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配对 > 血型配对

瀚林(瀚林学校)

时间:2024-01-29 00:22:26 作者:伸手挽明月 来源:网络

本文目录一览:

黑土地

【作者:韩静霆】

我是北方的黑土捏成的,土性烧铸在我的灵魂之中了。

我生于黑土,我长于黑土。童年,我用黑土捏出我的天使:人、马、牛、羊、鸡、狗。我和黑土造就的这些众生斯守、说话、说梦。我用黑土制成能吹奏抑抑扬扬、呜呜咽咽的埙。我的埙就是我的唇舌,我生命的延长,我灵魂的独白。我是黑土的上帝,黑土也是我的上帝。26年前我孑然一身进关,闯荡京华。我住在前门箭楼下的小客栈里,柔和湿滑的京腔在议论我:这个北方的小牛犊子。哦,是的。牛犊子,北方,我。我走出北方黑色的漠野,什么也没带——不不,我带走了一样东西,永生永世不可抛弃也无法抛弃,就是我的土性。

每次返乡,黑土地总是极尽柔情待我。当我的两脚插在浸了油似的黑土地里,即便是大旱时节,湿漉漉的地气也冲得脚心痒酥酥的。我的两足张开十个“根须”吸吮着水气,我感觉到筋络舒展的咔咔声,我感觉到血管中冲撞着一排又一排粘稠的然而又是流动着的的浪头。唯有此时,我可以和刚刚拱出地皮儿的荠荠菜私语,可以得到玉米缨络扬来的花粉,可以喝到奉献到手心的蚂蚁酒。这时候我能把目光的线一直扯到松辽平原的极处,看云起云飞,进入一种境界。我想我变成了黑土地上植根并且眺望着的树,一棵生有两个丫杈的树,一棵擎着乱蓬蓬鸟窝的树,一棵白桦树。我想我不怕被肃杀的风摇落最后一片叶子,叶落了还会再生。我想我可以燃烧,在地上成炭,在地下变煤。因为,我是黑土地的子孙。

带着黑土地给我的足够的营养,我离开了故土。西北高原的风吹不倒我这北方的榛莽,海南天涯的烈日晒不干我黑褐色肌肤蕴藏的油性。有时候,我枕着塬,枕着海,闭上眼睛想到的却是北方黑土地柔软的怀抱,想到儿时睡过的桦树皮揺床。我为此心旌摇荡,依稀看到黑土地上跋涉而去的祖先。哦,努尔哈赤的雕弓拉成满月,“玉骢嘶罢飞尘起,皂雕没处冷云平”;哦,挖参人如崖上的壁虎,没入密林,“雪中食草冰上宿”;哦,刚刚冷却的火山口杉木葱茏,熔岩洞里举起了伐木人的炊烟;哦,田畴把黑色的垅划到天尽头。那里,一人,一犁,一牛,共同较量着耐力和韧性。犁着,耕着,走着,没有一点声音。我的黑土地就是这样一部悠远的、孔武的、神秘的、充满着内聚力的不朽经典。当然,在黑土的深层,也埋藏着古战场鲜血锈蚀的剑;也抛落了亡国之民的遗骸;也有过拼搏、绞杀、屈辱和失败。即便是失败,我的先人也是屡败屡战,不屈不挠。北方的黑土地是何等博大啊,兼容着火山与冰岸、天池与地泉、针叶林与毛毛草、红高粱与罂粟花,野性与柔情、爱情与仇恨、严峻与温馨、粗犷与细腻、自强与自私、热烈与孤寂、既有长久的四季轮回,又有短暂的无霜期,既有虎群的雄浑又有狗皮帽子的寒碜,既有宽广又有偏狭,既有宁静又有躁动,既坦诚又神秘、既富丽又贫瘠。我的黑土地,我的黑土地,我对你的爱也是又宽阔又偏狭,又坦诚又神秘的。我读着你,想念你,梦过你。我也渴望走出“宇宙黑洞”,穿破固垒,渴望超越。当我远离故乡去生存,拼搏和拓荒数年之后,终于明白有一种东西是不可超越的,那就是黑土地所给予我的生命的原汁。

