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星座 > 天蝎座

张幼仪(张幼仪的一生简介)

时间:2024-01-26 07:43:36 作者:相见陌路 来源:网友上传

本文目录一览:

世人皆知张幼仪可怜,却不知她的后半生,有多么让人可恨!

1920年冬一艘轮船缓缓驶入伦敦港口,一身中式传统服饰的张幼仪斜倚在尾甲板上,不停地朝着岸边张望,寒冷的空气无法掩盖她雀跃的心情,分别数年终于可以见到心心念念的丈夫。

只一眼她就看到了站在人流中的丈夫,丈夫和记忆中穿着中式长袍不同,彼时的他穿着一身笔挺的西服。

在这么寒冷的天气里,罩着一件深黑色的毛呢大衣,脖子上围着装饰性的白丝巾。

张幼仪满心欢喜的从船上下来,提着沉重的箱子飞奔到徐志摩面前。徐志摩见到她眼中丝毫没有任何欣喜,反倒是从头到尾打量了张幼仪一眼,看到臃肿的衣裳眼中满是嫌弃。

徐志摩也不接过张幼仪的行礼,一言不发的走在前面。张幼仪提着沉重的箱子亦步亦趋的跟在徐志摩的身后,生怕一不小心就会被落下,就如这段婚姻一样,纵使千般小心却依旧是如履薄冰。

她所希冀的,是丈夫在多年夫妻分别之后,会改变对自己的态度。甚至开始幻想两人可以在异国他乡重新开始,却没想到两人之间的鸿沟再也无法弥补,这次相聚也预示着彻底分离。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被徐志摩无情抛弃的张幼仪的确是可怜,前半生活在痛苦婚姻里,后半生虽活出了精彩,却让人感觉到可恨。

那么,张幼仪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她的一生又有多跌宕起伏呢?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

张家小姐幼仪

1900年,江苏宝山的张氏家族迎来了一个新生儿,取名为幼仪。张家一共有兄弟姐妹十二个孩子,唯有两个掌上明珠,张幼仪排行第二,被称作二小姐。

因此张幼仪从小就备受宠爱,此时正值清末民初,像张家这种大家族依旧是遵循封建礼教传统,将家中的女儿教育成传统的大家闺秀,虽识文断子却不用有太多学识。

直到张幼仪12岁,才在二哥和四哥的支持下,进入江苏省第二女子师范学校读书,接受了新式教育。原本这是一个好的开始,却因为一桩婚事彻底改变了人生。

张幼仪的四哥张嘉璈时任浙江都督的秘书,时常需要在各地巡视学校。

偶然间,张嘉璈看见了徐志摩所做的文章,惊叹于他的文采,随后又见到了仪表堂堂的徐志摩,折服于他的才华。

张嘉璈认为只有如徐志摩一般才华横溢的年轻人才配的上成为张家的女婿,迎娶自己的妹妹。加之徐家是富甲一方的江南富商,和张家门当户对。

为此,张嘉璈亲自登门徐家,为15岁的张幼仪提亲。面对两家的强强联姻,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爽快的答应了这门亲事,写信告知徐志摩这桩婚事。

一场错误的婚姻

18岁的徐志摩看到信里所附的张幼仪照片,嗤之以鼻的评价了一句“乡下T包子”。不过徐志摩虽然嫌弃,却不敢忤逆家里的意思。

一是他没有独立的经济能力,所有的开销都靠家里支持。二是当时的大环境,即使接受了先进教育,也不敢忤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徐志摩不情不愿的迎娶了张幼仪,心里却始终嫌弃她是个既乏味又土的乡下人。结婚后不久,徐志摩就将张幼仪抛在了徐家大宅,独自返回杭州继续学业。

对于15岁的张幼仪而言,在规矩众多,压抑又沉闷的徐家大宅中,只能安分守己的做好自己儿媳妇的职责。

1918年,张幼仪为徐家诞下未来继承人徐积锴。徐志摩并没有因为儿子的到来而欣喜,只是如释重负的完成了家里传宗接代的责任。因此他也得以脱身,前往国外读书。

面对丈夫的离开,张幼仪无可奈何,原本奢望着丈夫会因为孩子的到来,对他的态度能有所改变。实际上,徐志摩对于孩子也是一样的冷漠疏离。

张幼仪一面养育孩子, 一面孝敬公婆,料理徐家里里外外的大小适宜,虽然不到二十岁的年纪,却早已成长为合格的大家族长媳。

就在张幼仪苦心伺候徐家人的时候,却传来了徐志摩在国外求学期间,追求别的女性的绯闻。张嘉璈认为夫妻两人长期分居毕竟不好,便写信给徐志摩,让其将妹妹接到英国。

彼时的徐志摩正在热烈的追求林徽因,并不想见到张幼仪这个麻烦。

不过他转念一想,不如趁着这个机会正好和张幼仪提出离婚,彻底摆脱这桩包办婚姻,也可以名正言顺的追求林徽因。

毕竟在此之前,徐志摩隐瞒了自己已婚有子的事实,这件事对于他和林徽因之间的感情来说是一颗隐雷,随时都会爆炸。

徐志摩想彻底和张幼仪离婚,摆脱这个T包子,两人暂时居住在沙世顿小镇,此处离求学的剑桥大学很近。

徐志摩几乎成日不在家,即便是偶尔在家的时候,对待张幼仪也是冷眼相待,态度甚至不如对待家中的一个仆人。

他也一直在酝酿着何和张幼仪摊牌离婚,冷暴力并没有让张幼仪知难而退,毕竟是在封建大家族里成长起来的女子,无论丈夫如何,却始终坚持从一而终。

张幼仪做好了心理准备,倘若徐志摩再娶,也可以接纳妾室进门。不久张幼仪再次怀孕,满心欢喜的将这个消息告诉徐志摩,没想到换来的却是被无情抛弃。

徐志摩强烈要求张幼仪去打胎, 毕竟影响了他的离婚计划。张幼仪不肯,一是舍不得孩子,二是在当时的年代医疗技术落后,打胎很有可能会失去性命。

徐志摩不管不顾,眼看张幼仪不肯打胎,提出离婚后一走了之。不会英语的张幼仪在英国举目无亲,无奈之下投奔了在法国留学的二哥。

后半生的蜕变

1922年张幼仪为了产子,跟随自己的七弟到了德国柏林,在柏林医院生下了一个儿子。

就在张幼仪产子后不久徐志摩抵达柏林,却不是为了看望这对母子,而是要求张幼仪签下离婚协议书。

心灰意冷的张幼仪签下了字,彻底结束了这段婚姻,她也从此刻觉醒,不再依附于任何人,开启属于自己的人生。

张幼仪独自带着孩子在柏林定居,并进入裴斯塔洛齐学院攻读幼儿教育。1926年她回国后,应聘到上海东吴大学担任德语老师,成为新时代的女性。

彼时上海女子商业银行面临破产,经营状况堪忧,在召开股东大会的时候,有人提出可以聘请一位有能力的总裁来挽救银行,这个人选最终落到了张幼仪头上。

一是因为张幼仪的四哥是中国银行副总裁,在金融行业呼风唤雨威望很高。二是张幼仪为人稳重,又是留洋归来的人才,能管理起上海商业女子银行。

张幼仪虽然没有任何接触过银行业务的经验,不过也想挑战自己便答应这份差事,出任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副总裁。

