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民俗 > 民俗风俗

蛇颈龙图片(蛇颈龙图片 恐龙)

时间:2024-01-14 21:39:58 作者:伸手挽明月 来源:网友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白垩纪的蛇颈龙像鲸鱼一样张开大嘴过滤食物

南极洲发现像鲸鱼一样滤食的史前蛇颈龙

图注:长着大嘴滤食的极泳龙,图片来自网络

蛇颈龙类是恐龙时代生活在海洋中的大家族,它们可是相当成功的海生爬行动物家族。古生物学家在世界各地都发现过蛇颈龙类的化石,就连位于地球最南端的南极洲也不例外。极泳龙便是生活在史前南极的一种蛇颈龙类,关于它的新研究向我们展示了蛇颈龙类全新的进食方式。

极泳龙(Aristonectes)的化石早在二战之前就已经被发现,化石来自阿根廷、智利和南极洲。古生物学家在1941年正式将其命名,属名意为“最棒的游泳者”,许多人根据发音将极泳龙翻译成“阿里斯顿龙”。

图注:极泳龙的头骨,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著名的薄片龙,长着超长的脖子,图片来自网络

根据化石表现出来的特征,极泳龙应该属于薄片龙科,这是一群生活在白垩纪晚期海洋中的蛇颈龙类。与我们熟悉的蛇颈龙类相比,薄片龙科的脖子更长,脖子的长度甚至等于身体长度的一半。薄片龙科长长的脖子后面是纺锤形的身体,身体两侧则是前后两对叶片状的鳍状肢,当它们在水中拍打着细长鳍状肢时,能够快速的前进并且灵活的转弯。

极泳龙体长6米,与常见的薄片龙科不同,它的脖子更粗短,身体更强壮,四个鳍状肢也更大。

图注:极泳龙的复原图,图片来自网络

根据发现的化石,特别是头骨和牙齿的结构,古生物学家认为薄片龙类主要以鱼类为食,但是包括极泳龙在内的一小群薄片龙科动物却完全不同,它们是以小型海洋生物为食,这些小型海洋生物小到比我们的手指和指甲还要小。仔细观察极泳龙的头骨,你们发现它的脑袋又扁又宽,在嘴巴的上下边缘密密麻麻的长着向外伸出的小牙齿,这些小牙齿就像梳子齿一样密集,当它的嘴巴闭合的时候,这些小牙齿会交错排列在一起。

图注:极泳龙的头骨线图,注意其细小密集的牙齿,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极泳龙的头部复原,图片来自网络

那么极泳龙是怎么进食的呢?大家肯定会想到大翅鲸气吞万里的在海洋中吞食小鱼的大场面吧,极泳龙可不会这么进食。尽管极泳龙的嘴巴变宽,但是它没有鲸类那样的大嘴巴和能够容纳大量海水的咽喉,所以我们不可能看到极泳龙在海洋中张着大嘴慢慢前进。对于极泳龙来说,最有效的捕食方法就是进入海洋生物富集的海域或是潜入海底,用四肢翻动海底的沉积物,然后张开嘴在泛起的沉积物中过滤食物,今天的灰鲸也是这么干的。

图注:正在海底滤食的灰鲸,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张开大嘴的极泳龙,图片来自网络

通过过滤食物填饱肚子的可不止极泳龙一种,古生物学家在南极还发现了多种长着相似脑袋,采用相同策略进食的蛇颈龙类,这些动物被归入了极泳龙亚科(Aristonectinae,也被称为阿里斯顿龙亚科)。极泳龙亚科的成员们主要分布在距今7000至6600万年前白垩纪晚期的南极海域,当时的地球比今天温暖,南极的海水没有今天这么冷,但是与赤道周围的海域相比,这里的食物相对较少,或许滤食习性正是极泳龙能够在高纬度海域生存的关键因素。

图注:生活在南极海洋中的极泳龙,图片来自网络

参考资料:

Gasparini, Z., Bardet, N., Martin, J.E. and Fernandez, M.S. (2003) \"The elasmosaurid plesiosaur Aristonectes Cabreta from the Latest Cretaceous of South America and Antarctica\".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23(1): 104-115.

