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吉日 > 搬家吉日

藏族名字(藏族名字女)

时间:2024-01-25 11:20:44 作者:陈情匿旧酒 来源:网友上传

本文目录一览:

超全西藏冷知识,看完你就是个西藏人了

西藏

一直以第三极的自然风光和神秘的人文历史令人神往

无论是明艳瑰丽的神山圣湖

还是浓烈厚重的宗教氛围

都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它的怀抱

但是呢!随着入藏旅游人数的增多

人们对西藏的误解却并没有消失

究其原因

还是来自于汉藏两族在文化特征

以及风俗习惯上所存在的巨大差异

就譬如经常会有小伙伴问:

藏区群众吃鱼吗?

藏区不能用硬币只能用纸币?

藏族同胞都是一妻多夫制?

……

事实上,很多汉族人并不了解藏族人的禁忌

而藏族又是一个有着自己特有风俗习惯的民族。so~不如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学习

关于西藏你不得不知道的冷知识!

1.西藏民族大学不在西藏,而是位于陕西咸阳

2.藏红花姓“藏”,但不是产于西藏。

“藏红花10月底开始开花,采摘也从此开始,11月10日左右进入盛花期,20日左右花期结束,采摘也基本结束。”藏红花原产于希腊、西班牙、伊朗等欧洲及中东地区,后经西藏传入我国。

3.在西藏,大部分藏族人有着不吃鱼的习俗,但俊巴预存是西藏乃至青藏高原唯一一个世代以打渔、食鱼为生的村落。“俊巴”,藏语发音为“增巴”,意为“捕手”或“捕鱼者”。

4.甜茶并不起源于西藏,甜茶在西藏并非自古就有,而是两百多年前由外国人带来的舶来品。

5.藏族人民随身的配刀并不是为了防身,而是因为吃饭要自带餐具,刀鞘上通常还配有筷子的插口。

6.西藏基本不流通硬币,一是因为硬币上没有藏文。

二是因为西藏没有铸币厂,以前西藏的交通没有现在这么发达,硬币流通不到西藏,久而久之就不喜欢用硬币了。

三是因为藏族以前的服饰不适合带硬币,放在藏袍里很容易掉,所以藏民们就不喜欢用硬币了。

7.布宫的旱厕拉了三百年还没满。

西藏的厕所大多都是旱厕,排下去后直接堆积,没有水冲的,但是由于布达拉宫的厕所有二十层高楼的落差,所以长时间不用清理也没事。

其次因为是高原地区干燥的气候。布达拉宫建在3000多米的山上,周围环境干燥,而且风也很大,排泄物很快就会消失不见,所以西藏的厕所基本上全都没人清理,靠自然风化就行了。

8.拉萨的中心不是布达拉宫,而是大昭寺。

9.藏区最爱喝酒的就是日喀则人,男女老少都爱喝。

10. 知道鹏碧是什么吗?这是日喀则地区的一种特产,类似凉粉。

11.西藏的山、湖都有各自的名字,比如什么山、什么错,就连田地也有自己的名字。不过在内地很多农村里的田地也是这样的,名字一代传一代,很神奇。

12.在藏区,人们把百威叫白珍,百威纯生叫色珍,拉萨啤酒叫拉珍,拉萨瓶装叫姚明或者长脖子(这种叫法有意思)。

13.全西藏没有一家精神专科医院,在2016年才有了第一个精神科医生。

14.在藏族家做客不能自己盛饭,会被认为瞧不起,不给主人家面子。

15.在藏区,各区人民都有自己的方言,所以不是藏区都统称说藏语。

16.日喀则涵盖了西藏所有的地理地形地貌。

17.布达拉宫跟文成公主半毛钱关系都没有。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园631年,彼时文成公主才6岁。

18.仓央嘉措不是“多情的僧人”,写的也不是“情诗”,更没有“情人”。玛吉阿米餐厅的故事是杜撰出来的,本意是未生娘,没有生小孩的母亲,也可以泛指女性菩萨,如汉传佛教中的女相观音菩萨。

19.西游记在西藏曾经风靡一时,86版是有藏语配音的,老中小喇嘛亲切的称玄奘法师为唐僧喇嘛。

20.藏人普遍用苹果(喇嘛也在用苹果)主要是因为支持藏文输入法,图方便。

21.西藏安多县的5个乡镇位于青海省境内。地理行力仍然属于青海,但是移民管理归安多县管理。走青藏线去西藏旅游你会在离唐古拉山口100km左右的青海格尔木市雁石坪镇看到“西藏欢迎您”的牌坊。

