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排盘 > 奇门遁甲

蓍龟(蓍龟是什么意思)

时间:2023-12-30 09:40:45 作者:稳走感情路 来源:用户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中国无神论史》连载20——龟卜、筮占在汉代的继续衰落

编者按:为宣传科学无神论,从9月10日起,我们将连载李申的专著《中国无神论史》。李申,1946年4月出生,河南孟津县人。1969年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原子物理系;1986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世界宗教研究系,获哲学博士学位;2000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儒教研究室主任。2002年转任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现任中国无神论学会顾问、国际儒学联合会顾问、中国反邪教协会副会长。

第五章 秦汉时代神人关系的新见与对旧神祇观念的否定

五、龟卜、筮占在汉代的继续衰落和其他占卜巫术的兴起

巫术在汉代的衰落,其重要标志,还有龟卜和筮占的衰落。

龟卜和占筮曾是箕子告诉周武王的“洪范九畴”之第七畴:“明用稽疑”。署名孔安国的传注,说明是“明用卜筮考疑之事”。所谓“洪范九畴”,是上帝赐予的治国大(洪)法(范)。这就说明龟卜占筮在古代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

龟卜和占筮相比,龟卜的地位更为重要。《左传》所记春秋时代的政事,有所谓“筮短龟长”之说。如果二者占得的结果不一样,应该服从龟卜。

然而从春秋后期开始,龟卜和占筮的地位高低就开始被破坏。晋献公要娶骊姬为妻。虽然卜人告诉他应该服从龟卜,但献公不听。愈到后来,不仅龟卜,筮占的地位也日益降低,以至出现孔子“不占而已”,荀子“善为易者不占”的言论。而且由于在解释用《易经》进行筮占过程中依据现实道理判断吉凶事例的众多,现实的道理逐渐上升为占卜吉凶的主要根据,单纯的有关吉凶祸福的占卜结果,其地位也就日益下降了。

秦朝焚书,因为《周易》是占卜之书,对政治不构成危害,所以被保留了下来。然而在有关秦汉的历史资料中,用占卜去决定政治大事的事件就很少了。其中一次重要的占卜,是汉文帝刘恒为代王时,朝廷使者来,让他进京做皇帝。他的臣子们两种意见,争论不休。于是求助于龟卜,得兆“大横”,卜者说,这是他要做皇帝了。他还是不放心,又派舅舅去京城联络,弄清是真,这才上路。这件事,被认为是汉代重视占卜的案例。

然而实际上,汉文帝这次占卜,仅仅是关系个人命运的问题,而且是经过群臣讨论,又经过实地考察,才最后做出的结论。占卜的结果,在这件事上,也没有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与此相反,用占卜决定军国大事,其失败的记录则见于汉武帝的诏令。

征和年间,也就是武帝晚年。贰师将军李广利因为兵败投降了匈奴。当时国库空虚,民怨沸腾。桑弘羊等建议武帝在边境实行屯田,汉武帝总结自己在李广利问题上的失误,下诏言道:

……古者卿大夫与谋,参以蓍龟,不吉不行。乃者以缚马书,遍视丞相、御史、二千石、诸大夫、郎为文学者,乃至郡属国都尉成忠、赵破奴等,皆以虏自缚其马,不祥甚哉。或以为欲以见强。

夫不足者,视人有余。易之卦得“大过”,爻在九五。匈奴困败。公车方士、太史、治星、望气,及太卜龟、蓍,皆以为吉,匈奴必破,时不可再得也。又曰,北伐行将于鬴山,必克。卦,诸将贰师最吉。故朕亲发贰师下鬴山。诏之,必毋深入。今计谋卦兆皆反谬……(《汉书·西域传》)

李广利是卫青、霍去病以后,汉朝最高的军事长官。这次兵败,对于西汉王朝,是一次重大的打击。汉武帝派李广利出征,当然不仅仅是占卜的结果。然而据武帝此招,这次确实进行了占卜,而且几乎是用尽了全部的占卜手段。其结果,不仅是计谋,而且是“卦兆”,皆“反谬”。

和《左传》、《国语》相比,《史记》、《汉书》所记载的占卜事件,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的。至于那些卜者,则多从朝廷流落民间,成为所谓“贱业”。

据《史记·日者列传》,贾谊做博士时,一天和中大夫宋忠去逛“卜肆”,见卜者司马季主和几个学生“方辩天地之道日月之运,阴阳吉凶之本。”两个人听了一会儿,对司马说:“吾望先生之状,听先生之辞,小子窃观于世,未甞见也。今何居之卑,何行之污?”

