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肖 > 生肖马

曾公亮传(曾公亮传翻译)

时间:2023-12-29 12:04:14 作者:追梦抓梦 来源:网络

本文目录一览: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汇编|官职调动术语:授官、升官篇

古代文化常识是高考必考内容,但庞杂的内容往往让不少学生望而生畏。但其实,只要把知识专题化、系统化,每天积累一点,就会有很好的效果。

古代官职和官职调动任免术语是学习文常绕不开的部分,因为其内容庞杂,小编我会分为几个小专题跟大家分享。

今天分享的是官职调动术语中表示官职授予和官职升迁的词,大家记得收藏学习喔。

一、表官职授予

【察】考察后予以推荐、选举。如:

察臣孝廉。(《陈情表》)

(注:我们昨天的“古代对称常用语”讲过“臣”,可以作第二人称,译为“我”)

【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其实这就是汉代选拔官员的制度——察举制。古文常说的“举孝廉”说的便是这个制度。

【辟bì】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举荐,任以官职。如:

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译文:他被推举为孝廉,却不应荐,多次被公府征召,都没有就任。)

【征】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如:

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

【除】本义为宫殿的台阶,后面引申出“授予官职”的意思。 这个经常考!!

如:寻蒙国恩,除臣洗马。(《陈情表》)

(注:洗马:官名。太子的属官,在宫中服役,掌管图书。)

【拜】授予官职。如:

拜相如为上大夫。(《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授】授予官职。

【起】举用、征聘。如:

明年,起判永兴军。(《宋史·曾公亮传》)

【赏】指皇帝赐给官衔或爵位。如:

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谭嗣同传》)

【赠】用于追封已故者(这一点千万不能搞错!)。如:

及闻休烈卒,追悼久之,褒赠尚书左仆射。(《旧唐书·于休烈传》)

二、升官、加封

【拔】提拔、选拔。

【迁、右迁】晋升或调动官职。如:

再迁为太史令。(《张衡传》)

【超迁、超擢】越级升迁、破格提拔。如:

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陟】晋升、提拔。如:

陟罚(提拔与惩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擢】提拔、选拔。如:

诏中书试文章,擢拜右拾遗。(《旧唐书·李揆传》)

【升】官职得到提拔、升迁。

【加】加封,在原来的官衔上增加荣衔。如:

平剧盗赖文正有功,加秘阁修撰。(《宋史·辛弃疾传》)

【小题检查】

1.下列官职任免调动术语,不能表示“官职授予”的是( )

A.授 B.除 C.拜 D.转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官职任免调动术语的理解。

昔王子师为豫州,未下车,辟荀慈明;下车,辟孔文举。(《晋书·江统传》)

文言文《曾公亮传》挖空训练与实战训练

曾公亮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 )进士甲科,知( )会稽县。民田( )镜湖旁,每患( )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 )端明殿学士知( )郑州,为( )政有能声,盗悉( )窜他境,至夜户( )不闭。尝( )有使客( )亡( )橐(tuó, )中物,移书( )诘( )盗。公亮报( ):“吾境不藏盗,殆( )从者之廋(sōu, )耳。”索( )之,果( )然( )。公亮明练( )文法( ),更( )践( )久,习( )知朝廷台阁典宪( ),首相韩琦每( )咨访( )焉( )。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 )。密州民田产银,或( )盗取之,大理当( )以( )强( )。公亮曰: “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 )矣。”固( )争之,遂下有司议,比( )劫( )禁物法,盗得不死。

契丹纵人渔( )界河,又数( )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 ),且( )生事。公亮言: “萌芽不禁,后将奈何( )?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 )也。”使谕( )以指意( ,边害讫( )息( )。英宗即位,加( )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 )加户部尚书,帝不豫( ),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 )之曰: “锡( )宴不赴,是( )不虔( )君命也,人主( )有疾,而必( )使亲临,处之( )安( )乎?”使者即就席。熙宁三年,拜( )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 ),起判( )永兴军。居( )一岁,还京师。旋( )以太傅致仕( ),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 )朝三日,公亮方厚( )庄重( ),沉深周密( ),平居谨( )绳墨( ),蹈( )规矩;然性吝啬,殖( )货( )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 )之,阴( )为( )子孙计( ),凡( )更张( )庶事( ),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 )之者。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 )信任安石。安石德( )其助己,故引擢( )孝宽至枢密以报( )之。苏轼尝( )从容( )责( )公亮不能救正( ),世讥( )其持禄( )固( )宠云。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公亮初入仕途,为民兴利除弊。他进士及第后任职会稽县,当时湖水常常外溢,民田受害,他兴修水利工程,将水引入曹娥江,民众因此得益。