22.西藏不太重男轻女,也不太有倒插门这个说法,新婚夫妻一般是哪边方便就住哪边。当然,他们也就不区分舅舅和叔叔。

23.藏传佛教是不用还愿的。

24.比起偶数,藏人更喜欢奇数。喝酒或者垒玛尼石时,个数都是奇数。

25.藏人也信仰关公,还有关帝庙。(藏语关帝格萨拉康)很多西藏人认为关公是格萨尔王在汉地的化现,也有很多人认为格萨尔王是关公在藏地的化现。

26. 关于虫草假:很多地区的人除了转经,转佛塔,转山之外还有几件每年必做的事。挖虫草—换钱—花钱—钱花光—挖虫草,并且学校有虫草假,因为孩子眼睛尖,体力好,挖虫草效率高。

27.大蒜在虔诚的牧人家里是罕见的。因为传统的藏族人认为吃了蒜七天之内不能朝拜和念嘛尼,必须待过七天才能彻底清除口内的异味。

28.在西藏寺庙如果有两个梯子并排在一起,要从左边的上去,右边的下来。不能弄反。

29.八十岁以上的老人衣服上有特殊符号。西藏的老人到了八十岁,家里就会做一套白色衣服上面缝了太阳和月亮,有的会顺便缝上年纪。

30.汉族是18罗汉,藏族是16罗汉,另外两个罗汉翻唐古拉山的时候高反,然后回去了……(莫名喜感)

31.青藏高原的牦牛喝的是矿泉水,吃的是冬虫夏草,而我们吃的是牦牛肉。

32. 西藏过年是自己的藏历新年、他们有自己的日历算法,重点是各个地区过得时间还不一样,比如拉萨先过,日喀则往后一个月。

33.西藏户口出国难,难于上青天,去港澳台都难。

34.西藏公认最好吃的辣椒粉是昌都地区产,也就是韩红的老家。

35.西藏最多的工厂是水泥厂。

36.藏族人不喜欢被别人叫藏民。

37.进入藏胞的帐房后,男的坐在左边,女的坐在右边,不得混杂而坐。

38.忌在拴牛、拴马和圈的地方大小便。

39.藏族家里有病人或妇女生育时,门前都做了标记,有的在门外生一堆火,有的在门口插上树枝或贴一红布条。外人见到此标记,切勿进入。

40.不打耳洞,下辈会成驴。

41.除青稞外,西藏种植最多的作物是土豆。藏民们也很爱吃土豆,各种卖炸土豆、土豆泥的小摊遍布街头。

42.西藏所有学校(无论大学、中学、小学)寒假永远比暑假长,一般暑假20天左右,寒假70天左右。

你还知道哪些西藏冷知识

欢迎评论区补充

本文由西藏旅游在线整理编辑。文中部分标注图片已获图虫网授权使用,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谁说藏区无美女?这10位藏族女星,个个是“人间宝藏”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不同地区的美女风格也不同。武汉美女温柔似水,哈尔滨美女高挑霸气,西藏美女也是与众不同。今天带大家去看那些不被众人熟知的藏区美女!

1.阿兰-达瓦卓玛:藏区百灵鸟

说到阿兰,不得不提她百灵鸟般的嗓音。作为一个实力歌手,阿兰的颜值也是不容小觑的!

阿兰的气质就像她的歌声一样温柔,笑容很有感染力。

阿兰的性格外表都很温柔,与以往的藏区美女不同,她娇小可爱,与人们对藏区美女的印象大相径庭。尽管如此,阿兰还是有着藏族美女的性格,坚韧顽强。

阿兰的眼睛很亮,就像潺潺的流水,仿佛能看透人的内心。她的嘴唇很薄,娇小玲珑,不笑的时候给人平淡如菊的感觉,清冷透明。

年轻的阿兰也是很多男生心目中的清纯女神,放下刘海的阿兰清纯动人,就像一个刚刚踏入校园的学生,她不化妆,颜值依旧出众。

高高的鼻梁让她的脸看起来很有立体感和质感,第一眼便惊艳众人。

因为脸型的原因,阿兰常年留着厚厚的刘海,更有女人味。即使阿兰现在快四十岁了,她的状态还是很优越,完全看不出她的年纪。

阿兰的外貌也不是传统的藏区外貌,娇小的身材让她很受欢迎,硕大的五官很好地中和了脸上的留白,凸显了她的美丽和精致。

2.央金兰泽:张扬有力的美

同样作为藏族代表,央金兰泽的美多了一丝粗犷和不羁。

她的侧脸硬朗立体,在藏族传统服饰的装饰下,她有一丝力量感的美,央金兰泽高鼻梁,脸型修长,充满力量感。

她的舞台以传统服饰为主,玛瑙成为她的主要装饰品。

央金兰泽的身材有藏族美女的特点,她的脸略长,但一点也不突兀,和她高挑的身材搭配得恰到好处。

3.曲尼次仁:美艳动人的藏区“灵狐”

