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星座 > 白羊座

苏耳(苏联核泄漏事件切尔诺贝利)

时间:2024-01-13 10:10:30 作者:未及挽留 来源:用户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祭孔礼乐》| 祭孔乐器——敔(yǔ)、笙

敔(yǔ),又写作“圄”,其形状如虎,背上刻有二十七个锯齿,用木尺划而发声。

柷、敔之器是先秦雅颂之乐应用较久的木类乐器,西周之际就已经是堂上乐器了。《尔雅·释乐》曰:“所以鼓敔谓之籈。”郭璞注:“敔如伏虎,背上有二十七鉏铻,刻以木,长尺栎之,籈者其名。”籈,击敔之器。鉏铻,齿状突起物。栎,敲击。按《释名》说:“敔以止乐。”说明用于乐曲的终止处。

敔,在晋唐之际时被废止。自宋代再兴古制,于仁宗时期恢复了敔、柷二器的堂上之位。直到清末,乃至以来,在孔庙乐队编制中,一直是沿袭宋代乐制。

敔器按清尺换算,其体长约69.9厘米,虎头高约30.3厘米,尾高约25.9厘米,籈长约77.7厘米。敔之器的外部通身绘黄黑色斑纹,如虎纹,负虎之趺漆以金色,旁设两耳,用以置籈。

在虎的脊背上,有二十七个纵列木片,即所谓“龃龉”(或称“鉏铻”)。龃龉安置在虎背的槽内。奏乐的时候,由专职乐工双手持以“籈”。一种以竹制成的扫把,扫敔龃龉三响,即可清洗闻乐者的耳朵,也即扫除前曲在听众及演奏者耳中的余音,以利于再次作乐和聆听。

《文庙丁祭谱》说:“凡作乐曲终,鼓声即毕,即击敔。先三击首,而后栎其背,于龃龉上横栎之,所谓敔以止乐也。”说明了敔之器在雅颂乐悬中所起的作用。

笙(shēng),簧管乐器。因笙竽一类乐器用匏作座,上设簧管,所以古属八音之一——匏类。

笙在殷商时已流行,由、簧管、斗子三部分组成。演奏时,手按簧管下端的指孔,吹吸振动而发音,能奏和声。常用的有十三簧、十四簧两种。今有二十四簧笙、三十六簧键钮笙等。

《世本》记为女娲氏或作笙簧,有的版本记“随作笙”,并记女娲氏为黄帝之臣,而随又是女娲之臣,这些皆系传说。另除《周礼》中记有“笙师”之外,《诗经·小雅》也记有“笙磬同音”,可证明当时已有笙,并可说明这两种乐器都是有固定音高的。

孔庙乐队中有巢笙、和笙之别。

所谓巢笙、和笙,实则是大小之差。如《尔雅·释乐》所说:“将大笙谓之巢,小笙谓之和。”巢笙其名来自外形,即由多竹管巢居于一匏之中。祭孔礼乐中的巢笙与和笙都为十七管,而大、小笙两者的区别在于各有多少。

和笙的雏形成于我国殷商时期,在已经出土的殷墟甲骨文中就有“龢”字,卜辞有三种笙的象形字,像编管吹奏乐器,也就是原始型的和笙。这种和笙的形制与排箫有些相似,即无斗、无簧,是用绳子捆起的木框等物,将许多发音不同的竹管编排而成。

笙在孔庙乐悬中的编制历代不尽相同。自宋代以来,仅“轩悬之乐”的编制少则六件,多则八件。若就其品种繁多而言,当属金代,该朝曾规定祭孔乐悬必用“巢笙”、“和笙”、“闰余匏”、“九曜匏”和“七星匏”等。

雅乐笙的音律是以五度相生法,取纯五度音,用相和的双音吹奏法。比如,以宫音与徵音相和,徵音与商音相和,商音与羽音相和,羽音与角音相和。或者取八度相应,即“高尺”与“低尺”相应,“高工”与“低工”相应……以此类推,合而成声。

《圣门乐志》对笙有较详细的记载:

