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肖 > 生肖马

诸葛亮几出祁山(诸葛亮几出祁山伐魏)

时间:2024-02-01 13:47:31 作者:简单的爱 来源:网友上传

本文目录一览:

诸葛亮到底几出祁山?史书告诉我们肯定不是六次

诸葛亮六出祁山这种说法出自于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的成名作《三国演义》。这本畅销了几百年的章回体小说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影响力远远超过了作为正史流传千古的《三国志》,以至于很多人将《三国演义》和《三国志》都混为一谈。

《三国演义》第一二零回:“孔明六出祁山前,愿以只手将天补;何期历数到此终,长星半夜落山坞!

具有戏剧色彩的《三国演义》肯定是没有作为正史的《三国志》严谨的。作者本着较真的精神在这里很负责任的告诉大家,诸葛亮根本就没有六出祁山。

根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在蜀汉建兴六年(公元228年)第一次挥师北伐至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星落五丈原七年间,总共与曹魏进行了六场大的战役。在这六场战役中蜀汉主动出击五次,在汉中防御曹魏的进攻一次,而由武都向祁山进军的则只有两次。

第一次北伐《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长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邰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邰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张邰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

《三国志.魏书.明帝本纪》蜀大将诸葛亮寇边,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吏民叛应亮。遣大将军曹真都督关右,并进兵。右将军张合击亮于街亭,大破之。亮败走,三郡平。丁未,行幸长安。

《三国志.魏书.曹真传》诸葛亮围祁山,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反应亮。帝遣真督诸军军郿,遣张合击亮将马谡,大破之。安定民杨条等略吏民保月支城,真进军围之条谓其众曰:“大将军自来,吾愿早降耳。”遂自缚出,三郡皆平。

《晋书.宣帝本纪》帝乃潜军进讨。......乃倍道兼行,八日到其城下。......上庸城三面阻水,达于城外为木栅以自固。帝渡水,破其栅,直造城下。八道攻之,旬有六日,达甥邓贤、将李辅等开门出降。斩达,传首京师。俘获万余人,振旅还于宛。

蜀汉建兴五年(公元227年),平定南中叛乱已经两年的蜀汉丞相诸葛亮率军进驻汉中,屯驻于沔阳。在军中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前出师表》后,于建兴六年(公元228年)主动向实力远胜于自己的曹魏发起了进攻,同时不断拉拢驻守在上庸的魏建武将军孟达。

刚开始的军事行动进行得非常的顺利,做为疑兵的赵云军成功地将魏大将军曹真统帅的魏军主力吸引在了靠近斜谷道的郿县附近。诸葛亮带领着主力军团从武都直扑祁山,很快拿下了天水、南安、安定三郡。

坐上皇位刚刚两年魏帝曹睿赶忙命令司马懿统领荆州军从宛城进攻上庸孟达,自己前往长安,都督大将军曹真统领的雍凉军与诸葛亮交战。

诸葛亮面对的着来势汹汹的魏军前锋张郃、郭淮,走下了自己人生中最错的那一步棋,派出了没有领兵经验的马谡进驻街亭迎敌,结果被打得大败。与此同时,司马懿以极快的行军速度打了孟达一个措手不及,成功拿下了上庸,对汉中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行事谨慎的诸葛亮在前锋失利、腹心受敌的情况下选择撤回汉中,三郡得而复失,第一次北伐失败,为期不到三个月。(P.s.图片是使用西晋州域图进行修改的,所以上面的州域信息请忽略。)

第二次北伐《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建兴六年冬,亮复出散关,围陈仓,曹真拒之,亮粮尽而还。魏将军王双率骑追亮,亮与战,破之,斩双。

《三国志.魏书.明帝本纪》十二月,诸葛亮围陈仓,曹真遣将军费曜等拒之。

蜀汉建兴六年(公元228年)冬季,诸葛亮再次率军北伐。这一次他没有选择西出祁山夺取陇西,而是打算直接从陈仓道越过秦岭出散关突入关中平原。但在陈仓遭到了曹魏名将郝昭的强力阻击,蜀汉大军被困在陈仓城下二十几日,进退不得。诸葛亮眼见坚城难下,敌人援兵又要赶到,粮草也不能支撑太久,再次退入了汉中,并在撤退途中击溃了前来追击的魏军,斩杀了曹魏名将王双。

