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八字 > 性格命运

鲁部首(鲁部首查字法查什么部)

时间:2023-12-29 04:11:41 作者:倚势凌人 来源:网友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鲁-汉字的艺术与中华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一、文字演变

二、姓氏读音

拼音:lǔ

注音:ㄌㄩˇ

繁体字:魯

汉字结构: 上下结构

造字法:鱼

简体部首: 鱼

鲁的部首笔画: 8

总笔画: 12

笔 顺: 撇折竖折横竖横横竖折横横

五笔86:QGJF

五笔98:QGJF

UniCode:U+9C81

四角号码:27601

仓颉:NWMA

GBK编码:C2B3

规范汉字编号: 2717

愚拙,蠢笨:愚鲁。粗鲁。鲁莽。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山东省西南部。

中国山东省的别称。

姓。

三、姓氏起源

源一,姬姓

姬姓溯源于黄帝,鲁姓为周武王的弟弟姬旦嫡长子伯禽之后,以国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姓氏考略》及《元和姓纂》等所载,西周初年周公辅佐天子周成王东征灭掉了伙同武庚叛乱的奄国,分封周公长子伯禽于奄国故土,建立鲁国(今山东省曲阜市),是为鲁公。鲁国从周公开始,到顷公一共传了三十多代,由于鲁国固守周的旧制度,春秋以后果然逐渐衰落了。到了公元前256年,鲁国被楚考烈王灭掉。鲁顷公姬仇被迫迁居下邑(今安徽砀山),其部分后代子孙遂以国名为姓,称为鲁氏,望出扶风郡。鲁氏族人大多尊奉周公姬旦为得姓始祖。

源二,彤鱼氏

炎帝彤鱼氏一支,由彤鱼和太阳组成。炎帝以火和太阳为图腾,实行大山天齐纪历,如鱼下“日”所示:“日”下一横为水平,两侧的太极印为日升降轨迹;日上一横为地平,中央为天齐建木,以此观测太阳运行。彤鱼氏是炎帝的一个分支,所以在鱼下铭日,以示所出。彤鱼氏先要生活在距今7000~5500年间甘肃大地湾——陕西半坡、姜寨--豫北山地——伊洛大河村一带。彤鱼氏分支有鱼凫氏和(弓+鱼)氏。彤鱼氏观日灵台名“鲁”,后人以地为姓。

源三,鲜卑族

出自东晋时期北方乌桓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通鉴》记载:“东晋时乌桓人有鲁氏。”乌桓族,中国古代民族之一,亦称作乌丸、古丸、乌延等,原为东胡部落联盟中的—支,与鲜卑民族同为东胡部落联盟的组成部分之一,民族语言与鲜卑民族相同,属东胡语言的分支,无文字,刻木为信。东胡部落联盟强盛时,乌桓族与鲜卑民族同为其重要成员。乌丸之名,在战国时期即已出现,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曾指出:“夫燕亦勃、碣之间二都会也……北邻乌丸、夫余,东缩秽貉、朝鲜、真番之利。”近有学者认为“乌桓”初为部落大人之名,后来引申为部落之名。另有学者认为乌桓族、鲜卑民族不是因山得名,而是以族名转为山名,后又有乌丸川等。乌桓族的先世,据史籍《后汉书·乌桓族传》中记载:“乌桓者,本东胡也。”王沈在《魏书》中也有相同看法,认为乌桓族与鲜卑民族同出自东胡。

乌桓族在加入东胡部落联盟之前,曾被战国时期的魏国史家称为“赤夷”。在史籍《竹书纪年》中提到:“后芬即位,三年,九夷来御。曰吠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赤夷尚赤,居于东方,与乌桓人有关。在乌桓族习俗中,穹庐皆东向,并把天地、日月、山川。日色近赤,能给人以光明和温暖,对于生活在北方寒冷地带的乌桓族来讲至关重要。丁谦指出:“乌桓族者,乌兰之转音也,蒙古语红曰乌兰,故《传》中又称为赤山。”隋、唐以后,乌桓族这个古代民族逐渐在历史中消失,被融合于其他各族之中。远在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乌桓族人从五郡塞外南迁时,便与广大的汉民族和归附汉朝的南匈奴各部、鲜卑民族、羌民族、氐民族等其他民族错居杂处。在这一历史时期内,乌桓民族形成了许多汉化的姓氏,主要有鲁氏、郝氏、审氏、桓氏、乌氏、渐氏、王氏(原乌丸氏、乌桓氏)、薄氏(原薄奚氏)、展氏(原辗迟氏)、库氏(原库褥官氏、库褥管氏)等。