这段记载说明,当时的卜者,已经流落到市场,成为一种“居之卑”,“行之污”的职业。司马季主觉得贾谊他们说的很可笑,问他们什么理由。贾谊回答道:

尊官厚禄,世之所髙也,贤才处之。今所处非其地,故谓之卑。言不信,行不验,取不当,故谓之污。

夫卜筮者,世俗之所贱简也。世皆言曰,夫卜者,多言夸严以得人情,虚髙人禄命以说人志。擅言祸灾以伤人心,矫言鬼神以尽人财。厚求拜谢以私于已,此吾之所耻,故谓之卑污也。(《史记·日者列传》)

也就是说,占卜者不仅地位低下,行为卑污,而且他们的言论是不可信的。认为卜者“多言夸严”、“虚高人禄”、“擅言祸灾”和“矫言鬼神”的,不仅是宋忠、贾谊二人的意见,而且是“世皆言”,是大家共同的认识。

司马季主作为卜者,当然在为自己的职业辩护。司马季主也可能不会“虚高人禄”,“矫言鬼神”等等,但是不能改变整个社会对于卜者的认识。宋忠、贾谊的话,是春秋战国以来人们对于占卜术正确认识的继续和发展。

西汉后期,一个叫张禹的,幼年时喜欢到卜肆看卜者占卜:“久之,颇晓其别蓍布卦意,时从旁言,卜者爱之。又奇其面貌,谓禹父,是儿多知,可令学经。”(《汉书·张禹传》)张禹后来学经,果然成就卓著。他整理的《论语》称《张侯论》,就是今天《十三经注疏》中的《论语》传本。他本人,则做到了宰相。卜者期望张禹学经,而没有鼓动他学卜,也是卜者对自己社会地位和职业性质的清醒认识。

大约与张禹同时,四川成都有一位著名的学者严遵,在成都以占筮为生。他不再像司马季主那样,对自己的职业充满自信,而是自以为就是“贱业”。所以他不仅在占卜时不卖弄占卜结果,而是往往以人生道理劝导求卜者。每天赚够了生活费,即收摊回家,以讲授《老子》为生:

君平卜筮于成都市。以为卜筮者,贱业,而可以惠众人。有邪恶非正之问,则依蓍龟为言利害。与人子言依于孝,与人弟言依于顺,与人臣言依于忠。各因势导之以善。从吾言者,已过半矣。裁日阅数人,得百钱,足自养,则闭肆下帘,而授《老子》。(《汉书》卷72。)

严遵一生最重要的事业,就是给后人留下了一部解释《老子》的著作。

东汉初年,班固作《汉书》,其《艺文志》关于占卜类书籍的介绍中,讲到卜筮书时,其总体评价是“及至衰世,解于斋戒,而屡烦卜筮,神明不应。”其中《周易》占卜,是“筮渎不告”;龟卜,是“龟厌不告”。这实际上就是说,龟卜和占筮,多数都是不准确的。这样的介绍,也可以看做是班固对于龟卜、筮占的总体评价。班固作《汉书》,多采《史记》。但是关于《史记》中记载卜者事迹的《日者列传》和《龟策列传》,则一个字也没有采用。也就是说,在班固看来,这些内容是没有价值的。

到东汉时期,儒者第五伦把“好卜筮”和“多淫祀”一起,当作会稽一带的不良民俗(见《后汉书·第五伦传》)。儒者孔僖,朝廷要他进京,到东观校书。朋友为他占了一卦,不吉,劝他不要前往。孔僖回答道:“学不为人,仕不择官。吉凶由己,而由卜乎!”(《后汉书·孔僖传》)不相信占卜的结果。另一儒者郦炎,是西汉名臣郦食其之后。州县请他去做官,他都不去,并且写诗明志。其中写道:“富贵有人籍,贫贱无天录。通塞茍由己,志士不相卜。”(《后汉书·郦炎传》)

