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肖 > 生肖鸡

空首(空首什么意思)

时间:2024-01-20 14:34:55 作者:凉话刺骨 来源:网友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周礼中的九种跪拜礼仪,你真能分清吗?

说起中国古代的跪拜礼,很多读者朋友可能都会表示:这谁不知道啊?两膝着地为跪,跪而躬腰为拜。跪拜不就是双/单膝着地,身体俯伏,叩头至地的跪姿吗?在现在拍摄播映的古代的影视剧中,大臣、民众见到皇上,不都是这样跪下行礼,然后口称“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的吗?这种说法,虽然不能说完全错误,但没有表现出古代中国人,因身份、场合、事宜的不同,跪拜礼仪也应有所不同的史实。作为古代中国礼仪渊薮的周代,因人因事差异,导致跪拜礼有九种不同的姿势,即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被后世称为“九拜”的礼仪。今天,文史君就来说说,周代的“九拜”礼,各种跪拜礼究竟是怎样行礼的?每种跪拜礼的适用对象和场合,又有怎样的具体礼仪规定?

一、稽首、顿首礼

《周礼·春官·大祝》记载“九拜”的名称分别是:“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

郑玄画像

稽首是怎样行礼的呢?汉代儒者郑玄解释说:“拜头至地。”意思是说,稽首就是跪拜时,头触地,停留片刻。不过,考古发现的周代青铜器铭文中,常常见到“拜手稽首”的记载,表明稽首礼应是跪而拱手,头俯至手,与心平,谓之“拜手”。然后拱手下触地,头亦下垂触地,两手不分开,这就是“稽首”礼。很多文献之所以不说“拜手”,大概是省略的缘故。

《琅琊榜》剧照 静嫔向太皇太后行稽首礼

在周代“九拜”礼中,稽首礼最重,一般用于帝王举行祭祀天、地的郊祀礼、臣(包括各国卿、大夫、士等,及卿、大夫的家臣)拜国君、子拜父等重要礼仪场合。例如,春秋时,晋国大夫士季向晋灵公进谏时,即行稽首仪。

如果是诸侯国国君之间相见,通常不行稽首礼,而是行躬腰拜手礼。鲁哀公与齐侯会盟时,齐侯向鲁哀公行稽首礼,鲁哀公却只是简单地行回拜礼,而没有向齐侯同样行稽首礼。参盟的齐国人很愤怒,鲁国大臣孟武伯却只用“非天子,寡君无所稽首”一句话,就让齐国君臣哑口无言。

当然,若有特殊缘由,国君之间亦可行稽首礼。春秋时,鲁襄公到晋国,向晋君行稽首礼。晋国君臣被搞得一脸懵。晋国大臣知武子觉得不妥,提醒鲁襄公说:“周天子尚在,您向我国国君行稽首礼,不符合礼仪吧?”鲁国大臣孟献子向晋国君臣解释说:“我国与宿仇齐国,密迩相近。一旦二国交战,鲁国只能寄希望于晋国的援助。因此,我国国君应该向晋君行稽首礼。”

虽然从理论上来说,卿、大夫的家臣,应该向自己的主人(即卿、大夫)行稽首礼,但在周代,家臣们不能向卿、大夫行稽首礼。这并不意味着,家臣们的地位尊贵,而是因为,卿、大夫及其家臣们,都必须向国君行稽首礼。如果家臣也向自己的主人卿、大夫行稽首礼,则有混淆国君、卿、大夫尊卑之嫌。因此,家臣们要向主人行礼,只需简单跪拜即可。

顿首或许是看过一些古籍的读者朋友们比较熟悉的一个术语。比如说,在古人的书信落款中,常常说“顿首再拜”等。那么?如何行顿首礼呢?郑玄解释说:“拜头叩地。”意思是说,跪拜时,先下跪,拜手,而后拱手下触地,头亦随之下俯,以额叩地,叩而即起。如果额部触地后,不立即抬起,就是“稽颡[sǎng]”(颡,额头)礼,是主要用于丧葬场合的跪拜礼。

顿首礼一般用于平辈,或地位、身分相同、相近者间。诸侯国的大臣若拜见他国君主,应行顿首礼。春秋时,吴国攻破楚国首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楚王逃亡。楚国大臣申包胥到秦国求救。得知其来意的秦哀公不愿自寻麻烦,拒绝接见他。申包胥就倚着秦国王宫墙壁,“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被其诚意感动,于是接见他。申包胥见到秦哀公后,“九顿首而坐”,向秦哀公陈说利害,秦哀公最终同意出兵救楚。

申包胥剧照

特殊场合下,女子若有重大急事求助于人,偶而会违背常规礼仪,向被求助者行顿首礼。春秋时,晋襄公去世后,太子夷皋(即后来的晋灵公)年幼。晋国执政诸卿围绕嗣君人选,发生激烈争议。赵盾想拥立晋襄公的弟弟、德高贤能的公子雍为君;贾季则想立公子雍的弟弟公子乐。赵盾一面派人去秦国迎接公子雍,一面派人刺杀了公子乐。秦康公派兵护送公子雍回国即位。此时,太子的母亲穆嬴抱着太子,日夜在朝堂上号泣。然后,太子母又抱着太子到赵盾家哭闹。她向赵盾行顿首礼,指责赵盾违背晋襄公临终嘱托。赵盾等无奈,只好背弃初衷,改立太子即位。

二、空首、振拜、吉拜、凶拜

空首礼,郑玄解释说:“拜头至手,所谓拜手也。”综合其它文献有关记载,郑玄的注释应细化为:行空首礼时,跪拜时,头不叩地,仅向对方拱手,同时头俯至手。这种跪拜礼,是君答臣、上答下的礼仪。也就是说,是尊长者对卑幼者先行的稽首礼或顿首礼而作出的回拜礼。因此,《琅琊榜》中,梅长苏和靖王对拜时,在礼仪上出现了失误:梅长苏先向靖王行空首礼,靖王回礼。从姿势看,靖王行的是稽首礼。依前述,梅长苏应向靖王行稽首礼,以示臣拜主君;靖王应以空首礼回拜,作为答礼。

《琅琊榜》剧照

振拜礼,唐代儒者孔颖达解释说:“战栗变动之拜,谓有敬惧,故为振动。”它大概是“揖”、“厌”两种拜礼的统称。郑玄注《仪礼·乡饮酒礼》说:“推手曰揖,引手曰厌。”“揖”是指双手相抵,臂成拱形,略微前后推动;“厌”则是上下略微振动。