笙,竹制,配以铜舌,以十七竹管长短不同组成。笙,生也,生众音之萌蘖而发其声华也。大者九十簧谓之笙,小者十三管谓之和。《仪礼》:三簧一和而成声。今制以小紫竹为之,一攒十七管,先按山口,每管内面方孔是也,如吹某字则按其孔呼吸,簧动而声发。《诗经》谓吹笙鼓簧是也。其母用匏,匏之为物,其性轻而浮,其中虚而通,笙则以匏为身,植管匏中,象植物之生,故名曰笙。

凡吹竹音,按其孔则无声,放其孔则有声,唯笙匏属,按其孔则有声,放其孔则无声,故谓之鼓笙。鼓者,动也。按其孔则气从山口出,以鼓动其簧而声发矣。笙后面居中一长管,位第十四,乃黄钟声,谱以“合”字应。其第十二管乃黄钟清声,谱以“六”字应。凡吹“合”字,必吹“六”字,亦取清中相知,以左手食指及中指按其孔,余孔开。如吹十二管“六”字,又兼按十三管“小六”吹之,第四管、第八管、第十一管为太簇律,用右手食指及左手大指、食指按其孔,则“四”字应。

第一管、第三管、第十管为姑洗律,用右手食指、大指、左手大指按其孔,则“一”字应;第二管、第十三管为中吕律,用左右手大指按其孔,则“上”字应;第十二管、第十五管为林钟律,用左手食指、中指按其孔,则“尺”字应;第三管、第七管、第十一管为南吕律,用左手大指、右手大指、食指按其孔,则“工”字应;第五管、第六管、第十管为应钟律,用右手大指、左手大指、食指按其孔,则“凡”字应;又第一管为“勾凡”,第九管为“助凡”、“清一”,第十六管为“亚乙”,第十七管为“背凡”,审其调之清浊,皆可取为助音,而雅乐不用也;第四管、第八管、第十一管为清太律,用右手大指、左手大指、食指按其孔,则“五”字应。

各管之配合,“点笙歌诀”有明确的记载:

一三十管“一”字真;

二管十三“上”字闻。

内外孔歌诀:

四、八、十一为“四”字,

十二、十四为“六”、“合”音。

三、七、十一为“工”字,

十二、十五“尺”字轮。

全簧孔字歌诀:

五六“勾凡”九“清一”,

“亚乙”、“背凡”十六七;

又加十三为“上”字,

徐徐用字呼与吸。

此总括管孔以清中数声兼言之,若大成乐止用“合”、“四”、“上”、“尺”、“工”、“六”,六字当依所列图管,取应用字目,按谱单吹,勿以兼音乱雅为美也。

关于雅笙的形制,《文庙祀典考》是这样记载的:“竹管匏身,大笙十七管皆有簧。……小笙十七管惟十三簧。……匏面穿环植之,左右分列,束以竹丝,中管最长,以次短,像凤翼,本丰末敛,像凤身。管本以檀窍其中,而有底削半,以薄铜叶障孔,开簧口点以蜡珠其上,各按律分穿出音孔,管端穿气孔。匏之半接吹管,端为吹孔。匏身及吹管髹漆,缕云龙文填以金,吹管外垂五彩旒苏。”

由于笙具有和声功能,且音色明亮清越,与钟磬共相合奏,尤其谐悦动听,所以自西周以来,素享有“钟笙”之称。它是祭祀、乡射等礼乐活动中的重要乐器之一。

选自济宁历史文化丛书《祭孔礼乐》:孔德平 彭庆涛 孟继新

编辑:张博

苏联人当年对切尔诺贝利做了什么?| 硬核科普

首先我们解答上一期俄罗斯:美版《切尔诺贝利》什么玩意?我们自己拍评论区中的几个问题:

NO.1:有读者对重水反应堆感兴趣,并且很疑惑,这玩意儿这么危险为啥加拿大还要大规模投入使用?