B.曾公亮久经历练,通晓典章制度。他熟知朝廷政务,首相韩琦每每向他咨询;密州有人偷盗民田产银,他认为判处死刑过重,据理力争,最终改判。

C.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

D.曾公亮老谋深算,暗中为子孙计。他为人深沉,思虑周密,曾举荐王安石,安石受到宠信,他考虑子孙前程,不露痕迹地处处随顺安石,终于得到回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2)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朱熹,字元晦,中绍兴十八年进士第。孝宗即位,诏求直言,熹上封事言:“帝王之学,必先格物致知,以极夫事物之变,而可以应天下之务。”隆兴元年,复召。入对,其一言:“今日所当为者,非战无以复仇,非守无以制胜。”洪适为相,主和,论不合,归。淳熙元年,始拜命。五年,史浩再相,除知南康军,降旨便道之官,熹再辞,不许。明年夏,大旱,诏监司、郡守条其民间利病,遂上疏言:“今宰相、台省、谏诤之臣皆失其职,而陛下所与亲密谋议者,不过一二近习之臣。”上读之大怒曰是以我为亡也熹以疾请祠不报熹以前后奏请多所见抑幸而从者率稽缓后时蝗旱相仍不胜忧愤复奏言:“为今之计,独有君臣相戒,痛自省改。其次惟有尽出内库之钱,诏户部免征旧负,遴选贤能,责以荒政,庶几犹足下结人心,消其乘时作乱之意。”光宗即位,改知漳州。奏除属县无名之赋七百万,减经总制钱四百万。以习俗未知礼,采古丧葬嫁娶之仪,揭以示之,命父老解说,以教子弟。土俗崇信释氏 , 男女聚僧庐为传经会,女不嫁者为庵舍以居,熹悉禁之。宁宗即位,有旨修葺旧东宫,为屋三数百间,欲徙居之。熹奏疏言:“四方之人,但见陛下亟欲大治宫室,六军万民之心,将有扼腕不平者矣。前鉴未远,甚可惧也。”疏入,不报,上亦未有怒熹意也。始,宁宗之立,韩侂胄自谓有定策功,居中用事。熹忧其害政,以为言,在讲筵复申言之。赵汝愚既相,收召四方知名之士,中外望治,熹独以侂胄用事为虑。汝愚方谓其易制,不以为意。及汝愚亦以诬逐,而朝廷大权悉归韩侂胄矣。庆元四年,申乞致仕。五年,依所请。明年卒,年七十一没,朝廷以其《大学》《论语》《孟子》《中庸》训说立于学官。

(节选自《宋史•朱熹传》)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上读之/大怒曰/是以我为亡也/熹以疾请祠/不报/熹以前后奏请多所见抑/幸而从者/率稽缓后时/蝗旱相仍/不胜忧愤/

B.上读之/大怒曰是/以我为亡也/熹以疾请祠/不报/熹以前后奏请多/所见抑幸而从者/率稽缓后时/蝗旱相仍/不胜忧愤/

C.上读之/大怒曰是/以我为亡也/熹以疾请祠/不报/熹以前后奏请多所见抑/幸而从者/率稽缓后时/蝗旱相仍/不胜忧愤/

D.上读之/大怒曰/是以我为亡也/熹以疾请祠/不报/熹以前后奏请多/所见抑幸而从者/率稽缓后时/蝗旱相仍/不胜忧愤/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进士是对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考试即殿试的人的称呼。

B.格物致知,指探究事物原理,从而从中获得智慧语出儒家“四书”之一《大学》。

C.户部,是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土地、户籍、赋税、俸饷等事宜,长官为户部侍郎。

D.释氏,指佛教,是一种外的对中土影响深远的宗教,因由释迦牟尼创立,故有此称。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朱熹屡次进谏,竭尽一片忠心。他规劝孝宗注意帝王之学的策略,主张战守并举来复仇,又认为皇帝与少数宠臣过于亲近,建议面对旱灾君臣自省改正。

B.朱熹体恤百姓,教化一方风俗。朱熹治理漳州时,减免多种赋税费用;安排父老解说古代礼仪来教导当地百姓;禁止男女聚集于僧舍做传经会等风俗。

C.朱熹以史为鉴,反对大兴土木。宋宁宗即位后,下旨要修葺东宫房屋三百多间,朱熹劝谏他应吸取历史教训,皇帝没有答复他,不过也没有对他发怒。

D.朱熹见识深远,洞察侂胄居心。韩侂胄居功执掌政事,朱熹深以为忧,先向赵汝愚进言而后又向皇帝进言提醒,而赵如愚不以为意,终遭诬谄驱逐被夺权。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四方之人,但见陛下亟欲大治宫室,六军万民之心,将有扼腕不平者矣。

