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起名 > 汉字五行

农历正月十三(农历正月十三出生的命运好不好)

时间:2024-01-17 15:34:13 作者:趾高气扬 来源:互联网

本文目录一览:

9岁女童被奸杀,案件51年后终于告破!网友遗憾……

美国佐治亚州一名9岁女童51年前惨遭奸杀,案件一直没有被侦破。直到近日,警方开棺验尸,通过比对DNA才确定凶手身份。遗憾的是,凶手早已自杀身亡,遇害者的父母也已过世。不少网友难掩遗憾与失望,认为警方的正义来得太迟……

开棺验尸抓真凶

美联社20日报道称,美国佐治亚州科布县地方检察官弗林·布罗迪18日在记者会上宣布,已经侦破一起51年悬而未决的案件,杀害9岁女童黛比·林恩·兰德尔的凶手正是24岁的男子威廉·罗斯。

遇害女童兰德尔(美国福克斯新闻)

凶手罗斯(美国福克斯新闻)

1972年1月13日,就读小学三年级的兰德尔从家附近的洗衣店走路回家,但是迟迟未归。家人报警之后,警察开始在全县范围内搜寻,还有4000多名志愿者参与其中。案发16天后,一群学生在一个交叉路口发现兰德尔的尸体,经鉴定她是遭到后被凶手勒死的。

布罗迪表示,这么多年来,警方跟进了数百条线索追查,都一无所获,案件陷入僵局。随着法医鉴证技术的进步,事情的进展终于迎来曙光。2015年5月,警方对当年在兰德尔尸体附近发现的一根毛发和一块布料进行DNA检测,结果发现布料上有一名陌生男子的DNA。

警方循线索找到这名男子的亲属,并挖开了装有其尸体的棺材,最终通过DNA比对确定凶手就是时年24岁的罗斯。然而他已在1974年,也就是案发两年后自杀身亡。

死者父母均已去世

科布县地区检察官办公室悬案调查员罗恩·阿尔特在记者会上表示,尽管罗斯的家人和死者住在同个地区,但他不认为凶手认识死者,应该只是随机犯罪。根据调查,罗斯此前曾因酗酒被警方逮捕过。阿尔特猜测,罗斯可能因为害怕入狱而自杀。

“福克斯新闻网”称,令人遗憾的是,死者的母亲已在2018年死于白血病,其父亲去年也去世了。只有死者的哥哥梅尔文出席了记者会。梅尔文说:“我多希望我的母亲今天能在这里……这件事终于结束了,感谢所有人的付出。” 检察官布罗迪则表示:“案件的告破并不能让死者复生,我们也无法从凶手那里伸张正义。”

网友:正义从未得到伸张

不少网友在为这起案件告破感到欣慰的同时,也对凶手没能被绳之以法感到失望。

有网友在社交平台X(原推特)上评论称:“让我心碎的是,她的父母在不知道是谁杀了他们的女儿之前就去世了,从来没有看到正义得到伸张,正义也永远不会得到伸张。”

还有网友说:“虽然现代技术可以解决陈年旧案,但是凶手得不到惩罚令人失望。”(何珊)

激烈反对!罢黜地方大员!没想到从北平到北京居然这么难

故宫雪景(图片来自知乎九尾鸭,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不知道你有没有在社交软件上刷到过这样一句话:“一下雪,北京就变成了北平。”

这不光是对目前存在于北京的那些历史建筑的赞美,也点出了这座城背后悠久的历史。

北平,是北京的旧称之一,这个称呼最早源自燕国设立的右北平郡,西晋时,右北平郡改称北平郡,是北平作为一个地名第一次出现在行政区划中。

1368年(明洪武元年)9月12日,朱元璋将当时曾是元大都的北京城更名为北平府,其中的“北平”二字是取北方和平之意。

1403年(明永乐元年),有心迁都于此的明成祖将北平府改为顺天府,并于1421年(明永乐十九年)正式迁都,再将顺天府改名为北京,与南京对应,此为今名之始。

但是,从北平变成北京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接下来本文将节选《故宫简史》中的相关内容,通过收藏家马毓鸿的观察,还原那一段历史。