第三次北伐《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建兴七年,亮遣陈式攻武都、阴平。魏雍州剌史郭淮率众欲击式,亮自出至建威,淮退还,遂平二郡。

蜀汉建兴七年(公元229年),鉴于连续两次向关中进攻都以失败告终,诸葛亮改变了策略,转而进攻汉中西面被曹魏控制的武都、阴平二郡。蜀中大将陈式作为先锋直取武都,得到消息魏雍州剌史郭淮带领雍凉军从祁山南下救援二郡,但被诸葛亮率领的蜀军主力挡在了武都西北的建威。

《晋书.地理志》武都郡汉置。统县五,户三千。阴平郡泰始中置。统县二,户三千。

这场战役的最终结果是郭淮率军退回了陇西,武都、阴平二郡进入了蜀汉的版图。根据《晋书》记载的平吴后(公元280年)各个州郡的户口数可以看出,武都、阴平二郡的人口极少,按一户六人计算的话,两郡相加也不过四万人口,而公元229年这两个地区的人口应该更低。所以,这次战役虽然取胜,但蜀汉得到的人口是十分有限的。

汉中防御战《三国志.魏书.曹真传》真以八月发长安,从子午道南入。司马宣王溯汉水,当会南郑。诸军或从斜谷道,或从武威入。会大霖雨三十余日,或栈道断绝,诏真还军。

《三国志.蜀书.后主传》建兴八年秋,魏使司马懿由西城,张合由子午,曹真由斜谷,欲攻汉中。丞相亮待之于城固、赤坂,大雨道绝,真等皆还。

《晋书.宣帝本纪》帝自西城斫山开道,水陆并进,溯沔而上,至于朐,拔其新丰县。军次丹口,遇雨,班师。

蜀汉建兴八年(公元230年)秋,魏帝曹睿下令征蜀,雍凉军兵分数路越过秦岭,荆州军沿汉水逆流而上,向汉中进攻。诸葛亮在汉中沿线布防,以逸待劳,一场决定两国命运的大战一触即发。

可是老天爷给大家开了个玩笑,一场持续一个月的豪雨将曹魏的部队困在了秦岭狭长泥泞的道路上,盔甲兵器生锈,栈道坍塌。魏帝赶忙下了道圣旨,魏军连蜀军的影子都没看到就匆匆撤退了。

第四次北伐《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建兴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邰交战,射杀邰。

《三国志.魏书.张郃传》诸葛亮复出祁山,诏合督诸将西至略阳,亮还保祁山,合追至木门,与亮军交战,飞矢中合右膝,薨,谥曰壮侯。

《晋书.宣帝本纪》明年,诸葛亮寇天水,围将军贾嗣、魏平于祁山。......进次汉阳,与亮相遇,帝列阵以待之。使将牛金轻骑饵之,兵才接而亮退,追至祁山。亮屯卤城,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帝攻拔其围,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

蜀汉建兴九年(公元231年),诸葛亮再次经武都进攻祁山。魏帝命司马懿率军迎敌,双方在祁山对峙,互有胜负。由于蜀军后方粮草供应不力,诸葛亮不得以再次撤军,一代名将张郃步了王双的后尘,在追击撤退的蜀军过程中战死。

第五次北伐《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相持百余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

《晋书.宣帝本纪》二年,亮又率众十余万出斜谷,垒于郿之渭水南原。......与之对垒百余日,会亮病卒,诸将烧营遁走。

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五十三岁的诸葛亮开启了自己的最后一次北伐,从汉中直出斜谷道杀入关中平原。得到消息的司马懿随即兵发长安,与宿敌在郿县渭水南岸的五丈原形成了对峙。

诸葛亮利在速战,无奈司马懿坚壁清野,按甲不出。史书上并没有记载武侯火烧司马三父子的情节,或许是有而史书碍于政治压力没有记载,被口口相传下来;或许是罗贯中凭空捏造,用于突出武侯神机妙算。不管中间的过程如何,最终的结果还是一样的,出师未捷身先死,一袭秋风五丈原,三国时代最为璀璨的一颗将星就此陨落。

