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肖 > 生肖兔

斗母宫(斗母宫在泰山什么位置)

时间:2024-01-16 04:51:02 作者:万物皆甜 来源:互联网

本文目录一览:

考古奥斯卡:遗址背后的隐匿故事

封面新闻记者 薛维睿

作为“中国考古界的奥斯卡奖”,从1900年开始,每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都格外受到关注。

“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日前结束,从新疆吉木乃通天洞到四川彭山江口沉银遗址,这次十大新发现填补了从史前洞到明代种种历史空白。入选名单中除了规模宏大、文物精美的遗迹,还有不少证实了历史中流传的故事。

雍正的皇家道观

大上清宫遗址是宗教考古的重大发现。

这个历史上的道教圣地在《水浒传》中曾被细致描绘过:

“献香台砌,彩霞光射碧琉璃;召将瑶坛,赤日影摇红玛瑙。早来门外祥云现,疑是天师送老君。”

清代画家关槐所绘《龙虎山鸟瞰图》

大上清宫位于江西鹰潭龙虎山,东汉和帝时期,第一代天师张道陵就开始在龙虎山结庐炼丹,建起了“天师草堂”;在宋代崇宁四年,宋徽宗将上清观迁址到此处。到了清朝二十六年,康熙提上“大上清宫”匾额,这个名字从此沿用至今。

可以看出,从宋始,上清观和皇室联系密切,逐渐成为掌管全国道教事务乃至地方宗教和民间祭祀的皇家道观。到了清雍正时期,这种密切关联因为一名叫娄近垣的道士发展到了顶峰。

娄近垣是松江娄县人,属清代正一派,是清代唯一能以符箓名世的道士。

雍正五年(1727),娄近垣随第55代天师张锡麟入京,奉命礼斗祈雨。他因为言谈举止不凡,颇受雍正皇帝器重。

大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白云观道士贾士芳为雍正治病,由于贾士芳喜欢大言有关妖妄之事,触忤雍正,被雍正按大逆罪处斩。但雍正的疾患也始终未安,于是雍正认为是贾士芳的“邪祟缠绕”,后来娄近垣设坛礼斗,以符水治之,雍正的病症逐渐好转。

至此以后,雍正对他格外照顾,恩典不断。他作为正一道的道士获得皇帝信任,在当时是非常引人注目的,在《重修龙虎山志序》中对他有这样的记录:

“能以修身却病之术裨益圣躬,祷斋坛,屡著诚效。世宗宪皇帝特加宠异,赐以真人封号,为元教主持。且因娄氏忠勤,推本所自,赐修龙虎山上清宫,发帑钜万,遣内大臣董视落成,赐之碑额以垂永久。”

按照这个说法,雍正不光赐他封号和殿宇,还为他重新修缮上清宫。在雍正的主持下,上清宫得以仿故宫建制,形成了两宫(上清宫、斗姆宫)十二殿二十四院的宏大规制,不仅在江南称为“第一大道观”,在全国也是首屈一指,相当于北京故宫的一半。

大上清宫航拍图

当然,也有说法认为,雍正也是顺势通过娄近垣规范了正一道的发展方向。无论如何,雍正时期对道教的发扬只是昙花一现。清初以来,皇帝普遍不信道,在政治上对道教严加限制;雍正之后,朝廷又重新打压道教,到清朝末年,上清宫早已不复当日荣光。

上清宫在之后开始了持续的衰败。太平天国运动期间,大上清宫因为清军与太平军的交战遭到破坏,但曾国藩在咸丰八年到大上清宫后,仍然感叹上清宫“极宏伟”。

直到1930年,几个乞丐于宫内生火取暖,不慎失火,大上清宫主体殿宇焚毁殆尽。新中国成立的时候,大上清宫仅剩门楼、午朝门、钟楼、下马亭、东隐院等建筑。1954到1956年,因为修建鹰厦铁路龙虎山段,大上清宫主体基址被彻底掩埋。

这次的大上清宫遗址,是经过近四年的考古发掘的成果,宋、元、明、清的地层全部被揭露出来,地层叠压关系非常明晰,遵照中轴线对称布局原则,大上清宫的主体建筑龙虎门、玉皇殿、后土殿、三清阁遗存依山势自南向北依次排列,与清代画家关槐所绘《龙虎山鸟瞰图》一一对应。