②赵汝愚既相,收召四方知名之士,中外望治,熹独以侂胄用事为虑。

文言文精细化阅读二

曾公亮参考答案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考取,考上)进士甲科,知(主管,任…县令)会稽县。民田(名词作动词,种田)镜湖旁,每患(忧虑)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凭…的身份)端明殿学士知(名词作动词,担任知府)郑州,为(处理)政有能声,盗悉(全都。同义词:悉、皆、毕、咸、尽、率)窜他境,至夜户(门)不闭。尝(曾经)有使客(使者)亡(丢失。亡古同“无”,没有)橐(tuó,口袋)中物,移书(发送公文;布告)诘(追问)盗。公亮报(回复):吾境不藏盗,殆(大概,几乎)从者之廋(sōu,隐藏,藏匿)耳。索(搜查)之,果(确实,真的)然(这样)。公亮明练(熟悉;通晓)文法(公文法令),更(又)践(任职)久,习(熟悉)知朝廷台阁典宪(典章制度),首相韩琦每(经常)咨访(询问)焉(相当于“于之”,向他)。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方略)。密州民田产银,或(有人)盗取之,大理当(判罪)以(按照)强(强盗之罪)。公亮曰: “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差别,不同)矣。”固(坚决)争之,遂下有司议,比(比照)劫(抢劫)禁物法,盗得不死。

契丹纵人渔(捕鱼,这句话省略了介词“于”,契丹指使人在界河捕鱼)界河,又数(多次)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计较),且(将要)生事。公亮言: “萌芽不禁,后将奈何(怎么办)?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担任,胜任)也。”使谕(告诉晓谕,使人知道)以指意(意旨,意图),边害讫(完结,终了)息(平息)。英宗即位,加(加是加封的意思,即在官员原来说的官衔上增加某种荣誉称号,一般可以享受一些特权)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不久)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豫”本为安逸舒适之意, “不豫”就是不舒服,往往是天子有病的讳称。泛称尊长有疾),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质问)之曰: “锡(通“赐”)宴不赴,是(这)不虔(恭敬)君命也,人主(君主)有疾,而必(一定)使亲临,处之(做这样的事)安(心安)乎?”使者即就席。熙宁三年,拜(被授职)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第二年),起判(唐宋官制,以高位兼任低职,以京官出任州郡官叫“判”)永兴军。居( 停留 )一岁,还京师。旋(不久)以太傅致仕(退休),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停止)朝三日,公亮方厚(端方忠厚)庄重(严肃),沉深周密(细致周密),平居谨(谨守)绳墨(规矩),蹈(踩,引申为遵守)规矩;然性吝啬,殖(动词,积蓄)货(钱币)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偏向)之,阴(暗中)为(替)子孙计(谋划),凡(所有)更张(变更或改革)庶事(古时指各种政务政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赞同)之者。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更加)信任安石。安石德(感激)其助己,故引擢(提拔)孝宽至枢密以报(报答)之。苏轼尝(曾经)从容(私下)责(责备)公亮不能救正(纠正弊病),世讥(讥讽)其持禄(保持禄位)固(固守)宠云。(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

1.B 【名师点睛】先断易,再断难。首先默读一至两遍,大体了解文段语意,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文言文中,名词常作主语、宾语、定语。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然后再考虑有哪些人,人物间是什么关系;有什么事,有什么过程和结果。句有三个人物(“曾公亮”“盗贼”“使客”),两个地名(“他境”“吾境”);句中动词有“有、窜、闭、亡、移、诘、报、藏、廋、索”等。然后以动词为中心,弄清人物间的关系,了解事件的经过,断好“盗悉窜他境”“尝有使客亡橐中物”这两句,其他的就好断了。

2.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涉及到古代官职设置(“首相”“有司”)、皇位继承制(“建储”)、少数民族(“契丹”)的历史知识,这一命题形式拓展了积累的内涵和外延,引导考生广泛涉猎、开阔视野,形成良好的历史文化素养,同时也体现了人文性的张扬,对于语文教学改革具有积极的意义。C项“有司”只是“官吏的通称”,各有专司,不能用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必修四《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召有司案图”句,书下注解为:[有司]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考题完全出自教材。考查学生对文言知识的积累能力。

3.C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目,可将各选项内容同文本相关意思进行比较,题中,C项错误在于“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的说法。根据文本“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的叙述,可知“调解”之说不当,应当是“谕以指意”,即“把皇帝的意思告诉他们”,从而止息了边害。

4.(1)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计分点:锡,赐给;虔,恭敬;而,却;之,这样的事;句式,安乎,心安吗?)