随着乌桓民族的汉化融合过程,该支由乌桓族人形成的鲁氏,成为汉族鲁氏的重要一支,世代相传至今,是为山西、河北、陕西鲁氏之主源之一。

源四,蒙古族

出自金、元、明时期蒙古绰罗斯部,属于帝王赐姓改姓为氏。

1.蒙古族绰罗斯·卓多穆:为古老的蒙古绰罗斯部后部大人(专职掌管后勤、运输、畜牧生产和妇女儿童的生活等),在金国时期成为女真所辖卓鲁部,后在元朝时期形成为卓多穆氏。明朝时期,有女真族引其为姓氏者,满语为Jodomu Hala,与女真绰罗氏同源,世居乌鲁特(今内蒙古兴安盟境地)。蒙古族、满族卓多穆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鲁氏。

2.蒙古族绰罗斯·巩卜失加:为元朝时期驻守甘肃平番县一带地区的蒙古族绰罗斯部人,世代为地方执政长官,明朝时期称其为“土司”。绰罗斯·巩卜失加的父亲为元朝末期著名的武定王、平章政事绰罗斯·脱欢。元朝灭亡后,在明朝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绰罗斯·脱欢率诸子部落投诚,明太祖朱元璋授其长子绰罗斯·巩卜失加为百夫长,俾统所部居庄浪,以功升百户。明永乐初年(公元1403年),绰罗斯·巩卜失加殉职于“阿鲁台之难”(明朝初期明军与蒙古瓦剌部的战役),传子绰罗斯·失加,累署庄浪卫指挥同知。明成祖朱棣赐其汉姓为鲁氏。其后裔鲁鉴、鲁麟、鲁经三世,皆为明朝名将。明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明王朝以鲁经的曾孙鲁印昌出任青海西宁副总兵。当闯王李自成的起义军攻入河西地区时,鲁印昌散家财享士卒,提兵至西大通,与李自成起义军的贺锦部遭遇,鲁印昌挥兵奋战,部卒殆尽,全军战殁于阵。清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鲁印昌之子鲁宏率部归附满清,袭指挥使,锡之敕印。鲁宏逝世时,嫡子鲁帝臣年幼,由其族人鲁大诰代理地方事务。吴三桂叛乱之时,鲁宏之妻汪氏曾主动捐献军粮四百石。鲁宏的曾孙鲁璠,在清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回族起义军攻围兰州城时,亲率土番兵三百人赴援,战于乱古堆坪。在与回族义军战斗中,因兵无后继,寡不敌众,鲁璠身负重伤,他裹创力战,竟突围归营。乾隆大帝闻知此事后,特旨赠加一等职衔、花翎。后盐茶回民再次起义,鲁璠领土番兵防守兰州城。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回族人张格尔在沙俄唆使下进犯甘肃边境,扬威将军长龄进讨,鲁璠之子鲁纪勋奉檄购办驼只、运军粮。清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清军进剿安集延,仍承办驼只。鲁纪勋娶额驸阿拉善亲王之女,此后鲁氏一族习尚奢豪,盛极而衰。鲁纪勋嫡孙鲁如皋承袭祖爵,在清咸丰初年(公元1851年),鲁如皋助军饷以攻太平天国。清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甘肃省城修建钱局,鲁如皋又捐本管山场木植数万株,加二品顶戴、花翎。清同治初年(公元1862年),青海地区回族民众再次起义,鲁如皋率本部参与镇压,以功加副将衔。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西宁肃清,鲁如皋功加提督衔、誉勇巴图鲁。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鲁如皋逝世,其子鲁焘年幼,由母亲和硕特氏掌管地方事务。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农历4月,鲁焘嗣职。蒙古族绰罗斯家族鲁氏一祖自鲁焘以上,世袭掌印甘肃番部土司指挥使,驻扎甘肃庄浪,分守连城。鲁镛,与鲁鉴同族。明朝时期以官舍随征,授总旗。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鲁大诰随鲁希圣等归附满清政府,仍授前职。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鲁瞻泰袭。自鲁泰以上,世居甘肃古城,袭土指挥使。鲁福,鲁鉴次子,跟从鲁鉴征讨,屡立战功。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鲁培祚随鲁典归附满清政府。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鲁应选袭职。世居甘肃西大通峡口,袭土指挥同知。

3.蒙古族绰罗斯·把只罕:绰罗斯·把只罕氏绰罗斯·脱欢的第三子。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绰罗斯·把只罕随父亲归附明王朝,被明太祖朱元璋授予指挥佥事,后随同侄子鲁失加(绰罗斯·失加)一起被明成祖朱棣赐汉姓为鲁氏。数传至鲁典,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绰罗斯·把只罕先于绰罗斯·巩卜失加家族归附满清政府。清陕西总督孟乔芳嘉其功,委署甘肃镇海营参将,随大军征剿。再数传至鲁绪周,在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回民起义,鲁绪周率所部御贼,阵亡,其子鲁熹袭职。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鲁熹之子鲁服西袭职。自鲁服西以上,世袭掌印土司指挥佥事。鲁之鼎,与鲁典同族。明时朝时期世袭土指挥副使。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随鲁典归附满清政府。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鲁维礼袭职。自维礼以上,世居甘肃大营湾,袭土指挥副使。鲁国英,与鲁典同族。明正千户。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鲁大诚投诚,随鲁典剿甘、凉回民起义,力战阵亡。其子鲁景成,仍袭正千户世职。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鲁福山袭职,世居甘肃古城。鲁三奇,与鲁典同族。明世袭副千户。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鲁三奇随同族鲁典归附。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鲁政袭职,世居甘肃马军堡。鲁察伯,与鲁典同族。明朝时期实授百户。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归附满清政府。清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其子鲁襄仍袭实授百户。由蒙古族绰罗斯·失加被明帝赐改的汉姓鲁氏,为甘肃、青海、宁夏一带地区蒙古族鲁氏的主源。