“吉拜”和“凶拜”都是施用丧葬场合的礼仪。依据郑玄的注释,二者的区别,一在于行礼的姿势不同:“吉拜,拜而后稽颡”,“凶拜”则恰恰相反:“凶拜,稽颡而后拜。”二在于行礼者与死者血缘关系亲疏不同:行“吉拜”礼者,为齐衰不杖(男子为伯父、伯母、叔叔、婶子,为兄弟,已经出嫁的女子为娘家父母,孙子、孙女为祖父母。不持丧杖,丧期一年)以下者(包括齐衰三月、大功、小功、缌麻等丧服类型);行“凶拜”礼者,为穿戴斩衰,服丧三年者所行礼。

三、奇拜·褒拜·肃拜

据唐代儒者贾公彦解释,奇拜是从空首拜衍生出的拜礼。但究竟如何行礼,自东汉初儒者杜子春开始,历来儒者诠释纷纭,并无定论。有人说是先屈一膝,与汉代的“雅拜”相同;有人认为,就是一拜而已;有人认为,奇应读曰倚,倚拜,就是手持符节、戟等行拜礼时,身体倚靠符节、戟等而拜;还有人认为,行空首拜礼时,以两手相击,一拜。究竟如何行礼,恐难有定论。

褒拜,郑玄驳斥了郑众“褒拜,今时持节拜”的说法。他认为:褒当读为报。报拜,再拜之义。行礼时,先双手相抵于胸前,躬身俯首;然后行拜手稽首礼。臣对君常行此礼。春秋战国时,人们将再拜稽首简化为拜而再拜,无论是臣拜君,还是君答拜臣,乃至庶民相见,皆可采用此拜礼。

肃拜是“九拜”礼中最轻的一种拜礼,且主要为军人、妇人所用。郑玄解释说:“肃拜但俯下手。”又说:“肃拜,拜低头也。”皆太简略,不知如何行礼。孙诒让的解释较为详细。他说,肃拜是“盖跪而微俯其首,下其手,则首虽俯,不至手,手虽下,不至地也。”意思是说,拜时两膝跪地,低头微躬,双手向下作揖。不过,军人行肃拜礼时,因为顶盔贯甲,不便下跪,这就是《礼记·少仪》所说的“介胄不拜”。军人行肃拜礼时,微蹲,上身稍微向下低俯,拢手下揖数次。

无论平常还是有婚、冠等吉事时,妇人均用肃拜礼。拜式如孙诒让所说,只是手不必触地。唯有参与丧葬礼事时,行肃拜礼时,手需至地。如果在丧葬礼中,女子充当丧主(主持丧礼的人。一般在丈夫去世,或丈夫去世后,儿女去世,家中且无其他长辈男子主持丧礼时,则由女子充当丧主)时,就不能用肃拜礼,而要用稽颡礼。

《琅琊榜》剧照

另外,男、女行拜礼时,依性别、事宜,两手叠放位置有别。《礼记·内则》:“凡男拜尚左手,女拜尚右手。”这是指一般状况下,男子行拜礼时,左手要放在右手上面(前面),女子右手则放在左手上面(前面)。若行凶拜礼时,就要反过来:男子右手在上,女子左手在上。《礼记·檀弓上》就记载了一个相关故事:孔子与弟子们站立行拜礼时,孔子将右手放在左手前。弟子们也纷纷仿效老师的行礼姿势。孔子赶紧纠正说:你们也太好学了吧!不问缘由就仿效我,却不懂得我为何这样行礼。我是因为姐姐去世,还在丧期内,所以行凶拜礼,右手要放在左手前;你们仿效我,是不合乎礼仪的。于是,众弟子们赶紧“纠错”,循常礼,将左手放在右手上面(前面)。

文史君说

《周礼》记载的“九拜”礼,因存在相见者身份、地位的等级差异、行礼者性别的差异、行礼场合或事宜的差异等因素,拜礼的类型、姿势,也有严格且明确的规定。这就需要行礼者审时度势,选择适宜的拜礼。由于“九拜”礼礼仪繁缛,后世也多对其进行简化、革新。时至今日,人们相见或交往时,更多施用的,是由西方传入的握手、拥抱、鞠躬等社交礼仪。

“九拜”礼虽因礼仪繁缛,且多有损人格尊严之处,在当今文明社会,固然不值得提倡、施用和传承;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仍值得现代人对其有一基本的了解。唯有如此,或许才能避免在一些以古代历史文化为主题的影视剧中,制造出与其时礼俗不符的“硬伤”来,以免贻笑大方,误导后人。

参考文献

1. (战国)佚名著、(东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

2. (西汉)戴圣编纂、(东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疏:《礼记正义》,中华书局,1980年。

3. (春秋战国)佚名编、(东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

4. (春秋)左丘明著、(西晋)杜预注、(唐)杨士勋疏:《春秋左传正义》,中华书局,1980年。

(作者:浩然文史·郛生)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都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

中国最早的金属货币:空首布根据形制可以分成三种,你知道吗?

大家好,我是新疆红泉堂,今天和大家聊一聊,春秋战国时期的空首布,空首布是我国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金属货币,是春秋战国时期周国晋国郑国卫国等国铸行的一种钱币,空首布是先秦四大钱系之一布币体系的分支。西周末始铸,春秋晚期以后盛行,公元前221年被秦始皇废止。

为什么叫空首布呢?

说到空首布名字的由来,就得说说当时的情况了,当时早期的货币都是由农具所演变的,空首布也是这样子的,布首是空心的,可以装木棍。早期货币都是农具演变来的,因为布首为空心的,所以叫空首布,大家看看布首的图片。

头部为空心的

然后我在给大家介绍空首布的版别

空首布早期中期有大型和小型的,而根据空首布样子不同,分为了平肩空首布,耸肩空首布,斜肩空首布三种!

斜肩示意图

平肩示意图

耸肩空首布

首先,大家看这个布币的头是否为空心的,如果是空心的,则就是空首布!

空首布根据形制的不同,分为了以下几个版别!

