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起名 > 店铺起名

颜思齐(颜思齐简介)

时间:2024-01-26 19:54:07 作者:浮生如梦 来源:用户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台湾省15位著名历史人物,影响着台湾的方方面面

台湾省同大陆的渊源深厚而久远,在历史长河中,台湾人文荟萃,名人辈出,在哲学、政治、军事、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出现了不少杰出的人物。其中包括颜思齐、翁裕、郑成功、沈光文、沈葆桢、刘铭传、施琅、刘永福、罗福星、连横、、林语堂、三毛、古龙、李敖等台湾著名的历史人物,下面让我们来了解这些台湾历史名人吧。

1、颜思齐

颜思齐(1589年-1625年),字振泉,漳州海澄县人(今厦门海沧青礁村),开拓台湾历史人物。颜思齐生性豪爽,仗义疏财,身材魁梧,并精熟武艺,在台湾开发史上,颜思齐最早率众纵横台湾海峡,招徕泉漳移民,对台湾进行大规模的有组织的拓垦,因而被尊为“开台王”、“第一位开拓台湾的先锋”。《台湾通史》为台湾历史人物列传,“以思齐为首”。

2、翁裕

翁裕,又名翁云宽,福建省漳州市诏安县盐仓村人,云嘉平原上屈指可数的大业户。台湾开拓先民的典型人物。翁裕之父翁应瑞,年青时只身渡台,开垦于诸罗山叶仔林,传衍下今嘉义县一脉翁姓子孙。翁氏父子在云嘉平原的拓垦业迹,以翁应瑞为起始,到翁裕经营时期达到巅峰,成为云嘉平原上屈指可数的大业户﹔最后又因为垦首的身份和地位卷入械斗,遭致不幸,走过了一段充满血泪,充满曲折的沧桑历程。翁应瑞乃一介书生,康熙末年渡台时只有十八、九岁。

有关他渡台的情形,台湾《翁氏族谱》是这样记载的:“应瑞生性儒素,幼而好学,事亲孝,事兄恭,与朋友信,人均誉之谓贤士也。因家清贫,无以为生,况复椿萱在堂,赡养无力,怆恻之心,无时或已。乃商之于二兄曰:‘双亲在堂,昆季绕膝,菽水承欢,景固佳矣。然坐食山崩,守株待兔,非计也。请弃举子业,航台营生,以供甘旨之一切。’皆曰若。遂只身渡台,寄籍诸罗山之叶仔林地方,殚心竭瘁,披星戴月,从事拓殖工作。”

3、郑成功

郑成功(1624年8月26日-1662年6月23日),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俨、大木。福建泉州南安人,祖籍河南固始。汉族,明末清初军事家,抗清名将,民族英雄。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永历十五年)率军横渡台湾海峡,翌年击败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湾大员(今台湾台南市境内)的驻军,收复台湾,开启郑氏在台湾的统治。有《延平王集》行世。郑成功死后,台湾民间陆续建立庙宇祭祀,其中以台南延平郡王祠最为重要。

4、施琅

施琅(1621年—1696年),字尊侯,号琢公,福建省泉州府晋江县(今晋江市龙湖镇衙口村)人,祖籍河南固始,明末清初军事家,清朝初期重要将领,康熙时领军收复台湾。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康熙帝决定攻台,命施琅与福建总督姚启圣一起进取澎湖、台湾。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六月,施琅指挥清军水师先行在澎湖海战对台湾水师获得大胜,后上疏吁请清廷在台湾屯兵镇守、设府管理,力主保留台湾、守卫台湾。

5、刘铭传

刘铭传(1836年9月7日-1896年1月12日),字省三,安徽合肥人,清朝末期淮军重要将领,洋务派代表人物,台湾省首任巡抚,民族英雄。1885年,刘铭传任台湾巡抚,在台任职期间,进行了编练新军,修建铁路等一系列洋务改革;并开煤矿,创办电讯,改革邮政,发展航运事业、教育事业,促进台湾贸易以及台湾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使得台湾防务亦日益巩固,为台湾的现代化奠定了深远的基础,是推动台湾现代化建设的先驱者。