一座被封王封帝的圣山

宝马城金代长白山神庙则是近年发掘到的面积最大的金代建筑遗址之一。

长白山神庙遗址位于吉林省安图县二道镇西北4公里处的丘陵南坡。在通往遗址的路口,有座唐代大将刘仁轨骑宝马的雕塑,据传刘将军在东征时曾在这里获得一匹宝马,因此得名“宝马城遗址”。

从宝马城遗址远眺长白山

上世纪80年代,宝马城遗址被认为是渤海“朝贡道”上的一座驿站。不过,后续的考古推翻了这种说法,出土遗物以建筑构件为主,纹样精美,工艺精湛,瓦当均为兽面;而且宝马城整体特征与唐代驿站的建筑风格并不相同,反而和金上京刘秀屯大型建筑基址相似;另外,遗址外墙涂有朱红色,梁枋上绘有彩画的厅堂式砖墙结构,这种特点大多用于宋金时期宫殿、寺庙或礼仪性建筑。

宝马城遗址航拍图

这里的建筑和出土遗物的规格都很高,女真人为何要在遥远的长白山隔空修建这么一座殿堂?

根据《金史》记载,大定十二年(1172),金世宗曾效仿中原皇帝封泰山之举。

封祭神山的传统始于舜。根据《尚书·舜典》记载,“每洲之名山殊大者以谓其镇。”

在五岳名山中,后来的帝王尤其重视祭祀泰山,“天高不可及,于泰山之上立封禅而祭之,冀近神灵也。”

开元十二年(724),唐玄宗派大臣在泰山设立祭坛,封禅长白山,既为安一方之民,有体现唐御四方的格局。

《金史·志礼》记载,“长白山在兴王之地,礼合尊崇,议封爵,建庙宇”,大定十二年(1172),金世宗封长白山神为“兴国灵应王”,在长白山北面修建庙宇。大定十五年(1175)更是封册各种仪物,派遣官员前往祭奠。到明昌四年(1193),金章宗更再封长白山为“开天宏圣帝”。

从唐代的封公,到金代封王、封帝,帝王们将封祭长白山作为庇护的圣山。

富过崇祯的张献忠沉银

只有300多年的江口沉银遗址,是入围者中最年轻的一个。

江口因为地势险要,一直是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地,秦灭蜀时,蜀王开明氏败灭在赐,岑彭伐公孙述遇刺发生在这里,而最为有名的是明末张献忠与南明总兵杨展激战在此。

江口沉银考古挖掘现场

民间一直流传着张献忠沉银江口的传说,童谣“石龙对石虎,金银万万五,谁人识得破,买到成都府”在彭山流传了数百年。

明代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反明起义后,于崇祯十七年(1644年)8月9日占领成都,建立大西国,改元大顺。

张献忠攻下武昌后,“尽取王宫金银上百万,载车数百辆”;在四川掠取各州郡的富商大贾,少则数千两黄金,多则上万两黄金。有清史研究专家认为,崇祯皇帝和张献忠相比也只能算是“小户”。

1646年,张献忠带上大部分金银财宝,从成都启程沿锦江南下。然而,在彭山区江口境内时,张献忠部却遭到明将杨展部队伏击,张献忠部损失惨重,随军装载的从各处掠夺来的大量金银珠宝与舟船一同沉江。

长沙府天启元年伍拾两金锭

明清两代的一些史料中也有记载。

南明建昌卫掌印都司俞忠良在《流贼张献忠祸蜀记》中写道:“献忠离成都,率贼营男妇百余万操舟数千蔽岷江而下……官兵枪铳弩矢百道俱发,贼舟多焚,所掠金玉珠宝及银鞘数千万,悉沉江底”。《彭山县志》也记录,“明季杨展率兵拒张献忠,焚贼舟数百,珠宝金银悉沉水底。”

从上世纪50年始,江口沉银遗址就陆续有文物出水。上世纪50-90年代,岷江河滩上偶尔发现被水冲刷出的零星文物。

2017年4月,江口沉银遗址水下考古首期收官,发掘面积约1万平方米,出水文物3万余件。

这些文物基本上可以证明,该遗址极有可能为文献中记载的张献忠船队被伏击的地点,证实了“张献忠江口沉银”的传说。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泰山斗母宫