除去一次被动的汉中防御战(其实根本没打起来),一次向西攻占武都、阴平。四次向北进攻都谈不上成功,只有第一次稍有斩获,但很快就由于军事上的失利得而复失。总的来说,四次北伐离他的最终目标都非常的遥远,一方面是蜀汉和曹魏军事实力上的悬殊,另一方面是诸葛亮在用兵打仗上的造诣远不如他治国的造诣高明,或者说是有点名过其实。

诸葛亮到底几出祁山?史书告诉我们肯定不是六次

诸葛亮六出祁山这种说法出自于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的成名作《三国演义》。这本畅销了几百年的章回体小说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影响力远远超过了作为正史流传千古的《三国志》,以至于很多人将《三国演义》和《三国志》都混为一谈。

《三国演义》第一二零回:“孔明六出祁山前,愿以只手将天补;何期历数到此终,长星半夜落山坞!

具有戏剧色彩的《三国演义》肯定是没有作为正史的《三国志》严谨的。作者本着较真的精神在这里很负责任的告诉大家,诸葛亮根本就没有六出祁山。

根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在蜀汉建兴六年(公元228年)第一次挥师北伐至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星落五丈原七年间,总共与曹魏进行了六场大的战役。在这六场战役中蜀汉主动出击五次,在汉中防御曹魏的进攻一次,而由武都向祁山进军的则只有两次。

第一次北伐《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长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邰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邰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张邰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

《三国志.魏书.明帝本纪》蜀大将诸葛亮寇边,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吏民叛应亮。遣大将军曹真都督关右,并进兵。右将军张合击亮于街亭,大破之。亮败走,三郡平。丁未,行幸长安。

《三国志.魏书.曹真传》诸葛亮围祁山,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反应亮。帝遣真督诸军军郿,遣张合击亮将马谡,大破之。安定民杨条等略吏民保月支城,真进军围之条谓其众曰:“大将军自来,吾愿早降耳。”遂自缚出,三郡皆平。

《晋书.宣帝本纪》帝乃潜军进讨。......乃倍道兼行,八日到其城下。......上庸城三面阻水,达于城外为木栅以自固。帝渡水,破其栅,直造城下。八道攻之,旬有六日,达甥邓贤、将李辅等开门出降。斩达,传首京师。俘获万余人,振旅还于宛。

蜀汉建兴五年(公元227年),平定南中叛乱已经两年的蜀汉丞相诸葛亮率军进驻汉中,屯驻于沔阳。在军中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前出师表》后,于建兴六年(公元228年)主动向实力远胜于自己的曹魏发起了进攻,同时不断拉拢驻守在上庸的魏建武将军孟达。

刚开始的军事行动进行得非常的顺利,做为疑兵的赵云军成功地将魏大将军曹真统帅的魏军主力吸引在了靠近斜谷道的郿县附近。诸葛亮带领着主力军团从武都直扑祁山,很快拿下了天水、南安、安定三郡。

坐上皇位刚刚两年魏帝曹睿赶忙命令司马懿统领荆州军从宛城进攻上庸孟达,自己前往长安,都督大将军曹真统领的雍凉军与诸葛亮交战。

诸葛亮面对的着来势汹汹的魏军前锋张郃、郭淮,走下了自己人生中最错的那一步棋,派出了没有领兵经验的马谡进驻街亭迎敌,结果被打得大败。与此同时,司马懿以极快的行军速度打了孟达一个措手不及,成功拿下了上庸,对汉中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行事谨慎的诸葛亮在前锋失利、腹心受敌的情况下选择撤回汉中,三郡得而复失,第一次北伐失败,为期不到三个月。(P.s.图片是使用西晋州域图进行修改的,所以上面的州域信息请忽略。)

第二次北伐《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建兴六年冬,亮复出散关,围陈仓,曹真拒之,亮粮尽而还。魏将军王双率骑追亮,亮与战,破之,斩双。