曲尼次仁的美是张扬的、动感的,无论男女,看到曲尼次仁都会不自觉地发出感慨。

与其他藏族美女相比,曲尼次仁就像雪中的狐狸,狡捷又灵动。

她的颜值不算大美女级别,但是让人睁不开眼。

曲尼次仁的笑容很有感染力,大气开朗,身上带着藏族美女的明亮乐观,身材修长,高鼻梁不切实际。

曲尼次仁有勇气表现她的美丽,即使她的皮肤不如其他女性白皙,但她自信而美丽。

曲尼次仁美丽健康,脸上不施粉黛,虽然不那么咄咄逼人,却依然令人惊艳。

曲尼次仁偶尔俏皮可爱,深邃的眼窝更添神秘感,让她的五官更立体,更有距离感。

曲尼次仁非常耐看,她的美需要细细品味,方能发现其中的美妙。

画面中,曲尼次仁一头黑发,温柔如水,传统的装扮充满女人味,让她多了几分神秘。

而她的笑容一如既往的富有感染力,让人看到就舍不得移开视线。

4.索朗旺姆:充满异域风情的‘蛇形美人’

索朗旺姆的屏幕图像通常是混乱的。她像剧中的美杜莎一样编发,魅惑的气质让人着迷,却又不敢靠近。

一件传统的民族服装,充满异域风情,她眉毛尖尖的,长相漂亮,让人不敢靠近。她只敢站在旁边静静地看着她,她的表演气场十足。

索朗旺姆一年到头都穿着传统服装,她笑的时候犀利的眼神弱化几分,少女感十足,妩媚气质和少女气质的结合让人过目不忘。

5.央吉玛:长发如瀑的意境美人

作为藏区美人,央吉玛的意境美无人能敌。

央吉玛的美有一种易碎感,她的长发高高卷曲,充满了破碎感,让人怜爱。

央吉玛的扇形双眼皮让她看起来温润如水,当她勾起嘴角时,她身上的意境美依然发挥到极致。

具有藏区特色的央吉玛,常年留着黑发,眼神迷离,让人连重话都不忍心说。

央吉玛的眼睛宛若雨露,晶莹剔透,含情脉脉的眼神让人不忍拒绝她的任何请求,而当她冷漠沉默的时候,又让人心疼又美丽。

6.旺姆:藏区独有的熟女气质

旺姆作为藏区少有的成熟女性,她通常不被提及,但她的气质却是别人无法比拟的。

旺姆的气质比较成熟,无论是外表还是举止都透露着一个成熟女人的魅力。她的长发是扎起来的,很少以披肩的姿态出现在荧幕上。

作为成熟女性的代表,旺姆并不介意“姐姐”这个称呼。

相反,她认为各花有各的美,并不吝啬展示自己的美艳。

7,泽旺拉姆:温润如水的“精灵”

泽旺拉姆的美让人心旷神怡,她就像山里的精灵,让人捉摸不透。

她的唱功让人耳目一新,长相也让人眼前一亮。每次看到泽旺拉姆,我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山涧中采药的精灵,令人向往。

泽旺拉姆的美带着一股幽静的气质,清新脱俗,作为藏区美女,泽旺拉姆的美让人感受到了藏族美女的特质,她素净优雅,给人淡雅的气质。

泽旺拉姆的笑容很阳光,充满活力。每当人们看到她的笑容,心中的阴霾一扫而空。她身材高挑,四肢修长,气质出众,就像藏族美女一样。

泽旺拉姆的身上也有一种青春感和独特的气质。当她穿上民族服装时,泽旺拉姆的气质更加大气,让人不自觉地被她吸引。

8.扎西卓玛:藏区出身的气质美人

作为著名的气质美女,扎西卓玛的笑容无与伦比。

即使不化妆,一身黑衣,扎西卓玛依然美轮美奂。

作为一个气质美女,扎西卓玛的眼神很凌冽。哪怕只是站在她身边,也不难感受到她身上的凌厉气息。

9.降央卓玛:最美女中音

降央卓玛曾经以一首“走天涯”红遍全国,降央卓玛作为当时最美女中音,在当时那个年代走出自己的一条路。

在没有亲眼见到江洋卓玛的时候,很多观众都以为降央卓玛是男的,但是降央卓玛的出现震惊了一大批观众。

其实降央卓玛的颜值在娱乐圈也属于有美女的中产。她的五官很有象征性,很有女人味,唱歌的声音也被称为最美的女中音。

当降央卓玛出现在屏幕上时,很多观众开始反驳她。但是降央卓玛并不在意观众的看法和讨论,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

