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排盘 > 八字排盘

玄奘是唐僧吗(西游记玄奘是唐僧吗)

时间:2024-01-17 07:57:59 作者:趾高气扬 来源:互联网

本文目录一览:

《西游记》中真实的唐僧,读懂已不再少年

网上有人问:《西游记》里,你最讨厌谁?

不少人回答:唐僧。说他胆小懦弱,不辨忠奸,说话啰里啰嗦,办事糊里糊涂。

与凌霄宝殿上大闹天宫的美猴王相比,唐僧显然逊色得多。

然而,历史中真正的唐玄奘,却是一等一的“狠角色”。

他10岁在洛阳净土寺剃度出家,20岁誉满京城,被称为“释门千里驹”;

26岁私往天竺,西行求法,践流沙之浩浩,陟雪岭之巍巍,九死不悔,声震五印;

43岁,用二十几匹马,将650部经书驮回长安,余生皓首穷经,用十九年译出1300部经卷。

唐太宗李世民称赞他:“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

唐玄奘生逢乱世,幼年失怙,坎坷的命运下,他心生慈悲,立志取经,普渡世人。

为了理想,他狠心告别过去,置身险境;为了初心,他狠心拒绝荣华,选择孤独。

狠,并非冷漠残忍,而是果断抉择的智慧,坚守内心的魄力,矢志不渝的勇气。

狠心告别过去 专心走向未来

隋文帝仁寿二年,玄奘出生在洛州一官宦之家。他俗名陈祎,出身门第远比西游记中的“江流儿”高不少。

先祖为东汉名臣陈寔,曾祖父曾任北魏上党太守,祖父更是担任过北齐国子博士。

可谓儒学世家,累世公卿。

然而,到了玄奘父亲陈慧为官时,政局衰微,官场昏暗,陈慧无心政治,辞官归隐。

玄奘是家里最小的儿子,备受长辈的喜爱,从小就在父亲的引导下,博览群书。

然而,安稳的日子,在玄奘9岁时,戛然而止。这年,父亲猝然离世,母亲早亡的玄奘一下子成了孤儿。

当时,二哥长捷已出家为僧,为了照顾幼弟,便将玄奘接到洛阳净土寺。也是在这里,玄奘有了参悟佛法的机缘。

一天,朝廷委派大理寺卿郑善果,主持14名僧人的剃度大典。刚刚十岁的玄奘,远远地站在门边,眼神里充满期待。

郑善果见玄奘神态不俗,问他:“你也想剃度吗?”

玄奘点点头。

又问他:“你出家是为了什么?”

玄奘说:“远绍如来,近光遗法。”

正是从这一刻起,弘扬佛法,普度众生的理想,在玄奘心中,生根发芽。

郑善果被玄奘的坚毅打动,破例为他剃度。

爱因斯坦曾说:“每个人都有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努力的方向。”

为了理想,玄奘狠心与过去告别。

从此,他不再是陈祎,不再纠缠于世间的纷争,不再感伤于坎坷的命运,往事清零,心境澄澈。

专注于佛法的玄奘,渐渐地名声在外,但他丝毫没有自满之情,反而忧心忡忡。

因为他发现佛经内容混乱,纰漏甚多,有不少重要的经典遗失了。

为此,玄奘与一众僧侣,上表朝廷,请求去印度游学。结果却是,朝廷严禁任何人出关。

与西游记里优柔寡断的唐僧不同,玄奘是刚毅果断的热血儿郎。所有人都退缩了,只有他决定西去。

玄奘告别过去的身份,告别当下的安逸,专注地走向理想,踏上一条少有人行的路。

人生本就得失无常,生活本就充满遗憾,纠结于过去,满心委屈和不甘,只会让自己在死胡同里打转。

狠心告别过去,才能从容面对未来。

对自己狠一点 离成功近一点

一说起唐僧,脑海里常常浮现这样的画面,他被妖怪绑在柱子上,泪眼模糊地等着徒儿来救。

而真实的玄奘,绝非这般软弱,他是条硬汉,骨子里有一股狠劲。

因为偷渡出关,他曾落到了瓜州州吏李昌手中。

面对官府的逼问,玄奘坦言道:“我要去西方求取佛法,无论怎么责罚,我绝不后退一步。”

