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八字 > 算卦财运

南华真经(南华真经全文及译文)

时间:2023-12-29 03:11:47 作者:相见陌路 来源:网友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庄子最通透的5个故事,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

#古籍里的历史#

作者:洞见yimo

物来顺应,不忧不惧。

《庄子》 说:“为外刑者,金与木也;为内刑者,动与过也。”

外在的痛苦来自刑罚,内在的痛苦,源于自己内心的冲突。

一个人如果无法安顿好自己的心,只能陷入无尽的内耗和痛苦中。

鲍鹏山说:庄子是中国人心灵的补药,也是中国人身心和谐的法宝。

如果此时,你正为生活而感到彷徨无措,不妨读一读《庄子》的这5个故事。

相信一切的焦虑和不安,都能得到治愈和平息。

01

关于评价

译文:

宋元君打算画一幅地图。

于是召集全国的画师前来为自己作画。

画师们来了之后,无不必恭必敬,安安静静地坐在一边。

唯独有一个画师,进来之后,脱掉上衣,袒露上身,盘腿坐下,自顾自地调墨。

宋元君看到之后,直接把他选为画地图的人选。

众人不解,于是向宋元君请教。

宋元君说:这个人行事不拘一格,全然不在乎别人的眼光。

这意味着他内心笃定,不会被外界干扰,作出来的画,自然要超乎常人。

果真,这个画师在作图之时,执笔稳健,行云流水,丝毫不受外界影响。

最后他画出的地图完美无瑕,众人连连称赞。

洞见君:

庄子笔下,有一只大鹏鸟。

它的脊背长几千里,振翅起飞的时候,翅膀就像是挂在天边的云彩。

大鹏借着旋风盘旋而上,向遥远的南方飞去。

在经过一片低空的时候,被几只麻雀看到了。

麻雀就开始议论纷纷,我一跳就飞起来,不过数丈高就落下来,在蓬蒿丛中盘旋,这也是极好的飞行了。

大鹏鸟你为什么这么蠢,要飞到九万里的高空,向南飞这么遥远呢?

但是大鹏不为所动,仿佛没有听到一样,继续向南,最终飞到南方天池,获得了真正的自由。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身边都有几只麻雀。

它们叽叽喳喳,总是对别人的行为评头论足。

内心不够强大的人,往往深陷罗网,被他们的言论左右,陷入纠结内耗中。

做起事来瞻前顾后,束手束脚,最终一事无成。

庄子说: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真正厉害的人,别人再怎么夸耀,他也不会更加努力,别人再怎么责难,他也不会为此而沮丧。

马行千里,不洗泥沙。

别人怎么看我们,是别人的事。稳住自己的心,把握好自己的节奏。

不要轻易被外界的非议动摇,也别用他人的标准绑架自己。

屏蔽了外界的闲言碎语,专心走好脚下的路,自然能过好自己的日子。

02

关于得失

译文:

《庄子·田子方》里有这样一个故事:

孙叔敖曾经三次出任宰相,可他脸上却从不见任何喜色。

他也曾被三次罢官,但也从不见有任何忧愁。

有人问孙叔敖,为什么当官的时候,没见你喜形于色,被免官的时候,也没见你唉声叹气,你是怎么做到的呢?

孙叔敖说:这有什么,当不当官都不是由我决定,我能做的就是让自己无忧无虑,至于起起落落,一切随缘,又何必纠结。

洞见君:

苏轼曾说: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

人生的得到和失去,总是忽来忽往,难以预料。

前一秒在你手里,下一秒可能就到了他人手中。

如果无法看淡得失,人生只能陷入痛苦,难以自拔。

唐代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被封为汾阳王,皇上派人为他修建汾阳王府。

郭子仪一日得闲,去施工现场查看。

他嘱咐一个民夫:“墙基一定要打牢,这样房子才能坚固不倒。”

民夫却说:“我们家三代都是泥瓦匠,只见过房子换主人,还没见过哪个房子倒塌了的。”