是的,读懂黑土地这部博大恢宏、幽远深邃的自然、历史和人生的巨卷,需要时间的穿凿和精神的反刍。如今,我头上的野草荣而又枯,年已不惑,似乎才领略了一点她的教诲。她从我呱呱坠地的一刻起,就用日出日落、阳春严冬和风霜雨雪教导我。她要我生来就成熟,就懂得什么是沧桑,什么叫坚韧,什么叫忍耐,什么叫不屈。黑非洲谚语说,创世之初,上帝踢给每个人一杯土,人们从杯中吸吮生命的滋养。北方黑土地给我的滋养令我受用无穷。也就铸成了我终生的土性。不论在哪儿,人们一眼就可以认出我是北方佬。不管我会不会饮酒,没有海量轻易不敢和我碰杯;不论我是否慓悍高大;人们不可对我施暴;不论我是否富有尊贵,人们不可对我蔑视;不论我的人生旅途遇到怎样的雷电,怎样的绝境,我都将默默地踏过去。因为,我是黑土捏成的,我经过了北方七月流火的烧冶,十二月风雪的锻打。人们应该知道,无论多么狂暴的雨雪,北方的黑土地都能吞咽,并且让那雨雪化作三月的桃花水。

不可改变,我北方的土性。因为,自我落生的时候,黑土地就给我打上了胎记。我的黑土铸成的肌肤和魂魄不可改变。因为,我不能选择也不愿意改变我的籍贯。我为此感到荣幸﹣-当我走在异乡异域的时候,人们会顷刻间认识我和我的内涵:中国,北方,黑土地。

【韩静霆将军简介】

韩静霆将军,祖籍山东高唐,1944年11月生于吉林东辽。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教授,他集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剧作家、民乐演奏家、活动策划家于一体,堪称文化奇人,更是当代文化大家。原空军政治部创作室主任,文职将军,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第一批政府特殊津贴。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美协、音协、视协、剧协会员,全军文学高级职称评委。

韩将军半个世纪驰骋文坛。自1973年开始发表作品,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凯旋在子夜》,中篇小说《战争,让女人走开》,电影、电视连续剧《大出殡》、《市场角落的“皇帝”》、《孙武》等。

韩将军作品获奖无数。影视剧《凯旋在子夜》万人空巷;长篇小说《孙子大传》被列为当代军事文学百篇经典之一;歌曲《今天是你的生日,中国》、《梅花引》、《断桥遗梦》等,唱彻华夏,并成为音乐院校的经典教学曲目;散文《黑土地》、《听泉》、《白梅无价》、《病榻欢叶》等,选入百年百篇经典、与史同在的散文及大、中、小学课本;其策划任总撰稿的央视春节歌舞晚会(三届)、文化部春节晚会(四届)等,获电视星光奖“最佳撰稿奖”。

韩将军的大写意中国画,师从著名国画家许麟庐。许老是写意画宗师齐白石的亲传弟子,与齐白石13年相伴,研墨理纸,耳濡目染,深得真传。

齐白石先生说:“学我者生,似我者亡”;“要学我的心,不要学我的手”。强调“人品至上,人没有豪气,画也没有豪气”。

韩将军数年来,深得齐派艺术传承,潜心研习,每日笔耕不缀。如今画艺精进,已成本色风格。气韵生动,笔势奔放,满纸豪情,令人赞叹。 逸笔寥寥,知人生之况味;尺幅之间,体天地之盈虚。

曾在巴黎、首尔、莫斯科及北京(中国美术馆)、哈尔滨、广州、福州、青岛、太原等城市,还有澳大利亚和哥伦比亚驻华使馆举办个人画展。部分画作分别为澳大利亚总理、挪威皇室、瑞典王室、日本桥本家族等收藏。其代表作《马》于2003年在法国获奖。