然而在古代普遍信仰神祇的社会氛围中,要人们不去想方设法地探测神意,是不可能的。因此,传统的龟卜和筮占衰落了,新的占卜术又发展起来。

广义地看问题,占星术也是占卜术。汉代兴起的最重要的天人感应学说,可以视为占星术的发展。也就是说,天人感应把显示吉凶的自然现象由星象扩大到了所有的事物,甚至包括人类的奇装异服、童谣等等。因此,天人感应学说可以认为是汉代新兴的最大、最重要的占卜术。然而由于它的超级重要和庞大,所以有专门论述。这里说的新兴占卜术,一般指较小的占卜术。

据班固所说,汉代最大的占卜术是“占梦”:“杂占者,纪百事之象,候善恶之征。《易》曰:占事知来。众占非一,而梦为大。故周有其官,而《诗》载熊罴虺蛇众鱼旐旟之梦。著明大人之占,以考吉凶。”班固所说,是历史史实。《周礼》中,有占梦之官。《左传》中,有不少占梦的记录。因此,虽然占梦在众占中最为重要,但不过是传统的延续。

据《史记·龟策列传》禇先生补充的记载,说他为郎官时,曾有同事告诉他,汉武帝有一次因为娶妻要选个好日子,召集的占卜术,有五行家、堪舆家、建除家、丛辰家、历家、天人家、太乙家,武帝最后选中的,是五行家。其中五行、太乙,已见于《韩非子·饰邪篇》,说明这是至少战国时代就有的占卜术。历家,就是用历法进行占卜,这也是传统占卜术的一种。其他各家,其中可能就有汉代才兴起的占卜术。只是它们的情况,后世不甚知晓。

汉代新兴的占卜术,最重要的,是望气术。

汉代朝廷采纳望气术决定大事的第一例,是汉文帝时方士新垣平的望气成果,决定在长安城建五帝庙:

赵人新垣平以望气见上,言长安东北有神气,成五采,若人冠冕焉。或曰东北神明之舍,西方神明之墓也。天瑞下,宜立祠上帝,以合符应。于是作渭阳五帝庙。(《史记·封禅书》)

《史记·文帝纪》也记载了此事:“赵人新垣平以望气见,因说上,设立渭阳五帝庙。”汉家继承秦朝的祭祀制度,上帝的祭坛都在距离京城百里、甚至数百里外的山上。把上帝祭坛、庙宇建在京城,是一项重要的宗教改革,也是运用望气术决定大事的重要案例。

第二件是汉武帝用望气术帮助寻找仙药。他派去的方士因为找不到仙药,就告诉他说,我们快到达蓬莱岛了,因为看不到岛上的气,所以到不了。汉武帝为此就派了许多望气专家帮助他们:“上乃遣望气,佐候其气云。”(《史记·封禅书》)

第三件大事关系到黄河的缺口。黄河决口,长期堵塞不住。丞相田蚡的土地在河北。决口使水向南流,他家就不会遭灾。于是他向武帝进言说,江河决口,都是天意,不可以用人力强行堵塞。即使堵住,也未必合乎天意。而且望气者和那些占卜者都这样说,以不堵为好:

蚡言于上曰:“江河之决,皆天事,未易以人力为强塞,塞之未必应天。而望气用数者亦以为然。于是天子久之不事复塞也。(《史记·河渠书》)

于是武帝也就停止了堵塞决口的工程。

第四件望气的大事,是汉武帝晚年迎娶“钩弋夫人”。汉武帝巡察到河间,望气者说,这里有个奇女子,两手始终伸不开。汉武帝来,亲自帮助该女子打开了双手。于是这位女子就成了武帝的夫人,并且为他生下了汉昭帝。

第五件,就是汉武帝派李广利最后一次出击匈奴,望气者说这次必胜,也是武帝下决心的原因之一。

第六件,就是太子遭江充陷害的巫蛊事件后期,太子的孙子两岁,被关在京城长安郡属的监狱里。望气者说,京城狱中有天子气。武帝就派使者到京城各个监狱查看,狱中的囚犯,无论轻重,全部杀掉。少府官员郭穰到长安郡属监狱,管监狱的丙吉拒不开门。僵持不下时,传来皇帝反悔的命令,保全了这位皇曾孙。这位皇曾孙,就是后来的汉宣帝。