迁都北京并没有因明成祖一心向往而顺风顺水。

若追根究底,成祖也并非明朝第一位有迁都北方想法的皇帝。明太祖从称帝的第一天起,就考虑北方边防的重要。他着眼北方防御和南北发展均衡的需要,想将京师设在北方关中或中原地区。定都南京时,他也曾定北宋故都汴梁(即今河南开封)为北京,但是经过两次御驾亲访,又深觉由于多年战乱,汴梁民生凋敝,再加上当地水路转运艰辛,难以建都,才打消了迁都汴梁的念头。

但是迁都北方的念头像一块大石头,后来又重新压在朱元璋的心头。

朱元璋坐像

原来在启用南京紫禁城后,从湖心堆积建起来的南京紫禁城,因为地基不牢固,已经开始倾陷下沉,不但容易造成排水不易,内部淹水,而且从端门向内一路直走进来,竟是越走地势越往下倾斜。

整个紫禁城呈南高北低走向,仿佛江河日下,天天诅咒着明朝国运将日渐衰落。而且北方的军事威胁始终困扰着朱元璋,直到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他还特别派遣皇太子朱标去陕西进行“建都关中”的准备,不料,朱标早逝。

朱元璋驾崩之后,朱标之子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建文帝已经没心思考虑迁都北方这件事,他整天盯着掌握军权封地的族亲藩王们的动静,尤其担心军功才略过人的叔叔燕王朱棣。

建文帝深恐藩王夺权篡位,理所当然地采纳了齐泰、黄子澄等亲信保卫皇权的“削藩”建议。朱棣自然无法忍受被褫夺兵权降为庶人的待遇。建文元年(1399年),他先发制人,起兵反抗挥师南下,以《皇明祖训》所言“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为理由,指齐秦、黄子澄为奸臣,必须诛讨,称自己的举动是“清君侧,靖国难”,史称“靖难之役”。

不过,朱棣选择性地忽略了祖训中的必须是皇帝先召唤藩王,藩王才能发兵,而且肃清奸臣后,五日内必须离京的要求。“靖难”显然是朱棣为夺取皇位而发兵的借口,不仅导致皇位归属的改变,也极大地影响了明朝此后两百年间政治、思想的走向。朱棣当时没有意识到,“靖难”效应的持续发酵,会成为建造北京紫禁城和迁都的最主要原因。

朱棣经由统治阶级的内部争斗,夺取侄儿的皇位,登基为皇帝,乃成王败寇之残酷现实。其他族亲国戚及文臣武将在“靖难”中不得不有所倾向:站错边的,轻则丢官降级,重则身家不保,株连九族。南京朝臣原为建文帝部属亲信者,无不人人自危;而朱棣身居南京如入异乡之地,若为稳固大肆铲除异己,又何尝不是战战兢兢。

明成祖坐像

但是事实上,朱棣对反对他的建文旧臣一点也没有手软。他诛杀齐泰、黄子澄、方孝孺,歼灭其族。因方孝孺受牵连而死者就有873人,充军等入罪者千余人,因黄子澄受牵连者也有345人。

朱棣还逮捕及诛杀了众多建文旧臣,如铁铉、陈迪、侯泰、卓敬、暴昭、毛泰、刘端、黄观、茅大芳、王叔英等五十多人。他们皆视死如归,临死前还留下“忠愤激发,视刀锯鼎镬甘之若饴,百世而下,凛凛犹有生气”的血泪字句。他们的家人和亲属也无一幸免,不是被诛杀,就是被流放、充军、充妓或处以其他刑罚,在南京实际遭殃或被影响的家庭的数量实在多如繁星,难以估计。