(2)苏轼曾从容地责备曾公亮不能纠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计分点:

责,责备;救正,纠正弊病;世,当时的人;持禄固宠,保持禄位加固宠幸。)

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常见的句首句尾语气词、句式、修辞、意思进行断句。本题可以根据句中动词、虚词、句子结构,抓住关键词,然后根据语意进行断句。翻译为:孝宗读了朱熹的奏章,勃然大怒说:“这是以为我宋朝将要灭亡了。”朱熹以生病为由请求掌管祠庙,没有得到答复。朱熹因为前后几次奏请多数被压制,侥幸得到采用的,也都拖延迟缓耽误了时间,蝗虫旱灾接连出现,他非常忧愤。

“曰”后断句,排除B、C;“多”是副词,“大多”的意思,修饰“所见抑”,其后不可断,排除D。

​​​​​​故答案为:A。

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C.户部长官是户部尚书,侍郎是副职。故答案为:C。

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此类题目要梳理原文内容,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把各个选项与原文内容进行细致比对,逐个排除。D.“先向赵汝愚进言而后又向皇帝进言提醒”错误,原文为“熹忧其害政,以为言”“熹独以侂胄用事为虑。汝愚方谓其易制,不以为意”,应是先向皇帝进言而后又向赵汝愚进言提醒。

7.【答案】①全国各地的百姓,只见陛下急切地要大量修造朝宫殿堂,将士、百姓心中将会有愤愤不平的情绪。

②赵汝愚担任宰相之后,收罗招徕全国各地的知名人士,朝廷内外盼望朝政得到治理,唯独朱熹因韩侂胄当权而忧虑。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句翻译首先要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重点字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语法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重点词:①亟:急切;大治:大量修造;扼腕:自己以一手握持另一手腕部。形容思虑、愤怒、激动等心理活动。

②既相:担任宰相之后;望治:盼望朝政得到治理;用事:当权。

【附参考译文】

朱熹,字元晦,考中绍兴十八年的进士。孝宗即皇帝位,下诏要求朝臣直言朝政得失,朱熹陈上密封的奏章说:“帝王的学问,必须先穷究事物的本原而获得知识,以便透彻地认识事物的变化,进而可以治理好天下的事情。”隆兴元年,又被朝廷召见。入朝奏对治策,其奏对中有一句话说:“现在所应该做的,就是不同金人作战就不能复仇,不坚守边关就不能取得胜利。”洪适担任宰相,主张同金讲和,因政见不合,朱熹离朝回乡。淳熙元年,才接受任命。淳熙五年,史浩再次任宰相,任命朱熹管理南康军,皇帝下旨,要他由便道赴任,朱熹一再推辞,不被允许。第二年夏天,大旱,皇帝下诏监司、郡守分条上奏民间的弊病,朱熹于是上书说:“现在宰相、台谏省官、谏诤之臣都失职不负责任,而陛下与之亲近、商量谋划的人,不过一二个宠幸的大臣。”孝宗读了朱熹的奏章,勃然大怒说:“这是以为我宋朝将要灭亡了。”朱熹以生病为由请求掌管祠庙,没有得到答复。朱熹因为前后几次奏请多数被压制,侥幸得到采用的,也都拖延迟缓耽误了时间,蝗虫旱灾接连出现,他非常忧愤。又上奏疏说:“为现在打算,只有君臣互相告诫,痛下决心反省改正。其次,只有拿出内库全部钱财,诏令户部免征百姓所欠旧债,选拔贤能之士,责成他们实施救荒的政策,也许这样还能向下结固民心,消除灾民乘灾荒之际的打算。”光宗即位,改任漳州知州。他奏请朝廷免除了漳州属县的无名杂税七百万贯,减少经制钱、总制钱四百万贯。因当地的风俗习惯不合乎礼仪,他择取古代丧葬婚嫁的礼仪之文,张贴出来告示大家,让当地父老进行解说,以教育他们的子弟。当地风俗崇信佛教,男男女女聚集在僧舍之中做传经会,妇女不出嫁的为她建造庵舍居住,朱熹都禁止了这些事。宁宗即位,下圣旨修缮原来的东宫,修造房屋三百多间,打算搬去住。朱熹上奏疏说:“全国各地的百姓,只见陛下急切地要大量修造朝宫殿堂,将士、百姓心中将会有愤愤不平的情绪。前车之鉴不远,这是应该感到特别戒惧的。”奏章呈上,皇上没有答复,但是也没有对朱熹发怒的意思。当初,宁宗被立为皇帝,韩侂胄自认为有主谋拥立皇帝的功劳,在朝中执掌政事。朱熹担心他会危害国政,几次上奏说到这件事,在讲席上又申明这个观点。赵汝愚担任宰相之后,收罗招徕全国各地的知名人士朝廷内外盼望朝政得到治理,唯独朱熹因韩侂胄当权而忧虑。赵汝愚当时认为韩侂胄容易制服,对朱熹的话没有在意。到了赵汝愚也因被诬陷遭到驱逐,朝廷大权便全部归于韩侂胄了。庆元四年,朱熹申请退休。庆元五年,朝廷同意了他的请求。第二年朱熹逝世,终年七十一岁。朱熹去世后,朝廷把他注释的《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作为学校的官定课本。

