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配对 > 血型配对

山高月小(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时间:2024-01-23 07:29:52 作者:误到人间 来源:互联网

本文目录一览:

子礼藏印~邓大川《山高月小》

印文:山高月小

边款:山高月小 邓大川刊

邓大川(1919~1982)别署邓达,达川。江苏无锡人。‘两邓‘之一,另一为邓散木

《锄》1284页

丰子恺,青山个个伸头看,看我庵中吃苦茶

丰子恺的漫画,多为人们日常生活情景,具有普遍的人情世故与动人情趣,极富雅俗共赏、曲高和众的艺术魅力。其形式介于国画与漫画之间,风格简洁朴素,隐含着出世的超然之意和入世的眷眷之心,是那种让人感动的平凡,或是令人落泪的辛酸,表现出一种“诗意”与中国“文人情怀”。起来品味丰子恺画中的茶趣,在茶画与茶语中感悟这曼妙人生吧!

1

青山个个伸头看,看我庵中吃苦茶

画题中的两句诗,取自明朝园信的《天目山居》一诗。全诗如下:

帘卷春风啼晓鸦,闲情无过是吾家。

青山个个伸头看,看我庵中吃苦茶。

画中人一定是个富有闲情逸致的隐士。他独居在这山间小屋中,吟吟诗,喝喝茶,望望山景,多么幽雅!面前一座座的山,在他看来好似一个个人伸着头在看,看他坐在庵中吃苦茶。他有群山为伴,并不觉得寂寞。

2

严霜烈日皆经过,次第春风到草庐

四口之家,不但随季节经历了寒冬与酷暑,还一起走过了人生的起伏。在这个柳条飘飞,鲜花盛开春季,在草庐前闲坐,沏一杯新茶,享受天伦之乐,也是人生的大快事了。

3

小桌呼朋三面做,留将一面与梅花

三位好友,小院闲坐,大家品茗闲话,且留一个位置与小院盛开的梅花,着实雅事。

4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出自苏轼《后赤壁赋》,如此雅趣,必是兴趣相投的好友,此情此景,于茶于酒都使得。

5

白云无事常来往,莫怪山人不送迎

画题中的两句诗,取自清朝巨超的《山居》一诗。全诗如下:

帘卷西风雨乍晴,闲凭小阁听流莺。

白云无事常来往,莫怪山僧不送迎。

如此之境,非茶莫属。

6

独树老夫家

茅庐一座,小院内一松,一兰,一壶,一杯,一老者,读书静坐,虽室陋,但也不觉陋矣。

7

愿松间明月长如此

画中诗出自初唐诗人宋之问的《下山歌》,全诗如下:

下嵩山兮多所思,携佳人兮步迟迟。

松间明月长如此,君再游兮复何时。

一株苍劲的古松树下,一轮秋月之下,一对夫妇悠悠然相对而坐,桌上一把茶壶,他们的孩子凭着曲折的回廊,一起欣赏着远山近水。在丰先生的茶画中,可见他的茶风澹泊,在茶里寓寄的是对平静生活的向往——愿松间明月长如此。

8

小灶灯前自煮茶

画中诗出自南宋大诗人、大词人陆游的《自法云归》,全诗如下:

落日疏林数点鸦,青山阙处是吾家。

归来何事添幽致,小灶灯前自煮茶。

坐在窗台前,将书置在一边,架起炉子,烧水煮茶。这个时候已经是悬灯夜半,加上手边的闲书,想来一不待客,二不邀友,只是兴之所至,茶知我心,从柴米油盐的琐碎中脱身出来,深夜无人,与茶为伴,此时茶是说话人,也是知己,人与茶再无秘密,茶水经过冲泡,一出茶香,主人的风雅也就呼之欲出。

9

春风来似未曾来

画中诗来自张在的《题青州兴龙寺老柏院》,全诗如下:

南邻北舍牡丹开,年少寻芳日几回。

唯有君家老柏树,春风来似不曾来。

春天来到,万象更新,百花齐放,充满一派生机盎然、繁花似锦的景象。携一生挚友,老柏树下品茗赏景,世间万物都随这大好春光,滋芽疯长,而喝茶人,此时也应是心淡如水,如这松柏一般对周遭的迎合视而不见,不以姿色取悦世俗。

10

好鸟枝头亦朋友

画中诗来自宋代诗人翁森的《四时读书乐》之一,全诗如下:

山光照槛水绕廊,舞雩归咏春风香。

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

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惟有读书好。

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

读书喝茶,此乃人生之乐事也!

