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肖 > 生肖虎

道家三宝(道家三宝是哪三个)

时间:2024-01-27 08:24:38 作者:煮酒送别 来源:网友上传

本文目录一览:

南怀瑾:吾有三宝,可以打通此身“九窍”

“关键三宝”是修道的基本方法,是工夫的原理。

老子说他有三宝,“曰慈,曰俭,曰不敢为天下先”,看来也像是讲政治原理,实际上同修道都有关系的。

“慈”,心能够养成仁慈,有慈悲心才能修道。

“俭”,一切都不浪费,精神也不浪费。

“不敢为天下先”,不要故意去造作。

道家说的三宝,和老子的三宝不同,佛教进入中国后,也采用了这个名字,把佛、法、僧合起来叫做三宝。

三宝本来是道家的名称。

“此章,言关键三宝,内真外应,乃养性之要功也”,

虽然讲养性,注意性命双修,懂得了养性,命在其中矣,命功就在性功里头。

“耳目口三宝,闭塞勿发通”,眼睛、耳朵、嘴巴,这是外三宝。

“闭塞勿发通”,就是修道人不准讲话, 开口神气散,多讲话伤元气。

现在讲外三宝,眼睛闭起来, 耳朵回转来,心念不妄动,嘴巴当然闭住了,舌抵上颚,大家打坐都知道。

修道之士, 有内三宝,有外三宝。

“元精、元气、元神内三宝也。”

内三宝是我们自己有的,不是靠外面呼吸气来的,做气功不是真的气,外面呼吸之气,是有生灭的。

人死亡时,生命一口气不来,不是空气不来,是内在元气没有了。

因怕大家以为空气这个气就是真的气,所以魏伯阳改个名字叫“元精”。

元精、 元气、元神,这是内三宝。

嘴巴、耳朵、 眼睛,这是外三宝。

“欲得内三宝还真,全在外三宝不漏”,他说要想达到内三宝还真,精、气、神各归本位,还到原来的境界,

做工夫的开始必须是耳、目、口不漏。

因此《阴符经》所谓,“九窍之邪,在乎三要是也”,这是《阴符经》的原文。

《阴符经》分两种,一种道家修持的,所谓黄帝传下来的;

一种是兵法,但是同修道也有关系的。

所谓姜太公传下来的《阴符经》,讲九窍,我们人身上的九个窍,头上七个加下面两个。

“九窍之邪”,“邪”是指它不是元精、元气,都是假的,

“在乎三要”,就是元精、元气、元神三个重点,必须先要把耳、 目、口关闭起来,这是修道的初步。

“下手之初,必须屏聪黜明,谨闭兑口,真元方不外漏。”

所以我们修道打坐要闭起眼睛,垂帘,不是全闭。

不过现在我是主张全闭,现代的人用眼睛太多了,所以闭着才是养神之道。

这个“屏聪黜明”是一切聪明用不上,思想都用不上。

“谨闭兑口”,“兑”是卦名,这个符号代表了人的嘴巴,不要说话。

这样耳、目、口三宝关闭起来,“真元方不外漏”,真正的元神才不外泄了。

“故曰,耳目口三宝,闭塞勿发通。外窍不漏,元神内存。”

现在讲理论方法就是如此,不是道家讲的守窍。

譬如今天有位同学讲,过去学过修道,因为守上窍的习惯,观想精神都在上面,头就很重,很闷,下不来。

一般修道家叫你守窍,随便你守哪一窍都有感觉,不要认为是道的工夫,这是很普通的道理,因为人体注意力集中到那一部分久了,那个部分神经就起反应,气血也必定集中。

正统道家没有告诉你守窍,现在告诉你这个理论,到了“外窍不漏,元神内存”,外面关闭了,我们内心的那个灵知之性,又不睡觉,又没有乱想,儒家形容是“一点灵明自在”,理学家形容四个字“昭昭灵灵”,你里面很清楚。

所以前后会合,里外自然融为一片,定得久静得久了,元神自然而然就安住了。

不过你静不住,眼睛又想张开,耳朵又想听外面,这就不对了,是习惯的走漏。

所以佛学讲“无漏”,就是六根不外流,归到内在归元了。

如果把炼元神、炼元气、炼元精的各种方法统计一下,那很多。

据我所了解的,就算练气功吧,有两百多种方法,包括印度的瑜珈术,中国的气功,各种各样。

我说人真奇怪,就两个鼻孔,一个嘴巴,同样呼吸的气,会产生那么多的花样,每一个方法都有效。大效有没有?不见得有,一个方法做到底,不晓得变通就成问题了。

真正的元气不是靠这个,是内在自己本身生命来的,原理是如此。

我们身体上这个小天地,同天地宇宙的法则一样,本身那个真元发动起来, 就是最好的灵丹妙药。

南怀瑾(我说参同契)