「2016全国Ⅰ卷高考文言文详解」宋史 • 曾公亮

曾公亮宋史,卷312,列传71

注释,多查询自《汉语大词典》《王力古汉语字典》

译文,来自《二十四史全译》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坐父买田境中,谪监湖州酒。久之,为国子监直讲,改诸王府侍讲。岁满,当用故事试馆职,独献所为文,授集贤校理、天章阁侍讲、修起居注。擢天章阁待制,赐金紫。先是,待制不改服。仁宗面锡之,曰:“朕自讲席赐卿,所以尊宠儒臣也。”遂知制诰兼史馆修撰,为翰林学士、判三班院。三班吏丛猥,非赇谢不行,贵游子弟,多倚势请谒。公亮掇前后章程,视以从事,吏不能举手。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廋耳。”索之,果然。复入为翰林学士、知开封府。未几,擢给事中、参知政事。加礼部侍郎,除枢密使。嘉佑六年,拜吏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

斗门,①堤堰中用以蓄泄渠水的闸门。--汉语大词典

故事,①旧事,旧业。②先例,旧日的典章制度。--汉语大词典

故事,③先例,旧日的典章制度。★苏洵•六国论: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古代汉语词典

金紫,①金印紫绶。黄金印章和系印的紫色绶带。古代相国、丞相、太尉、大司空、太傅、太师、太保、前后左右将军及六宫后妃所掌。亦为表示品级之服饰。魏晋以后,光禄大夫得假金章紫缓,因亦称金紫光禄大夫。②金鱼袋及紫衣。唐宋的官服和佩饰。因亦用以指代贵官。--汉语大词典

锡,⑤通“赐”。赐给。--王力古汉语字典

尊宠,①尊重宠幸。②旧指妻妾或其外室。--汉语大词典

丛猥,多而杂。--汉语大词典

赇谢,受贿。--汉语大词典

贵游,指无官职的王公贵族。亦泛指显贵者。--汉语大词典

请谒,①请求;干求。②请求谒告。--汉语大词典

掇,①⒈拾取。⒉引申为摘,选取。--王力古汉语字典

悉,①全部;②知道;③详尽。—王力古汉语字典

橐,①⒈盛物的口袋。⒉又用作动词,用口袋装、盛。—王力古汉语字典

移书,①致书。②发送公文;布告。--汉语大词典

诘,①⒈追问,责问。⒉引申为追究,查办。⒊又为纠察,整治。②诘誳,弯曲,曲折。也作诘屈。—王力古汉语字典

殆,②近乎,几乎。③大概,恐怕。--王力古汉语字典

廋,①隐藏。--王力古汉语字典

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初,东州人多用此抵法,自是无死者。

明练,①熟悉;通晓。②明达纯熟。--汉语大词典

更践,任职。--汉语大词典

台阁,②汉时指尚书台。后亦泛指中央政府机构。--汉语大词典

典宪,法典;典章。--汉语大词典

咨访,咨询访问。--汉语大词典

建储,立皇太子。--汉语大词典

当,③判罪。★史记•陈涉世家: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④介词,在,正当。--王力古汉语字典

当,⒂通倘,如果。--古代汉语词典

间,①⒈缝隙。⒉由门缝引申为空隙。⒊引申为人与人之间有隔阂,嫌隙。⒋引申为乘隙,乘间。⒌用作副词,秘密地。★史记•陈涉世家: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⑥异,不同。⑧副词。间或,偶或。⒂闲暇。--王力古汉语字典

