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起名 > 公司起名

无用功是什么意思(多做无用功是什么意思)

时间:2024-01-13 02:12:14 作者:万物皆甜 来源:网友上传

本文目录一览:

拼命工作的你,老板却说你越努力越无用,揭秘老板的秘密

我们常常能听到职场人的抱怨领导难伺候。不管是刚踏入职场的新人,还是混迹职场多年的老油条,每个人都难免会遇到一些极品的领导,很多人踏踏实实的工作,反而常常被领导说说点点,甚至有时候还公开进行批评。我发现领导批评的人大部分缺少和领导沟通的方式和技巧,反之,那些在领导面前混的开的人,往往懂得更多的职场相处方式,成为领导眼中敬业的栋梁之才。

小刘来公司6年之久,大BOSS却叫不上小刘的名字

小刘在部门认真工作,经常废寝忘食,好多次中午加班加点完成工作,晚上下班回家都11点了。领导却总对小刘的努力工作视而不见。

小刘在公司奉行前辈们的经验之谈,干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做任何事都低调内敛,常常任劳任怨,从来不会主动去争执什么,小刘每次有什么好的点子和方案,都是直接拿到项目小组会议上直接公开给大家做参考,项目经理汇报的时候,小刘也从来不参与,小刘总认为自己的点子和方案获得了大家的认可,同事们的赞扬,其他的无所谓。

慢慢的,小刘发现自己在部门永远都是可有可无的角色,oss甚至记不得自己的名字,每次都在自己面前卡壳,盯着自己看半天,怎么说自己也是公司6年多的老人了,新人来来往往,自己一直在公司勤勤恳恳,但却在领导心中留不下印记。是不是自己做人很失败呢,虽然同事们对自己却赞赏有加,但公司外出学习、年底颁奖、项目考察游学……从来没有自己的机会。

小刘常常犯嘀咕,难道自己那么容易被人忽略吗?这个疑问时常萦绕在小刘的脑海里,小刘慢慢对领导和同事们产生了抱怨,抱怨他们对自不公平。明明自己为部门,为公司付出那么多,为什么从来没有得到过回报,特别是最近公司提拔了一名新人当小领导以后,这种抱怨更是波涛汹涌,冲击着小刘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在职场上,像小刘这样的人不在少数。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和同事们关系很好,但和领导很生疏。传承着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的美德,埋头苦干;遇上老板都是绕道而行,看见老板也不知道说什么,聊什么,干脆避而不见。

默默付出的有才华的人,却得不到领导的重视

当下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默默无闻埋头苦干的理念已经不适合在职场中生存。职场是一个社会的缩影,你的付出没有曝光,相当于没有付出。

在职场中,领导决定着我们的工作内容,更是决定我们能否升迁的主要因素。那领导如何在这么多的人里发现你呢。很难,基本领导很难发现默默无闻,却十分有才华的你,就像上文的小刘一样,oss甚至连小刘的名字都不记得。

有一句话这样说:如果想让别人看见你,就要站在最醒目的舞台中央。像小刘这样的人就像是几万人的演唱会上看台里的观众,领导或者老板就是站在舞台中央的明星,怎么才能在人群中注意到呢,基本没有可能,除非你也站在舞台上。

为什么职场上还有很多像小刘一样默默付出,默默无闻的有才华的人呢?我认为有这3点:

1、 前辈经验之谈的影响

像小刘这样的职场人,往往接受的经验之谈就是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干好自己份内的事情,不给领导找麻烦。自认为在公司里,领导能够拥有一双火眼金睛,把所有的事情都能看的一清二楚,不在乎得失,在乎的是自己的学习和成长。但往往这样的人难以入得领导眼中,他们付出很多,也很有才华,但他们在领导眼中往往代表着随时可以替换的角色,在领导眼中的能见度更是一片漆黑。

2、 对领导避而不见的态度

我们常说一个词,日久生情。就是即使两个人没有感情,因为天天在一起,也会慢慢生出情愫来。在职场上也是这样,你见领导多了,和领导沟通多了,领导自然对你印象深刻么。但现实是,像小刘这样的职场人,往往存在着见到领导就躲的现象。他们更愿意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而不愿和领导有一点点交集。