《三国志.魏书.明帝本纪》十二月,诸葛亮围陈仓,曹真遣将军费曜等拒之。

蜀汉建兴六年(公元228年)冬季,诸葛亮再次率军北伐。这一次他没有选择西出祁山夺取陇西,而是打算直接从陈仓道越过秦岭出散关突入关中平原。但在陈仓遭到了曹魏名将郝昭的强力阻击,蜀汉大军被困在陈仓城下二十几日,进退不得。诸葛亮眼见坚城难下,敌人援兵又要赶到,粮草也不能支撑太久,再次退入了汉中,并在撤退途中击溃了前来追击的魏军,斩杀了曹魏名将王双。

第三次北伐《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建兴七年,亮遣陈式攻武都、阴平。魏雍州剌史郭淮率众欲击式,亮自出至建威,淮退还,遂平二郡。

蜀汉建兴七年(公元229年),鉴于连续两次向关中进攻都以失败告终,诸葛亮改变了策略,转而进攻汉中西面被曹魏控制的武都、阴平二郡。蜀中大将陈式作为先锋直取武都,得到消息魏雍州剌史郭淮带领雍凉军从祁山南下救援二郡,但被诸葛亮率领的蜀军主力挡在了武都西北的建威。

《晋书.地理志》武都郡汉置。统县五,户三千。阴平郡泰始中置。统县二,户三千。

这场战役的最终结果是郭淮率军退回了陇西,武都、阴平二郡进入了蜀汉的版图。根据《晋书》记载的平吴后(公元280年)各个州郡的户口数可以看出,武都、阴平二郡的人口极少,按一户六人计算的话,两郡相加也不过四万人口,而公元229年这两个地区的人口应该更低。所以,这次战役虽然取胜,但蜀汉得到的人口是十分有限的。

汉中防御战《三国志.魏书.曹真传》真以八月发长安,从子午道南入。司马宣王溯汉水,当会南郑。诸军或从斜谷道,或从武威入。会大霖雨三十余日,或栈道断绝,诏真还军。

《三国志.蜀书.后主传》建兴八年秋,魏使司马懿由西城,张合由子午,曹真由斜谷,欲攻汉中。丞相亮待之于城固、赤坂,大雨道绝,真等皆还。

《晋书.宣帝本纪》帝自西城斫山开道,水陆并进,溯沔而上,至于朐,拔其新丰县。军次丹口,遇雨,班师。

蜀汉建兴八年(公元230年)秋,魏帝曹睿下令征蜀,雍凉军兵分数路越过秦岭,荆州军沿汉水逆流而上,向汉中进攻。诸葛亮在汉中沿线布防,以逸待劳,一场决定两国命运的大战一触即发。

可是老天爷给大家开了个玩笑,一场持续一个月的豪雨将曹魏的部队困在了秦岭狭长泥泞的道路上,盔甲兵器生锈,栈道坍塌。魏帝赶忙下了道圣旨,魏军连蜀军的影子都没看到就匆匆撤退了。

第四次北伐《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建兴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邰交战,射杀邰。

《三国志.魏书.张郃传》诸葛亮复出祁山,诏合督诸将西至略阳,亮还保祁山,合追至木门,与亮军交战,飞矢中合右膝,薨,谥曰壮侯。

《晋书.宣帝本纪》明年,诸葛亮寇天水,围将军贾嗣、魏平于祁山。......进次汉阳,与亮相遇,帝列阵以待之。使将牛金轻骑饵之,兵才接而亮退,追至祁山。亮屯卤城,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帝攻拔其围,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

蜀汉建兴九年(公元231年),诸葛亮再次经武都进攻祁山。魏帝命司马懿率军迎敌,双方在祁山对峙,互有胜负。由于蜀军后方粮草供应不力,诸葛亮不得以再次撤军,一代名将张郃步了王双的后尘,在追击撤退的蜀军过程中战死。

第五次北伐《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相持百余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

《晋书.宣帝本纪》二年,亮又率众十余万出斜谷,垒于郿之渭水南原。......与之对垒百余日,会亮病卒,诸将烧营遁走。

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五十三岁的诸葛亮开启了自己的最后一次北伐,从汉中直出斜谷道杀入关中平原。得到消息的司马懿随即兵发长安,与宿敌在郿县渭水南岸的五丈原形成了对峙。

