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起名 > 姓名运势

霍佳(霍佳为什么不主持天气预报了)

时间:2024-01-18 18:09:04 作者:伸手挽明月 来源:互联网

本文目录一览:

《新闻联播天气预报》40周年,10大观众最喜爱的主持人评选揭晓

《新闻联播天气预报》40周年,10大观众最喜爱的主持人评选活动揭晓

​虽然现在智能手机普及了,随时随地都可以查看天气预报,电视天气预报类节目的作用在逐渐减弱,但有不少观众还是习惯通过电视了解天气资讯。尤其是央视每天晚上在19:31分准时播出的《天气预报》,官方则称为《新闻联播天气预报》,仍然是中国收视规模最大的日播气象节目,因为其提供的气象服务及时、准确,很长一段时间里是中国人了解天气信息的最主要渠道之一。

《新闻联播天气预报》于1980年7月7日开播,在2020年的7月7日正逢40周年。这是我国第一档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从此天气预报通过央视进入寻常百姓的生活视野。这也是气象部门与央视的开创性合作,首次采取主持人出镜播报全国天气情况和少数大城市天气预报的形式亮相。以亲民、通俗、准确的播放特点,造就“每天10亿收视群体”的电视奇迹,也捧红了一批观众喜欢的主持人。

虽然每次播报时长仅3分钟,但主持人也是有几个人轮班的。1993年的宋英杰、赵红艳是首批,到1997年就固定了宋英杰、赵红艳、裴新华、杨丹和吴瑞艳的5人组,这个阵容维持了11年。2008年之后随着冯殊、王蓝一、张泰源、夏雯、霍佳等人的加入,《新闻联播天气预报》主持人队伍越来越壮大。

开播40周年,很多气象主持人跟着《渔舟唱晚》的音乐一起,已深入千百万中国家庭。如果要评选10大观众最喜爱的天气预报主持人,你会投给哪几位呢?(不代表官方立场,纯属娱乐)小编先来:

1、宋英杰

宋英杰是中国第一位电视荧屏气象预报主持人。从1993年3月1日至今,宋英杰在这个岗位上干了27年,他始终以专业的背景、知性的形象和自然诙谐的语言风格在电视上播报天气,广受观众喜爱。2004年还获得过“气象先生”称号,2013年获得主持界的“金话筒”奖。

2、赵红艳

1988年,赵红艳开始电视天气预报播音,1993年成为中国首批走上荧屏的气象节目主持人。一直主持CCTV-1《新闻联播天气预报》,同时也担任CCTV-7《气象·农情》的主持人。赵红艳以亲切的声音、大方朴实的形象受到观众的好评。

3、杨丹

杨丹主持《新闻天气预报》已经25年,也曾经在气象频道做过和气象相关的访谈,如“气象今日谈”,“中国减灾”等大型直播节目。凭着会“说天气”的好嗓音,同样走进了千家万户,被观众熟知。

4、裴新华

裴新华大学时做过一个介绍书法的节目,还做过中央台经济部的经济信息联播和中央台文艺部的《旋转舞台》主持人。曾经在《新闻联播》实习,最终在1994年被气象台挖走了。2004年荣获“最具人气气象节目主持人” 称号。

5、吴瑞艳

吴瑞艳始终坚持踏实的工作态度和真诚待人的处事方式,全力以赴、追求完美。在四年的《新闻联播天气预报》主持工作中,她以朴实大方、亲切可信的主持风格,赢得了首届华风杯我最喜爱的气象节目主持人最具才智奖。

6、王蓝一

王蓝一是2008年为止,《新闻联播天气预报》11年来首次引进的新主持人。在此之前,王蓝一先后担任辽宁卫视天气预报主持人、CCTV-10频道《今日气象》的主持人,主持过旅游卫视的《旅游气象站》,还是节目的撰稿和主持。

7、冯殊

冯殊性格耿直开朗,善良有爱心,积极参加公益活动,上进乐观。曾参加2007年第5届CCTV电视节目主持人大赛并获得铜奖。冯殊与王蓝一都是 2008年6月25日加入《新闻联播天气预报》主持人行列。

2017年央视《新闻联播天气预报》引入三位新人——夏雯、张泰源、霍佳,这也是2008年之后,该节目时隔9年再次纳新。三人在调入《新闻联播天气预报》之前,都已经在为《朝闻天下》中的天气资讯版块的出镜过一段时间。