轰动一时的日本“瑞洋丸海怪”真的是蛇颈龙吗?其实早就有结论了

水怪或海怪已成为现代人耳熟能详的神秘生物,这些未知生物或起源于虚无缥缈的神话传说,或源自对残破照片的捕风捉影,甚至源于恶作剧和宣传噱头。这类生物被统称为UMA,即未确认生物体(Unidentified Mysterious Animal),又被称为神秘生物(Cryptid)或是隐栖生物。

尼斯湖水怪

尽管有些人对这些东西嗤之以鼻,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古怪离奇的故事极大的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也激发了人们对未知事物不断探索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对思想艺术的发展也有意想不到的促进作用。

蛇颈龙想象图

说到水怪,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国外最著名的莫过于尼斯湖水怪,已然成为水怪的代表。谈到海怪,著名的有挪威海怪、南非长毛鱼、北美的卡布罗龙、百慕大海怪、智利海滩怪物和今天要讲的瑞洋丸海怪。

“瑞洋丸海怪”的概况

1977年4月25日10点40分时日本一艘拖网渔船在新西兰克莱斯特彻奇以东30海里的海域进行捕鱼活动,这艘渔船就是隶属于日本太阳渔业株式会社的瑞洋丸号。渔网从300米深处被提出海面时,船员们都在为这沉重的一网而欢呼,当渔网展开时,船员却发现其中有一具巨大的动物尸骸。

这动物长约10米,重1.8吨,长着小脑袋、长脖子、大尾巴和四片巨大的鳍状肢,身上的肉为红白两色。

船上的生产主任和营养管理员矢野道彦(Michihiko Yano)乍看一眼认为只是一具腐烂的鲸尸,于是就上报给了船长田中明(Akira Tnaka)。远洋渔船捞到鲸类尸骸是很平常的事情,起初船员们都不以为意,当起重机将这具尸骸吊起来时,却发现这动物没有鲸类的特征,比如须鲸巨大的下颌和齿鲸尖锐的牙齿,这动物的骨骼看起来也不像任何鲸类,而是船员们都没有见过的奇怪动物。

矢野道彦与他的绘画

矢野道彦认为自己最开始的判断有些草率,于是向船长建议留下这具尸骸以待研究,但船长田中明认为这具毫无用处,散发着恶臭的巨大尸骸会污染船上价值2亿日元的渔获,要求将其丢下船去。

矢野道彦只好借来照相机拍下了几张照片,并记录下一些测量数据,还绘制了二向视图(其中很大部分源自他的脑补),并在鳍处取下一块样本。

1977年6月10日,瑞洋丸回到日本横滨,矢野道彦带着5张照片和笔记本找到了公司高层,公司高层们兴致勃发,找来了一些学者仔细辨认,但仅从照片来看,学者们都表示没见过这种动物。

渔业株式会社一个月后就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这个新发现,不久后这则新闻登上了日本几家著名报纸的头版。那时日本的怪兽电影已经兴起,民众对神秘生物兴趣盎然,加之这种怪物的肢体极似灭绝已久的蛇颈龙,于是日本社会上掀起了一阵“蛇颈龙”狂潮。

不久之后日本社会就有人站出来痛斥船长田中明下令丢弃的行为,不少古生物学家认为这是能够证明“蛇颈龙依旧存活”的唯一证据,太阳渔业株式会社之后也派船前去该海域,希望能捡回那具尸骸,结果一无所获,其他很多国家也派船去寻找过。

1977年正是日本科学博物馆成立100周年,当年发行的纪念邮票中就有一张以蛇颈龙为主题的。

在日本,这个怪物被称为“新尼斯/新尼西”,尼斯/尼西就是尼斯湖水怪的昵称,人们认为这种动物能超越尼斯湖水怪在“怪物界”的地位,是比尼斯湖水怪更重大的发现。在日本以外的地方,把这怪物称作“瑞洋丸”(Zuiyō Maru)或“新西兰海怪”。

“瑞洋丸海怪”的真相

正当人们准备将这怪物“推向”世界时,怪物的身份不久后便水落石出了。

根据对矢野道彦留下的怪物样本肌肉纤维进行化学分析,可以看出怪物由多种氨基酸组成,氨基酸种类比一般的爬行类动物、硬骨鱼类及其他鱼类都要多,因此是软骨鱼类的可能性最大。

新尼斯和姥鲨的氨基酸组成比较

人们对样本做了胶原蛋白氨基酸分析,再将结果与海洋中的大型动物做对比,发现其胶原蛋白氨基酸的组成与姥鲨极为相似,差异指数仅有0.95,基本可以断定,这具怪物尸体就属于姥鲨,这些细微差异完全可以用个体差异和腐烂变异来解释。

姥鲨

姥鲨是现存第二大鱼类,已知最大个体是1851年在加拿大芬迪湾发现的,长12.27米,重19吨,与现存最大鱼类鲸鲨以及巨口鲨是已知的三种滤食性鲨鱼。姥鲨又称象鲛,是现存嘴巴最大的鱼类,以过滤小动物为食,性格温和,无攻击性。