固,②⒈坚。⒉引申为巩固,牢实。④鄙陋。★司马迁•报任安书:请略陈固陋。⑤副词。⒈坚决。⒉本来。--王力古汉语字典

有司,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汉语大词典

有司,①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诸葛亮•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②泛指官吏。--古代汉语词典

用,①⒉引申为见用于世,任用。★论语•述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⑤介词,表原因。--王力古汉语字典

抵法,①犹伏法。依法被处死刑。②犯法。--汉语大词典

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神宗即位,加门下侍郎兼吏部尚书。

谕,①⒈告诉,使知道。⒉特指上对下的文告、指示或告诫的言辞。②知道,明白。③表明。④比喻。--王力古汉语字典

指意,①旨意,意向。--汉语大词典

讫,①⒈完毕,终止。⒉引申为穷尽。⒊又为到达。②毕竟,终究。--王力古汉语字典

讫,①⒈终了,完毕。⒉毕竟,终究。②通“迄”,至,到。--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讫息,止息。--汉语大词典

不豫,①不事先预备。★礼记•中庸: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④⒈天子有病的讳称。⒉泛称尊长有疾。⑥不参与。--汉语大词典

锡,⑤通赐,赐给。★曹雪芹•红楼梦:芳园应锡大观名。--王力古汉语字典

虔,②恭敬。--王力古汉语字典

就席,入席。--汉语大词典

熙宁二年,进昭文馆大学士,累封鲁国公。以老避位,三年九月,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集禧观使。明年,起判永兴军。先是,庆卒叛,既伏诛,而余党越佚,自陕以西皆警备。阅义勇,益边兵,移内地租赋,人情骚然。公亮一镇以静,次第奏罢之,专务裁抑冗费。长安豪喜造飞语,声言营卒怨减削,谋以上元夜结外兵为乱,邦人大恐。或劝毋出游,公亮不为动,张灯纵观,与宾佐竟夕乃归。居一岁,还京师。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赠太师、中书令,谥曰宣靖,配享英宗庙庭。及葬,御篆其碑首曰“两朝顾命定策亚勋之碑”。

伏诛,被处死。--汉语大词典

义勇,②⒈南北朝时州郡乡里自募的兵。⒉宋代称乡兵为义勇。--汉语大词典

骚然,①扰乱貌;动荡不安貌。--汉语大词典

次第,②次序;顺序。③依次。--汉语大词典

裁抑,①制止;遏止。②制裁。③削减,抑损。--汉语大词典

冗费,浮费;不必要的开支。--汉语大词典

飞语,①民间流传的话。②犹流言。--汉语大词典

减削,降低;减少。--汉语大词典

纵观,①恣意观看。②纵览,博览。--汉语大词典

宾佐,①辅佐。②指幕宾佐吏。--汉语大词典

竟夕,终夜;通宵。--汉语大词典

居,①⒊又为止息,停留。②囤积。④平时。★论语•先进:居则曰:‘不吾知也!‘—王力古汉语字典

居,③停留。★孔融•论盛孝章书:岁月不居,时节如流。⑧用于有顷、久之、顷之等前面,表示相隔一段时间,意就较虚。★韩非子•扁鹊见蔡桓公: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旋,③顷刻,不久。--王力古汉语字典

致仕,交还官职,退休。—古代汉语词典

致政,交还权柄,辞去官职。—古代汉语词典

休致,官吏年老去职。—古代汉语词典

辍朝,①停止朝议。②皇帝停止临朝听政。--汉语大词典

配享,亦作“配飨”。享,通“飨”。①合祭;祔祀。⒈古帝王祭天,以先祖配祭。⒉指功臣祔祀于帝王宗庙。⒊指孔子弟子或历代名儒祔祀于孔庙。②谓有资格承当某事。③媲美。--汉语大词典

碑首,即碑额。碑头及其题字。--汉语大词典

顾命,①《书•顾命》:“成王将崩,命召公、毕公率诸侯相康王,作《顾命》。”孔传:“临终之命曰顾命。”孔颖达疏:“顾是将去之意,此言临终之命曰顾命,言临将死去回顾而为语也。”后因以“顾命”谓临终遗命,多用以称帝王遗诏。--汉语大词典

定策,①亦作“定册”。古时尊立天子,书其事于简策,以告宗庙,因称大臣等谋立天子为“定策”。--汉语大词典

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帝尝以方张安世。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子孝宽,从子孝广、孝蕴。

