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吉日 > 搬家吉日

年兽传说(年兽传说故事的由来)

时间:2024-01-25 20:27:06 作者:孤独是毒 来源:网友上传

本文目录一览:

“年”到底为何物?年兽竟是近代才形成的民间传说!

每当小朋友们询问我们成年人“什么是过年,为什么过年要放鞭炮贴对联”的时候,我们都会将我们小时候听到的那则年兽的故事绘声绘色的讲给他们听。

很多年前,中国的古时候有一个巨型的怪兽叫做“年”,这只猛兽喜爱吃人,每每到了年关就会从海底爬出来,在除夕当天害人性命。人们为了躲避年兽,只得躲在深山之中。后来来了一位除魔卫道的老仙人,在村庄百姓的门上贴上大红纸,屋内彻夜点亮蜡烛,在年兽接近百姓家门时就放鞭炮以响声震慑年兽。年兽被赶跑了之后,人们都换上新衣庆祝,并且将这些赶年兽的做法保留了下来变成习俗,最终演变成了节日。

这一则故事非常精彩,将中国春节很多典型的习俗囊括在内,包括守岁、放鞭炮和贴对联、穿新衣等等,具有典型的中国神话的色彩。虽然一直不解这一个如此重大而热闹的节日会来自于对怪兽的恐惧,但我们很多人还是理所当然地觉得这则故事应该和春节的起源有些关系,因为流传甚广,又一直认为这是从古始代代相传的民间传说。

那么“年”到底是不是“年兽”,过年真的是除年兽的一种仪式吗?

(上图“年”字依次为甲骨文、金文、小篆、楷体)

甲骨文之中已经有了“年”这个字,同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年”不同,甲骨文之中这个字上面为“禾”下面为“人”,专家认为这个字最开始是指代人们将成熟的粮食背回家中,应该是对原始部落“收割粮食”这件事情的记录。在那个时代,粮食收割是一件大事,必定要祭祀神灵,感激祖先。所以“年”这一次一定会伴随着一些特定的祭祀风俗。

因为收割粮食一年一次,具有代表性,所以后来“年”这个字便用来表达年份、时间。我们可以看到小篆还是和甲骨文比较接近的,上面是“禾”,下面是“干”,所以从年字的起源来说,和怪兽并没有直接关系。

根据成书于清代的《说文解字注》记载,年之一字,意思就是“谷孰”,五谷丰收为“有年”,五谷大丰收就是“大有年”。可见即便是到了清代,“年”字还是指代丰收,和怪兽毫不相关。

年这个字从诞生之初就带着人们的祝福和喜悦,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年兽”的说法呢?其实说白了,还是对自然的崇拜和恐惧。自然能带给人们带来生存下去的资源,也会引来灾难。逢年过节之时人们祭祀各路神仙或者祖先,第一是为了祝福来一年,第二也是为了祈求避灾,希望一切顺当。

在正月里,只要是对人们生活带来影响的神都会得到祭祀,包括厕神和井神都在供奉之列。人们之所以祭祀他们无非是让自己觉得心里踏实,很多人都会将来年生活之中的诸多不顺,归结于对神明和祖先的怠慢和不敬。所以过年时,中国人都是有敬畏之心的。许是近代人们思想开放,对这种古旧习俗多有地处。为了告诫晚辈不可少了任何一个过年的程序,要对所有的神明有敬畏之心,便有人编造出了“年兽”这种怪物。

再说过年时的那些习俗吧,南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就有大年初一放鞭炮的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可见在古代,人们便有以鞭炮驱赶“山鬼”的习俗,只是这山鬼到底是不是贵呢?在山野之地,散落在各处农垦的人家几乎都会受到山兽的骚扰,比如黄鼠狼、老虎、野猪之类的,伤人之事也时有发生。当时人们为了吓走这些怪物,特别是在冬日野兽找不到食物饥饿难耐的时候,会放鞭炮或者彻夜燃火驱赶野兽。

贴春联大家都非常熟悉了,最开始起源于桃符。桃符上写着两位门神“神荼”“郁垒”的大名,百姓在门上挂上二位尊名,也是为了规避百鬼。而关于春节挂桃木的记载,则是见于《宋史·蜀世家》,学士辛寅逊在桃木板上写下“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表达了对新的一年的祝福。由此可见,桃符还是和神明、祝福有关,而非为了驱逐妖魔之类的。

