒追求。(庞春燕)

来源: 济南日报

七月十五鬼门开,有钱没钱,6样食物准备好,寓意:祈福赶走霉运

祭祖是华人圈的传统文化,其核心“敬祖尽孝”流传数千年生生不息,从除夕、清明节,到中元节、重阳节均是祭祖的大节,而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又是比较单纯的祭祖节日,也被俗称为“鬼节”,老话说“七月半,鬼门开”,讲究的人家都会在这一天举行祭祖仪式,祭祀先人,酬谢大地丰收,也为后人祈福。

这天除了诸多的民俗活动,吃什么,祭祀的时候摆放什么食物也是很有说法的,下面这6样食物是中元节最该准备好的,也有着为家人祈福,赶走霉运的意思。

1、鸭子

中元节吃鸭子是传统的民俗之一,尤其在广西地区比较盛行,鸭与“压”谐音,寓意“压住”霉运,驱赶凶邪。鸭子也经常在水中游来游去,和放河灯祈福有相似的寓意。

推荐菜谱:土豆烧鸭肉

1、鸭子剁好块后放盆中,接适量清水加一勺食盐和一勺料酒,抓揉后浸泡30分钟,冲洗干净。

2、锅中接适量清水,将鸭块冷水下锅,倒入2勺料酒,放些姜片、葱段进去,开大火煮开3分钟,撇去浮沫,捞出鸭块控干水分备用。

3、炒锅加热转小火,倒入适量底油,放四五颗冰糖搅拌融化烧成焦糖色,把鸭块倒入锅中翻炒上色,放入葱段、姜片、蒜块、八角。

4、香料炒出香味后,倒入三勺生抽、两勺老抽、一勺料酒、一勺蚝油翻炒30秒,倒入切好的土豆块翻炒均匀,倒入开水淹没住所有食材,盖上锅盖用中小火炖煮20分钟。

5、出锅前加适量的盐和鸡精调味炒匀,开大火收汁,并放入青椒片,翻炒至青椒断生即可。

2、水果

祭祀的盛典上水果也是不能少的,一般会选用寓意比较好,比较合适的水果,如苹果、橙子、香蕉等,祭祀先祖一般不用梨、桃子,梨有分离之意,桃子是祝愿人长寿,不适合祭祖的时候用,另外水果一般摆三个或五个,为单数。

3、素酒

素酒现在很多人不知道其含义,其实在四大名著的《西游记》中就经常出现,唐僧也喝过几回,一般是指未经过蒸馏的低度酒,如米酒、葡萄酒等,可用在祭祀的各种场景中,是传统的祭祀用品。但现在也不太讲究这个了,正常的白酒就行。

4、公鸡肉

老话说“雄鸡一叫天下白”,《荆楚岁时记》载正月初一习俗:“贴画鸡于户上,百鬼畏之。”鸡也和“吉”同音,在,可以以公鸡祭拜先祖,取“大吉”之意,但也有些地方的人习俗不吃“公鸡肉”,认为是“发物”,这是没什么道理的。

推荐菜谱:子姜炒小公鸡

1、鸡肉剁好,清洗一下,捏干水分,加入适量的盐、老抽、鸡粉、花椒、黄酒抓匀腌制5分钟。

2、将仔姜切丝、大蒜剁碎、老姜少量也切丝,青柠切片,小葱切段备用;泡椒七八根切碎备用。

3、锅中加入多一些的油,将泡椒、小葱、老姜丝、大蒜倒入锅中炒出香味。

4、将腌制好的鸡肉倒入锅中,中火翻炒大约8分钟,炒出鸡肉的中的水分,变得略微焦香。

5、加入青柠片,也可以加一些醋。胡椒粉、鸡粉、糖、盐和少量生抽调味,加入几勺水,翻炒均匀,盖上锅盖焖上5分钟入味。

6、出锅前将切好的仔姜丝、小葱段倒入锅中,大火翻炒3分钟左右收汁即可装盘。

5、糯米

一碗糯米饭,是祭祀先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水果、糕点、酒水再多,也得有一碗摆放的工工整整的糯米饭,在东方文化中,糯米也能驱除一些不好的东西,在中元节这天尤为重要。