绳墨,①木工画直线用的工具。②喻规矩、准则。③喻法度、法律。--汉语大词典

蹈,①⒈踩,踏。⒉特指舞步。腾跳顿踏。②踏上,登上,奔赴。③履行,遵循。--王力古汉语字典

殖货,增殖财货。--汉语大词典

方,⑦比拟。⑿⒊正好,正当。--王力古汉语字典

阴,②⒈幽暗。⒉又为秘密,暗中。--王力古汉语字典

更张,①重新张设。②比喻变更或改革。--汉语大词典

庶,①众多。②“庶人”,平民。也省称庶。③“庶子”,妾的儿子。与嫡相对。④“庶几”,或许可以,差不多。表示希望或揣测。也省作庶。★欧阳修•六一居士传:虽然,吾自乞其身于朝者三年矣,一日天子恻然哀之,赐其骸骨,使得与此五物偕返于田庐,庶几偿其夙愿焉。--王力古汉语字典

与,①给予,授予。⑧参与。⑨赞许。--王力古汉语字典

擢,①拔,抽。②选拔。--王力古汉语字典

擢,②提拔,选拔。--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救正,匡正;纠正。--汉语大词典

云,①曰,说。②代词,如此。③语气副词。--王力古汉语字典

云云,④⒈犹言如此,这样。⒉一般多用为表示有所省略之词。亦谓等等,之类。⑤助词。用于句末,无义。--汉语大词典

人生必读的100篇文言文加翻译之曾公亮传与卢象昇传

曾公亮传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 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

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赐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

明年,起判永兴军。居一岁,还京师。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尝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

【翻译】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考中为进士甲科,知会稽县。老百姓在镜湖旁种田,常常担心镜湖泛滥。曾公亮设置斗门,将湖水泄入曹娥江,老百姓享受到他的好处。曾公亮以端明殿学士的身主政郑州,治理政事有才能因而声名在外,盗贼全部逃窜到其他州县,以至于晚上不用关闭大门。曾经有过客丢失橐中财物,发布文书诘查盗贼,曾公亮上报:“我所辖境不窝藏盗贼,恐怕是同行的人隐藏起来了吧。”进行搜查,果然如此。

曾公亮熟习写文章的章法,任职以后,熟悉懂得了朝廷台阁的规章,首相韩琦经常咨询访问他。仁宗末年,韩琦请求设置皇储,与曾公亮等共同商定大计。密州民田盛产银子,有人偷取银子,大理寺把他们当作强盗。曾公亮说:“这是禁物,偷取银子虽然是强盗行为,与从百姓家中盗取财物有区别。”为此事坚持展开争论,于是皇帝就下达给有司议论,比照抢劫财物的法律,这个强盗得以不被判死刑。契丹指使人在界河捕鱼,又多次开通盐船,官吏不敢禁止,都说:和他们较量,将要生事。

曾公亮说:“刚开始时不禁止,以后将怎么办呢?雄州赵滋勇敢有计谋,能够胜任。”皇上派使者告诉赵滋,边境祸害终于平息了。英宗即位,曾公亮任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不久兼任户部尚书。仁宗身体不适,辽国使者到来不能接见,让曾公亮在馆中设宴,使者不愿赴宴。曾公亮质问使者说:“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

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使者于是赴宴。熙宁三年,曾公亮被授职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集禧观使。第二年,被起用管理永兴军。任职一年,回到京师,很快就在太傅任上退休。元丰元年(1078),去世,终年八十岁。神宗临丧哭泣,停止上朝三天。曾公亮端庄忠厚深沉,办事细致周密,平时谨守礼仪,遵守规矩,但性情吝啬,积累财富达巨万。

曾公亮起初推荐王安石,到和他一起辅政,才察知神宗正袒护王安石,曾公亮暗中替子孙谋划,大凡改变行事计划,都听从王安石,但表面上好像没有参与一样。曾公亮派遣他的儿子曾孝宽为其谋划,到神宗面前陈述与王安石没有什么差别,这样神宗更加信任王安石。王安石为了感激他帮助自己,因而引见提拔曾孝宽到枢密院来报答他。苏轼曾从容地责备曾公亮不能纠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

卢象昇传

卢象昇,宜兴人。象昇虽文士,善射,娴将略。(崇祯)六年,贼流入畿辅,据西山,象昇击却之。贼走还西山,围冷水村 ,象昇设伏大破之。象昇每临阵,身先士卒,与贼格斗,刃及鞍勿顾,失马即步战。逐贼危崖,一贼自巅射中象昇额,象昇提刀战益疾。贼骇走,相戒曰:“卢廉使遇即死,不可犯。”

