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排盘 > 六爻排盘

梁四(梁四珍与赵玉磷客家五句板)

时间:2024-01-26 03:25:34 作者:浮生若梦 来源:用户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一副竹板闯天下一张嘴巴唱古今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梅江区五句板传承人陈昭典。梅江区非保中心供图

阿瘦入行时,五句板说唱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时代;等他出名、成为该行业的传承人之时,黄金时代只到了尾声,但他无怨无悔,并选择默默坚守。

陈昭典是梅州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阿瘦是他的“艺名”。在五句板盛行的年代,他与第一个徒弟廖启忠,人称“阿肥”,师徒俩“阿肥阿瘦”靠着一副竹板,一把秦琴,走村串户,几乎唱遍了梅州各县各乡镇。陈昭典才华横溢,他自编自演、自弹自唱,他参演的作品曾获广东省农村曲艺汇演演出奖、广东省电视台农民曲艺大赛优胜奖等。

今年,梅江区五句板成为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作为梅江区五句板传承人,陈昭典表示,“我表演五句板已有半个多世纪之久,虽然已年过古稀,但是只要身体还允许,我就会一直唱下去。”

●南方日报记者 黄思华 通讯员 徐鸿雁

“只要我听过的唱本,就没有不会的”

在梅州曲艺界,说起陈昭典,大家可能还要寻思半天,才想起他是谁;但是一说“阿瘦”,几乎无人不知,“他就是梅江区那位有名的五句板说唱老艺人啊”。

花式衬衫,身形削瘦,走起路来健步如飞,一点也不像是年过古稀的老人。说起自己与五句板的结缘,陈昭典眉飞色舞,像是在说与“心爱之人”的故事。

因为自幼爱唱山歌,陈昭典在青少年时期就成了家乡的文艺宣传工作者。“收音机里、广播里放的山歌,我听两遍就会唱了。”14岁那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代替父亲到文工团参加文艺表演,结果一唱“成名”。之后,大伙都知道梅江区芹洋有个爱唱山歌的小伙子。而陈昭典就此跟山歌结下不解之缘。

1962年,陈昭典报名参加了梅县文化馆举办的山歌竹板歌培训班,随后又参加汕头专区农村文艺骨干培训班,跟随陈丙华、张照英、钟志诚、张一鸣等多位山歌大师学习。

由于他天赋佳、嗓子好,又善于吸取各位老师的长处,在全班40多位同学中脱颖而出,老师们赞扬他“说唱五句板腔板纯正,声音洪亮,节奏明朗,能边打边唱,又能自弹自唱,是难得的人才”。

1964年,因陈昭典表现出色,得到了当时的梅县县委书记“点名”,特招他进入梅县山歌剧团。在剧团里,陈昭典学习了剧本与音乐的创作,并继续跟老一辈说唱艺人胡满、李云香、谢添云等学习表演。那段时间,他在五句板唱功方面得到了很大提高。

陈昭典的记忆力也极好,“只要是我听过的唱本,就没有不会的”。当时,陈昭典还随剧团参加了送戏下乡演出及比赛,五句板说唱、小戏板便是他的拿手好戏。他主演的山歌小戏《审椅子》《打苍蝇》,生动活泼,至今还有人津津乐道。

“鼎盛时期,每月表演三十多场”

“我当时以为,可以一直在山歌剧团唱下去。”陈昭典说,虽然收入不多,但是他已然把这当成了一生的事业追求。

然而,事不遂人愿。1970年,陈昭典被精减回家。那时,如何维持生计,成了摆在陈昭典这一批被精减的人面前的第一道坎。进工厂做工、出去外面谋生……不少人都想着几条出路给自己。但陈昭典却非常坚决,还是要唱戏!

为谋生计,陈昭典开始出门卖艺说唱五句板,从此便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说唱生涯。他的第一个搭档,也是第一个徒弟廖启忠,人称“阿肥”,师徒俩“阿肥阿瘦”靠着一副竹板,一把秦琴,走村串户,几乎唱遍了梅州各县各乡镇。

上世纪70年代的农村,娱乐生活比较匮乏,偶有五句板说唱这样说客家话、接地气的曲艺节目来表演,是非常受欢迎的。了解到这一情况后,陈昭典便发挥他自编自演的特长。每到一个地方,他必先了解当地民风民情,打听当地的好人好事。有了之前的学习、表演基础,陈昭典可以当天腹稿,当晚表演就说唱出来,令当地群众听了倍感亲切;之后再转入正题,唱历史故事唱本。

但这些唱本也不是随随便便抄写而成的,都是陈昭典以历史故事、民间故事小说为题材,并用五句板语言改编成的说唱本,不仅语言精练,并且富有生活情趣。就这样,师徒俩边打边唱,边弹边唱,边演边唱,将故事中的人物性格表演出来,入情入景地“对吵对骂、忠臣骂奸臣、好人骂坏人”,表演得活灵活现、幽默风趣,看得观众是痴痴入迷、哈哈大笑。

