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民俗 > 民俗风俗

上海周公馆(上海周公馆怎么预约)

时间:2023-12-29 02:41:47 作者:相见陌路 来源:网友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上海名人居住过的地方-周公馆

周公馆是思南路上的一座西班牙式花园洋楼,曾是1946年周恩来在上海工作、生活过的地方。周公馆整体保护得很好,现在依然能在里面看到当时的房间布局,还能看到按原样复制的家具和一些工作物品。

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共谈判期间,实际上这里是中国代表团驻沪办事处,由于形势所迫对外宣称是周恩来的寓所,所以简称“周公馆”。低音号语音导游

周公馆的一楼是会客室和周恩来的办公室兼卧室,当年周恩来多次在这里召开中外记者招待会。二楼是办事处外事人员的工作室兼卧室,陈列着收音机、英文打字机、油印机等物品。三楼正中为集体宿舍,时常作为办事处接待许多南来北往同志的临时住处。低音号APP

洋楼的底层还有传达室和汽车间,汽车间里停放着周恩来使用过的“别克”轿车(现为复制件)。来到花园,这里是一片草坪,草木间矗立着一座周总理的全身塑像。紧邻着周公馆还有一座附楼,里面是史迹图片陈列馆,展示了办事处的设立背景和在沪工作场景。

声明:转载此文(图片、视频等)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持权属证明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diyinhaoapp@163

低音号APP是全国首个聊天交友、约游平台!全国景区免费语音导游平台---低音号APP

找导游、找旅伴,就来低音号APP,全新聊天、交友、约玩软件平台---低音号APP

上海各大文博场馆“五一”期间正常开放,市民参观记得先“预约”

东方网记者熊芳雨4月30日报道:明天就是五一小长假了,目前上海的景区全部实施预约入园。记者今天下午在上海博物馆微信公众号上尝试预约参观,选择5月1日上午9点到10点时间段,顺利预约上了。此外,记者从一大会址纪念馆获悉,5月1日起“一大”实施预约参观,每个账号一次最多预约5人,每天限约一次。

节前,上海博物馆刚刚开幕的《高斋隽友——胡可敏捐赠文房供石展》是国内博物馆举办的第一场供石展,展览以旅美华人赏石收藏家胡可敏女士捐赠给上海博物馆的文房供石为主要展出内容。共展出展品84件,包括各类供石和仿石清供78件,另配合陈列上博旧藏清代“小方壶”供石1件,以及与赏石主题相关的馆藏绘画5件。记者了解到,“五一”假期期间,观众可提前3天(含当天)进行预约参观,为防控疫情,每日限额2000人,博物馆瞬时接待量不超过500人。

此外,记者从一大会址纪念馆获悉,观众可通过大众点评美团票务系统,搜索“一大会址纪念馆”、“中国代表团驻沪办事处纪念馆(周公馆)”免费预约。每个账号一次最多预约5人,每天限约一次。每半小时为一个预约时段,全天共10个可预约时段。

2020年是周恩来诞辰122周年,一大会址纪念馆、周公馆特举办《山高水长——周恩来与中日友好文物史料展》,通过回顾不同历史时期周恩来与日本各界人士的友好交往、深厚情谊,重温中日友好来之不易的发展历程。“一大会址纪念馆瞬时接待量不超过50人,中国代表团驻沪办事处纪念馆(周公馆)瞬时接待量不超过20人,当遇到馆内人员密度较高时,我们将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临时限制措施。”一大工作人员透露。

以“抗疫”为主题的“召唤”美术摄影展正在中华艺术宫举行,已经吸引了社会各界观众踊跃参观。这是上海各文化场馆陆续恢复开放后的首个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为主题的大型实体展览,共展出了800余件作品,涵盖美术作品、摄影作品、民间艺术、雕塑、装置等形式。上海市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网红”医生张文宏在这个展览上接受了画家吴正恭为他创作的肖像画。这幅作品如今也还在展出中。

作为重量级展览,《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进京作品、中国美术奖作品展巡展·上海》也将进入尾声。此外,中华艺术宫还有《2020—上海—你好》迎春系列展等展览可参观。

龙美术馆(西岸馆)在五一节当天开幕的“不期而遇”展览,当全球都笼罩在突如其来的疫情阴霾之下,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被隔开了,但“不期而遇”可能带来的温暖和希望,应时时存留于心。据悉,5月份,龙美术馆(西岸馆)将结束4个延期的现当代艺术展,再推出3个主题新展,延长1个传统艺术展,促进申城艺术文化的复兴。

刘海粟美术馆的“游艺·开荒——刘海粟欧游九十周年纪念展”,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客人的到来: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馆藏展”,程十发美术馆“海上标程——程十发艺术大展·程十发作品、文献展”都仍然免费开放,期待着与观众重逢。

五年看上海|一段跨越地域血缘的历史佳话,如何让城市红色基因薪火相传

澎湃新闻记者 陈少颖 巩汉语

视频加载中...