11

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

窗外新月如钩,室内茶杯几只,人的一生,遇上过多少个一钩新月天如水的夜?人走了茶香和余温久久袅绕、依稀尚存。就在刚才,主人与客相谈甚欢,可能是良朋对酌,说尽傻话痴语;可能是海棠结社,行过酒令填了新词;可能是结队浪游,让哄笑惊起宿鸟,碎了花影。明知道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可人散后,竟还是会有几分落寞与怅然。人走茶凉,是一种自然规律,想明白了,就没有什么值得唏嘘的。君子之交淡若水,今夕人散后,夜凉如水,请珍重加衣!

来自月雅书画

唐诗中若干个夜半的片段

推荐:《红楼梦》人物中很难找出十分美满的人生,曹公寓意什么呢?

文/项苏农

【作者简介】项苏农,苏州市人,现在苏州从事律师工作。工作之余爱看闲书,出差之机常逛街市,间或有所感,书诗文自娱。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一)最早的夜半入诗

从渊源上来说,夜半一词入诗,始于先秦无名氏的《黄鹄歌》。该歌中有曰:“夜半悲鸣兮想其故雄。”说的是那夜半响起的悲惨鸣叫声啊,是早寡的黄鹄对已死雄鸟的思念啊。

一开始就出现在诗歌中的夜半,就紧紧的让人联想起死亡,真是一个不吉利的并列词组。

看看在唐朝人眼里的夜半,除了和死亡联系在一起外,还会和什么事情连接在一起?

(二)李商隐的“夜半”

晚唐诗人李商隐,用一首诗题就叫《夜半》的七绝诗,用白描勾勒的手法,直截了当的回答了他眼中的夜半场景:

三更三点万家眠,

露欲为霜月堕烟。

斗鼠上堂蝙蝠出,

玉琴时动倚窗弦。

已经是三更三点的夜半时分了,千家万户早已经入眠了,屋外的露气越来越深了,马上就要化为白霜了,霜气如烟如雾的弥漫开来了,月亮在浓浓的露雾中渐渐西沉了。屋子里的老鼠跑出来了,蝙蝠也飞出来了。只有毫无睡意倚窗而靠的我啊,一边看着这些夜行的小动物,一边时不时的拨弄一下琴弦。

奇怪的是李商隐将“夜半”的节点,确定在三更三点,而不是半夜二更半,这实在是有违于汉民族一夜分五更的认知。要说诗人不知道这个常识,也不是事实。

这里且不说他在七言律诗五言律诗中,都一再用到了“五更”这个表示时间的词组,就是在他其他所写的七言绝句中,也多次用到了“五更”两个字,如《初起》中就有“想像咸池日欲光,五更钟后更回肠。”还有《留赠畏之(其二)》中的“五更又欲向何处,骑马出门乌夜啼”,以及《赋得鸡》中的“可要五更惊晓梦,不辞风雪为阳乌”。

如此明显的不着调子,显然是故意而为,所以李商隐的诗有隐晦之病还是公允之论。

(三)宜春一个唐朝老人郑谷的“夜半”

其实,唐诗中的夜半,除了李商隐所说的有如烟的白霜,有如雾的寒露,有小动物老鼠蝙蝠,有倚窗而靠的文艺青年,同时还有许多很搞笑的事情:

这里有陪着李商隐半夜不睡觉的江西宜春人郑谷,这个江湖上人称郑都官的人,因为写了一首人人称好的《鹧鸪》诗,又被时人称为“郑鹧鸪”。这个已经放弃官位回到宜春的老人,总是在黄昏的枯坐时睡着,又总是在清静的夜半时醒来,寺庙里燃着菜油的长明灯依然是灯芯如豆,映衬在昏暗灯光前的芭蕉叶子依然是随风而动,倚立墙角的几株老梅依然是昨日的老态。“坐睡觉来清夜半,芭蕉影动道场灯。”(郑谷《短褐》)

顺带多说一句成语“一字之师”的由来。

话说这一年的这一天的这一晚,一位来自湖南自号衡岳沙门、法名叫做齐己的和尚,云游来到已经是皈依佛门的郑谷先生住处。因为一路上人家都在纷纷夸赞他,说他是和尚中写诗写的最好的一个,所以他很傲娇的向郑谷显摆了一首自己的得意之作《早梅》。

郑谷读后说,诗是好诗,韵是好韵。只不过既然诗题名为“早梅”,所以诗中写的“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的“数枝”,不如就改为“一枝”吧,这可以突出《早梅》中的一个早字。

齐己听后急忙追问,你有什么证据证明梅花是先开一枝,而不是同时开两枝、三枝的,或者是四、五枝一起开放的?

郑谷哈哈大笑:小子,早梅先开一枝,是老夫亲眼在夜半所见。

(四)这样的夜半,你能睡着吗?