至于西汉时期个人请求望气的事例。一是李广找到当时最著名的望气专家王朔,询问自己一生和匈奴七十余战,战果累累,那些无论才能还是功劳都远不如自己的,许多人都封了侯,自己为什么始终不能封侯。王朔无法说明原因,只好归结为李广曾经诱杀了八百多个已经投降的俘虏。

东汉时期,望气所涉及的事件虽不如西汉时重大,但运用的范围则更加广泛。

望气在占卜术中比重的增加,使司马迁和班固都对望气术给予了特别的重视。司马迁把望气术收入《史记·天官书》,并且用了很大的篇幅讲述望气的理论根据。而有关望气术的文字,全部被班固采纳进《汉书·天文志》。其中讲到,望气,主要是望云气:

凡望云气,仰而望之三四百里。平望在桑楡上,千余里、二千里。登髙而望之,下属地者,居三千里。(《汉书·天文志》)

这是根据云气的状况判断它们的距离。

自华以南,气下黑上赤。嵩髙三河之郊,气正赤。常山以北,气下黑上青。勃碣海岱之间,气皆黑。江淮之间气皆白。

这是讲地区不同,云气的状况也不同。

徒气白,土功气黄。车气乍髙乍下,往往而聚。骑气卑而布。卒气抟。前卑而后髙者疾,前方而后髙者鋭,后鋭而卑者却。其气平者其行徐,前髙后卑者不止而反。气相遇者,卑胜髙,鋭胜方。(《汉书·天文志》)

这里所说的各种气,很可能是伴随军队的云气。根据伴随军队的云气,可以判断战争的胜负:

五六十里见稍云精白者,其将悍,其士怯。其大根而前絶逺者,战。精白其芒,低者战胜。其前赤而仰者,战不胜。(《汉书·天文志》)

南方与北方、海边与沙漠,它们的云气,也不相同:

北夷之气,如羣畜穹闾。南夷之气,类舟船幡旗,大水处,败军场,破国之虚。下有积钱金宝,上皆有气,不可不察。

海旁蜄气象楼台,广野气成宫阙然。云气各象其山川、人民所聚积。

这样的文字,一定有相当深入而长期的观察作为基础。

如果要占卜一年里庄稼的收成,可以根据年初或月初的风气进行占卜:

凡候嵗美惡,謹依嵗始。嵗始或冬至日,產氣始萌。……而汉魏鲜集腊明正月旦,决八风。风从南,大旱;西南,小旱。西方,有兵;西北,戎菽为,小雨,趣兵。北方,为中岁;东北,为上岁。东方,大水;东南,民有疾疫,岁恶。

据孟康注,魏鮮,是著名望气家的姓名。戎菽,就是胡豆。为,就是成。这说的是胡豆会丰收。所以,不论这里说的候气结果是否可靠,它都是科学活动和科学的结论。

然而我们从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到,以科学活动及科学结论为基础的望气,如何成了占卜术的理论根据。在这里,再好不过地证明了一位伟大人物的结论:真理再向前一步,就是谬误。而不论在历史上,还是在当前的现实中,把科学的结论推广到它适用的领域之外,从而成为错误、甚至成为神学教条的事,都不断地在发生。笔者之所以要在这本书中介绍这一情况,也是为了给那些不安分的科学家们一点忠告。

汉代类似这样的、把新的科学发现推广到它的适用范围之外,使之成为占卜工具的,还有:卦气说,度晷影(测量日影),候钟律、权士炭(称量土块、炭块的重量以了解干湿度从而占卜政治优劣)等等,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看拙著《中国科学史》及其他相关著作。

无神论思想的发展,和人类其他思想的发展一样,不是直线进行的。它有曲折,也有走回头路的状况。但错误的、落后的思想终会被抛弃,则是改变不了的历史趋势。

《邵子易数》 卷之五 卜筮合象占为一说 白话文浅译

在过去,圣人用《易经》来启迪智慧,民众把卜筮作为依托。然而所得的卦辞,有时候会出现与问题相去甚远的情况。比如询问婚姻却得到关于田猎的答案,询问祭祀却得到关于涉水的答案,这些问题和答案之间毫无关联,这难道是故意迁就、敷衍而成的吗?如果是这样,那么卦爻的辞藻就成了多余的了。

《易传》说,卦爻的辞藻含蓄而中肯,其所预示的事情直白而隐晦。通过这种方式来帮助人们行动,以揭示得失报应的道理。又说明白天道,洞察民情,这是为了兴起神器,以此来指导民众的行为。又说深入探究、搜寻隐晦的含义,钩深致远,以此来断定天下的吉凶,成就天下勤勉的事业,没有比卜筮再大的了。所以《系辞》是用来告诉人们的,通过判定吉凶来作出判断。现在占卜所得的卦辞却与问题不符,而要迁就、敷衍使用它,那该怎么办呢?