但为了朝政能继续运行下去,朱棣不得不仰赖南京城业已成熟的文官体系,部门领导也不宜过多变动,这些幸存的建文旧臣也都得像犯了精神症般的,一瞬间马上改认篡为新主子。

另一桩令朱棣噩梦连连的事,就是攻进南京时宫中起火,建文帝下落不明。传说有谓其自焚而亡,有谓其借地道逃出,后遁入空门为僧,又有流亡东南亚之说。

无论事实真相如何,朱棣虽然以天子之礼将“其”入殓,但不承认其建文年号,而将建文元年至四年改为洪武三十二年至三十五年,次年改为永乐元年(1403年),以此表明他不是继承朱允炆的帝位,而是从明太祖朱元璋手里继承的帝位。史学家咸信朱棣派遣郑和多次下西洋,并非宣扬国威,而是试图寻找建文帝的行踪,可见朱棣对此耿耿于怀,唯恐建文帝哪天再出现,拥戴他的旧势力随时都有可能死灰复燃。

朱棣心中最坚实、最温暖的靠山,毫无疑问是他的发迹地北平(1421年改名北京)。他11岁被封为燕王,封地在遥远且人烟稀少的北平。北平当时不过是大明的一个布政司,经过朱棣数十年的苦心经营,他和他的部属熟悉这里,也对此地有着深厚的感情。

所以,永乐元年农历正月十三这一天,当朱棣和群臣共聚一堂时,一位叫李志刚的礼部尚书提议:北平是皇上“承运龙兴之地”,应该遵循太祖高皇帝另设一个都城的制度,把北平立为都城。朱棣满心欢喜,当场就答应了下来,把北平府改成顺天府,又称“行在”,即皇帝出行暂住的地方。

西六宫、后三宫区域

不久,朱棣上朝时差一点就被投诚的御史大夫景清刺杀。从此,他在南京城里经常做噩梦,久居北方的他此时很难不怀念北平故地,或许心里也已经开始做起了迁都北平的打算。

同年五月,他对大臣们提出将北平升格为国都的想法,却遭到大臣们的激烈反对。他开始对迁都这件事变得十分小心谨慎,决定以迂回秘密的方式,为迁都做系统性的缜密的准备。

这一年,北平突然搬来了许多从江浙一带过来的南方人。他们得到政府的允诺,如果迁至北平,可以得五年免缴税赋的优待条件。他们在家乡多是从事商业的较富裕的人家,很快又在北京开始做起他们在南方经营的买卖。在北平近郊也突然多了许多农民开始垦荒种地,大规模的移民活动已经悄悄地迅速展开了。

永乐四年(1406年),在南京皇宫里,不清楚是朱棣暗中授意还是群臣揣摩君意,以丘福为首的一群大臣,建议在北平兴建一座新的宫殿,朱棣非常高兴地接受了这个建议。于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便由此拉开了序幕。

为这项工程东奔西跑做准备的都是皇帝的亲信,其中较著名的有工部尚书宋礼、吏部右侍郎师逵和户部左侍郎古朴。他们前往四川、湖广等地的深山老林监督采伐建造宫殿所需的楠木。高大珍贵的楠木多生长于原始森林之中,那里终年有蛊毒瘴疠肆虐及凶禽猛兽出没,官员、士兵和百姓冒着生命危险进山采木,很多人因此丢了性命,所以有人用“入山一千,出山五百”来形容为采木所付出的巨大代价。

这些楠木后来有些被用作紫禁城主殿太和殿的大柱子,比较遗憾的是,这些永乐年间的原版柱子,在今日的太和殿中已不见踪影,我们目前看到的大柱子,是清朝时用松木拼凑而成的。

故宫三大殿

在现今这个科技进步、运输发达的时代,想把这些巨木从原生地运至紫禁城,已经是非常艰难的工程,更不用说在六百年前,当时耗费的人力、财力可想而知。根据史料,这些木料多半是依靠天然的河流和人工的运河被运送到北京,永乐时期为建造新宫殿而进行的采木工程,据说前后持续了整整十三年。