6、大蒜

大蒜滋味辛辣,味道强烈,《本草纲目》中记载大蒜:“通五腑、达诸窍、辟邪恶”,古时候人们用大蒜“驱百虫”,“辟邪”。

推荐菜谱:蒜香酱爆蛋

1、鸡蛋打入碗中,加入适量的盐打散,小葱切碎,大蒜切蒜粒备用。

2、锅中多加一些油,油温高一些,将鸡蛋炒熟打散盛出备用。

3、碗中加入4勺番茄酱,2勺蚝油,1勺生抽,少量的糖,加入一些清水搅拌均匀备用。

4、锅中重新加油,中小火加热将蒜末倒入,慢慢煎成微黄出蒜香味。将碗中的调味料加入,中小火慢慢地翻炒均匀,微微起泡。

5、炒好的鸡蛋加入锅中,翻炒均匀,加上一些小葱碎即可出锅装盘。

--老井说--

这些年来,一些传统文化丢失的比较多,其实中元节数千年来一直是中国的传统大节,二十世纪50年代的时候,七月半祭祖依然热闹非凡,人们传承着以家为单位的祭祖习俗,祭祖先、荐时食。后来销声匿迹了几十年,但随着当代传统文化的复兴,中元节祭祖追远的文化传统必将被越来越多的人重新重视起来。

巫祝文化是什么文化?巫和祝有哪些区别呢?

唐代韩愈的《论佛骨表》中提到:“古之诸侯,行吊于其国,尚令巫祝先以桃茢祓除不祥,然后进吊。今无故取朽秽之物,亲临观之,巫祝不先,桃茹不用,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举其失,臣实耻之。乞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使天下之人,知大圣人之所作为,出于寻常万万也。岂不盛哉!岂不快哉!”

文中的多次提到的巫祝代表着什么意思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巫:

古代用舞蹈招致神灵的神事人员。 《说文》: “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

《国语·楚语下》:“在男曰觋,在女曰巫。”

其实远古时代男女均可行巫,并非仅为女子。“巫” 与 “舞” 古韵相通,可通假,所以,“以舞降神” 倒是巫人的职业特点。

殷商以前,巫的地位极高,凡盛大祭典如祭祀天神、四望,行蜡、傩等等,非有巫参加不可,周以后其地位逐渐下降。

周礼把巫(司巫)列为中士,属司祝,品位低于祝。后世也称巫为巫祝、巫史,称女巫为巫尪、巫婆。

《左传·僖公二十一年》载,是年夏齐国大旱,齐僖公命一巫尪求雨,久祈不至,即令将巫尪烧死,幸亏随臣臧文仲力劝,方使女巫免此劫难。

祝:

与巫同为古代专以神事为业的人,但与巫有明显区别,巫以舞降神,祝以词通神。

《诗经·小雅·楚茨》有 “祝祭于祊,祀事孔明” 的诗句,可知古人对祝的通种术十分相信。周朝设有祝的职位,主理各类神事活动。

《周礼·春官》分视为大祝、小祝、甸祝、诅咒等,并规定大祝掌六祝的辞命。侍奉人鬼、天神、地示,祈求福祥。

小祝掌小祭祀和各类祭祀的行事及祝号、祈求福样,顺祝丰年,迎接时雨,不使风旱为害,消弭灾祸,远离罪疾。甸祝和诅咒亦有明确的不同的分工。

祝在周代地位很重要,官位比巫高。

为啥是“回向”不是“去向”?回向有啥作用?