图中的降央卓玛并不惊艳,但还是控制得很好。她的颜值在藏区也是数一数二的。除了颜值,她的个人魅力也非常出众。

当她拿起话筒时,每个人都被她的歌声所感染。

当她留上卷发时,她是如此的女性化,以至于人们几乎忘记了她的声音。

降央卓玛的声音才是她真正的财富,更是别样的美。

即使现在的降央卓玛已经淡出娱乐圈,但她最美女中音的名号依然是别人无法攀登的高度。

10.韩红:铁肺唱将,不一样的美

韩红作为一个出生在藏区的著名歌手,她的姿态和形象经常成为观众谈论的话题。

韩红年轻时也是个大美人。

因为病痛,韩红的样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此,韩红并没有怨天尤人,而是选择接受,并且用实力证明了自己。

在娱乐行业,韩红专注于公益事业,直到现在,韩红基金会帮助了无数无家可归的人。

她的名字也成为众人仰慕的对象,虽然韩红的外表不如以前,但她的心比任何人都善良。

韩红也用亲身实例证明,美人在与内心,而不在样貌。

美有很多种形式,就算颜值平平,但只要内心善良,同样值得称赞。

在美女如云的娱乐圈,藏族美女的气质和长相是娱乐圈的一道风景。她们在不同的领域展现自己的美,她们的美是健康的,也是惊艳的。

在如今这个变化莫测的世界,心灵美比皮相美更重要!

通俗西藏史(一百四十六)——唐诗里的哥舒翰

各位喜马拉雅的小伙伴大家好,藏史德云社的老布,又来啦!

前面咱们用了三期讲了哥舒翰的一生,也讲了他的性格。不过前面的讲述,都是从哥舒翰的角度上讲。咱今天换个角度,看看别人眼里的哥舒翰是个啥样的。

这就是我们今天节目的内容——唐诗里的哥舒翰。

我们来看看,那些名满天下的大诗人们,是怎么看哥舒翰的,是怎么夸他的,又是怎么骂他的。

咱们前面讲过,哥舒翰在四十岁以前是个混吃等死的公子哥,在这段时间里,根本没人搭理他,骂你都嫌耽误功夫,就更不用说夸了。

甚至他立志从军,开始在边关效力了,都一样没人搭理他。

毕竟在唐朝有官衔的胡将太多了,有二千五百多人,真正上场玩过命的都有三百七十多个。

对于唐朝诗人来说,哥舒不哥舒的,跟他们都没有关系。

一直等到哥舒翰在贵德打了“吐蕃麦庄”之战,已经声名鹊起了,唐朝诗人才开始关注他。

但这个时候,诗人们对他的评价不但谈不上高,还有点贬低的意思。

比如说,杜甫杜老爷子曾经给高适写过一首诗,名叫《送高三五十书记十五韵》。

这首诗上来就说道:“崆峒小麦熟,且愿休王师。请公问主将,焉用穷荒为。”

这话的意思是陇右的小麦成熟了,希望唐军驻扎休整,不要跟吐蕃军队打。你去问问你家哥舒大人,他要一块穷荒之地,干什么用呢?

从这首诗就看得出来,杜老爷子的早期,对边关的情况知之甚少,基本就是道听途说,属于看热闹那伙的。

当时陇右的麦子熟了,吐蕃人是来抢粮的,而且还是年年来抢,都抢成“吐蕃麦庄”了。哥舒翰在贵德设伏,杀伤五千多人的战绩,是为了保护唐军种的粮食。

要按杜老爷子说的,唐军屯田种粮食,等麦子熟了,唐军都在城里,看着吐蕃收粮。

那您种粮是干嘛的呀,为了救济吐蕃?!

