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排盘 > 六爻排盘

日午(日午念什么)

时间:2024-01-18 03:30:39 作者:依稀久忆 来源:用户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网课纪实(2022.4.9———4.12)

#教育听我说#

一、利用视频,组织互动,上好网课。

这几天学的是“综合性学习”部分,分为“读书分享会”、“制作小诗集”、“说说你的心愿”三部分。

目前正在进行的是“读书分享会”部分。共七篇文章,选文意在引导孩子们选取合适的角度、恰当的入口进行读书分享。我设计了5课时分享会。

因为是“视频模式”,所以,我提醒学生:只要在独立的空间,家里有绝对安静的环境,就一直开着语音。这样,交流起来特别顺畅,虽然是网课,但是师生互动方便和谐。我还特意让学生用“姓名+答案”的格式发表观点。几天的学习下来,学生能围绕“抓关键句把握文章内容,通过神态、言行描写感受人物的品质,通过场面描写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搜集资料,进行深层次理解”这四方面展开谈论与分享。

其实,钉钉里还有个“在线课堂”。但在“新手体验群”没有这个选项,要想测试,还得在班级群里进行。反复搜索了网上的解释,是这样写的:在线课堂,适用于学习,可以直接在黑板上写字,同学们们也可以直接看到,并且同学可以开启摄像头,让老师看到每个同学的上课状态。这样一看,感觉和视频会议的“课堂模式”没有区别,还是等着和同学们在班级群里测试一下。

总之,网上授课,要数通过视频,与学生面对面这种方法好。

二、继续搭建“云自习室”。

4月9日、10日是双休日,不放假,网课依旧。

下午的自习时间和自主阅读时间,我还是搭建“云自习室”,为孩子们创设共享空间。

10日下午无意中说起视频的发起,好几个孩子说每个人都能发起。哦?谁愿意?郭奥、杨越、陈锦瑞立刻做出回应。我即时安排他们做这项工作,包括早读、午读和下午的自主活动。这样,更有利于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当然,我全程跟进。

三、经典读起来。

早读、午读还是读《论语》第十六章。

11日下午的午读,咦?怎么不进?这时,杨越打电话:怎么都连不上。我一试,果真。情急之下,我通过“腾讯会员”组织了午读。后来,我想:大概是三个孩子同时发起,“堵车”造成的。于是,我给三个孩子编号,每隔3分钟,1号不发起就2号发起,2号不发起就3号发起。

12日早读,七点零八分了,怎么还没反应?这群孩子,到底还是孩子啊!还是我发起吧。等孩子们读了一会儿,我才猛然想起应该是七点半呢!哦,呵呵,有点绷太紧了。

《论语》第十六章已经读了一段时间,再读两天,周五进行背诵。

四、批改作业。

发现几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1、拍照不清晰,模模糊糊看不清楚;

2、字迹潦草。大概是网课,思想较为松动。

我一一留了言,并在上课时进行了强调。

期待后续有所改观吧。

五、设计“三星”评选活动方案

4月9日上午,网课之余,设计了一个“网课期间三星评选活动方案”。

“三星”为作业之星、听课之星、读书之星。

1、作业之星评选标准

(1)独立写作业,及时、全部完成。

(2)格式规范,时间、课题等项目齐全。

(3)书写整洁美观,涂涂改改少。

(4)作业正确率高。

(5)及时上传,无缺漏。

(6)及时改正,格式规范。

(7)认真完成背诵作业,并有印证材料。

2、听课之星评选标准

(1)云课堂上认真听课,能积极发言。

(2)积极参与课堂上的答疑活动。

(3)能针对老师的提问,回答出高效、有质量的答案。

(4)思维活跃,具有多向思维、多结论思维、头脑风暴思维。

3、读书之星评选标准

(1)每天的阅读时间不少于40分钟。

(2)认真做好读书笔记,或批注在书中,或记在阅读本上。并有印证材料。

(3)阅读质量高,能讲述书中精彩片段,了解作者、主人公及时代背景。

(4)每天坚持背诵一首学校下发的经典诵读古诗。

神秘的“天干地支”二十二字详解之“午”国学 康熙字典的故事

《说文解字》之十二地支系列 第七讲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本讲的两个话题:

