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排盘 > 六爻排盘

嫡子是什么意思(嫡子是什么意思啊怎么读)

时间:2024-01-31 16:12:24 作者:陈情匿旧酒 来源:网络

本文目录一览:

古代长子、嫡子、嫡长子分别指代什么?详解三者之间的区别

如果喜欢看言情小说,尤其是古代宅斗小说的人,或许会对长子、嫡子这样的字眼很熟悉,但这些词并非是这些小说的杜撰,而是中国历史之上所真实存在的用以划分家中孩子身份的一种称呼方式,而这些词究竟有什么样的区别呢?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聊一聊这个话题。

​现在的社奉行的是一夫一妻制度,除了少数的离异重组的家庭、收养孩子的家庭或者说出轨了再外面有私生子的家庭以外,孩子都是夫妻俩自己的,这样的社会氛围也就导致了一个家庭之中的孩子的个数不会很多。

不过中国古代却并非如此,古人提倡一夫一妻多妾的婚姻制度,抛去那些家境贫寒或者说对自己的妻子十分忠贞死活不纳妾的人不论,在这种制度之下的古代男人的孩子一般都很多,而古人就专门用“嫡”和“庶”这两个字来区分孩子的地位。

现代人的财产基本上都是由自己的孩子继承的,如果孩子不止一个,而父母也没有专门立遗嘱指定继承人的话,财产一般都是平分的。但是在古人的孩子那么多,财产倒还好,如果说家里有爵位要继承的话,那么这个爵位该给谁呢?如果说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宅院内部的争斗那就会很可怕了。

为了爵位争斗就已经够激烈,那换成皇位呢?定是不死不休了,就比如说清朝最有名的九龙夺嫡,为了夺得皇位,自己的亲兄弟又算得了什么?每个人都恨不得送对方归西,让自己或者自己拥护的人上位,而且他们也不是只单纯的想想,也是付诸行动过,是真正的踏着兄弟白骨,随时准备上位。

古人讲究兄友弟恭,兄弟阋墙的事情在古代是登不上台面的,如何防止自己的儿子们内斗,保障自己的位置和财产能够十分和平的传承下去成为了古人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古人专门制定了一个叫做“嫡长子继承制”的制度,用来规定和保障地位和财产的传承。

上文就说到了,古人的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多妾,在男人的众多女人之中,只有妻子是过了三书六礼明媒正娶可以从正门进的家中女主人,其余的都是妾,只能从侧门进,甚至于婚礼都不能都大办,否则就是逾矩。

不要看一些古言之中所描写的妾张扬跋扈就认为妾在家中的地位很高。诚然,受宠的妾在家中的地位是比较高一点的,但是她也不属于主人这一个阶级,还是个下人,如果惹恼了主人,可以随便打发卖走,中国古代就有很多人喜欢互换妾,在多数古代男人的严重,妾就像是个美观的花瓶一样。

妻子和妾的地位不一样,她们的孩子的地位自然也不一样。妻子生的孩子被称作“嫡”,而妾的孩子就只能被称作“庶”,嫡子远比庶子的地位要高上很多,就看红楼中众人对宝玉和环哥儿的态度就能够看出来,环哥儿的母亲赵姨娘确实不让人喜欢,但是环哥儿好歹也是个主子,虽然吃穿不愁,却远没有宝玉来的尊贵。

而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孩子便是“嫡长子”,其他的都是嫡次子,如果这个嫡长子没有发生什么意外的话,父亲的爵位和大多数的财产都是他的,剩余的基本上都是由他的同胞弟弟继承,如果说嫡长子出现了意外去世的话,他本来可以继承的所有一切将会移交到他的亲生母亲所生的第二个儿子身上,以此类推。

如果说嫡妻没有儿子的话,那这些就将由“庶长子”继承,庶长子就是非正妻所生的男主人的第一个孩子,但是这种由庶长子继承爵位的事情却不是一定会发生的,因为如果没有嫡子的话,不少人会专门从同族过继一个别人家的嫡子来继承爵位。