郭子仪若有所思,再也没来过现场。

王府落成之后,郭子仪大宴宾客。

出人意料的是,当日的泥瓦匠也被他青睐,安置在上座。

客人都很疑惑,郭子仪指指工匠:“他们是造房子的。”

又指指子侄:“他们是卖房子的。”

果不其然,郭子仪死后四十年,这座王府就换了主人。

昔日热闹的汾阳王府,很快改建成法雄寺。

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

世间的得失名位,像风一样流转不定,像云一样聚散无常。

今日华丽风光,明日可能狼藉一场。今日愁云惨淡,明日可能万里阳光。

若不能看破得失,就如同给自己套上枷锁,时时忧心忡忡,片刻不得自由,

《庄子》讲:得而不喜,失而不忧。

得到的时候,不狂喜,失去的时候,也不担忧。

面对人生的起落,放平心态,得之淡然,失之坦然

物来顺应,不忧不惧。

才能在生活这场兵荒马乱中,笑对风雨,笑对人生。

03

关于困境

译文:

《庄子·达生篇》里讲了一个故事。

有个名叫孙休的人,年纪很大了,却始终一事无成。

他在家乡种地的时候,每年收成都很差;外出谋求一官半职,又被人嫌弃,四处碰壁。

他愤愤不平,总觉得是老天不公,于是向老师扁庆子诉苦:

“我的德行与勇气没有任何问题,我落到这步田地,只怪上天给我安排了不幸的命运。”

扁庆子听完,摇了摇头说:

“你身上完好无损,耳不聋,眼不瞎,腿不瘸。这已经是老天垂幸了,怎么还反倒埋怨老天呢?”

听了这番话,孙休不再言语,灰溜溜地走了。

洞见君: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

面对人生的挫折和困境,有的人默默行动,不发一言。

有的人却抱怨连天,不思改变。

作家张德芬说,抱怨,是最消耗能量的无益举动。

遇到难处,不断找人诉苦,只能让自己被负能量包围,不断消耗自身的精力。

明代王阳明创立“心学”之后,被很多人污蔑为异端邪说。

他的弟子为此不忿,抱怨道:“他们根本不懂老师的学问,就妄加评论。”

王阳明却说:不是他们的问题,是因为我们宣讲的太少了。

到京城之后,王阳明开始大量组织讲学,宣扬心学观点。

慢慢地,了解心学的人越来越多,关于心学异端的说法也就慢慢消失了。

贾平凹说:怨气有毒,存在心里,等于自己服毒。

偶尔一次抱怨,可以让不良情绪宣泄,但是习惯性地抱怨,只能让自己不思进取,陷入内耗的泥潭。

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反躬察己。

与其抱怨黑暗,不如提灯前行。

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一个人才能走出低谷,走向未来。

04

关于选择

译文:

楚威王听说庄子很有才华,于是派人请他出山,希望他可以到朝廷做官,帮助他治理国家。

派来的使者带着楚威王的诏命和珍珠玉帛找到庄子。

庄子说:我听说楚国有一个神龟,已经死了三千年了,现在珍藏在庙堂之上。你们说,这只龟是刮骨留名、被供在庙堂上好呢,还是保全性命、拖着尾巴,活在污泥中好呢?

两位使者说:当然拖着尾巴生活在污泥中好。

庄子:那你们可以走了,我也希望像龟那样拖着尾巴生活在污泥之中。

洞见君:

作家莫尔说:人生中最困难者,莫过于选择。

人生是无数选择构成的,细微的选择差异造就了不同的人生。

如果一个人内心不明,性情不定,便只能无限纠结,憔神悴力。

诗人陶渊明也曾面临人生选择。

一方面是父辈的荣耀,要求他出仕为官。

一方面是内心的呼唤,希望他隐居田园。

开始的时候,他选择了名位,出任彭泽县令。

但是他发现自己始终无法忍受对上官的卑躬屈膝,无法忍受为五斗米折腰。

为官的每一天他过得都不快乐。

最终他下定决心,辞去彭泽县令的职位,回到自己的家乡田园。

他说: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他宣布自己从此与田园作伴,再也不让自己的内心被形体所奴役了。