在销售领域有一个非常有名的理论,就是“电梯理论”。好的销售可以在电梯里的30S内给客户成功留下深刻印象,甚至会让客户主动提出有时间来和销售员进行进一步沟通。

3、不愿意改变自己的工作方式

人都习惯呆在自己觉得舒服的环境里。很多时候的习惯都是从职场新人阶段养成的习惯。作为职场新人都是公司里的夹心饼干,少说,多看,多学都是新人们常常习惯的至理名言。见到领导就躲,见到机会就让,不主动,不拒绝是职场新人的共性。等到成长以后,大部分人已经不愿意去改变自己的工作方式。

这样改变,你才能成为领导眼中的栋梁之才

遇上小刘这样的情况,我们怎么改变自己,让自成为领导眼中的栋梁之才呢。我认为一般要做到2点:

1、 认知思维转变——勇者无畏

我们首先要改变的是自己的内心认知思维,我们要相信和领导聊天没有什么难的,聊好了,可以改变现状,聊不好,也不会比现在差到哪里去。

很多像小刘一样的职场人,对领导是带有偏见的,认为和领导同处一个空间,浑身不自在。不知道说什么,也不知道聊工作好,还是聊生活好。我自己曾经也是这个样子,见到领导就退缩,绕道而行。

改变我认知的是一次偶然,当时我们的大 BOSS经常出入时,前后拥戴,每次我都是能避就避。一次,我们大BOSS在台上讲完课程,我坐在台下也是听得感触非常多,中间休息,我下楼抽了一支烟,回来时,正好看见我们大BOSS一个人从电梯上下来,当时莫名的想和大BOSS近距离接触下。

我就站在扶梯口,等大BOSS下来,我上前说:“彭老师,我是刚来公司的咨询师小王,您今天分享的内容,我在底下听了收获非常大,想法特别多,您能鼓励一下我吗?”我已经做好了BOSS客气两句的准备,没想到,大BOSS停下主动上前,拍了拍我的肩,说:“加油!你全名叫什么,来,我们碰个拳头,好好努力。”

事后回想起来自己的冲动也是一阵冷汗。从那以后,我见到领导反而开始坦然相对了,聊两句生活,说一点工作进度和想法。没多久,我就被安排跟着钱老师出项目了,听说是大BOSS在和钱老师一次闲聊中提了我一嘴,也不知道是真是假。

2、采取主动进行工作汇报

在职场上,任何时候都离不开工作,工作价值是职场上衡量一个人的关键核心指标。那我们的付出和辛勤如何让领导重视呢?这就要我们和领导站在同一个舞台,而这个舞台就是工作汇报。工作汇报是我们和领导具有共同需求的平台,我们要相信,领导任何时候都会有时间来和你聊工作的。

常听很多人抱怨说,我就和领导聊过两次,一次入职,一次离职。我认为这是非常不合适的,你可能真的不会工作报告。你主动找领导汇报过多少次工作报告,你在领导心中就有多重要。那如何和领导进行工作汇报呢,我认为需要做到这5点:

(1)清楚工作汇报的意义

我们要清楚在企业,上下级还是要有明确的认知,作为领导的下级,要主动向领导汇报工作,让领导了解你的工作状态和为企业付出的一切。汇报工作,是作为下级向上级进行的日常活动之一,也是和上级进行沟通的主要桥梁。在一家企业,常常在员工眼中,脚踏实地的工作,完成领导安排的工作就是自己的职责和全部工作,但我们永远都要记得,你只是负责一部分工作。在领导眼中,你的工作内容只是企业所有工作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领导需要做的是把所有员工的每一部分贯通衔接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从而作出决策和判断,制定计划和调整计划。主动汇报工作可以让领导对公司事情有一个明确的认知和把握。