担任职务后,张幼仪十分勤勉,为了监督员工处理业务,将办公桌安排在大厅的最后一排,用以管理员工提高工作效率。

她又亲自挽回在银行存款的老客户,用自己的信誉做保障,承诺存在女子银行的钱无论何时都能取出。通过种种有效的管理手段,张幼仪挽救了岌岌可危的女子银行。

张幼仪的八弟在上海开办云裳服装公司,为女性设计结合中国传统的时髦衣裳,聘请张幼仪担任公司总经理。

她不但对服装的审美有独到的见解,并且为了打响品牌,请女明星代言,举办一系列活动,一炮打响品牌。

展露管理才华的张幼仪也成为时有名的经理人,在其二哥担任国家社会党以后,张幼仪掌管社会党的财政大权,也正是在担任这一职务期间,让其后半生饱受诟病。

张幼仪上任社会党财务时正值1934年,彼时正值日本正在计划大肆侵略中国土地。不久后,日本彻底撕破假面,开始全面侵华,抗日战争爆发。

张幼仪瞅准了商机,认为国共两党必定会集结军队和日本作战,军队招募大量的军人势必要做军服,军服需要的无非就是布料和染料。

张幼仪在国内大肆囤积,还从德国进口了大量的军服染料,导致军队在购买的时候市面上都断货了。

正在军队无处购买的时候,张幼仪又出面以高于市场价一百倍的价格,将自己所囤积的染料卖给军队。军队急需之下,无奈全部购买,让张幼仪发了一大笔横财。

她并没有就此收手,而是从国难财中不断看到商机,又用这笔资金开始囤积冬天需要为士兵做棉衣的棉花。

临近冬季之时,军队开始采购做棉衣的棉花,面临国内短缺的状况。张幼仪以极高的价钱将这批棉花卖给军队,再次大赚了一笔。

这样导致军队财政大量亏空,很多军人在寒冷的战场上没有棉衣发放,甚至因为钱都被如张幼仪一般的黑心商人赚了。

在食物和医疗物资十分短缺的情况之下,大量的士兵在战场上冻死、饿死,甚至在受伤以后无药可医,造成终生残疾。

张幼仪始终没有爱国之心,眼中只有利益得失,毕竟对于她而言,或许战争失败、国家被占领、战火遍地也没有什么大碍,毕竟跑去德国、美国一样可以过得风生水起。

张幼仪在一个商人的本质下,知道这场战争会让中国大地哀嚎遍野、通货膨胀,之后又开始囤积黄金。

一是当时的战争形势不容乐观,加上内忧外患物价飞涨,货币贬值严重,国民政府岌岌可危。

二是很多大家族的人为了躲避战争,纷纷变卖家产逃往国外,而黄金在全球各地都属于保值的物品。

张幼仪囤积黄金一方面为应对当时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则是万一中国失守,可以随时移居到国外,可见有着商人的算计,心中却无家国情怀。

除了大发国难财以外,张幼仪被人诟病的还有一点就是,无论是对待家中的仆从还是公司的员工都算计十足。

不但经常因为各种规章制度克扣员工工资,也不近人情,不按时发放工资,精明又会算计。

即使是在家中工作了十几年的佣人,张幼仪也丝毫没有任何信任,处处提防佣人并且小气刻薄,说话不客气。

或许就是因为这份不近人情的算计和精明,让张幼仪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独善其身,积累了大笔的财富,最终得以在美国纽约安详晚年并于1988年去世。

前半生的张幼仪因被徐志摩抛弃可悲可怜,后半生的她在国家大义面前又令人感到可恨,只让人一声叹息。对于这样一个人,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

与徐志摩离婚30年后,张幼仪再嫁苏纪之,死后墓碑刻“苏张幼仪”

张幼仪

1967年,67岁的张幼仪,在时隔近半个世纪后,再一次站在了英国沙士顿的一座小屋外。

而这个小屋,正是47年前,她和前夫徐志摩,一起生活过的房子。

看着眼前似乎熟悉,却已经很陌生的场景,张幼仪感觉恍如隔世。

沉默半响,她对着旁边的现任丈夫苏纪之,说出了这样一句话:

“我现在真的没法想象,我曾经那么年轻过!”

曾经的这里,对张幼仪来说,是一个满怀悲愤的伤心地。

在这里,她怀上了小儿子彼得。

但也在这里,徐志摩向她提出了离婚,还说出了令她绝望的五个字:把孩子打掉!

岁月如梭,如今的张幼仪回首往事,已经没有了当初痛彻心扉的感觉,也不再觉得往事有多么不堪再提。

剩下的只有平静,和对时光逝去的缅怀。

张幼仪与徐志摩

再次踏上康桥,故地重游,张幼仪才真的感觉到,这里真的很美。

不愧是徐志摩笔下,那个最美“夕阳中的新娘”。

如今的张幼仪,已然不是当初怀着身孕却被惨抛弃时的模样。

虽然韶华远去,但她身边,却真正有了爱人的陪伴。

而她之所以会与丈夫苏纪之站在这里,是因为苏纪之对她说:

“你50岁前的人生,我没来得及参与,所以我要把它都补上。”