加拿大搞核电站还是上世纪50年代跟风随大流,虽然跟了大流但是加拿大人不走寻常路:他是自己独立搞核电的,而且属于典型的“没有条件制造条件也要上”。

加拿大核反应堆(图源:blogspot)

在既没有浓缩铀技术也没有制造核电站用大型压力容器技术的前提下,加拿大人将核燃料塞进压力管形成一个小单元,然后将几百个小单元拼在一起就完成了大型反应堆的制作。 巨大的投资也带来了更为巨大的回报,包括中国和印度在内的很多国家都先后斥巨资引进了CANDU堆。

NO.2:核废料也能爆炸?

能。INES中到目前为止唯一的6级核事故就是苏联克什特姆核废料场爆炸事故(Kyshtym Disaster)。这个核废料场接收的是从提炼钚(用来造核弹头)的工厂运出的核废料。

1957年,由于一个核废液储存罐的冷却系统故障且没有得到及时修复,导致储存罐内温度升高,液体汽化,储存罐爆炸,重达160吨的混凝土顶盖当场腾空而起;大量辐射性物质成了脱缰的野马随风而去,近万人被疏散。

事故影响的范围(图源:wikipedia)

NO3:苏联当年到底对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干了啥?

正好今天的正文就打算聊这个事儿↓

上期文章中笔者谈到自己不认同HBO拍个历史剧都要往里面掺私货的这种做法,但是笔者也绝对没有为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洗地的意思,因为他们确实存在着连一般工厂都不允许发生的问题。

在上一篇中我们谈到切尔诺贝利电站的四个建造好的反应堆都是使用轻水作为冷却剂,作为配套的设备,水泵肯定是必不可少的。各机组也配有3台备用柴油发电机用来在紧急时刻为水泵提供电力,但是柴油发电机需要一分钟左右来暖机。

如何让反应堆安全度过这个一分钟的空窗期就成了一个问题。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四号机组配置的水泵

这个泵在边上的涡轮机房里

(图源:rferl)

当时的解决方案是利用蒸汽轮机的惯性,也就是在停机后发电机那边的蒸汽涡轮不会马上停止,依然会转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内由它带动的发电机也会产生一定的电力。核电站方面打算用这部分电力来带动冷却泵。说得再简单一点,就是给反应堆冷却泵换个临时电源的问题。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主循环泵机房

四号堆的主循环泵机房已经被摧毁了

这个是四号堆隔壁的三号堆的主循环泵

(图源:dailykos)

而正是这个“简单问题”,导致了这次悲剧的出现。

请记住这张图接下来我们会用到它

在我们进行更进一步的讨论之前,我们先来把时间轴捋一遍,从爆炸前一天4月25 日开始:

4月25日凌晨01:00,反应堆从满功率3200MW开始降低功率。

4月25日凌晨03:47,反应堆功率保持在1600MW。

*4月25日下午14:00,按照测试程序反应堆紧急供水系统(Emergency Cooling System)被切断以避免它影响接下来的测试。这个时候来自基辅调度中心的电话表示你们那个测试得延迟一会儿,我们这儿急着用电呢;然后反应堆就这么一直保持着1600MW运行了九个多小时。

4月25日晚上23:10,反应堆从1600MW开始继续降低功率。

*4月25日24:00,换班。

*4月26日凌晨00:05,反应堆功率下降到720MW,并且继续下降至700MW以下。

*4月26日凌晨00:28,反应堆功率下降到500MW,控制方式由手动切换为自动,功率继续降低到30MW。

*4月26日凌晨01:00,反应堆功率回到200MW并维持稳定,测试开始。

4月26日凌晨01:03,按照测试程序,备用主循环泵切到左冷却回路开始为堆芯供水。

4月26日凌晨01:07,按照测试程序,备用冷却泵切到右冷却回路开始为堆芯供水。

RBMK-1000的两个冷却回路(图源:researchgate)

*4月26日凌晨01:19,蒸汽压力达到危险水平,开始加大注水量;系统将控制棒提升一部分以保持反应速率,然后控制棒由手动模式进行操作(往外拔)。系统蒸汽压力开始下降,为了保持压力,通向汽轮机的阀门被关闭。蒸汽包自动跳闸功能也被人为切断。