很多时候,大家不重视汇报工作,总是自己认为,这么点事情肯定不是什么大事,我自己鼓捣就可以了,和领导说不说也没什么用,但这往往犯了认知上的偏差,你眼中的可有可无的小事在领导眼中可能是一件大事,你眼中的大事,也可能在领导眼中是可有可无的小事。

这也是很多人给领导汇报一次工作后,不愿意再汇报的原因,和领导之间有信息认知的差异性。自己花了大功夫的大事,在领导眼中可有可无,反而是鸡毛蒜皮的小事,领导打破沙锅问到底。常常会因为这样的事情让员工烦躁。

主动汇报工作能够有效降低领导对你负责工作的心理预期和焦躁。你能够十分有效的减少领导的压力,获得领导赞赏。

(2)掌握汇报的正确方式

在职场,如何向领导汇报工作是一门非常复杂的学问。但总的来说,可以有两个方式得到领导的重视:

每日一报

很多人害怕汇报工作,是因为自己认为自己今天一天没有做出什么成果,和领导汇报工作会被领导打上标签,比如打酱油、不适合重用、懒等等。其实每日一报,是每个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快速适应工作,快速成长的有效方式。每日一报有3个好处:

1)自我复盘的过程

每天在汇报时候,把一天的工作在大脑里串联一遍,分清楚哪些是已经解决了的,还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式;哪些是未解决的问题,遇到什么困境,有没有新的解决办法,需不需要其他人的支援和帮助。在这个复盘的过程中进行深度思考,把我们大脑里的所有知识体系能够串联起来。可以这么说,每日一报,才能让自己真正的快速的持续突破。

2)快速获取领导的资源和指点

你有什么问题,去找领导直接寻求帮助,领导肯定说自己弄,自己的工作自己弄,我给你弄了,你的工资是不是也分我啊。但如果我们是在和领导汇报工作,那就不一样了,你汇报的不对,领导就要指正么,你汇报的解决不了的问题,领导更愿意给你提供思路和方法。也许困扰我们很长时间都没有思路的问题在领导这里往往三下五除二,就有了新的思路和办法。这样能提高自己的工作过效率。

3)目标今日事今日毕

每日一报可以有效保证自己实现今日事今日毕的目标。每天的汇报过程就是对当天的所有事情进行清零的过程,通过每日一报能够发现还没有完成的事情,从而实现自己今日事今日毕的目标。

(3)学会带着解决方案去汇报工作

很多人也有每日一报,但汇报的结果就是被领导训斥一通,认为只会添麻烦,久而久之反而成了领导心中的麻烦员工,鸡肋型员工,食之无味,弃之可惜。通过分析我发现存在这样现象的员工他们的工作汇报只有求助,没有汇报。

他们的汇报就是在求助问领导“您告诉我怎么做?”而不是真正的汇报“我这样做,您同意吗?”

同样的意思,换一种方式结果截然不同。对于第一种求助方式,领导压根懒得搭理你,但对于第二种方式,领导常常热衷于解答。求助式汇报就是我们常说的抛猴子问题,或者是反问式汇报。这实际上是把上下级关系没有拎清楚,这样的结果就是领导只会越来越认为你不行,而不是重视。领导要做的永远只有选择题,而不是开放式解答题。我们去找领导汇报时,至少要带有两个以上的方案让领导做选择,而不是来答疑解惑。

领导要只做选择题,而不是开放式解答题

(4)选择事半功倍的汇报时机

我们都知道任何时候都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当我们有了好的汇报方式,我们还需要好的汇报时机。你每次在领导下班出办公室的时候汇报,肯定只有一种答案,劈头盖脸的训斥和不耐烦。你在领导刚进办公室的时候去汇报,往往得到回答是“这点小事,你自己看着办,不需要和我啰嗦。”

汇报工作要选对时机,你就能够事半功倍,还能获得领导的肯定和认可。一般我们都会选择早上10点钟中找领导汇报工作,或者下午3点钟找领导汇报工作,这个时间一般是领导刚处理完手头紧要事情,正好需要活动一下,或者休息一下,往往领导这个时候心情是比较愉悦和放松的。