(十年)九月,清兵驻于牛兰。召宣、大、山西三总兵杨国柱、王朴、虎大威入卫。赐象昇尚方剑,督天下援兵。象昇麻衣草履,誓师及郊。当是时,嗣昌、起潜①主和议。象昇闻之,顿足叹曰:“予受国恩,恨不得死所,有如万分一不幸,宁捐躯断脰耳。”决策议战,然事多□嗣昌、起潜挠。疏请分兵,则议宣、大、山西三帅属象昇,关、宁诸路属起潜。象昇名督天下兵,实不及二万。次顺义。

清兵南下,三路出师……象昇提残卒,宿三宫野外。十二月十一日,进师至贾庄。起潜拥关、宁兵在鸡泽,距贾庄五十里,象昇遣廷麟往乞援,不应。师至蒿水桥,遇清兵。象昇将中军,大威帅左,国柱帅右,遂战。旦日,骑数万环之三匝。象昇麾兵疾战,呼声动天,自辰迄未,炮尽矢穷。奋身斗,后骑皆进,手击杀数十人,身中四矢三刃,遂仆。杨陆凯惧众之残其尸□伏其上,背负二十四矢□死。一军尽覆。

侯弘文者,奇士也,散家财,募滇军随象昇讨贼。弘文率募兵至楚,巡抚王梦尹以扰驿闻。象昇上疏救,不得,弘文卒遣戍。天下由是惜弘文而多象昇。

赞曰: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挚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选自《明史·卢象昇传》,有删改)

【翻译】卢象升,宜兴人。象升虽然是个读书人,但善于射箭,熟悉用兵的谋略。(崇祯)六年,贼寇流窜到京城郊区,占据了西山。象升击退了他们。贼寇逃回西山,围困冷水村。象升设下埋伏,大败贼寇。

象升每次上战场,都身先士卒,与贼寇格斗时,敌人的刀锋触及马鞍也不顾,战马死掉就步行作战。有一次他追赶贼寇悬崖边,一个贼寇从山顶上射中了象升的额头,象升提刀更加勇猛地作战。贼寇惊骇逃走了,并相互告诫说:“卢廉使这个人,谁撞上谁死,不可侵犯他。”

(十年)九月,清军驻扎在牛兰。庄烈帝征召宣府、大同、山西的三个总兵杨国柱、王朴、虎大威入卫京护卫。第三次赐给象升尚方宝剑,督率天下的援兵。象升穿着麻衣草鞋,到郊外誓师。

当时,嗣昌、起潜主张议和。象升知道后,顿脚叹息说:“我受国家的恩惠,只恨不能死得其所,假如这万一发生不幸,我宁可捐躯断头。”决定策略进行战争。但是很多事都受到嗣昌、起潜的阻挠。象升上疏请求分派部队,朝廷就决定宣府、大同、山西三位总名的部队归象升指挥,山海关、宁远等各路部队归属于起潜。象升名义上总督天下的军队,实际上不到二万人马。驻扎在顺义。

清军南下,分三路出兵……象升带领残剩的士卒,驻扎在三宫野外。十二月十一日,象升进军到贾庄。当时起潜带领山海关、宁远的部队驻扎在鸡泽,距离贾庄不到五十里,象升派廷麟前往求援,起潜没有答应。象升的军队开到蒿水桥时遇上了清军。象升率领中军,大威统率左军,国柱统率右军,于是双方展开了激战。

明日清晨,清军几万骑兵里里外外把他们围了三圈。象升指挥士兵激战,呼喊声震动天空,从辰时到未时,炮箭穷尽。象升亲自奋勇格斗,后面的骑兵都跟随前进,他亲手击杀了几十人,身上中了四箭,挨了三刀,于是倒下去了。杨陆凯担心敌众伤残他的尸体,就自己伏在上面,背上挨了二十四箭死去。全军覆没了。

侯弘文是有特殊才能的人,散发家中的财产,招募滇军跟随象昇讨伐贼寇。弘文率领招募的士兵到楚,巡抚王梦尹以骚扰驿站上报。象昇上疏救援,没有成功,弘文最终发配戍守。天下的人因此可惜弘文而推重象昇。

赞曰:危亡混乱的时代,并不是缺乏人才,只是往往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用了,或限制他而把他赶到必死的境地。像这样的情况,实在是人为的,总的说来也是天意。

#文言文##文学##我要上 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