说完了嫡子、嫡长子与庶子,接下来就来说一说长子,长子专门指男主人的第一个孩子。一般来说,这第一个孩子都是嫡长子,是庶子的几率很小。一方面是因为古代人结婚的年龄都很小,像李白就专门写过一句诗:“十三为君妇”,女子结婚早,男子结婚也很早,因此一般来说妻子都是男主人的第一个女人,诞下长子的可能性很高;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很多古人,尤其是贵族阶层的古人觉得如果妾先于正妻生下孩子是件很失礼的事情,尤其妾在正妻入门前就怀孕的话,那么这一家人就会被人鄙视,甚至于谈好的婚事也会作罢。但即使这样,古代还是有庶子先于嫡子出生的情况的,毕竟男主人还是要开枝散叶的。

如果说正妻去世或者说是被休弃的话,男主人一般都会再娶一个保证家中有个女人掌管家中的大小事务(妾的身份等同于仆人,没有资格掌管),而这个女人就是这个男人的继室,继室的地位大致等同于之前的嫡妻,她的孩子也是嫡子。

在很多电视剧中都有“扶正”的情节,但其实在古代,这样的事情还是十分少见的。古代人的婚姻基本上讲究的都是门当户对,不说有身份的人家的闺女了,就算是有骨气点的人家也很少有让自家闺女做妾的,愿意当妾的女子一般身份都很低微,其中甚至还有从青楼里出来的,她们的身份根本够不上做妻。

不过凡事也有例外,一般人家里的妾身份低微,但是皇家的妾可就不一样了,皇帝就只有一个正妻,那就是皇后,剩下来的什么贵妃、皇贵妃别看名头吓人,真的要论那都是妾,但是一般能做到这种地位的女子要么就是太得皇帝宠爱了,要么就是家庭背景太雄厚,可不是一般家庭里的妾能比的了的。而皇子们的侧妃的身份也不一般,谁没点雄厚的家族背景能被选上当皇子的侧妃?

如果说这些妃或者皇子侧妃,甚至于说那些少数的民间的妾室被扶正,成为正妻之后,她们所生的孩子究竟该算成嫡子还是庶子?一般来说,在被扶正前,她们的孩子是庶子,而一旦被扶正,她的孩子就按照嫡子来算,不过即使被算成嫡子了,这些孩子的地位还是在原配所生的嫡子之下。而如果说她被扶正后又生了孩子的话,这个孩子的身份要比在她被扶正前所生的孩子的身份要高。

所以说,正妻所生的嫡长子的身份最高贵,其次是除了嫡长子外的其他嫡子,如果说长子是嫡子的话那就是嫡子,如果是妾所生的庶子的话那就排在所有的嫡子之后,就算这个妾被扶正了,这个庶长子的地位也在众多嫡子之下。

古代嫡子、庶子区别有多大?看看贾宝玉与贾环,你就明白了

前言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是个父权盛行,男性地位要比女性地位高的时代。从原始时代的父系社会开始,一夫多妻制就出现了。只不过,春秋战国以后,虽然男子也可以娶多个女子,但是并不叫一夫多妻,而叫做一夫一妻多妾制。

嫡子和庶子

因为正妻和妾室身份地位的不同,她们生出来的孩子也是有身份差别的。正妻生出来的孩子是嫡子,而妾室生出来的孩子就叫做庶子。而嫡子和庶子虽然是同一个父亲,但是因为母亲的不同,嫡子、庶子的差别还是非常大的。

继承权不同

从继承方面来看,如果父亲是有爵位的,那么就只有正妻生下来的儿子,也就是嫡子,才可以继承父亲的爵位。在分家中财产的时候,也是嫡子分得的最多。

如果一个家庭中正妻没有任何孩子,也就是没有嫡子,那么妾室生下的庶子才能够有机会继承父亲的爵位,以及获得大部分的财产。而这一切,都是在正妻没有任何子嗣的情况下,才会发生的。从许多朝代的皇位继承来看,嫡子就是已经定下来的皇位的继承人。