李商隐还算是好的呢,至少在他的四周没有声音,屋子里的老鼠没有叫唤,蝙蝠也没有叫唤,你想睡觉只管睡,没有声音吵闹你。

但是有的人就不行了,想睡觉也睡不着。屋外铺满长松草的院子里,有一只子规鸟正蹲在树上,在这山高月小的夜半时分,发出一声连一声“快快布谷”的鸣叫。“庭前有个长松树,夜半子规来上啼。”(顾况《山中》)。

漫漫长夜的夜半时,什么样的鸟人鸟事都有。

有人在夜半吹笙的:“未知南陌谁家子,夜半吹笙入水楼。”(许浑《宿水閤》)。

有人在夜半的:“中酒朝眠日色高,弹棋夜半灯花落。”(岑参《与独孤渐道别长句兼呈严八侍御》)。

有人在夜半射箭的:“牙门大将有刘生,夜半射落欃枪星。”(刘禹锡《平齐行·其一》)。

有人夜半归家:“比邻钓叟无尘事,洒笠鸣蓑夜半归。”(陆龟蒙《春雨即事寄袭美》)

有人夜半相思:“夜半酒醒凭槛立,所思多在别离中。”(王涣《惆怅诗·其三》)。

有人夜半仰望星空观天象:“天晴杀气屯关右,夜半妖星照渭滨。”(温庭筠《过五丈原》)。

有人夜半醒来,将融化的红蜡烛看成了红珊瑚:“夜半醒来红蜡短,一枝寒泪作珊瑚。”(皮日休《春夕酒醒》)。

有人夜半是自己主动起来的,深怕明早上朝时迟到:“自问寒灯夜半起,何如暖被日高眠。”(白居易《早朝思退居》)。

有人夜半是被人强行扶起来的,喝酒喝的去上茅坑的力气也没有了:“黄昏饮散归来卧,夜半人扶强起行。”(白居易《饮后夜醒》)。

(五)最幸福的事情莫过于是听公鸡啼叫的声音

在雄鸡的鸣叫声中,定定心心的起床,从从容容的做事:

一遍鸡叫声中用五指梳梳满头有些稀疏的白发;

二遍鸡叫声中搞搞个人卫生吃吃南瓜山芋;

三遍鸡叫声中哼着“世界那么大我要去看看”的河南许昌小调,骑着快马迎着太阳跑向诗和远方。“夜半听鸡梳白发,天明走马入红尘。”(王建《从军后寄山中友人》)

最悲催的事情是叫小孩子夜半起来种田。

睡梦中被父亲叫醒的儿子,在他还没有发育长大的心中,此刻肯定有5000只草泥马在奔腾:难道我是充话费送的?他用手揉了揉眼睛说:“老爸,鸡还没叫呢,天还没亮呢,宝宝还想多睡一会儿呢。”

“你这个熊孩子,你半夜鸡叫看多了?还不赶快给老子起来?你看看老牛都比你起来的早。”

在父亲的一顿臭骂声中,小儿子只能乖乖的去田里,牵着牛的牛鼻子耕地了。“夜半呼儿趁晓耕,羸牛无力渐艰行。”(颜仁郁《农家》)。

(六)那些流传千古的“夜半”

在唐人描写的这么多有趣的诗中之夜半,不得不提三个诗句中的经典夜半。正因为令人难忘,所以才千古传诵:

一句是“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是张继《枫桥夜泊》中的一句诗,全诗是“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其实是一个不好好想睡觉的中年男人,在夜半时分的一声叹息。是啊,连客船都有直指姑苏城外寒山寺这一个目的地,但是我张继的目的地又在何方呢?

一句是“夜半无人私语时”。

该诗句出自于白居易的《长恨歌》,相关的诗句是:“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想知道长生殿里的当今皇上唐明皇和杨贵妃,在七月七日夜半时分说的悄悄体己话吗?白居易以全知全能的上天视角,在这里提前做了提示性的预告。

一句是“可怜夜半虚前席”。

这是李商隐的咏古诗《贾生》中的一句,全诗是“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尤其是作为全诗诗眼的一个虚字,绘声绘色出了汉文帝夜半召见贾谊时,所表现出的求贤若渴和礼贤下士,然而不耻下问谦恭有礼的皇帝,最为关心的却是虚无缥缈神秘莫测的鬼神之事。

对于鬼神之事,儒家向来是不以为然的。《论语·先进》中记载:“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什么意思呢?一言以蔽之,就是为政者要“敬鬼神而远之。”