一、平肩空首布

这种空首布上肩膀是平的,这个大家看上面的图片就能明显看出来的!所以这种钱就叫平肩空首布,这枚平肩空首布通长90毫米,重24克,上面有文字鬲。

平首布正面图

平首布背面图

二、斜肩空首布

斜肩空首布文字有武,卢氏,三川釿等几种文字,因为钱上方是斜向下的肩膀,所以叫斜肩空首布,斜肩空首布通长88毫米左右。

斜肩空首布正面图

斜肩空首布背面图

三、耸肩空首布

耸肩空首布造型独特肩膀处是向上的,耸肩空首布是早期版的,早期通长为140毫米,后期通长为90毫米!是最早期的空首布形制!

耸肩空首布正面图

耸肩空首布背面图

不管空首布是以上三种哪种,最重要的就是看这个钱的刀首是否为空心的,是空心的就叫空首布,根据钱币肩膀的形制,可以分为这三类,大家懂了吗?新疆红泉堂祝大家天天捡漏!

成语接龙-数字篇

成语接龙-数字篇,成语怎样记得快,

六道轮回→回心转意→意气扬扬→扬名四海

海底捞月→月落乌啼→啼天哭地→地平天成

成日成夜→夜郎自大→大声疾呼→呼么喝六

七情六欲→欲哭无泪→泪如雨下→下笔成章

章台杨柳→柳絮才高→高傲自大→大江南北

北道主人→人去楼空→空前绝后→后会无期

八仙过海→海阔天空→空穴来风→风尘之言

言听计行→行思坐忆→忆苦思甜→甜言蜜语

语重心长一长生不老→老泪纵横一横七竖八

九五之尊→尊姓大名→名列前茅→茅塞顿开

开门见山→山高水长→长吁短叹→叹为观止

止谈风月→月下老人→人存政举→举十知九

十指连心→心手相应→应有尽有→有求必应

应节合拍→拍手称快→快步流星→星火燎原

原原本本→本末倒置→置若罔闻→闻一知十

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周礼中的九种跪拜礼仪,你真能分清吗?

说起中国古代的跪拜礼,很多读者朋友可能都会表示:这谁不知道啊?两膝着地为跪,跪而躬腰为拜。跪拜不就是双/单膝着地,身体俯伏,叩头至地的跪姿吗?在现在拍摄播映的古代的影视剧中,大臣、民众见到皇上,不都是这样跪下行礼,然后口称“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的吗?这种说法,虽然不能说完全错误,但没有表现出古代中国人,因身份、场合、事宜的不同,跪拜礼仪也应有所不同的史实。作为古代中国礼仪渊薮的周代,因人因事差异,导致跪拜礼有九种不同的姿势,即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被后世称为“九拜”的礼仪。今天,文史君就来说说,周代的“九拜”礼,各种跪拜礼究竟是怎样行礼的?每种跪拜礼的适用对象和场合,又有怎样的具体礼仪规定?

一、稽首、顿首礼

《周礼·春官·大祝》记载“九拜”的名称分别是:“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

郑玄画像

稽首是怎样行礼的呢?汉代儒者郑玄解释说:“拜头至地。”意思是说,稽首就是跪拜时,头触地,停留片刻。不过,考古发现的周代青铜器铭文中,常常见到“拜手稽首”的记载,表明稽首礼应是跪而拱手,头俯至手,与心平,谓之“拜手”。然后拱手下触地,头亦下垂触地,两手不分开,这就是“稽首”礼。很多文献之所以不说“拜手”,大概是省略的缘故。

《琅琊榜》剧照 静嫔向太皇太后行稽首礼

在周代“九拜”礼中,稽首礼最重,一般用于帝王举行祭祀天、地的郊祀礼、臣(包括各国卿、大夫、士等,及卿、大夫的家臣)拜国君、子拜父等重要礼仪场合。例如,春秋时,晋国大夫士季向晋灵公进谏时,即行稽首仪。

如果是诸侯国国君之间相见,通常不行稽首礼,而是行躬腰拜手礼。鲁哀公与齐侯会盟时,齐侯向鲁哀公行稽首礼,鲁哀公却只是简单地行回拜礼,而没有向齐侯同样行稽首礼。参盟的齐国人很愤怒,鲁国大臣孟武伯却只用“非天子,寡君无所稽首”一句话,就让齐国君臣哑口无言。

当然,若有特殊缘由,国君之间亦可行稽首礼。春秋时,鲁襄公到晋国,向晋君行稽首礼。晋国君臣被搞得一脸懵。晋国大臣知武子觉得不妥,提醒鲁襄公说:“周天子尚在,您向我国国君行稽首礼,不符合礼仪吧?”鲁国大臣孟献子向晋国君臣解释说:“我国与宿仇齐国,密迩相近。一旦二国交战,鲁国只能寄希望于晋国的援助。因此,我国国君应该向晋君行稽首礼。”

虽然从理论上来说,卿、大夫的家臣,应该向自己的主人(即卿、大夫)行稽首礼,但在周代,家臣们不能向卿、大夫行稽首礼。这并不意味着,家臣们的地位尊贵,而是因为,卿、大夫及其家臣们,都必须向国君行稽首礼。如果家臣也向自己的主人卿、大夫行稽首礼,则有混淆国君、卿、大夫尊卑之嫌。因此,家臣们要向主人行礼,只需简单跪拜即可。

顿首或许是看过一些古籍的读者朋友们比较熟悉的一个术语。比如说,在古人的书信落款中,常常说“顿首再拜”等。那么?如何行顿首礼呢?郑玄解释说:“拜头叩地。”意思是说,跪拜时,先下跪,拜手,而后拱手下触地,头亦随之下俯,以额叩地,叩而即起。如果额部触地后,不立即抬起,就是“稽颡[sǎng]”(颡,额头)礼,是主要用于丧葬场合的跪拜礼。

顿首礼一般用于平辈,或地位、身分相同、相近者间。诸侯国的大臣若拜见他国君主,应行顿首礼。春秋时,吴国攻破楚国首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楚王逃亡。楚国大臣申包胥到秦国求救。得知其来意的秦哀公不愿自寻麻烦,拒绝接见他。申包胥就倚着秦国王宫墙壁,“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被其诚意感动,于是接见他。申包胥见到秦哀公后,“九顿首而坐”,向秦哀公陈说利害,秦哀公最终同意出兵救楚。