第一个:解读十二地支的第七字:午

第二个:《康熙字典》的故事以及它的意义

解读“十二地支”第七字:午

“午”字,排在十二地支的第七位,午字的本意就是我们现在所用的“杵”(chǔ)。

它是个象形字,甲骨文的字形就是两头圆粗、中间有细腰这样的一个“杵”形,在古代,这个“午”是用来舂米的工具(它的原始意义)。

“午”字的金文字形,他把上端左右加了两个把手,可以让两个人共同抬着,舂多一点、重一点的东西。后来到了小篆的形体,这个午字就不像“杵”了,楷书就更不像了。小篆字形中,将原本中间的“点”演变成了“横”。

既然“午”的本义就是“杵”,那么以杵捣臼才能舂米。我们想像一下,舂米,就是上下来回相对的动作,所以“午”就有抵触违背的意思。后人就把“午”加了一个“竖心旁”,形成了忤逆的忤,表示叛逆,不顺从;或者加一个“走之底”就是迕,迕是指背道而行的意思,也有“不顺从、来回折腾”的意思。

《庄子》里边就说:“倒道而言,迕道而说者,人之所治也,安能治人?”古代有大不敬、十恶不赦的罪,其中就有“忤逆”。忤逆就是不孝养父母、甚至杀父杀母。忤逆也就是跟父母的意志相违背,跟国家的法律相违背。

忤逆,代表不顺从,由不顺从又可以引申出纵横交错的意思。所以“午”这个字,还有纵横交错的意思。比如说,在《礼记》里边讲用食物来祭祀的时候,经常用一个词叫“午割”。“午割”可不是中午的时候割肉,而是一横一竖纵横交错的割!

当“午”字被假借为地支第七位,它自己的本意就消失了,所以才造了这个“杵”。午和杵就有了明确的分工,“午”就专门用于地支里边的一个符号!

在我们都会背的这句“锄禾日当午”里,这个“午”当然是指的是一天当中的中午,这就是用地支来计时。所谓夜半子时、正晌午时,“午时”指的是中午的十一点到下午一点的这个时间段!子时则是指半夜的十一点到凌晨的一点钟。

我们还可以这么理解,将“午”字排在十二天干的第七位,也正是“过半数”的时候,十二的一半是六,而七则是刚刚过了“半”。这就和一天当中“中午”的午时相适应了。从前面我们已经分析过的六个字中,可以总结得知,“天干地支”的任何一个字排序都是有讲究的,绝非胡乱排列,这也正是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之所在。

“午”还是个部首字。在《康熙字典》里边,凡是由“午”组成的字大都与违背或抵触有关系。

另外“午”与“五”同音相通,所以,在一年之中,午又指每年的五月份。

所以《说文解字》里边说“午,五也。五月阴气午逆,阳冒地而出也。” 意思是说五月阳极而阴生,这个意思正好又类同于“逆转”。就像以杵捣臼时,来回交替的样子。

“午”这个音还通跳舞的舞。天地交午,即指的是天地氤氲之气,交午于午时。午时一阴生,子时一阳生。在午时的时候阳气发展到了极致,阴气开始上升了。阴阳二气,氤氲交感,他们交舞于午时,好像在空中舞蹈一样。所以,午时是阳气旺盛到极致的时候!