【瀚林之声首席朗诵官 牛丽君老师简介】

牛丽君老师,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英语教育专业,英国Huddersfild大学教育学院高级访问学者。北京市工贸技师学院高级讲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培训教材工作委员会职业院校英语课与服装专业教学与教材研究专家、技工院校教学与教材研究核心专家组英语课教研核心专家组成员、瀚林智库专家,瀚林文化传播者。

牛丽君老师自1985年起从事教育教学及相关管理工作30余年,曾受聘于石油大学、首都师范大学、青年政治学院等高等院校,担任公共英语、专业英语等教学工作,主编、主审及参编多本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统编、国家级职业教育规划、职业培训等专业英语教材及公共英语教材习题册、教学参考书,并获得各级各类多项教育教学科研成果奖。

牛丽君老师业余爱好朗诵、舞蹈,近年来活跃在朗诵及文化传播领域,在古塔朗诵艺术平台、都市头条,荔枝、微篇、美篇等音频创作平台以声音传播文化,做出了突出贡献。自2022年开始,担任瀚林文化传播者及瀚林之声首席朗诵官。诵读作品详见:www.hanlinglobal。

【版权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及本网,欢迎转载。非商业转载请注明本网出处。商业转载请获得本网(service@hanlinglobal)授权后合法使用。

备受家长关注的2所新学校,瀚林和北外凤凰到底如何?

最近很多家长私信留言,想要了解瀚林和北外凤凰学校。今天就把他们整理到一篇文章中,和大家唠唠。#我要上头条#

感兴趣的家长可以收藏本文,也可以转给身边的朋友有需要的朋友一起阅读。

瀚林学校

它是一所国际化的学校,集幼儿园、小学、初中、国际高中于一体的十二年一贯制的私立学校,优势便是可以直升。初中部可住宿可走读,不过目前高中部还未开始招生,2018年小学部正式开学,在2019年幼儿园及初中部开始招生。学校注重思维模式的培养,多元化学习。不过有的家长宣传和实际的情况微微有出入,其实在当下中考高存在的情况下,成绩好坏势必会影响家长判断学校好坏的一个标准。2020年初中部计划招生144人,学费是11000元/学期/生。

北外附属石家庄外国语学校

这所学校位于鹿泉,与石家庄外国语学校没有关系,是北京外国语大学的附属学校。拥有鹿泉区户籍或居住证的同学可以报考。它是一所集幼儿园、小学、初中、国内高中和国际高中为一体的十五年一贯制学校。2020年初中部计划招生300人,学费是30000元/学期/生,在民办学校当中学费属于比较高的档次,另外需2000元住宿费。国际高中生的学生未来发展路线基本是出国方向。

篇尾总结:

关于学校成绩方面。其实并不能肯定的做出判断,一来是建校较晚,虽然硬件设备完备,学校师资有保障,但是截至目前确实没有成绩出来,所以只能做出很客观的评价,拭目以待。

关于费用方面问题,瀚林学校小学收费高于初中,每学期每生是14000元,初中是每学期每生11000元;北外凤凰小学每学期每生25000元,初中是每学期每生30000元。

对比其他民办学校来说,瀚林小学及北外凤凰小学部收费都属于高收费,初中瀚林收费在民办中属于中等水平,北外凤凰还是属于高费用模式。

从上方的摇号计划和报名人数来说,还是可以看出来,这两所学校虽然受到大家的关注,但是实际报名的人数还是偏少的,招生人数也较少,若想报考这所学校的家长,可以多关注他们的家长反馈及到时候的整体成绩,综合考虑。

这两所学校的整体硬件设施还是非常不错的,目前得到家长反馈较少,所以具体的教学状态还不能很清晰的向大家解析,不过对于学校的相关教学理念优劣势可以做一下简单了解。

感谢各位家长阅读,有什么问题,大家可以留言一起讨论。

瀚林苑社区最“硬核”的志愿服务队

在泰山街道瀚林苑社区有这样一支队伍,专门为小区居民转运配送生活物资,他们凝聚在一起,早出晚归,风雨无阻,保障了小区居民的生活稳定,他们就是瀚林苑社区物资配送志愿服务队。