依稀记得,曾经有一句很流行的情话:未来的某一天,你终将会遇到一个人,他会追完你所有的动态,会听你讲完所有的过去。而这个人,便是最爱你的那个人。

“遇见”苏纪之和张幼仪,使我真正相信了这句话。

徐志摩是一个诗人,而诗人大多是浪漫的。

于是,在徐志摩的生命中,出现了两个极具“浪漫”的女人,林徽因和陆小曼。

所以,他写下了最美的情诗,为林徽因;说出了最甜的情话,对陆小曼。

然而,在这些浪漫的背后,却还有一个他最对不起的女人——张幼仪。

相比较于林徽因和陆小曼,这样万众瞩目的女神来说,张幼仪在徐志摩的故事中,存在感很低。

这不是因为她的人生不够精彩,只是没有那么多狗血剧情罢了。

无论任何一个时期,“八卦”似乎都是大多数人的一种天性。

所以,没有足够多茶余饭后谈资的张幼仪,就这样很自然地被吃瓜群众们,忽视掉了。

但在我看来,张幼仪的人生,一样的精彩且令人赞叹。

张幼仪与儿子徐积锴、公公徐申如

张幼仪,出生于上海宝山的一个大户人家。

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张幼仪从小到大,其实都生活在一个封建式的家庭中。

在她三岁时,母亲曾经想要给她缠足,幸好二哥张君劢(mài)因为心疼妹妹,阻止了母亲。

因此,张幼仪逃过了缠足的厄运,也让她成为了整个张家中,第一个拥有“天足”的女人。

不过由于家庭因素的影响,张幼仪没能成为一个接受过新式教育的女孩,只是在结婚前两年,简单地读过两年女子师范。

后来,张幼仪的四哥,任职浙江都督秘书的张嘉趝,因公到杭州府中学堂视察时,意外看到了徐志摩考卷中的一篇文章。

他通过这篇文章,感受到了徐志摩的不凡,对他大加赞赏。

张幼仪(右二)与兄长张君劢(左一)

因此,他主动给徐家当家,也就是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去了一封信,表达了自己想要将二妹嫁给徐志摩的意向。

当时的徐家,是浙江著名的实业家族,资产丰厚。而张家,则算得上是政界名门。

两家联姻,更是强强联合。

于是,张嘉趝很快就收到了徐父的回信。

而张幼仪与徐志摩的婚事,就这样被定了下来。

对于自己毫无所觉就莫名有了一个未婚妻的徐志摩来说,这显然不是一个什么令人愉快的消息。

而第一次看到张幼仪的照片时,徐志摩脱口而出的一句:“乡下土包子”!

这句话也为这段婚姻的悲剧,拉开了序幕。

1915年底,15岁的张幼仪,在家人的安排下,从女子师范学校辍学,嫁给了徐志摩。

凭着张、徐两家的地位,张幼仪的这场婚礼,办得自然十分豪华。

不说徐家摆出的数百桌喜宴,单就张幼仪的嫁妆,就绵延数十里,一辆火车都装不下。

然而,就在当地的百姓,都还在对这场世纪婚礼津津乐道时。

备受祝福的两位主角,却已经卸下了婚礼上的华丽面具,成为了彼此生命中,最熟悉的陌生人。

张幼仪是非常传统意义上的那种,温婉贤惠型的女人,但天性浪漫的徐志摩,显然并不想要这样一个妻子。

即使婚后三年,张幼仪生下了儿子徐积锴,也没能多得到丈夫的一丝关怀。

张幼仪抱着刚出生的儿子

实际上,婚后的三年里,徐志摩一直以求学之名,长时间独自在外面生活。

而张幼仪则秉承出嫁前母亲的教诲,足不出户,留在徐家大宅侍候公婆。

在这几年里,张幼仪最常做的事情,就是跟着婆婆,在院子里做些缝缝补补的针线活。

在这种日复一日的枯燥生活中,张幼仪唯一一次,为自己打算过的事情,便是写信给母校,也就是苏州第二女子师范学校,希望能回去完成未完的学业。

但最终,还是被儿子、公婆,以及家中琐事绊住了手脚,而未能成行。

1918年8月,也就是儿子徐积锴出生后没多久,徐志摩便前往美国留学,至此与张幼仪母子完全分隔两地。

直到两年后,徐志摩收到张幼仪哥哥张君劢的来信。

徐积锴(右一)回乡祭祖时所摄

这时,他才在妻兄和父母的双重压力下,被迫给张幼仪寄回去一封信,让她带着儿子,前往美国团聚。

后来的张幼仪,曾经回忆过她与徐志摩重逢时的场景:

当轮船到达马赛港时,倚靠着船舷等着上岸的张幼仪,看见了徐志摩正站在岸上东张西望的人群中。

但只这一眼,她的心就凉了大半截。

她完全没有在徐志摩的表情中,感受到任何与“喜”字有关的情绪。只有满脸的不情愿。

而两人见面后,张幼仪完全没有感受到丈夫的关怀,只有对于她装扮上的挑剔。

因为当时徐志摩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带着她去买了新衣服和皮鞋。

即使张幼仪穿在身上的那身中式服装,也是她为了与丈夫的再见,精心挑选出来的。

徐志摩的母亲与孙子徐积锴

随后,徐志摩找了一家照相馆,拍下了他们两个唯一的一张合影,便赶紧如完成任务一般,寄回了家里。

然而,不论徐志摩有多么的不情愿,他们夫妻二人还是在沙士顿安顿了下来。

而且很快地,张幼仪再次有了身孕。

但令她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孩子的到来,不仅没有缓和他们夫妻间的关系,反而将其彻底推向了结束。

徐志摩向张幼仪提出了离婚,甚至得知她怀了身孕后,他留下的也只有冷冰冰的5个字:把孩子打掉!