另外,陇右边疆可不是杜老爷子说的“穷荒之地”,这地方要山有山,要水有水,要草原有草原,这可是正儿八经的膏腴之地。

《资治通鉴》里有这么一段话,“是时中国盛强,自安远门西尽唐境凡万二千里,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

其实有这种想法的人,不止杜老爷子一个,也不只在唐朝。

明末清初的大家,钱谦益在给杜诗做注的时候,说:“此诗以穷荒为戒,亦以见哥舒之谋国,不如忠嗣也。”

另外一个清朝诗人杨伦也给杜诗做过注,他也说:“后遂因麦庄一捷,而黩武穷荒,屡致败衄。”

从这两个评价上看,他们观点倒是挺一致,认为哥舒翰就是在边关没事儿找事儿,结果破坏了唐蕃和平。

我估计,唐朝时候有这种想法的人也不少。

当时唐朝国内有帮人认为,青海和新疆离中原这么远,这都是兔子不拉屎的地方,没必要花这么多钱反复争夺。

我们之前讲过,在武周时期曾经爆发过一次,是否撤销安西四镇的争论,其实都是这种论调的结果。

但是在唐朝官方,对哥舒翰还是很青睐的。

麦庄之战以后,哥舒翰得到李隆基的召见:“上闻哥舒翰名,召见华清宫,与语,悦之。十一月,以翰判西平太守,充陇右节度使。”

这次见面就是哥舒翰跪地嚎啕,为王忠嗣求情的那次。

等到了天宝八年舆论走向发生了变化,因为这年的六月爆发了石堡城之战。

这场战役咱们之前仔细讲过了,一言以蔽之,就是唐朝付出了巨大代价,达成了战役目标。

但不管怎么说,唐军死伤太重了,再加上前面还有王忠嗣的那段大义凛然。

于是,就有人开始贬哥舒翰了。

在这股风潮里,李太白——白大爷扛起了大旗。

他写过一首《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我估计很多人都听说里面的这一句,“君不能学哥舒,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屠石堡取紫袍。”

这句诗的意思很明确了,劝人别学哥舒翰。

为什么不学他呢,因为不能用打石堡城死掉的几万条命,来换朝廷的奖赏。

其实,我们之前讲石堡城的时候说过,打不打石堡城不是哥舒翰能决定的,王忠嗣的例子就摆在眼前,哥舒翰就是再傻,也不敢拿脑袋撞墙。

从白大爷在天宝年间写的诗上看,他对边疆戍卫之苦认识很深。

比如说他在《古风》里说,“不见征戍儿,岂知关山苦。李牧今不在。边人饲豺虎。”

也就是说,白大爷不是单纯的反战,他是反对朝廷穷兵黩武,拿哥舒翰出来说事儿。

和诗人们相对的是,石堡城之战的胜利,在朝野上下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哥舒翰因为此战再次获得了封赏,在民间甚至对这场战役,进行了神话式的描摹。

王维王老爷子写过一篇散文,名叫《贺神兵助取石堡城表》。

里面有这么一段话,“伏见绛郡太平县百姓王英杞状称:去载七月,于万春乡界频见圣祖,空中有言曰:‘我以神兵助取石堡城’。”

后面又巴拉巴拉写了一大堆,说打石堡城的时候啊,大神都出来帮忙啦。

这说明在陇右民间,老百姓还是挺支持收复石堡城的。

再然后就是天宝十二年的九曲之战了,《资治通鉴》记载:“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击吐蕃,拔洪济、大漠门等城,悉收九曲部落。”

哥舒翰因此封爵西平郡王,威震河陇,“吐蕃屏迹不敢近青海”。

到这个时候,对他的评价再次画风一转,哥舒翰成了又红又专的好同志了。

唐朝诗人储光义在《哥舒大夫颂德》写道:

河湟训兵甲,义勇方横行。

韩魏多锐士,蹶张在幕庭。

大非四决轧,石堡高峥嵘。

攻伐若振槁,孰云非神明。

本来就在哥舒翰帐下做幕僚的高适,对领导的褒奖从来都是溢于言表。

他写过一篇《同李员外贺哥舒大夫破九曲之作》:

遥传副丞相,昨日破西蕃。

作气群山动,扬军大旆[pèi]翻。

奇兵邀转战,连孥绝归奔。

泉喷诸戎血,风驱死虏魂。

这里面的“昨日破西蕃”的西蕃,指的就是吐蕃。

我们之前曾经讲过,吐蕃的“蕃”应该是读“bo”,还是读“fan”,一直都有争论。

藏学这边的专家按照藏语的读音,基本就支持读“bo”,但研究古汉语读音的学者,基本都支持读“fan”。

他们的证据之一就是,唐诗里面的韵脚发的是“an”的音。

就比如说高适的这首诗,“昨日破西蕃”和扬军大旆翻”的韵脚都落在了“an”上面。

除了这首以外,高适另外还写了三首《九曲词》来表扬领导。

这三首《九曲词》的第一首,咱们之前说过,“许国从来彻庙堂,连年不为在疆场。将军天上封侯印,御史台上异姓王。”

这首诗写的是哥舒翰因为战功,受到了朝廷的褒奖。

第二首写的是河陇获胜之后,大家的日子都太平了,活得倍乐呵。

“万骑争歌杨柳春,千场对舞绣骐驎。到处尽逢欢洽事,相看总是太平人。”

