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配对 > 婚姻配对

蓍怎么读(蓍怎么读为什么占卜用蓍草)

时间:2024-01-16 01:51:05 作者:倚势凌人 来源:网络

本文目录一览:

这些中药名,你会念吗?

图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1)白术——正确读音为 “白竹”,易误读为 “白shu”;苍术(苍竹)、莪术(莪竹)亦易误读为苍shu、莪shu,而“莪”不念“我”,而应念“俄”。

(2)黄柏(檗)——正读为“黄簸”,易误读为“黄白”。

(3)阿胶——正读为“婀胶”(“阿”为山东东阿县的“阿” ),易误为“a胶”。

(4)厚朴——正读为“厚破”,易误为“厚普”。

(5)枸杞子——正读为“狗起子”,易误为“句己子”。

(6)川芎——正读为“川兄”,易误为“川弓”。

(7)羌活——正读为“枪活”,易误为“姜活”。

(8)秦艽——正读为“秦蕉”,易误为“秦九”。

(9)诃子——正读为“喝子”,易误为“柯子”。

(10)枳实——正读为“只实”,易误为“积实”。

(11)楮实——正读为“储实”,易误为“赭实”。

(12)菝葜——正读为“拔掐”,易误为“拔契”。

(13)连翘——正读为“连桥”,易误为“连跷”。

(14)青蒿——正读为“青薅”(薅草的“薅”),易误为“青高”。

(15)香薷——正读为“香茹”,易误为“香需”。

(16)酢浆草——正读为“醋浆草”,易误为“作浆草”。

(17)莎草——正读为“梭草”,易误为“沙草”。

(18)桔梗——正读为“洁梗”,易误为“橘梗”。

(19)枸橼——正读为“举缘”,易误为“句缘”。

(20)薤白——正读为“泻白”,易误为“韭白”。

(21)山莨菪——正读为“山狼荡”,易误为“山良宕”。

(22)柘木——正读为“浙木”,易误为“拓木”。

(23)缬草——正读为“鞋草”,易误为“结草”。

(24)羊角拗——正读为“羊角扭”,易误为“羊角袄”。

(25)荠菜——正读为“济菜”,易误为“齐菜”。

(26)荠苨——正读为“济尼”,易误为“齐尼”。

(27)柽柳——正读为“称柳”,易误为“圣柳”。

(28)蛏肉——正读为“称肉”,易误为“圣肉”。

(29)毛稔——正读为“毛忍”,易误为“毛捻”。

(30)毛茛——正读为“毛亘”,易误为“毛良”。

(31)胡荽——正读为“胡虽”,易误为“胡妥”。

(32)紫菀——正读为“紫宛”,易误为“紫苑”。

(33)萆薢——正读为“婢蟹”,易误为“啤解”。

(34)蒟酱—— 读为“举酱”,易误为“句酱”。

(35)马齿苋—— 正读为“ 马齿线” , 易误为“ 马齿见”。

(36)没药—— 正读为“ 末药” ( “ 没” 应念沉没的“没”),易误为“玫药”(即没有得的“没”)。

(37)石斛——正读为“石胡”,易误为“石解”。

(38)槲寄生—— 正读为“ 胡寄生” , 易误为“ 蟹寄生”。

(39)牛蒡子—— 正读为“ 牛棒子” , 易误为“ 牛旁子”。

(40)香蕈——正读为“香逊”,易误为“香覃”。

(41)蓍实—— 正读为“ 师实” , 易误为“ 其实” , ( “ 蓍” 字貌似黄耆的“耆”)。

(42)老鹳草—— 正读为“ 老观草” , 易误为“ 老欢草”。

(43)三棱——正读为“三楞”,易误为“三凌”。

(44)蓝靛——正读为“蓝电”,易误为“蓝定”。

(45)伽蓝菜—— 正读为“ 茄蓝菜” , 易误为“ 加蓝菜”。

(46)山蒟——正读为“山举”,易误为“山句”。

(47)粳米——正读为“精米”,易误为“梗米”。

(48)硇砂——正读为“挠砂” , 易误为“ 囟砂” (“ 囟门”的“囟”念作“信”)。

(49)蛤蚧——正读为“革介”,易误为“哈介”。

(50)腽肭脐( 海狗肾)——正读为“瓦纳脐”,易误为“温内脐”。

国学易经4|蓍草占卦法

国学易经4:蓍草占卦法

作者 崔洪国

说起周易蓍草占卦法,首先需要了解的概念是卜和筮,还有研究易经占卜经常提到的大衍之数。

前面读易我提到过,《周易》最早是卜筮之书,卜和筮是有区别的。卜为龟卜,筮为占筮,两者并不是相同的。龟卜主要是利用象,占筮则是利用数。卜是在龟甲上钻孔之后用火烧,根据其裂纹的形象断吉凶,很直观简单。龟卜之法唐代以后再无记载。