李昌被玄奘的坚定深深触动,放他西去。出关后,玄奘来不及喜悦,因为他即将面临生死的考验——八百里莫贺延碛。

狂风肆虐,沙尘蔽日,天地间只有一僧一马。玄奘驻足四望,上无飞鸟,下无走兽,一片死寂。

水喝干了,脚磨破了,马儿也累瘫了,玄奘还在硬撑,他头重脚轻,踉踉跄跄,但还是坚持着找到了水源,走出了荒漠。

人的一生中,注定有一段至暗的路,无人相伴。对自己狠一点,激发出内在的潜能,绝处逢生不是不可能,命运的转折点,或许就在不远处。

穿过莫贺延碛,玄奘到了最为崇佛的高昌国。

国王麴文泰是虔诚的佛教徒,听闻东土高僧来访,举全国之力,盛情款待。

在高昌国的日子,与一路走来的辛苦相比,可谓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国王赐给他精舍、斋饭、僧服,也有不少僧侣,甘愿侍奉左右。

然而,声色犬马,是另一种严厉的考验。俗话说,没有吃不了的苦,只有享不了的福。

古往今来,多少人没有被困苦打倒,反而被安逸摧毁。

玄奘深谙此理,休整了几天后便辞行。但麴文泰软硬并施就是不放。

为此,玄奘绝食对抗,他再次狠心地将生死度外,也再次赢了命运。

麴文泰见玄奘如此决绝,只能放他走。

有人说:“当你足够强大时,外界一定会因你而改变。”

对自己狠一点,经得住困苦的磨练,顶得住安逸的诱惑,你强大了,全世界都会让路。

没有霹雳手段,莫行菩萨心肠。靠着一股“狠劲儿”,玄奘走过西域诸国,将五万里路云和月,闪在身后。

高不可攀的雪山、毒虫异兽的山林、险象环生的沼泽,他都无所畏惧地走过;

