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民俗 > 民俗风俗

驱鬼(驱鬼符)

时间:2023-12-31 23:25:05 作者:孤单的城 来源:网络

本文目录一览:

古人过年都是怎么驱鬼的?

我们经常听到有“年”兽的故事,说这年兽怕红色、怕火光、怕巨响,需要人们来驱逐。

从这些特征来看,“年兽”的传说,其实是古代除夕目的在于驱鬼的傩祭:

《后汉书》卷九五《礼仪志·大傩》:驱逐厉鬼。选一帮十几岁的小孩子,叫“侲子”,裹着红头巾,敲着鼓。有一个人扮作方相氏,穿着熊皮,黑上衣红裙子(注意,红色),拿着武器,在宫里驱鬼。

先腊一日大傩谓之逐疫,其仪:选中黄门子弟年十岁以上十二以下百二十为侲子,皆赤帻皂制,执大鼗。方相氏黄金四目,蒙熊皮,玄衣朱裳,执盾,十二兽有衣毛角,中黄门行之,冗从仆射将之,以逐恶鬼于禁中。……黄门令奏曰:侲子备,请逐疫!于是中黄门倡,侲子和曰:‘甲作食歹+凶,胇胃食虎,雄伯食魅,腾简食不祥,揽诸食咎,伯奇食梦,强梁、祖明共食磔死寄生,委随食观,错断食巨,穷奇、腾根共食蛊,凡使十二神,追恶凶,赫女躯,拉女干,节解女肉,抽女肺肠,女不急去,后者为粮。’因作方相与十二兽儛。

这一段太晦涩,大概意思就是说,十二月腊日的头一天,要驱逐厉鬼。选一帮十几岁的小孩子,叫“侲子”,裹着红头巾,敲着鼓。有一个人扮作方相氏,穿着熊皮,黑上衣红裙子,拿着武器,在宫里驱鬼。

日本的方相氏驱鬼

这里列举的鬼怪名字有歹+凶、虎、魅、不祥、咎、梦、磔死、寄生、蛊等,而吃它们的神兽是甲作、胇胃、雄伯、腾简、揽诸、伯奇、强梁、祖明、委随、错断、穷奇、腾根。

这个习俗,一直到唐代还没有改。沈佺期有一首诗《守岁应制》写道:“殿上灯人争烈火,宫中侲子乱驱妖。”这里“烈”是点燃的意思。写得多么形象!王建“金吾除夜进傩名,画裤朱衣四队行。院院烧灯如白日,沉香火底坐吹笙”,这里,红色、火焰等元素也都有了。

至于爆竹,也是类似的作用。

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燃草,以辟山臊惡鬼。”这其实也是傩的一种延伸。

“山臊”就是山魈,古人认为的山中鬼怪。

这种习俗,到了清代其实还有,只是具有表演性质,南方有些地方还保留着原汁原味的傩祭,而北方大部分地区,任务逐渐转移给了专司表演的戏班了。

清宫正月初一,有“跳灵官”的习俗(后来凡戏开场也跳)。曹心泉谓:“清宫演剧,每年正月初一日演戏,开场先跳灵官。除头出戏由南府扮者外,其余后台所有人众,俱扮灵官。”

灵官长得什么样子呢?“三只眼,红须红袍,左手挽袂,右手持杵”。这是道教宫观看门的王灵官的形象。

跳灵官有点像春晚的“开场舞”,虽然没有具体的剧情,老佛爷、皇上都是要观看的。

其实灵官的作用,也是上古方相氏(或其他驱魅神像)的变种。好像某年春晚还上过,当然不能明目张胆地这么叫了。

和“跳灵官”相似的,还有“跳钟馗”。钟馗也是和方相氏一样,是专司驱鬼的神。我们看他身穿红袍,手持响器和宝剑,也基本上贯彻了方相氏的衣钵。钟馗故事,源于唐代,在发展中逐渐取代了方相,成了中古之后的驱鬼之神了。

跳钟馗

清代驱邪符咒秘手抄本內容不錯珍稀清道教符咒手抄本

清代驱邪符咒秘手抄本內容不錯珍稀清道教符咒手抄本:先天收捡雷屍抽旗削影雷部.全部是符咒 斩幖符.真武祖师敇命符等包括道经师宝斩妖驱邪秘本

最强辟邪三件套,可不是什么瑞兽大仙

中国玉器的历史源远流长,古代玉器不仅蕴含着传统文化的厚重内涵,同时也反映着中国古代不同历史阶段的时代风貌。

  汉代是中国玉器发展的巅峰时期,汉代玉器的杰出成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治玉工艺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二是玉文化的思想理论趋于完善。

  在两汉时期,随着儒家理论被确立为社会文化的主流思想,“君子比德于玉”等一系列丰富的儒家文化思想被植入玉器当中,从而奠定了中国玉文化的基础思想理论,中国玉器也从此被赋予了更深厚的文化内涵。

  关于“辟邪”的和田玉,99%的人都会说,这个我知道,那不就是貔貅嘛!