“那时,我们的一场演出唱下来足足有三个多小时。很多时候,观众还不愿散去,还想再听,我们便唱到了天亮。”陈昭典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中间有了几分钟的停顿,陷入了沉思与回味,“有时候,一些老人抱着小孩在听我们唱五句板,怀里的小孩从手臂上滑落到地上了,也毫无知觉,全然沉醉到了唱本的故事里。”

由于师徒的五句板说唱在乡里渐渐有名了起来,各村各户开始争相邀请他们演出。“每月三十多场,每天的排期都满了,有时候还得提前预约。”陈昭典笑着说,一听到唱五句板的来了,村民便早早占好了位子,吃完晚饭就在位子上等着。

“为了传承,我将一直唱下去教下去”

五句板盛行的年代,不仅梅州乡镇的群众爱听,就连在外的华人华侨也非常爱听这个“乡音”。

上世纪80年代,陈昭典还与山歌手肖建兰合作,将五句板带出了家门口,把乡音乡情带到了海外。当时,陈昭典与肖建兰合作表演的五句板,不仅受到港澳同胞的赞赏,在东南亚地区也深受欢迎。受东南亚华侨社团邀请,陈昭典与自己的徒弟还经常到泰国、马来西亚、印尼、香港、澳门等地演唱,甚至长期驻唱。

同时,受香港音像公司盛情邀请,陈昭典与肖建兰录制了“山歌五句板”录音带出版发行。上世纪90年代,惠州下里巴唱片公司与陈昭典师徒签约,录制了1000多盒的山歌五句板录音带,并投入市场,同时扩散流传至海外。可以说,只要有客家人的地方,就能听到陈昭典的五句板说唱。

此外,陈昭典还编写了历史故事五句板唱本《孟姜女寻夫》《姜安子寻母》《血掌印》《梁四珍与赵玉粦》《高文举》《梁山伯与祝英台》《八朵莲花》等,并结合客家佛曲以五句板形式编唱《十月怀胎》《劝世歌》等,深受观众喜爱。

“之前,我没有考虑过,要担起五句板的传承重担。直到我的第一个徒弟廖启忠早逝,又看到五句板因为时代的进步,与群众渐行渐远,我才明白,将这种客家文化传承下去,其实是每一个说唱艺人的责任。”陈昭典说。

今年,梅江区五句板还成为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为了传承发扬客家山歌及五句板,除了自己亲自教授徒弟外,从2000年开始,陈昭典还举办了多期客家山歌曲艺培训班。梅州市山歌剧团演员童爱娜、盲人说唱艺人叶苹珍……只要是真心向他请教的五句板爱好者,陈昭典都会耐心地去辅导,不管最后是否出名了,他都一视同仁,对五句板的教授有求必应。

同时陈昭典还大胆创新五句板的演唱形式,利用多年自编自演的经验,创作、拍摄农村新人新事题材的山歌剧VCD,《望夫归》《童养媳》《风流嫂》《人间奇情》等。“如果单为自己,我可能唱不了那么长时间。但大伙给了我这个‘传承人’的担子,我就要把这个事情做好。只要身体还允许,我就会一直唱下去,教下去。”陈昭典说。

(梅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此文亦有贡献)

「诸葛学堂」成语故事 || 梁上君子

01 今日成语

liáng shàng jūn zǐ

梁 上 君 子

这是啥意思呢

梁指房梁,躲在房梁上的君子,也就是窃贼的代称。现在有的时候也指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人。

这个怎么用呢

梁上君子不可为,人还是要好好努力。

02 成语故事

今天我要给大家讲的成语故事叫做梁上君子,

梁指房梁,躲在房梁上的君子,也就是窃贼的代称。现在有的时候也指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人。

东汉的时候有一个人叫做陈寔,每次别人遇到什么纷争的时候,都会请他出来主持公道。因为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个忠厚诚恳的大好人,每个人都很喜欢他,听他的话。

有一年陈寔的家乡闹饥荒,许多人都找不到工作,有的人就成了小偷,专门去偷别人家的东西。有一天晚上有一个小偷溜进陈寔的家,准备等他睡觉以后偷东西。

小偷不知道,陈寔发现了她躲在屋梁上面,不过全是假装没看到,安静地坐在客厅里喝茶。

过了一会儿,陈寔把全家人都叫到客厅,对着大家说:“你们知道人活在世界上只有短短的几十年,如果我们不好好把握时间去努力,等我们老了以后再努力就来不及了。所以我们应该从小就养成努力向上的好习惯,长大以后才能有自己的贡献。当然也有一些不努力的人只喜欢享受,这些人的本性并不坏,只是他们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才会做出一些危害社会的坏事情。你们现在把头往上看,在我们屋梁上的这位先生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小偷一听,吓得赶快从屋梁上爬下来,跪在陈寔的面前说:“陈老爷,对不起,我知道我错了,请您原谅我。”