诸葛亮利在速战,无奈司马懿坚壁清野,按甲不出。史书上并没有记载武侯火烧司马三父子的情节,或许是有而史书碍于政治压力没有记载,被口口相传下来;或许是罗贯中凭空捏造,用于突出武侯神机妙算。不管中间的过程如何,最终的结果还是一样的,出师未捷身先死,一袭秋风五丈原,三国时代最为璀璨的一颗将星就此陨落。

除去一次被动的汉中防御战(其实根本没打起来),一次向西攻占武都、阴平。四次向北进攻都谈不上成功,只有第一次稍有斩获,但很快就由于军事上的失利得而复失。总的来说,四次北伐离他的最终目标都非常的遥远,一方面是蜀汉和曹魏军事实力上的悬殊,另一方面是诸葛亮在用兵打仗上的造诣远不如他治国的造诣高明,或者说是有点名过其实。

诸葛亮一生六出祁山,北上伐魏;为何司马懿却始终不愿南下伐蜀

魏国人口及国力远胜于蜀国,拖得起

在魏、蜀、吴三国中,曹魏始终都是最强的,而蜀汉的实力长期垫底,人口始终不过百万。魏国经过曹氏父子数十年经营,已经基本统一了北方的广大地区,拥有900万人口。而东吴北有长江天险,夺回荆州以后西有三峡险关,再凭借将近300万的人口,自保之力绰绰有余

而蜀汉在关羽大意失荆州之后,损失了将近一半的土地和人口。随后,刘备不听赵云、诸葛亮等人的劝阻,执意动用全国兵力伐吴,结果在夷陵大战中被陆逊火烧连营,损兵折将,元气大丧。

蜀道艰险既不利于北伐,更不利于南征

蜀汉丢失荆州后,固然失去了从益州汉中和荆州即西南和正南两个方向攻击曹魏的有利地形,再也无法实施派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的战略图谋。可相应的,也杜绝了曹魏从荆州进攻的可能,除非先和东吴血拼一场。

诸葛亮历次北伐基本都要从汉中盆地发动,那里虽然是攻打曹魏最近的基地,但从那里出发经斜谷道的后勤补给线仍然长达470里,基本都是崇山峻岭。相应的,如果司马懿要南征蜀汉,也必须经过这470里险峻山道。如果直接进攻成都平原,道路将更加险塞,而且以诸葛亮之能,也不会给人偷渡阴平的机会。

魏明帝曹叡远比蜀后主刘禅英明,清楚伐蜀必败

公元234年,诸葛亮率领蜀军主力十万,第六次兵出祁山,因为年事已高的诸葛亮预感这是自己最后一次北伐,所以出征前经过了充足的准备,整整3年的时间都在养精蓄锐,囤积粮草,所以兵锋锐不可当,老对手司马懿不得不下令各部死守,绝不出战。

面对诸葛亮反复挑战,特别是派人送来了女人的头巾服饰后,魏军诸将怒不可遏,纷纷请战。无奈之下,司马懿假意上表请战。而魏明帝曹叡也知道诸葛亮此次孤注一掷的可怕,立即降诏:“但坚壁拒守以挫其锋”(《三国志魏书明帝纪》),同时特意派了卫尉辛毗前来监军,杜绝众将私自出战。

果然,两军相持百余日,一直到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

诸葛亮“六出祁山”的祁山在什么地方?

祁山位于甘肃礼县,山川秀美,境内名胜古迹多处。礼县为秦人的发祥地,秦早期都邑西犬丘(西垂),就在县东永兴一带。陇南名胜_祁山,为著名的三国古战场,蜀汉丞相诸葛亮“六出祁山”,在此屯兵,北伐中原。“祁山”经过近年的维修扩建,以崭新的面貌接待中外游客旅游观光。古卤城——盐官,曾为西北的骡马集散地,西汉时此地盛产水盐,诗圣杜甫著有“卤中草木白,青者官盐烟”的盐井诗。位于县城南郊的“赵世延家庙碑”,建于元至元三年(1337),翰林学士承旨程钜夫撰文,赵孟頫奉敕书丹。赵孟頫是元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世称“赵体”。碑刻为他晚年作品,书体用笔圆润,骨力内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该碑刻为稀世之珍品。县西南石桥乡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高寺头、石沟坪仰韶文化遗址二处,该乡斩龙村为五代诗人王仁裕故里,还有三国姜维大战铁笼山古战场遗址等。