源五,满族

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博都哩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孛木律氏,在金国时期为孛术鲁部,以姓为氏,满语为Boduri Hala,世居索伦(今黑龙江嫩江以西)。后有达斡尔族、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鲁氏、博氏、范氏、花氏、卜氏、布氏等。

⑵.满族都噜氏,亦称杜鲁穆氏,满语为Duru Hala,汉义“模样”,世居长白山、黑龙江地区。据俄国学者史禄国调查,这个氏族为新、老满洲共有姓氏,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鲁氏、都氏、杜氏等。

⑶.满族瑚噜氏,满语为Huru Hala,汉义“阜地、鸟背、龟背”,世居乌拉(今吉林永吉乌拉街至辉发河口、拉发河流域、双阳一带)。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鲁氏、胡氏、於氏(注意:不能写作“于”)等。

⑷.满族石穆鲁氏,亦称石莫勒,满语为Simulu Hala,世居浑春(今吉林珲春)。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鲁氏、石氏、穆氏、萧氏等。

源六,回族

出自宋、元朝时期西域来华定居之人,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回族中的鲁氏,取自经名“安拉迪尼”(真主的宗教),简称“鲁丁”的首音。宋、元两朝时期,经名尾部缀有“鲁丁”的回回族人很多,如元朝中期的伯笃·鲁丁,原为答失蛮人(即大食国人,古阿拉伯帝国),在元英宗孛儿只斤·宗硕德八剌至治元年(公元1321年)为了考取进士,便取汉姓为鲁氏,字至道,史称鲁至道。鲁至道后来历任广西任肃政廉访副使、礼部侍郎、秘书太监、漳州路总管,特别是对广西的文化教育建设,有利于元朝时期岭南地区文化教育活动的恢复和发展,对推动广西桂林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和民族团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成为元朝时期著名的政治家、诗人。

在元朝时期,为读书求仕而取汉姓“鲁”为氏者甚众,如真定、济南路监榷课税使鲁坤原为大食国人,吏部尚书鲁企贤原为康里人,浙东道宣慰使都元帅府元帅鲁得之原为安息人等等。

源七,佤族

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佤族木依库氏,源出巴饶克氏族,即佤族的一个分支,世居今云南省西盟、沧源、孟连三县地区。

在明朝时期的改土归流运动中,巴饶克氏族部落首领的子孙随孟连土司姓氏汉化过程分别以三子之名为汉姓,其一即为鲁氏,系由当地汉族最高执政长官所赐改。

源八,其他少数民族

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彝族、白族、苗族、土家族、布依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鲁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鲁氏,世代相传至今。

四、得姓始祖

姬旦,又名周公、周公旦,周武王之弟,周初三公之一。是周武王克商灭纣时的主将,居功至伟。周初,周武王大封诸侯,周公旦被封鲁国(都城在今山东省曲阜),为天下最富饶之地之一。周公旦被封后,因要留在京城辅政,乃遣其子伯禽就封鲁国。下传三十四代到公元前二五六年,鲁王顷公时,鲁国被楚国所灭,其子孙遂以国为氏,称鲁姓。他们尊姬旦为鲁姓的得姓始祖。

