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排盘 > 六爻排盘

醒狮的寓意(醒狮的寓意和象征句子)

时间:2024-01-22 05:04:17 作者:万物皆甜 来源:网友整理

本文目录一览:

看狮舞:“神秘的东方力量”

新华社南宁1月28日电(记者卢羡婷、覃广华)狮舞,在中华大地传承千年,经久不衰。每年春节期间是舞狮最热闹的时候,城市乡村、景区庙会,不时可见雄狮闹新春的热烈场面。

在广西藤县和平镇白沙村400多年的古树下,村里的老老小小聚在一起祈福迎春。舞狮人早早来到这里,威严的狮桩阵一字摆开,好奇的村民昂头望向桩顶,想象着这将会是一场多么精彩的舞狮表演。

礼炮响、锣鼓鸣,一只只采青狮欢腾跳跃、辗转腾挪,时而威风凛凛,时而撒欢讨喜,引得围观的小朋友纷纷伸出小手触摸狮头的绒毛。

几个欢天喜地的互动节目过后,压台戏登场。由两位舞狮人扮演的雄狮纵身一跃,跳上高耸的狮桩阵。这组高桩由21个桩柱组成,桩面直径为38厘米,桩柱高在1.2米到2.5米之间,两桩之间最大跨度为1.8米。

狮头狮尾两人默契配合、行云流水,在高桩上表演着一系列高难度动作:“金狮倒挂”“绝壁采灵芝”“探峰攀崖”“独桩挟腰转体450°绝技”……惊险刺激而又出神入化的表演,引得观众连连拍手叫绝:“原来高桩上还可以这样舞狮!”

这是来自藤县禤洲龙狮团的表演。团长苏德威说,舞狮有着驱邪避害、吉祥纳福的寓意,春节前夕,狮团接到了海南、江苏、广东等地的邀请,现在团队大部分成员都在外演出。

禤洲舞狮为何如此受欢迎?时间回拨到19年前的那个夏天,禤洲舞狮队成就了一件改变整个县城未来发展以及中华舞狮文化格局的事情。

2004年7月,马来西亚第六届云顶世界狮王争霸战鸣锣开赛。一支名不见经传的“泥腿子”农民舞狮队,以一系列新奇、高难度动作夺得“东方狮王”美誉,第一次把中国舞狮队的名字刻在“云顶杯”上。

世界的目光聚焦到位于珠江主干流浔江中那个叫禤洲的小岛上。岛上人口不多,却流传着舞狮的优良传统,小朋友们用箩筐当狮头、床单当狮袍、脸盆当锣鼓,就能呈献出精彩的舞狮表演。

20世纪末,正值黄飞鸿、方世玉等武侠人物的电影风靡之时,武术元素拨动了禤洲舞狮人的心弦,禤洲村村民邓明华等人在禤洲武术班的基础上成立了禤洲醒狮团,从蹲梅花桩开始,苦练学员基本功。很快,凭借高难度的舞狮动作,禤洲醒狮团打出了名气。

摘得“东方狮王”的美誉后,禤洲舞狮队开始频频受到国内、国际各种舞狮赛事的邀请。以年轻人为主力的禤洲舞狮队,活跃于上海、厦门、深圳、东莞等地。

禤洲舞狮队让整个县城沸腾了。原本舞狮在藤县就有着较高的群众参与度,20世纪60年代以来,几乎每个村屯都有舞狮队,有的村甚至有好几支。“云顶杯”折桂后,藤县再度掀起舞狮热潮。

从那以后,藤县狮舞以精湛的技艺闻名全国,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为更好地传承发扬狮舞文化,拓宽人才培训渠道,藤县把舞狮与职业教育相结合,从2015年起,藤县中等专业学校增设主修狮舞技艺方面的运动训练专业,以校企合作模式,联合推动狮舞文化的发展。

梧州市藤县狮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是合作企业之一,其创始人正是当年勇夺“东方狮王”称号时的狮头扮演者邓彬光。14岁的他就向世界展示了东方的“神秘力量”,此后一直致力于推广狮舞文化。他的故事激励着年轻的藤县舞狮人。

周炳龙是藤县中等专业学校三年级学生,从小耳濡目染的他对舞狮有着特殊的情结,入学后他开始接受专业狮舞训练,如今已在国内一些舞狮比赛中斩获不错的成绩。“刚开始训练高桩舞狮时心里很恐惧,也受过伤,但舞狮让我的身体越来越强壮,见识更广,未来我想当教练,或是成立舞狮团,把藤县狮舞文化继续发扬光大。”

藤县狮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不仅派出教练全程负责舞狮班学生的专业课程,还出资建设龙狮扎作艺术馆,传授龙狮扎作技艺。

走进占地1000多平方米的扎作艺术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巨型的狮头扎作品,雄狮惟妙惟肖,神气十足。平日里,学生们就是在这里制作出一套套精美的狮头狮袍和文创产品。