不管战争怎么壮怀激烈,总归不是个好事情。我们讲唐蕃战争,是在讲唐蕃关系,不是在歌颂战争。

对于生活在河陇的唐朝人来说,打了好几十年的仗,动不动就刀兵四起的,现在总算唐军防线向外推了,可以过几年太平日子了,自然是欢天喜地的痛快。

第三首则是描写唐蕃边疆的情况,“铁骑横行铁岭头,西看逻逤取封侯。青海只今将饮马,黄河不用更防秋。”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哥舒翰掌兵之后,青海地区都太平了,只管放心牧马就行了,黄河附近的秋防都可以撤了,反正吐蕃也不敢来了。

其实高适是有点夸大其词了,吐蕃该来还是会来的,秋防制度也一直都没听。

因为,敦煌文献了很清楚的写着,天宝十四年“论·绮力卜藏、尚·东赞二人攻陷洮州城堡,收复黄河军衙。”

这说明吐蕃还是会发动进攻,而且还攻陷了唐朝的城堡,但这段史料提到了“收复黄河军衙”,这说明黄河军衙之前被唐军夺走了。

当然了,诗歌创作嘛,有夸张、有渲染,也是正常的。

要说夸张,王维王老爷子也不甘人后,他写了一篇名叫《送高判官从军赴西河序》的散文。

在里面是这么描述哥舒翰的:

“而上将有哥舒大夫者,名盖四方,身长八尺,眼如紫石棱,须如猬毛磔[zhé]。指㧑(挥)而百蛮不守,叱吒而万人俱废。髬髵 [pī ér]奋髯,哮吼如虎,裂眦大怒,磨牙欲吞。”

怎么样,有点非人类的造型了吧!

这时候,杜甫杜老爷子也站了出来,蹭了一波流量。

说起来,杜老爷子也是挺惨了,

自己觉得自己这一身本事也不含糊,结果一直没机会施展。

他曾经给高仙芝写过一首诗,名叫《高都护骢马行》,里面写道:

长安壮儿不敢骑,走过掣电倾城知。

青丝络头为君老,何由却出横门道?

这意思就是,杜老爷子把自己比做一匹骏马,风驰电掣,人人都知道,但是没机会纵横沙场,为国建功。

这首词写给当时的安西都护,意思很明显了吧。

等到哥舒翰在陇右开府,广招幕僚,严武、高适这帮人都跑去了。

杜老爷子也想去,就写了一首《投赠哥舒开府翰二十韵》。

今代麒麟阁,何人第一功。

君王自神武,驾驭必真雄。

开府当朝杰,论兵迈古风。

先锋百战在,略地两隅空。

青海无传箭,天山早挂弓。

廉颇仍走敌,魏绛已和戎。

这首诗开头就把哥舒翰捧得倍儿高,认为他应该以当世第一功,应该图绘凌烟阁。

然后又表扬了他的功劳,“青海无传箭,天山早挂弓”,就是说青海和天山的仗,都被他打完了,没啥事儿可干了。

如果说这首拜谒诗,杜老爷子写得还算比较含蓄,那另外一首写于天宝十三年的《赠田九判官梁丘》,表扬哥舒翰的力道,那又加了几分。

崆峒使节上青霄,河陇降王款圣朝。

宛[wǎn]马总肥春苜蓿,将军只数汉嫖姚。

这首诗里,杜老爷子已经把哥舒翰比做霍去病了。汉骠骑将军霍去病,中文语境里是个很特殊的符号,只有那些顶级军神才能出来比肩。

但您还真别以为,表扬哥舒翰到杜甫这儿就算到头了。

这种轰轰烈烈的事儿,怎能少了爱热闹的白大爷呢?!

白大爷在这个时候,也不说“君不能学哥舒”啦,他是这么说的:

天为国家孕英才,森森矛戟拥灵台。

浩荡深谋喷江海,纵横逸气走风雷。

丈夫立身有如此,一呼三军皆披靡。

卫青谩作大将军,白起真成一竖子。

(《述德兼陈情上哥舒大夫》_李白)

怎么样,这诗写的有白大爷的味儿吧!

这诗前面把哥舒翰夸得那是天花乱坠啊,尤其是最后一句,卫青你跟哥舒翰比,大将军都不够格;白起你跟哥舒大人比,你丫就是一个竖子!