当然,什么时候是汇报的时机,没有固定的模式,会根据领导的习惯不同,而产生变化。我之前遇到过一个领导特别喜欢下班后7-8点这个时间有人找他汇报工作,下班后,他不着急回家,完成了一天的工作,正好在办公室放松一下,晃悠晃悠,喝杯咖啡,找点自己喜欢的事情干。这个时候他的心情是轻松的。

总之,汇报时机就是领导比较放松和愉悦的时候。至于,具体是什么时间,就要你根据领导的习惯来判断。

(5)保持认真的汇报态度

最后还有一点,就是汇报的态度问题,有时候,你汇报带着东西和不带东西,领导的态度也是不一样的,我常常去找领导时候,不管结果怎么样,有四样东西必带——记事本、笔、手机和电脑。记事本随时记录领导好的建议和方法;手机,关键时刻可以录音,下来研究领导的处理方法过程;电脑随时备用来展示领导需要的资料。领导的指正往往是随机性,很多时候,这句话过去,下一句都有可能返回来推翻掉,所以我们要学会记录关键点和分歧点。

当然,你带着这四样去找领导。领导肯定非常高兴,最基本会认为你的态度是正确的。

总而言之。在职场想要成为领导心目中的栋梁之才,想要走的更高更远。首先要改变自己的认知思维,避免产生偏见。

其次,要学会主动找领导进行工作汇报,做好下级应有的工作。在汇报过程中成为领导心中可用之人,有价值的人。

最最重要的是要借助汇报的过程让自己在职场中快速改变自己的认知思维,工作方式——从一名普通的职场人,成长为你可以替代任何人,最终达到任何人都代替不了你的蜕变。

我是@易碎的瓷器,乐在分享职场文化,通过不同的角度,帮助你突破现有瓶颈,帮助在十字路口作出抉择。欢迎关注和评论!

拖垮你的不是勤奋,而是你的无用功

01

前几天购买了我的书的一位家长找到我,向我倾诉了她女儿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每天花很多时间学习物理,刷大量题目,但成绩依旧不见起色。

在我执教这些年中,遇到这样的学生确实不在少数。我想这些孩子可能遇到了同样的问题,我把这类问题统称为"低维勤奋"

低维勤奋指的是看似很努力,但其实没什么实际效果的一种学习方式,大量刷题就属于典型的低维勤奋的一种。

低维勤奋显著的特点是特别在意数量的多少,比如说,规定周末早上写十面作业、规定每天早上背200个单词、规定周末下午的时候看100面经典著作。

往往越强调数量的多,其完成的质量并不是总能尽如人意。虽然完成了数量上的任务,看着作业上被标记的各种颜色的记号,很有成就感,但是其效果却经不住检验,考试的时候会发现,好像不会的还是不会,好多题目看着还是很陌生。然后又开始陷入新一轮的刷题模式中去了。

02

合意困难

我很喜欢逛头条和知乎,是这两个平台的重度使用者,平时闲暇的时间会拿来刷各种帖子,看有意思的视频。

每天接受到各种各样的信息,有很多是我觉得讲的特别好的东西,我习惯性的点赞+收藏,但是说来惭愧,只要是被我觉得很有用的东西,一旦放入收藏夹,也只有落灰的份儿了。

关于这一点,我估计大部分人都有所体会。这里就有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为什么我们明明觉得这些知识有用,但是之后对它们置之不理呢?问题不是出在知识本身上,那就是我吸取知识的方式存在问题,导致了这样的结果。

输入容易,输出难;相反,输入难,输出就容易,这就是我说的"合意困难"的含义。

刷手机看帖子、看视频获取知识是很容易的,但是真正等到需要用到的时候,就不容易了。

比如我们收藏一个教我们如何人际沟通的帖子,但是到了第二天上班,自己讲话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我们收藏了一个如何和孩子有效的交流方式的视频,但是等到真正和孩子交流的时候,还是会忍不住的火冒三丈。