4月26日凌晨01:23,反应堆状态稳定,测试正式开始。示波器被打开,紧急制动阀被关闭。

01:23:04,涡轮机进料阀关闭,涡轮机开始惰转(Coasting),四个冷却泵在半分钟内没有运作。

*01:23:40,AZ-5按钮被按下,控制棒开始插入堆芯

切尔诺贝利四号堆中控室残骸

手下面就是AZ-5按钮

(图源:dailykos)

01:23:43,功率急速上升至530MW,系统发出警报。

01:23:44,功率急速上升,蒸汽管破裂。

01:23:46,两个主循环泵报销。

01:23:47,汽水分离器压力和水位急剧上升。

01:23:48,主循环泵流速恢复工作失败。

01:24,中控室记录到强烈震感。

我们现在来看一看原始的测试要求有哪几个要点:

1.测试功率应在700-800MW之间,但是不得低于700MW

2.汽轮机在测试前必须保持全速运转

3.在1和2都成立的情况下,切断汽轮机蒸汽管道

4.记录汽轮机在空窗期的发电量是否能满足需求

5.紧急发电机正常运行后,涡轮发电机关闭

如果按照要求来做这个测试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实际的执行情况和计划中要求的差的太远太远。在前面的时间轴上有几个点我给打了*号,我们现在来看看这几个点的问题:

*4月25日下午14:00,切断了紧急供水系统后接到电话通知测试延迟。

反应堆在非测试状态且没有紧急供水系统作为安全保障的情况下运行了整整9个小时,紧急供水系统在后来的过程中彻底打了酱油。

*4月25日24:00,换班。

像这种24小时连轴转的单位,白班和夜班交接班是要开会的,确认了没有问题上一班人员才可以下班;而接班的领导要确保上岗前自己部门里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要干嘛。单从结果上来看,这个交接班做得非常差。

*4月26日凌晨00:05和4月26日凌晨00:28,反应堆功率下降至700MW以下。

这个操作已经违反了测试要求第一条不得低于700MW。而且这个时候反应堆已经累积了太多的氙-135导致反应堆毒化了,因为在之前的操作中反应堆的功率下降速度太快,部分核裂变的衍生物氙-135并没有得到充足的中子转化成氙-136;这一批累积在反应堆中的氙-135和控制棒争夺堆芯中的中子,致使反应堆输出功率急剧下降。

*4月26日凌晨01:00,反应堆功率回到200MW,测试在没有达到前提要求的情况下强行开始。

这个鲁莽的决定最终毁了四号反应堆。

*4月26日凌晨01:19,手动拔控制棒开始。

这也是所有操作中最令人诟病的一点。控制棒退出中子争夺战使得之前累积的氙-135得到了足够的中子转化成了氙-136,越来越少的氙-135和几乎全部被的控制棒导致反应速率急剧升高。

第五集列加索夫教授发言这一段很值得一看(图源:《切尔诺贝利》剧照)

*01:23:40,整整过了五分钟才有人按下AZ-5按钮,但是已经来不及了……

切尔诺贝利四号机组中控室AZ-5的位置

(图片来源:京都大学原子炉实验所)

切尔诺贝利一号机组AZ-5按钮

AZ-5是紧急停机按钮,其作用原理是按下去后所有的控制棒一起堆芯把核反应给控制住。本来应该作为最后一根保险丝的AZ-5按钮,为什么在实际操作中弄出了个反效果:不但没能控制住核反应,反而成为了导火索把反应堆顶盖给炸飞了?

(图源:《切尔诺贝利》剧照)

中控室里包括副总工加特洛夫(也译作迪亚特洛夫)

在内所有人都是一脸懵:

按了个紧急按钮居然能整这么大动静?啥情况?