综上所述,过年,就是我国古代农耕社会对于五谷收获的庆祝,以及对神明的敬畏及祈求。年兽这种怪物在我国的古籍之中并无记载,它的故事成型的时间比较晚,并非来自于古代,也和“年”搭不上关系。至于过年我们的习俗,除了鞭炮是有驱逐野兽的用途,其他的还是祝福和庆祝之意。

年兽传说——到底是“年”还是“夕”

春节是中国人一年中最盛大的一个节日,也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事实上,"春节"这个词语算是一个新兴词语。在古代农历的正月一日,也就是现在我们称的"春节"被称作"过年"、"上日"、"元日"、"三朝"、"正日"、"元辰"、"新正"、"新元"、"元旦"等等。

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我国引入公历,农历成为进行农事的标准,不再是日期的唯一标准。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春节"的称呼开始出现并逐渐流传开来,到了1913年7月(中华二年),当时的大总统袁世凯批准以正月初一为春节,同意春节例行放假,1914年起开始实行。从此"春节"就取代了"过年"等称呼,成为农历正月一日的官方称呼。

以上就是过于过年名称的一个简短演变,但是我们这次讨论的重点不是"过年"抑或"春节"称呼的演变。我们今天要讨论的是和春节起源密切相关的一个传说——年兽传说。

关于年兽的传说大家应该都耳熟能详了,虽然粗略估计关于年兽的故事有九个版本之多,但是大部分都是换汤不换药,基本内容都是在远古时代,有一个怪兽叫"年"或者叫"夕",没到每年的最后一天,这个怪兽就会出来为祸人间,"杀人不眨眼,吃人不放盐,"反正就是无恶不作,每次都给老百姓造成大量的人员财产损失。

驱赶年兽

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也有称是天神下凡拯救世人)老百姓发现这个怪兽怕红色的东西,还怕巨大的响声。于是老百姓就在"年"来的这天晚上,张贴红布条,燃放爆竹,"年"最终被吓走再也不敢出现。随后,老百姓们纷纷庆祝大败年兽,这就是过年和除夕的由来,也就是我们现在春节的由来。

从故事的叙述中可以看到,这些传说基本都将发生时间定在远古时代,似乎这些传说也是从远古时代流传下来的,那么果真如此吗?我们今天就从"年"、"除夕"这几个词语的含义下手,来看看"年兽"传说真的是春节起源吗?

除“夕”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年"都包含哪些含义。

"年"这个字一共有十九中含义,而在这十九种含义种,大部分都和时间日期历法有关,剩下的含义则涉及到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庄稼的收获。

《新唐书•戴胄传》便记载道:"七月以来,霖潦未止,滨河南北,田正洿下,年之有亡未可知"。

甲骨文中的年

二是有关年节用的物品,像"年糕"、"年货"、"年画"之类的;

三是科举时代同年登科的关系,比如"年兄"、"年伯";

四是指生活,生计,明代高明的《琵琶记·义仓赈济》:"嗟命薄,叹年艰,含羞忍泪向人前,犹恐公婆悬望眼";

五是指古代察举人物标准之一。

《管子•君臣下》记载道:"其选贤遂材也,举德以就列,不类无德;举能以就官,不类无能;以德掩劳,不以伤年。"尹知章注:"苟其德虽年未至,而亦将用之,不以年少为之伤也。"

从"年"的这些解释中便可以看出,没有任何一种含义是和怪兽有关的。如果非要找出"年"的不好的含义的话,还能找出一点,那就是"年"在古代有一个通假用法,通"佞",也读作"佞",比如《大戴礼记•公符》记载:"使王近于民,远于年。"其中的"年",《说苑•脩文》引作"佞"。按: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坤部》:"年,假借为佞。"

但问题是这里的"佞"主要是形容人的,和怪兽没啥关系。所以这就告诉我们一个事实,就是在古代,"年兽"这个传说似乎是不存在的,否则的话"年"的含义里面必须要列出一项来进行解释。

我们再来看看"除夕"的"除"。

在年兽传说种,年兽又被称作"夕",因为它是在农历十二月的最后一天被打败的,所以这一天又被称作"除夕","除"就代表着"清除、扫除"的意思。这个解释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是"除"最初的含义并不包括"清楚、扫除"的意思,最早称"除"有"清除、驱除"的意思。