斗母宫,古称龙泉观(因东临龙泉峰,又有龙泉水绕宫流经此得名),又名妙香院、斗姥宫,位于泰山登山盘道东侧,南距万仙楼一公里。斗母宫主祀斗姆,原为道教庙观,清康熙初年改为佛教的尼姑主持。

斗母宫的创建年代无考,明弘治年代的《泰安州志》中尚无记载,说明其创建不可能早于弘治时期。后历代多有重修和扩建。明正德七年(1512)曾大规模的重修,“创焚拜庭台于前,东西两廊森列,后有玉皇行祠,前有大中二门”;“磩地以砖,砻阶以石,缭以垣墙,树以松柏,列钟鼓楼于左右。”清《泰山道里记》载:“嘉靖二十一年(1542)德藩重建。”清康熙十二年(1673),重修斗姆正殿,并建观音殿、崇台、白衣殿等。清乾隆十四年(1749)重修时建听泉山房,乾隆五十三年(1788)建钟鼓楼。后代时有重修。现存建筑虽于1959年及1982年进行了两次大的重修,但其格局和形制仍保持了清代的面貌。

斗母宫分为南、中、北三个院落。中院是斗母宫的主院,由西山门、正殿、东配殿和钟鼓楼、南穿堂组成;南院由南山门、寄云楼、禅房组成;北院由观音堂、西配殿、殿听泉山房、龙泉亭、禅房组成。

中院西向登山盘道辟西山门,西山门为四角砌砖柱,中立木柱,五檩五梁架,筒瓦卷棚悬山顶,内外施垂珠和倒挂楣子,形似垂花门状,中间装木板门。钟鼓楼位于山门的南北两侧,楼为四柱方形,面阔、进深各4米,分上下两层:下层为石砌洞室,东向开一拱形门和一个透雕卐字形石窗,洞内顶施楞木4根,上铺木板;上层四木柱施普柏枋,枋上施斗拱,柱头科座斗交麻花头,每面平身科四个,一斗二升交单浮云拱;筒瓦卷棚歇山顶,四翼飞角,枋梁斗拱上均施墨线小点金彩绘;钟楼内有石制钟架,悬铁钟一口。

斗母殿为斗母宫的正殿,原祀先天斗姆大圣元君,现祀智上菩萨。殿3间,面阔10米,进深8米,通高8.2米,建在高0.7米的台基上,为五柱七架梁十檩前后廊式;檐柱下施鼓形柱础,内柱八棱形柱础,老檩柱下施覆盆式柱础;五脊硬山顶,檐下用莲花盆形支托,其上半部浮雕花卉人物图案,上覆绿色琉璃瓦。东配殿3间,面阔9.92米,进深8.8米,通高7.2米,四柱七架梁十檩前后廊式,灰瓦五脊硬山顶。殿后临溪向东拓出一廊,五檩五架梁卷棚悬山顶。南穿堂3间,面阔8.05米,进深5.25米,通高5.7米,七檩七架梁仰瓦灰梗五脊硬山顶。过南穿堂可到南院的角门,过角门可至斗母宫的南院。

南院的南山门,又名蕴亭,3间,面阔6.59米,进深5米,通高3.15米,六檩五架梁,仰瓦五脊硬山顶;檩枋额等施墨线小点金彩绘。寄云楼位于南院的东部,分为上下两层:下层由条石筑成,为半地下室式;上层为砖木结构,5间,面阔18.3米,进深4.2米,通高7.9米,四柱十三檩十一架梁,四周环廊式卷棚歇山顶,廊外砌十字孔砖花墙。楼的西面正、次间各装四扉隔扇门,东面每间各开一拱形窗;檩枋、阑额、雀替等均施墨线小点金彩绘。

经中院正殿与配殿间的垂花门可进入斗母宫的北院。北院有观音堂3间,面阔10.3米,进深8.2米,通高8.5米,五柱十檩七架梁前后廊式,筒瓦五脊硬山顶,一门两窗,檩枋额上施墨线小点金彩绘。

