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星座 > 狮子座

一品见到王爷要下跪吗(清朝一品见到王爷要下跪吗)

时间:2024-01-18 00:04:34 作者:牛奶煮萝莉 来源:网络

本文目录一览:

二品大臣给洋人下跪磕头,街头小贩嬉笑围观怒骂

本文讲述晚清老照片被收藏在英国的国家档案馆中,具体的拍摄时间为晚清1902年到1903年,取景地点是晚清年间的山东威海,记录了晚清末年山会风貌与人文环境。

晚清时期,清廷的二品大臣给洋人下跪磕头时场景旧照,庆祝彼时的英国国王加冕。据悉于1902年的8月9日之时,英国的爱德华七世加冕为国王,而晚清山东的大臣连忙赶到英国驻威海卫英军的军部前去祝贺,甚至还特意送上了一面题字为“万国咸喜”的横幅旗帜。

晚清时期山东威海田间的牲畜与大轮车旧照。于1898年的7月时期,侵略者英国的军队强行占领了山东威海网,将浩浩荡荡的军队驻扎于此。当时在英国租占的区域之地,虽然清廷大臣表面上可以继续管辖,但是却根本无权进入其阵地范畴。

百余年前山东威海一带的房屋建筑被洪水冲毁后场景旧照。当年任职山东巡抚大臣之人乃是才兼文武周馥。周馥与李鸿章、曾国藩齐名,皆是晚清末年不可忽略的朝廷名臣。周馥在任职期间致力治理黄河水患,甚至募款兴办教育学堂,为当地百姓做了很多利民之事。

收藏!古代的“一品九品”,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职?

很多小伙伴好奇,古代的一品九品之类的官阶,都是怎么划分的,相当于现代的什么官职呢?今天小编就为大家盘点一下,就拿离我们最近的清朝举例。

清朝入关后,清朝官职有九品,每一品又分正和从,称为“九品十八阶”,除此之外还有超品官员,宗室不入八分辅国公、八旗王公和非宗室封爵伯以上的,都视为超品,不在十八级以内的叫做未入流,在级别上附于从九品。

以下是清朝从一品到九品所有的官职名(简化版):

等级

文职京官

武职京官

工资

正一品

太傅

领侍卫内大臣

180两

从一品

少傅

九门提督

正二品

内务府总管

左右翼前锋营统领

155两

从二品

内阁学士

散秩大臣

正三品

都察院左右副都御史

一等侍卫

130两

从三品

光禄寺卿

包衣护军参领

正四品

佥都御史

二等侍卫

105两

从四品

内阁侍读学士

吏部侍郎

正五品

通政司参议

三等侍卫

80 两

从五品

户部主事

护军校卫

正六品

内阁侍读

兰翎侍卫

60 两

从六品

左右春坊赞善

内务府六品兰翎长

正七品

国子监监丞

城门史

45 两

从七品

国子监博士

七品典仪

正八品

太医院御医

40两

从八品

翰林院典薄

八品典仪

正九品

太常寺汉赞礼郎

各营兰翎长

33两

从九品

翰林院侍诏

太仆寺马厂委署协领

31两

一品相当于现在的:正、副国级领导人(国委、副总+各省书记)和部分很重要省份的一把手二品相当于现在的:各省副书记+省长,人大和政府一把手三品相当于现在的:省委班子成员,单列副省市的负责人四品相当于现在的:副省长,省长助理,人大和政府副职,省府秘书长五品相当于现在的:省属部门负责人,各地市负责人六品相当于现在的:省直副职(副厅长,副巡视员,总工程师之类),地市四大副职七品相当于现在的:省直部门内设处处长、调研员,县长,县委书记,各市市直局负责人八品相当于现在的:副处长,副调研员,副县长,县副书记九品相当于现在的:科长,主任科员。

相信很多人在电视剧中,偶尔会看到一些官职,例如《雍正王朝》中,几度扮演关键角色的隆科多,他的职位只九门提督,这就是一个很牛逼的官职。

九门提督的准确名称是“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这是一个到清朝才独有的官职,是清朝驻在京城的一个武官,实际在“九门提督”就是清朝皇家家族的统领,在康熙十三年(1674年)时候设立的,在设立初期其官职为正二品,到了嘉庆年间“九门提督”更被受重用为从一品。

像隆科多、和坤、福康安和荣禄等人就是比较出名的九门提督。

尚书为从一品,大学士为正一品,但这一级大多数人到死也跨不过去

清代不设宰相,但名义上也有宰辅的称呼,如果身兼军机大臣、大学士两职,则有宰相之实,若仅有大学士一职则有宰相之名。不管是“实”还是“名”,前提都得是内阁大学士。

​清代官制,文职的最高品级为内阁大学士,秩正一品。当然这里说的是实职,诸如太师、太傅、太保这一类的虚衔不算在内。按照正常的晋升程序,汉人升任大学士者一般为协办大学士、各部尚书及左都御史,如果是满洲贵族、皇亲国戚,则渠道较多,全凭皇帝的个人意愿。那么正常情况下,从一品的尚书升任正一品大学士有多大的难度呢?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来了解一下清代的内阁大学士情况