小区刚开始封闭时,下沉同志都是用私家车或者人力去搬运生活物资,随着居民订购的物资量不断增大,单纯靠体力和小轿车已无法满足搬运需求。市委组织部第一时间协调一辆三轮电动车送到瀚林苑小区用于物资运送,极大缓解了运输工具短缺的难题。在下沉同志们的带动下,志愿配送服务队的队员们也发扬风格,将自己家里的电动车无偿奉献出来为居物资,他们不怕辛劳、不计报酬,每天将近10个小时不间断工作,在寒风中穿梭于小区的各个角落,汗水早已浸透了他们防护服下的衣襟。在历时一个多月的志愿服务中,队员们共为小区居民配送物资27000余件。

郭东波作为瀚林苑社区志愿服务队的负责人,他尽职尽责,带领队员们从早8点至晚18点全天候为居民配送物资。他总是第一个到岗,最后一个离岗,有时因配送物资较多,为保证小区居民正常生活,他带领大家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经常忙碌至天黑。

严梓萌负责对居民订购的物资进行分拣归类,她把小区居民当成了自己的家人,即使遇到恶劣的天气,也从不退缩,认真将居民所需的蔬菜和水果等生活物资按照物资包上的地址分好,并装到运输推车上,有时候一天下来,她已经累得直不起腰,但她却从不喊苦,不喊累。丛中笑平时不苟言笑,只是默默的付出,每天早早就驾驶着自家的电动车到岗,从早到晚不知运送了多少趟,有一次,他在连续运送五个小时后,因轮胎不慎打滑,连人带车摔倒,膝盖处和手部都受伤了,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还是坚持把物资送到了居民家中,他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在完成物资转运分送的同时,志愿服务队把扶老爱幼和急难之需的关爱向更细微处延伸。304号楼90多岁的朝鲜族金大爷想吃辣白菜,买到了白菜没买到萝卜,志愿者们得知后,第一时间帮助买到了新鲜的大白萝卜。211号楼的一位小朋友因为买的跳绳迟迟不给送,闹着要“破线闯关”,志愿者们立即劝导,平息了孩子的“愤怒”。志愿者们有个约定,所有药品要即来即送,所有孕妇和婴幼儿用品要第一时间送到单元门口,所有遇到的老人都要主动问声“我能帮您做什么”……志愿服务队的每一个人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都是好样的。

一抹志愿红,爱心汇成海。瀚林苑社区志愿服务队的每一位志愿者都是一面旗帜,他们齐心合力,无私奉献,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为抗击疫情汇聚了力量和温度,成为抗疫线上最朴实的力量。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 记者 王书桥 图片来源:丰满区委宣传部

中国传统节日系列小知识——中元节

【 文字整理及朗诵:牛丽君 】

中元节,也称鬼节、七月半、盂兰盆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并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农历七月十五,既是道教的中元节,又是民间的鬼节,还是佛教的盂兰盆节,它体现了道文化、佛文化、和民俗文化的融合。2010年5月,文化部将香港特区申报的“中元节(潮人盂兰胜会)”入选,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元节,源于早期“七月半”农作物丰收时的秋尝祭祖,古时候,人们对于农事的丰收,常常寄托于神灵的庇佑。“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时代民间的祭租节。而被称为“中元节”,是来源于东汉道教的说法。道教有“三元说”,一月十五是上元、七月十五是中元、十月十五是下元。上元是天官赐福日,中元为地官赦罪日,下元为水官解厄日。佛教称七月半为“盂兰盆节”(盂兰盆是梵文的音译,盂兰是“倒悬”之意,形容苦厄之状。佛教认为此器具可解救已逝去的父母、亡亲的倒悬之苦)。唐代的统治者推崇道教,所以道教的中元节开始兴盛,逐渐将“中元”固定为节日的名称,并一直流传到今天。