西配殿4间,面阔11.95米,进深5.7米,通高7米,三柱十檩七架梁前廊式,筒瓦五脊硬山顶。与西配殿相对应的建筑为听泉山房,3间,面阔9.4米,进深7.15米,通高7.5米,四柱十檩七架梁前后廊式,筒瓦五脊硬山顶;阑额、檐檩、垫板等饰墨线小点金彩绘;前后廊施双步包头梁;南北山墙各开一门通后廊两头。龙泉亭在听泉山房北,3间,面阔8.95米,进深4.57米,通高5.55米,石材建造,二柱六檩五架梁卷棚顶。后垂花门在后殿和西配殿之间,面阔2.3米,进深3.6米,通高4.4米,二柱五檩五架梁门楼式,四角方形垂珠。禅房在后垂花门内,有西屋1间,正房6间。

斗母宫,是泰山现存较大的一处古建筑群,西近盘道,东临中溪,因山就势而建,既主题突出,又布局灵活,具有较强的古建筑艺术价值。与此同时,该庙观置于泉鸣幽谷之处,乃是品茗赏月、听泉观瀑的佳境。

神仙中地位最高的宝妈——斗姆元君:她生了两位天帝和北斗七星君

在中国的神仙体系中,说到地位尊贵的女神,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女娲娘娘,第二个想到的就是王母娘娘,这两位女神应该是中国神仙体系中最超然的女神,地位远高于其祂女神仙,其实还有一位女神仙地位与女娲和王母娘娘地位差别不大,但很少被广大人们所知,而这位女神绝对是所有女神仙中地位排名第三的存在,那就是斗姆元君。

斗姆元君是一位非常特殊的女神祇,简称“斗姆”,又称先天道姥、圆明道姥、北阴乾元大梵紫光圣母等。为什么说斗姆元君是一位特殊的女神呢?

一是身份特殊,是整个神仙中最厉害的“宝妈”,因为她一共生了9个孩子,其中长子为天皇大帝(即四御之一勾陈上宫天皇大帝),次子为紫微大帝(四御之一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其余七二子分别为贪狼、巨门、禄存、文曲、廉贞、武曲、破军,就是我们常说的北斗七星君。

二是地位特殊,斗姆元君是众星之母,也是所有星君、星神之首,比如我们常说二十八星宿、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北斗七星、南斗六星等等所有星神都归斗姆元君管

三是长相特殊,斗姆元君额头上长着三只眼睛,肩膀上有四个头,八只胳膊分别拿着各种法器,为三目四首八臂形象的女神,这种造型在佛教中常见,但在道教神仙中是非常罕见的。

一、斗姆元君的来源

斗姆的信仰源于古人的星宿崇拜,真正成型于宋朝,很多人认为斗姆的原型是佛教的摩利支天,因为斗姆三目四首八臂的形象,完全就是佛教神灵的形象,而摩利支天原本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印度婆罗门教神明, 后来被佛教吸收,变为佛教二十诸天之一的摩利支天,也是一位女性神,形象为三头八臂,每头各有三目,名字的意思是“阳焰”。后随佛教的在中国的传播而影响到民间信仰,与道教的北斗信仰结合。所以斗姆元君是佛道融合的结果。

道教将斗姆纳入信仰后,著有专门的天神传记叙述斗姆元君的来历,其中以《北斗本生经》、《灵宝领教济度金书》的故事为主:太上元始天尊日以先天阳炁化生玉皇大帝,夜以先天阴炁化生斗姆元君。斗姆于龙汉年间,托化于西竺国中,为周御国王之后妃,号“紫光夫人”。常行仁慈,救拔众苦,曾殷勤供养元始天尊,愿生圣子利益众生。

元始天尊满其所愿,一天斗姥在玉池中沐浴,忽见元始神像放大光明,遍照华池。池中化生九朵金色莲苞,经过七日七夜,玉池中光明愈来愈炽盛,光芒上腾九华天中,化成九所大宝楼阁。紫光夫人忽有所感,于是生下九子,长子为天皇大帝,次子为紫微大帝、其余七子为贪狼、巨门、禄存、文曲、廉贞、武曲、破军北斗七星,统称为北斗九皇大帝。农历九月初九日是斗姥元君圣诞,九月初一至初九,是九皇大帝圣诞。

关于龙汉年间,在道教中,就是天地五劫之一的时间,所谓“五劫”就是以龙汉—延康—赤明—开皇—上皇为主的五劫,元始天尊在这五劫的每次世界崩坏重建之时,向生灵授以秘道,被称为开劫度人,元始天尊于龙汉时期,出法度人,百姓人人长寿,幸福美满,然后等元始天尊走了,世界秩序开始崩塌,最终天地毁灭,而每一劫就是41亿年。