简简单单,过自己喜欢的生活,这比什么都重要。

就像庄子一样,宁肯曳尾涂中,也不愿去当官显贵。

萨特说:人通过选择获得自己的本质。

你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就会成为什么样的自己。

当你面临人生重大抉择时,你可以听别人的声音,但最终你还是要听自己的。

人生贵得适意尔。

人生最重要的事,就是始终如一地忠于自己。

一个人遵从自己的内心,这一生才算没有白活。

05

关于心态

译文:

丽姬是丽戎国艾地守边疆人的女儿,晋献公讨伐丽戎国的时候俘虏了丽姬。

丽姬很恐惧,不知道自己会面临什么样灾祸,整日哭泣。

谁曾想,她被晋献公选入为姬,锦衣玉食,日子过得仿佛在天堂,这时候她觉得自己当年的哭泣真是傻。

洞见君:

《淮南子》讲: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我们常常为祸事忧心,焦虑不安,坐卧不宁。

但是事到临头,发现坏事未必是坏事。祸福相依,万事万物都有两面性。

明代大将郭德成有一次醉酒撒酒疯,得罪了朱元璋。

被迫辞去官职,远离庙堂,落发为僧。

大家都为他感到惋惜。

谁曾想,过了几年,朱元璋大肆功臣,几乎无人幸免。

郭德成反而逃过一劫。

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攻破南京城,平定太平天国,立下不世之功。

大家都觉得曾家会更上一层楼。

谁曾想,功高震主,曾氏家族反而被慈禧太后猜忌,曾国荃被迫革职还乡。

古人说:福为祸始,祸作福阶。

好事中总是隐藏危机,坏事中总是蕴含机遇。

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得意时不猖狂,失意时不沮丧。

平稳安和,不起波澜,一个人才能更好应对人生风雨。

在战国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庄子的人生波澜起伏。

但是他却依然自在逍遥,把人生过得恣意洒脱。

千百年来,他的故事一直是疗愈中国人心灵的良药。

作家采桐说:多一点《庄子》,少一点内耗。

生活千疮百孔,每个人都会有可能惶然无措,陷入精神内耗中。

但是通过《庄子》,我们却可以唤醒内心的自由,挣脱纠结和束缚,获得安宁与力量。

点个赞吧,与朋友们共勉。

庄子最通透的5个故事,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

#古籍里的历史#

作者:洞见yimo

物来顺应,不忧不惧。

《庄子》 说:“为外刑者,金与木也;为内刑者,动与过也。”

外在的痛苦来自刑罚,内在的痛苦,源于自己内心的冲突。

一个人如果无法安顿好自己的心,只能陷入无尽的内耗和痛苦中。

鲍鹏山说:庄子是中国人心灵的补药,也是中国人身心和谐的法宝。

如果此时,你正为生活而感到彷徨无措,不妨读一读《庄子》的这5个故事。

相信一切的焦虑和不安,都能得到治愈和平息。

01

关于评价

译文:

宋元君打算画一幅地图。

于是召集全国的画师前来为自己作画。

画师们来了之后,无不必恭必敬,安安静静地坐在一边。

唯独有一个画师,进来之后,脱掉上衣,袒露上身,盘腿坐下,自顾自地调墨。

宋元君看到之后,直接把他选为画地图的人选。

众人不解,于是向宋元君请教。

宋元君说:这个人行事不拘一格,全然不在乎别人的眼光。

这意味着他内心笃定,不会被外界干扰,作出来的画,自然要超乎常人。

果真,这个画师在作图之时,执笔稳健,行云流水,丝毫不受外界影响。

最后他画出的地图完美无瑕,众人连连称赞。

洞见君:

庄子笔下,有一只大鹏鸟。

它的脊背长几千里,振翅起飞的时候,翅膀就像是挂在天边的云彩。

大鹏借着旋风盘旋而上,向遥远的南方飞去。

在经过一片低空的时候,被几只麻雀看到了。

麻雀就开始议论纷纷,我一跳就飞起来,不过数丈高就落下来,在蓬蒿丛中盘旋,这也是极好的飞行了。

大鹏鸟你为什么这么蠢,要飞到九万里的高空,向南飞这么遥远呢?

但是大鹏不为所动,仿佛没有听到一样,继续向南,最终飞到南方天池,获得了真正的自由。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身边都有几只麻雀。

它们叽叽喳喳,总是对别人的行为评头论足。

内心不够强大的人,往往深陷罗网,被他们的言论左右,陷入纠结内耗中。

做起事来瞻前顾后,束手束脚,最终一事无成。

庄子说: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真正厉害的人,别人再怎么夸耀,他也不会更加努力,别人再怎么责难,他也不会为此而沮丧。

马行千里,不洗泥沙。

别人怎么看我们,是别人的事。稳住自己的心,把握好自己的节奏。

不要轻易被外界的非议动摇,也别用他人的标准绑架自己。

屏蔽了外界的闲言碎语,专心走好脚下的路,自然能过好自己的日子。

02

关于得失

译文:

《庄子·田子方》里有这样一个故事:

孙叔敖曾经三次出任宰相,可他脸上却从不见任何喜色。

他也曾被三次罢官,但也从不见有任何忧愁。

有人问孙叔敖,为什么当官的时候,没见你喜形于色,被免官的时候,也没见你唉声叹气,你是怎么做到的呢?

孙叔敖说:这有什么,当不当官都不是由我决定,我能做的就是让自己无忧无虑,至于起起落落,一切随缘,又何必纠结。

洞见君:

苏轼曾说: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

人生的得到和失去,总是忽来忽往,难以预料。

前一秒在你手里,下一秒可能就到了他人手中。

如果无法看淡得失,人生只能陷入痛苦,难以自拔。

唐代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被封为汾阳王,皇上派人为他修建汾阳王府。

郭子仪一日得闲,去施工现场查看。

他嘱咐一个民夫:“墙基一定要打牢,这样房子才能坚固不倒。”

民夫却说:“我们家三代都是泥瓦匠,只见过房子换主人,还没见过哪个房子倒塌了的。”

郭子仪若有所思,再也没来过现场。

王府落成之后,郭子仪大宴宾客。

出人意料的是,当日的泥瓦匠也被他青睐,安置在上座。

客人都很疑惑,郭子仪指指工匠:“他们是造房子的。”

又指指子侄:“他们是卖房子的。”

果不其然,郭子仪死后四十年,这座王府就换了主人。

昔日热闹的汾阳王府,很快改建成法雄寺。

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

世间的得失名位,像风一样流转不定,像云一样聚散无常。

今日华丽风光,明日可能狼藉一场。今日愁云惨淡,明日可能万里阳光。

若不能看破得失,就如同给自己套上枷锁,时时忧心忡忡,片刻不得自由,

《庄子》讲:得而不喜,失而不忧。

得到的时候,不狂喜,失去的时候,也不担忧。

面对人生的起落,放平心态,得之淡然,失之坦然

物来顺应,不忧不惧。

才能在生活这场兵荒马乱中,笑对风雨,笑对人生。

03

关于困境

译文:

《庄子·达生篇》里讲了一个故事。

有个名叫孙休的人,年纪很大了,却始终一事无成。

他在家乡种地的时候,每年收成都很差;外出谋求一官半职,又被人嫌弃,四处碰壁。

他愤愤不平,总觉得是老天不公,于是向老师扁庆子诉苦:

“我的德行与勇气没有任何问题,我落到这步田地,只怪上天给我安排了不幸的命运。”

扁庆子听完,摇了摇头说:

“你身上完好无损,耳不聋,眼不瞎,腿不瘸。这已经是老天垂幸了,怎么还反倒埋怨老天呢?”