想想也是,当一个国家的皇帝,开始将鬼神之事,作为夜半时分的紧急而首要的政务时,其心中最重视最关心的是什么事情,也就可以想见了。

当然啦,从中也可以看出,大唐朝确实有大气象。对皇帝的影射,在盛唐时是宽容的,对皇帝的不满,在晚唐时也是宽容的。白居易和李商隐就是两个例子,他们并没有因为诗涉皇帝而身陷囹圄或丢了性命,所以老夫忍不住在夜半披衣而起,在夜半的明月下草就此文。

(2017年11月23日于苏州)

相关阅读:

“初唐四杰”之冠王勃:监狱,是成就传奇的大学

假如李白李商隐相逢在大唐的红灯区(2)李白的情人是月亮

历史上的女人:大唐蜀地一姐——薛涛(下)

徐夤《梦断》诗赏析

徐夤,字昭梦,生卒年不详,莆田城郊延寿村人。唐代乾宁元年(894)进士。唐朝灭亡后,一度应聘为梁闽王王审知的掌书记,后归隐延寿溪。他长于辞赋,善于律诗,闻名遐迩。《四库全书》中,《徐正字诗赋》收录其诗、赋各一卷,诗作三百多首。《梦断》是其中一首。全诗如下:

梦断纱窗半夜雷,别君花落又花开。

渔阳路远书难寄,衡岳山高月不来。

玄燕有情穿绣户,灵龟无应祝金杯。

人生若得长相对,萤火生烟草化灰。

这是一首表达思妇情感的诗歌。在我国封建社会恋人或者夫妇离别是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无论是戍守边地,出征沙场,还是游学求官,商旅往来,都会造成妻离子散、有情人两地相思的情形。因此,描写恋人或夫妇念远怀人孤寂之心的诗歌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独树一帜,蔚为大观。徐夤的《梦断》是其中的一篇杰作。

这首七言律诗起句紧扣题旨。“梦断纱窗半夜雷”,言简意赅,仅仅七字,以少总多:夜半光景,淫雨霏霏,雷声阵阵,闺房之中,一女子从梦中惊醒。时间、地点、环境、人物、情节一应俱全。中国古代诗歌尚象崇简,诗性智慧和具象思维给读者在文本间留下了空白,供读者在阅读和欣赏过程中构建和幻化出自己的艺术天地。这首诗开篇七个字勾勒出一幅雨夜相思的图画。闺阁之中,纱窗绣帘之内,一位女子正在安睡,时而嘴角抿着一丝微笑,时而眉间绕着半卷苦楚——她沉浸在梦境中。绣楼之外,雨珠纷纷,滴答有声,似乎在为女子唱着夜曲。然而,电闪过后,雷鸣不解风情,将女子从梦中惊醒。她梦见了谁?梦见了什么?“别君花落又花开”这一句告诉我们,令她魂牵梦绕的是她的丈夫。梦中的情景是月上柳梢鸟眠虫寂时相会的缠绵悱恻,还是长亭外古道边送别时的依依不舍?无论是哪一种,无情的雷鸣打断了梦境。“既寤知是梦,悯然情未终。追想当时事,何殊昨夜中?”(白居易《梦裴相公》)梦境越是真切,醒来越是苦楚,辗转反侧,再不成眠。女子合衣走到窗前,被雨水打落的花瓣攫住了她迷离的目光,钳住了她凄婉的心绪。花落花开,梦中之人数载未归。在此,花落是实写,花开是虚写。花落花开,虚虚实实,不知不觉,光阴荏苒,春秋几度。睹象起兴,触物起情,女子是否也痛感自己美人迟暮?