人们对诸葛亮六出祁山的了解,更多的来自于《三国演义》。根据《三国演义》描述,诸葛亮七擒孟获之后,平定了南方,凯旋而归,喘息未定,即又计划北伐。只因有司马懿为魏国骠骑大将军,镇守西凉,是诸葛亮的心腹之患。诸葛亮用离间计,使曹睿把司马懿贬为庶民,诸葛亮即上书请求北伐。

然而,要历史地看待六出祁山和诸葛亮本人,《三国志》应该是最具说服力的:实际上诸葛在五次北伐中至少有两次没去祁山。其实,诸葛亮出兵祁山多少次并不重要,因为这只是诸葛亮晚年北伐战略思想的代称,重要的是祁山在北伐中的战略地位。

祁山在当时的地理位置真的很重要吗?回答是肯定的。祁山位于甘肃礼县东侧,绵延约25公里。境内重峦叠嶂,被誉为“九州”之名阻,加之又在蜀陇过渡地带,自然就成为三国时魏蜀必争之地了。

祁山堡遗址。在礼县祁山乡政府以南的西汉水河床中部,矗立着一座外形酷似战舰的孤山,这便是闻名遐迩的祁山堡。史料记载,三国时期,祁山堡四面如削,城墙坚固,只有一个城门能进出,易守难攻,可能是诸葛亮的军事指挥部所在地。西晋伊始,垒上即建,供奉有诸葛亮之塑像。几经修缮,其建筑规模越来越大。如今祠内香火旺盛,慕名旅游者络绎不绝。

观阵堡遗址。观阵堡也是保存较为完好的一处古战场遗址,该遗址位于祁山堡南侧约两公里的一座山头上,居高临下,山势险峻。山顶四周为坚固的土城墙。向着祁山堡的的一方有三个特别加固的了望口。了望口内两侧各能蹲下三四个人,便于轮流站岗和躲避堡外弓箭的袭击。据考证,观阵堡长约100米,宽约50米,可能为部队营地。

点将台遗址。点将台遗址在祁山东北方约1公里的一个山丘上,是用土一层一层筑起的一个圆台。我们现在还能看到残留的一些三国时期的瓦当。站在高台,平川尽收眼底,我们依然能感受到诸葛亮当年点兵点将、挥旗调遣三军的雄风。

九谷堆遗址。九谷堆是最有传奇性的。当地人说,蜀军北伐时遇到的最大一个问题就是粮草问题。由于自古蜀道难且路途远,粮草紧缺导致无法打持久战。魏将司马懿深知蜀军的这一点,便部署重兵围住蜀军,迫使蜀军缺少粮草不战自溃。在此情形下,诸葛亮暗暗在祁山至罗堡十多里的平川里垒起了9个土堆,上面覆盖上粮食,然后有意让司马懿知道,司马懿不知中计,以为蜀军粮草甚丰,便撤兵了。解围后的蜀军立刻补充了粮草,战事出现了转机。九谷堆由于风蚀雨淋加之农垦开挖,现在只能看到两处还有土堆的样子,其余的都不明显了。

除这些遗址外,祁山周围还有当时圈养战马的圈马沟遗址和驻扎军队的藏兵湾等遗址。

据当地人说,这一带人经常会在田间地头发现锈迹斑斑的箭头、矛、戟等兵器,而且当地博物馆里也存有不少,可以想像当年军队的浩大和战争的残酷。

诸葛亮六出祁山:兵家必争之地的祁山,有多重要

《三国演义》当中,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曹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真实历史中,诸葛亮五次北伐曹魏,其中两次走祁山道。虽然真实历史的诸葛亮两出祁山和《三国演义》中六出祁山相差较大,但祁山早已成为诸葛亮北伐的“地理象征”,以及三国时期的魏国和蜀汉两国的兵家必争之地。

祁山到底有多重要,以至于成为三国时期曹魏和蜀汉两国的兵家必争之地呢?