家庭地位不同

从家中的地位来看,由妾室所生的孩子,也就是庶子的地位是非常低微的,而且并不受长辈的重视。除此以外,因为妾室并不是明媒正娶进来的正妻,因此妾室所生的孩子,并不能叫自己的亲生母亲为母亲,只能唤家中的主母,也就是父亲的正妻,为母亲。除此以外,庶子见到嫡子是一定要行礼的,就算庶子比嫡子的年纪大,也得在见到嫡子的时候向他行礼。

婚配对象不同

再从婚配对象来看,嫡子作为继承家中大部分财产和父亲爵位的人,婚配对象也一定是经过千挑万选的,如果两家的权势和财富相差无几的话,那么嫡子的婚配对象也一定得是嫡出的女子,这样的两人才是身份地位最为相配的。而庶子和嫡子不同,庶子的婚姻其实并不受重视,婚配对象也绝对不可能是嫡出的女子,只能是与自己庶子身份相配的庶出的女子。

贾宝玉和贾环

从《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和贾环两人在贾府中受到的待遇来看,就可以清楚地看出嫡子和庶子之间的差别。

贾宝玉和贾环的父亲都是贾政,贾宝玉的母亲是贾府的正妻王夫人,而贾环的母亲是贾政的妾室赵姨娘。这两个人受到的待遇,从出生开始就完全不同。

贾宝玉的身边全都是女子环绕,身边有林黛玉、薛宝钗等等性格不同的女子,但是贾环却没有像贾宝玉这样的待遇。这是为什么?当然是因为贾宝玉是个身份更高的嫡子,即便是在贾宝玉身边做一个妾,那也肯定是生活奢侈,锦衣玉食的。而贾环不过是一个姨娘生的庶子,肯定没有什么前途。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贾环就曾经说过:“我拿什么比宝玉呢。你们怕他,都和他好,都欺负我不是太太养的。”,这句话虽然是贾环的一句酸话,却也就点出了自己和贾宝玉之间的差距。

参考资料

隋邦森:《石头记》密码

施宝义等. 《红楼梦人物辞典》.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冯其庸等. 《红楼梦大辞典》.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古代嫡庶有别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曾做过一首名为《井底引银瓶》的诗,后来被元朝的白朴改编为著名的杂剧《墙头马上》。无论是原诗还是后来的杂剧,剧情都是围绕一个和情郎私奔的少女展开,只不过相比于杂剧的大团圆结局,白诗里这位私奔的女子因为得不到男方家族的承认,只能被迫以妾自居,日后更为凄苦。那么,诗里这种“聘则为妻奔是妾”的情形到底只是诗人为了艺术而夸大其词,还是唐朝社会的真实写照呢?

唐朝等级森严的婚姻制度

首先我们不妨来看看当时的婚姻制度。唐朝是个极为看重门第与地位等级的社会,讲究“色类相从”,当时人按照身份可以分为四种:贵人(官吏)、良人(农工商贾白丁)、(杂户、官户、部曲、 客女)、奴隶。

这些不同阶层的嫁娶除了贵、良可以互相通婚外,其他的必须按照“人各有偶,色类须同。良贱既殊,何宜配合”的律法规定来。唐律还规定:“妻者,齐也为匹。妾通卖买,等数相悬。”即妻子的地位和丈夫一样,而小妾却可以随意买卖,与嫡妻的地位相差甚远。

妻妾之间的尊卑之别不仅在民间泾渭分明,在皇宫中也同样毫无例外。

唐玄宗早年十分宠爱武惠妃,武惠妃虽然没能当成皇后,但她在后宫的待遇一切如同皇后。不过就算如此,朝廷中区区从六品下的侍御史在提到武惠妃时,照样敢毫不客气地指出“惠妃本是左右执巾栉者也”,直接对皇帝说你心爱的女人不过就是一个伺候你的下人,而唐玄宗对此还不能反驳,因为臣子说的就是事实。