【编者按】

上海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召开在即,一座城市站上新的历史节点。

作为党的诞生地和改革开放前沿阵地,五年来,上海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和对上海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以排头兵的姿态和先行者的担当,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上海迎难而上,破釜沉舟,背水一战。随着大上海保卫战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上海将继续毫不动摇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积极探索超大城市常态化防控新机制,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回归正常轨道。

团结一致向前看,重整行装再出发。6月10日起,澎湃新闻推出“五年看上海”系列报道,全面回顾五年来的奋斗历程。上海韧性不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阔步向前。

“我是受过苦的人,但站在现在回望人生,仿佛过往的每一刻都是幸福的。”都贵玛说起那段历史,眼神坚定,常露笑意。

上世纪60年代初,当时中国正遭遇为期三年的自然灾害。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地物资匮乏、食物奇缺,育婴堂的米粮眼看就要见底,被政府收养的几千名孩子面临饥饿。

在周恩来总理和时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政府主席乌兰夫的安排下,3000名孤儿从遥远的南方来到内蒙古草原。其中28个孩子被分配到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那个年代,四子王旗的牧区少有文化人,都贵玛因“上过学,识得几个字”,被选中成为28个上海孤儿的保育员。

2021年3月5日,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提到了“三千孤儿入内蒙”这段历史佳话,并强调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要用好这些红色资源。在这背后,是上海与内蒙古间的难忘情缘,也是党与人民的情感基石。

一段跨越地域血缘的历史佳话

上世纪60年代初,19岁的都贵玛成了28个孩子的额吉(妈妈)。

“那些孩子太小了,白天哭、晚上也哭,刚开始我也着急,相处久以后就适应了。”都贵玛回忆说,在蒙古包里,她把孩子们的床摆成圆形,自己睡在中间,年龄小的就挨着自己近一些。有时旁边的孩子哭了,都贵玛又累得起不来,就伸出手轻轻拍拍。

都贵玛 四子王旗委宣传部布赫 摄

都贵玛不懂汉语,记不住孩子们的名字,便为他们缝制了颜色、样式不一的蒙袍用来辨认。当周遭的一切都安静下来,都贵玛就想着,不知道什么时候他们才能长大成人,将来会是什么模样,会不会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1961年春夏之际,当地没有子女的牧民家庭,开始陆续收养这些孤儿。每个家庭来领养孤儿时,都贵玛都要逐个介绍孤儿的身体情况、个性习惯。每送出一个孩子,都贵玛都会让领养家庭为孩子准备新衣服,孩子沐浴后穿上新衣走向新的家庭,意味着迈向新的生活。

28个孩子中,呼和让都贵玛印象颇深。刚到保育院时,呼和只有1岁多,瘦得像只小羊羔,正是学说话的年龄。没过多久,当呼和叫出第一声“额吉”时,都贵玛的脸一下红了,她抱起呼和,呼和的小脑袋使劲儿往她的怀里钻,两只小手也在她胸前乱抓,都贵玛被这一幕深深触动了。

呼和快3岁被送走时,都贵玛叮嘱领养的斯仁敖登夫妇:“呼和肠胃不太好,喂牛奶的时候要兑三分之二的水,呼和爱吃肉,可是不能给他吃太多......”之后便跑到保育院后边的山坡上,偷偷抹眼泪。一整个下午,都贵玛不敢回到保育院去。

28个孩子,都贵玛经历了28次离别。白天闲暇时,都贵玛常会骑马到附近的收养家庭,看看孩子过得怎么样。

孙保卫也是“三千孤儿”中的其中一位。据新华社报道,他到内蒙古时只有1岁左右,经过都贵玛照料,一对来自河北的支边青年夫妇收养了他。

孙保卫再次见到都贵玛是在2006年。彼时,逢乌兰夫诞辰100周年,内蒙古“三千孤儿”中有许多受邀参加纪念活动。从其他孤儿那里,孙保卫知道了当初抚育过他的都贵玛,连同几位上海孤儿商定一同去看望。

这是一次时隔多年的见面。远远的,孙保卫看到草原上的一处土坯房,都贵玛站在门前,手中捧着哈达。夜晚,草原的星空下,按照当地习俗,他们放了一场绚丽的烟花。

从那之后,孙保卫便一直和都贵玛保持联系,前些年都贵玛从牧区搬到四子王旗,他去探望的频率就更多了。近些年来,其他孩子也陆续与都贵玛取得联系。他们之间建立了微信群,都贵玛像一条情感的纽带,将他们连结在一起。