HBO剧中提到的设计缺陷为这个问题背了锅。

RBMK的控制棒大部分是用来吸收中子的碳化硼,控制棒插入堆芯的深度决定了中子吸收剂(碳化硼)的含量,中子吸收剂越多反应速率越慢;反之如果把控制棒向上拔出,反应速率加大。

RBMK控制棒(图源:www.lei.lt)

但是这条控制棒的尖端给有一块石墨,石墨在核反应堆中是作为慢化剂是用来给中子减速的。苏联设计师注意到,反应堆的堆芯和控制棒是由水进行冷却的,而作为冷却剂的水也是可以吸收中子的。为了增强拔出控制棒后的加速效果,就在尖端给加了一块石墨作为分离物(Displacer)。

而RBMK-1000反应堆的控制棒是从上往下插入堆芯的,也就是说这AZ-5按下后先下去取代了堆芯中水的位置的,正是处在控制棒尖端的石墨!因为在前面的操作中几乎全部的控制棒都被拔了出来(留在堆芯里的只有6根!),所以当AZ-5按下去的那一刻,200根以上的控制棒同时往堆芯里插!

这个效果可以说是立竿见影:下去了一大堆石墨使得慢化剂密度升高,反应堆功率输出加大。在此之前,堆芯里面的部分结构因为过热变形导致控制棒卡在半路没法整个堆芯里,控制棒后面真正能起作用的碳化硼毫无用武之地。

由于通往汽轮机的阀门被关闭,反应堆堆芯的蒸汽压力越来越大……最终巨大的蒸汽压力将反应堆两吨重的顶盖连同半个房顶一起给轰上了天。

切尔诺贝利四号堆控制室

这就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最高级(7级)核事故的大致经过,但是这只是一个开始。我们今天聊到的设计上的缺陷加上一大堆根本不合格的操作,并不是事故原因的全部。

(图源:Pinterest)

被永久封闭在四号堆里的这位技术人员

是主循环泵操作员霍登舒克(Valery Khodemchuk)

他在爆炸发生的那一瞬间当场殉职

这是位于切尔诺贝利四号反应堆中他的纪念墙

接下来的推送中笔者将对剧中后续救灾情节进行“解毒”,中间会穿插着对部分技术点和人物事迹进行科普,由于作者水平有限,如有错谬之处敬请在评论区批评指正。

对了,留一个问题给大家:大家认为图上的这位在切尔诺贝利四号堆中控室里干啥?

特约作者:U156

苏联有15个加盟共和国,作为邻国的芬兰,为什么没有被吞并?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Karma

编辑|t

引言

苏联是整个人类历史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不过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苏联并不是一个传统的单一国家,而是一个共和国联盟,由15个加盟国共同构成。

(强大的苏联)

为什么这些加盟国要加入苏联呢?一部分原因是苏联本身国力强悍,能够给予这些边缘国家以庇护和经济支持;而另一部分原因则是苏联在开疆扩土的过程中也动用了武力。

十月革命之后,原本在沙俄版图之下的地区纷纷闹起了独立,其中就包括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地。苏联用武力对他们进行了征服,最终将这些国家全都纳为了自己的加盟国。

不过,北欧国家芬兰却是例外,芬兰虽然与苏联直接接壤并且曾经属于沙俄,但他们却始终没有被苏联吞并。在如此尴尬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渊源中,芬兰是怎么保持独立的呢?

(芬兰美景)

一、俄罗斯人眼中的芬兰

芬兰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国家,他们在1919年才正式建国。但在这之前的几百年中芬兰人就已经与俄罗斯民族产生了接触。

芬兰早在12世纪中晚期就已经存在,但那时的芬兰并不是一个独立国家,而是隶属于瑞典的一个地区。瑞典在12~16世纪算得上是仅次于丹麦的北欧强国,因此能够给芬兰一定的庇护。

但是随着卡尔马联盟的崩落,北欧各国在欧洲的话语权逐渐下跌。再加上影响全球的小冰期到来(发生于16世纪末的全球性灾难),芬兰民族的生活情况堪忧。

(早期芬兰)

无奈之下,芬兰只能举兵反抗瑞典的统治,但他们很快就被镇压了下去,并没能成功建国。

在这之后,瑞典与沙俄展开了一场大战,芬兰直接被俄国强行占领。在战争结束之后,芬兰就被以割地的形式送给了俄国。

至此,芬兰成为了沙俄的一部分。不过沙俄人的统治在一开始还算仁义,给予了芬兰很大的自治权,还帮助芬兰民族进行战后的重建。

不过这只是俄罗斯人的诱饵,芬兰局势稳定之后,曾经自治权的优待也就没有了,俄罗斯人不断对芬兰民族进行压榨,双方之间的矛盾也越积越深。

(瑞典将芬兰割让给俄国)

