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风水 > 植物风水

白光是什么字(白光是什么字组合成的)

时间:2024-01-24 01:27:35 作者:伸手挽明月 来源:网友整理

本文目录一览:

了解发光字的发展史

发光字是由LED二极发光管作为光源,由面板、字壳、底板组合而成的发光标识。具有颜色丰富、个性化的特点,对企业、店铺等的展业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最早的发光字是霓虹灯发光字,始于法国,当时的霓虹灯发光字只有两种颜色,一种是在灯管内加入氮气反应产生的红光,一种是加入石墨产生的白光。这种发光字使用寿命短、制作难度大、价格昂贵。

1907年到1910年间,科学家克洛德和林德发明了液态空气分馏。利用这种方法,在霓虹灯管中加入分离出的惰性气体;使用霓虹灯发光字的使用寿命大大的延长,颜色也更加的丰富。简化了制作工艺、价格也相对更加便宜。

二战前夕,光致发光材料被研发出来,利用这种材料,霓虹灯发光字的亮度明显提高,同时颜色也更加的鲜艳。

霓虹灯发光字

在2000年以前,都是以霓虹灯发光字为主。一直持续到2000年以后,亚克力板在广告行业开始普及,出现了吸塑字。吸塑字的出现,丰富了发光字的造型、个性化。

吸塑发光学

到了2003年,激光切割机的推广,推动了平面金属发光字的诞生。可选择的材质更多,提供了发光字的质感。

平面发光字

2006年,开始引进树脂发光字,增加了发光字的品类、加强了质感和造型方面的个性化。

树脂发光字

2008年出现迷你发光字,造型更精致。

迷你发光字

2011年出现无边发光字

无边发光字

2015年的超级发光字

超级发光字

后面还出现了双面字、立体字、景观字等等,好了今天就介绍到这里,以上就是重庆鑫丽华广告有限公司为您带来的发光字发展史了。了解更多请到我们的官网查看哦!

粤常用字 锃——光锃锃、锃眼

粤语形容非常物体明亮耀眼会讲光锃锃,而光线刺眼又会讲好锃眼。锃粤语读成caang3或者caang4(近音撑),意思指器物经过擦磨后闪光耀眼。锃在近代的小说都很常用,譬如魏巍《山雨》:“一打开是满满一瓮亮锃锃的白洋和元宝。” 郭澄淸《大刀记》:“一口口的大刀,闪着锃锃白光,来到敌人的眼前。”

如今路上车辆是越来越多,一到夜晚,不少车主只顾自己方便,经常打开远光灯开车,完全不理会其他车辆和行人的安全。连电动车都一样在车头装盏远光灯,十分锃眼,认真无语。可能这些人要被锃一次,出了事故,才会长记性了!

光是什么?

对光的研究起源于古希腊,在那里,哲学家们开始思考视觉是如何工作的。柏拉图和毕达哥拉斯等思想家认为,我们的眼睛会发出微弱的光线进行探测。这些光线将收集我们周围物体的信息,并以某种方式将这些信息带回给我们。

大约一千年后,阿拉伯数学家阿尔哈曾(Alhazen)通过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证明了这些哲学家的错误:如果我们的眼睛能发光,为什么我们在黑暗中看不见任何东西?

阿尔哈曾提出了自己的视觉理论。他认为,我们的眼睛不会创造光线而是捕捉光线。根据他的说法,我们看见物体的图像,来自于从物体身上反射到我们的眼睛里的太阳光线。

阿尔哈曾的理论是对的,我们身边的物体都会反射光线。

这个理论同样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颜色。当我们将光线照射到玻璃棱镜上时可以看到,白光包含各种颜色的光。

例如,当白光照射到一个红苹果上,这个苹果会吸收除红光外的所有光。这样,红光就可以被反射到我们眼中并让我们看到这个苹果。

我仍然没有解释光到底是什么。让我们先看一看维基百科给出的光的定义:

光或可见光是可被人眼感知的电磁辐射。

电磁频谱

所有的电磁辐射的频谱被称为电磁频谱。可见光是波长大约在380-700纳米之间的电磁波。

电磁辐射是空间中以光速传播的电和磁的振动。电磁波和机械波(声波、湖面的水波等等)之间最大的区别是电磁波的传播不需要介质(比如水或空气)。

我们来考察一下声波这种机械波:

