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排盘 > 八字排盘

奔丧的意思(吊丧的意思)

时间:2024-01-13 09:36:42 作者:稳走感情路 来源:网友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如何区分“吊丧”和“奔丧”?两者是一回事吗?平时生活不妨留意

有人说,时间是高等生物施加在人类身上的一道枷锁,没有人能逃过时间的审判,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要经历生老病死。

自古以来,生和死就是人类最重视的两件大事,在这两件事上,古今的人们都不敢马虎,一定要用最隆重的仪式去面对,这样才能显示出对生或者死的敬畏。

我们国家历来就是礼仪之邦,早在商周时期,礼法已经逐渐成为了人们约定俗成的制度,而后“五礼”形成,分别是吉礼、凶礼、军礼、嘉礼和宾礼等。

这些礼制,成为了社会上每一个人的行为规范,无论是天子还是庶民,都要遵照礼法的规矩办事。丧礼属于凶礼的一个分支,这是人的一生中,要经历的最重要的仪式之一。

千百年来,丧礼的仪式在不断发生变化,在很多细节上都和古代有所区别,不过唯一不变的是仪式的隆重和肃穆。

丧礼的讲究也不少,比如人们常说的“奔丧”和“吊丧”,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意思并不一样,两者有3点不同,用错了可能会让人笑话。

一、“吊丧”与“奔丧”的区别

从大体上来看,吊丧与奔丧这两个词,都是表示对逝者的追悼,都与我们说的“白事”有关,而且也都是丧葬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不过汉语讲究用词严谨,哪怕只有一字之差,这俩词的意思可能也会千差万别。

“吊丧”的适用范围比较广泛,一般来说它指的是与逝者或者逝者家属有关系、交往较好的人前去祭奠逝者,或者慰问家属的行为。

比如收到亲朋好友去世的消息,以客人的身份去参加葬礼,那么这种情况下产生的行为就是吊丧。吊丧的形式主要有两种,灵堂吊唁或者参加追悼会。

简单来说,去吊丧的人一定是客人,“奔丧”则恰好相反。在朱自清的作品《背影》中有一句话就提到了,“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

所以奔丧其实重点,更在于“奔”字,一般指自己的至亲去世了,要从外地赶回家办丧事,这时候才用“奔丧”这个说法。所以与吊丧相反,奔丧的人一定是办事的主人家。

二、“吊丧”与“奔丧”的讲究

丧礼是“五礼”中凶礼的一种,整个过程比较讲究,规矩也很多。人常言逝者为大,所以不论逝者生前贫贱或者富贵、善良或者凶恶,逝去之后都应当得到生人的悼念。

当然,因为“吊丧”和“奔丧”存在本质区别,所以在丧礼上,这两种行为也颇有讲究。

《礼记》中记载,“知生者吊,知死者伤。知生而不知死,吊而不伤;知死而不知生,伤而不吊”。

意思是吊丧的具体动作,要看自己与主人家的关系而定,如果与逝者有交情而与其家属无交情,那就只哀悼不慰问;

如果与逝者家属有交情但与逝者无交情,那就只慰问不哀悼,所以在吊丧这件事上,其实还掺杂着复杂的人际关系,具体要视情况而定。

“奔丧”这种行为,作为办白事的主人家的义务,也是有一系列规矩的。因为人的生活比较复杂,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处境,所以亲属逝世后,在外地的家人有时候并不能立刻回家奔丧。

像有些人马上面临生产、不宜出行,还有些是本身也有疾病,不便出行的,这种情况就不用亲自回家奔丧了,可以往家里寄点东西代替自己。

不过在比较封建的古代,奔丧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哪怕是在外做大官的人遇到这样的事,也要回家披麻戴孝,否则就是不孝顺的表现,朝廷是可以以此来免职的。

当然,有些身居要职的人比如朝廷的重臣、边疆的军官,是可以不奔丧的,这只是一小部分特殊情况。由此可见,从古始,我们的祖先就很看重丧葬之事。

三、“吊丧”与“奔丧”的规矩

在丧礼上,无论是参与吊丧的客人还是奔丧回来的主人,都要遵守规矩。首先丧礼是一个庄重肃穆的场合,不可以随意谈笑风生。

尤其对于前去吊丧的客人来说,一定要顾及到主人家的情绪,不管与逝者的交情如何,都应该怀着沉痛的心情去吊唁。

着装应当朴素、不能花里胡哨的,否则主人家没面子,也会让人觉得自己没教养。对于奔丧回来的主人家来说,在丧礼上更应该注意礼数,不能让前来追悼逝者的客人觉得不舒服。

从传统的习俗来看,当吊丧的客人对着逝者鞠躬之后,家属应该立即磕头还礼。当然,如果对方是平辈或者晚辈,就可以省去这个环节。

结语

如此看来,吊丧与奔丧这两种行为的区别还是挺大的,大家一定要看场合应用,避免误会与尴尬。

其实,我们国家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国,而且幅员辽阔,所以在地域和民族上难免会有风俗习惯的差异,因此在面对丧礼这样的事情时,不仅要遵从古训,更要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考量自己的言行。

“吊唁”有哪些讲究和要求?你们家乡是怎样的操作?