“学生们既可以接受专业舞狮训练,将来选择市场化就业,或继续深造,从事体育教学工作,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学习扎作技术,将来从事文创等相关工作。”狮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祝盛清说。

到目前,藤县中等专业学校已培养了500多名狮舞人才,学校还与县内30多所初中和小学签订协议建立狮舞社团。全县已有10所中小学校设立了狮舞课程,每周安排不少于2节狮舞训练课。

从田间地头到世界舞台,从民间传习到校园教学,藤县狮舞日渐走上正轨。藤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体育股股长孙泽说,近年来,藤县举办了世界狮王争霸赛、中国南狮发展高峰论坛等活动,不断提升藤县狮舞影响力。每年夏天在禤洲举办的狮舞培训班,也吸引着不少海内外舞狮爱好者。目前藤县正着力打造狮舞人才培训基地,将东方文化的魅力更好地向世界展示。

来源: 新华社

广东醒狮 威猛提气

人民网-人民日报

越秀西湖花市醒狮迎春。 胡灜斌摄

醒狮是一种地道的传统舞蹈,由唐代宫廷狮子舞演变而来。五代十国之后,随着中原移民南迁,舞狮文化传入岭南地区。南狮头上扎有一只角,威猛粗犷,讲究神似,鼓乐激昂,令人警醒,故称为“醒狮”。

2006年,广东醒狮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醒狮是融武术、舞蹈、音乐等为一体的汉族民俗文化。表演时,锣鼓擂响。舞狮人先打一阵南拳,称为“开桩”。然后,两人扮演一头狮子耍舞,另一人头戴笑面大头佛,手执大葵扇引狮登场。舞狮人动作多以南拳马步为主,狮子动作有睁眼、洗须、舔身、抖毛等,主要套路有采青、高台饮水、狮子吐球、踩梅花桩等。

其中采青是舞狮活动的高潮,有起、承、转、合等过程。“狮子”通过一系列的套路表演,猎取悬挂于高处或置于盆中的“利是”(粤语中红包之意)。因“利是”往往伴以青菜(以生菜为多),故名“采青”。采青一般包括操青、惊青、食青、吐青等套路。当红包被用竹竿挑起高悬时,舞狮人会搭人梯登高采摘,人梯搭得越高,技艺越高。

狮队敲锣打鼓,上街采青、巡演,其精湛的表演给人们带来惊险、热烈、富有节日气氛和娱乐趣味的艺术享受,受到当地民众的喜爱。广东醒狮不仅是特有的民间舞品牌,它也广泛流行于海外华人社区,其文化价值和意义十分深远。

《 人民日报 》( 2020年01月25日 07 版)

天南海北过大年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醒狮

广东醒狮广东醒狮是广东省的传统舞蹈。 广东醒狮被认为是驱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节庆,或有重大活动,必有醒狮助兴,长盛不衰,历代相传。 醒狮是融武术、舞蹈、音乐等为一体的文化活动。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广东醒狮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寻根溯源】舞狮源自汉代,在唐代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广东醒狮是从北方的黄狮子(北狮)脱胎而来的,大体上是在五代十国之后,从中原流传到岭南地区的民间。中国的舞狮分"北狮"(北方狮)、"南狮"(南方狮),"北狮"重形,"南狮"神似。这为多数专家、学者、舞蹈家、武术家和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同。据广东南海县编写的《南海醒狮》一书中记述:"毋庸置疑,中国的醒狮('南狮,)是从北方的黄狮子脱胎而来的。'南狮'究竟始于有时,查遍史料,迄未见记载,其确切的年代,已不可考。然而,大体可以肯定,是在五代十国之后,从中原流传至岭南地区民间的。

【文化特点】醒狮的制作:以竹篾、纸为主要材料,先用竹篾扎成狮头形状,糊上纸朴,眼、耳、嘴等处,是可以活动的,均粘上猪缤、马撰或植物织物,晾干后,涂上各种颜色,再上光油定形。醒狮在造型上最大的特点是头上多一角,据传是为了避开专供皇帝欣赏的黄狮子舞的各种禁忌,令官府抓不住把柄而创造出来的。醒狮头最重的6.5公斤,最轻的3.5公斤,共分四类。醒狮被(亦称狮尾),传统的长度是4米,为了舞动灵活,现今改为2.6-3米。醒狮的种类:"狮有多种,一种是金狮,又叫太狮,用于迎宾或隆重的交往礼仪,一般不易出动。一旦出动,其他狮子要向他三跪九叩。金狮相遇,则要互相点睛……然后金狮互相跪拜,以狮换请帖才又开始舞狮。金狮之外,有黑狮、红狮和彩狮。据说分别代表张飞、关公和刘备,反映不同的性格,如黑狮威武凶猛,红狮凝重,彩狮温和。"另外,因造型不同,各地民间对醒狮都有不同叫法:如南海的大头狮,鹤山县的鸭嘴狮,清远、英德的鸡公狮,雷州半岛的鹦雄狮等等。醒狮的音乐:"鼓"是醒狮舞的主要乐器,加上锣、钱,形成锣鼓喧天、排山倒海之势。鼓声的强弱、快慢、急速与柔和,是根据醒狮舞的不同套路、不同动作而设置的。击鼓的技法、姿态,手势的花样十分讲究。鼓谱有三星鼓、五星鼓和七星鼓三种。"光看中国据醒狮舞的不同套路、不同动作而设置的。击鼓的技法、姿态,手势的花样十分讲究。鼓谱有三星鼓、五星鼓和七星鼓三种,是一种很高的艺术享受。