这就是白大爷的风格,说好听点呢,这叫走位飘忽,非常人所及;说难听点呢,就是天上一脚,地下一脚。

结果呢,就这首诗居然还有人捧臭脚,说白大爷“这首诗语言生动逼真,平实易懂,用夸张的手法和形象的比喻,尖锐辣泼的讽刺了,官场的腐朽以及不公。”

当时看这个诗词评述的时候,真是尴尬得用脚丫子,都能挖出两居室了。

等白大爷一出手,别人都跟比下去。

这还真不是吹的,白大爷是真有这种一锤定音的能力。

您想啊,杀神白起都成竖子了,您还让别人咋写啊!

说了这么半天,我觉得表扬哥舒翰水平最高的,还真不是这么声名赫赫的大诗人,而是那首都不知道是谁写的《哥舒歌》。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其实,这首民歌还有一个版本。

在《太平广记》里写的是:“哥舒翰控地数千里,甚著威令。故西鄙人歌之曰:‘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吐蕃总杀尽,更筑两重壕’。”

但是这个“更筑两重壕”的版本,没有“不敢过临洮”的版本有名。

很显然哥舒翰也对自己挺满意的,他也给你自己喊了一嗓子好。

哥舒翰的这首诗用了《破阵乐》的词牌,虽然没收进《全唐诗》,但保存在了敦煌写卷里。

西戎最沐恩深,犬羊违背生心。

神将驱兵出塞,横行海畔生擒。

石堡岩高万丈,雕窠[kē]霞外千寻。

一唱尽属唐国,将知应合天心。

写得确实挺直白的,符合哥舒翰的特点。

喊痛快了,然后就是往高兴了喝,最后喝了个半身不遂!

这段变着法表扬哥舒翰的流量,到了天宝十五年彻底逆转了。原因很简单,潼关之败。

当时哥舒翰被人抬着去守潼关的时候,诗人韩翃写了一首《寄哥舒仆射》。

在这首诗里,他还对哥舒翰寄予厚望,希望哥舒大人杀退叛军,光复河北。结果我们都知道,潼关城外二十万唐军惨败,折损了大量的河陇老兵。这首诗估计是最后一首歌颂哥舒翰的作品了。

潼关之败震动天下,李白、杜甫都有相关作品。

其中,杜老爷子的《潼关吏》,指名道姓的提到了哥舒翰。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你要但说打败了仗,还可以往李隆基、杨国忠逼着出兵身上赖,但您投降了安禄山,这事儿就千夫所指了。

当时哥舒翰投降的时候,还跟安禄山说,唐军主力都是我的部下,容我修书一封,劝他们投降。结果这些昔日拥戴他的老部下,在看到了书信后,都亲切的问候道:“你丫怎么不去死?!”

估计这就是当时的人,对哥舒翰的态度。

在《旧唐书·哥舒翰传》里,作者干脆就给了一个评语,“丑哉舒翰,不能死王!”

意思就是,你这么有名的人,不能死社稷,你丫丢不丢人啊!

说到这儿应该就算完了,没过多久哥舒翰就被杀了,一切都可以盖棺定论了。

可几十年以后,又有人开始怀念哥舒翰了。

唐德宗李适曾对哥舒翰的儿子哥舒耀说:“尔父在开元时,朝廷无西忧。”

因为不管哥舒翰身上有多少毛病,他坐镇河陇的时候,唐军非常强势。可安史之乱以后,吐蕃席卷河陇数十个州郡,截断了河西走廊,围着陇山往关中打。

面对这种巨大的反差,白居易白老爷子的诗最有代表性:

自从天宝兵戈起,犬戎日夜吞西鄙。

凉州陷来四十年,河陇侵将七千里。

平时安西万里疆,今日边防在凤翔。

(《西凉伎一刺封疆之臣也》)

其实面对这种困境,杜老爷子也很快就清醒了过来。

他在代宗时期写的诗里,就开始说:

洗剑青海水,刻铭天山石。

九曲非外蕃,其王转深壁。

(《八哀诗·赠司空王公思礼》_杜甫)

您看这时候,杜老爷子就不说,九曲是“穷荒之地”了。

但杜老爷子好像真不咋喜欢哥舒翰,他在唐代宗的大历三年,还写过一首诗:

赞普多教使人秦,数通和好止烟尘。

朝廷忽用哥舒将,杀伐虚悲公主亲。

(《喜闻盗贼蕃寇总退口号五首》_杜甫)

你看在这首诗里,杜老爷子又把破坏和平的锅,给哥舒翰扣上了。

但不管怎么说,哥舒翰的功劳是实实在在的,所以还是有人怀念他。

比如唐武宗时期的诗人薛逢,在《感塞》一诗写道:

满塞旌旗镇上游,各分天子一方忧。

无因得见哥舒翰,可惜西山十八州。

这就是唐诗里哥舒翰形象的变化,从指责到赞誉,从赞誉到痛斥,从痛斥到怀念,可谓是不断反转。

这就是哥舒翰系列名字的由来,誉满天下,谤满天下!