主张灭佛的国度,盗贼四起的村落,爱斗嗜血的民族,他都一视同仁地度化。

真正的勇者,都是豁得出去的狠人,与困难顽强对抗,才能破局重生。

狠心说不 主宰自己的人生

每次看《西游记》,总会为唐僧到达西天后,被还阿傩、伽叶刁难而愤愤不平,他们先是和他要“人事”,后又传了无字经书,一番折腾。

虽然知道这是佛祖的考验,但尊者们傲慢的态度,总让人意难平。

好在,真实的情况是,玄奘到达那烂陀寺时,受到了非比寻常的接待。

寺主戒贤派了四名高僧迎接玄奘,还有二百多名僧侣,一千多名信众举着幡盖、鲜花随行。

摩揭陀国的那烂陀寺,是玄奘心中的圣地,也是他历经千难万险要到达的地方。

在当时,那烂陀寺有佛学界最高的权威,最全的典籍,也有最热烈的学术氛围。

玄奘在那烂陀寺尽情地钻研,五年后,又周游印度,随处问学,开坛讲经。

但是,异乡虽好,也敌不过对故乡的思念,更何况,少年时的发愿,始终无法忘怀。

玄奘已经是印度最负盛名的高僧,上至国王,下至百姓,无不真诚地挽留他。

虽然对这方水土依依不舍,但玄奘还是狠心地拒绝了信众的一番好意。

贞观十五年夏,玄奘辞别那烂陀寺,自钵罗耶伽国出发,翻越大雪山,沿着新疆南路走了整整四年,终于在贞观十九年正月,抵达长安。

玄奘的人生迎来了又一个高峰,李世民派房玄龄安排迎接的仪式。

那天,长安的达官贵族,平头百姓竞相聚集在路边,他们烧香散花,场面盛况空前。

一个月后,玄奘在仪鸾殿谒见唐太宗,将十八年来,所见所闻,一一酬答。

伴随着至高荣誉而来的,是进退两难的选择。

李世民见玄奘有公卿之才,有意让他出仕为官,常伴君侧。

面对人人敬仰的唐太宗,面对人人艳羡的前程,玄奘毅然决然地说:不。

坚守住自己,退却的只能是别人,李世民只好作罢。

回到长安弘福寺的玄奘,马不停蹄地投入到翻译经文和传播佛法中,将外界的喧哗挡在禅门之外。

几年后,李世民再次请他出山,玄奘依然说:不。

后来,高宗李治继位后,手腕更硬,几乎到了逼迫的程度,玄奘还是说:不。

作家陆琪曾说:“大家都认为,帮人才有力量,而实际上,拒绝是一件更有力量的事情。”

狠心拒绝的背后,是清醒的认知,是敢于担当的勇气,是主宰人生的能力。

敢于说“不”的玄奘活出了自己,余生十九年,致力于佛经的翻译和传播。

最终,成为汉传佛教四大翻译家之一,成为人人尊重的一代高僧。

公元664年,玄奘安然离世,走完了六十余载辉煌的一生。

他幼年失去双亲,成长于迷离的乱世,往游西域,步步艰险,九死一生。

及至晚年,归隐译经,摒弃功名利禄,独守青灯古佛。

为了理想,他的心永远坚韧,为了自由,他永不屈服。

《菜根谭》有言:“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从烈火中锻来,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须向薄冰履过。”

想要有一番作为,就得狠下心来,逼自己去历练,想要有所成就,就得狠下心来,逼自己去选择。

余生,不妨做个有点“狠心”的人,于事不纠缠,于人不迁就,于心不勉强。

与君共勉。

作者 | 瑾山月

图片 | 《西游记》剧照

《西游记》中真实的唐僧,读懂已不再少年

网上有人问:《西游记》里,你最讨厌谁?

不少人回答:唐僧。说他胆小懦弱,不辨忠奸,说话啰里啰嗦,办事糊里糊涂。

与凌霄宝殿上大闹天宫的美猴王相比,唐僧显然逊色得多。

然而,历史中真正的唐玄奘,却是一等一的“狠角色”。

他10岁在洛阳净土寺剃度出家,20岁誉满京城,被称为“释门千里驹”;

26岁私往天竺,西行求法,践流沙之浩浩,陟雪岭之巍巍,九死不悔,声震五印;

43岁,用二十几匹马,将650部经书驮回长安,余生皓首穷经,用十九年译出1300部经卷。

唐太宗李世民称赞他:“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

唐玄奘生逢乱世,幼年失怙,坎坷的命运下,他心生慈悲,立志取经,普渡世人。

为了理想,他狠心告别过去,置身险境;为了初心,他狠心拒绝荣华,选择孤独。

狠,并非冷漠残忍,而是果断抉择的智慧,坚守内心的魄力,矢志不渝的勇气。

狠心告别过去 专心走向未来

隋文帝仁寿二年,玄奘出生在洛州一官宦之家。他俗名陈祎,出身门第远比西游记中的“江流儿”高不少。

先祖为东汉名臣陈寔,曾祖父曾任北魏上党太守,祖父更是担任过北齐国子博士。

可谓儒学世家,累世公卿。

然而,到了玄奘父亲陈慧为官时,政局衰微,官场昏暗,陈慧无心政治,辞官归隐。

玄奘是家里最小的儿子,备受长辈的喜爱,从小就在父亲的引导下,博览群书。

然而,安稳的日子,在玄奘9岁时,戛然而止。这年,父亲猝然离世,母亲早亡的玄奘一下子成了孤儿。

当时,二哥长捷已出家为僧,为了照顾幼弟,便将玄奘接到洛阳净土寺。也是在这里,玄奘有了参悟佛法的机缘。

一天,朝廷委派大理寺卿郑善果,主持14名僧人的剃度大典。刚刚十岁的玄奘,远远地站在门边,眼神里充满期待。

郑善果见玄奘神态不俗,问他:“你也想剃度吗?”

玄奘点点头。

又问他:“你出家是为了什么?”