以上所讲,就是“午”字的一个演变与发展过程,相信大家读完之后一定各有所得。

《康熙字典》的故事以及它的意义

上面我们提到了《康熙字典》,那么我们就再来具体谈谈《康熙字典》。

有一句古话是这么讲的:何为国学?五经文言何以复兴?《康熙字典》。

据说清朝顺治皇帝出家离宫之前给他的儿子玄烨留了一封信(玄烨也就是后来的康熙)。这封信最后没有署名,它只写了两个符号或者说就两个字,两个什么字呢?“八叉”。

玄烨不知道什么叫“八叉”,问了好几个大臣,有个大臣后来跟他说,把八叉合起来念“父”字。这封信可能是你爹给你的遗言吧!玄烨才知道这个是父亲留给他的信,于是乎他就立了一个志愿,要把天下所有的字通通攒在一起,让大家能有一个地方查找这样的字。后来在他主持下编的这本大字典就叫《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是在康熙年间,由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的学者奉旨编纂的一部大型的辞书。那么它的基础是什么呢?是明朝的两部字典《字汇》和《正字通》。在这两部辞书字典的基础上加以修订,用了六年的时间完成。所以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的,也就是政府出钱来修的字典。

《康熙字典》采用的是部首分类的方法,他是按笔画排列单字。如果我们不熟悉部首和笔画的话查字很难。它按照部首分类,按笔画排列单字,按照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分成十二集,每集又分成上、中、下三卷。

按照韵母、声调以及音节的分类,然后排列韵母表对应汉字。这样收录了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汉字。它是我国辞书编撰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在以后的二百多年时间里,它一直是一部影响最巨大的、使用最广泛的字典。以后出品的很多的字典,几乎都是在他的基础上增删而成的,而且以后没有任何一部字典,收字能够超过它的。它不但把古代字书里所有的字几乎全部收录进去了,就连一般见不到的生僻字,在这里面也可以查到了。所以《康熙字典》是一部很重要的辞书。

《康熙字典》它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音义收集得特别的详细,而且条理特别清晰。所以在今天如果你是做古文字学的或者是我们学国学的,这本书还真是离不开呢!

最后,希望通过此讲,能让大家更了解汉字中蕴藏的奥秘,更喜欢汉字。欢迎大家点赞、转发与收藏。

有兴趣的朋友请关注#广老师讲国学#“,我会不断的更新,同时也欢迎大家在文下留言评论,因水平有限,难免讹误,还望大家不吝赐教,共同进步。

恍惚间,古桥边

疫情之后,你想去哪里?

也许有人会说:我想去山水田园间,洗洗心,清清肺,沐浴在春和景明下,畅快地撒欢;也许有人说:我想去热闹的商场,看人来人往,复享往日的繁华。也许还会有人说:我想去寺庙,安抚沉痛之心,再为遇难之人祈福;一场疫情,带给了每个人不同的痛,但是最终,人人都会找到抚慰自己的方式。

对我来说,最想在疫情结束后,去寻访和探望那些存于山水之间,藏尽了人世烟火,但又独立于尘世之外的古桥。想看看它们,在经历了千百年的风吹雨打后,如今却依然能顽强残存的样子。

从小,便对古桥有情结,年龄越大,情结反而越深。

总觉的世间一切事物在经过时光的过滤后,都会充满美感,越久远越美,越残破越美。古桥虽破旧,但充满了人类生活的热烈气息。

我想,也许在很多人的记忆深处,都横亘着一座静默的老桥。

这座老桥从你出生时,就已经存在了许久。童年的你,和伙伴在上面奔跑、玩耍。青年的你,在桥上与父母离别,在他们的注视下,去遥远城市求学、工作。待到年迈时,回归故乡,所有的一切都已物是人非。但唯有那座老桥,和少年时的一样,长满青苔,沉默不语。

中国是桥的故乡,自古就有“桥的国度”之称。每一座有历史的城市中,几乎都会有古桥的身影。

燕赵的联拱平驰,屹立在骏马秋风的冀北,气势雄壮;水乡的薄拱轻盈,凌波于杏花春雨的江南,秀丽如画;泉州安平长桥,一如压海长堤,雄健为闽南之冠;大渡河边,群山高耸,泸定桥一线横空,凌云飞渡。

千百年来,无论经历了多少战火纷飞,风雨摧残,可那屹立在中国的古桥,却始终青苍不息。

总觉得中国的古建筑里,古桥最为智慧。它有一种虚幻易逝的圆满,就像一位智慧通达的老者,静静地坐在那里,心已出世,可身子还在俗市之中,接引众生。千百年来,早已将人世情长看的透透的它,却依旧选择慈悲的守护,默默地在此岸和彼岸之间引渡着。