假若我们增加输入知识的维度,除了点赞+收藏以外,还能够将这些帖子和视频有用的信息摘录出来,然后进行分类归档,逐渐建立起自己的一套知识体系,提升我们对事物的认知,虽然输入是困难一些,但是等到真正要用的时候也就会变得容易了。

有一点需要注意,这个改变并不是立竿见影的,需要我们持之以恒的遵循高质量的输入,才能起到质变的效果。

大部分刷题的学生陷入 "合意困难"的误区,总以为大量刷题就会得到提高,殊不知自己只是在"简单"的输入,这个操作就类似于我们习惯的"点赞+收藏"

刷题是每个学生能够看得见的努力方式,但是看不见的地方却很少有学生真正关心,为什么要刷题?这些题到底有什么底层关联呢?这些题目哪些是完全属于同一类型问题,哪些题目类型是完全没有掌握的。

假若这些学生在刷题的时候能够提高一个维度,增加输入时候的思考深度,那么真正到了考场,就一定会有一个不错的发挥。

旧思维,旧问题

"旧问题往往是旧思维导致的,我们不可能用旧思维来解决旧问题"

莱特兄弟能够让飞机飞起来也是突破这种旧思维的局限。

原来人们一直以为要飞起来,就是让这个翅膀尽可能的大,扇动的频率尽可能的快。在这种思路的指引下,人类做了大量的努力,但一次又一次的努力都失败了。

莱特兄弟为什么能够发明飞机?

因为他们对飞行有了一个跟以前完全不一样的认识:翅膀振动并不是起飞的本质原因,而是由于翅膀在划过空气时所产生的压力差,从而产生了升力,如何让翅膀产生更大的压力差才是问题的关键。正是由于这种思路的转变,才得以让飞机在空中飞行。

生活中的例子也是比比皆是,比如说亲子关系,很多家长发现孩子到了高中,就越来越听不得家长唠叨了,孩子越是不听家长的话,家长就越喜欢说教孩子,进入了恶性循环。

孩子和家长之家的沟通越来越差,都是原来老的沟通方式引起来的,而试图通过老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显得就很徒劳。

学习中有大量的孩子陷入了这种"旧思维,旧问题"的误区,试图通过大量刷题来提高学习成绩,这种方式就是典型的旧思维。

越是想提高成绩,就越想多刷题,越多刷题就学的越累,成绩就越难得提上来,而一旦付出得不到回报,就又开始新一轮的疯狂逼自己多刷题,导致恶性循环,最终在刷题中迷失自己,信心一点点的被蚕食。

舒适区

人这一辈子最舒服的地方,就是妈妈的子宫了,在这个地方不用操心任何东西,所有的营养供给都是充足的,不用担心任何其他人来掠夺生存资源,但是一旦人降临到了世界,就要面临这个资源溃泛的世界。

资源是稀缺的,那么只有自己提高自己的竞争力,而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就必须走出自己的舒适区,而走出舒适区一定会面临着痛苦,但是一旦痛苦过后是更大的愉悦。

要想获得进步,就一定要走出舒适区。

学生在刷题的时候,最容易陷入这种"舒适区"的境地,而自己完全不自知。为了快点把规定的题量刷完,对于那些已经懂了的问题拼命刷,碰到自己一知半解的问题,又总是习惯性的放弃,或者直接翻看答案,看着答案的解析以为自己搞懂了。然后明天又接着新一波的刷题,如此往复。

为了完成达到的量,而忽略真正需要关注的东西,总是在"舒适区"内部刷题,而没有对那些困扰自己的问题真正上心。最终的结果就是"会的拼命刷,不会的还是不会" 。

知识收敛

在我们学函数图像的时候,经常会碰到下面的两类图像,第一种图像的函数值没有上限,而第二种函数图像的函数值是有上限的。高中的整个知识体系的分布,都是类似于第二条函数图像一样,呈现的结构是收敛的。

我今天还特地翻了一下我十几年前用的高中物理的《重难点手册》,当年我学的东西和现在的东西几乎没什么差别,唯一有点差别的就是章节的名字有点改动,顺序有点改动,但是实际的内容几乎没什么改动,经典物理学的框架体系到今天几乎没什么变动。