这条情感纽带,也让上海和内蒙古的联系更加紧密。

为了传承弘扬这段历史佳话,2021年6月1日至2日,上海市委书记李强率领上海市代表团赴内蒙古自治区考察学习,期间沪蒙两地政府签署深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代表团登门看望当时79岁的都贵玛老人,带着上海人民的诚挚谢意和崇高敬意,向她颁授“上海市荣誉市民”证章、证书。

这段三千孤儿受到党的关怀、被抚育长大的故事被拍摄成影视作品。2019年,由上海出品的电视剧《国家孩子》播出后收视和口碑双丰收。在2021年期间,东方卫视特意重播这部电视剧,把这个充满大爱的故事讲述给更多年轻人,让它代代相传。此外,大型电视主题节目《时间的答卷》于2021年6月起首播,第二章“血肉”聚焦解放前的“红军菩萨”龙思泉和建国后的“草原母亲”都贵玛这两位党员人物,呈现党和人民唇齿相依的温情故事。

蕴藏在红色资源中的城市底色

学史明理。不止“三千孤儿入内蒙”这段历史佳话,红色文化还烙印在上海的城市脉络、文化基因之中。近年来,上海牢记总书记嘱托,持续传承红色基因、践行初心使命,把丰富的红色资源用得更活。

2021年3月16日,历经两年多整修的浦东新场古镇“第一楼”对外开放。受访者供图

2021年3月16日,历经两年多整修的浦东新场古镇“第一楼”,以“人间剧场”的崭新面貌对外开放。同时,这里成为浦东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基地。

1940年至1943年间,第一楼茶园曾是党组织和浦东游击队的秘密联络点。整修后的第一楼茶园不仅还原了当年的茶园一角,还设置了凯司令咖啡馆、平安大戏院等电影场景。游客可以穿上当年的服装,扮演当时的人物,在裁缝店里量体裁衣时偷偷用小纸条交接情报,感受风雨飘摇的年代。

一大纪念馆也创新形式,让观众在沉浸式体验中感知革命精神,探索红色教育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

2021年11月29日晚,周公馆升级版沉浸式体验剧《思南路上的枪声——向着光明前行》现场。一大纪念馆 供图

周公馆门口卖花的、擦皮鞋的、修车的,谁是特务?冷餐会上的刺杀,谁是凶手?观众不一样,结局可能完全不一样。2021年9月28日晚,《思南路上的枪声——向着光明前行》在中国代表团驻沪办事处纪念馆(周公馆)上演,这是一大纪念馆推出的原创实景沉浸式戏剧。观众在其中扮演历史人物,参与历史抉择,对于无产阶级革命者在特定历史时期做出重要决定,更加有共情力。

在建党百年之前,一大、二大、四大纪念馆相继完成改陈布展工作,以全新的面貌再次向公众开放。

在四大纪念馆内,穿过一扇扇石库门,观众仿佛置身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里弄中。纪念馆融入了AR增强现实技术、多媒体投影动态展示、雷达互动捕捉等技术,让观展更具互动性和趣味性。四大纪念馆馆长童科介绍,纪念馆每季度都会有新内容。“我们会类比当下火热的国外IP,思考国内对于革命历史人物的记忆与再塑造。让现在的年轻人看到,百年前的先辈是如何在民族危难之际挺身而出的。”

如今在上海,只要轻点手机,就能感受红色资源的无限魅力。“红途”平台于2021年6月18日上线,仅用半年时间就吸引了超过170万注册用户,总点击量超2.6亿次。预约参观、在线观展、聆听课程……它汇集了全市红色资源,拥有3800余项学习资源。“以前我想去不同的红色场馆参观,需要找到各自的官网预约,现在都可以一键获取,方便多了。”市民顾先生说。

红色资源“家底”陆续摸清,一位负责的“管家”应运而生。2021年7月1日起,《上海市红色资源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条例》正式开始施行。条例创设了红色资源名录制度,既包含物质资源,也包括精神资源。通过将红色资源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纳入法治轨道,这座城市的软实力愈加强韧。

2022年4月27日,上海核定并公布《上海市红色资源名录(第一批)》。其中,重点旧址、遗址、纪念设施或场所类,共612处,包括旧址228处、遗址279处、纪念设施105处;重要档案、文献、手稿、声像资料和实物类,共236件/套。

作为党的诞生地,上海正不断深入激活和保护发源于此的精神富矿,坚守这一重要阵地,让红色基因薪火相传。

白浪 设计

责任编辑:张慧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