一般意义上讲,家有丧事,家庭之外的亲戚朋友同事同僚等上门吊拜、吊问、祭奠等一系列活动,统称吊唁。吊是指吊拜死者,唁是指慰问生者。就是说,语汇使用上,吊与丧可以连用为吊丧,表示吊拜逝者;而唁的意思是归唁,即安慰问候逝者家人。

丧事是家庭活动和社会活动的重要内容,也是在礼俗方面要求最为严格的活动事项。所以,不管在主家方面还是在吊丧人方面,丧事吊唁肯定是有讲究的。有礼仪方面的规制,也有习俗方面的要求。我们讨论一下,供大家参酌与评述。

1、“吊”和“唁”的基本内涵

“吊”字在甲骨文中就有,本字为“弔”,即从甲骨文、金文、篆书到隶书都是弔,吊是楷书的字形。在词汇意义上,弔通吊。《说文解字》释弔为:“问终也。从人弓。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从人,持弓,驱禽。盖往复问吊之义。”

《周易---系辞》上有:“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意思是将逝者穿戴好在野地里用树枝杂草掩埋。《说文》的意思是,古时候的人死了,把人包裹好,放到野地里。为防止禽兽毁尸,家人持弓以守之。所以,吊就是关怀关爱逝者的意思。一般所谓“吊丧”,就是吊拜、祭拜逝者的意思。《仪礼---士丧礼》有:“君使人吊,彻帷,主人迎于寝门外。”这里的“吊”,就是祭奠逝者的意思。

“唁”字在金文里就有。《诗经---鄘风》中有:“归唁卫候。”《春秋左传》中有:“公孙于齐,齐侯唁公于野井。”《说文解字》释唁为:“唁,吊生也,从口言声。”南朝是有一个字典叫《玉篇》,直接说:“吊生曰唁,吊死曰吊。”

由于“吊”有吊问的意思,所以后来吊丧就有吊唁的意思。“唁”字不常用,逐渐成为单独专用语汇,如唁劳,对遭丧事者进行慰问;唁慰,对死者家属表示安慰;唁电,发电报吊唁;唁函,以书信对遭丧事者表示慰问等等。

2、吊唁在礼俗方面的规矩和要求

(1)吊唁者在吊生和吊死上是有所侧重的

《礼记---曲礼》有:“知生者吊,知死者伤,知生而不知死,吊而不伤,知死而不知生,伤而不吊。”啥意思呢?就是说,如果是与死者家属有交情的,应去慰问死者家属;如果是与死者本人有交情的,应去哀悼逝者。只与死者家属有交情而与死者本人无交情,就只须慰问而不须哀悼;反之,则只须哀悼而不须慰问。

实际生活中,吊丧人是冲着谁去的?这是重点。你与逝者感情深厚,重点就是祭奠逝者;你与逝者无交情,但与逝者家人感情好,重点就是慰问逝者家人。这些简单直白的道理,古人是纳入经典礼仪文本的。

比如:逝者已嫁之姑母、姊妹、女儿,包括姑表兄弟、外甥、外孙等,与逝者感情深厚,奔丧重点是祭拜逝者亲人;而对于奔丧姑父、姐夫妹夫、女婿,或者反过来奔丧岳父、妻兄弟、内侄等,重点就是归唁慰问逝者家人。

(2)吊唁者要“具刺通名”

具即出具,刺即名刺,通即通报,名即姓名。

所谓名刺,也就是名帖,现在叫名片。古往今来,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名刺名片的使用较为广泛。它可以促进感情联系,增进友好友谊,相遇相知,推介自己,熟悉别人,有利于自己事业功业的发展兴旺。

名刺起于汉末,唐始流行。北宋司马光作《书仪》,南宋朱熹作《家礼》,将“具刺通名”作为礼仪交往的重要手段。《朱子家礼---丧礼》有:“具刺通名。(宾主皆有官则具门状,否则名纸题其阴面,先使人通之与礼物俱入。)入哭奠讫,乃吊而退。”就是说,吊丧人要先出具名刺,上礼物,通报后待主家安排吊唁事宜。

关于吊丧吊唁,对于一般人员,大致的程序是这样:吊唁人到丧事主家,专门接待人员安排其坐定,吊唁人拿出名刺和礼物,主家办事人员要逐一登记,然后将礼物呈放到灵堂的几案上,司仪唱礼某某人家吊拜,灵堂逝者家人哭起来。司宾司仪人员引吊唁人员入灵堂。吊唁人员先施礼,然后上香,然后向逝者致哀,然后向逝者家人慰问,然后退出灵堂,重新坐到原来的地方。客人如果参与丧事,由执事人员安排;客人如果离开,由司宾人员代替主人送客至大门外。特别尊贵的客人,如君主、贵胄、领主、上位人员等,主人要亲自出来迎接并送客。