玄奘说:“远绍如来,近光遗法。”

正是从这一刻起,弘扬佛法,普度众生的理想,在玄奘心中,生根发芽。

郑善果被玄奘的坚毅打动,破例为他剃度。

爱因斯坦曾说:“每个人都有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努力的方向。”

为了理想,玄奘狠心与过去告别。

从此,他不再是陈祎,不再纠缠于世间的纷争,不再感伤于坎坷的命运,往事清零,心境澄澈。

专注于佛法的玄奘,渐渐地名声在外,但他丝毫没有自满之情,反而忧心忡忡。

因为他发现佛经内容混乱,纰漏甚多,有不少重要的经典遗失了。

为此,玄奘与一众僧侣,上表朝廷,请求去印度游学。结果却是,朝廷严禁任何人出关。

与西游记里优柔寡断的唐僧不同,玄奘是刚毅果断的热血儿郎。所有人都退缩了,只有他决定西去。

玄奘告别过去的身份,告别当下的安逸,专注地走向理想,踏上一条少有人行的路。

人生本就得失无常,生活本就充满遗憾,纠结于过去,满心委屈和不甘,只会让自己在死胡同里打转。

狠心告别过去,才能从容面对未来。

对自己狠一点 离成功近一点

一说起唐僧,脑海里常常浮现这样的画面,他被妖怪绑在柱子上,泪眼模糊地等着徒儿来救。

而真实的玄奘,绝非这般软弱,他是条硬汉,骨子里有一股狠劲。

因为偷渡出关,他曾落到了瓜州州吏李昌手中。

面对官府的逼问,玄奘坦言道:“我要去西方求取佛法,无论怎么责罚,我绝不后退一步。”

李昌被玄奘的坚定深深触动,放他西去。出关后,玄奘来不及喜悦,因为他即将面临生死的考验——八百里莫贺延碛。

狂风肆虐,沙尘蔽日,天地间只有一僧一马。玄奘驻足四望,上无飞鸟,下无走兽,一片死寂。

水喝干了,脚磨破了,马儿也累瘫了,玄奘还在硬撑,他头重脚轻,踉踉跄跄,但还是坚持着找到了水源,走出了荒漠。

人的一生中,注定有一段至暗的路,无人相伴。对自己狠一点,激发出内在的潜能,绝处逢生不是不可能,命运的转折点,或许就在不远处。

穿过莫贺延碛,玄奘到了最为崇佛的高昌国。

国王麴文泰是虔诚的佛教徒,听闻东土高僧来访,举全国之力,盛情款待。

在高昌国的日子,与一路走来的辛苦相比,可谓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国王赐给他精舍、斋饭、僧服,也有不少僧侣,甘愿侍奉左右。

然而,声色犬马,是另一种严厉的考验。俗话说,没有吃不了的苦,只有享不了的福。

古往今来,多少人没有被困苦打倒,反而被安逸摧毁。

玄奘深谙此理,休整了几天后便辞行。但麴文泰软硬并施就是不放。

为此,玄奘绝食对抗,他再次狠心地将生死度外,也再次赢了命运。

麴文泰见玄奘如此决绝,只能放他走。

有人说:“当你足够强大时,外界一定会因你而改变。”

对自己狠一点,经得住困苦的磨练,顶得住安逸的诱惑,你强大了,全世界都会让路。

没有霹雳手段,莫行菩萨心肠。靠着一股“狠劲儿”,玄奘走过西域诸国,将五万里路云和月,闪在身后。

高不可攀的雪山、毒虫异兽的山林、险象环生的沼泽,他都无所畏惧地走过;