这也就意味着高中的考点,翻来覆去就那么点知识,再怎么翻着花样出题目还是逃脱不了这套框架体系。

整个高中知识的体系是趋于收敛的,考察内容是有限的。

我发现很多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还是疲于大量刷题,在他们眼中,高中的知识太多太多了,感觉要堵上自己全部时间都学不完。

拼命刷题最大的毛病也就是在这里,在刷题学生眼里,题目是无限的,知识点也是无限的,这样就会导致题目越刷越多,时间越来越紧,直到把自己逼的精疲力竭。如何把知识做到收敛,这个才是学生们真正应该关注的问题。

03

接着我要说说,如何才能避免这种"低维勤奋"。

搭建框架

上面我讲到高中知识都是收敛的,但是仅仅意识到这一点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我们真正开始去做知识的收敛。

在高中物理中,我们熟悉的牛顿运动第一定律,并不是由牛顿本人凭空想出来的,牛顿运动第一定律的前身,是经历了多位大佬的总结提炼

先是由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再后来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揭示了"物体由于惯性,总是在地面上做直线运动",只是这种直线运动是绕着地球的匀速圆周

再到后来的笛卡尔,将伽利略的这种直线拓展为真正意义上的直线运动,后来牛顿在欧式几何的建构精神下,根据前人的经验,总结出了今天所熟知的牛顿运动第一定律。

太阳底下无新鲜事儿,当我们想做某件事情时,首先要做的不是埋头苦干,而是先抬头看看别人有没有什么好的成果,综合别人的成果,再在此基础上进行构建改良。

其实做知识收敛,就是要学会搭建学科的知识框架,而如何搭建框架呢?

第一步:照搬大佬的知识框架;

第二步:在别人的框架上进行优化改良,最终形成自己的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

刚开始的框架可以不完美,不一定说一定要学那些顶级学霸的知识框架,一定要记住,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另外,框架切记形式主义,很多不同的资料书对于同一个考点有不同的解读,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进行收纳整理就可以了。

新旧联系

框架现在有了,下面的就是往框架里面填充各种知识素材,这里我们会遇到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学了就忘,如何解决遗忘的问题,是我们首要考虑的问题。

我们看看下面这几个字,"习、爱、啊、的、很、学、真、我",请扫描一遍这几个字,然后闭着眼睛看看自己能够记得多少?(请一定尝试一下)

然后我们再来看看下面这句话"我真的很爱学习啊",现在扫了一眼这一句话,我相信你已经把这几个字都记得清清楚楚了。

文字是一样的,那为什么前后差别这么大呢?这主要是因为我们天生对 "有意义"的事情会记忆深刻,所以老师常说的"理解了,自然就记住了",因为"理解了"代表着"有意义",如此看来,这句话是非常有道理的。

我们每天生活中很多事情是"无意义"的,比如早上吃了什么,中午吃了什么,这些东西我们的大脑通常情况下是不会去记忆它的,所以当我突然问你,早上吃了什么东西,你就会想半天还不一定答得出来。而对于那些已经发生了很久远,并且对你意义重大的事情,你还能娓娓道来。

由此,我们就知道,要让记忆更深刻,那就要让事情变得"有意义"。

1)低级"有意义"

所谓低级"有意义",就是为了记忆而赋予外在意义。

比如说,氧气的沸点是-183℃,氮气的沸点是-196℃,如果靠死记硬背很难形成长久记忆,若将"183"和"196"谐音一下,记成这样的一句话"一把伞、依旧漏",就会比之前好记得多。

我国的 "唐宋八大家",分别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可以将他们的名字的姓氏提取出来"韩、柳、欧、三苏、王、曾",最后联想一句话"喊你哦(韩、柳、欧),三苏争王(三苏、曾、王)"

这种"有意义"的方式,只是为了形成稳定的记忆而采取的一种策略,这种"有意义"并不是事物的本质,所以这种方式是一种低级的"有意义"。

2)高级"有意义"