图片 | @陈帆fotochen

凉风乍起时,凭栏韩水岸,望江上明月升,不知你是否也会想起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虽说江流宛转,物是人非。可古桥,却依旧沐浴在古时明月之下,也伫立在今夕之朝。

看一座古桥,就是看一段历史,一种文化,一个故事,一缕情丝,一方烟火,一场回忆。古桥,是人世间最情长的地方。

图片 | @天山百度

沈从文说:在青山绿水间,我想牵着你的手,走过这座桥。桥上是绿叶红花,桥下是流水人家,桥的那头是青丝,桥的这头是白发。

古桥,既是方寸之间,也是天涯万里。

王家卫说:“有时候我昨天遇到一个人,感觉他非常有意思,印象深刻,但后来就再也遇不见了,这就是人生。”人生总是有着各种各样的错过,萍水一逢后,又继续各自向左走向右走,相忘于江湖。

图片 | @行摄大表哥

古往今来,多少流传千年的美丽故事都是从一座桥开始的。

从许汉文和白素贞的断桥相遇,到梁山伯与祝英台长桥的十八里相送,再到汉朝开师张良在桥上遇一老人的拾履之恩得到《太公兵法》,中华文明的传承和民间的爱恨江湖都离不开古桥作为载体。

远远绵绵,细细潺潺。古桥承载了四季沧桑,却留下了中国最朴素的文化情怀。岁月变换,波澜不惊。这是我一直深深眷恋着它的原因。

图片 | @陈帆fotochen

一桥枕清梦,人间世日长。

古桥,浸透着人们的眷念、弥漫着老时光的况味。

从古到今,它总能很自然地使人感受到画一般的意境,诗一般的情感。从《诗经》“亲迎于渭”“造舟为梁”,到清代黄仲则的“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之句,历代诗人词客,总会以桥诗入画,或以画记桥,触绪牵情。

图片 | @甪直古镇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枫桥夜泊》中,张继的桥,是漂泊浪子的羁旅愁思。

“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皋。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

《少年游》中,柳永的桥,是泪湿栏杆的折柳送别。

“红桥飞跨水当中,一字阑干九曲红。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

《冶春绝句》中,王士祯的桥,是美好春日的浪漫邂逅。

“记得当年草上飞,铁衣著尽著僧衣。天津桥上无人识,独倚栏杆看落晖。”

《自题像》中,黄巢的桥,是繁华落尽后的沉静豁达。

中国的文化,在桥的这一头,蜿蜒到桥的那一头。写不完小桥流水,念不尽画桥一望,半烟半雨,半梦半醒。桥上望一路的山水风景,桥边吟一路的人生画卷。彼岸如画,往事如烟,一桥,一念。

江南水乡里的一座座古桥,就像一道彩虹一条玉带一轮满月。

伫立桥边,时常会想起杜拉斯《情人》开头的那句话:“我认识你,并且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地来告诉你,与那时相比,我更爱你如今备受摧残的容颜……”

从不同的年代而延续至今的古桥,就像是一册册内蕴丰富的古书。那些被摩挲光滑的花岗岩栏杆和石板,像极了一个家族的血脉,生生不息,亘古绵延。

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命,一座桥也有一个桥的命。每次去江南旅行,总要长久地驻留在古桥上,呼吸着它的气息,打量着它的前世今生。它从何时出现?历经怎样的故事?承载了多少的悲欢离合?看透了多少的人世情长?思想恣意地驰骋着,就像推开了一扇紧掩的木门,走进了另一种岁月。

清溪隐隐,飞桥迷离。晚烟晨雾,一桥锁旧梦。恍若尘世之间,又在尘世之外,美景入心,一行一吟。村落深幽,桨橹吱呀,隔案人家,有如在画。听水声幽幽,看渔舟轻泛,撑一支长篙,点一痕涟漪。江南枕水人间,便如世外桃源。半烟半雨溪桥畔,渔翁醉着无人唤。

图片 | @行摄大表哥

流水断桥芳草路,淡烟疏雨落花天。

三月,春、雨、油菜花、新绿、乡野、拱桥、老屋,当这些元素并置眼前时,便是人间烟火极致处。

疫情之后,不知你是否也愿意同我一样,再去探一探那古桥?