6、沈光文

沈光文,字文开,号斯庵,出生于浙江鄞县,中国南明时期文人、官吏,后半生因故流寓台湾。沈光文以诗文写下了台湾第一批书面的文学作品,留下若干纪录当时台湾风土民情的第一手资料,是从事台湾文献的第一人,为台湾文体拓荒者,在台湾文学史上做出了巨大贡献。沈光文寓台30年,写下大量诗文,著述有《台湾舆图考》、《草木杂记》、《台湾赋》、《流寓考》、《文开诗文集》等作品。

7、沈葆桢

沈葆桢(1820年-1879年),原名沈振宗,字幼丹,福建福州人,晚清时期重要大臣,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民族英雄,是中国近代造船、航运、海军建设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沈葆桢1866年首任总理船政(钦差)大臣,主持船政九年,功绩显赫。1874年他又以钦差办理台湾等处海防兼理各国事务大臣身份,渡海抚台,挫败外敌占领台湾的阴谋,他巩固台防、开发台湾、为台湾发展作出贡献,后担任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大力发展近代海军。

8、刘永福

刘永福(1837年—1917年),清末民初军事家、民族英雄。广东钦州(今属广西)人,又名义,字渊亭。幼随父母迁于广西上思。少为佣工。咸丰七年(1857年)参加天地会起义。同治三年(1864年)率二百余人加入吴亚忠部,以七星黑旗为队旗,称黑旗军。同治六年(1867年)入越南,进据保胜,扩充队伍。同治十二年(1873年)应越南国王邀请率黑旗军抗法,击毙法军头目安邺,因功被越王封为兴化保胜防御使。光绪九年(1883年)再次援越抗法,在河内城西击毙法军统帅李维业,被封为三宣提督。

中法战争爆发后,受清政府收编,以记名提督在中越边境抗战,曾在临洮大败法军。战后被调回国,授广东南澳镇总兵。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战争期间,刘永福奉命帮办台湾军务,驻台南。次年(1895年)在反割台斗争中,被推为全台抗日首领,在彰化、嘉义等地抗击日军,九月因粮尽援绝,弃军内渡厦门。后曾署广东碣石镇总兵。辛亥革命爆发后,曾应胡汉民之请任广东民团总长,不久便辞职回籍。

9、罗福星

罗福星(1886—1914),字东亚,号国权、中葡血统,祖籍广东嘉应州镇平县(今蕉岭县)蓝坊乡大地村,生于印尼雅加达,中国近代革命家,广东蕉岭“抗日三英杰”(丘逢甲、罗福星、谢晋元)之一。少年时期始终怀着为国雪耻、振兴中华的抱负。1903年,随父迁台,1907年加入中国同盟会,投身革命事业。1912年,罗福星奉先生委派回到台湾成立中国同盟会支部,筹划抗击日寇、光复台湾的革命事业。罗福星主张以革命推翻日本殖民统治,结束台湾遭受异族统治的命运。

1913年4月中国同盟会台湾支部大会在苗栗县召开。会议明确提出以武装起义斗争形式进行抗日复台的方针,罗福星自撰写《大革命宣言书》动员台湾人民为争取回归祖国而斗争,公开号召“在日本强权压制下的台湾人民,除以革命手段推翻日本帝国主义以外,别无自救之路。”因为罗福星的抗日革命活动,引起日本侵略者的注意,从而进行大搜查,罗福星在1913年12月不幸被捕。罗福星在狱中写下《致爱妻》《致爱卿书》等四封遗书,书中表现他对革命的忠贞:“不死于家,永为子孙纪念;而死于台湾,永为台民纪念耳。”1914年,罗福星被日寇杀害,实践了他生前的豪言壮语:“大好头颅谁取去,何须马革裹尸还。”