其实从哥舒翰的人生经历,我们能看出一点来。

他刚参军的时候,完全没人搭理他。等他打了麦庄之战,开始声名鹊起了,就开始有人质疑他。等他打了石堡城,质疑变成了指责。在等他拿下了九曲,名满天下,指责变成赞美。

这就是人类社会的运行规则,你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旁边一定有人冷言冷语,说就他那德行,根本没戏。等你真的把事情做成了,就再没人说你德行不行了,到处都是鲜花掌声,放个屁都是香的。

这个世界就是这么现实,什么不以成败论英雄,那都是扯淡,什么时候不以成败论英雄了?

不过呢,这基本是以前的规矩,现在情况有点不一样了。

就是不管你做成,没做成都有人骂你。

甚至你做成了,骂你的更多,360°无死角的骂你!

现在这个状态就是,我过得这么惨,凭啥你成了?

你肯定是有问题!

不把你黑出翔来,对不起你!

所以,有时候你也想不太清楚,到底是奋斗的人出了问题呢,还是没奋斗的人出了问题。

那么遇到了这个问题怎么办呢?

来看看跟着哥舒翰一起玩过命的高适是怎么说的吧!

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

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

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

古人昧此道,往往称老翁。

听明白这首诗的意思没?

按我们东北话说,“就是干,说别的都没用,听拉拉蛄叫,还不种地了?!”

好啦,这期就到这儿啦。

本来我还想给天宝时代做个小结的,这期讲不了了,下期讲吧!

参考文献:

《唐代蕃将研究》_章羣;

《论唐诗中的哥舒翰形象》_管莉莉,齐思远;

《哥舒翰与盛唐文学》_胡可先,虞越溪;

《郭子仪请雪安思顺冤案发微》_乔潮,穆渭生;

《论高适‘九曲词’的边塞境象》_杨倩倩;

《‘太平广记’涉蕃小说研究》_刘林晓;

《杜甫与哥舒翰》_邱良任;

《高适入河西幕考》_刘梅兰;

《哥舒翰的活动轨迹与河湟形势的转变》_袁志鹏;

《哥舒翰陇右诸役刍议》_佘正松;

《唐蕃战事及其诗歌表现》_马青芳;

《唐代河湟诗研究》_方国虎;

《唐代咏青海诗歌研究》_马海龙;

《考古发现与唐代西陲边塞诗研究》_虞越溪;

《也谈‘哥舒歌’中的临洮》_陆庆夫;

《论诗史差异及其形成原因———以唐代咏哥舒翰诗为例》_马海龙;

藏族人的名和“姓”

藏族是无姓的,一般用四个字以取名。公元七世纪,松赞干布建立吐蕃王朝,分封有功之臣以领地和封号,人们便把领地名冠在名字前面,以显示地位和官位。如藏文创始人吞弥·桑布扎。

七世纪以后,佛教在西藏盛行,一切都被染上佛教的色彩,人们的名字也喜欢请活佛来起。要是一个人出家当僧人,不管他年岁有多大,一律要重新经寺院堪布剃度,取法名,从此俗名便取消了。一个僧人或活佛,如果上升到上层僧职,他的名字便要加上僧职或封号,例如:堪布·伦珠涛凯。堪布是个僧职。活佛的名字前面,一般应加上寺院或家族的名字。

一般平民的名字没有姓,只有名。如:“多吉次旦”、“索朗旺堆”、“更堆群佩”等;为了称呼方便,人们只用名字全称的两个字来简称。有用第一和第三个字来简称的,如:“更堆群佩”简称“更群”;也有用前两个字或后两个字作简称的,像“多吉次旦”,简称“多吉”。

平民起名字,都有一定的含义,寄托自己一定的思想感情,堪称丰富多彩。一种是用自然界的物体做自己的名字的,如:达娃(月亮)、尼玛(太阳);也有用小孩出生的日子作为名字的,如:朗嘎(三十日);还有用小孩出生的星期,为小孩起名的,如尼玛(星期日),也作“日”,“太阳”解,达娃(星期一),也作“月亮”、“月份”解。不少父母在给孩子起的名字中,寄托了自己的感情。如父母嫌小孩太多,想结束生育,便给小孩起名“仓木决”,意思是终止。“穷达”的意思是最小的,表示再不要小孩。如果父母想生男孩,给自己的初生女儿起名“布赤”,意思是“带男孩”。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