六朝时的《广雅·释诂》:"除,去也";东晋时的伪古文尚书《泰誓》中称:"树德务滋,除恶务本。"

这就代表着关于年兽"除夕"的故事的出现时间必定在六朝之后,因为只有"除"包含有"清除、扫除"的意思之后,才能引申出清除怪兽"夕"的故事。所以这个年兽的传说,最早不会超过六朝,应当是在六朝之后出现的。

最后,我们在来看看"除夕"中的"夕"。

事实上,"除夕"中"夕"的含义中有一种解释还是比较贴近年兽传说的。这种解释就是指"夕"的含义为"指一年的末季或一月的下旬。亦指每月之末。"

《尚书大传》卷三记载:"岁之夕,月之夕。"对此,儒学大师郑玄的注解为:"自九月尽十二月,为岁之夕……下旬为月之夕。" 《荀子•礼论》:"月夕卜宅。"杨倞注:"月夕,月末也。"

联想到年兽传说中的年兽都是在月末出现,所以将其称作"夕"也是有理可循的。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年兽的传说绝对要晚于中国人民的过年习俗的,基本上可以确定是后面附加上去的。

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否认年兽传说和春节没有任何关系。因为如果没有任何关系的话,人们完全没有必要强行把一个时间单位变成一种猛兽的名称,这种毫无根据的牵强附会是跟不能讲不通的,更别说能让人接受而且流传至今。除非,年兽传说真的和春节有所关系。

我们都知道,春节包含着驱邪攘灾的意思,而年兽作为一种怪兽,其所带来的伤害不就是邪魔灾星的具体化吗?人们在虚构的故事中将其赶走,不也象征着把邪魔灾星赶走了吗?当然,这只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推测。不过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年兽传说虽然和春节起源没有什么联系,但是却和春节习俗有着密切联系。

除夕的传说故事50字100字简单介绍 除夕年兽的民间神话传说

除夕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很多人过除夕却不知道除夕为何要守岁、放鞭炮。其实这和除夕的传说故事有关。民间流传着好几个除夕的传说,小编整理了除夕传说故事的简单介绍,带大家了解除夕年兽的神话故事。

除夕的传说故事

除夕的传说故事50字简单介绍

在上古时期,有一种怪兽就叫做“年”,每到现在农历大年三十的时候出来作乱。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后来发现年怕爆竹爆炸时的声音,所以每到它要出来的时候人们就放爆竹吓它,叫它不敢下山害人。所以,人们就可以平安的度过这段时间了.而且由此就把这段时间叫做“过年”。

除夕的传说故事100字简单介绍

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一天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从此,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

除夕的传说

除夕年兽的民间神话传说

故事一:熬年守岁(年兽的传说)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

除夕的神话故事

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故事二:七郎射夕

传说古代有一只四角四足的恶兽——夕,当大雪封山,夕聚会到附近祸害乡邻找食物,每到腊月底,人们都整理衣物扶老携幼,到附近的竹林里躲避夕。 这年,村子人在准备避难时,一位好心的婆婆救了饿晕在路边的孩子,并带到竹林躲避夕。婆婆告诉孩子,夕追到这,看到人们在伐竹就匆忙走了。

孩子一思索,告诉大家,他有办法除掉夕,让大家多砍一些竹节带着,回家后各家的门外挂一块红布。

等到夕再次来袭,孩子出面吸引夕的注意,让村民往火里扔碎竹节,可大家因为害怕,都僵住了。这个瞬间“夕”用他的角把孩子挑了起来重重的甩在了地上。村民们听到孩子落地的声音反应过来,纷纷往火里扔起了竹节。由于是砍伐不久,湿湿的竹节遇到旺火纷纷爆裂,噼里啪啦的响了起来。“夕”听到这响声掉头鼠窜,没有再损坏村里的东西。

夕被吓跑了,住户家因为门前挂的红条,夕没有进所以保住了,但是那个救了村庄的聪明孩子却死了。而这一天就是正月初一。这个聪明的孩子,他的名字叫做七郎。 因为“夕”没有死,所以每年的腊月三十,大家都守着碎竹节等待着,希望早日除掉“夕”。据说这就是除夕之名的由来,而挂红布、点竹节,逐渐演化为后世的贴福字、放炮竹。

故事三:春联门神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

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

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他们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奇形怪相。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骚扰了。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