申包胥剧照

特殊场合下,女子若有重大急事求助于人,偶而会违背常规礼仪,向被求助者行顿首礼。春秋时,晋襄公去世后,太子夷皋(即后来的晋灵公)年幼。晋国执政诸卿围绕嗣君人选,发生激烈争议。赵盾想拥立晋襄公的弟弟、德高贤能的公子雍为君;贾季则想立公子雍的弟弟公子乐。赵盾一面派人去秦国迎接公子雍,一面派人刺杀了公子乐。秦康公派兵护送公子雍回国即位。此时,太子的母亲穆嬴抱着太子,日夜在朝堂上号泣。然后,太子母又抱着太子到赵盾家哭闹。她向赵盾行顿首礼,指责赵盾违背晋襄公临终嘱托。赵盾等无奈,只好背弃初衷,改立太子即位。

二、空首、振拜、吉拜、凶拜

空首礼,郑玄解释说:“拜头至手,所谓拜手也。”综合其它文献有关记载,郑玄的注释应细化为:行空首礼时,跪拜时,头不叩地,仅向对方拱手,同时头俯至手。这种跪拜礼,是君答臣、上答下的礼仪。也就是说,是尊长者对卑幼者先行的稽首礼或顿首礼而作出的回拜礼。因此,《琅琊榜》中,梅长苏和靖王对拜时,在礼仪上出现了失误:梅长苏先向靖王行空首礼,靖王回礼。从姿势看,靖王行的是稽首礼。依前述,梅长苏应向靖王行稽首礼,以示臣拜主君;靖王应以空首礼回拜,作为答礼。

《琅琊榜》剧照

振拜礼,唐代儒者孔颖达解释说:“战栗变动之拜,谓有敬惧,故为振动。”它大概是“揖”、“厌”两种拜礼的统称。郑玄注《仪礼·乡饮酒礼》说:“推手曰揖,引手曰厌。”“揖”是指双手相抵,臂成拱形,略微前后推动;“厌”则是上下略微振动。

“吉拜”和“凶拜”都是施用丧葬场合的礼仪。依据郑玄的注释,二者的区别,一在于行礼的姿势不同:“吉拜,拜而后稽颡”,“凶拜”则恰恰相反:“凶拜,稽颡而后拜。”二在于行礼者与死者血缘关系亲疏不同:行“吉拜”礼者,为齐衰不杖(男子为伯父、伯母、叔叔、婶子,为兄弟,已经出嫁的女子为娘家父母,孙子、孙女为祖父母。不持丧杖,丧期一年)以下者(包括齐衰三月、大功、小功、缌麻等丧服类型);行“凶拜”礼者,为穿戴斩衰,服丧三年者所行礼。

三、奇拜·褒拜·肃拜

据唐代儒者贾公彦解释,奇拜是从空首拜衍生出的拜礼。但究竟如何行礼,自东汉初儒者杜子春开始,历来儒者诠释纷纭,并无定论。有人说是先屈一膝,与汉代的“雅拜”相同;有人认为,就是一拜而已;有人认为,奇应读曰倚,倚拜,就是手持符节、戟等行拜礼时,身体倚靠符节、戟等而拜;还有人认为,行空首拜礼时,以两手相击,一拜。究竟如何行礼,恐难有定论。

褒拜,郑玄驳斥了郑众“褒拜,今时持节拜”的说法。他认为:褒当读为报。报拜,再拜之义。行礼时,先双手相抵于胸前,躬身俯首;然后行拜手稽首礼。臣对君常行此礼。春秋战国时,人们将再拜稽首简化为拜而再拜,无论是臣拜君,还是君答拜臣,乃至庶民相见,皆可采用此拜礼。

肃拜是“九拜”礼中最轻的一种拜礼,且主要为军人、妇人所用。郑玄解释说:“肃拜但俯下手。”又说:“肃拜,拜低头也。”皆太简略,不知如何行礼。孙诒让的解释较为详细。他说,肃拜是“盖跪而微俯其首,下其手,则首虽俯,不至手,手虽下,不至地也。”意思是说,拜时两膝跪地,低头微躬,双手向下作揖。不过,军人行肃拜礼时,因为顶盔贯甲,不便下跪,这就是《礼记·少仪》所说的“介胄不拜”。军人行肃拜礼时,微蹲,上身稍微向下低俯,拢手下揖数次。

无论平常还是有婚、冠等吉事时,妇人均用肃拜礼。拜式如孙诒让所说,只是手不必触地。唯有参与丧葬礼事时,行肃拜礼时,手需至地。如果在丧葬礼中,女子充当丧主(主持丧礼的人。一般在丈夫去世,或丈夫去世后,儿女去世,家中且无其他长辈男子主持丧礼时,则由女子充当丧主)时,就不能用肃拜礼,而要用稽颡礼。

《琅琊榜》剧照

另外,男、女行拜礼时,依性别、事宜,两手叠放位置有别。《礼记·内则》:“凡男拜尚左手,女拜尚右手。”这是指一般状况下,男子行拜礼时,左手要放在右手上面(前面),女子右手则放在左手上面(前面)。若行凶拜礼时,就要反过来:男子右手在上,女子左手在上。《礼记·檀弓上》就记载了一个相关故事:孔子与弟子们站立行拜礼时,孔子将右手放在左手前。弟子们也纷纷仿效老师的行礼姿势。孔子赶紧纠正说:你们也太好学了吧!不问缘由就仿效我,却不懂得我为何这样行礼。我是因为姐姐去世,还在丧期内,所以行凶拜礼,右手要放在左手前;你们仿效我,是不合乎礼仪的。于是,众弟子们赶紧“纠错”,循常礼,将左手放在右手上面(前面)。

文史君说

《周礼》记载的“九拜”礼,因存在相见者身份、地位的等级差异、行礼者性别的差异、行礼场合或事宜的差异等因素,拜礼的类型、姿势,也有严格且明确的规定。这就需要行礼者审时度势,选择适宜的拜礼。由于“九拜”礼礼仪繁缛,后世也多对其进行简化、革新。时至今日,人们相见或交往时,更多施用的,是由西方传入的握手、拥抱、鞠躬等社交礼仪。

“九拜”礼虽因礼仪繁缛,且多有损人格尊严之处,在当今文明社会,固然不值得提倡、施用和传承;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仍值得现代人对其有一基本的了解。唯有如此,或许才能避免在一些以古代历史文化为主题的影视剧中,制造出与其时礼俗不符的“硬伤”来,以免贻笑大方,误导后人。

参考文献

1. (战国)佚名著、(东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

2. (西汉)戴圣编纂、(东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疏:《礼记正义》,中华书局,1980年。

3. (春秋战国)佚名编、(东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

4. (春秋)左丘明著、(西晋)杜预注、(唐)杨士勋疏:《春秋左传正义》,中华书局,1980年。

(作者:浩然文史·郛生)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都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

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周礼中的九种跪拜礼仪,你真能分清吗?