听了这番话,孙休不再言语,灰溜溜地走了。

洞见君: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

面对人生的挫折和困境,有的人默默行动,不发一言。

有的人却抱怨连天,不思改变。

作家张德芬说,抱怨,是最消耗能量的无益举动。

遇到难处,不断找人诉苦,只能让自己被负能量包围,不断消耗自身的精力。

明代王阳明创立“心学”之后,被很多人污蔑为异端邪说。

他的弟子为此不忿,抱怨道:“他们根本不懂老师的学问,就妄加评论。”

王阳明却说:不是他们的问题,是因为我们宣讲的太少了。

到京城之后,王阳明开始大量组织讲学,宣扬心学观点。

慢慢地,了解心学的人越来越多,关于心学异端的说法也就慢慢消失了。

贾平凹说:怨气有毒,存在心里,等于自己服毒。

偶尔一次抱怨,可以让不良情绪宣泄,但是习惯性地抱怨,只能让自己不思进取,陷入内耗的泥潭。

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反躬察己。

与其抱怨黑暗,不如提灯前行。

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一个人才能走出低谷,走向未来。

04

关于选择

译文:

楚威王听说庄子很有才华,于是派人请他出山,希望他可以到朝廷做官,帮助他治理国家。

派来的使者带着楚威王的诏命和珍珠玉帛找到庄子。

庄子说:我听说楚国有一个神龟,已经死了三千年了,现在珍藏在庙堂之上。你们说,这只龟是刮骨留名、被供在庙堂上好呢,还是保全性命、拖着尾巴,活在污泥中好呢?

两位使者说:当然拖着尾巴生活在污泥中好。

庄子:那你们可以走了,我也希望像龟那样拖着尾巴生活在污泥之中。

洞见君:

作家莫尔说:人生中最困难者,莫过于选择。

人生是无数选择构成的,细微的选择差异造就了不同的人生。

如果一个人内心不明,性情不定,便只能无限纠结,憔神悴力。

诗人陶渊明也曾面临人生选择。

一方面是父辈的荣耀,要求他出仕为官。

一方面是内心的呼唤,希望他隐居田园。

开始的时候,他选择了名位,出任彭泽县令。

但是他发现自己始终无法忍受对上官的卑躬屈膝,无法忍受为五斗米折腰。

为官的每一天他过得都不快乐。

最终他下定决心,辞去彭泽县令的职位,回到自己的家乡田园。

他说: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他宣布自己从此与田园作伴,再也不让自己的内心被形体所奴役了。

简简单单,过自己喜欢的生活,这比什么都重要。

就像庄子一样,宁肯曳尾涂中,也不愿去当官显贵。

萨特说:人通过选择获得自己的本质。

你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就会成为什么样的自己。

当你面临人生重大抉择时,你可以听别人的声音,但最终你还是要听自己的。

人生贵得适意尔。

人生最重要的事,就是始终如一地忠于自己。

一个人遵从自己的内心,这一生才算没有白活。

05

关于心态

译文:

丽姬是丽戎国艾地守边疆人的女儿,晋献公讨伐丽戎国的时候俘虏了丽姬。

丽姬很恐惧,不知道自己会面临什么样灾祸,整日哭泣。

谁曾想,她被晋献公选入为姬,锦衣玉食,日子过得仿佛在天堂,这时候她觉得自己当年的哭泣真是傻。

洞见君:

《淮南子》讲: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我们常常为祸事忧心,焦虑不安,坐卧不宁。

但是事到临头,发现坏事未必是坏事。祸福相依,万事万物都有两面性。

明代大将郭德成有一次醉酒撒酒疯,得罪了朱元璋。

被迫辞去官职,远离庙堂,落发为僧。

大家都为他感到惋惜。

谁曾想,过了几年,朱元璋大肆功臣,几乎无人幸免。

郭德成反而逃过一劫。

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攻破南京城,平定太平天国,立下不世之功。

大家都觉得曾家会更上一层楼。

谁曾想,功高震主,曾氏家族反而被慈禧太后猜忌,曾国荃被迫革职还乡。

古人说:福为祸始,祸作福阶。

好事中总是隐藏危机,坏事中总是蕴含机遇。

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得意时不猖狂,失意时不沮丧。

平稳安和,不起波澜,一个人才能更好应对人生风雨。

在战国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庄子的人生波澜起伏。

但是他却依然自在逍遥,把人生过得恣意洒脱。

千百年来,他的故事一直是疗愈中国人心灵的良药。

作家采桐说:多一点《庄子》,少一点内耗。

生活千疮百孔,每个人都会有可能惶然无措,陷入精神内耗中。

但是通过《庄子》,我们却可以唤醒内心的自由,挣脱纠结和束缚,获得安宁与力量。

点个赞吧,与朋友们共勉。

《南华真经》全文翻译(二)

#古籍里的历史#

接上文《南华真经》全文翻译(一)。

内篇·逍遥游第一

原文: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译文:

《齐谐》中记载:“鹏鸟向南海迁徙时,击打海面扬起的浪花有三千里高,乘着盘旋产生的暴风,飞上九万里高空,需要连飞六个月才能抵达南冥,方可休息(一些翻译把这句翻译成凭借六月的大风方可抵达南冥,强调万物都“有所恃”,也有道理)。大地上蒸腾浮动的雾气犹如野马奔腾,空中飞扬的尘埃动荡不休(唐·成玄英疏:扬土曰尘,尘之细者曰埃),都是万物周流六虚,气息变化吹拂导致的。

深青色的天空,是它原本的颜色吗?还是由于太过高远,无法看到天空尽头、无法看到真正的颜色呢?大鹏在高空俯视下界,应该同我们往上看一样,都是一片苍茫吧。

原文: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ào,地面凹陷的地方)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yāo è,夭折、阻挡)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译文:

如果水积聚的深度不够,那水就没有足够浮力来荷载大船。把一杯水倒在堂中的低洼处,芥草可以像船一样在其中浮起。如果把杯子放上去就沉底不动了,因为水浅而船大。风的积聚不够,那么它就没有足够浮力去负载巨大的翅膀。所以要飞上九万里的高空,大风在它下面,然后才像现在这样,凭借风力飞行。背靠着青天,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阻挡它,然后才开始计划向南冥飞去。

原文:

蜩(tiáo)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chūn)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译文:

蝉与斑鸠讥笑大鹏说:“我们扑腾一下,迅速飞起,能冲上榆树、檀树的枝头,有时还飞不到,那就落在地上罢了,(能飞就行)哪用得着先飞上九万里高空再飞去南冥呢?”

到郊野去的人,带上三顿饭的干粮上路,回来的时候肚子还是饱的。如果到百里以外的地方,那就需要一整夜里舂捣干粮做准备。要是去千里以外的地方,则需要提前三个月准备粮食。蝉与斑鸠这两个小东西又怎么能理解呢?

才智小的不能理解才智大的,寿命短的不能理解寿命长的。怎么知道是这个道理呢?朝菌不了解昼夜的更替,蟪蛄不了解季节的变化,这些都是寿命短的。楚国南部有一种叫做冥灵的树,把五百年当作一个春天,五百年当作一个秋天;上古的时候有一种名为大椿的树,把八千年当作一个春天,八千年当作一个秋天。这就是寿命长的。活了八百岁的彭祖,以长寿闻名,普通人跟彭祖比寿命(彭祖到现在还活着,众人跟冥灵、大椿、彭祖这些长寿的一比),岂不是很可悲吗?