了解更多

老子与道家的三宝

老子说他有三宝:“曰慈、曰俭、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心养成仁慈,有仁慈心才能修道。

俭:节俭,一切都不浪费,精神思想也不浪费。

不敢为天下先:不要故意去造作,要低调。

道家的三宝是:耳、目、口。

修道(闭塞勿发通)人不准讲话,开12神气散,话多伤元气。眼睛闭起来,耳朵回转来,心念不妄动,嘴巴闭住,舌抵上颚,才能打坐修道。

修道之人又分内外三宝:元精、元气、元神为內三宝;耳、目、口为外三宝。修道要想达到内三宝返真,精气神各归其位,关键先要耳目口关闭起来,元神、元精、元气才能內存。

道家三宝指的不是精气神三宝,普通人得其一可富贵绵长

阅读愉快!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以上是原文。老子在《道德经》的第六十七章中讲述了人身三宝。由于原文第一句内容与下文完全无关,所以小编把它删了,有兴趣的人自行搜索了解。小编重点参考《韩非子 解老》一书来解释这道家三宝。第一宝是慈,慈爱的意思。为什么说慈故能勇呢?就像慈爱的母亲保护她的孩子是最勇敢无畏的,人会因为爱而产生无尽的勇气从而做到平时做不到的事情。除了慈爱能产生勇气,仇恨也能产生勇气,如果勇气不是来源于爱而是来源于恨或者其他,就很容易害了自己。

第二宝是俭,就是节俭的意思,也是珍惜的意思。节俭不只是对财物上的节俭,还包括很多方面,比如年轻人觉得身体好常常无度的挥霍,觉得时间富足就会肆意的浪费,这些行为都属于俭的反义,奢。不管是财物,还是时间,或是健康等等,肆意挥霍的话终会招致恶果,所以节俭是为了爱护自身,尤其是身体上和精神上的节俭。年轻人千万不要像那句话描述的那样,拥有时不懂得珍惜,失去了才后悔莫及。

第三是不敢为天下先。不敢为天下先这点比较好理解,敢为天下先或许是一种勇气,不敢为天下先却是一种智慧。生活中有些人事事争先,尤其是面对好处的时候,甚至连挤公交车和排队都要争先,生怕落后了会吃亏。但是争先的人往往未必有好下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或许能吃到美味,或许能挣得盘满钵满,更大的可能却是被毒死。很多看得见的好处往往伴随着陷阱或者雷区,第一个上的人无疑很容易踩雷,何不等到第一个人把陷阱试出来再入场呢?仔细盘算一下,其实很多行业里的巨无霸并不是第一个入场的,第一大多数已经祭天了。

老子所说的三宝不是小说里的精气神,而是三种精神或者说为人处世的方式,看似简简单单几个字做起来却千难万难,需要很大的恒心和毅力去坚持。不知道大家是否愿意拥有这三宝?

什么是道教三宝

道教源于中国,道教是影响中国是最长时间的。

都知道佛教有三宝,分别是“佛宝”“法宝”“僧宝”。那么你们知道道教其实也有三宝,是哪三宝呢?本期的道教文化就带你了解道教的三宝。

道教原以元始天王所化玉清天宝君,上清灵宝君,太清神宝君,为道教三宝,尊为最高之神。然因道教以学道、修道、行道为本,故又有以学道、修道、行道的三要旨,尊为三宝者。

学道者以玉清元始天尊为道宝尊,上清灵宝天尊为经宝尊,太清道德天尊为师宝尊,作为皈依奉道之“道、经、师”三宝。

修道者以人身之“精、气、神”为修养性命,是为出世工夫的人之三宝。

行道者以“慈、俭、让”为立身行道,作入世工夫的三宝。

道教皈依三宝是指道宝、经宝、师宝。道教皈依三宝,心里就会对生老病死,人生的诸多痛苦去求得解决办法,追求清静无为的境界,修炼自己,使自己获得心灵的宁静。

在道家最着名的《道德经》中曾有;我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此三宝一向被道家修真者视为修心养性的不易法则。

另有人身三宝精、气、神之说也普遍存在于道家丹经典籍之中。

指道、经、师。《道教义枢》卷一:“一者道宝,二者太上经宝,三者大法师宝。”《脉望》卷二:“教有道、经、师宝。道宝,太上三尊也;经宝,三洞四辅真经也;师宝,十方得道众圣。”道教主张,“道”为三教之宗,万有之祖;“经”为度世津梁,“师”为人天眼目,故学道者当敬之,并以之作为皈依道法之三宝。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