说起中国古代的跪拜礼,很多读者朋友可能都会表示:这谁不知道啊?两膝着地为跪,跪而躬腰为拜。跪拜不就是双/单膝着地,身体俯伏,叩头至地的跪姿吗?在现在拍摄播映的古代的影视剧中,大臣、民众见到皇上,不都是这样跪下行礼,然后口称“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的吗?这种说法,虽然不能说完全错误,但没有表现出古代中国人,因身份、场合、事宜的不同,跪拜礼仪也应有所不同的史实。作为古代中国礼仪渊薮的周代,因人因事差异,导致跪拜礼有九种不同的姿势,即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被后世称为“九拜”的礼仪。今天,文史君就来说说,周代的“九拜”礼,各种跪拜礼究竟是怎样行礼的?每种跪拜礼的适用对象和场合,又有怎样的具体礼仪规定?

一、稽首、顿首礼

《周礼·春官·大祝》记载“九拜”的名称分别是:“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

郑玄画像

稽首是怎样行礼的呢?汉代儒者郑玄解释说:“拜头至地。”意思是说,稽首就是跪拜时,头触地,停留片刻。不过,考古发现的周代青铜器铭文中,常常见到“拜手稽首”的记载,表明稽首礼应是跪而拱手,头俯至手,与心平,谓之“拜手”。然后拱手下触地,头亦下垂触地,两手不分开,这就是“稽首”礼。很多文献之所以不说“拜手”,大概是省略的缘故。

《琅琊榜》剧照 静嫔向太皇太后行稽首礼

在周代“九拜”礼中,稽首礼最重,一般用于帝王举行祭祀天、地的郊祀礼、臣(包括各国卿、大夫、士等,及卿、大夫的家臣)拜国君、子拜父等重要礼仪场合。例如,春秋时,晋国大夫士季向晋灵公进谏时,即行稽首仪。

如果是诸侯国国君之间相见,通常不行稽首礼,而是行躬腰拜手礼。鲁哀公与齐侯会盟时,齐侯向鲁哀公行稽首礼,鲁哀公却只是简单地行回拜礼,而没有向齐侯同样行稽首礼。参盟的齐国人很愤怒,鲁国大臣孟武伯却只用“非天子,寡君无所稽首”一句话,就让齐国君臣哑口无言。

当然,若有特殊缘由,国君之间亦可行稽首礼。春秋时,鲁襄公到晋国,向晋君行稽首礼。晋国君臣被搞得一脸懵。晋国大臣知武子觉得不妥,提醒鲁襄公说:“周天子尚在,您向我国国君行稽首礼,不符合礼仪吧?”鲁国大臣孟献子向晋国君臣解释说:“我国与宿仇齐国,密迩相近。一旦二国交战,鲁国只能寄希望于晋国的援助。因此,我国国君应该向晋君行稽首礼。”

虽然从理论上来说,卿、大夫的家臣,应该向自己的主人(即卿、大夫)行稽首礼,但在周代,家臣们不能向卿、大夫行稽首礼。这并不意味着,家臣们的地位尊贵,而是因为,卿、大夫及其家臣们,都必须向国君行稽首礼。如果家臣也向自己的主人卿、大夫行稽首礼,则有混淆国君、卿、大夫尊卑之嫌。因此,家臣们要向主人行礼,只需简单跪拜即可。

顿首或许是看过一些古籍的读者朋友们比较熟悉的一个术语。比如说,在古人的书信落款中,常常说“顿首再拜”等。那么?如何行顿首礼呢?郑玄解释说:“拜头叩地。”意思是说,跪拜时,先下跪,拜手,而后拱手下触地,头亦随之下俯,以额叩地,叩而即起。如果额部触地后,不立即抬起,就是“稽颡[sǎng]”(颡,额头)礼,是主要用于丧葬场合的跪拜礼。

顿首礼一般用于平辈,或地位、身分相同、相近者间。诸侯国的大臣若拜见他国君主,应行顿首礼。春秋时,吴国攻破楚国首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楚王逃亡。楚国大臣申包胥到秦国求救。得知其来意的秦哀公不愿自寻麻烦,拒绝接见他。申包胥就倚着秦国王宫墙壁,“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被其诚意感动,于是接见他。申包胥见到秦哀公后,“九顿首而坐”,向秦哀公陈说利害,秦哀公最终同意出兵救楚。

申包胥剧照

特殊场合下,女子若有重大急事求助于人,偶而会违背常规礼仪,向被求助者行顿首礼。春秋时,晋襄公去世后,太子夷皋(即后来的晋灵公)年幼。晋国执政诸卿围绕嗣君人选,发生激烈争议。赵盾想拥立晋襄公的弟弟、德高贤能的公子雍为君;贾季则想立公子雍的弟弟公子乐。赵盾一面派人去秦国迎接公子雍,一面派人刺杀了公子乐。秦康公派兵护送公子雍回国即位。此时,太子的母亲穆嬴抱着太子,日夜在朝堂上号泣。然后,太子母又抱着太子到赵盾家哭闹。她向赵盾行顿首礼,指责赵盾违背晋襄公临终嘱托。赵盾等无奈,只好背弃初衷,改立太子即位。

二、空首、振拜、吉拜、凶拜

空首礼,郑玄解释说:“拜头至手,所谓拜手也。”综合其它文献有关记载,郑玄的注释应细化为:行空首礼时,跪拜时,头不叩地,仅向对方拱手,同时头俯至手。这种跪拜礼,是君答臣、上答下的礼仪。也就是说,是尊长者对卑幼者先行的稽首礼或顿首礼而作出的回拜礼。因此,《琅琊榜》中,梅长苏和靖王对拜时,在礼仪上出现了失误:梅长苏先向靖王行空首礼,靖王回礼。从姿势看,靖王行的是稽首礼。依前述,梅长苏应向靖王行稽首礼,以示臣拜主君;靖王应以空首礼回拜,作为答礼。