在俄罗斯人眼中,芬兰是沙俄帝国曾经的一部分,就算双方之间有所矛盾,也不能改变这个不争的事实。而这种情绪也在后续影响到了苏联与芬兰乃至俄罗斯与芬兰之间的关系。

二、把握机会的芬兰

沙俄帝国在统治后期逐渐失去了民心,随着十月革命的展开,沙俄帝国在一夜之间崩塌。而他们所掠夺的那些国家和地区,也纷纷抓住机会独立,其中就包括芬兰。

芬兰在1917年就正式宣布独立,随后又在1919年成立了共和国。以独立的形式存在于北欧,脱离了俄罗斯民族以及苏联的控制。

(芬兰独立)

在独立之后,芬兰开始向德国靠拢,寻求德意志民族的庇护。事实证明,他们向外寻求援助的方法是极为正确的,因为苏联从来就没有放下他们这些曾经属于沙俄的地区和领土。

在列宁和斯大林等人的努力之下,苏联的经济和军事很快迎来了腾飞。他们开始对曾经的领土进行争取,通过战争的手段把乌克兰,白俄罗斯重新纳入了苏联的版图。

在这之后,苏联人将目光锁定在了芬兰。不过当时的芬兰已经和强大的德国关系密切,苏联人根本找不到机会下手。

(苏联军队在乌克兰)

跟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等国相比,芬兰显然抓住了机会,他们知道一个新生需要的不是独立之后的“面子”,而是来自强者的庇护,只有这样才能够保持独立与主权。

不过,德国可不是什么善男信女,的法西斯统治已经让德国变成了一台尚战好战的机器。为了筹备后续的世界大战,选择与苏联进行短暂合作,对东欧地区进行瓜分。

1939年,德国用闪电战平推了波兰东部,而苏联也在此时发兵波兰西部,两个大国就这样光明正大的瓜分了一个国家。

在这之后,苏联用威逼利诱的方法争取到了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等地,几乎已经在东欧和北欧地区实现了沙俄地图曾经的版图。

(苏德瓜分波兰)

解决完这几个国家之后,苏联人找上了芬兰,要求他们将国境线西移,摆明了就是要抢地方。已经独立了20年的芬兰,当然不会轻易答应苏联这种无理的要求。

既然谈判不成,留给芬兰和苏联的就只能是兵戎相见了。

三、用惜败换来地位的芬兰

在苏联人眼中,芬兰只是一个趁机独立的小丑。而且在二战时期,苏联人还给曾经亲近于德国的芬兰打上了“法西斯集团”的标签。

(战争中的芬兰部队)

而在芬兰人眼中,苏联就是一个掠地抢劫的强盗,对自身的主权威胁极大。双方之间的战争是根本不可避免的。

1939年11月30日,苏联调集兵力从卡尼亚、苏奥穆斯萨米尔、萨拉、佩特萨莫向芬兰发动了猛攻。苏联占据着战争中的绝对优势,他们的人数更多,武器装备更为先进,所以苏联也无比希望能够通过这一波攻势,就瓦解芬兰的防御。

但是,芬兰人在强大的攻势之下并没有放弃,他们在正面战场上完全不能挡住苏军。于是芬兰人决定发挥地形的优势,全部轻装上阵,在芬兰东部的山林当中打起了游击战和运动战。

(冬季战争兵人模拟)

这种作战方式当然不可能将苏军赶出芬兰,不过苏联的进攻计划的确实被见首不见尾的游击战严重影响到了。无奈之下,苏联只能将士兵撤下前线,重新进行战略部署。

这给了芬兰人喘息的机会,他们赶忙从西部调遣了大量的士兵,在前线设立了一道又一道坚如磐石的防线。

苏联人重新整合之后,对芬兰新修筑的防线展开了进攻,但此时的芬兰却已经摸清了苏联人的进攻规律和习惯,奇迹般的顶住了苏军的一波又一波攻势。

而且,芬兰人还设立了一支滑雪小分队,借助漫山遍野的冰雪高,机动性的往返于苏军的后备队伍,给苏联的后方带去了巨大的精神折磨。

(芬兰雪橇步兵队)