关于中元节,在民间一直流传着一个故事,那就是目连救母。目连的母亲青提夫人,家中非常富裕,但却吝啬贪婪,儿子目连却非常有道心并且很孝顺。其母亲总是趁儿子外出时,天天宰杀牲畜,胡吃嗨喝,更从不修善。死后就进了饿鬼道。目连为救母出家修行,成道之后,以神力运饭给母亲吃,但食物进嘴就化成火炭。目连无计可施,十分悲哀,就向佛祖祈求。佛祖让目连在七月十五日建盂兰盆会,借十方僧众的力量,让他母亲吃饱。目连就依照佛祖的嘱托,于是就有了七月十五设盂兰,供养十方僧众以超度亡人的佛教典故。目连的母亲吃饱后就转入人世,生变成狗。目连又诵了七天七夜的佛经,使他母亲脱离狗身,进入天堂。这样一个佛教故事能从西晋一直流传到现在,而且是口口相传,关键在于故事劝人向善,劝子行孝。

由此我们可以深切的体会到中元节的祭祀具有双重的意义:一是阐扬怀念祖先的孝道,二是发扬推已及人,乐善好施的义举。这是从慈悲的角度出发,很有人情味。所以,我们在庆赞中元的同时,应该跳脱宗教的角度,勤勉互爱。

中元节有很多习俗,主要有祭祖:民间相信此时盛夏已过,天气转凉,气温适宜,祖先会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吃鸭子:辟邪压鬼神;放河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还有做茄饼:民间认为,茄饼可以成为已故祖先前往盂兰盆会的干粮;还有祈求丰收:家家户户要在自己家门口摆上供品,祷求稻谷丰收,并把香枝插于地上,这叫做“布田”,插得越多越好,象征着秋收稻谷丰登。现在这些习俗已经简化,逐渐剔除了迷信色彩,保留祭奠形式,作为对祖先的缅怀和纪念,并对未来寄予美好的祝愿。除了传统习俗,中元节也有属于这个节日的美食:花馍、蒸面羊、扁食、饺饼等等都是中元节的特定食物。

从这些内容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元节有着自己的特殊含义。就其文化内涵而言,它是中国传统祭祖节日之一,其文化背后体现的则是一种信仰,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文化,是追怀先人既古老又现代的一种传统。这一传统体现了古人慎终追远的思想,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基于这种思想和对先人的感情与责任使然,中元节将会不断得到延续和传承。

【诵读者:牛丽君简介】

牛丽君老师,瀚林智库专家,瀚林文化首席朗诵官。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英语教育专业,英国Huddersfild大学教育学院高级访问学者。北京市工贸技师学院高级讲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院校英语教学与教材研究专家。从教30余年,主编、主审及参编多本专业英语教材及教辅参考书,获得多项教育教学科研成果奖。

牛丽君老师业余爱好朗诵、舞蹈,近年来活跃在朗诵及文化传播领域,以声音传播文化。牛丽君老师诵读作品详见:www.hanlinglobal。

【版权声明】

本文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图源网络,感谢源引网站!侵删!本网仅提供文字及图片内容刊载。

京官能到四品已是天花板,但翰林出身者例外,越级升迁是家常便饭

明清两朝素来有“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说法,翰林是史料中经常见到的一个词汇。广义上来说,凡是进入翰林院庶常馆的庶吉士都可以称为翰林,但他们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官,实际上从庶吉士到翰林官,这中间还有一段路要走。

散馆考试及翰林大考

按照明清两朝定制,庶吉士入馆学习三年后,需进行一次散馆考试,成绩优秀者直接授予翰林院、詹事府官职,但一般级别不高以七品为主。他们作为朝廷的储备人才,主要从事的是文字、国史一类的工作。在经过历练之后,才能到各部院、内阁任职,一般都有数年的时间。