醒狮舞的动作与套路:据老艺人讲,舞狮的步法完全采用南拳武功之四平马、子午马、麒麟步、跳步、座盘步(即老树盘根)、翻身、翻滚等。这些动作硬桥硬马,刚劲有力,步法稳固,落地生根,凡学舞醒狮者,必须先学南拳,以打基础。表演时,锣鼓擂响,舞狮人先打一阵南拳,这称为"开桩",然后由两人扮演一头狮子耍舞,另一人头戴笑面"大头佛",手执大葵扇引狮登场。舞狮人动作多以南拳马步为主,狮子动作有"睁眼"、"洗须"、"舔身"、"抖毛"等。主要套路有"采青"、"高台饮水"、"狮子吐球"、"踩梅花桩"等。其中"采青"是醒狮的精髓,有起、承、转、合等过程,具戏剧性和故事性。"采青"历经变化,派生出多种套路,广泛流传。广东传统的舞狮讲究技巧和武术功底,一般由二人或三人组成。其中一人舞狮头,一人舞狮尾,另一个舞大头佛,手执大葵扇作引导,后面则有锣鼓队配合,狮子的动作随着鼓点的快、慢、轻重节奏舞出千姿态百态。舞狮常用的基本动作有舐毛、搔瘙、探路、戏水、彩青等20多种,在感情上则以喜、怒、哀、乐、贪、疑、忌、虑、饱、饿、睡、醒为主,步形、步法有四平马、子午马、开合马、骑龙步等20多种。技艺高超的师傅既能舞出狮子的各种心态,又能把一套的故事情节从高难的舞狮技巧中表现出来。只有这样,才真正达到南派舞狮的上乘功夫。狮子在表演时与之配合的击打乐有鼓、锣、钹。击鼓手是舞狮子的核心和灵魂。遂溪醒狮在表演上从传统的地狮逐步发展到凳狮,由凳狮又发展到高台狮、高竿狮,由高竿狮又发展到桩狮。桩狮的难度也在不断增大,如增加了走钢丝、腾空跳等表演类。最高的桩接近3米,跨度最大达3.7米,充分体现了"新、高、难、险"的特色,被誉为"中华一绝”。【艺术风格】舞狮子的种类繁多,归纳起来,就有”“南派”和“北派”之分,南派狮头与北派狮头在造型上有严格区别,北派以写实为基础,南派则以神似为主导。南派舞狮头以广东醒狮最有代表性。民间较流行的说:“北狮”源自北魏。舞狮流行于“胡人”,以木雕成而动,做祭治仪式,北魏年代,魏武王称之为“北魏瑞狮”至南宋称之为“北狮”。“南狮”,流行于中国南方广东一带。说是有一头怪兽,到处吃乡农的收成,但不伤人畜,常发出“年年”之声,人们便称为“年兽”,年兽眼大口阔,头有触角,性格善良。乡农视之为圣兽,不敢捕杀,后村民以爆竹之嘈杂声吓走了“年兽”,民间复加平静。村民互相向亲友祝贺,并定这天为“新年”,象征新的开始。从此,每逢新年,民间以竹仿制“年兽”,烧爆竹,派红封。还有一个从老一辈传下来醒狮的传说。相传远古(也有说是清乾隆年间)南海一带发生了瘟疫,死人无数。瘟疫发生不就久之后,就有一只神兽出现,人们称之为“年兽”。年兽所过的地方,瘟疫很快就消失了。由于年兽给人们带来很大的好处,因此老百姓变制作“年兽”,配合鼓乐,在各家门口前舞蹈,以镇妖驱邪。由于年兽喜欢吃青菜,所以家家户户都在门前放一盘青菜,吸引年兽到来,以备年兽采食。由于年兽像传说中的狮子模样,所以称为为“瑞狮”。由于在粤语当中“瑞”跟“睡”是谐音,叫睡狮不吉利,按照广东人避讳习惯,将睡改为醒,因此就叫了“醒狮”。广东醒狮已成为全国知名的为广东特有的民间舞品牌。醒狮活动也广泛流传于海外华人社区,成为海外同胞认祖归宗的文化桥梁,其文化价值和意义十分深远,这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艺术的魅力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天南海北过大年#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