  有些人会补充到其他各种瑞兽、神仙……这类题材十分宽泛,内容也是非常丰富。不过今天我们要聊的是那1%知道的。

  古代辟邪哪家强 ,还得大汉三件套!

  在汉代,有这样三种辟邪的玉饰,地位相当之高,完胜其它的辟邪物品。无论是庙堂之上的贵族王公,或者下里巴人的平头百姓都十分推崇。它就是今天我们要和大伙聊的辟邪种类——厌胜佩。

  “厌胜佩”的“厌胜”就是“压制”的意思,这辟邪三宝分别是:刚卯、司南佩、翁仲。从西汉开始,在民间一直流传至今。

翁仲

  翁仲起源说法有很多。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他是一位威猛的大将军,因威震匈奴而出名,连以他形象雕的雕像都让匈奴十分害怕。

  《明一统志》载称:翁仲姓阮,秦时安南人,身长一丈三尺,气质端勇,异于常人。始皇并天下,使翁仲将。翁仲死后,铸铜为其像。

  玉雕中的翁仲长袍伫立,五官与服侍都只用简单的线条刻画,刀法简练,粗犷有力。

  翁仲呈现出来的就是:头上一横,显示戴帽;面部三刀,显示眼鼻;胸肩两刀,显示胡子双肩;腹下二刀,显示宽衣大袖,共八刀。

司南

  辟邪三宝其中之一的司南佩其实来源于司南仪。

  东汉王充在《论衡》里面说:司南之杓,投之于地,其柢指南。  就是说,用磁石做成勺子,配一个地盘,杓子的根部会指向南方,没错,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指南针。

  司南佩就是仿司南之形雕琢而成的佩戴的饰物。多是长方体,分上中下三个部分,上面成小勺形,中间呈“工” 字,方便系带佩戴。

  在有的人看来,人中邪以后,常会糊里糊涂、不辨是非、不辨方向。而司南仪能辨方向,人们就认为佩戴上司南佩就不会被迷惑,能保持头脑清醒,从而衍生出它能辟邪,有逢凶化吉的作用。

玉刚卯

  辟邪三宝的第三个就是玉刚卯了。其实它是由两个物品构成的,一个叫“刚卯”,一个叫“严卯”,《后汉书》里面把它们合称作“双印”。

  玉刚卯最早出现在西汉晚期,是长方体的样子,四面都刻上了辟邪的文字,每面两行。

  要说起它们的区别,那就是一字之差,因为刚卯三十四字,严卯三十二字。

  而与玉司南和玉翁仲这样的厌胜佩,所指向的邪恶概念不同的是,玉双卯,很大程度上针对的都是古代令人闻之色变的瘟疫恶疾,正如新型冠状病毒。

  双卯是两汉时期极为流行的文化载体,是古人佩戴在身上用于“驱邪避疫”的护身符。据史书载,汉代自皇帝、诸侯王至士人莫不佩戴。

  并且双卯依照等级用玉、犀、象牙、金或桃木制成,长形四方体,有孔可穿绳,四面皆刻有文字,多为驱鬼愕疫等言辞。

  两汉时期,随着儒家思想在社会文化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等一系列丰富的儒家文化思想被植入玉器当中,中国玉器被赋予了更深厚的文化内涵,从此奠定了中国玉文化的基本格局。

  而汉代玉器“辟邪三件套”的产生,一方面反映了两汉时期社会文化丰富多彩的多元化特征;另一方面则反映出汉代玉器兼容并蓄、博大精深的艺术特色。

  因此,翁仲、刚卯和司南既两汉时期社会文化的真实写照,更是汉代玉器巅峰时代的重要实物佐证,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

  其实时代发展到今天,这三种玉佩辟邪镇魔的寓意已经淡了很多,毕竟千年过去了。

  但他们的雕刻形式和古朴的风范却一直存在,并且受人喜欢,我想这就是压胜佩独特的魅力吧!

来源:亚洲艺术画报社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