那么,夫妻为何不能团圆呢?诗意层层递进,自然而然地引出第二联。“渔阳路远书难寄,衡岳山高月不来。”渔阳最早是秦代郡名,辖区相当于今北京市及以东各县。秦二世元年,曾征发贫苦人民驻守渔阳,最终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此后“渔阳”便成为征戍之地的代名词。由此可知,女子的丈夫正在驻守边地,路途遥远,音信难通。杜甫《月夜忆舍弟》诗云:“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因此,女子只好将自己的一腔思念、满腹愁情寄托明月了。“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南朝民歌《子夜四时歌》)然而,山高月小,“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的美好愿望已是妄想,更何况今晚是雨夜呢?“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李白《关山月》)女子的心绪一落千丈。她不禁想到燕子春来秋往,尚且给人希望,定时守信,从不爽约,而远行的丈夫却至今未归,“玄燕有情穿绣户,灵龟无应祝金杯。”在此,诗人以忠实的候鸟立象设意,对比征夫的无信无息,以燕子“穿绣户”,巢于梁间,反衬女子的孤寂虚空。“玄燕有情”,征夫寡意吗?非也。“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李白《关山月》)他或为战事羁留,有家不能归;或早已战死疆场,只能魂归故里。女子无可奈何,只有祈祷,“灵龟无应祝金杯”。占卜的结果是那么渺茫,绝望之情由衷而起:“人生若得长相对,萤火生烟草化灰。”萤火虫是一种能发光的昆虫,据现代科学研究,37只萤火虫发的光,相当于一支烛光,但每次发光所含的热量仅是烛火的40万分之一,因此人们叫它“冷光”。中国古人早已观察到了萤火虫发光的这一特点。梁元帝萧绎写过一首名为《咏萤火》的诗:“着人疑不热,集草讶无烟。到来灯下暗,翻往雨中然。”该诗说的就是萤火虫发光不发热的特点。萤火虫有生活在草丛中的习性,中国古代有“腐草为荧”的说法,然而因为萤火虫发光不发热的特点,所以“集草讶无烟”,草是不会因为萤火而燃烧的,更谈不上化为灰烬了。因此,“萤火生烟草化灰”一句表现了女子对与丈夫相见重逢的绝望。至此,她的团圆之梦彻底断了。李白在《长干行》中表达夫妻恩爱时有“愿同尘与灰”的诗句,联系本诗末句“人生若得长相对,萤火生烟草化灰”之语,更感凄婉、哀痛与决绝。

纵观全诗,诗人以“梦断”起笔,突出主题;以雷雨交织为衬,营造凄冷萧条之意境;再加之花儿凋零,更显苦楚孤零——为全诗描摹了一场悲剧的氛围。接着点出了女子悲剧的原因:边地遥遥,“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晏殊《蝶恋花》)玄燕有信,灵龟无应,谋面已成断念。这样全诗由梦断到念断,写相思而不提“思”字,状愁苦而不着“苦”字,鬼斧神工,无知无觉,绝望之情默然突兀,撕心裂肺。

巧设情境让小学语文“飞”起来

巧设情境让小学语文“飞”起来

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形象思维发展普遍比抽象思维好一些,根据这一特征,我们在教授小学语文时应巧设情境让学生处在形象思维之中去理解词语、故事、课文的内容,以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下面就把我的一些做法写出来,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美读法巧设情境

美读法就是带着感情,用抑扬顿挫的声调去朗读,带领学生们进入到文章所描写的情境中去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经常利用这一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我在教授《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在读到漓江水的特点:静,清,绿时,采用拖腔的方式,把这三个字读出来,就把孩子们带入到漓江之中,孩子们就能深刻地感悟到漓江水的特色了。

二、分角色朗读法巧设情境

分角色朗读课文是小学生课堂教学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就是让学生通过不同角色的扮演,把小学生置于课文内容所描述的情境中,在角色的扮演中,让小学生体悟到当事人的情感思路的变化,以期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例如在教授《惊弓之鸟》时,我就采用了这种方法。让三个学生分别扮演解说员,大王和更羸,让他们在声情并茂的美读中感悟大王和更羸的心理变化,同时用理解了惊弓之鸟的含义,同时用锻炼了学生的美读能力,真可谓是一举三得。这堂课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其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美读法巧设情境是一种既实用又有效的教学方法,希望各位同仁能够在教学中广泛地应用。

三、游戏法巧设情境

游戏法巧设情境是在语文教学中有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例如,在给学生讲解“认识我们一家”这一内容时,我就让学生在游戏中进行,创设餐桌吃饭这一情境,让学生自报奋勇,分别扮演哥哥,姐姐,妹妹,弟弟,我,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通过在餐桌上的表现,让学生体会各种人物的角色不同的表现和对各种称谓的理解。这种方法学生既愿意参与又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巧设情境的方法。

四、图画法巧设情境

利用图画创设情境,把抽象的文字变为形象可感的图画,是增强学生词语的一条好途径。例如,在教授“山高月小”这一词语时,出示一座高山和一弯新月的画面,学生就印象深刻地把这个词语记在脑海中了。再出示一个大花坛,花坛里红的,黄的,白的,紫的等各色鲜花竞相开放,这就让学生们联想到“百花齐放”,“万紫千”红,这两个词语了,同时这有说明是到了什么季节呢,“春回大地”了,一幅画可以帮助学生记住并理解三个词语的意思,岂不是简单而高效呢?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利用小学生的形象思维比较丰富的特点,帮助学生对词语课文有深刻的理解和体悟,创设情境是必经的途径,我们一定要多动脑筋,想办法,发现创设途径的方法,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形式中学到知识,达到教学预设目标,强化素质教育,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