不仅如此,小妾也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当的,唐朝的律法甚至对小妾的身份作了规定:“妾者,娶良人为之。”

能不能成为小妾也是要看身份的,只有良人出身的女子才能为妾,如果是出身更加卑贱的奴婢之流(也就是、奴隶出身的女子)连做小妾的资格都没有,除非是得到男主人临幸而生儿育女,成为“良人”后,这才可以纳之为妾。但就算当了小妾,也依旧没资格转为正妻,因为律法规定得很明确:“以妾及客女为妻,以婢为妾者,徒一年半。各还正之。 ”胆敢以妾为妻者,是要接受为期一年半的刑罚的,而且受刑结束后,还是要恢复原来的身份。

凡此种种制度,不可谓不森严,所以偶有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者,即便本着“民不告官不究”的原则,他们的行为也免不了遭到社会主流舆论的唾弃。

比如开创了史书编纂新体裁的《通典》的作者杜佑,就在妻子梁氏过世后不顾家里人竭力劝阻,执意将宠爱的小妾李氏扶为正室,因此招来了各种非议。不仅如此,杜佑死后与他合葬的也就只有原配梁氏,甚至权德舆在为好友撰写墓志时也只记载了梁氏,对李氏只字未提。当时人对“以妾为妻”这种行为的鄙夷态度,由此可见一斑。

男子纳妾仍算未婚

妻妾之别有如云泥,还体现在:男人即便纳了小妾并且生儿育女,在律法上的婚配状态仍然是未婚。毕竟纳妾一贯是中国封建社会里男性贵族的专利,《礼记》有云:“公侯有夫人,有世妇,有妻,有妾。”只不过小妾地位卑微,男人有再多的小妾只要尚未娶妻,就是未婚。

这种情况在唐朝也屡见不鲜:家中明明有小妾,甚至这些小妾都已经生育了众多儿女,但男子依旧自称未婚、未娶。如云麾将军王恒泛明明和小妾或身边伺候的婢女生育两个庶子,却还是号称终身未婚,以至于他死后竟然“临棺无令室主丧”,面临着没有妻子帮他操办丧事的尴尬境地。

河南元襄虽然有个“侍栉”的婢女为他生育了一女,不过元襄的表兄在为其撰写墓志时仍以“不婚”作为盖棺定论。无独有偶,和元襄同病相怜的还有宋州单父县尉李会昌,家中只有侍巾栉者所生养的两个女儿以及小妾贾氏所育的一子一女,所以李会昌死于战乱时依旧是“以官薄未娶”;郑王李亮的六世孙李寘尽管“婚娶未就,家道未立”,可依旧不妨碍他的膝下有两儿两女。

曾任峰州刺史的路全交也是“未婚媾”,虽有三个儿子,但他们的生母身份均不详,在路全交的墓志上仅以“皆口人所出”一笔带过,可见路氏族人对这些小妾的轻蔑之意,全然不顾这些女子怀胎十月辛辛苦苦为家族香火传承所做出的贡献。

官至邕管招讨判官试左清道率府兵曹参军的崔洧也是“不幸不娶”,但这并不妨碍崔洧有小妾张氏,膝下还有三个女儿。只不过崔洧的情况略有特殊之处,即崔洧其实和张氏是举行过纳采这些成婚礼节的,但是为什么崔洧的侄子在撰写墓志时依然称其不娶呢?