今年立夏逢“吉日、首日、二七日”啥意思?有什么说法

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夏季开始的第一个节气。在老一辈看来,“四立日”在四季中起着主导作用,“四立日”就是指每个季节开始的第一个节气,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今年立夏交节日“逢吉日、首日、二七日”,老人们认为这是一种预示,什么是吉日、首日、二七日呢?有什么说法?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

立夏逢“吉日”

在老一辈眼中,日子有好有坏,对于吉凶日,他们是深信不疑的。毕竟我国古代的择吉文化自古以来一直深入人们的思想,无时无刻地都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比如,婚姻嫁娶或一些重大事情要办时,老人们都会去查一下老皇历,看看日子是吉是凶,这也是人们趋吉避凶的一种俗信。

吉日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黄道日”,据《汉书天文志》记载:“日有中道,月有九行。中道者,黄道。”就是说,太阳在中道运行,月亮的运行的九条轨道中,中道就是黄道,又叫作光道。

黄道日是我国传统历法“皇历”(万年历)中的特有词汇,指的是诸事皆宜的日子。皇历以“十二神煞”中的“青龙、天德、玉堂、司命、明堂、金匮”称为六黄道日,又以“十二值日”中的“除、危、定、执、成、开"为小黄道日。这黄道六神值日之时,诸事皆宜、不避凶忌,因此,也称“黄道吉日”。

今年的立夏节气交接时间是公历的5月6日,农历的三月十七,通过老皇历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危”字,这说明此日是个黄道吉日。按照老一辈的说法,不但此日是吉日,在气候上,立夏作为夏季的一个节令,可能整个夏天都不会太热。

立夏逢“首日”

“首”就是开始,由于古代天干地支的纪日方法以甲子开始排序循环运用的,因此,也称甲子日为“首日”。天干地支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为十二地支,来相互配合,谓:甲子、乙丑、丙寅……以此类推,甲子日也就是干支历法之首。

老一辈认为,立夏逢首日,就具有一定的权威性,立夏这天如果下雨,将预示着夏季的一段时间里雨水就会很充足,要提前做好防涝工作。如果立夏这天是晴好天气,将预示着夏季的一段时间里会干旱少雨,要提前做好抗旱工作。

立夏逢“二七日”

大家知道,立夏节气在公历上基本上是固定的,于每年的5月5日至7日交节,但在农历上却不固定,这是由于阴阳两种历法的计算方法有异所导致的。为了两种历法统一而不致于二十四节气错乱,便引入了闰月的制度。

今年由于闰二月,立夏的交节时间是农历三月的十七。有句老话“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这句话里的三七就是指三月份的初七、十七、二十七。之所以怕,是人们认为这三个七的天气和以后的天气有着直接关系,如果逢七下雨,那么在以后的一段时间里也会出现多雨的现象,要防洪涝灾害。

今年立夏是三月十七,进入立夏还有个二十七,这就是逢“二七日”,按照老一辈的说法,三月十七和二十七的天气也和以后有关,要看这两天的天气情况,以便更好地安排农时。

其实,天气变化无常,是人类难以控制的,今年立夏逢“吉日、首日、二七日”也是一种巧合,这样的预测也不见得准确,但在以前没有气象台能够做出天气预报的情况下,靠天吃饭的农民,为了减少损失利于农事劳动,也只有通过长期观察来总结。关于“吉日、首日、二七日”的说法,今天就分享到这里,您认为这样的说法有道理吗?欢迎留言评论区讨论!

【免责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删除内容!特别说明,本站分享的文章不属于商业宣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