二、封神演义中金灵圣母的原型就是斗姆元君

明朝的神魔小说《封神演义》中以道教神仙体系为蓝本进行创作,大部分的神仙都有根源,其中通天教主的弟子之一的金灵圣母的原型就是斗姆元君。

《封神演义》中,金灵圣母是通天教主四大亲传弟子之一,可以说是通天教主门下仅次于大师兄多宝道人的厉害角色,为女仙之首,拥有法宝龙虎如意、四象塔、七香车、飞金剑等,其道行远高于阐教著名的“十二金仙”。金灵圣母的徒弟也是非常厉害,一个是商朝的太师闻仲,一个是蓬莱岛一气仙余元。闻仲在跟着金灵圣母学艺五十年,是殷商的顶梁柱,金灵圣母甚至预言闻仲,“你一生逢不得‘绝’字”,后闻仲果真死于绝龙岭。而一气仙余元,一把化血神刀伤了哪吒和雷震子,被姜子牙抓了之后凭借金刚之躯竟然无法被杀死,最终还是陆压道人出手,用斩仙飞刀才杀死余元。

而金灵圣母更是战绩辉煌:在万仙阵中打死瑶池金母的女儿龙吉公主与截教叛徒洪锦,惹得文殊广法天尊(后来的文殊菩萨)、普贤真人(普贤菩萨)与慈航道人(观音菩萨),三大士各骑青狮、白象、金吼围攻,“三大士面分蓝、红、白,或现三首六臂,或现八首六臂,或现三首八臂,浑身上下俱有金灯、白莲、宝珠、璎珞、华光护持”来大战金灵圣母,金灵圣母挥动龙虎玉如意,以一敌三根本不落下风,可见战力之强,可惜就是被在一旁观战的燃灯道人乘其不备,用定海珠偷袭,当场命丧阵中。

死后,金灵圣母被封为”坎宫斗姆“之神,为星宿之首,因为多宝道人被太上老君捉走,没死,所以金灵圣母应该就是所封的365路正神中法力最强的一位,星宿之首当之无愧。

当然《封神演义》只是小说,只是借鉴了道教的神祇为原型,可不能将金灵圣母当作道教的神灵来信仰。

三、斗姆元君的神通

斗姆元君作为星神之母,自然拥有许多大神通,可谓神威浩荡,法力无穷,《太上玄灵斗姆大圣元君本命延生心经》记载:

斗姆能阳能雨能变化,救灾救难救刀兵,祠嗣就生麒麟子,祈名金榜就题名;商贾者,利加增,祈求父母得长生,子孙的荣盛,夫妇福寿康宁,万邪自皈正,诸恶化为尘。

对百姓来说,家里供奉斗姆元君,敬畏的就是救济众生,度化苍生。最吸引眼球的是其为掌管生的女神,能安全胎育,即具有保胎的功能,俗称保胎圣母,所以,在民间各地道观中均有她的神像供奉。人们把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认定为斗姆元君的生辰,祭祀这位福生无量天尊。

关于斗姆元君显灵的故事:在明朝末年,兵部右侍郎两广军务总督熊文灿招安了曾经为海盗的郑芝龙(郑成功之父),郑芝龙被封为两广总兵,坐镇肇庆,建立了水师营。后郑芝龙奉命前往福建讨伐一个名为刘香的海盗。对战当天,刘香正要举刀交战,谁知海上波涛汹涌,天上云团滚滚,隐隐还有个神像站立其中。这时郑芝龙大喊:“我得助于斗姆元君,你看,斗姆元君来了!”瞬间郑芝龙的军队气势大增,顺利地打赢了这场大战,而刘香更是自刎于战中。后来熊文灿听说后便捐资十万,扩建重修水月宫,纪念斗姆元君。