10、连横

连横(1878年2月17日—1936年6月28日),男,汉族,幼名允斌,谱名重送,表字天纵、字雅堂,号武公、剑花,别署慕陶、慕真。台湾省台南人,祖籍福建省漳州府龙溪县(即今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区)。著有《台湾通史》《台湾语典》《台湾诗乘》《大陆诗草》《剑花室诗集》等,是台湾著名爱国诗人和史学家,被誉为“台湾文化第一人”。清康熙年间(18世纪初),连横的七世祖兴位公感痛明室之亡,不甘臣服于满清统治,渡海来台,择居台南郑成功驻兵故地环境幽雅的宁南坊马兵营,自此晚辈沿袭祖训,誓不侍清,在台以制糖为业。先祖连南夫是著名的抗金英雄。

11、

,1887年10月31日-1975年4月5日,名中正,字介石,幼名瑞元、谱名周泰、学名志清。其祖籍江苏宜兴,生于浙江奉化,是近代中国著名政治人物及军事家,历任黄埔军校校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中华总统等职。其从政生涯横跨北伐、训政、国共内战、对日抗战、行宪、政府退守台湾及东西方冷战,在中国近代史进程产生过极为重要的影响。

12、三毛

三毛(1943年3月26日-1991年1月4日),女,原名陈懋(mào)平(后改名为陈平),中国现代作家,浙江定海(今舟山市定海区)人。1943年出生于重庆,1948年,随父母迁居台湾。1967年赴西班牙留学,后去德国、美国等。1973年定居西属撒哈拉沙漠和荷西结婚。1981年回台后,曾在文化大学任教,1984年辞去教职,而以写作、演讲为重心。1991年1月4日,三毛在医院去世,年仅四十八岁。

13、林语堂

林语堂(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福建漳州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先后留学于哈佛大学、莱比锡大学。林语堂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国际笔会副会长等职,并于1950年先后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林语堂的小说作品有《京华烟云》、《啼笑皆非》等,散文和杂文文集有《人生的盛宴》、《生活的艺术》以及译著《东坡诗文选》、《浮生六记》等。

14、古龙

古龙(1938年6月7日-1985年9月21日),原名熊耀华,籍贯江西南昌,中国著名武侠小说家,新派武侠小说泰斗,毕业于台湾淡江大学。古龙把武侠小说引入了经典文学的殿堂,将戏剧、推理、诗歌等元素带入传统武侠,又将自己独特的人生哲学融入其中,使中外经典镕铸一炉,开创了近代武侠小说新纪元,并与金庸、梁羽生、温瑞安并称为中国武侠小说四大宗师。古龙的小说作品有《流星·蝴蝶·剑》、《萧十一郎》、《楚留香传奇》等等。

15、李敖

李敖(1935年4月25日-2018年3月18日),字敖之,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949年随父母到台湾,中国台湾著名作家、评论家、历史学家,毕业于台湾大学。李敖是台湾省无党派人士,曾任台湾“立法委员”,还获得过1990全美华人协会杰出华人成就奖、2011年年度新浪微博最具影响力文化人物奖等荣誉。李敖代表作品有《李敖大全集》、《李敖回忆录》、《北京法源寺》等等。

铭记两岸共同历史记忆 颜思齐将被写入历史教科书

中新社厦门12月16日电 (杨伏山 洪欣琳)被尊为“开台王”“第一位开拓台湾的先锋”的颜思齐,将被写入国家历史教科书。

16日于厦门市海沧区举办的第二届“大航海时代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海峡两岸学术研讨会。中新社记者从本届研讨会上了解到,大陆初中历史课本“郑成功收复台湾”一目中,将增加“相关史事”栏目,其中介绍颜思齐率众开发台湾的史实内容。