8、夏雯

夏雯大学毕业后进入中国气象局担任气象节目主播,在随后央视推出的诸如《今日气象》、《午间天气预报》等栏目中都有她的身影。2017年2月7日在《新闻联播天气预报》首次亮相,夏雯低调内敛、沉稳大气,亲切、甜美。

9、霍佳

霍佳2006年加入中国气象局,此后一直从事与气象主持有关的工作,如中国气象频道天气预报类、新闻资讯类节目以及访谈类节目。十余年的岗位历练,让她拥有了驾驭各种节目类型的能力。2017年成为《新闻联播天气预报》主持人,也是《朝闻天下天气预报》主持人。

10、张泰源

张泰源先后担当过新华社《天气新闻》、央视1套和央视新闻频道的《朝闻天下天气预报》、央视4套《中国新闻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他和霍佳一样,经常在中国气象频道主持其他资讯、访谈、专题类节目,是年轻气象主播中的中坚力量。

《新闻联播天气预报》走过的40年,也是电视气象预报类节目飞速发展的40年。从8大城市窗口到35张“黄金名片”,从全民关注的气象节目到广告主投放的“金字招牌”,《新闻联播天气预报》传统的服务方式也在发生改变,但“风雨同舟、冷暖相伴”的初心始终未改。

中国式羞辱培养的“完美孩子”, 一辈子都体会不到幸福

我国主流价值观里,有一个完美的儿童形象。这个儿童形象里,最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可以愉快地接受各种有可能的羞辱。并且,羞辱文化一直延续到成人世界。

支持阅读第一,请进入公众号主页面“星标”我们,从此“不失联”

作者:霍佳,全职妈妈,新浪微博名为“神圣午睡”,著有《懒妈妈胜过好妈妈》、《妈妈,我从哪里来》

小秧在英语世界里大方自信,而在中文环境下就又变回那个有点胆怯的孩子。很大的原因,是中国老师的思维方式问题。美国老师个个都有爱心,圣母附体吗?非也非也,其实是美国老师个个都接受过正确的教师教育。我国主流价值观里,有一个完美的儿童形象:可以愉快地接受各种有可能的羞辱。所谓的问题其实就是来自一个单一标准下的羞辱。所谓的改进就是希望孩子改变自己的个性。孩子是可以有各种各样的个性的,孩子不应该因为他的个性和个人特点受到羞辱。不要去相信一定要把孩子刻成一个模式才能获得幸福的鬼话。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要喜欢自己。一个不喜欢自己的人,无论有多少财富,都很难获得幸福的感觉。中国老师 Vs 美国老师小秧到美国以后,人人都说她开朗了很多。每天放学,她都要求在班里继续待一会儿,看一本书,做一会儿AR(阅读测验)再回家。她做AR的时候,我就顺手帮她班主任做点事情,一般都是手工活:比如装订作业,整理学习用品等等。在等待的时候,我发现小秧有任何事情都会主动积极地去找她班主任沟通,完全不用我帮忙。其实她英语还是有一些辞不达意的地方,但是她也不介意,一句说不清就再说第二句,直到说清楚为止。这让我很欣慰。因为小秧以前胆子非常小,总是什么事情都要让我帮忙。看起来似乎是孩子的性格发生了一些变化。其实并非如此。为了让小秧不成为一个中文的文盲,我每周六都送她去上半天的中文学校。我们选的是简体字班,老师都是中国大陆来的,很多还有国内教学经验。在中文学校里,小秧又变成了那个胆小的,有事情不敢和老师沟通的孩子。一开始我觉得这很不可思议,因为小秧目前在口语表达上,总体来说还是中文强于英文。渐渐地我发现,小秧这种表现跟老师的态度有很大的关系。并不是说中文学校的老师有多凶,中文学校的老师也都非常的友善。中国老师和美国老师最大的区别,是思维方式的不同。

实例一

美国老师:“Sophie就是这样比较敏感的孩子,我小时候也这样。等她完全熟悉了,她自然会放松下来。”

中国老师:“这有什么可怕的啊!你为什么不敢一个人去呢?