但据瑞洋丸船员描述,这怪物有一条1.5米长的脖子,四片红色的大鳍,两米长的尾巴,这些特征姥鲨有吗?可以这样说,姥鲨活着的时候没有,但其死亡之后尸体高度腐烂加上食腐动物进食之后会出现出这样的特征。

姥鲨变成“新尼斯”的过程

姥鲨死亡之后,由于骨骼钙化程度低,身体组织极易丢失,最容易丢失的就是姥鲨巨大的下颌骨,下颌骨及脊椎软骨系统前端支撑鳃裂的结构脱落之后,只留下一截巨大的颈骨,看起来就好像长了一个长脖子,而姥鲨巨大的吻部前端看起来又像个小脑袋,怪物白色的脂肪和红色的肌肉也正是姥鲨与其他鲨鱼相区别的解剖学特征。

而那四块巨大的鳍状肢就是姥鲨的胸鳍和腹鳍。

还有人利用姥鲨尸体复原出了“瑞洋丸海怪”。在1977年末高津将一条捕获到的姥鲨除去下颌、内脏和腹部,再将姥鲨用起重机高高吊起,完美的复原出矢野道彦在瑞洋丸上拍下的“海怪”照片。

而且在1978年日本众多权威学者联合发表报告,认为这个海怪就是严重腐烂的姥鲨,但反对声也随之而来,大量沉迷于怪兽文化的民众坚持认为那就是蛇颈龙,直到现在。

但海怪尸体就是姥鲨的证据非常充分,后来一些人花了很大力气试图将其推翻,包括后来有人重新检测矢野道彦留下的样本认为其与姥鲨的氨基酸组成非常不符,这么做的目的也不用多说了,就是想保住这个巨大的噱头。

估计矢野道彦当时后悔死了,如果他不留下那块样本,也就死无对证,新尼斯的身份会成为解不开的谜团,针对它的电影估计可以拍个几百部,为日本的电影事业做出巨大贡献。

目前网络上反对“新尼斯就是姥鲨”的原因主要有几点,有一些前面已经解释过了,还有两个。

1、鲨鱼是用皮肤排尿的,肉里充满尿素,散发着一股浓烈的氨水气味,船员们会闻不到吗?而且,这么多船员都没见过姥鲨吗?

2、鲨鱼是软骨鱼类,为什么尸体腐烂之后还可能用起重机吊起来?

这两个问题根本不算问题,多了解一些就会知道答案。

1、鲨鱼确实是用皮肤排尿的,它的肉也确实有浓烈的尿素味,但尿素具有水溶性,尸体泡在海水里尿素早就溶解了,加之尸体腐烂的恶臭会盖过氨水味。姥鲨在近代遭到大量捕杀,到目前依旧被IUCN评定为濒危物种,船员们也许见过姥鲨活体或标本,但没见过烂成这样的姥鲨。矢野道彦毕业于山口县海洋学校,学历并不低,他也被烂的面目全非的尸骸给迷惑了。

2、鲨鱼是软骨鱼,还有与之相对的硬骨鱼。很多人顾名思义,认为软骨鱼的骨头不牢固,软塌塌的。这就错了,如果软骨不牢固,为何能承受姥鲨十几吨的重量呢?现存最大的鱼类鲸鲨是软骨鱼,史上最大的鱼类巨齿鲨也是软骨鱼。“瑞洋丸海怪”的椎骨还算完整,完全能够承受其残留不多的皮肉。

某海滩上的姥鲨尸体,看起来确实像蛇颈龙

将姥鲨尸体误认为海怪的事件不止这一回,早在1808年苏格兰奥克尼群岛,斯特朗赛岛的海滩上就出现了一具巨大而奇怪的尸体,当时也引起了轰动,被称为斯特龙塞怪兽,后来有人认为那是腐烂的姥鲨尸体。

对于这些未知生物的态度,普罗大众一般都会分为两个极端——相信它存在的人无论如何都会相信,不相信的人无论如何都不会相信,也不用解释太多了。

扬须探抓,追云赶珠:元代至清代瓷器上龙纹的演变过程

中国人被称为龙的传人,龙也是是中华民族最高吉祥物。龙纹是我国最最常见陶瓷装饰纹样之一,被频繁的运用于历代陶瓷器上并贯穿我国陶瓷发展史的始终,在我国陶瓷装饰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元代至清代的641年中,随着社会环境、工艺技术、审美情趣的不断改变,龙纹一直在随之发生变化。