主张灭佛的国度,盗贼四起的村落,爱斗嗜血的民族,他都一视同仁地度化。

真正的勇者,都是豁得出去的狠人,与困难顽强对抗,才能破局重生。

狠心说不 主宰自己的人生

每次看《西游记》,总会为唐僧到达西天后,被还阿傩、伽叶刁难而愤愤不平,他们先是和他要“人事”,后又传了无字经书,一番折腾。

虽然知道这是佛祖的考验,但尊者们傲慢的态度,总让人意难平。

好在,真实的情况是,玄奘到达那烂陀寺时,受到了非比寻常的接待。

寺主戒贤派了四名高僧迎接玄奘,还有二百多名僧侣,一千多名信众举着幡盖、鲜花随行。

摩揭陀国的那烂陀寺,是玄奘心中的圣地,也是他历经千难万险要到达的地方。

在当时,那烂陀寺有佛学界最高的权威,最全的典籍,也有最热烈的学术氛围。

玄奘在那烂陀寺尽情地钻研,五年后,又周游印度,随处问学,开坛讲经。

但是,异乡虽好,也敌不过对故乡的思念,更何况,少年时的发愿,始终无法忘怀。

玄奘已经是印度最负盛名的高僧,上至国王,下至百姓,无不真诚地挽留他。

虽然对这方水土依依不舍,但玄奘还是狠心地拒绝了信众的一番好意。

贞观十五年夏,玄奘辞别那烂陀寺,自钵罗耶伽国出发,翻越大雪山,沿着新疆南路走了整整四年,终于在贞观十九年正月,抵达长安。

玄奘的人生迎来了又一个高峰,李世民派房玄龄安排迎接的仪式。

那天,长安的达官贵族,平头百姓竞相聚集在路边,他们烧香散花,场面盛况空前。

一个月后,玄奘在仪鸾殿谒见唐太宗,将十八年来,所见所闻,一一酬答。

伴随着至高荣誉而来的,是进退两难的选择。

李世民见玄奘有公卿之才,有意让他出仕为官,常伴君侧。

面对人人敬仰的唐太宗,面对人人艳羡的前程,玄奘毅然决然地说:不。

坚守住自己,退却的只能是别人,李世民只好作罢。

回到长安弘福寺的玄奘,马不停蹄地投入到翻译经文和传播佛法中,将外界的喧哗挡在禅门之外。

几年后,李世民再次请他出山,玄奘依然说:不。

后来,高宗李治继位后,手腕更硬,几乎到了逼迫的程度,玄奘还是说:不。

作家陆琪曾说:“大家都认为,帮人才有力量,而实际上,拒绝是一件更有力量的事情。”

狠心拒绝的背后,是清醒的认知,是敢于担当的勇气,是主宰人生的能力。

敢于说“不”的玄奘活出了自己,余生十九年,致力于佛经的翻译和传播。

最终,成为汉传佛教四大翻译家之一,成为人人尊重的一代高僧。

公元664年,玄奘安然离世,走完了六十余载辉煌的一生。

他幼年失去双亲,成长于迷离的乱世,往游西域,步步艰险,九死一生。

及至晚年,归隐译经,摒弃功名利禄,独守青灯古佛。

为了理想,他的心永远坚韧,为了自由,他永不屈服。

《菜根谭》有言:“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从烈火中锻来,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须向薄冰履过。”

想要有一番作为,就得狠下心来,逼自己去历练,想要有所成就,就得狠下心来,逼自己去选择。

余生,不妨做个有点“狠心”的人,于事不纠缠,于人不迁就,于心不勉强。

与君共勉。

作者 | 瑾山月

图片 | 《西游记》剧照

《西游记》这个取经团队的领导,为什么必须得是唐僧?

 少时读《西游记》,最佩服孙悟空,最看不起唐僧。

  孙悟空该有多威风!七十二般变化,上天,入地,下海,无所不能;降龙伏虎、除妖锄怪,战无不胜。唐僧呢?一无所长,除了念经,啥也不会。虽有一个紧箍咒,还算懂点法术,也不过是观音菩萨看他可怜给他的。他凭什么当师父?要论本事,孙悟空最有资格做师父。

  长大后才知道,是我肤浅了。

  在今天的我看来,孙悟空本事再大,也是给唐僧打工的,高级白领而已,最多算一个降妖专业的领军人才。唐僧却是天然的领袖人物。单看专业技术,唐僧确实无能,面对妖魔鬼怪,只会善哉善哉!但阵前冲杀,原本就不是元帅的活。在西天取经这个团队中,唐僧才是灵魂人物。这个团队如果交给孙悟空,团队难免散伙,取经大业难成。