注释:

1.蟪蛄:古人认为蟪蛄春生夏死,夏生秋死,不能经历四季变换。

2.彭祖的年龄有两种说法。

《太平御览》:风俗通曰彭祖寿年八百岁,犹恨唾远。

《搜神记》:彭祖者,殷时大夫也。姓钱,名铿。帝颛顼之孙,陆终氏之中子。历夏而至商末,号七百岁。常食桂芝。历阳有彭祖仙室。前世云:祷请风雨,莫不辄应。常有两虎在祠左右。今日祠之讫地,则有两虎迹。

(未完待续)

《南华真经》全文翻译(三)

《道德经》里的非常智慧

作者:金满楼

9月12日,《典籍里的中国》继续上新,这期讲的是老子与《道德经》。节目中,年轻时的老子“求道”,中年的老子“悟道”,暮年的老子“传道”。通过三个时期的“老子”,既回顾了这位先秦哲祖的一生,同时也致敬了绵长深厚的东方智慧。

《典籍里的中国》第九期为大家介绍中国哲学的开山之作《道德经》。

《老子出函谷关》中国画。

《道德经》。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

老子姓老不姓李?

尽管被后世遵奉为道家和道教的双料祖师爷,但历史上关于老子个人历史的记载并不是很多。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关于老子的生平只有寥寥数语:“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此外,就主要记载了老子的两件事:一是孔子问礼于老子;另一是老子出函谷关时,关令尹喜留老子著书,即后来的《道德经》。在这篇列传中,关于老子的部分不过三百余字。

根据司马迁的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按说应该很清楚了。但让人觉得奇怪的是,跟老子身份地位类似的诸位先秦大哲,如孔子、庄子、孟子、荀子、墨子、孙子、曾子等,作为尊称,无一例外都是在他们的姓氏后加一个“子”字。按这个惯例,原名“李耳”的老子应该被称为“李子”才对,怎么会被尊为“老子”呢?

据学者研究考证,先秦文献如《礼记》《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中,均称老子为“老子”或“老聃”,并没有老子姓“李”的记载。事实上,最早的“李”姓记载来自《战国策》《韩非子》里的“李悝” “李克”等,所以老子还可能真不姓李。

那么,春秋时期有没有“老”姓呢?答案是有的。《风俗通义·姓氏》中即记载:“老氏,颛顼子老童之后。”《左传》也记载宋国以“老佐为司马”,鲁国有“司徒老祁”。由此可见,老子被称“老子”而不称“李子”,他姓“老”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也有人说,后来的“李”很可能是“老”姓转来,因为司马迁在列传中也记载了老子后人的情况。或许,司马迁是听信老子后人的转述而称老子为“李耳”,这才留下了这一谜团。

此外,节目中提到年轻时的老子有个绰号叫“李大耳朵”,这倒有一定的依据。据说,老子小时体弱而头大,眉宽而耳阔,因其双耳长大,故起名为“聃”。实际上,“聃”字本身就是耳朵长大的意思。因此,“李大耳朵”的戏称,说白了就是从“聃”字衍生而出。

《道德经》何以成经?

和其他先秦诸子相比,老子的生平似乎要平淡许多。据推测,老子大约生于周灵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51年),他早年聪慧,后跟随老师商容学习,有善思好问之名。成年后,老子被推荐为周王室守藏室史,所谓“藏室”,似乎就是周王朝的皇家图书馆,而老子很可能就是管理藏书的小官员。

在“守藏室史”这个位置上,老子一干就是几十年。虽然中间有几次受人攻讦排挤,但每次短暂离职后,他就很快又回到了原职。在此期间,孔子曾带着弟子南宫敬叔向老子问礼,后者对孔子劝勉有加。事后,孔子把老子比喻为“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