五、人口分布

古时的鲁国,拥有较大的封地,包括现在的山东滋县及江苏沛县、安徽泗县一带。公元前二五六年,鲁为楚所灭,子孙被迫迁居下邑(今安徽省砀山县东),后此地被齐国所占,鲁姓开始在山东大地缓慢繁衍。如战国末期的著名学者鲁仲连即为齐国人,后义不仕秦。秦汉之际,鲁姓开始向当时政治文化的中心——关中迁徙。王莽篡权时,有扶风平陵人鲁匡在朝中任职,号为“智囊”,其子在建武初为武陵太守,其孙鲁恭为东汉名相,恭之弟鲁丕任侍中高职,由于此支扶风鲁姓历代显贵,族大人众,于是形成了鲁姓历史上的第一大郡望——扶风郡。东汉中期以后,鲁姓开始向河南新蔡一带迁衍,后昌盛壮大为鲁姓新蔡郡望。并以新蔡为中心,向安徽、江苏的北部缓慢迁衍。东汉末年,临淮郡东城县(今安徽省定远)人鲁肃为避战乱,举家先迁曲阿,后渡江定居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其子鲁淑,孙鲁睦均为将于东吴,三家归晋后,子孙散居江南各处。西晋时,著名学者鲁胜为代郡(今山西省阳高)人,鲁褒为南阳人。因永嘉之乱,中原士族大举南迁,至隋唐以前,鲁姓已广布江东一带。唐代前期,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鲁姓得以平稳发展,除继续繁衍播迁于江南一带外,在北方的山东、山西、河北、河南、陕西都得以发展。宋元之际,居江苏、江西、安徽、浙江一带的鲁姓为避兵火南迁入闽粤,西迁入湖广。元末起义军四起,后为争皇权互相攻伐,致使两江、两湖、两河、皖鲁之地成为杀人战场,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形成“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之凄凉景象。于是明初洪武年间,鲁姓作为明朝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河南、北京、天津、江苏、湖南等地。清中叶以前,山东鲁姓发展迅速,并随闯关东之风潮到东北谋生,亦有临海之鲁姓赴台,进而播迁海外。

鲁姓在全国分布广泛,尤以山东、安徽之鲁姓为多,上述两省之鲁姓约占全国汉族鲁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鲁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一十九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二。

山东省即墨市蓝村镇鲁家埠村居多

山东省聊城市冠县兰沃乡大兰沃村

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归义乡(现属郯城镇)鲁庄村,山南头村,团山村,穆格寨村居多

分布聚集地:山东省临沂市临港区壮岗镇居多。

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黄垓鲁店约4000余人

山东省滕州市荆河街道办事处鲁东居、鲁西居

山东省滕州市姜屯镇大彦南村

安徽省芜湖市三山区龟山鲁行政村

甘肃省金昌市金川区西坡村

甘肃省西和县何坝乡安家峪村

湖南省龙山县他砂乡齐心村

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洪家关乡杨柳池村

湖南常德澧县,临澧,津市,安乡一带(古称澧洲)支系

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县,两支鲁氏支系

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张塝镇韩榜村六组鲁河、鲁塆、龙潭冲村鲁山、余宕村鲁家寨、鲁围村等

湖北省汉川市新河镇吕家河村

湖北省江陵县郝穴镇颜闸村

江西省抚州市黎川县中田乡中田村

江西省余干县梅港乡五鲁,分别是花门楼鲁家、三异鲁家、乡坪上鲁家、雪家塘鲁家、杨表鲁家

江西省弋阳县曹溪镇两鲁,分别是上鲁鲁家村。邵畈下鲁村

江西省高安市杨圩镇,分别是大港村、鲁家村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进化镇鲁家村

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白云街道柳馨花园

贵州省铜仁市沿河县夹石镇鲁家山村、后坝村

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万田乡顺鲁村

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弥陀镇龙河村鲁家冲

四川南充高坪区石圭镇兰花村录家弯

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鲁垛镇鲁庄村

江苏南京江宁区汤山镇老街鲁家

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杨桥村、鲁庄村、娄庄村、辛庄、南北街、六里岗、七里岗村、蔡庄坡、后梁、小刘庄村、西南角鲁家沟、北郊西黄刘村、京水村

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陡门乡鲁庄村、黑石村、小闫庄、回湾、薛庄、毕张、闫(鲁辛庄,牛刘庄)辛庄、陡西村、刘庄、赵庄、韦城,周庄;太平镇井庄,官厂乡鲁厂

河南省新乡市延津县东屯镇东屯村、河道村、崔原庄村

河南省新乡市卫辉市柳庄乡许屯村

河南省开封市祥符区朱仙镇西木鱼寺村、祥符区西姜寨乡郭厂村、北郊刘店鲁姓、东郊鲁屯

河南省新郑市辛店镇鲁楼村

河南省荥阳贾峪镇、西郊马寨西鲁庄、托车咀,塘坊,小寨,鲁咀

河南省邓州市桑庄镇新华村鲁宅、东鲁营村、西鲁营村

河南省周口市扶沟县大李庄乡七里河村、崔桥乡许庄村

河南省周口市项城市王明口刘楼村及周边

河南省濮阳市鲁河镇

河南省濮阳市范县王楼乡鲁庄村

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鲁庄村

河南省洛阳市老城、白沙;栾川县三合村韦园组;

河南省平顶山叶县常村廉村、鲁楼、鲁桥

河南省汝州市夏店乡上鲁村、下鲁村、鲁张村

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拐河镇

河南省驻马店正阳县陡沟镇汪楼村大胡庄及周边

云南省楚雄州永仁县、南华县及周边

六、家谱文献

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6年家谱在陡门鲁庄被发现原本。53年家谱及86年家谱均已收藏并电子化可供全国鲁氏宗亲查阅。