陈寔不仅没有责骂小偷,还非常慈祥地对小偷说:“我看你并不是一个坏人,可能是因为生活困苦所逼迫的。我现在给你一些钱,你不要再去偷东西了,好好努力,做错事情只要能改过,你还会是一个非常有用的人。”

小偷非常感动,哭着对陈寔说:“谢谢陈老爷,我一定会好好努力的。”

后来这个小偷果然把自己的坏习惯改掉了,努力做事,成为了一个大家都称赞的好青年。后来人们就把陈寔说的话变成了梁上君子这个成语,用来称呼偷拿别人东西的小偷。

感谢阅读,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诸葛学堂”!

特别声明:此文为“诸葛学堂”原创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太平广记之梁四公,梁武帝时期的四位神秘高人(四)

不久之后,扶桑国派使者前来进贡,贡品中有黄丝三百斤,正是杰公所说的扶桑蚕丝。据使者介绍说这蚕丝确实是用扶桑木灰水熬煮过的,所以才坚韧无比。梁武帝有一座金炉,重达五十斤,用六根这样的蚕丝将金炉悬挂起来,一点问题也没有。

扶桑使者还进贡了一件宝贝,名叫观日玉;这个宝贝像一面一尺大小的镜子,半透明的像琉璃一样。透过它看太阳,可以看到太阳上的宫殿,清晰可辨。

梁武帝让杰公负责接待扶桑使者。杰公便跟使者谈论起了扶桑的风土人情、地理物产,以及城市山川,还谈起了自己当年到扶桑游历时认识的人物。结果这么一聊,杰公连使者的祖父、叔伯、兄弟都认识。使者十分感慨,双目含泪地跟杰公相叙旧情。

过了一年,南海商人带来一批火浣布到首都建康来卖。但当地人都不认识,正好被杰公看到了,就说:“这是火浣布啊,一种是火树木皮做的,一种是火鼠毛做的。”南海商人非常佩服。有人请教杰公,这两种布有什么不同吗?杰公说:“树皮做的布比较粗糙,火鼠毛做的更柔软些。用阳燧火山北面生长的柘木烧的话,树皮做的火浣布就会变形。” 人们想起杰公之前介绍的四方奇物,这才知道真实不虚。

第二年冬天,有一座扶南国的大船从西天竺国来,在京城出售一面碧绿的玻璃镜,这面镜子宽一尺五寸,重四十斤,从内到外晶莹剔透。这镜子最神奇的地方就是,把五色之物放在镜子上,在日光之下,那件东西就看不到了。

商人说这件宝贝是天王的宝贝。有一天天降大雨,漫天珠宝散落深谷,当地苦求不得。后来有人想了一个办法,把很多大肉块扔进深谷之中,等肉腐烂之后就会沾上一些宝贝。当地有大鸟觅食的时候,把肉从深谷中衔了出来,很多宝贝都是这么得来的。其中就有这面宝镜。因其珍贵难得,商人售价一百万贯钱。

梁武帝有心购买,但又觉得价格太高,犹豫不决,所以把杰公请来咨询。杰公观摩了一下宝镜,就说:“这确实是上界之宝。昔日波罗尼斯国王有大福运,获得了一大一小两面宝镜。大的可以光照三十里,小的可以光照十里。等到国王玄孙那一代,福运耗尽了。有一次天降大火,焚烧王宫。大宝镜的光明能够抵御火灾,没有被烧毁。

小宝镜光芒微弱,被火给烧坏了,光彩黯淡,只能照耀百步之远了,但依然能辟百毒。当时的国王把小宝镜子以黄金二千斤的嫁给卖给了大秦富商。自此流入民间。眼前的这面镜子就是那面小宝镜。”

杰公又质问那商人说:“这面宝镜应该在大秦波罗奈国的王公贵族手中,怎么会到你手中呢?不会是你们偷来的吧?”

扶南国的商人吭哧半天也回答不上来。果然不久之后便有大秦的使者追访到了大梁境内,说国中宝镜被人,逃到了中土。果然跟杰公所说的一样。

再后来,北面魏国的使者来访,言语之间,也提到了极北之地有黑貂、白兔、鸭马、女国,印证了杰公对北方风情的介绍。这下,梁朝的公卿士子,才彻底相信杰公确实曾经周游六合,出入百代,所说的都是真实存在的事。

这一段,主要讲的还是四公中杰公的故事。通过四方使者的贡品和言语,证明了杰公之前给梁国百姓讲述的四方奇闻都是他的亲身经历,所以才能多闻强识,博物辨惑。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