此时的徐志摩,正在对林徽因发起猛烈追求。

为了不让这段婚姻,成为束缚他的锁链,此时的他只想要尽快结束这一切。

在当时的张幼仪看来,离婚就是她要被丈夫“休”了的意思。

而在她的理解中,但凡女子被休,即意味着她犯了错,或者违背了“七出”之条。

张幼仪和儿子徐积锴

张幼仪自问,自己并没有任何过错,更谈不上犯了“七出”的哪一条。

所以,对于离婚,她坚决不同意。

但面对一个不爱你的男人,你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将他拉回来的。

因为谈话失败,徐志摩便干脆离开了家,从此消失在张幼仪的生活中。

至此,张幼仪明白,她的这段婚姻,大概真的到头了。

怀着身孕,且没有依靠,张幼仪自然也没法在美国继续待下去了。

于是,他转道巴黎,投奔了当时正在法国的二哥张君劢,不久后,又跟着兄长,一起到了德国。

张幼仪曾经说过,她把自己的人生,分成了两个阶段:去德国前和到德国后。

去之前的她,凡事都怕;去之后的她,则一无所惧。

徐志摩与陆小曼

1922年初,张幼仪在德国生下了小儿子彼得。

而也就这此时,一直杳无音信徐志摩出现了,带着离婚协议书。

在得知徐志摩匆匆赶来,是为了能尽快回国追求林徽因之后。

张幼仪撑着产后尚未恢复的身体,平静地在协议书上签了字。

从此,放了徐志摩自由,也让她自己解脱。

经过了这段失败的婚姻,张幼仪下定决心:之后的她不论发生什么事,我不要再依靠任何人,而要靠自己的双脚站起来。

坐完月子后,张幼仪为小儿子请了一个保姆,自己则开始苦练德语。

随后,她进入了裴斯塔洛齐学院,学习幼儿教育。

在德国的三年时间里,张幼仪完成了自己人生的蜕变,不仅练就了一口流利的德国,获得幼儿教育的硕士学位,更找到了自信和新的人生支点。

张幼仪与儿子徐积锴

然而,张幼仪的不幸却并未就此告别。

1925年3月,她年仅3岁的小儿子彼得,因患腹膜炎,不幸离世。

丧子之痛,让张幼仪经历了人生中最灰暗的一段时光,甚至一度心痛至死。

但最终她挺了过来,以凤凰涅槃之姿,开始了新的人生。

小彼得去世时,身为父亲的徐志摩,正因与陆小曼的婚外恋闹得满城风雨,而避走欧洲。

接到父母的消息后,徐志摩赶往柏林,也算是送儿子最后一程。

在这里,他见到了完成蜕变的张幼仪。

在写给陆小曼的信中,他用这样一段话,形容了这个被他抛弃的前妻。

“如今(幼仪)是一个有志气有胆量的女子……她现在真是‘什么都不怕’”。

这是从10年前结婚时认识后,徐志摩的第一次以夸赞的口气,提到张幼仪。

次年,张幼仪在八弟张禹九的劝说下,回到了中国。

也是在这时,她以一代女强人的姿态,驰骋在中国的商业战场。

在四哥张嘉趝的支持下,张幼仪出任了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副总裁。

对于商业,一开始的张幼仪是一个十足的外行。

但不得不说,于此道而言,张幼仪算得上是一个天才。

她只用了短短几年的时间,便能如鱼得水般的掌控银行运行全局。

而在她的管理下,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在风雨飘摇的年代,历经三十年不倒,甚至一度创造了储蓄资本超两千万的奇迹。

除了银行董事外,张幼仪还同时担任着,上海“云裳”服装公司的总经理。

“云裳”,是上海第一家时尚服装公司。

在经营之初,便凭借新颖的样式、独特的风格,风靡十里洋场的上海滩。

云裳的成功,让上海时尚圈,彻底记住了张幼仪的名字。

而当初徐志摩口中的这个“乡下土包子”,却已经逆袭成了能够引领上海滩时尚潮流的风云人物。

除此之外,不论是社会党财管的时的威风八面,还是战争时,以屯积军用染料,赚得百倍利润的奇迹壮举。

都证明着,新生的张幼仪,以其过人的胆识和智慧,成为了上海滩当之无愧的一代“商业女王”。

张幼仪手迹

上世纪四十年代末,张幼仪移居到了香港。

在这里,年至半百的张幼仪,遇到了她的第二任丈夫苏纪之。

苏纪之是一位大夫,就住在张幼仪的楼上。

而当时的张幼仪,儿子儿媳都在国外留学。她则独自带着孙儿们,生活在香港。

小孩子调皮不听话,经常会有些磕磕绊绊,或者头疼脑热的感冒等小毛病。

作为邻居,又身为医生的苏纪之。自然是近水楼台,帮了张幼仪不少忙。

所以,一来二去之下,两人便渐渐熟识了起来。

张幼仪了解到,苏纪之也经历过一段失败的婚姻,目前独自带着四个十多岁的孩子生活。

一个大男人照顾这么多小孩,实在也不是什么容易的事情。

所以,作为他帮孙子看病的回报,张幼仪也尽可能地帮忙苏纪之,照顾这几个孩子。

晚年的张幼仪和后辈

在这种相互帮助、相互扶持的生活中,两人渐渐产生了感情。

1953年,在相识了三年多后,苏纪之终于鼓起勇气,向张幼仪求婚。

面对着苏纪之真诚的目光,已经孀居31年之久的张幼仪,明显感觉到自己有些心动。

但本质上来讲,除了在商场上叱咤风云的一面外,骨子里的张幼仪,还是一个很传统的女人。

像那种为了自己的幸福,不顾家人感受的举动,永远不会发生在张幼仪的身上。

所以,在苏纪之求婚的第二天,张幼仪提笔写了三封信,分别寄给儿子和两位兄长,向他们征求意见。

晚年的张幼仪和后辈

在得到儿子和兄长的同意与祝福后,张幼仪终于放心地敞开心胸,去迎接属于自己的幸福。

从此,张幼仪在苏纪之的陪伴中,度过了她一生中最幸福的18年。

他们一起在香港开医馆,一起追寻年轻,彼此缺席的时光和脚步。

直到1972年,苏纪之因病去世。

临终前,这位古稀之年的老人,抓着爱人的手,与她承诺:答应你了,下辈子还一起过日子,我绝不反悔。

张幼仪墓碑

16年后,90岁的张幼仪,在睡梦中安静地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儿孙们根据她生前的遗愿,在墓碑上郑重地刻上了四个字“苏张幼仪”。

中国人有一种传统浪漫,叫“以你之姓,冠以我名”。

背负了半辈子徐志摩前妻这个头衔的张幼仪,在离开之后,以这样一种浪漫的方式,向世人宣扬着,她后半生的幸福和归属。

与徐志摩离婚30年后,张幼仪再嫁苏纪之,死后墓碑刻“苏张幼仪”

张幼仪

1967年,67岁的张幼仪,在时隔近半个世纪后,再一次站在了英国沙士顿的一座小屋外。

而这个小屋,正是47年前,她和前夫徐志摩,一起生活过的房子。

看着眼前似乎熟悉,却已经很陌生的场景,张幼仪感觉恍如隔世。

沉默半响,她对着旁边的现任丈夫苏纪之,说出了这样一句话:

“我现在真的没法想象,我曾经那么年轻过!”

曾经的这里,对张幼仪来说,是一个满怀悲愤的伤心地。

在这里,她怀上了小儿子彼得。

但也在这里,徐志摩向她提出了离婚,还说出了令她绝望的五个字:把孩子打掉!