原来《唐律》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规定为是成立婚姻的必要条件,并且律法中还有这样一条:“诸卑幼在外,尊长后为定婚,而卑幼自娶巳成者,婚如法。未成者,从尊长,违者杖一百。”意思就是如果长辈不在身边,无人主婚,那么男子自行娶妻法律是予以承认的;如果有长辈主婚,男子却自行娶妻,将被杖责一百。

所以就算崔洧和张氏有过纳采礼,但是没有得到父母的同意,这段婚姻依旧不为崔氏家族所承认,对张氏避而不谈,甚至还将此事视为“不幸”。

而《井底引银瓶》里的女主人公显然也是违反了父母之命,更无媒妁之言,这才导致被夫家背弃,“不堪主祀奉蘋蘩”,以至于连主持家事和祭祀的权利都没有。

庶子只能喊生母为阿姨

身处等级森严的妻妾制度下,地位低下的不仅仅是做了小妾的女人,小妾为夫家所生育的子女也同样地位卑微。最典型的莫过于庶子庶女不得称呼生母为“母亲”,只能称为“阿姨”。而且还不只是民间百姓如此,在皇室中也是一样,庶出的皇子也同样只能称生母为姨——无论生母在后宫中的品级有多高。

《南史·齐武帝诸子》中就有记载,“母阮淑媛尝病危笃,请僧行道。有献莲华供佛者,衆僧以铜罂盛水渍其茎,欲华不萎。子懋流涕礼佛曰:‘若使阿姨因此和胜,愿诸佛令华竟斋不萎。’”《南史·齐宗室》同样记载道:“钧字宣礼,年五岁,所生区贵人病,便加惨悴,左右依常以五色绊饴之,不肯食,曰:‘须待姨差。’”

按南齐后宫制度,贵人为正一品的三夫人,淑媛为正二品的九嫔,区贵人、阮淑媛在后宫的品级很高,而萧钧和萧子懋也都是大孝子,但就因为是庶出,所以不得称呼生母为“母亲”只能称为“阿姨”。

无论是民间还是皇室,只要是小妾所生,那么这些儿女穷其一生都不能对着将自己怀胎十月生下的生母喊一声娘。所以清人在《称谓录》中总结道:今人多称本生之妾母曰姨,盖其由来已久矣。

而这种只称呼生母为阿姨的现象论其本质,还是在于小妾身份卑微,其子女不能以所生母为母,只能尊嫡母为母。所以这些庶子庶女的墓志上在提及父母时,母亲一定是指的是嫡母而非生母。

比如田聿的庶女田氏死后,她的墓志只道嫡母博陵崔氏的名讳,至于生身之母,仅以“所生”二字代替。又比如李吉甫的曾孙女李氏因为庶出,其兄在撰写墓志时称其母为“妣荥阳郑氏夫人”,直到墓志结尾处这才提及生母实为陈氏。

殿中侍御史崔揆不仅只称父亲的原配王氏为自己的母亲,即“先太夫人”,待父亲与嫡母双双逝世后,崔揆称自己“早孤”,哪怕此时崔揆的生母林氏其实是健在的。

庶子没有继承权

小妾所生的子女不光是只能喊生母为阿姨,这些庶子庶女卑微的地位同样还体现在其他方面。

扬州海陵县丞张观有两个儿子,长子为庶子,次子为嫡子,在张观的墓志中,嫡子的排名却在庶子之前,可见在宗法制度下,长幼有序也不得不让位于嫡庶的尊卑之别。

唐初有位大臣名叫丘行恭,曾跟随唐太宗先后灭掉薛举、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等割据势力,立下了赫赫战功,但就因为和嫡兄抢着安葬父亲的小妾,也就是自己的生母,丘行恭被法司弹劾并受到了除名这样严重的惩罚。

庶子没资格安葬自己的生母已经是有违人伦了,对于庶子来说,最糟糕的事情可能是他们的继承权都被剥夺了。虽然唐律中有过规定:“无嫡子及有罪疾,立嫡孙;无嫡孙,以次立嫡子同母弟;无母弟,立庶子;无庶子,立嫡孙同母弟;无母弟,立庶孙。”即在没有嫡子的情况是可以立庶子为嗣子的,只可惜事实远非如此。