  可见,对于团队领导者而言,最核心的看来不是专业技术,一定有别一种素养在。细看《西游记》,似乎在字里行间看出了以下几个关键词:信仰的力量、识人与用人、利益共同体。

信仰的力量

  信仰的力量是巨大的。

  美国领导力研究者查普曼在《发现,然后培育你的领导力》一书中提出了一个经典的领导力模式,该模式包括六个要素,其中第一条,就是领导者必须“充满理想色彩的使命感”。

  《西游记》中的取经团队领袖是唐僧,这是一位德性学问好但社会经验少的管理者。那么,唐僧究竟是如何带领团队完成西天取经这一伟大使命的呢?第一法宝,就是信仰。

  唐僧带这个团队实属不易,面临着诸多困难。

  从外部看,这个团队面临着各种艰难险阻,困难重重,诱惑多多。九九八十一难,就是八十一道关卡,任何一关过不去,不仅取经大业难成,团队本身也将万劫不复。

  从内部看,团队成员复杂,唐僧的徒弟们都是有前科的刑满释放人员,能力品行参差不齐,价值追求各不相同。孙悟空是团队中的技术骨干,但个性倔强不受约束,难于管理;猪八戒,本领不大,欲望不小,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沙僧虽勤勤恳恳,埋头苦干,无欲无求,但也是一位短板明显的成员。

  正如佛祖如来所言:

  (孙悟空)因大闹天宫,吾以甚深法力,压在五行山下……猪悟能,汝本天河水神,天蓬元帅,为汝蟠桃会上酗酒戏了仙娥,贬汝下界投胎,身如畜类,幸汝记爱人身,在福陵山云栈洞造孽,喜归大教,入吾沙门,保圣僧在路,却又有顽心,未泯……沙悟净,汝本是卷帘大将,先因蟠桃会上打碎玻璃盏,贬汝下界,汝落于流沙河,伤生吃人造孽,幸皈吾教……

  要带领这样一个团队,实在是任重而道远,确实是考验团队领袖的高难考题。应该说,在这场大考前,唐僧经得起考验,交出了一份圆满的答卷。可以说,在这个团队中,孙悟空开过小差,当过逃兵;猪八戒动辄“散伙回高老庄”,沙僧则随大流缺主见。唯独团队领袖唐僧,从来没有任何犹豫彷徨。可以说,在取经过程中,唐僧哪怕稍微动摇那么一次,这个团队就会土崩瓦解。

  在西天取经团队中,唐僧的角色是师父。

  这个师父,就是导师,是团队精神的塑造者、引领者,肩负着教育团队成员的巨大责任。信仰教育,不靠说教,靠教育者本人的信仰坚定,如此才能激发团队成员的信仰。唐僧本人信念坚定、意志顽强、百折不回,这是团队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

  唐僧是个好导师。

识人与用人

  教育者,还需要善于识人用人。

  教育者首先要学会因材施教,引导受教育者在做事中成就自我。人事人事,会识人用人,才能成大事。

  看看现代企业的发展史,我们发现,最早的企业管理者多半是车间主任出身,后来则是财务主管出身,再后来是人力资源主管出身。这里面暗含着一个逻辑 :一个企业,在原始阶段,靠技术立身;中级阶段,靠资源发展;成熟阶段,靠用人发展。正如原始社会,谁最会打仗,谁就能当酋长,因为生存是第一需要。进入文明时代,谁拥有资源多,谁能当首领。最后则是,谁最善于用人,谁最有竞争力。

  唐僧很了解自己“学生”的长处短处,因此能够知人善用:悟空本领大路子广,让他承担安全工作;沙僧踏实本分,适合担任后勤主管;八戒毛病不少但具有情绪价值,可以维持团队内部关系。唐僧作为“团队导师”,则负责掌控团队终极目标。在这个团队里,每一个成员都不可或缺,每一项人事安排也不能错配。