岁月如梭,如今的张幼仪回首往事,已经没有了当初痛彻心扉的感觉,也不再觉得往事有多么不堪再提。

剩下的只有平静,和对时光逝去的缅怀。

张幼仪与徐志摩

再次踏上康桥,故地重游,张幼仪才真的感觉到,这里真的很美。

不愧是徐志摩笔下,那个最美“夕阳中的新娘”。

如今的张幼仪,已然不是当初怀着身孕却被惨抛弃时的模样。

虽然韶华远去,但她身边,却真正有了爱人的陪伴。

而她之所以会与丈夫苏纪之站在这里,是因为苏纪之对她说:

“你50岁前的人生,我没来得及参与,所以我要把它都补上。”

依稀记得,曾经有一句很流行的情话:未来的某一天,你终将会遇到一个人,他会追完你所有的动态,会听你讲完所有的过去。而这个人,便是最爱你的那个人。

“遇见”苏纪之和张幼仪,使我真正相信了这句话。

徐志摩是一个诗人,而诗人大多是浪漫的。

于是,在徐志摩的生命中,出现了两个极具“浪漫”的女人,林徽因和陆小曼。

所以,他写下了最美的情诗,为林徽因;说出了最甜的情话,对陆小曼。

然而,在这些浪漫的背后,却还有一个他最对不起的女人——张幼仪。

相比较于林徽因和陆小曼,这样万众瞩目的女神来说,张幼仪在徐志摩的故事中,存在感很低。

这不是因为她的人生不够精彩,只是没有那么多狗血剧情罢了。

无论任何一个时期,“八卦”似乎都是大多数人的一种天性。

所以,没有足够多茶余饭后谈资的张幼仪,就这样很自然地被吃瓜群众们,忽视掉了。

但在我看来,张幼仪的人生,一样的精彩且令人赞叹。

张幼仪与儿子徐积锴、公公徐申如

张幼仪,出生于上海宝山的一个大户人家。

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张幼仪从小到大,其实都生活在一个封建式的家庭中。

在她三岁时,母亲曾经想要给她缠足,幸好二哥张君劢(mài)因为心疼妹妹,阻止了母亲。

因此,张幼仪逃过了缠足的厄运,也让她成为了整个张家中,第一个拥有“天足”的女人。

不过由于家庭因素的影响,张幼仪没能成为一个接受过新式教育的女孩,只是在结婚前两年,简单地读过两年女子师范。

后来,张幼仪的四哥,任职浙江都督秘书的张嘉趝,因公到杭州府中学堂视察时,意外看到了徐志摩考卷中的一篇文章。

他通过这篇文章,感受到了徐志摩的不凡,对他大加赞赏。

张幼仪(右二)与兄长张君劢(左一)

因此,他主动给徐家当家,也就是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去了一封信,表达了自己想要将二妹嫁给徐志摩的意向。

当时的徐家,是浙江著名的实业家族,资产丰厚。而张家,则算得上是政界名门。

两家联姻,更是强强联合。

于是,张嘉趝很快就收到了徐父的回信。

而张幼仪与徐志摩的婚事,就这样被定了下来。

对于自己毫无所觉就莫名有了一个未婚妻的徐志摩来说,这显然不是一个什么令人愉快的消息。

而第一次看到张幼仪的照片时,徐志摩脱口而出的一句:“乡下土包子”!

这句话也为这段婚姻的悲剧,拉开了序幕。

1915年底,15岁的张幼仪,在家人的安排下,从女子师范学校辍学,嫁给了徐志摩。

凭着张、徐两家的地位,张幼仪的这场婚礼,办得自然十分豪华。

不说徐家摆出的数百桌喜宴,单就张幼仪的嫁妆,就绵延数十里,一辆火车都装不下。

然而,就在当地的百姓,都还在对这场世纪婚礼津津乐道时。

备受祝福的两位主角,却已经卸下了婚礼上的华丽面具,成为了彼此生命中,最熟悉的陌生人。

张幼仪是非常传统意义上的那种,温婉贤惠型的女人,但天性浪漫的徐志摩,显然并不想要这样一个妻子。

即使婚后三年,张幼仪生下了儿子徐积锴,也没能多得到丈夫的一丝关怀。

张幼仪抱着刚出生的儿子

实际上,婚后的三年里,徐志摩一直以求学之名,长时间独自在外面生活。

而张幼仪则秉承出嫁前母亲的教诲,足不出户,留在徐家大宅侍候公婆。

在这几年里,张幼仪最常做的事情,就是跟着婆婆,在院子里做些缝缝补补的针线活。

在这种日复一日的枯燥生活中,张幼仪唯一一次,为自己打算过的事情,便是写信给母校,也就是苏州第二女子师范学校,希望能回去完成未完的学业。

但最终,还是被儿子、公婆,以及家中琐事绊住了手脚,而未能成行。

1918年8月,也就是儿子徐积锴出生后没多久,徐志摩便前往美国留学,至此与张幼仪母子完全分隔两地。

直到两年后,徐志摩收到张幼仪哥哥张君劢的来信。

徐积锴(右一)回乡祭祖时所摄

这时,他才在妻兄和父母的双重压力下,被迫给张幼仪寄回去一封信,让她带着儿子,前往美国团聚。

后来的张幼仪,曾经回忆过她与徐志摩重逢时的场景:

当轮船到达马赛港时,倚靠着船舷等着上岸的张幼仪,看见了徐志摩正站在岸上东张西望的人群中。

但只这一眼,她的心就凉了大半截。

她完全没有在徐志摩的表情中,感受到任何与“喜”字有关的情绪。只有满脸的不情愿。

而两人见面后,张幼仪完全没有感受到丈夫的关怀,只有对于她装扮上的挑剔。

因为当时徐志摩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带着她去买了新衣服和皮鞋。

即使张幼仪穿在身上的那身中式服装,也是她为了与丈夫的再见,精心挑选出来的。

徐志摩的母亲与孙子徐积锴

随后,徐志摩找了一家照相馆,拍下了他们两个唯一的一张合影,便赶紧如完成任务一般,寄回了家里。

然而,不论徐志摩有多么的不情愿,他们夫妻二人还是在沙士顿安顿了下来。

而且很快地,张幼仪再次有了身孕。

但令她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孩子的到来,不仅没有缓和他们夫妻间的关系,反而将其彻底推向了结束。

徐志摩向张幼仪提出了离婚,甚至得知她怀了身孕后,他留下的也只有冷冰冰的5个字:把孩子打掉!