所谓高级的"有意义",就是通过理解事物的本质,来加强记忆,而理解事物的本质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新旧联系",这也是我一直以来的学习方式,也是我在教学中给学生强调的学习方法。

下面我将完整演示一遍,如何进行新旧联系,这里我以高中物理学中力学部分为例。

第一步:搭建自己的框架(绝大多数学生都没有自己的框架,开始的时候可以学习大佬的)

我把力学部分重点考察的分为如下几个部分。

这里面每一种都代表着一种题型,每种题型都有对应的解决方法,我就以"单物体动态平衡"为例给你讲解,这个类型的问题有如下的解决方法。

具体解法如下。

第二步:检索、解答

我们已经对力学中会出现的考点有了基本的框架,然后每种题型都有了对应的解法(你可能对某种题型的解法只是基本了解,但是并不是很熟悉)。

在平时做题目的时候,先检索这道题目属于哪种类型的问题,一旦检索与我们框架里面的考题类型相互匹配,那么就用解决那个题型的方法去解决它。

这样先检索再解答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其一,是帮助了我们强化知识体系,逼迫我们自己回顾以前的知识,起到了反复回顾的作用,其记忆的效果是非常好的。

其二,由于我们反复的用固定的思路来解决同类型问题,那么这类问题的解题思路也会变得越来越清晰,直到我们考试的时候,再次看到同类型问题,可以达到自然而然的状态,最终这种自然而然可以深入到骨子里,以后再调用的时候甚至可以不需要耗费任何脑力的状态。

刻意练习

我们经常听到别人讲,"这孩子天赋高,所以成绩好"。成功者也往往喜欢给自己标榜天赋二字,但是能够左右人获得成功的天赋到底占具多少比例呢?那些看起来很成功的人,其实只是更早的发现了学习的方法,找到了一条相对高效的路而已。

我们平时见到的几乎所有的技能,都能通过刻意练习而获得,包括我们的学习生涯,刻意练习一直要贯穿学习始终。如何在学习中刻意练习呢,以下关键的几步是一定要有的。

第一步:制定目标。

如果你想一个月瘦十斤,最好先定下每天跑三分钟的目标;

如果你想一个月读完三本书,最好先定下每天可以读一面书的计划;

如果你想变成一个举止谈吐得体的人,最好先改正自己说话方式的某个小小的习惯;

以上的目标你看起来好像很小,小到让人一看都忍俊不禁,这也能算目标吗?意志力是最不靠谱的东西,如果做一件事情纯粹靠意志力的话,这件事儿便会变得不长久,不信可以看看身边有多少人打卡失败的,就可以知道了。

制定一个小小的目标,这样的话当你完成这一个小小的目标后,立即就可以获得正向反馈的喜悦感,这种喜悦感又会促使你更加有动力的前行。

学习中亦是如此,比如有的学生因为这次考试考的不好,就会暗暗给自己发誓,下次一定要如何如何,但是这个目标太过宏大,以至于不知道怎么动手去做,而唯一能做的就是疯狂刷题,而且还不容易坚持,即使坚持到底,也很难有成效。

而正确的做法是,先看看这次考试中出现了哪些考点,然后把这些考点和自己搭建的框架内的考点一一比对,哪些是已经掌握了的,哪些没有掌握的,针对那些没有掌握的考点,制定一个具体的学习计划,再去一个个执行,那样学习效率便会倍速增加。切记,目标不要定的过大,适合自己的目标才是好目标。

第二步:坚决执行

真正的行动力高手不是有能耐在同一时间做很多事的人,而是会想办法避免同时做很多事的人。

若所有的目标,最终不落实到行动,最终便会让懊悔占满我们的大脑,所以一定要坚定不移的执行我们的目标。

第三步:及时反馈

从制定目标到执行目标,这只是其中两步,第三步及时反馈也非常的重要,因为从目标到执行这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需要我们不断纠正和反馈,不断优化和调整,以前不明白的问题通过前面两步已经搞懂了,那就不应该再去花时间刷题,而对于那些难啃的考点就应该更多的分配时间学习。