清代的内阁沿袭明代,但在关外时期称为内三院。天聪十年,设内三院,即国史院、秘书院、弘文院,各设大学士一人。顺治初年,设满、汉大学士,兼各部尚书衔,无定额。顺治十五年定,以大学士分兼殿阁,分别称中和殿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

康熙年间,满、汉大学士率用四员,至雍正年间,多用至六员,且定大学士品级为正一品。乾隆十三年,大学士殿阁衔改四殿二阁为三殿三阁,即省去中和殿,增入体仁阁。乾隆十三年上谕:“内阁居六卿之首,满、汉大学士应有定员,方合体制。嗣后著定为满、汉各二员。其协办满、汉或一员或二员,因人酌派。”

​在这道上谕中,乾隆帝还特别指出:“补授大学士,由内阁请旨,其中人选惟六部尚书和左都御史而已,内大臣及外总督等官拜者,乃出特旨,不在开列内。”

从以上介绍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大学士人数最多时为6人,正常情况下仅有4人,且通常情况下,是在六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和左都御史进行挑选升任。如果以品级而言,升任大学士者皆为从一品官。

清代堂官实行的是满汉双轨制,六部共有尚书12人,都察院左都御史2人,外加协办大学士2人,共计16人。以这个比例来看,升任大学士的机会不算低,但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的。事实上,大多数人一辈子都会定格在从一品的这个位置上。这里面有几个原因:

1、六部尚书、左都御史的平行调动更多

六部虽然在行政级别上是平行的,但其政治地位有着显著的差别。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被形象地比喻为“贵、富、贫、武、威、贱”。以实际地位而言,吏部的地位最高,明代时期,吏部侍郎和其他五部的尚书相当。

​也就是说,如果从工部尚书调任为其他五部尚书,名义上是平行调动,实际上就是升级。换言之,如果吏部尚书调任为礼部尚书,则是明升暗降。这种情况十分多见,比如康熙时期的陈廷敬,从工部调任户部,再调任吏部,前后经历了十余年的时间,品级不动但地位得到提升。

当然,同样是平级调动,还有一人身兼多部尚书的例子,这也是常有之事,如乾隆时期的和珅,身兼户部、吏部、刑部三部尚书,这种情况也属于升级。还有的是从尚书调任为左都御史,或是左都御史调任尚书。有清一代,在尚书任上一干就是数十年的大有人在,较为理想的就是从地位一般的部平调到吏部或是户部。

2、升任大学士需按资排辈,和一般的晋升有所不同

大学士名义上都是正一品,但其地位略有差别,顺序从高到低为:中和殿、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后来变成: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体仁阁。大学士的迁转也大多按从体仁阁至文华殿这样的顺序迁转。

​一般情况下升任大学士之人都是德高望重或是建有特殊功勋者,除非犯有重大过失才会被革掉大学士一职,这种情况并不多见。而且到了这个级别,基本不存在到年龄退休的情况,都是一直干到死。也就说,只有等到坑腾出来了,剩下的萝卜才能填进去。

上面说到晋升大学士必须是六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和左都御史,但实际情况却是协办大学士享有优先权,大学士一职空缺,首先是协办大学士加以补充,这种情况到了清中期以后几乎成了常态。晚清时期,翁同龢身为户部尚书,他希望跻身内阁大学士,于是便让袁世凯去游说李鸿章,希望他辞去文华殿大学士一职,好让他填补协办大学士的空缺。

从一定程度而言,尚书想要成为大学士,首先要取得协办大学士这一资格,尽管他们的品级都是从一品,但这一步必不可少。当然这并不绝对,特例总是有的。而且需要指出的是,像兵部、刑部、工部这样的尚书,直接提拔为大学士的机会并不大,他们需要先升任吏部、户部、礼部尚书后,才有可能获得提拔。

3、年龄始终是个无法突破的坎

从初入官场到官居尚书,这对于大部分官员来讲,已经是十分幸运了,就算是火箭式的提拔,晋升到尚书这个级别恐怕也要步入晚年了。清代进士的平均年龄大致是34岁,到了尚书这个级别至少也要五十岁以上了,只有那些健康状况十分良好的人,才有可能被进一步提升,位极人臣。