元代龙纹特征

元代的龙纹给人写实、非常凶猛的感觉,龙头、龙身、龙爪以及鳞片以及肘部绘画的非常写实。龙角画的形似鹿角,但又比鹿角来的更加尖锐犀利,沿着龙的后脑向后生长。龙的眼睛绘画的非常凶恶,龙口张开,露齿,吐舌,额头高而凸,两眼直视前方。

元青花龙纹

龙纹头部比身躯要小,头部较扁,龙须较短,龙一般光头无发或者几缕飘在后脑脖颈处。颈部细长,所以我们称元代的龙纹为“蛇颈龙”。龙肘绘画的细长而且弯曲,龙的指甲像是镰刀一样,撕裂感迎面扑来。爪为三,四,五爪不等,五爪较为罕见。

元代龙纹的鳞片和背鳍一般有2种,大多数龙纹的鳞片呈鱼鳞状,非常的规整。每片之间都有一种淡淡的过度层,这与康熙、雍正时期龙纹鳞片刻意流出一个勾线露白,然后再渲染龙鳞不同。元朝龙纹这种很自然的淡白色衔接给人以立体的感觉,一层一层铺过去,非常的规整。还有少量的龙鳞画成网格状。

元青花龙纹

元代龙纹的背鳍呈三角形排列,一般是大三角与小三角等距排列,不管是大的三角还是小的三角都画的非常规整。在明代晚期龙纹也是呈大小三角排列,但三角有大有小,参差不齐,而且大三角与小三角之间的距离也是不等的。

明朝鼎盛时期龙纹特征

明早期龙纹

永宣时期作为明朝制瓷高峰时期,这一时期的龙纹也具有显著特点,并被广大藏友推崇。

永乐时期龙纹永乐时期的龙纹给人的感觉是非常的矫健生动。龙头呈长方形,非常注重龙头脸部的细节变化。眼睛大如铜铃,怒目圆瞪,给人一种雄壮凶猛的气势。龙的须发上扬,嘴巴较长,张嘴吐舌。龙身更加的饱满,龙鳞的立体感也非常强,龙纹的背鳍非常的整齐。

永乐龙纹

龙肘变得非常的粗壮,跟洪武以及元朝非常的不一样,肘毛呈一种花状飘散。龙角不如元代时锋利,依然从后脑向后生长。五爪变成轮状,爪上的指甲像是一个弯钩。

宣德龙纹基本上传承于永乐,但较之永乐龙纹更加圆浑,给人的感觉变的更加的雄健。宣德时期的龙嘴开始微微上翘,胡须也开始上翻,身体更加的粗壮,宣德龙纹的肘毛绘画的更加写实,呈一种毛发状。鳞片刻画的也更加的细腻,鳞片层层叠压非常饱满。

宣德龙纹

明中期龙纹

到了明代中期,龙纹的嘴已经开始闭起来,嘴边漏出一颗牙齿,成化、弘治、正德的龙纹都是这样。而且到了正德时期,龙纹更趋于衰弱。龙纹不再是写实状态,线条勾画缺乏力度,有的地方显得草率。

龙纹往往穿行于花朵中,没有了早期龙纹的那种凶猛的气势。我们知道,画龙的关键在于龙的眼睛,而正德时期的龙纹眼睛就像带着一副眼镜,看着非常大善良。肘毛画的也像豆芽菜一样,从这些细微之处可以看出,明代中期龙纹绘画力度明显没有明代早期强。

嘉靖龙纹

明代晚期龙纹

明代晚期嘉靖、隆庆、万历时期龙纹一部分还是闭嘴露一颗牙齿,但大部分开始张嘴吐舌。龙的上颚较长,伸的非常的夸张。龙身变的更加细长,给人感觉像是蛇一样。背鳍明显的不规则,三角形大小不一,间距不等。龙爪虽然也呈轮状,但龙的指甲就像尖刺一样。

明代晚期开始出现正面的龙纹,如果在瓷器上看到正面的龙纹,一般瓷器年代不早于嘉靖时期。

万历龙纹

到了明代的最后一朝,龙纹绘画更加软弱无力,披头散发,老态龙钟,所以我们说崇祯的龙纹就像个老太婆龙。崇祯时期的龙纹开始出现蛇腹。龙鳞排列的不是很整齐,背鳍更像是一根根尖刺长在身上。

清代龙纹特征

明代龙纹与清代龙纹有一个显著的区别,明朝的龙纹上颚长,下颚短,而清朝的龙纹是上颚短,下颚长。

顺治龙纹

从顺治开始,龙纹就有了显著的变化。上颚短,下颚长。瓷器上龙纹一般呈现出3段,先绘画出龙头,然后身子与尾部,然后用大片的云把龙纹围起来,一般我们称为“云龙三现”。

顺治的龙纹也是非常的凶猛的,龙肘都非常的粗壮,并且刚劲有力。毛发与肘毛没有规律性,有的时候是往前仰,有的时候是向后飘的。而且呈现出一丝一丝的,和明代一根一根的毛发有所区别。