  还用历史说话。唐僧的教育管理智慧,也可以用刘邦与项羽来加以印证。

  论个人战斗技术,十个刘邦也不是项羽的对手。项羽一直以武功高强而自得,很瞧不上没啥本事的刘邦,到最后居然说“我们单挑,一决胜负”。刘邦则笑嘻嘻地说,“我不和你角力,我和你斗智”。因为刘邦明白这个道理:作为领导者,自身专业能力强,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善用专业人士,才是核心领导力。

  刘邦手下有经济管理大师萧何,有军事奇才韩信,有顶级智囊张良,能让这些一等一的人中英才为自己效力,这就是刘邦的本事。项羽却连一个范增都用不好,最后弄得众叛亲离,一败涂地。除了一身好武艺,项羽其实短处不少。

  项羽其实和孙悟空一样,适合担任一个团队的技术骨干,却鬼使神差地做起了团队灵魂,最后免不了失败的命运。从管理学角度看,项羽倒是适合给刘邦做手下。但项羽不这么认为。他觉得自己出身好、本事大,理当做天下之主,却不知刘邦才是真正的天选之子。

  项羽的悲剧在于,原本只具备技术骨干的资质,却被安置在董事长的位置上,而且自己居然也认为自己就是董事长的最佳人选。德不配位,最后必然以悲剧收场。

  刘邦早年江湖闯荡,与三教九流的交往,都成为他成就大事的资本,刘邦没啥技术,但他最大的本事就是善识人、会用人,哪怕最后当上皇帝也会高唱《大风歌》“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因为刘邦自己没技术,所以他特别重视技术人员。而项羽自己是技术高手,所以一般技术人员他都看不起。这种人如果只是一般白领,倒也无妨,你清高自傲那是你个人的事情,一旦被放在领导岗位上,那就必然导致悲剧。

  识人用人的另一个要义,是能容人之短。因为,基于人性的教育才是好教育。

  譬如,唐僧本人堪称道德修养的高峰,但如果以这个标准要求他的徒弟,那简直就是一场灾难。好在唐僧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他信仰坚定,意志刚强,面对名利财色毫不动心,但他绝对没有道德洁癖,没有因为自己道德高尚而看不起徒弟的道德缺陷,相反,他很理解很包容动机不纯、具有许多人性弱点的徒弟。以猪八戒为例,他几乎具有人性中所有的主要弱点,例如贪财好色、好吃懒做,唐僧却能够大度包容,激发其善心善念;这个猪八戒一路上还不断鼓噪散伙,动摇军心,唐僧也总是既往不咎。这样的包容,最大限度地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人,使他们共同参与到最伟大的事业中来。八戒贪财好色好吃懒做,唐僧从来没有因此鄙夷训斥,相反倒是时时关怀体谅“八戒食肠宽大”,多吃多占的事情总是想着八戒,平时也如宠溺幼子般对八戒的诸多毛病采取宽容态度。

  海纳百川,不仅仅是指吸纳多种异质元素,其实还指能够包容一些对立的甚至是负面的元素。大海的博大,除了能够吸纳多种元素外,还在于它具有能“藏污纳垢”而却不“同流合污”的本领。

  唐僧非常清楚,生而为人、为神,免不了存在性格上的一些瑕疵和人性上的一些弱点,在完成取经这一伟大使命面前,这一切都是可以包容、可以引导的。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完成伟大的神圣的使命而努力,这才是一个导师、一个领袖应该做到的。

  由此看来,作为一个教育者,如果具有不粘锅性格和道德洁癖,那简直就是一场灾难,吹毛求疵,斤斤计较,只能使得伟大的教育使命毁于一旦。

  但是,包容并不是无原则的迁就,唐僧对于一些小错可以不计较,但是一旦徒弟违反团队核心价值则必然予以惩戒,并不惜驱逐团队核心成员。对于违规者必要的纪律威慑不可缺少,例如对于孙悟空这样桀骜不驯的员工,紧箍咒有时就显得必不可少。