河南省荣阳、郑州、开封已被证实与原阳同支,皆有宗谱保存。

湖南湘乡鲁氏重修族谱,(清)鲁坤铉、鲁乾苍纂,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资阳鲁氏始迁祖昂公,原籍山东曲阜,南宋理宗时官殿中御史,解组迁居益阳二里九冈山,今属桃江。子太清、太源,衍为清、源二房。清乾隆59年(1794)二房合修族谱,道光8年(1828)、咸丰11年(1861)、光绪18年(1892)、1930年、2001年续修。清房旧派:一派起于昂,太有及景高,世廷曰希之(尚邦),应延光崇泽。源房旧派:一派起于昂,太有及景南,学文曰尚德,金大士崇朝。合派:国治家先正,贤良定克昌,和宗承礼教,耀祖立纲常。2001年续修新派:主伟开新宇,英才创鸿章。益阳鲁氏八修族谱共一百二十四册,每册分为十一卷,装作十一本。

江苏句容鲁氏宗谱四卷,(清)鲁振官等纂修,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德庆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甘肃鲁氏家谱两卷,(清)鲁纪勋纂,清朝道光年间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余姚姚江景嘉桥鲁氏四修宗谱十二集二十卷,(清)鲁汉卿、鲁森标纂修,清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孝思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

全国鲁氏世谱列传,著者待考,清朝同治年间闻敦厚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浙江常山球川桥头鲁氏宗谱六卷,(清)鲁绍境纂修,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景忍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

安徽桐城鲁方氏族谱二十三卷,(清)方宗诚修,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册。

宁乡鲁氏续修族谱八卷,(清)鲁直等纂修,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孝思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今仅存第一~二卷、第四~五卷。

浏阳星湾鲁氏族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敬宗祠木刻活字印本七册,今仅存第五卷、第八~九卷、第十二卷、第十四卷、第十六卷、第二十七卷、第三十卷。

四川大邑鲁氏支谱六卷,(清)鲁登朝等纂修,清朝光绪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鲁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扶风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四卷。

华容鲁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双桂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今仅存第一~十卷。

浙江常山西村鲁氏宗谱十卷,()鲁开模、鲁周治重修,七年(公元1918年)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余姚姚江景嘉桥鲁氏宗谱二十四卷,()鲁元恺、鲁周春等续辑,十四年(公元1925年)孝思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四册。

江西黎川鲁佐文公家庙九修宗谱十卷,()鲁球等修,鲁之泗校,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铅印本十册。

山东栖霞鲁氏族谱十卷,()鲁经腹纂修,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铅印本十一册。

浙江省常山西林鲁氏宗谱五卷,鲁延勇等修,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在七年印本上增补。

汉川蒲东鲁氏宗谱,著者待考,年间三兴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今仅存第二~三卷、第五~六卷。

七、郡望堂号

郡望

鲁姓的望郡在扶风郡(今陕西省兴平县、咸阳市一带)、新蔡郡(今河南省新蔡一带)。

堂号

九峰堂:九峰堂隶属于扶风堂。益阳鲁氏始祖昂公自号九峰老人,为纪念昂公特立九峰堂。

扶风堂:以望立堂。

新蔡堂:以望立堂。

三异堂:源出东汉宰相鲁恭,鲁恭以德化为治,天下出现三异:“虫不入境、野鸟化为家禽、童子有仁心。”

文昭堂:源自得姓始祖周文王,文王之昭也。

八、字辈排行

湖北荆州鲁氏字辈:“颜始万千此世亿二代昌道文人一行□□治国邦举贤寿爵禄显祖保安康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追前远严慈流后长”。

湖北咸宁鲁氏字辈:

文宠支派:“正光士邦家远定启昌明良开盛世”;

文烈支派:“之孔公开继志恢先泽宏文应运隆安全贤德懋立圣功崇”;

文台支派:“大光明敦本前程”;

文班支派:“国运兆大昌平”;

文青、文亨支派:“山川呈瑞映云汉焕天章”;

文彬、文道、文富支派:“时泰贤书盛行高士品光”;

文贵、文高支派:“主臣咸一德端必庆明良”;

各支合派:“纯德肇世运,成周朝祚长。礼乐宣对教,至道协里乡。功高垂勋久,义发常传扬。人伦绍祖业,佐治显忠堂。逢时恒建树,书诗六纪纲。崇尚维孝友,锡福保泰康。新怀思昭考,慎修召禧祥。均济贞元会,来庭展经彰。英才齐遂达,声名振春芳。广习尊俊哲,宝善庆其强”。

湖北京山鲁氏字辈:“智方德修志”。

湖北荆门鲁氏字辈:“大进兴芳德修志尔”。

湖北汉川鲁氏一支字辈:“正本之方德修志耳四海名扬”。

湖北汉川鲁氏一支字辈:“正大光明又起文仁家声可振”。

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张榜镇韩榜村鲁河、鲁塆分支辈分:“紫*登宁*,绍*宗兴隆。秀贵兆文胜,受国伯泗时。应正生在作,大启克全昌。重有敦常教,天道协万邦。”(1世~40世)