抚州刺史皇甫炜先后娶了中书令白敏中的两个女儿为妻,奈何两位白夫人都是早早谢世,皇甫炜膝下仅有一个庶子,但最后承袭皇甫炜这支香火的并不是这个庶子,而是皇甫炜的侄子。这个典型现象说明了如果贵族男子没有嫡子,宁可让侄子来继嗣也不愿让庶子继承香火,可见小妾生的儿子地位之低下,竟然连侄子都比不上。

而且这种不把庶子当嗣子的情况显然并非个例。像皇甫炜至少还能有侄子继嗣,而监察御史唐思礼连娶三个妻子都早逝,庶子虽然有两个,但唐思礼并没有从两个庶子中挑选一个当作嗣子,其墓志上径直写了“无嗣”二字。虽然这些例子并不代表所有的贵族都会无视庶子的继承权,但庶子的地位之低下,由此可见一斑。

身处如此泯灭人性的制度之下,地位卑微的小妾生不能主持家事,死不能与丈夫合葬;庶子对自己的生母是生不能称呼其为母,死不能为之安葬,更无权继承家业。这种嫡庶有别的制度固然可以解决权力、财产的继承等问题,但对于人伦天性却是严重的挑战。如果庶子孝顺,和生母感情深厚,这对母子来说都是莫大的折磨;如果庶子性情比较凉薄,不屑承认自己的生母,那对生母本身更是莫大的伤害。

通观唐朝嫡庶有别、尊卑等级森严的婚姻制度,也就无怪乎白居易要在《井底引银瓶》的开头直截了当地告诉大家自己作此诗的目的就是为了“止淫奔”,试图劝阻情窦初开的少女们,勿要一时为爱冲动,“为君一日恩,误妾百年身”。毕竟对于惯于风月的贵族男子来说,挑战了封建礼教制度,最多只当添了一场风流韵事,而对于封建社会中的弱势女子而言,一步踏错,面临的只会是一朝为妾,最终累及子女的不堪境地。

想了解更多历史、鉴定学习、实时热点、行业资讯、古董古玩、回收出手

微信公众号关注:慕名世纪文物鉴定

微博关注:慕名世纪文物鉴定

各大社交平台搜索:慕名世纪

慕名世纪文物鉴定官网:

http://www.mumingshiji/

在历史中,我国古代的嫡孙与嫡次子谁的权力在家里更大?

在我国的历史中,有着很多的权贵家庭因为争权夺势搞的家族四分五裂,如果是普通的家庭,可能家庭的收入刚够温饱,这样的普通家庭争权夺势也没有什么意义,而家庭中孩子的也不会去争夺在家里的权利,就算争出来也没有什么意义。而我们今天就是来讲一下在我国古代历史中这些权贵家庭中的争权夺势。

在历史中的普通百姓家庭,自己的孩子都是要平等的,从孩子吃饭到衣服都要一样,甚至以后结婚盖房子双方也都要一样的东西,房子修建的格式都是一样的,这样一来,等到将来留下的财产孩子分配起来也很简单。

为什么要讲究公平呢,因为在我国历史中向来都有女轻男重的思想,这样一来等自己老了以后在财产分配上保持公平,才不会让别人留下话柄,如果家庭中的孩子非常多的话,父母照顾最下的那个肯定是最多的,因此等到父母老了以后,也是要跟最小的孩子在一起生活的。

但是在我国历史中的权贵家族或者是帝王家肯定是不一样的。

从权贵的家庭中,是相对于在孩子们中挑选一个有能力的人来做下一代的继承人的。但是同时也会看这些还在的品德,这也是一个重要的考量标准。

在帝王家的时候,经常会通过皇帝的喜好来挑选下一任继承人,后来为了公平起见在历史中就成了有嫡立嫡,无嫡立长。

意思如果自己有嫡子的话,那么在家里他的权力是最大的,但是如果嫡子不幸发生意外的话,这样长孙与次子两人谁的权利更大一下,谁会被列为下一任继承者就是按照这个标准来判断的。