年轻官员被提拔为大学士的例子不是没有,但这基本和汉人无缘。这种情况在乾隆朝较为常见,如遏必隆之孙讷亲于乾隆十年被提拔为保和殿大学士,年仅25岁;孝贤皇后之弟傅恒,于乾隆十三年被授予保和殿大学士,年仅27岁;和珅于乾隆五十一年任文华殿大学士,时年36岁。

由从一品的尚书升任正一品的大学士难度之大或许还不够直观,那么我们以两个著名的汉大臣——陈廷敬、刘墉为例进行说明。

​陈廷敬是康熙朝著名的大臣,一度被倚为心腹。他于顺治十五年(1658)中进士,时年21岁,可谓少年得志。康熙二十三年(1684),陈廷敬升任左都御史,跨入从一品这个阶梯。但此后一直在左都御史、工部尚书、户部尚书、刑部尚书任上来回转圈。直到康熙四十二年(1703)才拜为文渊阁大学士,由从一品到正一品,陈廷敬头尾走了二十年的时间。

刘墉是乾隆朝的名臣,他于乾隆二十年(1755)中进士,时年32岁。乾隆四十六年(1781)升任左都御史,此后一直在左都御史、直隶总督、吏部尚书等任上转圈,直到嘉庆二年(1797)年,才升任体仁阁大学士,由从一品到正一品,刘墉走了十六年的时间。

​像陈廷敬、刘墉这样备受皇帝宠信的官员尚且如此,那么可想可知,其他人的升迁难度有多大了。入阁拜相、位极人臣对于绝大多数高级官僚来说,无疑是一个难以突破的坎。

中国古代权力最大的五品官,掌握地方官们的发展前途?

在明清两朝的历史中,自然是内阁大学士或者军机大臣最强悍。其实,这两个官职的品级都不高,关键是看有没有实际差事,这才是最主要的。但是在这些大佬们的下边,就要数到六部了。其中地位重要的就是吏部,因为吏部专门负责官员的升迁和调动。户部和礼部都强调自己是第二,但是不敢与吏部争第一。在吏部下属机构中,有一个机构是所有的地方官都惹不起的。那就是吏部文选司,而文选司郎中才是五品官。

吏部负责文官的任命、考核、升迁、调动等一系列的工作,按照道理来说,这些事情都必须由吏部尚书来决定。吏部尚书是唯一能够对抗内阁大学士的外廷官员,被人称为天官老爷。可是尚书大人太忙,根本没有精力一一筛选。要知道天下的官员多如牛毛,像那种八品、九品的官员,吏部尚书根本连想都不想。一般来说,吏部尚书亲自负责挑选中高级的官员,比如分守道、布政使、按察使等等,这些官员必须亲自挑选。

但是那些知州、知县可就另当别论了,天下的州县太多,吏部尚书不会亲自去管理,而是都交给了吏部文选司郎中。文选司郎中只是五品官,确实天下权力最大的五品官。能够成为文选司郎中,一般必须是吏部尚书的绝对亲信才行。那种级别比较高的官员由尚书亲自挑选,至于知县、知州这种级别的官员,文选司郎中就能做主。最多就是在名单选好以后,找尚书大人签字、盖印就可以了。所以说,文选司郎中的权力非常大。

打个比方说,如果江南一富庶地区的知县得罪了文选司郎中,估计第二年吏部官员考核的时候,这位知县就会被调往西北地区做官。而且一年换一个地方,吏部可以变着花样的折腾地方官。千里为官只为财,官员们当然不会和自己的前程过不去,毕竟海瑞那样的官员太少。虽然官员在地方上的权力很大,在吏部的眼里也就是一个个符号。虽然文选司郎中仅仅是五品官,但是如果出京视察,最少也是从三品官的待遇,这个职位太强悍。

不过这个职业也不好做,首先自己有强硬的后台,才有可能坐上这个职位。朝中的关系错综复杂,文选司挑选官员的时候一般都十分慎重,绝对不能随心所欲。如果因为一个官员的任命不当,得罪了王爷或者阁老,这可就是大问题了。至于那种没有任何靠山的官员,这就好办了,一般都要一定的规矩。吏部每个月都会挑选新官员,那些候选的官员们会早早排队等候挑选。在这个时候,那些长得好看的候选官员就占便宜了。

最后说一下文选司郎中自己,文选司郎中虽然是五品官,但是他并不愿意升官。因为哪怕提升为四品,也没有文选司的权力大。大部分文选司郎中都是这个套路,在这个职位上熬上6年或者9年。然后依靠吏部尚书的推荐,破格提升为侍郎。如果外放做地方官的话,最少也是按察使或者布政使。主要是能做到文选司郎中的官员,绝对没有一个吃闲饭的。那些地方官员见到文选司郎中,有的低级官员甚至会下跪请安。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