湖北56塘合派:“纯德肇世运,成周朝祚长。礼乐宣圣教,天道协万邦。功高垂勋久,义发永传扬。人伦绍祖业,佐治显忠堂。逢时恒建树,书诗六纪纲。崇尚维孝友,锡福保泰康。新怀思昭考,慎修召禧祥。均济贞元会,来庭展经彰。英才齐遂达,声名振春芳。广习尊俊哲,宝善庆其强。”1989年续新谱100代

山东文登鲁氏字辈:“芝风文昌占登云明显龙国富吉祥庆永禄士世康”。

山东滕州鲁氏字辈:“景显在开大宜佳(家)维(伟)念君”。

山东济宁鲁氏字辈:“卓景守先延绪广”。

山东冠县鲁氏字辈:“冠之以公秀孔孟”。

山东泰山鲁氏字辈:“秉曰成德传继永兆绩昌兴隆庆贤祥福贵禄泰长”。

河南息县鲁氏字辈:“文玉景长中林”

河南濮阳鲁氏字辈:“万姓子地天宗邦承先德治世守典则东方开景运来福变西国”。

河南罗山鲁氏字辈:“道钟世金玉传家正宝珠”。

河南正阳鲁氏字辈:“富正学义,祥云德第,春华民吉,子健财利,靓广丰伟,功泰崇齐”。

河南商丘鲁氏三异堂字辈:“......善大世崇茂,守礼家万昭,文明运开昌,诗书传尽光,英豪忠天子......”。

河南确山县鲁氏字辈:明贯帮秉宗,臣章盼中华,堂中传家训,庭上本元公,祖武振周鼎,万世裕德同,承伯显英君,佑文方冠斌,贤士建功勋,继业普天恩

河南省荣阳、郑州、开封、新乡原阳、延津鲁氏字辈:“士丕百好天,彦兴玉广传,照显庆多泽,蕴宏绍详延,龙凤呈彩瑞,麒麟献吉昌,廉洁德操尚,清和永相芳”

重庆璧山鲁氏字辈:“文思正大光明显永世荣华富贵兴”。

重庆秀山鲁姓字辈:“侯其廷世泽诗礼振家声”。

四川鲁氏一支字辈:“哲世圣朝大安德彩正庆永承恩泽经文光宗必耀祖纬武齐家能治国”。

四川简阳鲁氏字辈:“宗太守敦希孙耳子三寄继述光先德永昌东国基客佳原重学从本启亭诗人才常药秀万世仔文慈。”

湖南蓝山鲁氏字辈:“文东国世积富贵德全昌”。

安徽鲁氏福支字辈:“殷宏国定文正宗传家齐本立盛学永昌”。注:三国东吴大都督鲁肃后裔字辈。

安徽省太湖县弥陀镇龙河“明法道富邦,国得兰継讳,维时可大成,宗廷世盛,诗礼传家,文章光上,永庆英华

鲁氏一支字辈:“孝崇正学忠信昭睦”。

鲁氏一支字辈:“忠厚继昌诗书传家远纪先登德化天地国光祥”。资料有待补充。

江西南城鲁氏字辈:忠厚神仙记,祥和育本源,贤能先进起,后德有因缘。

江西省抚州市黎川县第四区中田乡:“印可伯叔季,忠厚承先志,祥和育本元,贤能方振起,道德有渊源。”

湖南澧县津市炳公后裔字辈:炳公-应-添-永-#公-文-#公-志正周世必,自士大有人,发(鸿)祥启万,秉礼祖德远……

益阳鲁氏:始迁祖昂公,原籍山东曲阜,南宋理宗时官殿中御史,解组迁居益阳二里九冈山,今属桃江。子太清、太源,衍为清、源二房。清乾隆59年(1794)二房合修族谱,道光8年(1828)、咸丰11年(1861)、光绪18年(1892)、1930年、2001年续修。清房旧派:一派起于昂,太有及景高,世廷曰希之(尚邦),应延光崇泽。源房旧派:一派起于昂,太有及景南,学文曰尚德,金大士崇朝。合派:国治家先正,贤良定克昌,和宗承礼教,耀祖立纲常。2001年续修新派:主伟开新宇,英才创鸿章。2001年续修族谱共12卷,,湖南省图书馆有藏。益阳鲁姓2001入谱人口十万有余,主要居住在益阳的资阳区,桃江南县沅江均有分布。另外由于历史的原因,湖北,福建,台湾,南京,北京,四川,重庆以及全国大部分地区乃至世界各地都有益阳鲁姓。