对于苏联人来讲,这是一场必须胜利的战争,如果真的让芬兰打退的话,苏联以后在国际社会上就再也抬不起头了。于是,无数苏联士兵舍生忘死的冲向芬兰阵地,这场战争也变得越来越残酷。

1940年1月1日,苏联人在南路集结的过程当中疏忽了防守,被突然冒出的芬兰士兵全歼了两个师级建制部队,伤亡近2万人。

在这之后,苏联将领崔可夫率领4个步兵师向亚尼湾展开了进攻,希望能够直接打通芬兰,让他们南北无法自顾。但是芬兰军队却看穿了苏联的动机,用一个师的兵力歼灭了苏联整整2.3万人的军队。

(芬兰击落苏军战机)

在战争前期,芬兰占尽优势,打的几乎全都是以少胜多的仗。不过苏联人对这场战争的胜利志在必得,派遣的士兵越来越多,甚至还用上了坦克旅和空军部队。

在重武器的压制之下,芬兰最终败下阵来,只能给苏联割让土地和资产。

芬兰在这场战争当中的表现,完全可以被称之为是惜败。他们在三个多月的时间里,给苏联带去了40万人的伤亡,而且也粉碎了苏联吞并芬兰全境的目标。割地赔款的代价,已经算是非常之轻了。

(冬季战争艺术作品)

在这之后,芬兰迎来了国际地位和声望,以战场上出色的表现被认定为北欧强国之一。

四、战后的芬兰

第2次世界大战是对世界格局的一次大洗牌,芬兰人在战争当中的卓越表现,也为他们的后续发展迎来了更为独立自主的机会。

芬兰已经在战场上证明了自己,但他们也体会到了战争的残酷。在与苏联的那场战斗当中,芬兰也付出了6万多人伤亡的代价,这对于一个人口小国来说是几乎不可承受的。

(冬季战争博物馆)

所以苏联在二战之后就学起了丹麦和瑞典,成为了一个著名的中立国。苏联也终于不再动芬兰的念头,两国在1948年正式签署了《苏芬友好合作互助条约》,暂时放下了历史上的伤痕。

由于芬兰与苏联直接接壤,所以芬兰如果与西方世界的国家走得太近的话,很有可能会被苏联再次针对。为了避免这一点,芬兰直到1995年,也就是苏联解体后4年才加入欧盟。

通过战争和出色的外交手段,芬兰成为了东欧以及北欧地区的特例,自始至终没有被苏联吞并,从1919年开始独立至今。

(芬兰街头)

如今的芬兰依旧以中立国的身份自居,逐渐成为了世界知名的旅游景点,芬兰的GDP也是一涨再涨,当地的人民从历史的伤痕中走出,过着幸福的生活。

参考资料

拜尔·伊林切耶夫.苏芬战争:1939-1940[M]长安出版社,2014.

王中斐.战时苏联外交中的芬兰问题:1939~1944[D].苏州科技学院,2008.

1991年苏联解体,全世界都在等中国崩溃,邓公是如何力挽狂澜的?

1991年年末,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昔日的红色巨兽苏联,在一夕之间灰飞烟灭,倒在了20世纪的最后一个十年。

东欧剧变,苏联落幕,一连串的重大事件给社会主义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打击。

此时的中国,也不可避免地陷入了挣扎之中,开始被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思潮逐渐侵蚀。

全世界都以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也会在这次剧变之中一蹶不振,以美国为首的一众西方国家,都已经做好了看着中国崩溃的准备。

在这样内忧外困的恶劣环境之下,用他独到的眼光和过人的胆略,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成功将中国从危难之中解救出来。

是如何化解这场国际危机的呢?