此时的徐志摩,正在对林徽因发起猛烈追求。

为了不让这段婚姻,成为束缚他的锁链,此时的他只想要尽快结束这一切。

在当时的张幼仪看来,离婚就是她要被丈夫“休”了的意思。

而在她的理解中,但凡女子被休,即意味着她犯了错,或者违背了“七出”之条。

张幼仪和儿子徐积锴

张幼仪自问,自己并没有任何过错,更谈不上犯了“七出”的哪一条。

所以,对于离婚,她坚决不同意。

但面对一个不爱你的男人,你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将他拉回来的。

因为谈话失败,徐志摩便干脆离开了家,从此消失在张幼仪的生活中。

至此,张幼仪明白,她的这段婚姻,大概真的到头了。

怀着身孕,且没有依靠,张幼仪自然也没法在美国继续待下去了。

于是,他转道巴黎,投奔了当时正在法国的二哥张君劢,不久后,又跟着兄长,一起到了德国。

张幼仪曾经说过,她把自己的人生,分成了两个阶段:去德国前和到德国后。

去之前的她,凡事都怕;去之后的她,则一无所惧。

徐志摩与陆小曼

1922年初,张幼仪在德国生下了小儿子彼得。

而也就这此时,一直杳无音信徐志摩出现了,带着离婚协议书。

在得知徐志摩匆匆赶来,是为了能尽快回国追求林徽因之后。

张幼仪撑着产后尚未恢复的身体,平静地在协议书上签了字。

从此,放了徐志摩自由,也让她自己解脱。

经过了这段失败的婚姻,张幼仪下定决心:之后的她不论发生什么事,我不要再依靠任何人,而要靠自己的双脚站起来。

坐完月子后,张幼仪为小儿子请了一个保姆,自己则开始苦练德语。

随后,她进入了裴斯塔洛齐学院,学习幼儿教育。

在德国的三年时间里,张幼仪完成了自己人生的蜕变,不仅练就了一口流利的德国,获得幼儿教育的硕士学位,更找到了自信和新的人生支点。

张幼仪与儿子徐积锴

然而,张幼仪的不幸却并未就此告别。

1925年3月,她年仅3岁的小儿子彼得,因患腹膜炎,不幸离世。

丧子之痛,让张幼仪经历了人生中最灰暗的一段时光,甚至一度心痛至死。

但最终她挺了过来,以凤凰涅槃之姿,开始了新的人生。

小彼得去世时,身为父亲的徐志摩,正因与陆小曼的婚外恋闹得满城风雨,而避走欧洲。

接到父母的消息后,徐志摩赶往柏林,也算是送儿子最后一程。

在这里,他见到了完成蜕变的张幼仪。

在写给陆小曼的信中,他用这样一段话,形容了这个被他抛弃的前妻。

“如今(幼仪)是一个有志气有胆量的女子……她现在真是‘什么都不怕’”。

这是从10年前结婚时认识后,徐志摩的第一次以夸赞的口气,提到张幼仪。

次年,张幼仪在八弟张禹九的劝说下,回到了中国。

也是在这时,她以一代女强人的姿态,驰骋在中国的商业战场。

在四哥张嘉趝的支持下,张幼仪出任了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副总裁。

对于商业,一开始的张幼仪是一个十足的外行。

但不得不说,于此道而言,张幼仪算得上是一个天才。

她只用了短短几年的时间,便能如鱼得水般的掌控银行运行全局。

而在她的管理下,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在风雨飘摇的年代,历经三十年不倒,甚至一度创造了储蓄资本超两千万的奇迹。

除了银行董事外,张幼仪还同时担任着,上海“云裳”服装公司的总经理。

“云裳”,是上海第一家时尚服装公司。

在经营之初,便凭借新颖的样式、独特的风格,风靡十里洋场的上海滩。

云裳的成功,让上海时尚圈,彻底记住了张幼仪的名字。

而当初徐志摩口中的这个“乡下土包子”,却已经逆袭成了能够引领上海滩时尚潮流的风云人物。

除此之外,不论是社会党财管的时的威风八面,还是战争时,以屯积军用染料,赚得百倍利润的奇迹壮举。

都证明着,新生的张幼仪,以其过人的胆识和智慧,成为了上海滩当之无愧的一代“商业女王”。

张幼仪手迹

上世纪四十年代末,张幼仪移居到了香港。

在这里,年至半百的张幼仪,遇到了她的第二任丈夫苏纪之。

苏纪之是一位大夫,就住在张幼仪的楼上。

而当时的张幼仪,儿子儿媳都在国外留学。她则独自带着孙儿们,生活在香港。

小孩子调皮不听话,经常会有些磕磕绊绊,或者头疼脑热的感冒等小毛病。

作为邻居,又身为医生的苏纪之。自然是近水楼台,帮了张幼仪不少忙。

所以,一来二去之下,两人便渐渐熟识了起来。

张幼仪了解到,苏纪之也经历过一段失败的婚姻,目前独自带着四个十多岁的孩子生活。

一个大男人照顾这么多小孩,实在也不是什么容易的事情。

所以,作为他帮孙子看病的回报,张幼仪也尽可能地帮忙苏纪之,照顾这几个孩子。

晚年的张幼仪和后辈

在这种相互帮助、相互扶持的生活中,两人渐渐产生了感情。

1953年,在相识了三年多后,苏纪之终于鼓起勇气,向张幼仪求婚。

面对着苏纪之真诚的目光,已经孀居31年之久的张幼仪,明显感觉到自己有些心动。

但本质上来讲,除了在商场上叱咤风云的一面外,骨子里的张幼仪,还是一个很传统的女人。

像那种为了自己的幸福,不顾家人感受的举动,永远不会发生在张幼仪的身上。

所以,在苏纪之求婚的第二天,张幼仪提笔写了三封信,分别寄给儿子和两位兄长,向他们征求意见。

晚年的张幼仪和后辈

在得到儿子和兄长的同意与祝福后,张幼仪终于放心地敞开心胸,去迎接属于自己的幸福。

从此,张幼仪在苏纪之的陪伴中,度过了她一生中最幸福的18年。

他们一起在香港开医馆,一起追寻年轻,彼此缺席的时光和脚步。

直到1972年,苏纪之因病去世。

临终前,这位古稀之年的老人,抓着爱人的手,与她承诺:答应你了,下辈子还一起过日子,我绝不反悔。

张幼仪墓碑

16年后,90岁的张幼仪,在睡梦中安静地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儿孙们根据她生前的遗愿,在墓碑上郑重地刻上了四个字“苏张幼仪”。

中国人有一种传统浪漫,叫“以你之姓,冠以我名”。

背负了半辈子徐志摩前妻这个头衔的张幼仪,在离开之后,以这样一种浪漫的方式,向世人宣扬着,她后半生的幸福和归属。

「人物」张幼仪:上海滩的女老板,徐志摩的结发妻

张幼仪与徐志摩的合影

“乡下土包子”