我在微博里写过,小秧刚到美国上学时,语言不通,不敢一个人去洗手间。她的班主任每次都不厌其烦地随机安排一个小女孩陪小秧去洗手间。小秧班上所有的女孩,都陪小秧去过洗手间。我听了以后非常感动,觉得老师特别体贴,就特意去感谢老师。老师根本不以为意,说:“Sophie就是这样比较敏感的孩子,我小时候也这样。等她完全熟悉了,她自然会放松下来。”老师说得对,小秧很快就不需要人陪伴了。但是同样的情况,在中文学校,老师会很温和,很亲热地鼓励小秧大胆一点:“这有什么可怕的啊!你为什么不敢一个人去呢?”老师说得也没错,小秧是个听话的小孩。她也会鼓足勇气按照老师说的去做。

实例二

美国老师:“敏感是非常宝贵的品质。Sophie总是非常在意他人的感受,她富有同情心。而且她很有艺术天分,观察力很好,这都是敏感的孩子的特点。

中国老师:“傻孩子!二等奖就是错了一个成语嘛!你为什么不知道呢?”

二年级换了现在的班主任。本学期小秧得了好几个奖,什么最佳数学,最佳表现之类。可是那天我要上课,不能去参加。当我第一次告诉小秧我不能去时,小秧哭了。当时她班主任也在场,立刻过去抱抱她,表情非常遗憾地说:“妈妈不能来,我明白你的感受。不过我保证我会在那里支持你,为你加油。老师也会抱你,给你拍照。”老师还开玩笑说:“在学校里,老师就是你的临时妈妈。怎么样,我这个临时妈妈和你的妈妈像不像?”我有点不好意思,说:“Sophie是有一点敏感啦。”她班主任说:“敏感是非常宝贵的品质。Sophie总是非常在意他人的感受,她富有同情心。而且她很有艺术天分,观察力很好,这都是敏感的孩子的特点。”班主任并不是泛泛地夸奖,她还推荐小秧去参加学区举办的“小小艺术家”展示会。而且小秧的艺术课作品也总是被放在走廊里展览。而在中文学校的一次颁奖上,负责发奖品的老师和带孩子们领奖的老师沟通方式出了问题。发奖品的老师得到的指令是:错一个成语的是二等奖,有一个铅笔做奖品。带孩子们领奖的老师告诉孩子,一等奖在台上领奖,二等奖去某某老师那里拿奖。小秧是二等奖,她领了奖状,就拿着奖状下台去领奖品。发奖品的老师问她:“你错了几个成语?”她就懵了,因为卷子没有发回来,她只知道自己得的是二等奖,不知道自己错了几个。然后她就老老实实地回答不知道,我只知道我是二等奖。那老师还继续追问到底错几个,小秧就不知道如何是好了。于是那老师就说:“那不行,我不能把奖品发给你。”然后小秧就嚎啕大哭,到后面来找我。我也不清楚状况,就带她去找班主任,这才搞明白。她班主任听完之后,马上非常亲热,心疼地说:“傻孩子!二等奖就是错了一个成语嘛!你为什么不知道呢?”班主任告诉我,小秧哭了之后,她问出了什么事,小秧死活也不肯说,一定要找妈妈才行。班主任带着我和小秧一起去找颁奖的老师,那老师很不在乎地说:“你这孩子也真是,自己的事情自己都不清楚。”

另一种教育思维:

不需要改变孩子的性格

美国老师个个都有爱心,圣母附体吗?非也非也,其实是美国老师个个都接受过正确的教师教育。在小秧的小学里,无论出了什么问题,哪怕确实是小秧犯了错,我也从来没有听到过哪个美国老师问过她:“你怎么就不知道?你怎么就不会?”这样的对比还有很多很多。小秧在我们的培养下,学汉字很积极,愿意去上中文学校。而周围那些土生的美国华裔儿童,几乎全都对中文学校有极大的抵触情绪。很多人都觉得这是因为中文太难了,其实更大的原因,是中国老师的思维方式问题。本学期我选了一门儿童和青少年文学的课,全班同学大部分都是立志要做老师的,这是他们的必修课。这门课介绍了不同的儿童文学内容,从幼儿绘本到青春期文学。在分析每一个作品,老师都会先讲一段该作品针对的儿童心理特点。比如,儿童文学的阅读对象是十二岁以下。为什么是这个划分点呢?因为根据现有研究结果,12岁以下的儿童,并不能完全理解抽象概念。因此,针对这一年龄层的抽象教育,如道德,应该以具体化的形象出现。那节课我们分析的作品是where the wild thing sare,一个荣获多项国际大奖的绘本。最后一幕是主人公Marx回到他的屋子里,发现桌子上有一份热乎乎的晚餐。这份热乎乎的晚餐,就是将父母之爱的具象化。那本书从头到尾,没有说过“其实妈妈是最爱你的”之类。而针对孩子的言行特点,对于不同类型的孩子如何引导,如何处理不同的纪律情况,如何设计游戏来规范孩子的言行,会被分成不同的课程,全都是这些同学需要学习的内容。美国的教师证背后,是一门又一门实打实的操作课程。接触过这样的课程,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小秧的美国老师虽然个性不同,能力也有区别,但基本言行个个都是合理的。所谓的问题其实就是来自一个单一标准下的羞辱。所谓的改进就是希望孩子改变自己的个性。在这两种不同的文化对冲下,小秧已经形成了条件反射。她在英语世界里大方自信,而在中文环境下就又变回那个有点胆怯的孩子。每次我提到这些区别,就会有人说:“谁让你在北京的时候不择校?重点学校的老师就不一样了,个个都是高材生,懂得尊重孩子。所以啊,还是要买学区房……”于是你看,这又成了新的侮辱点,学校的老师说话方式不够体贴孩子,那还是你错了。谁让你不择校,你不去混成一个人上人。正如王小波在红拂夜奔里讽刺的那样:与其恨路不好,不如恨自己是个老百姓。