现实生活中,吊丧者非亲即友,大家基本都认识,吊唁者拿名片“具刺通名”没有了。但迎客、问讯、上账、行礼、送客、宽慰等,基本的吊丧程序被沿袭传承下来,一直都有。

民间丧事文化:“吊丧”和“奔丧”是一回事吗?学习一下别出错

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疾病、意外或寿命终结等因素,都会使人们感受到死亡的恐惧。既然从已经知道生命总会终结,还不如开开心心的过好每一天。

自古以来人们就特别重视丧葬习俗,可以说从原始社会时期开始,就已经出现了丧葬意识。

到了西周时期,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丧葬制度。“五礼”中的凶礼就是葬礼,不仅包括丧葬礼仪,而且还蕴含了与葬礼有关的礼节。

“凶礼”包含所谓的丧礼﹑荒礼﹑吊礼﹑禬礼﹑恤礼等五项,每一项都有严格的礼仪制度。

据《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以凶礼哀邦国之忧:以丧礼哀死亡,以荒礼哀凶札,以吊礼哀祸灾,以禬礼哀围败,以恤礼哀寇乱。”。

所谓“丧礼”,是指与自己有关系的人,去世之后按照名分服丧的礼节。传统的丧葬祭祀礼仪,可为分为丧礼即死者临终,一直到下葬之前的一系列仪式;

第二种则为葬礼,指的是下葬过程中的各种礼节;而第三种则是祭礼,主要是指下葬之后所举行的仪式。

很显然吊丧与奔丧,都包涵在“丧礼”之中,但是二者又有本质区别,学习一下别闹笑话。

第一、二者含义和人物主体不同

首先说“吊丧”,吊丧指的是得知死者去世的消息之后,前去丧家祭奠死者。

比如,自己的亲朋好友去世了,一旦接到消息之后就会去参加葬礼,这种情况就是所谓的吊丧。吊丧主要分为两种形式,去逝者灵堂吊唁或去参加追悼会。

而“奔丧”则与“吊丧”有本质区别,奔丧就是某个亲属去世后,由于自己没有在当地,所以当接到消息之后,从外地赶回去参加或料理亲属丧事。

“奔丧”是汉族丧礼仪式之一,主要是指奔丧者在外地,得到消息后赶回奔丧兵服丧。严格意义上来讲,“吊丧”的对象可以是朋友,也可以是家中的某位亲属。

而“奔丧”,首先从对象上来看必须是亲属。并且奔丧回家的人往往久居外地,在得知家中亲属过世之后,赶回去料理后事。

第二、“吊丧”和“奔丧”的讲究和忌讳

据《礼记·曲礼上》记载:“知生者吊,知死者伤。知生而不知死,吊而不伤;知死而不知生,伤而不吊。”。

简而言之,“吊丧”的限制比较小,如果与死者家属有交情,那么就可以先去参加凭吊、慰问。

另外一种说法认为,如果与死者本人有交情,那么就应该前去哀悼死者;如果只是单纯地认识死者,也就是说和家属无交情,那么只哀悼不用慰问。

而一旦涉及到“奔丧”,那么就说明死者与自己有亲属关系。相比较于“吊丧”而言,奔丧的讲究、说道、忌讳更多。

按照农村地区的习俗来看,如果因为残病、临产、生育等原因,在接到消息之后不能奔丧的,可以往死者家里邮寄东西,这样也可以表示奔丧。

较为明显的例子,就是古代官员家属去世,比如,如遇父母大丧须辞掉职务奔丧。除非是一些关键职位上的重臣,可以在皇帝许可下不奔丧。

但是在封建社会不奔父母丧,属于大不孝的行为。比如,大将军吴起因贪恋权位,母丧不顾导致曾子恼火,遂与其绝交。

第三、二者的规矩大为不同

无论是“吊丧”还是“奔丧”, 都是一件既严肃又庄重的事情。尤其是吊丧,由于需要去灵堂祭拜。

所以每个人都会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在这种情况下就更应该保持肃穆的神情。尤其是和死者有交情的人,更应该表现出沉痛的哀悼之情。

而“奔丧”的人,一般都是家属,所以应该懂得回敬吊丧客人的礼数。尤其是对于前来吊丧的长辈而言,更应该要以大礼回敬。

比如,比较传统的大礼就是磕头,当吊丧的客人对死者三鞠躬之后,家属应该对客人三叩首,如果是平辈或晚辈则不需要磕头。

结 语

人们在面对死亡时,都会有十分惧怕的心理,但是随着葬礼或丧礼逐渐完善,人们开始意识到死亡也是一件正常的事情,所以在面对死亡的时候往往都会以理事之。

吊丧和奔丧就是丧礼中的重要环节,只有了解二者的不同特点,才不会在参加葬礼时失礼。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