我们可以看到一根杆在空气中往复运动。相应的,空气粒子(黑点)也开始运动。它们之所以这样运动,完全是由于压力的作用。

粒子密度越大,压强就越大;粒子密度越低,压强就越小。粒子总是从高压区域移动到低压区域。可以想象一个气球:对于吹饱的气球,气球内部的压强高于气球外部的压强(相同空间量下的空气粒子数)。当你松开气球的末端时,空气粒子将被推出气球,气球将会收缩。这表明空气颗粒从高压区域移动到低压区域。

如果仔细观察移动的粒子,您可能会注意到每个粒子都在两个依次出现高压的区域之间来回移动。正是这种运动产生了波动。粒子本身不会从运动的杆那里移动到人的耳朵,但杆的能量可以。机械波只传输能量,不传输质量。这些波需要介质中的粒子来传输能量,然后这些粒子再把能量传递给其他粒子。机械波的另一个形象的例子是倒下的多米诺骨牌。

正如前面提到的,电磁波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它们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电磁波

电和磁是相辅相成的。甚至有一整个物理学的学科来专门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那就是电磁学。

任意移动的电荷都会产生磁场。例如,当电流在直导线中运动,导线周围就会形成一个电磁场。

如果想增强磁场的强度,那么你可以把导线绕成线圈。这正是电磁铁的基本工作方式。

变化的磁场同样可以产生电场,进一步可以产生电流。

电流只有在磁铁运动(磁场变化)的时候才会产生。

既然知道了电和磁之间的基本关系,我们就可以重新思考电磁波了。

创造电磁波 | 加速电子

一个加速的带电粒子(如一个电子)会产生一个电场,它的运动也可以产生一个磁场。这个磁场会进一步产生另一个电场,电场又会产生新的磁场,电场和磁场就会这样彼此激发下去。结果就是在空间中产生一个高速传播的电磁波。

思绪有点跟不上了?别担心,我们来看一看接下来的解释:

加速电子可以通过在电线(天线)的中心放置交流发电机来实现,这可以在导线中产生交变电流。前面我提到过,电荷的任何运动都会产生磁场。因为我们的电线中有电荷运动,所以电线周围会形成磁场,磁场周围会形成另一个电场,周围的电场将再形成另一个磁场。于是产生了一个自发的、随时间变化的电场和磁场互相激发的过程,电场和磁场会传播到距离天线越来越远的地方。这样我们就产生了电磁波。

电场和磁场之间总是相互垂直的。

上面的图只表现出电场线或磁场线中的一条。真实的电磁波可以用下图表示。矢量 代表电场,矢量 代表磁场。

现实中,从天线出发的电磁波会向各个方向传播。

通过控制电流在天线内改变方向的速度,我们可以控制电磁波的频率。频率越高,波的压缩程度越高(波长越小)。波的频率不影响波本身的传播速度。传播速度始终等于光速。

创造电磁波 | 激发电子

使用天线并不是产生电磁波的唯一方法。电子从原子中的高能量状态跃迁到低能量状态同样可以发出电磁波。可以看到,在原子内部,电子围绕原子核运行。电子离中心越远,其能级越高。

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向原子注入能量使电子远离原子核。但是,这种状态是不稳定的,被激发的电子将不可避免地回到其初始的能量状态。剩余的能量(发射能量)随后以光子的形式释放。根据电子释放能量的大小,光子也会携带或多或少的能量。

但,什么是光子?光子是一种没有静质量的粒子,它代表光最小离散的能量。当一个粒子的质量足够小时,它就会表现出像波一样的特性。光子没有静质量,所以它表现得像波一样。但是,之前我们都说光是由电磁波构成的,现在为什么突然把它看成粒子了?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回顾一下持续了几个世纪的关于光是波还是粒子流的争论。

是波还是粒子?