期待进步

就要放弃“中国式羞辱”

我收到太多苦恼的家长私信,跟我诉说他们的孩子有问题,不知如何改进。我也不相信这是个你花钱择校就能高枕无忧的问题,因为其中很多家长,孩子上的都是当地最好的学校。但其实99%的孩子都是完全没有问题的。敏感,胆小,好动,基本上是家长苦恼的前三名。但是在我看来,这都是优点,不是缺点。敏感的孩子有艺术气质,有极为丰富美丽的内心世界;胆小的孩子懂得判别危险,逻辑性往往很强;好动的孩子体力充沛活力无限,行动力和勇气往往都很强。这么珍贵的特点为何会令家长苦恼?因为在外界权威评价体系中,这三项都是缺点,应该被矫正。你敏感,你就会介意别人对你的羞辱,所以你玻璃心。因为你会反驳:“你为什么那么介意?小孩子想那么多干嘛?”你胆小,你就不会争不会抢,所以你活该得不到资源。因为你会问:“你为什么不变得大胆一点”?你好动,你就不能一动不动地坐满45分钟,老师就有权羞辱你,因为你会说:“别人怎么就都能坐着?”我想说一句非常难听的话,那就是,我国主流价值观里,有一个完美的儿童形象。这个儿童形象里,最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可以愉快地接受各种有可能的羞辱。最完美的儿童就是,大人希望你怎样就怎样,大人对你不需要体贴。因此我们一向提倡“装傻”——但愿我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羞辱文化一直延伸到成人世界。我们每个人都不能避开这种羞辱。每当有负面新闻,比如,有关安全,之类的爆出来时,就会产生一部分免疫人群,得意洋洋地羞辱另一部分中招的人。搞金融的嘲笑搞生物的不懂金融,所以中了明显的圈套。但是不要紧,过一阵子,搞生物的又可以在疫苗问题上反击搞金融的连基本概念都不清楚,所以听风就是雨,说的话让专家笑掉大牙。我在这里想说的是,孩子是可以有各种各样的个性的,孩子不应该因为他的个性和个人特点受到羞辱。不要去相信一定要把孩子刻成一个模式才能获得幸福的鬼话。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要喜欢自己。一个不喜欢自己的人,无论有多少财富,都很难获得幸福的感觉。羞辱不会让孩子进步,只会让孩子压抑自己。有时候因为孩子压抑了自己,给了你一种孩子在进步的错觉,这是假象,因为压抑从来都不是一种幸福的状态。更有很多时候,羞辱本身就是问题产生的原因。就像小秧的胆怯,不敢说话,只存在于中文学校里。我现在既是能汇报方案的建筑师,又曾经当众筹办业委会,现在在美国念文科,在一众敢于表现的美国本土学生里,我依然是课堂表现最佳的那一个。无论如何,我都不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吧?可是我一直到中学,都是个几乎从来不跟成年亲戚讲话的孩子。我被很多亲戚评价为“这孩子太奇怪了,一句话都没有”。而我清楚地记得那种感觉:起初仅有的几次对话令我感觉我不知道怎样对他们说话才是正确的,我每一句话都可能引来羞辱,尽管其中有些是出自善意。所以我选择了沉默。我们的环境不够理想,所以各位父母才应该更坚定地给孩子家庭的支持。有时候环境确实会让人怀疑自己,一遍遍地问自己:“是不是我错了。是不是我太没用?”所以我还是尽量鼓起勇气,去描述一些不太一样的环境。我希望用这样的方式告诉那些总感到窝囊或是无力的人们:我们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环境。就算我们不能改变环境,也不要因为这种环境而去怀疑、羞辱自己,以及自己的孩子。*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冷暖相伴 风雨同行——联播天气预报开播40周年举办系列纪念活动