我曾经思考过,《易经》之所以被用来卜筮设教,是因为古人对卜筮看得很重,不是有大事不会去请教卜筮。在书籍中所记载的,只有虞时的“传禅之筮”,周朝时的“征伐之卜”罢了。《洪范》中说:“你如果有重大的疑惑,就要与自己的内心商量,与卿士商量,与平民百姓商量,还要与卜筮商量。在这些商量的过程中,人的想法要先于卜筮。”大概正是因为事情有两可之疑,然后才寄托于卜筮。而且占卜时又必须真诚、恭敬、专心致志,积累寻求决断的真情至诚,以至诚之心感动神明。因此,神明感应的诚意也是如此,也是明确地告诉人们利害趋向,而不是随意妄为。况且《易经》最初的形式,就是用六十四卦来显示占卜的例子,也已经非常广泛了。从乾卦中求君主之道,从坤卦中求臣子之道;从咸卦中看婚姻之事的结果,从需卦中看等待时机的态度;从晋卦中看进军的情况,从师卦中看战争的胜负;从讼卦中看争论诉讼之事的结果;从萃卦中看聚集在一起的情况;从涣卦中看离散的情况;以及从遁卦中看退却逃跑的情况;从困卦中看被困住的情况;从泰卦中看安稳的情况;从否卦中看困难窘迫的情况;从丰卦中看丰盛富裕的情况;从损卦中看损伤困顿的情况;从家人卦中看家庭和睦的情况;从旅卦中看行旅在外的情况;以及既济、未济、损益、大小过、大畜、小过等卦,都包含了得失进退的道理。虽然这些卦的名字只有几个字,但文义明白,条例完备,已经可以作出判断了。这些都是在没有文王卦辞之前就已经可以占卜并作出判断的,何况还有三百八十四爻来表示变化呢?

如果一个人确实有重大疑惑,就要与自己内心商量,还要与卜筮商量。一定要真诚、恭敬、专心致志地准备好礼物,斋戒后专心致志地进行占卜。《周易·大传》上说:“因此将要有所作为时就去行动,将要有所行动时就去问卜。就像回声一样迅速而准确地接受上天的旨意,无论远近幽深的事情都能知道它的结果。”这就是占卜一定会得到相应的卦爻之辞。受命于上天的人虔诚地祈祷,占者所得到的命辞就像回声一样迅速而准确地回应问题的关键所在,而不是漫不经心地把答案告诉提问者。如果有一点不虔诚、不真诚、不专一的心态,就会向这个方面提问却得到别的方面的回答,相差太远而不能与实际情况相符合。实在是上天所不允许而不告诉提问者的事啊!〔眉批〕这种说法看似有理实则没有道理。又为什么说“受命如响”呢?为什么不直接根据八卦的变化来考订呢?周文王在蒙稚时就已经提倡占卜的教诲了。〔眉批〕并不是不诚恳。《周易·蒙卦》上说:“并不是我去求那些不懂事的孩子(蒙稚),而是蒙稚来求我(文王)。最初占筮的时候会先告诉(蒙稚)一些事情,但如果一而再,再而三亵渎,就不会告诉他(蒙稚)事情了。利于守正义”。

周文王说:“占筮的人是在叩问上天啊。一再亵渎上天的话,神明就不会告诉他(蒙稚)事情了。”这就是周文王之所以要提出这种做法的原因。占筮时要把蓍草来回揲十八次,必定形成一个卦象。每个卦象都有对应的卦辞和爻辞。