可以想象得到,建造紫禁城所需石料的开采及运输也绝对不会是一项容易实现的工程。

在今日保和殿后面的御道台阶中间,是紫禁城里最大的石雕“云龙丹陛石”。这块石头长16.57米,宽3.07米,厚1.7米,重约200吨。乾隆皇帝不喜欢石头上面原有的明朝雕刻,命人凿掉0.38米后重新雕刻成现有的纹饰,若加上凿掉的部分,原材料应该在300吨以上。以这块巨石的体量,很难想象,从开采到运入皇宫是如何办到的。

云龙丹陛石

据《明史》记载,此石料采自京西房山大石窝,为将巨石翻出石坑,明政府动用了万余名民工,结果人手还是不够,兵部又紧急调拨了六千多名士兵赶往采石场。

将巨石运往京城则更为艰巨,先差数万名民工修路填坑,然后用拖旱船的方法,每隔一里地挖一口井,待到隆冬严寒、滴水成冰的日子,从井里汲水泼成冰道,再以两万民工、千余骡子,用滚木的方法齐力拖拽前行,整整用了28天的时间,才把巨石运到京师,朝廷为此耗资11万两白银。

其他同样耗费无尽心力运到紫禁城的巨石,大部分都被安置在了紫禁城中轴线的御道之上。据当代专家研究结果推断,这次宫殿建设的备料过程历时近十年,可想而知,北京城在这近十年中也逐渐变成大明版图内最繁忙、最庞大的一片建筑工地。

太和殿上的十个脊兽

就在朱棣继续谋划迁都北京的过程中,一件对迁都起关键作用的皇家大事发生了。永乐五年(1407年),朱棣最亲密的人——徐皇后——过世了,她也是朱元璋亲自为燕王朱棣选择的结发妻子。该如何安葬这位皇后成了一件有关国家的家事。按礼制,皇后是要和皇帝合葬的,而皇帝陵墓理应设在当时的首都南京。但是朱棣却暗中派一位大臣带着一位风水师傅前往北京寻找建皇陵的风水宝地,找了两年,跑遍了可选之地,但并未找到可以建皇陵的“吉壤”。

后来风水大师廖均卿找到了一块风水宝地,并请朱棣亲自到现场勘察。那是一片在昌平以北20多里的山麓地带,属燕山山脉,东西北三面环山,群峰耸立,雄伟壮观。朱棣看了就心有所属地选了这块地,其他术士看了以后,也大肆奉承夸赞了一番。朱棣觉得很受用,马上降旨将其圈为皇陵禁区。这块当地人叫作“黄土山”的小土坡,朱棣觉得名字不雅,将其改名“天寿山”。这就是今天的明十三陵所在地。

很明显,朱棣是在借修建徐皇后的陵墓释放迁都的信号。大臣们对此也都心知肚明,陆陆续续地,南京城里开始有人上疏,直截了当地反对迁都,没多久,就有河南布政使周文褒、王文振及参议陈祚被贬到农村去当普通的农民,之后就没有人再上奏提这件事,都乖乖地选择保持沉默。

永乐十四年(1416年)十一月的一个很普通的日子,朱棣突然召集文武百官,和气地与大家讨论关于北京的敏感话题。他对北京紫禁城的兴建表现出异常开放的态度,而这一次没有任何臣子提出反对意见,他们不仅一致认为紫禁城应该尽快开工修建,还赞美起北京优越的地理位置,纷纷要求将明朝的首都定在北京。朱棣处心积虑经营多年的迁都愿望,在这一时刻终于成为君臣的合意。

根据史料,紫禁城是自永乐十五年,用了三年半的时间建成的。虽然人们对在如此短的时间里能否建成如此规模宏大的紫禁城还有争议,但毋庸置疑,在永乐十八年(1420年),这座宫殿终于建成了。

推荐阅读

马毓鸿 著

高高国际 出品

汕头大学出版社 出版

内容简介:

《故宫简史》有选择地描述了600年来与故宫有牵连的人、事、物,话文物、聊掌故,赏建筑、解科技、品艺术。

全书看点多多:

1、作者家族三代与故宫渊源颇深,掌握大量一手资料,其中不乏许多从未为人所知的内幕,书中皆系统呈现。

2、跳出传统学术探究路线,有趣、有料、接地气。

3、弥补大陆关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创建、发展过程中的诸多空白以及台北故宫藏品迁徙、保护、展览内幕。

4、深度聚焦故宫在文物保护、文创品创新、市场化运营等方面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的种种努力,向世人展示故宫是怎样一步步成为大众“网红”的。

5、台北历史博物馆前馆长、台湾博物馆学会前理事长张誉腾作序推荐。

6、附赠郎世宁宫廷画选集,精选雍正、乾隆及其后妃的“证件照”“生活照”,及融合了中西画法的山水花鸟画,展现封建时代帝王、后妃们在紫禁城内生活细节及其艺术品味。

#讲好中国文化#

正月十三讲究多,记得:1不吃,2不说,做3事,平安顺遂一整年

#天南地北大拜年#“不出正月都是年”,虽然春节七天长假已经过去,很多人都已经开始年后的工作和生活,但是大街上的年味还没有散尽,人们还生活在过年的喜庆氛围中。

正月十三是一个讲究比较多的日子,很多地方管这天叫做“阎王忌”,而北方沿海地区这天是传统的“海灯节”,并且正月十三也是开始正月十五“元宵节”花灯的时候,所以这天也被称作“灯头生日”。

正月十三的讲究颇多,传统年俗中讲究这天“1不吃,2不说,做3事”,预祝新的一年里能够一帆风顺和平安顺遂。

正月十三讲究多,记得“1不吃”

正月十三是“海灯节”,这天很多沿海地区的渔民都会自己扎制花灯,然后来到海边放到大海中去,以便求得新的一年出海打鱼时能够鱼虾满仓,以及一帆风顺和平安顺遂。

正月十三这天是讲究不吃鱼虾和海鲜的,因为这天对于渔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天,过了正月十三就要准备开工和出海,为了多捕捞鱼虾和出海时一帆风顺,因此这天大家讲究不吃鱼虾和海鲜。

正月十三如果有幸来到渔村 ,这里庆祝和祭海仪式是要比大年除夕还要热闹的,家家户户都会张灯结彩,而且人们会抬着祭海的供品和花灯来到海边,把制作的花灯船放到海里面去,为自己祈福纳吉。

正月十三讲究多,记得“2不说”

一,不能说“翻”

正月十三这天是最忌讳说“翻”字的,因为翻跟翻船会被联系到一起,以前渔民出海打渔基本都是靠天吃饭,海上的风险和不确定因素也多,说“翻”是最不吉利的话,因此即使是平时渔民吃鱼时也会说是“划过来”,不会说“翻”这个字。

二,忌说过头话

正月十三是传说中“杨公忌”,据说是杨公有13个孩子,这几个孩子整天出口伤人,爱说过头话和不着调的话,所以惹怒了阎王,每个月的十三日都要带走他一个孩子,而正月十三是农历年的第一个十三日,因此这天说过头话和脏话都是比较犯忌讳的事。

人们在过年期间都讲究多说吉利话和祝福的话,但是说过头话和出口伤人是比较令人讨厌的,因此正月十三这天一定要管住自己的嘴,尤其是教育自家的孩子不要出口成“脏”和不说过头话。

正月十三讲究多,记得“做3事”

一,调试灯具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正月里最后一个重要的节日,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吃元宵和观灯和挂花灯,如果正月十五当天彩灯不亮或出现纰漏,会被认为是一件不吉利的事。

正月十三就是传说中的“灯头生日”,因此在正月十三这天要把准备的彩灯调试一遍,点亮一下试一试,这样到了正月十五的时候不出纰漏,大家好过个欢乐喜庆的元宵节。

二,早睡晚起

正月十三属于不太适合做喜庆事的日子,而且正月十五大家都要出门“闹花灯”,到时睡觉会比较晚,因此正月十三是养精蓄锐的一天,这样要记得早睡早起,把精力养足以迎接正月十五的到来。