但是清代的统治者认为,翰林院是储才之所,然储则需时日,时间一长必致懈怠,即使有才,而久不用则必成无用之才。所以以考试的方式来甄别翰林官之才品,进行奖罚黜废。

翰林大考之制,始于顺治十年。顺治帝认为“翰林不下百员,其中通经博古,与未尝学问者,朕何由知”,于是便欲亲加考试,先阅其文,复观其品,务求真才实学,以备异日顾问。

这一年举行了首次翰林大考,其中有21个翰林被外转(不及格被外放其他官职),占了翰林总数的五分之一。

翰林大考制度在康熙朝得以进一步完善,通常五至六年举行一次大考。并将考试成绩分为一、二、三、四等,一等人数为三至五人,二等十余人,三等数十人,四等大约五十人,另有极差者不入等,实际上一共是五等。

大考中成绩列一等及二等前列者予以升擢,名次稍微靠后者有赏赐,而列三等末者要改官降黜,如果是无法降职的则要罚俸,若是列入四等那么则要被清除出翰林队伍,重新归入进士班,由吏部铨选外放各省任职。

雍正时期曾停止翰林大考,但从乾隆朝一直到道光朝,大考制度坚持较好。而至咸、同、光时期,朝廷多事,社会发生着剧烈的变化,翰林大考制度没有很好地坚持。从现有资料来看,同、光时期各举行过一次。

大考一等一名堪比状元

自翰林大考制度诞生后,有很多翰林脱颖而出,被发现、被重用,从而走上历史舞台。按照大考定制,列一等第一名者,历来都会被朝廷越级提拔,称为“超擢”。

以翰林原职来看,如果是七品的编修、检讨,若是考取一等一名,最高的可以升到侍读学士或侍讲学士,这两个官职都是四品,就是说一次性连升6级,升迁不可谓不快。

比如说乾隆二十三年,列大考一等一名的王鸣盛,他便以编修升侍读学士;嘉庆八年,列大考一等一名的编修陈嵩庆,升侍讲学士。事实上不仅是一等一名,有时名列前茅的翰林都有不错的仕途前景。比如道光二十三年,列二等一名的曾国藩,由原来的七品检讨升为五品侍讲。

提到曾国藩就必须要多说两句。曾国藩在殿试中的成绩并不理想,位列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按照正常的思路,曾国藩作为三甲进士,基本上是没有可能进入翰林院的。

可是曾国藩在朝考中超常发挥,结果以一等第二名的好成绩,被道光帝选为翰林院庶吉士。之后他又抓住了散馆和大考的机会,若非如此岂有十年七迁,连跃十级的好事,不出意外就是外放知县或是在部院中苦熬资格。

大考制度无疑给翰林官开辟了一条升迁捷径。雍正朝名臣李绂,在大考后被越级由侍讲学士超擢为内阁学士时,喜出望外,作诗曰:“当年菲薄忝遭逢,飞过蓬山第几峰。今日重来补游屐,玉堂东畔且从容。”

清代自康熙中期以后,京官升迁十分缓慢,大部分机会都被翰林出身的官员占据,一般的进士不过是“风尘俗吏”难有晋升机会。当时的官场情况是:庞大的官僚队伍,多元化的用人标准,错综复杂的各种因素,使得宦海沉浮之人在漫长的官宦生涯中升迁缓慢。

当时京城官场中有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说京官升迁是“九转成丹”。意思是京官升到四品再想往上升就很难了,如果要升到三品,就必须经历九个官职中的一种,称之为“九阶”。

所谓九阶者,即员外郎、郎中、都察院各道御史、六科御史、给事中、大理寺少卿、鸿胪寺少卿、光禄寺少卿、通政司参政。要是没有担任过这九个官职,到了四品基本就是天花板了。然而事实却是很多人把这九个职务都做遍了,也不见得就能升到三品,所以才有了所谓的“九转成丹”之说。

可见清代的大考制度无疑是给翰林官们开了一道后门,让众多的翰林官们可以另辟蹊径,比起那些进士为官者,他们的优势不知要好上多少倍。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