为什么要说有没有告诉答案?如果真诚、恭敬、专心致志地占卜的话,上天所告诉的卦辞和爻辞就会与所问的问题相吻合。比如占婚姻会得到“纳妇吉”、“勿用取女”、“归妹征凶”、“无攸利”等答案;占征伐会得到“利用侵伐”、“在师中吉”、“不利行师”、“勿用师”等答案;占田猎会得到“田获三狐”、“田获三品”、“即鹿无虞”、“田无禽”等答案。像这样的回答都是所谓的“告诉了”。至于那些与占筮内容无关的卦辞和爻辞,这就是因为诚意、恭敬不够造成的。多次亵渎而得不到回答的现象就是所谓的“不告诉”。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得到一个卦象必定会有相应的解释来告诉答案的。又为什么会有“不告诉”的说法呢?如果不真诚、不恭敬,我的心里就没有上天的存在了,而上天的神妙作用也会消失。得到不符合实际的回答却还说是上天告诉我的〔眉批〕哪里知道不告诉的告诉,还要比告诉的告诉要更深刻呢。,一定是别有用心的人,在揣摩猜测、牵强附会、勉强定论以决定吉凶。以至于产生狂妄侥幸、违背常理的念头都来源于这里。这种情况在古代就已经出现了,这是迷惑到了极点的事情。更何况当今世上的占卜者忽略细节、亵渎、琐细、不虔诚的情况尤其严重。他们还想用这种方法来寻求上天的指示。所以他们所得到的预测不能应验也就不足为奇了。他们还妄自认为卜筮的道理不可信。他们哪里知道“告诉”和“不告诉”的道理啊!

原文:

昔者圣人用易以明,民托之卜筮,然所得之辞,或有悬隔者。如问婚而得田猎,问祭祀而得涉川,问此答彼,阔然不相对,岂有迁就迂诞而用之者哉!若是则卦爻之辞,皆赘言矣。传曰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因贰以济民行,以明失得之报。又曰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是兴神物,以前民用。又曰探颐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故系辞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凶所以断也。今占筮所得之辞乃不应合,而在于迁就用之,则奈何哉!盖尝思之易以卜筮设教,古人之卜筮最重,非有大事不疑不卜也。其见于书者,虞有传禅之筮,周有征伐之卜而已。故《洪范》曰: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而从逆之间,人谋先之,卜筮次焉。盖诚以事有两可之疑,而后托之卜筮也。而其占又必诚敬专一,积其求决之真情,至诚以达于神明。故神明感应之诚,亦正告之以利害趋向,而不浪漫也。且易之初,其以六十四卦示人以占之例,亦已广矣。求君父之道于乾,求臣子之道于坤,婚姻于咸恒渐归妹,待于需,进于晋,行师于师,争讼于讼,聚以萃,散于涣,以至退于遁,守于困,安于泰鼎,厄于夷蹇,盈于丰大有,坏于损蛊,家人之在室,旅之在涂,既未济,损益,大小过,大上畜,得失进退之义。虽卦名之为七十九字,文义明白,条例具足,亦可决矣。此未有文王卦辞之前,已可占而断者,况又三百八十四爻而示之以变乎?夫人诚有大疑,谋及卜筮,必积其诚意,备其礼物,斋戒专一以占之。大传曰:是以将有为也,将有行也,问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响,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此占筮必得应合之辞,受命者神明受祷,占者之命辞也如响者,应之端的,而不漫浪以告也。倘有一毫不敬不诚不一之心,则问此而告彼,阔焉不与事相酬答,实神明之所不主而不告者也。〔眉批〕理似是却非。又何受命如响之云,曷不即卦辞考之,文王于蒙尝起其占筮之教矣。〔眉批〕非谓不诚。其言曰: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周子曰:筮者叩神也,再三渎,渎则不告矣。此文王之所以起其例也。夫占而揲蓍积十有八变,必成一卦,卦必有卦辞,爻必有爻辞,何以言其告不告也?盖诚意专一而筮,则神之告之卦辞爻辞,应合所问。如占婚姻与咸恒,曰纳妇吉,曰勿用取女,曰归妹征凶,无攸利,占征伐曰利用侵伐,曰在师中吉,曰不利行师,曰勿用师,占田获猎曰田获三狐,曰田获三品,曰即鹿无虞,曰田无禽。若此者,皆所谓告也。若夫卦辞爻辞不应占之事,此则诚意不至,二三之渎,而所谓不告者也。此即文王之所谓不告也。不然,则得卦爻必有辞以告之,又何以有不告之云夫!诚敬不至则吾心之神明不存,而神明之神亦爽,得不合之辞而犹曰神明之告我也〔眉批〕安知不告之告,尤深于告之告也。,必有他意,揣摩臆度,迁就曲推,强取以定吉凶,以至狂妄侥幸悖辞之念,皆自此生者,古有之矣,是惑之甚也。况世之占者忽略灭裂,亵渎琐细,不敬尤甚,乃欲以此求神明之指,其所之至于不验,又妄以为卜筮之理不可信,彼岂知夫告不告之道哉!