17世纪,艾萨克·牛顿进一步发展了微粒理论。在这个理论中,光是由微小光粒子组成的。这些粒子以光速进行直线运动。他可以利用这个理论来解释光的反射和折射。但是,微粒理论不能解释光其他所有的性质。例如,光会产生干涉图样。当两个(或更多)波相互干涉时,这些图样就会产生。粒子流不能形成干涉图样,只有波的干涉可以产生。此外,不同波长的波可以解释为什么可以看到各种不同的颜色,这是为什么光应该是波而不是粒子流的另一个原因。基于一些类似的实验,荷兰科学家克里斯蒂安·惠更斯的波动论被广泛接受;在19世纪,詹姆斯·麦克斯韦甚至可以证明光是一种以光速在空间中传播的电磁波。

但是,到了20世纪,像爱因斯坦等科学家做了一些新的实验。这些实验似乎表明光实际上是由粒子流组成的。他们做的最重要的实验与光电效应有关:当我们将光线照射到金属上时,就会产生光电效应,电子会从金属表面发射出来。

这些实验之所以特别,是因为当你增强入射光的光强,发射出的单个电子的能量不变。光强只会改变发射出来的电子数。光强越强,发射的电子越多。如果光是波的话不可能发生这种情况。因为,当波照射到电子上后,电子会从光波中吸收能量,同时抵消掉这部分光。这意味着增加光强可以增加每个发射电子的动能。

这个实验的结果让科学家感到很困惑。为了更好地了解发生了什么,他们保持入射光光强不变,但改变光的频率(不同的颜色)。结果表明,频率越高,发射电子的动能越高。

多亏了这些实验,使得爱因斯坦能够解释到底发生了什么。他说,光不仅仅是一种波,它由被称为光子的离散波包组成。当光子有足够的能量时,它可以让电子从金属中溢出。光强越大,越多的光子射向金属表面,因此从金属中发射的电子也就越多。光的频率越高,每个光子的能量越高,导致发射的电子具有更高的动能。

最后的思考

总之,光既是一种波,同时也是一种粒子流。在量子力学中,这被称为波粒二象性。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在解释完光电效应后写道:

我们好像有时必须使用一种理论,有时必须使用另一种理论,而有时我们可以使用其中任意一种。我们面临着一种新的困境。我们对现实有两种相互矛盾的看法;它们各自都不能完全解释光的现象,但把它们结合在一起,就可以解释光是什么了。

——爱因斯坦

作者:Maarten De Baecke

图片来源见原文

翻译:Nothing

审校:zhenni

原文链接:https://www.cantorsparadise/but-what-is-light-7bd0c3309ffa

转载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

不代表中科院物理所立场

编辑:zhenni

知识点+练习题┃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7 呼风唤雨的世纪

《呼风唤雨的世纪》知识点1

《呼风唤雨的世纪》知识点2

一、内容:

讲了先用设问的方法指出人类用科学技术创造的奇迹,接着用今昔对比的方法, 具体介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最后,作者指出科学正在为人类创造着美好的生活;告诉我 们 要了解 20 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要热爱科学。

二、课内知识 :

1、“20 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作者借神话故事中神仙道士运用法力“呼风唤雨” 的本领比喻 20 世纪与以往的不同。

第 3、4 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段。作者运用(对比的方 法,列举具体事例)巧妙地揭示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意义 。

2、词句解析。

(1)20 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呼风唤雨” 在词典中解释为 “使刮风下雨, 原指神仙道士的法力, 现在比喻能够支配自然” , 在课文中比喻人类在利用自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2)20 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诗句形容纷纷大雪好似梨花开放, 原意是用来形容北国边塞异常寒冷。后来这句诗经常被人 引用,用来形容某些生机竞发的事物或者蓬勃向上的形势。课文中引用这句古诗,表现了现 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变化之快、 变化之大, 是人们始料未及的, 给人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

三、词语解释

1、呼风唤雨:是形容能够支配自然的意思。

2、出乎意料:形容事先没有想到的。

3、千里眼:本文指像望远镜一样能看到很远的地方。

4、依赖:本文指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依靠自然生活。

5、顺风耳:形容听觉灵敏,能听到很远的声音。

6、腾云驾雾:传说中利用法术乘云雾飞行。

7、洞察:观察得非常透彻,清楚。

四、句子理解

1、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呼风唤雨”在词典中解释为“使刮风下雨,原指神仙道士的法力,现在比喻能够支配自然”。在课文中比喻人类在利用自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不再像从前那样受自然条件的严格限制,表明了20世纪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2、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变,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 