筮是用竹签做的筹码进行抽样的数学运算。筮主要依靠数学运算,需要一定的规程和方法,这种规程和方法叫做筮法。筮法是依靠数而建立,这个数不是一般的数,是天地之数。

所谓天地之数,则为阴阳之数、奇偶之数。天地之数就是1、2、3、4、5、6、7、8、9、10的相合之数,天数等于1、3、5、7、9的相合数,地数等于2、4、6、8、10的相加数,所以,天数是25,地数是30,舍去尾数不用,而用整数50,就是大衍之数。

至于为什么取50为大衍之数,到如今学界也没有统一的定论。

一般理解,因为一阴一阳之谓道,所谓孤阳不生,孤阴不长,阴阳相合,圆满了就是道。《河图》与《洛书》的总数加起来是100,是个盈数。100个数里面,50个是阳数,另外50个是阴数。阴阳之数两两相合组成50个阴阳数,就是大衍之数五十。大衍之数就是道之数。这里,大,指太极,古文“太极”均书为“大极”;衍表示由简单向复杂方向衍生、展开、推演。大衍的意思是太极衍生出万事万物,大衍之数就是太极衍生出万事万物所需要的数。

《易经·系辞》介绍了大衍筮法的运用方法: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

具体步骤是这样的: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首先找五十根蓍草。如果没有蓍草也没关系,可以用牙签、竹棍、火柴棍、围棋子或扑克牌之类的东西代替。

1、从五十根蓍草中取出一根存而不用,实际上用以占筮者为四十九根。五十根蓍草用来表示天地万物。不用的一表示天地未生之前的太极,大衍之数,遁去其一,可以理解为由太极衍生出万事万物。

2、一变四营,所谓四营就是分二、挂一、揲四、归奇四个环节。第一营:分而为二以象两。手握四十九根蓍草,心想占问的事,把四十九根蓍草随机分成左右两部分,放在案前的左右两边,这叫“分而为二以象”。两就是两仪、天地,象征“太极生两仪”,从此分阴阳造化天地。第二营:挂一以象三。从左边那簇中取出一根蓍草,夹在左手的四五指之间,这叫“挂一以象三”。“三”为三才,即天地人三才,象征继天地之后产生了人。第三营:揲之以四象四时。揲,是数的意思。将左右两簇蓍草分别以四根为一组。这叫“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即象征一年中有春夏秋冬四季的运行。第四营:“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奇”者,指零散的蓍草。扐指手指间。“五岁再闰”,按古代历法,五年之中要有两个闰月。“再扐”指把得出的两个余数合到一起。“而后挂”指这一易宣告完毕,准备进行下一易。“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这个意思是指两只手各拿一部分蓍草,经过四个四个的数,都必有一个余数,这个余数象征闰月,两个余数象征五年中的两个闰月,左右两簇的零散之蓍草加一起,不是四个,就是八个,统统夹在左手的三四指之间,这样“大衍之数”即完成了一次推演变化的过程。

3、三变成一爻。第一变,四十九根蓍草经“分二”、“挂一”、“揲四”、“归奇”之后,剩下的蓍草数不是四十四,就是四十。因为两簇之“奇”,左余一,右余三;左余二,右余二;左余三,右余一,加在一起都是四。左余四,右余四,加在一起是八。四十八策减去四或八,剩下的蓍草数只能是四十四或四十。第二变:在四十四或四十的基础上,经过“分二”、“揲四”(按,一变之后不再“挂一”)、“归奇”,剩下的蓍草则出现三个数,或四十或三十六或三十二。具体说,如果一变之后的蓍草数是四十四,二变“归奇”是四,就是四十;归奇是八,就成三十六。若一变之后是四十,二变归奇是四,就成三十六;归奇是八,就成了三十二。第三变:在四十或三十六或三十二的基础上,又经过“分二”、“揲四”、“归奇”,剩下的蓍草数则会出现四个数,即三十六、三十二、二十八或二十四。具体说:二变之后如果是四十,三变归奇是四,就成三十六;归奇是八,就成了三十二。二变之后如果是三十六,三变归奇是四,就成了三十二;归奇是八,就成了二十八。二变之后如果是三十二,三变归奇是四,就成了二十八;归奇是八,就成二十四。三变之后剩下的这四个蓍草数,或三十六,或三十二,或二十八,或二十四,均用四加以除之,则分别得出九、八、七、六。其中七、九是奇数,属阳,定为阳爻(——)。七叫少阳,为不变爻;九叫老阳,为变爻。六、八为偶数,属阴,定为阴爻(一 一)。八叫少阴,为不变爻;六叫老阴,为变爻。概而言之,凡爻,逢筮数九、六变,逢筮数七、八不变。