康熙龙纹

到了康熙时期,龙纹的凶猛气势就显露出来了,给人的感觉雄壮威猛,头部像是恶鬼一样,我们称为“鬼头龙”。

龙身扭曲的就像是拉的弓一样,张弛力度更加强。腹部用一条一条线勾勒出像蟒蛇一样的腹部,从康熙到宣统,龙纹一直保持有这个特征,腹部非常明显。

康熙龙纹的龙鳞采用勾描之法,绘画的非常有立体感,层层叠压。龙爪绘画的刚劲有力,食指和拇指呈一条直线,后面三爪弯曲状。

雍正龙纹

雍正时期龙纹于康熙相比,面向比较和善,讲究写实。龙纹的头部、腹部、背鳍、龙爪画的都很细腻,龙爪非常的尖锐,龙鳞、龙鳍排列的非常整齐,细小的勾线都画的一丝不苟,在整个清朝都是非常显著的。

乾隆时期龙纹继承了雍正细腻的画法,特别是龙鳍的绘画,一笔一笔交代的非常的清楚。尾巴突而卷,有时候绘画成放射状。龙腹部绘画整齐而细腻,龙爪绘画清晰。这时的龙纹已经成为一种模式化,整个空间堆的满满的,但龙纹已经没有康熙时期的气势,雍正时期龙纹绘画的老辣。

乾隆龙纹

嘉庆时期的龙纹,已经从乾隆的模式化变成图案化,就像是什么样的场景,就应该配什么样的龙纹。嘉庆时期的龙纹鳞片细小而规则,但缺乏清早期的那种立体感。肘毛绘画的既简单又草率,变成了非常短的几条线。龙爪虽然写实,但非常的软弱无力。

到了道光,经过战争,中国制瓷工艺开始明显衰落,这个时期的龙纹显得披头散发,有形无神。龙的神情显得呆滞,龙身比较瘦弱,没有张弛的力度。但龙爪画的又非常粗壮,龙纹的整个比例已经失调。

道光龙纹

道光以后的大清王朝走向了崩溃的边缘,咸丰时期龙纹脖子很细,龙鳞画的大小不一,勾勒龙腹的线条也非常的草率。背鳍三角形大小不一,三角形之间间距不等。

同治、光绪官窑龙纹画的非常细致,但没有力度,仅仅是一种图案。民窑瓷器的龙纹则画的特别粗糙。

纵观元、明、清三代龙纹变化,可以看出,早期的龙纹多凶猛矫健,气势非凡,越到后期,龙纹的气势全无,而且绘画多草率,线条软弱无力。

网友目击蛇颈龙!怕我不信还给我发来了实拍照片

相信许多科学爱好者都知道蛇颈龙这个生物,无论是长白山天池、尼斯湖、还是喀纳斯湖里面的水怪,许多人都愿意相信它们就是恐龙时期留下的蛇颈龙的后裔。但蛇颈龙是否真实存在却始终是个迷,即便有目击证人发来目击照片也十分模糊不清,不但看不清楚“怪物”的真实长相,甚至就连其真伪都有许多人质疑,那蛇颈龙是否真实存在呢?

这样一种生活在恐龙时期的霸主,在白垩纪末期就已经灭绝,它们巨大的身躯根本无法在如今的这个世界生存,这是科学家们一直坚持的说法。可小编却偏偏收到了网友这样的一条来信,他说:我好像看到了一只蛇颈龙。小编这就把截图分享给大家悄悄。

小编起初看到这张图片的时候真的为之一震,难道说蛇颈龙真的没有灭绝?难道说传闻中的水怪真的就是蛇颈龙?难道说这位网友这的捕捉到了蛇颈龙的图片?直到小编将图片放大才发现......

那坚实的肌肉、那生硬的四肢,还有那恶狠狠的眼神!诶不对!这只蛇颈龙身边的水草是怎么回事?从蛇颈龙的身材比例开看,身边的这些植物得有多么的庞然大物!后来小编拿来眼睛仔细一看......这不是传说中的恐龙玩具么!(如下图这货)

虽然说蛇颈龙是否真实存在始终是一个迷,而且其真实存在的可能性十分渺茫。就如科学家所说,长白山天池是在白垩纪之后过了好多年才形成的,那个时候怎么可能会有蛇颈龙跑进去?但小编相信,世界之大无奇不有,那么多原本以为不存在的物种不也被慢慢发现了么。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