海沧区政协主席曹放在本届研讨会致辞中说,把颜思齐写入国家历史教科书,是按照相关规范进行的。经向国家有关主管部门了解确认,颜思齐写入国家中学历史教科书已有实质性进展。

曹放表示,将颜思齐写入国家历史教科书具有重大意义,让两岸共同的历史记忆更加清晰深刻,将进一步深化两岸认同。“这进一步揭示了中国人最早经营开发台湾的历史事实,再一次彰显台湾隶属于中国的法理依据,有助于明了颜思齐开发台湾与郑成功收复台湾之间的历史逻辑关系。”

颜思齐为明代晚期闽南海商集团首领之一,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府海澄县青礁村(今属厦门市海沧区)。时值全球大航海时代,他率领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等闽南海商和数千民众到台湾岛,筑寨定居,开垦荒地。史学家连横在其《台湾通史·人物列传》中,“以思齐为首,郑芝龙附焉。”

长期以来,颜思齐在两岸尤其是民间享有崇高地位,有着“开台王”之称。连横《台湾通史》记载,“过诸罗之野,游三界之埔,田夫故老,往往道颜思齐之事。”在台湾,许多颜思齐开台历史遗迹和纪念场所至今犹存。

1959年,台湾当局在云林县北港镇区的街心建立了“颜思齐先生开拓台湾登陆纪念碑”。1966年,为纪念颜思齐的开台功绩,新港妈祖庙奉天宫两旁建立了“思齐阁”“怀笨楼”。

多年来,两岸民众尤其是两岸颜氏宗亲,共同追思纪念颜思齐,开展了祭拜颜思齐、重修颜氏族谱、修建颜思齐纪念设施场所、编写摄制颜思齐题材作品等活动。

作为颜思齐故里,海沧台商投资区近年来与台湾同胞一道,大力弘扬颜思齐、郑芝龙开台伟业和郑成功收复台湾的伟大历史功勋。2016年,大陆文史专家和颜氏宗亲以及连战、颜清标等台湾人士参与拍摄的人文历史纪录片《开台王颜思齐》在大陆央视及台湾多家电视台广泛播出。今年10月,两岸相关民间团体开始筹划启动颜思齐开台四百周年纪念活动。(完)

来源: 中国新闻网

铭记两岸共同历史记忆 颜思齐将被写入历史教科书

中新社厦门12月16日电 (杨伏山 洪欣琳)被尊为“开台王”“第一位开拓台湾的先锋”的颜思齐,将被写入国家历史教科书。

16日于厦门市海沧区举办的第二届“大航海时代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海峡两岸学术研讨会。中新社记者从本届研讨会上了解到,大陆初中历史课本“郑成功收复台湾”一目中,将增加“相关史事”栏目,其中介绍颜思齐率众开发台湾的史实内容。

海沧区政协主席曹放在本届研讨会致辞中说,把颜思齐写入国家历史教科书,是按照相关规范进行的。经向国家有关主管部门了解确认,颜思齐写入国家中学历史教科书已有实质性进展。

曹放表示,将颜思齐写入国家历史教科书具有重大意义,让两岸共同的历史记忆更加清晰深刻,将进一步深化两岸认同。“这进一步揭示了中国人最早经营开发台湾的历史事实,再一次彰显台湾隶属于中国的法理依据,有助于明了颜思齐开发台湾与郑成功收复台湾之间的历史逻辑关系。”

颜思齐为明代晚期闽南海商集团首领之一,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府海澄县青礁村(今属厦门市海沧区)。时值全球大航海时代,他率领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等闽南海商和数千民众到台湾岛,筑寨定居,开垦荒地。史学家连横在其《台湾通史·人物列传》中,“以思齐为首,郑芝龙附焉。”

长期以来,颜思齐在两岸尤其是民间享有崇高地位,有着“开台王”之称。连横《台湾通史》记载,“过诸罗之野,游三界之埔,田夫故老,往往道颜思齐之事。”在台湾,许多颜思齐开台历史遗迹和纪念场所至今犹存。