蓍实ShīShí,见过吗?益气,明目,聪慧先知,久服不老

蓍实ShīShí,见过吗?益气,明目,聪慧先知,久服不老

蓍实Shī Shí

来源产地

《本草经集注》陶弘景

生少室山谷。八月、九月采实,日干。

蓍实是菊科植物蓍的果实,晒干制成中药后,有明目聪慧等功效,多煎服。

蓍实植物形态像一枝蒿条。采集是在9~10月,果熟时采收,晒干。

《中药大辞典》

为菊科植物蓍的果实。9~10月,果熟时采收,晒干。

性味功效

《神农本草经》

蓍实味苦,性平。酸,无毒。主益气,充肌肤,明目,聪慧先知。久服不饥,不老,轻身。

《本草经集注》陶弘景

味苦、酸,平,无毒。主益气,充肌肤,明目,聪慧,先知,久服不饥,不老,轻身。

《本草图经》

之蓍实,生少室山谷,今蔡州上蔡县白龟祠旁。其生如蒿,作丛。高五、六尺,一本一、二十茎,至多者三、五十茎,生便条直,所以异于众蒿也。秋后有花,出于枝端,红紫色,形如菊;八月、九月采其实,日干入药。今医家亦稀用。其茎为筮,以问鬼神,知吉凶,故圣人赞之,谓之神物。《史记龟策传》曰∶龟千岁乃游于莲叶之上。蓍百茎共一根。又其所生,兽无虎野狼,虫无毒螫。徐广注曰∶刘向云龟千岁而灵,蓍百年而一本生百茎。又褚先生云∶蓍生满百茎者,其下必有神龟守之,其上常有青云覆之。传曰∶天下和平,王道得,而着茎长丈,其丛生满百茎。方今世取蓍者,不能中古法度,不能得满百茎,长丈者。取八十茎以上,蓍长八尺,即难得也。民众好用卦者,取满六十茎以上,长满六尺者,即可用矣。今蔡州所上者,皆不言如此。然则此类其神物乎?故不常有也

蓍实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10g;或入丸、散。

《论语成语》——蘧瑗知非

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论语·宪问第十四》

蘧伯玉派使者去看望孔子。孔子让使者坐下来,然后问道:“先生最近在做什么?”使者回答说:“先生想要减少自己的过失,但总觉得还没有做好。”使者走了以后,孔子说:“好一位使者啊,好一位使者啊!”

成语“蘧瑗知非”是一个勇于改正错误的的故事

蘧伯玉简介

蘧瑗(qúyuàn),蘧伯玉。是春秋时期卫国著名的贤人君子。他主张“以德治国”,在他的治理下,卫国蒸蒸日上。他比孔子年长34岁(前585年),活了101岁,是个长寿老人。孔子周游列国时,在卫国居住的时间最长,而在卫国时则主要是居住在90多岁的蘧伯玉家。孔子在卫国受到卫灵公的礼遇,主要原因就是蘧伯玉多次在卫灵公那里推荐孔子的德行和才能。可惜,昏庸好色的卫灵公最终也没有听从蘧伯玉的建议,失去了民富国强的机会。

成语:【蘧瑗知非】蘧伯玉最高尚的品德,就是能够持之以恒,不断地发现自己的过失,并不断地加以改正。《庄子·杂篇》中说到了五十岁的时候,对于自己前四十九年犯过的错误仍然记忆犹新,足见其勇于改过的决心、恒心。因此,后人赠以“蘧瑗知非”的成语,以彰显其高贵品德,警示后人要勇于改过迁善。

宋苏轼有两句著名的诗词“蘧瑗知非我所师,流年已似手中蓍(shī)”。就是感叹本来要以蘧瑗为榜样,奋发向上,不想似水流年已经像手中的蓍草一样被荒废了。以此感叹时光易逝,时不我待。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