张幼仪与徐志摩结缘,源于她四哥张嘉 璈的一次意外发现。1913年,时任浙 江都督朱瑞秘书的张嘉璈奉命视察杭 州府中学堂,看到了徐志摩的考卷,觉得这个 学生作文极好。那篇文章名为《论小说与社会 之关系》,将梁启超的文笔模仿得惟妙惟肖。当晚,张嘉璈便给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写信, 为妹妹张幼仪提亲。徐申如很快回信:“我徐 申如有幸以张嘉璈之妹为媳。”

徐申如说是“有幸”,并不只是客气。海 宁徐家虽是富商,但较之嘉定张家,还是有所 不及。张家是书香世家,张幼仪的祖父做过前 清的知县,她的父亲张润之是个读书人,以行 医为业,家境殷实。张润之育有八男四女,后 来居然有一半成了上海滩乃至近代中国的知名人士。

其中最知名的,就是张嘉璈。张嘉璈,字 公权,是一位银行家、实业家。研究时期 的金融问题,张嘉璈是绕不过去的一个人。有 人称他是“中国现代银行之父”,有人说他是“财阀巨头”。

1913年的张嘉璈,名声已经很响亮了。他 中过秀才,读过北京高等工业学堂,进过江南 制造局设立的新式学堂广方言馆学过外语,还 去日本留过学,在东京庆应大学攻读财政学。从日本回来后,张嘉璈先后在北京的《国民公 报》和《交通官报》任职。1912年7月,出任 浙江都督府秘书,参与处理都督府的各种事务。1913年他参与筹建,兼任参议院秘书长, 年底还进入中国银行上海分行,任副经理一职。身处高位的他,也不忘为妹妹择婿。

那一年,张幼仪13岁。有一天,她从苏州 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放假回到家里,父母把她叫 到客厅,递给她一张徐志摩的照片。张幼仪后 来回忆道,相片上的年轻人,“他的头大大的, 下巴尖尖的,还戴了副圆圆的金丝边眼镜。” 看了照片,父亲问张幼仪觉得这个人怎么样。她显然是知道发生了什么,便小心翼翼地回答:“我没意见。”

父亲的询间,只是象征性的。父母之命, 张幼仪和徐志摩都只能服从,并且像其他所有 年轻男女一样,只能到结婚之日才能彼此相见。为了让两人的“生辰八字”相符,张家将张幼 仪的年龄提高了两岁,由属鼠改成属狗。1915 年底,双方家长为张幼仪和徐志摩操办了一场 极其隆重的旧式婚礼。新婚之夜,张幼仪想要 告诉徐志摩,现在她是徐家的人了,希望能好 好侍奉他们,本想等徐志摩先开口说话,自己 再表露心意。但那一晚,徐志摩一句话都没说。

婚后不久,徐志摩即离家赴京津求学,不 久又赴美国读书,次年转往英国伦敦。至于张 幼仪,则一直在徐家伺候公婆。早上要比公婆 早起,要向他们道早安,晚上必须等他们允许 她退下后,才能告退。这就是“晨昏定省”, 旧时侍奉父母的日常礼节。

在传统的乡下地方,女人不准跨出家门一 步。张幼仪也就局限在这方天地里。她想重新 回学校念书,又觉得刚结婚的自己不可能离开 公婆这么久。要知道,她每个月回一次娘家, 都被乡亲们议论:是不是和老太太处不来?在 乡亲们看来,张幼仪这个媳妇太新潮,还有双 大脚,不够传统。但在徐志摩看来,张幼仪观 念守旧,又太土气了。在嫁入徐家几年之后, 张幼仪从仆人口中得知,徐志摩第一次看到她 的照片,就嘴角向下一撇,充满鄙夷地说了一句:“乡下土包子!”

时期,中国北方,课堂上的女学生。

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中储券(复制品),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近代妇女馆。

小脚和西服

结婚以后,徐志摩也曾对张幼仪说,全中国正经历一场变局,这场变局将使个人获得自 由,不须再屈从于旧习俗。他要向拘束自己的旧传统挑战,成为中国第一个离婚的男人。

对于徐志摩所说,张幼仪却既不担心,也不懊恼。因为在她的观念中,女人只有在失贞、善妒,或者没有好好侍奉婆家的情况下才会“被离 婚”,而离了婚的女人只有三个选择:卖娼、出家和自尽。她不相信徐志摩会逼她走上这几条路。张幼仪觉得,徐志摩这么说,只是因为他准备去 西方留学了,所以假装表现得很“西化”。

1918年,张幼仪生下长子徐积锴之后不久, 徐志摩就留洋去了,张家人觉得张幼仪应该跟 着去,但徐家人觉得张幼仪应该待在家里,和 老太太作伴,照顾家里。到后来,徐家人觉得 徐志摩出了岔子:他忽然放弃哥伦比亚大学的 博士学业,跑去了欧洲。这才让张幼仪出国与 丈夫团聚。张幼仪心中明白,徐志摩并没有来 信让她去,婆家送她过去,只是在提醒徐志摩 对家里的责任。

三个星期以后,张幼仪乘坐的轮船驶入马 赛港。张幼仪看到徐志摩,心就凉了一大截。她看得出来,徐志摩根本不想她来。后来两人 乘飞机由巴黎飞往伦敦,张幼仪第一次坐飞机, 晕机要吐。徐志摩就把头撇过去,嫌弃地摇着 头说:“你真是个乡下土包子。”话才说完没 多久,徐志摩也吐了。张幼仪带着小小的怨气, 轻声说:“哦,我看你也是个乡下土包子。”

在英国,徐志摩还是不跟张幼仪交流。张 幼仪再度怀孕,徐志摩听了立刻说:“把孩子 打掉。”去哪里打胎呢?徐志摩也不管。

忽然有一天,徐志摩对张幼仪说,要带一 个年轻女子回来吃饭。张幼仪以为,这是徐志 摩的暗示,这是他的女朋友,未来还有可能变 成他第二个太太。结果那个小姐一来,张幼仪 却发现,这个看似很洋气的小姐,居然是小脚。想到徐志摩对自己嫌弃至极,却准备把这样一 个小脚女人娶回家,张幼仪心里很不好受。当 时,张幼仪并不知道,徐志摩在伦敦的女朋友, 其实是另一位。

后来徐志摩来问她对于这个小姐的看法, 张幼仪说,“这个,她看起来很好,可是小脚 和西服不搭调。”徐志摩听后,忽然把一直以 来的不满情绪都宣泄出来,尖叫说:“我就知道, 所以我才想离婚。”