“发现”和“发明”,从字面看,两者很相近,但仔细推敲,却有不同。“发现”是指人们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经过研究探索,看到或找到了一起前人不了解的事物或规律;“发明”则是指创造出的新事物或新方法。“发现”的是本来存在的但我们不了解的事物或规律;“发明”的是本来不存在的事物,是新创造。如,本组后面的三篇课文中讲到的电脑、太空育种是前所未有的新创造,而恐龙飞向蓝天演化成鸟儿,就是新发现。

3、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千里眼”“顺风耳”形容眼光敏锐、看得远,消息灵通的人。“腾云驾雾”指奔驰迅速。这句话让我们感受到古人有着美好的愿望,也想掌握一定的本领。

4、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唐朝诗人岑参写的诗句,它说的是突然像是一夜春风吹来,千树万树洁白的梨花斗艳盛开。用这句诗来形容20世纪的成就,让我们更形象地了解到20世纪的成就取得是很快的,范围是很广的,变化是很大的。

五、考点

1、字

迹、腾、雾、纷、梨、善

2、词

依赖(lài)、农耕(gēng)、船舶(bó)、

哲(zhé)学、潜(qián)入深海

3、句子

1. 在20世纪一百年的时间里,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获得那么多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

2. 我们的祖先大概谁也没有料到,在最近的一百年中,他们的那么多幻想纷纷变成了现实。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

3. 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qián)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20世纪,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bó)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

4. 人类生活的舒适和方便,是连过去的王公贵族也不敢想的。科学在改变着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在改变着人类的物质生活。

5. 回顾20世纪的百年历程,科学的确是在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神话,科学正在为人类创造着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美好的生活。在新的世纪里,现代科学技术必将继续创造一个个奇迹,不断改善我们的生活。

4、中心思想

呼风唤雨引申为能够支配自然,课文借用这个形象化的说法表明20世纪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从而激发广大少年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5、段落大意

《呼风唤雨的世纪》这篇课文作者追随历史前进的步伐,首先指出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然后设置两个设问,说明科学技术造就了这个呼风唤雨的世纪;最后采用对比和举例的方法进行阐述。

《呼风唤雨的世纪》同步习题

一、注音。

依赖( ) 农耕( ) 潜( )入

船舶( ) 哲( )学

二、比一比,再组词。

赖( ) 核( )

懒( ) 该( )

架( ) 程( )

驾( ) 成( )

幼( ) 连( )

幻( ) 联( )

三、选词填空。

发明 发现

1.爱迪生( )金属丝通电后会发出强烈的白光,于是他( )了电灯。

2.科学家( )蝙蝠能发出超声波,于是( )了雷达。

3.地质工作者在塔里木盆地( )了大油田。

4.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史,“四大( )”充分展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改变 改善

1.要( )一个人的性格确实很困难。

2.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 )

《呼风唤雨的世纪》参考答案

一、注音。

依赖(lài) 农耕(gēng) 潜(qián)入

船舶(bó) 哲(zhé)学

二、比一比,再组词。

赖(赖皮) 核(核桃)

懒(偷懒) 该(应该)

架(衣架) 程(程度)

驾(驾车) 成(成功)

幼(幼小) 连(连接)

幻(幻灭) 联(联结)

三、选词填空。

发明 发现

1.爱迪生(发现)金属丝通电后会发出强烈的白光,于是他(发明)了电灯。

2.科学家(发现)蝙蝠能发出超声波,于是(发明)了雷达。

3.地质工作者在塔里木盆地(发现)了大油田。

4.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史,“四大(发明)”充分展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改变 改善

1.要(改变)一个人的性格确实很困难。

2.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改善)

鲁迅先生呐喊《白光》

陈士成看过县考的榜,回到家里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了。他去得本很早,一见榜,便先在这上面寻陈字。陈字也不少,似乎也都争先恐后的跳进他眼睛里来,然而接着的却全不是士成这两个字。他于是重新再在十二张榜的圆图里细细地搜寻,看的人全已散尽了,而陈士成在榜上终于没有见,单站在试院的照壁的面前。

凉风虽然拂拂地吹动他斑白的短发,初冬的太阳却还是很温和的来晒他。但他似乎被太阳晒得头晕了,脸色越加变成灰白,从劳乏的红肿的两眼里,发出古怪的闪光。这时他其实早已不看到什么墙上的榜文了,只见有许多乌黑的圆圈,在眼前泛泛的游走。