大约周敬王三十五年(公元前485年),老子眼看周王朝越来越衰败,于是辞去官职,开始外出云游。走到函谷关时,关令尹喜久闻老子的大名而强留老子盘桓数日。也就在这几天,老子应尹喜的要求写下五千言,这就是后来的《道德经》。待写完此书后,尹喜这才放老子出关。在众人的目送下,老子乘着一头大青牛向西而去,自此不知所踪。

老子出函谷关后究竟去了哪,现在看来似乎是个千古之谜了。有人说老子去了西方归隐修炼,也有人说老子其实是东归讲学,后人对此众说纷纭,谁也拿不出证据。至于老子留下的这部《道德经》,最开始也不叫《道德经》,而是和《庄子》《孟子》等先秦子书一样被称为《老子》。如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了一份帛书《老子》,当时只有《道》《德》两篇的篇名,全书仍以《老子》为名。

西汉时期,《老子》属于先秦诸子书的一种。如《汉书·艺文志》中列举了几种主要的子书,其中就包括了《老子》。到东晋葛洪时期,《老子》才开始被称为《道德经》。唐朝以后,唐玄宗将《庄子》称为《南华真经》,《列子》为《冲虚真经》,《文子》为《通玄真经》,《亢桑子》为《洞灵真经》。后来,老子的《道德经》也被称之为《道德真经》,这也算得到了官方的确认加持。当然,《道德经》的书名更加广为人知,这点是毋庸置疑的。

“非常道”是什么“道”?

老子一生,只留下《道德经》一部,其中分上、下两篇,上篇《道经》三十七章,下篇《德经》四十四章,合计八十一篇。作为中国人最为熟悉的典籍之一,《道德经》的头一句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可以说是广为人知。那么问题来了,老子的“道”,究竟指的什么?

据统计,“道”字在《道德经》中一共出现了73次。这里的“道”,首先是天道。在儒家学说中,以“天、地、人”为“三才”,而老子在“天、地、人”之上加了一个“道”,合为“四大”。其中大意,道是天、地、人的本体与本源,它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为化生万物的根源,是混沌未分的初始态,是不可言说,也不能直接感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道是极其高远的概念,它出自“形而上”而贯穿于“形而下”,非人所为,也非天地所能为。

然而,作为天地万物的本源,道虽然催生成就了万物,但并非有意而为,而完全出自无为,纯粹是自然而然。正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的“道法自然”,就是自得其然。“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道的本性是自然无为,但“无为”催生了“有为”;“有为”成就了一切。从“无为”到“无不为”,从“不争”到“天下莫能与之争”,这既是“道之理”,也是“道之用”,更是“道之术”。由此,“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天道理论之外,《道德经》的另外一大贡献是辩证法。在老子看来,世上万事万物都因为比较而存在、因比较才有意义。不论是“真假、善恶、美丑”,还是“有无、难易、长短”,都是相互依存、彼此映照。表面上看,正反相互对立,但所谓“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两者又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相互转化,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而应该以一种动态的眼光加以观察与分析。否则,就会陷入抱残守缺、刻舟求剑的思想桎梏之中。

当然,老子的智慧远不止于此,以上片言只语也不过浮光掠影,万不足一。遥想2500多年,在风沙漫天的函谷关,老子写完《道德经》后骑着大青牛绝尘而去,这是何等的洒脱,又是何等的意境深邃。五千言的《道德经》,浓缩了老子关于宇宙、天地、国家、社会与人生的一辈子的思考,也为后世子孙留下了一份深远的思维导图。这样的东方智慧,放之万年而永远闪烁光芒。(金满楼)

来源: 海南日报

《南华真经》高清放大(一),喜欢小楷的收藏

《南华真经》高清放大(二),喜欢小楷的收藏

无拘无束,优哉游哉。南华真经副墨内篇之逍遥游

南华经又称庄子,南华真经副墨,为明代陆西星对南华经的注解本。陆西星(1520-1606,一说1520-1601),字长庚,号潜虚子,又号方壶外史,江苏兴化人。明朝时期道教人士,道教内丹派东派的创始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