4、十八变成一卦。每三变而画一爻,由下往上画,积十八变而画六爻以成一卦。根据爻逢筮数九、六变,七、八不变的原则再求其之卦即变卦。例如,假设演算得到六个数字依次是:七七九七八六,其中七和九都是阳数,八六都是阴数,所以这个挂是雷天大壮卦,但其中处在第三爻位的得数是老阳,处在第六爻的得数是老阴,于是整个大壮卦就变成了睽卦。其中大壮卦为本卦,睽卦为变卦。

接下来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解卦。以《易经》卦象、卦辞、爻辞作为依据,推断事物的吉凶祸福,是占筮推论的重要方法,也是最常用的方法。在解卦的时候要在充分理解这些卦象、卦辞或爻辞内在含义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所占筮的事项,触类旁通,采用类比推论的方法,得出占筮结果。

当推演取卦完成后,如果从占筮实践的角度分析,卦变有下面几种可能性:(一)六爻都不变;(二)一爻变;(三)二爻变;(四)三爻变;(五)四爻变;(六)五爻变;(七)六爻都变。后人主要依据宋代学者朱熹提出的变爻推论规则。

1、 六爻不变,依据本卦卦辞来解卦象。例如:演卦得豫,则根据卦辞“豫,利建侯行师”,推论所问之事的吉凶。

2、 卦中有一个变爻,就用这个本卦变爻的爻辞来解卦。例如:演卦得颐,第二爻为变爻,得变卦损。这时,便取本卦“颐·六二”爻辞“六二,颠颐,拂经于丘,颐征,凶”为根据进行推演。

3、 卦中有两个变爻,用这个两个本卦变爻的爻辞解卦,而以上爻的卦辞为主作综合考虑。例如:演卦得晋,其中第二、五爻为变爻,得变卦讼。这时,应以“晋·六五”的“六五,悔亡,失得勿恤,往吉,无不利”为主要类比依据,以“晋·六二”的“六二,晋如,愁如,贞吉。受兹介福于其王母”为辅助依据,推断所问事项的吉凶。

4、 卦中有三个变爻,解卦时用本卦的卦辞并结合变卦的卦辞作综合考虑,但以本卦卦辞为主,变卦卦辞为辅。例如:演卦得艮,第二、三、四爻为变爻,得变卦未济。这时要综合考虑艮卦辞“艮,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和变卦未济卦辞“未济,亨,小狐汔济,濡其尾,无攸利”,而以艮卦卦辞为主。

5、 卦中有四个变爻,用变卦的两个不变爻的爻辞解卦,而以下爻爻辞为主作综合考虑。例如:演卦得大过,其中二、三、四、六爻为变爻,得变卦观。这时推论的主要依据是观卦的初爻爻辞“初六,童观,小人无咎,君子吝”,并参考第五爻的爻辞“九五,观我生,君子无咎”。

6、 卦中有五个变爻,用变卦的不变爻的爻辞解卦。例如:演卦得大有,五个阳爻都发生变爻,得变卦坤。这时推论的依据是“坤·六五”的“六五,黄裳,元吉”。

7、 卦中六爻都是变爻,如果是乾坤两卦就用“用九”、“用六”解卦,其他则用变卦的卦辞解卦。例如:演卦得大畜,六爻皆变得之卦萃。推论依据便是萃卦卦辞:“萃,亨;王假有庙,利见大人,亨,利贞;用大牲吉,利有攸往”。

崔洪国,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山东写作学会散文评论委员会委员,齐鲁晚报.青未了副刊签约作家。出版有散文集《寻找灵魂的牧场》《与海阳最美的邂逅—崔洪国散文精品集》长篇非虚构纪实作品《列车前方到站徐家店》《胶东散文十二家.崔洪国卷》,在报刊、媒体、平台发表散文、书评400余篇。散文《济南的桥》获“第二届齐鲁晚报青未了散文奖”三等奖。

壹点号 风过林梢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周易全解》之系辞(二十)

“变而通之以尽利。”

在《易经》中,变化、发展有“变”有“通”。“穷则变,变则通”,“变”是质变,“通”是量变。“变而通之”就能“通天下之志”、“定天下之业”,把“利”都表达出来,所以说“变而通之以尽利”。