隽了秀才,上省去乡试,一径联捷上去,……绅士们既然千方百计的来攀亲,人们又都像看见神明似的敬畏,深悔先前的轻薄,发昏,……赶走了租住在自己破宅门里的杂姓——那是不劳说赶,自己就搬的,——屋宇全新了,门口是旗竿和扁额,……要清高可以做京官,否则不如谋外放。……他平日安排停当的前程,这时候又像受潮的糖塔一般,刹时倒塌,只剩下一堆碎片了。他不自觉的旋转了觉得涣散了身躯,惘惘的走向归家的路。

他刚到自己的房门口,七个学童便一齐放开喉咙,吱的念起书来。他大吃一惊,耳朵边似乎敲了一声磬,只见七个头拖了小辫子在眼前幌,幌得满房,黑圈子也夹着跳舞。他坐下了,他们送上晚课来,脸上都显出小觑他的神色。

“回去罢。”他迟疑了片时,这才悲惨的说。

他们胡乱的包了书包,挟着,一溜烟跑走了。

陈士成还看见许多小头夹着黑圆圈在眼前跳舞,有时杂乱,有时也摆成异样的阵图,然而渐渐的减少了,模胡了。

“这回又完了!”

他大吃一惊,直跳起来,分明就在耳边的话,回过头去却并没有什么人,仿佛又听得嗡的敲了一声磬,自己的嘴也说道:

“这回又完了!”

他忽而举起一只手来,屈指计数着想,十一,十三回,连今年是十六回,竟没有一个考官懂得文章,有眼无珠,也是可怜的事,便不由嘻嘻的失了笑。然而他愤然了,蓦地从书包布底下抽出誊真的制艺和试帖来,拿着往外走,刚近房门,却看见满眼都明亮,

连一群鸡也正在笑他,便禁不住心头突突的狂跳,只好缩回里面了。

他又就了坐,眼光格外的闪烁;他目睹着许多东西,然而很模胡,——是倒塌了的糖塔一般的前程躺在他面前,这前程又只是广大起来,阻住了他的一切路。

别家的炊烟早消歇了,碗筷也洗过了,而陈士成还不去做饭。寓在这里的杂姓是知道老例的,凡遇到县考的年头,看见发榜后的这样的眼光,不如及早关了门,不要多管事。最先就绝了人声,接着是陆续的熄了灯火,独有月亮,却缓缓的出现在寒夜的空中。

空中青碧到如一片海,略有些浮云,仿佛有谁将粉笔洗在笔洗里似的摇曳。月亮对着陈士成注下寒冷的光波来,当初也不过像是一面新磨的铁镜罢了,而这镜却诡秘的照透了陈士成的全身,就在他身上映出铁的月亮的影。

他还在房外的院子里徘徊,眼里颇清静了,四近也寂静。但这寂静忽又无端的纷扰起来,他耳边又确凿听到急促的低声说:

“左弯右弯……”

他耸然了,倾耳听时,那声音却又提高的复述道:

“右弯!”

他记得了。这院子,是他家还未如此凋零的时候,一到夏天的夜间,夜夜和他的祖母在此纳凉的院子。那时他不过十岁有零的孩子,躺在竹榻上,祖母便坐在榻旁边,讲给他有趣的故事听。伊说是曾经听得伊的祖母说,陈氏的祖宗是巨富的,这屋子便是祖基,祖宗埋着无数的银子,有福气的子孙一定会得到的罢,然而至今还没有现。至于处所,那是藏在一个谜语的中间:

“左弯右弯,前走后走,量金量银不论斗。”

对于这谜语,陈士成便在平时,本也常常暗地里加以揣测的,可惜大抵刚以为可以通,却又立刻觉得不合了。有一回,他确有把握,知道这是在租给唐家的房底下的了,然而总没有前去发掘的勇气;过了几时,可又觉得太不相像了。至于他自己房子里的几个掘过的旧痕迹,那却全是先前几回下第以后的发了怔忡的举动,后来自己一看到,也还感到惭愧而且羞人。

但今天铁的光罩住了陈士成,又软软的来劝他了,他或者偶一迟疑,便给他正经的证明,又加上阴森的摧逼,使他不得不又向自己的房里转过眼光去。

白光如一柄白团扇,摇摇摆摆的闪起在他房里了。

“也终于在这里!”