1959年,台湾当局在云林县北港镇区的街心建立了“颜思齐先生开拓台湾登陆纪念碑”。1966年,为纪念颜思齐的开台功绩,新港妈祖庙奉天宫两旁建立了“思齐阁”“怀笨楼”。

多年来,两岸民众尤其是两岸颜氏宗亲,共同追思纪念颜思齐,开展了祭拜颜思齐、重修颜氏族谱、修建颜思齐纪念设施场所、编写摄制颜思齐题材作品等活动。

作为颜思齐故里,海沧台商投资区近年来与台湾同胞一道,大力弘扬颜思齐、郑芝龙开台伟业和郑成功收复台湾的伟大历史功勋。2016年,大陆文史专家和颜氏宗亲以及连战、颜清标等台湾人士参与拍摄的人文历史纪录片《开台王颜思齐》在大陆央视及台湾多家电视台广泛播出。今年10月,两岸相关民间团体开始筹划启动颜思齐开台四百周年纪念活动。(完)

来源: 中国新闻网

铭记两岸共同历史记忆 颜思齐将被写入历史教科书

中新社厦门12月16日电 (杨伏山 洪欣琳)被尊为“开台王”“第一位开拓台湾的先锋”的颜思齐,将被写入国家历史教科书。

16日于厦门市海沧区举办的第二届“大航海时代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海峡两岸学术研讨会。中新社记者从本届研讨会上了解到,大陆初中历史课本“郑成功收复台湾”一目中,将增加“相关史事”栏目,其中介绍颜思齐率众开发台湾的史实内容。

海沧区政协主席曹放在本届研讨会致辞中说,把颜思齐写入国家历史教科书,是按照相关规范进行的。经向国家有关主管部门了解确认,颜思齐写入国家中学历史教科书已有实质性进展。

曹放表示,将颜思齐写入国家历史教科书具有重大意义,让两岸共同的历史记忆更加清晰深刻,将进一步深化两岸认同。“这进一步揭示了中国人最早经营开发台湾的历史事实,再一次彰显台湾隶属于中国的法理依据,有助于明了颜思齐开发台湾与郑成功收复台湾之间的历史逻辑关系。”

颜思齐为明代晚期闽南海商集团首领之一,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府海澄县青礁村(今属厦门市海沧区)。时值全球大航海时代,他率领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等闽南海商和数千民众到台湾岛,筑寨定居,开垦荒地。史学家连横在其《台湾通史·人物列传》中,“以思齐为首,郑芝龙附焉。”

长期以来,颜思齐在两岸尤其是民间享有崇高地位,有着“开台王”之称。连横《台湾通史》记载,“过诸罗之野,游三界之埔,田夫故老,往往道颜思齐之事。”在台湾,许多颜思齐开台历史遗迹和纪念场所至今犹存。

1959年,台湾当局在云林县北港镇区的街心建立了“颜思齐先生开拓台湾登陆纪念碑”。1966年,为纪念颜思齐的开台功绩,新港妈祖庙奉天宫两旁建立了“思齐阁”“怀笨楼”。

多年来,两岸民众尤其是两岸颜氏宗亲,共同追思纪念颜思齐,开展了祭拜颜思齐、重修颜氏族谱、修建颜思齐纪念设施场所、编写摄制颜思齐题材作品等活动。

作为颜思齐故里,海沧台商投资区近年来与台湾同胞一道,大力弘扬颜思齐、郑芝龙开台伟业和郑成功收复台湾的伟大历史功勋。2016年,大陆文史专家和颜氏宗亲以及连战、颜清标等台湾人士参与拍摄的人文历史纪录片《开台王颜思齐》在大陆央视及台湾多家电视台广泛播出。今年10月,两岸相关民间团体开始筹划启动颜思齐开台四百周年纪念活动。(完)

来源: 中国新闻网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