《琅琊榜》剧照

振拜礼,唐代儒者孔颖达解释说:“战栗变动之拜,谓有敬惧,故为振动。”它大概是“揖”、“厌”两种拜礼的统称。郑玄注《仪礼·乡饮酒礼》说:“推手曰揖,引手曰厌。”“揖”是指双手相抵,臂成拱形,略微前后推动;“厌”则是上下略微振动。

“吉拜”和“凶拜”都是施用丧葬场合的礼仪。依据郑玄的注释,二者的区别,一在于行礼的姿势不同:“吉拜,拜而后稽颡”,“凶拜”则恰恰相反:“凶拜,稽颡而后拜。”二在于行礼者与死者血缘关系亲疏不同:行“吉拜”礼者,为齐衰不杖(男子为伯父、伯母、叔叔、婶子,为兄弟,已经出嫁的女子为娘家父母,孙子、孙女为祖父母。不持丧杖,丧期一年)以下者(包括齐衰三月、大功、小功、缌麻等丧服类型);行“凶拜”礼者,为穿戴斩衰,服丧三年者所行礼。

三、奇拜·褒拜·肃拜

据唐代儒者贾公彦解释,奇拜是从空首拜衍生出的拜礼。但究竟如何行礼,自东汉初儒者杜子春开始,历来儒者诠释纷纭,并无定论。有人说是先屈一膝,与汉代的“雅拜”相同;有人认为,就是一拜而已;有人认为,奇应读曰倚,倚拜,就是手持符节、戟等行拜礼时,身体倚靠符节、戟等而拜;还有人认为,行空首拜礼时,以两手相击,一拜。究竟如何行礼,恐难有定论。

褒拜,郑玄驳斥了郑众“褒拜,今时持节拜”的说法。他认为:褒当读为报。报拜,再拜之义。行礼时,先双手相抵于胸前,躬身俯首;然后行拜手稽首礼。臣对君常行此礼。春秋战国时,人们将再拜稽首简化为拜而再拜,无论是臣拜君,还是君答拜臣,乃至庶民相见,皆可采用此拜礼。

肃拜是“九拜”礼中最轻的一种拜礼,且主要为军人、妇人所用。郑玄解释说:“肃拜但俯下手。”又说:“肃拜,拜低头也。”皆太简略,不知如何行礼。孙诒让的解释较为详细。他说,肃拜是“盖跪而微俯其首,下其手,则首虽俯,不至手,手虽下,不至地也。”意思是说,拜时两膝跪地,低头微躬,双手向下作揖。不过,军人行肃拜礼时,因为顶盔贯甲,不便下跪,这就是《礼记·少仪》所说的“介胄不拜”。军人行肃拜礼时,微蹲,上身稍微向下低俯,拢手下揖数次。

无论平常还是有婚、冠等吉事时,妇人均用肃拜礼。拜式如孙诒让所说,只是手不必触地。唯有参与丧葬礼事时,行肃拜礼时,手需至地。如果在丧葬礼中,女子充当丧主(主持丧礼的人。一般在丈夫去世,或丈夫去世后,儿女去世,家中且无其他长辈男子主持丧礼时,则由女子充当丧主)时,就不能用肃拜礼,而要用稽颡礼。

《琅琊榜》剧照

另外,男、女行拜礼时,依性别、事宜,两手叠放位置有别。《礼记·内则》:“凡男拜尚左手,女拜尚右手。”这是指一般状况下,男子行拜礼时,左手要放在右手上面(前面),女子右手则放在左手上面(前面)。若行凶拜礼时,就要反过来:男子右手在上,女子左手在上。《礼记·檀弓上》就记载了一个相关故事:孔子与弟子们站立行拜礼时,孔子将右手放在左手前。弟子们也纷纷仿效老师的行礼姿势。孔子赶紧纠正说:你们也太好学了吧!不问缘由就仿效我,却不懂得我为何这样行礼。我是因为姐姐去世,还在丧期内,所以行凶拜礼,右手要放在左手前;你们仿效我,是不合乎礼仪的。于是,众弟子们赶紧“纠错”,循常礼,将左手放在右手上面(前面)。

文史君说

《周礼》记载的“九拜”礼,因存在相见者身份、地位的等级差异、行礼者性别的差异、行礼场合或事宜的差异等因素,拜礼的类型、姿势,也有严格且明确的规定。这就需要行礼者审时度势,选择适宜的拜礼。由于“九拜”礼礼仪繁缛,后世也多对其进行简化、革新。时至今日,人们相见或交往时,更多施用的,是由西方传入的握手、拥抱、鞠躬等社交礼仪。

“九拜”礼虽因礼仪繁缛,且多有损人格尊严之处,在当今文明社会,固然不值得提倡、施用和传承;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仍值得现代人对其有一基本的了解。唯有如此,或许才能避免在一些以古代历史文化为主题的影视剧中,制造出与其时礼俗不符的“硬伤”来,以免贻笑大方,误导后人。

参考文献

1. (战国)佚名著、(东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

2. (西汉)戴圣编纂、(东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疏:《礼记正义》,中华书局,1980年。

3. (春秋战国)佚名编、(东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

4. (春秋)左丘明著、(西晋)杜预注、(唐)杨士勋疏:《春秋左传正义》,中华书局,1980年。

(作者:浩然文史·郛生)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都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

百年辉煌 盛世生肖 盛世紫砂

“徐悲鸿十二生肖紫砂壶”历时十二年终于成套面市

近日,“徐悲鸿十二生肖紫砂壶”正式发行。至此,一年一把生肖壶,历时十二年,“徐悲鸿十二生肖紫砂壶”终于成套面市!据悉,十二把生肖壶因刻有徐悲鸿传世名画《十二生肖》,且造型生动,别致精巧,兼具欣赏性和实用性,引发收藏爱好者广泛关注。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央视《国宝档案》特邀嘉宾 齐吉祥

齐吉祥谈“徐悲鸿十二生肖紫砂壶”:百年盛世、国泰民安,必将诞生代表中国传统吉祥文化的伟大的生肖藏品。徐悲鸿是新中国艺术家的旗帜,他的十二生肖图更是代表中国当代生肖艺术的杰出作品。用中国非遗紫砂艺术表现,由顶尖的紫砂大师制作的“徐悲鸿十二生肖紫砂壶”称为“中国生肖瑰宝”当之无愧!