利益共同体

  唐僧的可贵之处在于,他能够将团队整体利益与成员个体利益加以整合。请看,取经这一伟大事业一旦完成,整个团队无上荣光,唐僧本人自然功德圆满,而团队中这些有着“犯罪前科”的成员都能 够脱胎换骨成仙成佛,这样的最终激励政策确实极大调动了所有成员的积极性。西天取经团队成分复杂,修为不同。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一旦取经成功,所有团队成员都能够位列仙班,可以洗去以往罪愆, 获得不坏金身。经过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完成取经大业之后,唐僧被封为旃檀功德佛,孙悟空为斗战胜佛,猪八戒为净坛使者菩萨,沙和尚为金身罗汉菩萨,白龙马为八部天龙广力菩萨。最终,每一位团队成员都功德圆满,皆大欢喜,这是团队利益的最大化。

  一个社会,一种理论,哪怕远景再美好,如果忽视社会成员的利益,一味用高大上的道理与信仰要求众人、约束众人,那是对其成员的不负责任,也是难以持续的。

  利益共享,也是教育的要素之一。教育的神圣使命在于:教育既为社会谋长远的发展与幸福,也为受教育者本人谋发展与幸福。在这个意义上,教师与学生、社会与个人都是利益共同体。

  古典名著,具有多重价值。无论我们从哪个视角切入,都能够获得极为丰富的启示,得到许多智慧的启迪。

  在这个意义上,《西游记》就是一部教育启示录。

来源:光明日报博览群书

编辑:苗苗、姜雯婷(实习)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玄奘简历

玄奘

唐代著名高僧

玄奘(602-664),唐代高僧,我国汉传佛教四大佛经翻译家之一,中国汉传佛教唯识宗创始人。

中文名

玄奘

别名

唐僧、唐三藏、陈祎

出生地

洛阳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

出生日期

602年

逝世日期

664年

生平事迹译经事业弟子

生平事迹

玄奘本姓陈,名祎、洛阳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13岁出家,21岁受具足戒。曾游历各地,参访名师,学习《涅槃经》《摄大乘论》《杂阿毗昙心论》《俱舍论》等经论。因为感到各师所说不一,各种经典也不尽相同,于是决定西行求法,以解迷惑。曾陈表朝廷奏请去西方求法,未被允准。贞观三年(629)朝廷因饥荒允许百姓自行求生,他即从长安出发,经姑臧出敦煌,经今新疆及中亚等地,辗转到达中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进入当时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师从戒贤学习《瑜伽师地论》《显扬圣教论》《对》《集量论》《中论》《百论》《俱舍论》《大毗婆沙论》《顺正理论》《因明论》《声明论》等论典,着重钻研《瑜伽师地论》,兼学梵书《声明记论》。不久,声名大起。五年后,游历印度东部、南部、西部、北部数十国。回到那烂陀寺后,戒贤让他主讲《摄大乘论》《唯识决择论》。著《会宗论》三千颂,融会了空有二宗,批驳了师子光反对《瑜伽师地论》的观点,因而受到戒贤的赞赏。曾和“顺世论”者辩论获胜;还奉戒贤之命独自同小乘论师辩论并获胜。戒日王在曲女城为玄奘设无遮大会,玄奘宣讲大乘教义,获得更大声誉。于贞观十九年返回长安。史书记载,玄奘西行求法,往返十七年,旅程五万里,所历“百有三十八国”,带回大小乘佛教经律论共五百二十夹,六百五十七部。归国后受唐太宗召见,住长安弘福寺,后又住大慈恩寺。

译经事业

从贞观十九年开始,约二十年间,主要从事译经事业,先后译出大小乘经论共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其中主要有《大般若经》《解深密经》《大菩萨藏经》《瑜伽师地论》《大毗婆沙论》《成唯识论》《俱舍论》等。他还曾把《老子》和《大乘起信论》译为梵文,传入印度;将入印路途见闻撰写《大唐西域记》十二卷。

弟子

玄奘弟子有几千人,著名的有窥基、圆测、普光、法宝、神泰、靖迈、慧立、玄悰、神昉等。

#历史的今天#​#弘扬中华文化 传承华夏文明#

来源:​中国皇帝通史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