贵州省铜仁市沿河县夹石镇鲁家山村鲁氏字辈:宏子文武道,贵仲冲之白,万年志忠诚,国字有德学。

九、姓氏名人

鲁班:春秋时鲁国人(今山东省滕州市鲁家寨人),古代著名的建筑工匠、建筑家。本公输氏,名般,后人称为鲁班。他不仅能建筑“宫室台榭”,而且在征战频繁的年代,曾造“云梯”、“勾强”等攻城、舟站的器械。相传他创造了“机关备具”的“木马车”;发明曲尺、墨斗等多种木制工具;还发明磨子、碾子等,他的确是少有的勤劳、机巧的匠工,受到社会普遍的赞扬,称他是“机械之圣”。对后世影响很大,几千年来,一直被奉为木工、石工、泥瓦匠等工艺部门共同祖师,称他为“鲁班爷”。大约生于周敬王十三年(公元前507年),卒于周贞定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44年),生活在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出身于世代工匠的家庭,从小就跟随家里人参加过许多土木建筑工程劳动,逐渐掌握了生产劳动的技能,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鲁班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出色的发明家,两千多年以来,他的名字和有关他的故事,一直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流传。中国的土木工匠们都尊称他为祖师。鲁班乃木工匠开山鼻祖,鲁班符咒记载:伏以,自然山水,镇宅地板,抵抗一切灾难,家宅吉祥如意,家庭兴旺发达安康。释解:伏以于鲁班第一个徒弟,自然山水是仙境好风水蕴涵,其指自然山水仙境之中的土地公(神),自然山水同时蕴涵泰山可以镇宅,所有的灾难、大风大浪、雷电鬼怪、土地神泰山可以抵抗,灾难被家地板抵抗了家庭自然没有灾难,顺应自然给家带来好运兴旺发达。

鲁恭:扶风平陵(今陕西扶风)人,东汉名臣。章帝时宰中牟,专以德化为理,不使刑罚,后擢侍中,直言不讳,累官至大司徒。“德化为治”是中国一个传统的崇高政治理想,数千年来想而往之,却极少有人能够做到。而在大约两千年以前的东汉时期,却的确有人办到了,那就是鲁恭。据史书记载,鲁恭当中牟令时,以德为治,结果出现了“三异”,那就是“虫不入境,化及禽兽,童子有仁心。”如此的政治境界,鲁恭办到了,真是鲁姓人士最值得自夸的一项莫大的殊荣。

鲁丕:鲁恭之弟,东汉名臣,累官至侍中。好学,兼通五经。以鲁诗尚书教授,为当时名儒。关东号之曰:“五经复兴鲁叔陵”。

鲁峻:昌邑(今属山东省)人,东汉官吏、学者。专治鲁诗颜氏春秋,初举孝廉,累官至屯田校尉。

鲁肃:字子敬,临淮东城人,三国东吴名将。家富于财,好施与,的乡邑欢心。周瑜为居巢长,故过候,且求资粮,肃有米六千斗,以一半与之。瑜遂荐于孙权,独建议结刘备拒曹操。权甚重视。鲁肃为人方严,虽在军陆,手不释卷,善谈论,又能属文,思度弘远,有过人之明。

鲁胜:代郡人,西晋学者、逻辑学家。少有才操,曾宰建康令。其所著涉及到极为丰富的古代逻辑思想发展和逻辑对象争论的历史情况。著作仅存《墨辩注序》。

鲁瀚:清江(今属浙江省)人,宋代诗人。涉猎广泛,尤精于易,善诗。有林园二十亩,坞内有含笑花数十株,自号笑坞老人。

鲁贞:元浙江省开化人,字起元,号桐山老农。元统举人,隐居不仕,其邃于理学,胸怀夷旷,著有《桐山老农文集》、《春秋按断》、《中庸解》、《易注》等。

鲁治:吴郡(今江苏省苏州)人,明代画家。善画花卉、翎毛,美伦精巧,着色天然,饶有风韵,落笔潇洒脱俗,活泼有生趣。

鲁仲连:齐国人,战国末期学者。不任官职,好持高节,坚持儒家道德观点,反对尊秦为帝,以义不帝秦而被传诵千古。其肯定事物的两重性,反对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片面性。

鲁伯能:安吉(今属浙江省)人,宋代学者。博学强记,九岁通五经,日读万言。夜乘月光诵读达旦,生平以翰墨自娱,历官处州太守。

鲁宗贵:钱塘(今浙江省杭州)人,南宋画家。工花竹、禽鸟、窠石,用笔意趣有余,描染佳妙,尤长于写生,鸡雏乳鸭,颇有生意。传世作品有《春韵鸣喜图》。

鲁得之:钱塘(今浙江省杭州)人,明代书画家。善书,工写竹,发竿爽劲,扫叶清利,纵笔自如,备见潇洒。著有《墨君题语》、《竹史》、《细香居集》。

鲁九皋:清代江西省新城人,字洁非,号山木。乾隆进士,出选山西夏县知县,有惠政。著有《山木居士集》。

鲁昂(1243--1336),字东升,号照轩,宋官殿中侍御史,自号九峰老人,世乱远引由山东来益上流二里九冈山下五公村口。

以上资料为荀卿庠在网络收集整理,为宣传国学蒙学教材识字为主,了解家族历史为辅,更多资料、更多姓氏在收集中,欢迎建议与留言……

-----------------------------------

荀卿庠 >>>

1.《千字文》-每日一字练字视频。

2.《百家姓》-姓氏文化,家族历史。

3.《荀子》-传统文化,国学学习。

百家姓-“鲁”