重大紫砂项目 重磅专家团队

(从右至左:中国收藏家协会副秘书长张忠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昌鸿、徐悲鸿夫人廖静文、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汪寅仙、徐悲鸿之子徐庆平、宜兴陶瓷行业协会会长史俊棠、徐悲鸿艺术委员会廖鸿华)

作为中国紫砂重大项目,“徐悲鸿十二生肖紫砂壶”在启动之初,廖静文、徐庆平、史俊棠、张忠义、廖鸿华、李昌鸿、汪寅仙等百余位紫砂艺术名家出席了研讨会,共同探讨了徐悲鸿先生艺术精神在当代美术界的传承和发展,用徐悲鸿文化品牌跨界合作,促进当代紫砂艺术的创新。

悲鸿夫人生前最后一次亲自参与创作

徐悲鸿夫人、徐悲鸿纪念馆馆长、徐悲鸿十二生肖紫砂壶名誉顾问 廖静文

廖静文馆长生前在项目研讨会上致辞:我们有紫砂,它代表了中国的特色,那我们怎么继续怎么发展,我希望这一代的能够像上一代的顾大师等名家一样,能够争取把他们的作品献给中国,献给世界,也是我对陶都的最大希望。我希望陶艺工作者,拿出他们最好的作品,要推陈出新,我希望在我活着的时候能够看到。

“徐悲鸿十二生肖紫砂壶”由徐悲鸿夫人廖静文女士生前最后一次亲自命名、亲笔题字、亲提印鉴,是一套不可再得的紫砂作品。这是徐悲鸿大师和廖静文女士的最后遗作,是他们在人世间的最后绝响!

名画书画与名家紫砂相结合

徐悲鸿名画《十二生肖》曾在2010年拍出7280万的高价,一举刷新了新中国生肖画记录,目前专家估价过亿元。《十二生肖画》是艺术珍品,更是中国生肖文化的经典巨作!将徐悲鸿《十二生肖画》与千年传承紫砂艺术相结合,至高规格成就这套精美绝伦的“徐悲鸿十二生肖紫砂壶”。

宜兴紫砂是中国国粹、非遗文化之首,而宜兴也是徐悲鸿的故乡,将悲鸿先生的绘画艺术与故乡的紫砂艺术跨界融合,这是对悲鸿先生的缅怀和告慰,创造出名家书画与名家紫砂相结合的典范巨作。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悲鸿十二生肖紫砂壶艺术顾问 汪寅仙

汪寅仙大师生前出席项目研讨会时发言:过去我们有一句话,就叫“字随壶传,壶随字贵”,那么今天如果是世界级的悲鸿先生的画放到这个壶的上面,我认为这个是很相得益彰的。它不仅从壶里传承下去,而且使得我们紫砂壶的文化艺术和文化修养更高一层,提高了它的档次,这个价值是无可比拟的。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悲鸿十二生肖紫砂壶艺术顾问 李昌鸿

李昌鸿大师出席项目研讨会时发言:顶尖的紫砂陶瓷能跟我们顶尖的书画艺术大师徐悲鸿大师的作品相结合的话,这一个作品讲起来,更是精美,更是好上加好,珍贵加珍贵。把最高端的艺术糅合在一起,把这些好的作品推广于社会,这点是对社会的一个贡献。

徐悲鸿之子、徐悲鸿纪念馆馆长、徐悲鸿十二生肖紫砂壶顾问 徐庆平

徐庆平在项目研讨会上致辞:先父悲鸿他一生,这个十二生肖,据我所知只画过两套,在拍卖场上出现的一套,还有一套是为了教学画的一套稿,但它没有到拍卖场上来。我们见到最完整的,最受到大家欢迎的就是这套十二生肖。我希望这套十二生肖,能够和紫砂一起,代表它的伟大成就,也代表宜兴紫砂的伟大成就。

中国收藏家协会副秘书长、徐悲鸿十二生肖紫砂壶顾问 张忠义

张忠义秘书长在研讨会上发言:把悲鸿的艺术和紫砂的艺术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我觉得是一个创意,这一个创意非常出彩,从艺术欣赏和保值、增值的角度,潜力都是无限的。我衷心希望这个设计能够圆满,能够真正的作为不愧悲鸿大师,把当代的紫砂大师和书画的艺术文化结合在一起,为宜兴、为中国都创造了一种新的辉煌!

中国宜兴陶瓷行业协会会长、徐悲鸿十二生肖紫砂壶艺术顾问 史俊棠

史俊棠在研讨会上发言:紫砂艺术和书画艺术是可以融会贯通的,那么紫砂壶和书画,从明始到现一直相生相伴,相生相辉。那么我想悲鸿大师是宜兴人,我们的徐悲鸿艺委会,包括我们紫砂艺人,我们的共同努力,打造好这一套徐悲鸿十二生肖紫砂壶,让徐悲鸿的艺术精神,在徐悲鸿的故里能够继续得到发扬光大。

徐廖双印绝版同现 紫砂名家设计创作

十二把生肖壶,每把壶上都镌刻着徐悲鸿大师《十二生肖画》,每把壶上都有廖静文女士亲笔题字,一壶一生肖,一壶一书法,还有徐悲鸿、廖静文双印唯一一次双双现于紫砂,绝版紫砂,不可再得!每把壶的壶底都有对应的生肖年号,历经十二年,终于成套!

“徐悲鸿十二生肖紫砂壶”从设计创作到诞生,融合了中国书画界、紫砂界两大领域的多位大师,每一把壶都凝聚着他们的心力,每一把壶也都是他们艺术人生的杰出代表。可以说,“徐悲鸿十二生肖紫砂壶”不仅在中国书画史上是空前绝后,历数紫砂工艺千年的历程,这么多位业界大师共同参与,也是绝无仅有的一次!

绝美造型件件瑰宝 十二生肖壶壶满福

十二生肖文化是我国长久不衰的古典文化,它早已融入到中国民俗、生活、文化当中,与中华民族息息相关,与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徐悲鸿十二生肖紫砂壶”历时十二年制作发行,十二把生肖壶,把把造型别致,通过壶钮、壶嘴、壶把、壶身进行生肖形象化的表达,每一把生肖壶都有对应生肖的特色和吉祥寓意。这十二把壶不仅展现了悲鸿生肖的特色,同时也用紫砂的语言栩栩如生地表现出生肖的灵动与祥瑞!