你可以把及时反馈想象成是你请的一个监督员,监督自己的思想与行动的,有了他的帮助,你会跳脱出自己原有的视角来考虑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让自己更快速的前行。

复利效应

数学中有一个非常神奇的函数,就是下面这样的函数图像,在最开始的时候,增长的非常缓慢,但是一旦到达了拐点位置,增长的非常迅猛,这个函数就是复利函数。

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温度要达到100℃才能将水煮沸,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前面的温度都作废,要达到100℃必须要经历前面的过程。学习亦是如此,在有了正确的方法下,剩下的就是多给点耐心,很多学生还没有到达拐点位置,就开始放弃。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前期的积累是非常重要的,一旦到达拐点,后期的回报便会变得很丰厚。

04

"不要用行动上的勤奋,来掩盖自己思想上的懒惰"

这是我今年听过的最好一句话,现在也将他送与你,希望可以帮助你早日摆脱低维勤奋,更快的一步迈入优生行列。

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回复好了

又到了一年一度

导师同学大型双向奔赴现场

平日里舌灿莲花的“社牛症”们

一遇到导师消息

却变成了三句一结巴的“社恐”

该拿什么回复您

我的导师……

老师一句和蔼可亲的“在吗”

要在八个网站上搜索攻略

才敢进行回复

和导师沟通选题

要在内心提前演练八百遍

才敢拨出电话

明明只是一个日常组会

PPT来回改了十几遍

在导师面前还是会焦虑

救命

和导师沟通的我

好像患上了“回复恐惧症”

老师请放心

我会和您一起努力

其实

和导师沟通

并没有那么难

看上去不苟言笑的导师们

背后也有十分可爱的一面

可以像朋友

帮我们接收快递~

还能“变学生”

和我们来个“角色互换”

反向催促导师

面对我们不那么完美的成果

导师们有着独特幽默的表达

他们总是“海纳百川”

包容我们犯的各种小错误

如何与导师有效沟通?

在好的沟通面前

导师们亦师亦友

没有想象中严厉

下面就随着团团一起

get和导师沟通的小技巧吧

导师沟通so easy!

找到与导师的相处方式

关于导师的性格和相处的经验,不仅可以在日常的相处中摸索,还可以向你的师兄师姐“取经”。

比如导师日常作息如何,更喜欢听学生汇报什么方面内容,是偏向严肃的还是活泼的,有哪些雷区是绝对不能碰的……掌握了这些经验,才能避免在今后与导师的相处中“精准踩雷”!

除了师兄师姐的排雷,还要在跟导师相处的时间尽可能归纳导师对学生的要求,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总结出一套沟通攻略。

有效沟通

注意澄清与表达,听导师说完后总结复述一遍,如:“您是让我XXX,然后XXX,最后再XXX,是这样吗?”确保你没有误解导师的意思,避免做无用功。

清晰回复

先回复“收到”,厘清逻辑,分要点表达想法;时间上,不要太晚联系导师,尽量不在饭点和非工作时间联系导师,预留好时间,不要赶着最后一刻才催老师签字。

主动规划

研究生阶段更多的是自主学习,需要主动联系导师反馈问题,沟通科研细节,及时开展研究计划。

主动给自己制定科研规划,学会主动解决问题:文献中的专业术语,概念和研究思路等可以积极通过网络资源寻找;查找文献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可以多询问别人的经验;开组会时听不懂师兄师姐的汇报可以自己私下去问他们。

及时汇报

汇报研究进程的流程:

(1)先展示近期研究工作的结果;

(2)进一步指出近期研究了什么,遇到哪些问题;

(3)表明自己通过哪些方式尝试解决了哪几个问题;

(4)当前还存在哪些不足以及仍没有解决的问题。

这样,既能呈现自己近期的研究成果,又能根据目前的阻碍及时调整方向和思路。

祝愿大家都可以

和导师愉快交流

你们和导师之间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吗

快来评论区和团团一起聊聊吧~

微信公众号“学校共青团”,综合整理自“SZU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北京中医药大学岐黄研途”

来源: 学校共青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