三,准备祭祀用品

正月十五民间有祭祀祖先的传统,这天会去送灯,寓意给逝去的先人点亮回家的路,因此正月十三就要开始着手准备。

正月十三除了要准备祭祀的供品和灯具以外,北方很多地区还会制作花馍和“圣虫”这种面食,也就是把馒头做成花或虫子的模样,放到盛粮食的器皿中,以便求得新的一年能够风调雨顺和五谷丰登,这个花馍和圣虫直到二月二“龙抬头”时才会食用。

过年过得就是讲究和年俗,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年俗和讲究,才使我们的农历新年过起来有滋有味,而且各地的风俗和讲究也大有不同,所以过年也就是家乡的年味,这也是每到年根大家都想着回家过年的原因。

正月十三,传说连阎王都害怕的一天,忌3事、吃3食,老传统不能丢

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点击右上角的“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迎新春,传统习俗探秘#

正月十三,这一天充满神秘和传说,连阎王都曾害怕它。在这个节日里,人们遵循着古老的传统,忌讳三件事,享受三种食物。这个节日被称为“灯头生日”,标志着农历新年的深刻传统。本文将为您揭示正月十三的来历和相关习俗,以及人们为什么对这一天格外重视。

正月十三,又被称为“阎王忌”,这一说法起源于一段神话故事。相传阎王掌管着生死,但他的儿子们却恶行满天,经常误杀无辜,而阎王对此不闻不问,甚至撒谎欺骗。当这一情节被天上的神仙上报给玉皇大帝时,玉皇大帝怒不可遏,下令一个月内阎王必须失去一个儿子。正月十三这一天,最后一个儿子也被带走,从此这一天被称为“阎王忌”。

另有一种版本与杨家将有关。杨业率领杨家将前去救援皇帝,但却在二狼山遭到埋伏,几乎全军覆没,只有杨六郎侥幸生还。

据传说,杨业就是在正月十三这一天殉国的,因此人们将这一天称为“杨公忌”。这一传统影响深远,导致人们在每28天都避免举办重要的仪式,这13天都被视为不吉利的日子。

在正月十三这一特殊日子里,人们忌讳三种事情,以避免招惹厄运。首先,不要举行婚礼或搬家。婚姻和住所的变动通常被视为人生重大事件,因此人们会精心选择吉日,以确保好运。然而,在正月十三这一天,因为阎王的忌讳,人们普遍认为这不是一个吉利的日子,不适合举行婚礼或搬家。

其次,人们不太愿意在这一天外出办事。尽管这个传统在现代社会逐渐消失,但在过去,人们普遍相信在正月十三这一天外出办事容易遇到阻碍,甚至可能引发争执。因此,他们更愿意呆在家里,避免外出。

最后,人们不愿意说谎。正月十三成为“阎王忌”的原因之一就是阎王因撒谎而遭受惩罚。因此,在这一天,人们格外谨慎,不轻易说谎,以免招致不祥之事。

与忌讳相对应的是享受三种特殊食物。

首先是汤圆,汤圆在正月十三被广泛食用,寓意着团团圆圆、幸福美满。汤圆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口味,包括甜味、咸味、黑芝麻馅、花生馅和肉馅等,这取决于个人口味和地域习惯。

其次是豆腐,尤其在南方,正月十三被称为豆腐节。豆腐的发音与“头福”相近,寓意着吉祥如意。一些地方会举行豆腐节仪式,人们互相扔豆腐,相信被豆腐砸中的次数越多,新的一年将会更加幸运。

最后是鸡蛋,也象征着团聚和幸福。

正月十三吃鸡蛋寓意着全家团圆,生活幸福。鸡蛋富含优质蛋白质,对健康有益,这也增加了吃鸡蛋的习俗的吸引力。

尽管这些传统在现代社会可能已经减弱,但它们仍然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代表着人们对幸福和吉祥的美好期望。不管是因为神话故事的传承还是因为风俗习惯的延续,正月十三依然是一个特殊而有趣的日子,值得我们了解和尊重。希望大家在这一天都能享受到团圆和幸福,度过一个美好的新年。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