他说着,狮子似的赶快走进那房里去,但跨进里面的时候,便不见了白光的影踪,只有莽苍苍的一间旧房,和几个破书桌都没在昏暗里。他爽然的站着,慢慢的再定睛,然而白光却分明的又起来了,这回更广大,比硫黄火更白净,比朝雾更霏微,而且便在靠东墙的一张书桌下。

陈士成狮子似的奔到门后边,伸手去摸锄头,撞着一条黑影。他不知怎的有些怕了,张惶的点了灯,看锄头无非倚着。他移开桌子,用锄头一气掘起四块大方砖,蹲身一看,照例是黄澄澄的细沙,揎了袖爬开细沙,便露出下面的黑土来。他极小心的,幽静的,一锄一锄往下掘,然而深夜究竟太寂静了,尖铁触土的声音,总是钝重的不肯瞒人的发响。

土坑深到二尺多了,并不见有瓮口,陈士成正心焦,一声脆响,颇震得手腕痛,锄尖碰到什么坚硬的东西了;他急忙抛下锄头,摸索着看时,一块大方砖在下面。他的心抖得很利害,聚精会神的挖起那方砖来,下面也满是先前一样的黑土,爬松了许多土,下面似乎还无穷。但忽而又触着坚硬的小东西了,圆的,大约是一个锈铜钱;此外也还有几片破碎的磁片。

陈士成心里仿佛觉得空虚了,浑身流汗,急躁的只爬搔;这其间,心在空中一抖动,又触着一种古怪的小东西了,这似乎约略有些马掌形的,但触手很松脆。他又聚精会神的挖起那东西来,谨慎的撮着,就灯光下仔细看时,那东西斑斑剥剥的像是烂骨头,上面还带着一排零落不全的牙齿。他已经悟到这许是下巴骨了,而那下巴骨也便在他手里索索的动弹起来,而且笑吟吟的显出笑影,终于听得他开口道:

“这回又完了!”

他栗然的发了大冷,同时也放了手,下巴骨轻飘飘的回到坑底里不多久,他也就逃到院子里了。他偷看房里面,灯火如此辉煌,下巴骨如此嘲笑,异乎寻常的怕人,便再不敢向那边看。他躲在远处的檐下的阴影里,觉得较为安全了;但在这平安中,忽而耳朵边又听得窃窃的低声说:

“这里没有……到山里去……”

陈士成似乎记得白天在街上也曾听得有人说这种话,他不待再听完,已经恍然大悟了。他突然仰面向天,月亮已向西高峰这方面隐去,远想离城三十五里的西高峰正在眼前,朝一般黑魆魆的挺立着,周围便放出浩大闪烁的白光来。

而且这白光又远远的就在前面了。

“是的,到山里去!”

他决定的想,惨然的奔出去了。几回的开门之后,门里面便再不闻一些声息。灯火结了大灯花照着空屋和坑洞,毕毕剥剥的炸了几声之后,便渐渐的缩小以至于无有,那是残油已经烧尽了。

“开城门来~~”

含着大希望的恐怖的悲声,游丝似的在西关门前的黎明中,战战兢兢的叫喊。

第二天的日中,有人在离西门十五里的万流湖里看见一个浮尸,当即传扬开去,终于传到地保的耳朵里了,便叫乡下人捞将上来。那是一个男尸,五十多岁,“身中面白无须”,浑身也没有什么衣裤。或者说这就是陈士成。但邻居懒得去看,也并无尸亲认领,于是经县委员相验之后,便由地保埋了。至于死因,那当然是没有问题的,剥取死尸的衣服本来是常有的事,够不上疑心到谋害去:而且仵作也证明是生前的落水,因为他确凿曾在水底里挣命,所以十个指甲里都满嵌着河底泥。

鲁迅先生《白光》通过讲述在科举考试中一个屡屡落第的文人陈士成,听信祖宗传言,受白光的启示在院子里挖银子未果,精神迷幻,到大山里寻宝却坠湖而死的故事,批判了封建社会病态的科考制度,揭示了十年苦读反而无用的读书人的悲惨命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