斗姆元君的坐骑也是非常有趣,其所乘坐的为前面以七头小猪拖着的猪车,这“七猪”是北斗七星的化身。这也是为什么金灵圣母有“七香车”这件法宝的原因吧。

四、斗姆元君那些牛掰的儿子们

常言道“母凭子贵”在神仙世界中也体现出来,斗姆元君可能很多人不清楚,但是祂的九个儿子可以说是家喻户晓。

大儿子是四御之勾陈大帝,又称“天皇大帝”, 神职协助玉皇上帝执掌南北两极和天地人三才、统御万神,并主持人间兵革之事,故亦是武神和战神。

二儿子是四御之紫微大帝,辅佐玉皇上帝管理星界,统御万星,紫微星是位于上天的最中间永远不动,位置最高的星,故最为尊贵,是“众星之主,万象宗师”,因此对他极为尊崇,当成“帝星”,所以命宫主星是紫微的人就是帝王之相。紫微大帝执掌天经地纬,以率普天星斗,节制鬼神与雷霆。

后面七个儿子就是著名的“北斗七星君”,注意北斗七星是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七星组成的,其中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组成为斗身,古曰魁;玉衡、开阳、瑶光组成为斗柄,古曰杓。而七星对应的星君是:

●北斗第一阳明贪狼星君 (天枢)

●北斗第二巨门星君 (天璇)

●北斗第三真人禄存星君 (天玑)

●北斗第四玄冥文曲星君 (天权)

●北斗第五丹元廉贞星君 (玉衡)

●北斗第六北极武曲星君 (开阳)

●北斗第七天关破军星君 (摇光)

其中文曲星、武曲星是民间经常崇拜的文武之神。而北斗七星为司命神,考察活人和死人的功过善恶,掌管世间的生死福祸,所以民间多向北斗七星祈福避祸,驱除百邪。《三国演义》诸葛亮就是祈求北斗七星续命12年。

斗姆元君有这么厉害的九个儿子,可以说是神仙世界中的“第一宝妈”。

欢迎点赞评论关注!!!

深秀斗母宫 听泉品茗地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的《老残游记》,以一位走方郎中老残的游历为主线,开掘社会矛盾,其二集的内容主要以泰山为背景,主角是泰山斗姥宫尼姑逸云,林语堂也曾用英文译为《A Nun of Taishan》(《泰山的尼姑》)在西方流传。这里所说的斗姥宫,就是现在的泰山斗母宫,位于泰山登山要冲位置,在万仙楼北。

斗母宫

清·宋思仁

上方钟磬出云微,

斗母宫严静掩扉。

满涧松阴尘不到,

夜深风雨有龙归。

主祀斗母 正殿却坐东朝西

最泰安全媒体记者了解到,斗母宫创建年代无考,古时为泰山道观,明代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重修后更名为斗母宫,到了清康熙初年改为尼姑住持,成为尼姑庵。

斗母宫内有殿阁亭廊几十间,分别坐落在三进院落之中,布局疏密得宜,建筑深秀庄严。斗母宫一进院由南山门、天然池、蕴亭、南穿堂、配房、寄云楼组成,其中天然池为清光绪年间赵尔萃所建,后来在民间演变成了天然许愿池,池内有7朵莲花,代表富贵、平安、吉祥,还有五面铜锣,分别代表福、禄、寿、喜、财,不时有游客用硬币敲击铜锣祈福。

斗母宫主祀斗母娘娘,但斗母所在的大殿却与传统大殿坐北朝南的朝向不同,它坐东朝西,让人一度以为只是个配殿。据了解,斗母宫南侧的大门是后来方便游览修建,正门是斗母殿前朝西的钟鼓楼。宋思仁诗中的“扉”指的就是斗母宫的正门。据了解,斗母宫内供奉的神仙不少,佛家、道家都有。单是斗母殿内,除了斗母娘娘,还有玉皇大帝、破军星君、禄存星君、贪狼星君、文曲星君等,不时有香客前来叩拜。

现在游览斗母宫一般是从后来修建的南门进,原本的正门出。正门是斗母宫的山门,两侧有石狮蹲列,南北分列钟楼、鼓楼。此外,在正门两侧立有两只石狮子,北侧的石狮子脚踏金蟾,右边的石狮子脚踩绣球,两只石狮子身体都非常光滑,不时有游客前来摸一摸——不知何时起,民间又有了这么一个说法:“摸摸狮子头,一辈子不发愁;摸摸狮子腚,一辈子不生病。”

在斗母宫通往龙泉亭的拱形门内,一墙壁上有处碑刻,内容是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臨濟正宗比邱尼世系图》,这处碑刻内容记载了斗母宫内尼姑的谱系,左下角是斗母宫四至,东至东山头、西至西岭口、南至大石头、北至人祖殿,描述了斗母宫的范畴,这处石刻可以说是斗母宫的“族谱”和“地契”。