鲁 读音 lǔ 部首 鱼 笔画数 12 五笔 QGJF 参考:魯 卤 鲁(魯-lǔ-形容词)

(会意。甲骨文从鱼,从口,“口”象器形。整个字形象鱼在器皿之中。本义:鱼味美,嘉)

⑴ 同本义 [(fish) tasty]

(古鲁字)从曰,不从白,彝器每言“鲁休”,“纯鲁”,阮氏元云:“鲁本义盖为嘉,从鲁入口,嘉美也。”——林义光《文源》 ⑵ 迟钝,愚钝 [dull;slow-witted] 参也鲁。——《论语》 鲁人以为敏。——《左传》 容居,鲁人也。——《礼记·檀弓》鲁拙(笨拙);鲁人(鲁钝的人,愚钝的人) ⑶ 莽撞,粗野 [hot-headed;reckless;rash]粗鲁(粗暴鲁莽) 鲁(魯-lǔ-名词)

⑴ 中国春秋时国名 [Lu state]

在山东省南部。周武王封其弟周公旦于鲁。战国时为楚所灭 ⑵ 山东省的简称 [Shandong province]鲁人(山东人);鲁鸡(鲁地所产的一种大鸡) ⑶ 姓 鲁(魯-lǔ )

⑴ 愚拙,蠢笨:愚鲁。粗鲁。鲁莽。

⑵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山东省西南部。

⑶ 中国山东省的别称。

⑷ 姓。

包含“鲁”的词语

◆ 鲁班 【lǔbān】  

[ Lu Ban the Chinese master carpenter ]

(生卒年不详) 中国古代的建筑工匠。姓公输名般,春秋时鲁国人,般与班同音,故称鲁班。据传曾创造攻城的云梯和刨、钻等土木作工具。他用竹片、木料做成木鸢飞在天上三天下不来。相传锁也是他发明的。他还善于造桥,石雕技术精湛。后世尊奉他为木匠、泥瓦匠、铁匠、石匠的师祖,称他“鲁班爷”

◆ 鲁菜 【lǔcài】  

[ Shandong cuisine ] 中国菜系之一,山东风味的做菜方法和菜肴

◆ 鲁达 【lǔdá】  

[ Lu Da ] 鲁智深的原名。智深,是他出家做和尚后的法名

◆ 鲁钝 【lǔdùn】  

[ dull-witted obtuse stupid ] 愚笨迟钝  

例: 赋性鲁钝

◆ 鲁莽 【lǔmǎnɡ】  

[ hot-headed rough rude and rash rash ] 言行不仔细考虑,轻率从事  

例: 鲁莽从事

包含 “鲁”的成语

◆ 登山小鲁 【dēng shān xiǎo lǔ】

释义: 比喻学问既高便能融会贯通,眼光远大。 (Metaphor learning is both high and comprehensive, with great vision.)

出处: 《孟子·尽心上》:“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示例: 三皇内文,九鼎丹法,莫不究其条贯,犹登山而小鲁;践其户庭,若披云而见日。 【唐·岑文本《京师至德观法主孟法师碑铭序》】

◆ 鲁殿灵光 【lú diàn líng guāng】

释义: 灵光:汉代殿名。比喻仅存的有声望的人或事物。 (Flashes: Han dynasty temple name. Metaphor is the only person or thing that has prestige. )

出处: 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序:“鲁灵光殿者,盖景帝程姬之子恭王余之所立也。……”

示例: 缶庐不作茫夫逝,鲁殿灵光白石翁。 【柳亚子《六月一日初谒白石老人齐璜于快车胡同赋呈一首时老人年八十有九矣》】

◆ 鲁戈挥日 【lǔ gē huī rì】

释义: 指力挽危局。同“鲁阳挥戈”。 (Refers to holding back the crisis.)

◆ 鲁戈回日 【lǔ gē huí rì】

释义: 指力挽危局。同“鲁阳挥戈”。 (Refers to holding back the crisis.)

◆ 鲁斤燕削 【lǔ jīn yàn xuē】

释义: 鲁之削(小刀),宋之斤(斧头),质量都很好;如易地生产,在鲁造斤而在燕制削,质量不会优良。比喻由于地域等条件限制,学习模仿达不到原来水平。(Lu Zhijian ( knife ) and song zhijin ( ax ) are of good quality. For example, if production is changed from place to place, if catties are made in Shandong and cuts are made in Yan, the quality will not be good. Metaphor due to geographical and other constraints, learning imitation cannot reach the original level.)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