“鼓之舞之以尽神。”

“鼓之舞之”,指行筮求卦时摆弄那四十九根蓍草的动作,也就是揲蓍求卦。《庄子·人间世》说“鼓筴播精,足以食十人”,崔譔注说“鼓筴,揲蓍”,可以为证。

“以尽神”的“神”,就是“阴阳不测之谓神”的“神”。占筮的结果是得到阴爻或阳爻,但事先并不能预知,这就是“神”。行筮求卦的目的和作用就是把“神”的精义充分表现出来,所以说“鼓之舞之以尽神”。

乾坤其《易》之缊邪?

这是说,全部《易经》都蕴藏在乾、坤里面。这句话虽然用疑问的口气,但其实是词疑而意不疑。

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

这句话,实际上是对上一句话的申释。“乾坤成列”,是说乾、坤列在六十四卦的队伍里;“而《易》立乎其中矣”,是说《易》就存在于里边了。

为什么这么说?可以看屯卦。屯卦的《彖传》说:“刚柔始交而难生。”“刚柔始交”,就是乾坤始交。因为《杂卦传》说:“乾刚坤柔。”可以证明“刚柔”是指乾坤。屯是乾坤二卦开始相交,这说明以下许多卦都是乾坤相交产生的。从屯、蒙到既济、未济,都不过是乾坤的变化发展。

乾坤毁则无以见《易》。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乾坤毁灭了,《易》也就没有了。实际上这说的是第六十三卦既济。既济的《彖传》是:“刚柔正而位当。”《杂卦传》说:“既济,定也。”说明既济是乾坤变化、发展一个周期的终结。

乾、坤,一个是纯阳,一个是纯阴,最不平衡;既济,一半阳一半阴,阴阳都当位,已经平衡。这表明,由屯到既济,乾坤变化、发展已完成了一个周期。

《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

这句话说的是第六十四卦未济。“或几乎息”,实际上是没有息。乾坤的变化、发展并没有完全停止,而且也不可能完全停止,所以,《序卦传》指出:“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终焉。”因为未济卦虽然也是一半阴一半阳,但阴阳都不当位。

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这句话是说,“道”是抽象的,无形的,不能用感官来认识;“器”是具体的,有形的,可以用感官来认识的。

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化而裁之”,就是“去故”,也就是“成天下之务”。讲的是质变。

“推而行之”,就是“取新”,也就是“通天下之志”。讲的是量变。

这里的“变”、“通”,就是“穷则变,变则通”、“通变之谓事”的“变”、“通”,也就是“观其会通”的“会”、“通”。

“举而错之天下之民”,就是将它施行于天下的人民。这里的“事业”,就是“通变之谓事”的“事”,也就是“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的“典礼”。

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

这段话,在前面的第六章中已经讲过了。因为全部《易经》就是讲爻与象的,这一段文字非常重要,所以在这里又讲一遍。对此,孔颖达说:“于此更复言者何也?为下云:‘极天下之赜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为此,故更引其文也。”朱熹《本义》指出:“重出,以起下文。”即这一段话是本章整体之一部分,承上启下,不可或缺。虽然与第六章重文,但不可不讲故重言之,与“化而裁之”、“推而行之”同焉。

极天下之赜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

“极”,是穷尽。“鼓”,是鼓动、阐发。“辞”,指爻辞。这两句话意思是说,卦象能把天下纷繁复杂的事物都穷尽,爻辞能阐发天下的变动。这实际上是讲卦与爻的作用。

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

这两句话是针对用《易》者说的。“存乎变”、“存乎通”,是用《易》的变通,不是说《易》的本身有“变”有“通”。而上文“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则是针对作《易》者而言。

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们在用《易》时,对《易》的分析见仁见智,看法不一。怎样才能做到“神而明之”,这就在人而不在《易》了。

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默”,是不声不响。“成”,是成就。“不言而信”,是说对《易》理解深透,其思想与《易》理暗合。《荀子·大略》所说的“善《易》者不占”,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存乎德行”,是说用《易》者之所以能做到这样,就在于平日的修养。

未完待续……

本文选自金景芳、吕绍纲合编的《周易全解》,市面上非常靠谱的讲解易学知识之书,想入门或深学的朋友都可读一读。

这里是你的移动文学图书馆:有小说、散文、诗词,还有历史典故,更有中华传统文化和写作技巧方法等。本号是一个传播传承纯文学的平台,拒绝网络爽文“小说”!

阅读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儿!关注本号,一起来读书养性、终身学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