来源:中国天气网

2020年7月,一位特殊的 “80后”迎来了自己40岁的生日。

它可不是普通的“80后”,它是伴随着几代人成长起来的黄金栏目----《新闻联播天气预报》。有多少中国老百姓是在傍晚时分听着那首熟悉而悠扬的“渔舟唱晚”开始关注每天的阴晴冷暖。40年,弹指一挥间,40年的准时守候与陪伴,承载了几代人的温暖记忆。

《新闻联播天气预报》走过的40年是不平凡的40年。它的开播,不仅标志着中国天气预报服务业务正式步入电视影像传播时代,同时也开启了我国电视气象服务的先河。

40年来,得益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支持,得益于坚持与各部委的开放合作;得益于天气预报业务水平的不断提升。40年来,在《新闻联播天气预报》的成功模式带动下,气象影视行业蓬勃发展,建立起了辐射全国、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中国气象影视传播体系,气象信息覆盖人群超过10亿。抚今追昔 天气预报主播开启网络直播首秀

为了给这位不平凡的“80后”庆生,联播天气预报主播首次开启了网络直播秀。宋英杰、杨丹、冯殊、王蓝一、张泰源、霍佳等悉数登场,不同于平时在电视荧屏前正装播报天气,主播们当天一身休闲装扮,和广大网友互动交流,一起细数40年的风云变幻,全方位揭秘天气预报的台前幕后。

从当年的一条插播气象预告资讯,到今天固定的一档《天气预报》专栏,从昔日仅仅能预报24小时的省会城市天气,到现在可以预报72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天气趋势,从早期简单的手工制播作业,到今天运用世界最先进的数字化制播设备实时提供,从昔日骑着自行车人工传送节目播出素材磁带,到今天的华风影视大楼与央视之间开通专线光缆传送通道一键完成,从第一代气象影视工作者仅有的几十人团队,到如今数以万计的专业工作者加入到全媒体传播队伍并实现环球气象服务大协作……

主播们抚今追昔,网友们也通过一张张珍贵的历史照片或一段段数字影像,深度了解了电视天气预报的前世今生。

网络直播当天恰逢高考的第一天,因为疫情,考试日期从6月延期到更热、更多雨的7月。而高考前,南方的天仿佛是漏了一般,暴雨预警连续发布,主播冯殊及时在直播中给全国的考生们送上一份贴心的高考赶考指南。

如今的《新闻联播天气预报》,一批高科技气象服务产品纷纷亮相:风云四号卫星云图、新一代天气雷达、逐小时降水和气温预报、强对流概率预报等产品;不仅如此,还引入了形势场、流场、风场、风速等模式产品、 OCF等前沿服务产品。

除了高科技的服务产品,为了增加节目的可视性,演播室内的虚拟植入技术更是让人惊叹不已。此次直播中,主播们现场一抬手就给网友们“变”出一棵大树,再一挥手,树叶渐渐从嫩绿变为金黄,直到落叶缤纷……,网友们直呼过瘾!守正创新 探索5G融媒体下气象影视服务的新发展

都说40不惑,在不惑之年,作为成长于电视黄金年代的黄金栏目,《新闻联播天气预报》已开始探索在5G融媒体形势下气象影视服务的创新发展。

7月10日,来自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多家单位的媒体专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这一话题。

与会的各位媒体专家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如何应对气象服务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包括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如何做好大数据的文章;在5G时代即将来临的背景下,天气预报未来发展方向的探索;在短视频时代,如何抓住机遇提升气象服务的公信力和影响力等等。

未来,《新闻联播天气预报》将按照习总书记的要求,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切实把确保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落到实处。《新闻联播天气预报》将在发挥专业优势的同时,加快提升气象全媒体传播能力,做“天气通讯社”和“百姓贴心人”,及时发布气象灾害预警预报,坚决把好气象防灾减灾的“第一道防线”。服务人们美好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断提升节目质量和传播效果,推动公共气象服务发展和水平提升。(段京蕾 李珊娜)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