上图_ 三国鼎立

第一,从地图上看,祁山地处蜀陇咽喉,控制攻守要冲,是蜀汉军队北伐必须经过的地方。

一旦拿下祁山,进而拿下天水,汉军就能卡断魏国陇西地区(今天甘肃西部地区)和中原地区之间的联系。

祁山位于甘肃省陇南市礼县东部,西起大堡子山,东到盐官镇,绵延50华里。控制蜀陇咽喉,地理位置极其险要。

观察三国地图就会发现,今天的曹魏和蜀汉的边界地区——汉中、陇南等地的形势用犬牙交错来形容都不为过。在当时,蜀汉控制了汉中和武都郡,祁山这个地方成为蜀汉和曹魏争夺的要点。刚开始,曹魏军队驻守祁山防御蜀汉,但汉军的第一次北伐就一举拿下了祁山。此后,祁山几度易手。

上图_ 标注处为 祁山 位置所在

汉军占领祁山的意义在哪里呢?蜀汉军队沿着祁山向北进攻,就能抵达今天的甘肃天水,而甘肃往西的陇西地区就有著名的山丹军马场。出祁山往北拿下了天水,卡断今天甘肃地区和曹魏统治的中原地区之间的联系,再向西进攻拿下山丹军马场,蜀汉军队就能获得战马,组建骑兵,而曹魏军队因为失去山丹军马场而失去维持骑兵战斗力的“基本盘”。

蜀汉军队一旦得到战马,就很有可能沿着甘肃河西走廊-天水-宝鸡-长安这条道路,直捣长安,复兴汉室。对于曹魏而言,一旦祁山失守,曹魏中原地区和陇西地区的联系就会被卡断,蜀军占据祁山和天水,犹如一把匕首直接插入关中。所以,曹魏必须死守祁山,即便祁山失守也要夺回祁山,这使得祁山成为了三国时期的著名“军事地名”。

所以,祁山这个地方掌握在蜀汉的手中,就成为蜀汉军队打击曹魏西部天水-陇西-山丹军马场地区的重要通道,诸葛亮多次北伐,祁山及其山下的祁山道就成为蜀汉军队北伐的重要通道。当然,祁山也成为汉军和魏军交战的重要地区。

上图_ 诸葛亮北伐线路图

第二,祁山对于蜀军北伐的后勤保障起到了巨大的帮助作用。

古代的后勤运输,最方便的办法就是漕运。一条船运输的粮草,其效率相当于古代的几十辆军车,高效便捷。诸葛孔明用兵的特点就喜欢走水路。有了水路,汉军长距离作战的后勤就能跟得上来。

今天的天水东南部地区有一座齐寿山,西汉水发源于此。西汉水最终和同嘉陵江合流。而嘉陵江的发源地刚好处在凤县代王山地区,最终和西汉水合为一条河流。

上图_ 西汉水、嘉陵江、汉水

西汉水和嘉陵江在略阳县合流,如果出于作战方便的考虑,蜀汉军队的物资通过船只,沿着嘉陵江水路直接抵达略阳县,就不用再经过汉中了。而祁山这边,恰好有嘉陵江等河流可以用,为蜀汉军队的作战提供有力的后勤支援。

所以,从后勤角度考虑,汉军北伐出祁山能提高其作战效率。当然,对于曹魏而言,拿下祁山就意味着卡断西汉水,卡断汉军北伐的后勤通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祁山的得失在后勤角度讲关乎汉军后勤的失败。

上图_ 祁山堡,位于陇南市礼县城东23公里的祁山镇

第三,祁山的祁山堡对诸葛亮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北伐前线作战基地。

在西汉水到祁山乡的平原地带上,耸立着一座土山,外形很像一座城堡。这个土山为祁山堡。

从军事地形学的角度看,汉军历经翻越秦岭的艰难险阻,克服重重困难从祁山堡这个堡垒隘口,进入平原地区,汉军作战的便利性将大大增加。如果汉军拿下了祁山堡,这个极其重要的军事堡垒,汉军就能在祁山堡修建作战工事,让祁山堡成为汉军进攻作战的重要前沿基地。时至今日,祁山堡附近还能找到诸葛亮的汉军在此修建的阵地堡垒遗址。

上图_ 秦岭四道: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

这个进攻基地的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理解:

首先,汉军能从祁山堡这个非常重要的作战基地出发,向北进攻天水。沿途地形很适合进攻,但不利于魏军防守。

其次,祁山堡距离西汉水就数百米距离。

如果汉军不用陆军,而用船只运载物资作战,汉军的船队可以通过祁山堡向西汉水上游进攻。三国后期的战斗中,曹魏普遍认为蜀汉国国力大衰,不可能派出大部队北伐。但负责陇西地区作战任务的邓艾就认为,蜀军名将姜维很可能会用船只运载将士,沿着祁山堡附近的西汉水进攻曹魏。祁山堡的水路优势对曹魏的震撼由此可见一斑。

最后,祁山堡靠近礼县,汉军向礼县进攻能直接威胁曹魏的南安郡。

拿下了祁山堡,汉军就等于打开了通向天水和陇西地区的钥匙。这个祁山堡,就成为整个祁山地区,进攻和防御作战重点中的重点。

上图_ 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

总而言之,大到整个祁山,西汉水,小到祁山堡,祁山这个地区成为了汉军和魏军争夺的要点地区。汉军拿下了祁山,汉军向北就能进攻天水,进而拿下河西地区和军马场,进攻关中。魏军守住了祁山,魏军就能抵挡汉军北伐的道路。而祁山附近西汉水,汉军北伐作战的后勤交通线。祁山的重要性就这样体现了出来。

祁山所在的礼县蕴藏了太多的三国文化。诸葛亮复兴汉室,兵出祁山北伐的大业虽然没能成功,但诸葛亮为了复国大业锲而不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值得我们后人永远敬仰。

作者:贞观 校正/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透过地理看历史•三国篇》 李不白 中华地图学社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诸葛亮那么聪明,为什么六出祁山全都失败,没有一次成功?

诸葛亮从出山辅佐刘备开始,就定下了光复汉室、收复中原的宏图大志,他的一生都在为这个目标而殚精竭虑,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都是在北伐的途中,可谓是真的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六出祁山后来也成为诸葛亮北伐的代称。

一出祁山是数次北伐中形势最好的一次,诸葛亮也十分有信心,在蜀中养兵练兵,准备了充足的粮草,出发前更是写下了千古名篇《前出师表》,在北伐过程中,形势一片大好,诸葛亮收货一连串的胜利,天水三郡不战而降,还将名将姜维收入麾下,在这种势不可挡的情形下,一个致命的失误却让整个战局被司马懿所控制,这个失误就是有名的马谡失街亭,虽然事后斩杀了亲如子的马谡以正军法,但对整个局势来说已于事无补,司马懿在空城前,既是对诸葛亮的成全,也是自保,两个对手以一攻一守之势,开始了数年的对峙。

诸葛亮低估了司马懿的不要脸,准备多年后,他写下《后出师表》再次北伐,却被司马懿抓住了粮草不济的命门。司马懿拒不出战,过足了缩头乌龟的瘾,却也因此不费一兵一卒而屈诸葛亮之兵,诸葛亮只能大骂几声司马老贼,悻悻退回蜀中。之后的三出祁山中蜀军虽占优势,诸葛亮积劳成疾的身体却越发不济,加上张苞战死的噩耗,诸葛亮不得已再次退去。之后的四出祁山,同样收获了战场上的节节胜利,却架不住司马老贼使了一招反间计,让其爱妾柏灵筠从中运作,在后方战场上战胜了诸葛亮,迫于刘禅的压力,诸葛亮不得不班师回朝,此时刘禅早将背会的《出师表》忘得一干二净。

蜀汉本就只占据九州之一,连年征战早已无法在后勤上继续支撑,这也直接导致了第五次北伐的失败,诸葛亮和刘备的约定,强撑着进行了第六次北伐,却终究输给了天意,一生都在北伐路上的诸葛亮,终究不得不对现实和命运低头,他和司马懿在星空下神交的时候,司马懿说出了大实话,天意难违,否则得天下的,就应该是刘备曹操这样有大智慧大理想的人,天意也将吞噬他们二人中的一个。

谁也说不清诸葛亮执着一生,最终亡故五丈原,究竟值不值得。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