百年辉煌,盛世生肖,盛世紫砂。“徐悲鸿十二生肖紫砂壶”志在创造中国紫砂界乃至中国艺术界有影响力的作品,对于继承学习悲鸿艺术精神,振兴民族艺术,续写华夏民族下一个百年壮美篇章有着非同寻常的重要意义!

世界六大搏击术中,空手道凭什么排第二?

中国武打影视中,常有日本空手道高手与我国各门派掌门人比武桥段,最终都以空手道落败振奋人心,给人感觉空手道不过是外强中干的搏击术。实际上,空手道几乎是实战中最霸道格斗术,名列世界六大格斗术第二。

世界六大搏击术:拳击,空手道,泰拳,马伽,桑博和巴西柔术。

(1)

空手道是日语音译,起源于日本武道与琉球唐手,是日本传统格斗术与琉球唐手结合产物,功夫中包含踢、打、摔、拿、投、锁、绞、逆技和点穴等多种技法,一些流派还练习冷兵器。

对于空手道与中国武术,世界格斗界较主流说法:空手道是运用拳脚探究胜负,接近禅;中国武术是套路演练与搏击对抗结合,具有民族体育项目特征,外延宽泛,文化深邃宽广,但不够具体明确,操作性不强。

日本空手道主要分为4个流派:松涛馆流,创始人船越义珍(精武门中和陈真交手的船越),英法美德等国家格斗市场占有率80%;糸东流,创始人摩文仁贤和;刚柔流宫城长顺;和道流,创始人大冢。

空手道分统空手道(主要在竞赛对抗上);体育空手道(安全性观赏性较强的体育项目,类似中国传武);硬式空手道,又称“全接触空手道”,倡导一击必杀,完全用于实战,如冲绳空手道。

空手道9~10级为白带(初学者),8级黄带,7级红带,6级橙带,5级蓝带,4级绿带,3级紫带,1~2级茶带,最高为黑带,看腰上带子就知道什么级别。

黑带分10段,4段以上含4段须20岁以上,4年后可以升5段,以此类推,8段必须获得7段资格后7年考取,年龄要求48岁以上,属于空手道大师或为空手道做出特殊贡献者的资格。10段为荣誉称号,只有金泽泓和获得过,金泽泓和是将空手道推向世界的开拓者,也是日本第1个空手道世界冠军。

(2)

日本最著名空手道大师有,大山培达,大山弟子踢拳大师山琦照朝,“拳圣”泽井健一,不败大师本部朝基等。

其中,功夫最强毫无疑问是大山培达,极真空手道创始人。大山不是日本土著,原本是韩国人,叫崔永宜,1964年规化日本。

大山培达

大山培达是世界公认的格斗第一人,打遍三十几国无敌手,被誉为空手道之父,是船越义珍弟子,20岁时就是黑带4段。

大山1994年去世,有关其格斗实况原始录像带有记载,功夫之强,已不能用人类指标衡量。1950年,大山与52头公牛交战,劈死三头,其余49头牛角均被其以“手刀”砍断,牛角有多硬?

1952年,大山赴美各地传授空手道,连败270名世界各流派高手,几乎无人能抵挡住攻击,胳膊挡胳膊会被劈断,手臂挡手臂骨折。据说大山用食指与拇指能扭曲10元硬币,不可思议的力量被誉为“神手”。

大山的极真空手道,短短30年在全球120个国家设立起分部,且多是各个国家邀请,学员超过1,200万人,是世界上最大的格斗门派。

大善培达在训练弟子

大山培打败了日本所有空手道流派及世界高手,如果与李小龙比武,小编会毫不犹豫买大山赢。做个比喻,李小龙是王者,大山是超人。

大山培达自传中,横扫天下时只败过一次,败在香港陈氏太极老人手中。大山用一掌能劈死500公斤牛的手刀及铁腿向老人发起狂风暴雨般进攻,被轻轻化解。老人排山倒海般攻击后,大山溃不成军,但觉得这种力量又是那么熟悉,竟来自于自己。

也许这就是太极四两拨千斤或中国功夫的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之妙吧。大山完败后又开始闭门苦练,从此世间孤独求败。

大山弟子:石桥雅史,安田英治,南本一郎,大山茂,冈田博文,大山泰彦,中村忠,加藤正夫,干叶真一,山琦照朝……都是空手道7段以上黑带大师,世界上影响力很大,其他弟子中还有前约旦国王胡笙及中东一些王储。

(3)

那空手道为什么排不到世界第1位呢?

空手道再强,影响力与实战都无法超越拳击。无论体育对抗还是街斗,拳击是地球上破坏力最大,防守技术最好的格斗术,尽管只有直拳摆拳勾拳三种打击方式,却可以利用距离与躲闪给对手造成致命杀伤。拳击也是最快见效果的格斗术,名师指导下,一个有天赋拳手,两三年就可以出成绩,传武20年后还在扎马步。

泰拳名列第三绝对实至名归,八臂拳术凶狠霸道,膝肘凌厉,被打s的拳手不计其数,甭给我讲点到为止。

以色列军队马伽术另辟蹊径,打击猛烈直接,插眼掏裆无所不用其极,还有其他功夫中没有的逃跑术。以色列马伽分两种,咱们看到的都是民用马伽,军用马伽术士兵退役时会签合同,公众场合表演或者向他人传授马伽术,查证属实,会被判刑入狱,咱们是看不到的。

俄罗斯桑博是融合多种格斗术产物,最初为特种部队sha人技,假动作与反关节动作超多。号称500年不败的泰拳碰到桑搏高手也会被打si,泰拳只有站立技术,桑搏一半威力来自地面缠战,摔倒后,三下五除二就弄si你。

巴西柔术。巴西柔术被誉为“地面最强”以及单挑之王格斗术,一旦进入地面战斗,即便泰森和与威瑟也会在三分钟内扔出白毛巾。柔术高手裸绞、三角绞、十字固、断头台、袖车、肩固、脚裸锁、木村锁等技术连续输出中,你不投降就会被撇断胳膊腿或窒息而si,不是闹着玩的。

其他韩国和气道、法国踢技等实战也很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哪种功夫练好了都霸道之极,只不过状元最多是拳击与空手道。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