这次冲突之后,徐志摩就离开了。之后, 徐志摩果然成了中国第一个离婚的男人。他离 婚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追求林徽因。

“新女性”诞生

张幼仪还是决定把孩子生下来。她去投靠 在巴黎的二哥张君劢。张君劢安排她在法国乡 下住了几个月。直到这时,张幼仪才发觉,徐 志摩把他们俩比喻成小脚和西服,并不是说她 缠了小脚,而是张幼仪虽然没缠小脚,但各方 面的行为都表现得和“小脚女人”一样。意识 到这一点,张幼仪才开始下决心,做一个拥有 自我的人。

她打定主意留在欧洲,想办法凭自己的力量 抚养小孩。二哥劝她重新嫁人,张幼仪拒绝了。那时她才23岁,但她已经无所畏惧。她在德国 柏林住下,一边抚养孩子,一边进修了法语、德 语,还进入裴斯塔洛齐学院攻读幼儿教育课程。

然而三年之后,孩子不幸离世。张幼仪在 德国举目无亲。此时,徐志摩的恋爱对象已经 变成了北京有名的交际花陆小曼。陆小曼为徐 志摩离了婚,徐家二老却坚持,只有征得张幼 仪的同意,徐志摩才能娶陆小曼进门。所以, 徐家二老和徐志摩都希望张幼仪马上回国。

张幼仪只好回国,让徐志摩和陆小曼顺利 结婚。她回到上海,却无力负担上海生活的开销, 便搬到一个离上海市区半个钟头火车车程的一 个小镇生活。四哥张嘉璈忽然打来电话,让她 住到租界来,他把自己的房子让给张幼仪住。

搬进新家以后,张幼仪开始四处谋教职, 后来在东吴大学教了一学期德文。1928年,有 几位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的女士跑来与她接 洽,希望她能到银行做事。这自然是张嘉璈的 安排,那时他已经是中国银行总经理。在他的 努力下,中国银行已成为当时中国规模最大、 信誉最好、资本额最高的银行之一,足与外国 银行相抗衡。

虽然张幼仪学的是幼儿教育,但她还是决 定抓住这次机会,出任女子商业储蓄银行的副 总裁。这家银行状况不妙。之前经营这家银行 的人把钱都出借给亲戚朋友,所以银行里差不 多是一毛不剩。这几位女士希望张幼仪能运用 张嘉璈的影响力,挽回银行的钱。张幼仪告诉 她们:“什么律师都别请,银行已经够穷了。” 然后她说她会和债务人一起想想办法,看看能 不能想出一条让他们偿还借款的途径。

进入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之后,张幼仪 每天上午九点整准时到办公室处理事务。她固 执地将办公桌摆在银行营业大厅的最后头,这 样银行的全景就能一览无余,确保第一时间掌 握情况、解决问题。

当时的银行职员这样回忆道,“那年她约 40岁左右,腰背笔挺,略显高大,神情端庄大方, 有大家风范,她就在我们营业厅办公,准时上 下班,除接电话外,很少说话,总是专心看文件。我经常要将报表和装订好的传票本请她盖章, 有时听到她打电话时用德语。”张幼仪的励精 图治,再加上她四哥的支持,银行的经营状况 日益好转,很快转亏为盈。

独立的人

但这并不是全部。每天下午五点,有个中 文老师会到办公室,给她补习一个小时的国文。上完课之后,她又要去她在南京东路上经营的 服装公司。这个服装公司叫做“云裳”,是张 幼仪和她八弟张禹九还有几个朋友(包括徐志 摩在内)合作的小事业,她是公司总经理。这 是中国第一家专为女性开办的服装公司,也是 中国第一个新式的时装公司。

这家公司的特色在于,集成衣店和服装定 做店于一身。店里会陈列一些服装样品,再配 合女士们的品味和身材加以修改,这样卖出的 每套衣服都是为顾客量身定做的。云裳公司的 服装,都是从法国和日本学习美术归来的江小 歉设计的,非常独特出众。当时云裳服装店的 顾客往往会向别人夸口说:“我这衣裳是在‘云 裳’做的。”这倒有些讽刺了,当年徐志摩嘴 里的“土包子”,却在引领着上海,乃至整个 中国的时尚潮流。

张幼仪所在的女子商业储蓄银行,也是倡 导女性经济独立的先锋。在附近商店做事的年 轻妇女,喜欢拿了薪水支票就立刻上这里兑现, 再在户头里留点钱当存款。这样她们就不用担 心自己一不小心就把薪水花光了。有了这些存 款,即便等到她们结了婚不再工作,她们也不 用依赖丈夫每个月给的那一点点私房钱。女性 经济地位就此提高,女性的活动空间也能从家 庭内部向公共领域拓展。

在战乱年代,银行生存不易。1937年夏天, 日军入侵上海。当时女子银行差点倒闭。好多 顾客跑来银行提钱,银行现金短缺。张幼仪只 好去用女子银行的办公楼去做抵押,换回了 四千元。刚好又来了一个顾客,要提走这四千 元。这钱要是被提走,银行就只能关门大吉了。这时张幼仪急中生智,请云裳公司经理作保, 写了一张保证书,向这位顾客约定六个月后连 本带利偿还。

徐志摩与陆小曼合影

对方表示:“如果是你张幼仪告诉我,你 担保这笔钱,那我相信你。我不相信别人的话, 可是你講的话我信。”就这样,张幼仪挽救了 这场危机。之后半年里,张幼仪一直随身携带 这张保证书,“万一我有什么三长两短,我希 望发现我的人知道,我对这位顾客有责任。”

张幼仪在上海待了二十多年。这期间风云 变幻,但她的运气一直很好,“生活没受干扰, 又赚了许多钱。”她买了一批染衣服需要用的 染料,等到这些染料再也无法从国外进口,价 格涨到一百倍时卖掉。有了这笔资金,她又开 始投资棉花和黄金。

后来,张幼仪赴香港定居,嫁给了一位叫 做苏纪之的医生。苏医生于1972年过世,张幼仪就来到美国,离儿孙近些。她的晚年生活, 每天7点半起床,做45分钟体操,然后坐下来 吃早饭,喝一碗麦片粥,或是吃颗煮了两分半 钟的蛋。为了保持健康,她喜欢看报,探望她 的家人,上一些她所住的公寓提供的课程。她 每星期还要打麻将,准许自己一年有两百美金 的输赢。

她在自传中说道:“我要为离婚感谢徐志摩。若不是离婚,我可能永远都没办法找到我自己, 也没办法成长。他使我得到解脱,变成另一个人。”

作者:王越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