评判的标准就是两人是不是嫡出,如果一个是嫡出,一个是庶出,那么肯定是嫡出的才有这种资格,庶出的是没有这种资格的。

如果两个人都是嫡出的话,那么选择继承人就有了很多的麻烦,历史中有好几次战争就是由于在长孙与次子的选择中有着不同的意见而导致的。

这种情况下如果是帝王家,那么就会看当时的皇帝他的选择,如果皇帝选择了长孙并没有选择次子,那么继承人就是长孙,相反如果皇帝选择了次子而没有选择长孙的话,那就是次子,关键的因素还是在于谁手中的权利大,谁的话语权就高。

古代“嫡”与“庶”的区别有多大

嫡,正妻为嫡,正妻所生的儿子谓嫡生、嫡子,即正宗之意。在古代通常是嫡出子嗣(即嫡子)继位,因古代有立嫡,立长的规矩。

庶,旁支也,妾所生的儿子谓庶子、庶出。嫡为大宗,庶为小宗。庶出子嗣一般不虑继位,但有立贤之说,所可立为太子或世子。

古代的时候考虑继承人,一是立长,二是立嫡,三是立贤,大多数情况下用第二种,因为皇帝会有很多个儿子,万一他们都想做皇帝,就会引起宫变,皇帝立了这个,剩下的都不服气,皇帝就麻烦了。所以祖宗就定了一个死规矩,皇后是正宫娘娘,只有皇后生的儿子是嫡出,她的第一个儿子就是继承人,这样就没有争议,太子之位就只有一个了。

那么为何要有“嫡”“庶”之分?

这要从周代的宗法制度说起。“宗法制度”,是以“血脉”来衡量一切的价值,包括最重要的政治地位和个人身份。宗法制度的社会,最基本的、最普遍的、最本质的内核就是“嫡庶”。简单的说,大老婆生的儿子就叫嫡(嫡出),小老婆生的儿子就叫庶(庶出)。比如周代的大王,他与王后产下的儿子就是“嫡”(嫡出),他与妃子产下的儿子就叫“庶”(庶出)。

庶嫡之分最为重要和关键的是为了继承。前一代大王,即统治者去世了,他的接班人如何决定?比如周王朝的天下,就是姬姓的,是周文王和周武王父子俩带领一帮人推翻商王朝,打下来的天下,江山当然姓“姬”而不能够是别人的了。可是,坐天下的大位传递就成了一个问题——谁来承接?周大王的儿子很多,如果大家都想要争夺天王的位子,就会发生流血事件,天下就会大乱。于是,根据历史上的经验和过去的传统,周王朝改造、确定并完善了嫡长子继承制——大位由嫡子,并且是最先出世的那个嫡子来继承,也就是说,大王与王后结合后生的儿子,最大的那一个,才是合法的继承人,其他的都是非法的。除非王与后没有男性后代,才可以有替代品(庶出)。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就是宗法制度的核心内容。

“宗法”设立的本意,其实是古人想要依靠人类自然形成的血缘的亲疏,来划定人们的社会地位——嫡出的地位高,庶出的地位低,地位低的权力比地位高的权力小,地位高的受到地位低的尊敬和拥戴,并由这种自然形成的地位差别,来形成人的思想观念和价值意识——让大家从小接受并认可这样的思维:嫡庶的区别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宗法相当于现代人理解的“法律”,谁要是侵犯了、扰乱了、冲击了按照血脉关系排列起来的社会等级地位和等级关系制度,那他就是社会的公敌。

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贵族间对于权位和财产的争夺。西周时期形成了一整套贵族的等级制度,所有的贵族之间的关系还算融洽,其社会的结构在几百年间的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稳固了皇室内部的动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