常闻法师劝众,修诸功德之后应当回向。然而何谓“回向”?为何“回向”?又该如何“回向”呢?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关于回向的相关内容,让修行的功德更圆满。

什么是回向

佛教常鼓励我们“自利利他”,而“回向”便是让自己和他人都能获益的极好方法。

那为什么把自己修行的功德分享给大众,叫做“回”向,而不是“去”向呢?依佛门之言,众生烦恼的根源在于心中的“我执”与“法执”,因为有这两种错误的执着观念,所以把自己与他人对立起来,在与人攀比的过程中追求虚假的快乐。

而“回向”就是帮助我们降低执着、建立自他一体的正知正见。

《六祖坛经》里面讲到“自性能生万法”,一个人执着越重他就越难见到自性,而当我们把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并且不将此“功德回向”一事放在心上的时候,实际上功德并没有远离我们,但我们的心量打开了、执着降低了,自他均能受益。

若将修行比作黑夜中点灯,功德回向就是以此灯点燃彼灯,此灯光明不失分毫,且因众灯互照,光明更胜从前。愿将一切善业功德与大众,而最终回归自性,此是“回”义。

向,是指向,明确对象和目标。我们愿将功德分享给哪些众生?希望自己和众生达成何等目标?

若是佛弟子,应当回向一切众生速成佛道,或者跟自己所修学法门结合起来,做更具体的回向,如回向报尽生西等。

如果对“回向一切众生”感到不真切,发不起广大的菩提心来,那么也不能省略,可以在广大回向之后加一个分别回向。

有时候也会因当前的特殊因缘而临时加一个回向的目标,比如有眷属生病,可回向他身体早日康复;有人逝世,则回向他往生西方等。

如果能够至诚地对那些与自己关系不好、乃至于恼害自己的众生也进行回向,那就更加殊胜难得,这样的回向能够解冤释怨,一定程度上消除障碍。

总之,只要自己做了善业功德,一定不要忘记将此功德回向给大众。

回向,看似没有做什么实际的事情,但其实也是非常重要的修行。

菩萨是在救度一切众生的过程中获得成就佛道的资粮,而我们凡夫因为能力有限,只能力所能及地帮助一部分众生,很难对更广范围的众生提供即时的帮助,但是发起“愿意帮助一切众生”“愿意分享一切美好”的意愿是菩萨修行的起步,每一次修行的至诚回向,就是一个发菩提心、巩固菩提心的重要过程。

只有我们发心明确、目标坚定,在修行的道路上才会更有动力,也不会半路偏航。

如何功德回向

通常在修行后,我们会加念回向偈或回向文将功德回向给自己、亲友或众生。

祖师大德多劝我们发广大心,回向给众生,但如果过去世的“悭贪”习气依旧牢固,不愿回向大众,可先念回向文,再补充回向偈,逐渐从小向大,培养自己的心量。

示例如下:

完成诵经、念佛、布施、放生等善业功德后,念回向偈:

愿以此功德,供养十方佛,遍及一切众,惟愿大众离苦得乐,早证菩提。

再以此功德回向_____(人名),祈愿诸佛垂慈、龙天护佑,令其_____(祈愿内容)。

祈愿的内容不必太顾虑行文规范,意思表达清楚即可。但须注意,祈愿内容不得违害他人,佛菩萨不会去成就恶愿。

常用的回向偈还有其他不同版本,大家可自行选择合适的来念。

常用回向偈

回向偈(一)

功德殊胜行,

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

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

一切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这首出自《华严经》的回向偈是最为常用的回向偈之一,大家可根据所做的具体功德代入其中,例如:抄经/诵经/放生功德殊胜行等。

回向偈(二)

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

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这首回向偈出自《法华经·化城喻品》,也是较为泛用的回向偈,参加、诵经、礼佛、念佛、持咒后都可加念。

回向偈(三)

愿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

同发菩提心,往生安乐国。

这首回向偈是唐朝善导大师所作,也是可以通用的回向偈之一。

回向偈(四)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这首是净土法门常用的回向偈,诵持《地藏经》《药师经》《普门品》等经文或参加超荐、祈福等佛事后都可以加念这首。

回向偈(五)

愿生西方净土中,

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

不退菩萨为伴侣。

这首也是净土法门常用的回向偈,可以普遍适用。

回向偈(六)

愿消三障诸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在诵持各部经典后,可以加念这首回向偈。

回向偈(七)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愿诸世界常安稳,

无边福智益群生。

所有罪障并消除,

远离众苦归圆寂。

这首回向偈出自《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在持诵《文殊心咒》《普贤行愿品》及其他经典后都可加念。

内容来源丨广州光孝寺

图片来源丨十愿百科

摄影丨丹珍旺姆、妙传、重影、李保华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