品茗观瀑 飞龙涧中龙飞舞

斗母宫不大,是少有的集佛道文化于一体的古建筑群,三进院落隐于树木之中,是泰山上最幽静的所在。林木掩映中的斗母宫别有一番风味,沿着盘道来到斗母宫,北看天门依然高挂,遥遥不可及;南望来路,一些低峰矮山却尽在脚下。斗母宫东有一亭子名为龙泉亭,坐在亭中,可以观赏东侧山涧内的三潭叠瀑,可以说是听泉、观瀑、品茗、赏景的胜地。

最泰安全媒体记者了解到,泰山由于地形高峻,河流短小流急,侵蚀力强,河道受断层控制,因此多跌水、瀑布。斗母宫东涧内的三潭叠瀑就是由3个小跌水组成,每级落差3米左右,潭瀑相连,颇具特色,因瀑流如龙飞舞,人们又称它为“飞龙涧”。据了解,三叠瀑布的形成与新构造运动的间歇性抬升、河流的侵蚀作用、岩石中发育的垂直节理有关。杭州西湖有个著名的景观三潭印月,三潭叠瀑也有着“小三潭印月”的美称,每当夜深人静之时,明月高悬,便会出现三潭印月的奇观。在三潭叠瀑北侧有一巨石,石头上写着三个大字“流水音”,这是袁世凯次子袁克文所题刻,描述的就是三潭叠瀑的美景。

当雨季到来,坐在龙泉亭内,沏上一壶泰山女儿茶,观赏中溪之水跌宕而下一咏三叹的美景。红墙碧瓦掩映在绿树之下,幽静的山谷满目翠绿,徜徉于溪水边,听叮咚的流水声和古刹传来的钟声,醉心涤虑,让人流连忘返。一如宋思仁诗中所说:“满涧松阴尘不到,夜深风雨有龙归”。

名有深意 卧龙槐“母子情深”

宋思仁诗中提到的“有龙归”中的“龙”,其实不仅指斗母宫东侧的飞龙涧,也暗指了斗母宫西山门外的卧龙槐。

卧龙槐为明代嘉靖年间所植,或被雷击倾倒,后干端着地生根。卧龙槐树龄约400余年,树高14米,枝下高1米,冠幅东西9米,南北18米余,树干平卧山坡,侧枝生根,根际盘曲,树冠仰起,婉如卧龙翘首,因此被称为卧龙槐。

卧龙槐有个美丽的传说故事。相传明朝嘉靖年间,一阵狂风把位于斗母宫门前的槐树刮倒在地,庙里的尼姑想把槐树卖掉,就联系了一个木匠,商定五吊钱卖掉槐树。住在这附近的一个叫刘长庚的村民生性忠厚善良,这天晚上他做了个梦,梦到一位老人对他说明天带着五吊钱去一趟斗母宫。第二天刘长庚醒来就带着钱去了斗母宫,正好看到尼姑在卖槐树,一问价格,刚好是五吊钱,便买下了这棵树。后来,刘长庚得了噎食病,怎么也治不好,有天他在斗母宫外遇上了一个卖野药的,说可以治好他的病,药金五吊钱,愈后付款。刘长庚拿了药便下山回家了,一副药下去,果然痊愈了,待刘长庚再次上山付药金时,却怎么也寻不着那卖药之人了。后来有人告诉刘长庚,卖药的人就是他当初花五吊钱保的那棵槐树仙。刘长庚感念槐树仙恩情,便用五吊钱请人在槐树上方的石头上刻了“卧龙槐”三个字。有了这块石牌,那槐树两头便长成了两棵槐树,枝叶茂盛,当初刮倒的树干躺在中间,像条卧龙一样。

此外,卧龙槐还有个名字叫母子槐。据说这母子槐当初只是一株普通的槐树,后来长出了侧根,生出了另一棵小树。小树长大后枝繁叶茂,老树却日渐枯萎。一日,小树发现老树上来了一窝乌鸦,老乌鸦日日叼食喂小乌鸦,小乌鸦羽毛丰满后又捕食喂给老乌鸦。小树受到了乌鸦反哺的启发,开始将自身的养料输送给老树,使得老树也焕发了新生,最终两棵树长成了母子槐,相互关照,度过了几百年光阴。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