内忧外患

1991年12月25日,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苏联最后一任总统戈尔巴乔夫对着面前无数个镜头,做出了辞职的决定。

第二天,苏联最高苏维埃共和国院举行了他们的最后一次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宣告了苏联从此将不复存在,而原本苏联境内的15个国家将正式独立。

中国的领导人通过转播,目睹了苏联解体的全过程。看到这个曾经强盛无匹的昔日老友如今沦落到这般境地,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这个时候,中国内部的局势也不乐观。出现了短期的政治动荡与资产阶级思想的冲击,对外还面临着西方国家对我国施行的“和平演变”策略。

在这个节骨眼上,国际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势力苏联又解体了,东欧各国对苏联推行的社会主义制度开始产生怀疑,产生了各种反对声音,意图脱离社会主义的引导。

这样一来,社会主义的发展必将举步维艰。

戈尔巴乔夫

果不其然,不久后,此前追随苏联的东欧各国就出现了妖魔化,颠覆社会主义制度的现象,这对于社会主义发展尚且处于上升阶段的中国来说,显然是一个噩耗。

这一现象正是欧美的西方国家乐于看到的,一直以来,在他们的观点里,苏联就是社会主义的支柱,如今苏联一倒,社会主义理论都会随着这个社会主义大国的破灭而烟消云散。中国必定会步苏联的后尘。

这个时期的中国,颇有几分“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架势。

但是早就对这个情况的出现有了准备。早在两年前,东欧开始出现对社会主义的颠覆之势时,就已经针对这个现象提出了自己的对策。

在对外形势的处理上,是这样说的:“目前国际形势对我们很不利,未来几年里很可能有大事发生,对此大家也不必惊慌,我只有三点要嘱咐大家: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对!”

在眼中,东欧发生剧变的最根本原因,还是因为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失败导致经济下滑从而失了人心。在这一点上,中国绝对不能够重蹈覆辙。

东欧剧变

“经济增长因素,是最根本的因素。只要我们的发展对人民有益,国内的形势终究会趋向平稳。”这么说道。

彼时的中国,改革开放仍旧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国内的经济形势是在稳步爬升的,在这一点上,没有展现出太多的顾虑。他对于国内的各个阶级都充满着信心。

因此,当务之急,就是放眼国际,要尽可能避免国际上西方国家所制造的不利因素,处理好中国国内的矛盾,不要因为其他国家的不利因素就自乱了阵脚。

在做到这些的同时,也不要因为东欧、中亚的这些国家对社会主义信仰产生了动摇就忽略了他们,不能对他们抱有成见。

认为,虽然苏联的加盟国如今已经开始想要摆脱社会主义,但是这些国家独立后,与西方国家长期的对立绝对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解决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他们仍然不会站在资本主义的阵营。

这个时候,正是拉拢他们的大好机会。

特意在中央会议上说:“无论苏联今后的形势如何变化,在意识形态上,我们都要尽可能地和他们站在同一战线。”

“世界上存在的矛盾太多了,我们要做的,就是看清楚其中对我们有利的点,摒弃对我们不利的点。尽可能的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

事实证明,的决策是十分具有前瞻性的。在苏联解体后,各个加盟国都与我们保持着相对友好的国际关系。为我国四面楚歌的国际环境缓解了许多的压力,大大淡化了在国际上苏联解体所带来的冲击。

严抓作风

“中国不能不搞社会主义,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这是一直以来的态度。

在苏联解体的同时,中国面临的并不仅仅是国际形势上的难题。

在国内,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一直推行的“和平演变”战略也在悄然渗透着中国。资产阶级借着这个时机趁虚而入,扬言改革开放需要重新审视。

在苏联的前车之鉴下,不免会有些顾虑,对于这一乱象,做出了许多的审视。

李政道

1989年的秋天,华裔学者李政道前来中国进行学术交流。

在这次探访中,李政道见到了。彼时的已近九十高龄,仍然精神矍铄。在与李政道的谈话之中,对于动荡的时局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如今西方急切盼望东欧、苏联、中国都陷入纷乱之中,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持续进行着,不管别的国家怎么样,我们必须坚持本心,坚持发展社会主义。”

大厦的倾塌都是从内部开始的,对于这一点,深信不疑。西方所推行的“和平演变”想要真的在中国起作用,那么只有一种可能,那便是自身出现了问题。纵观苏联、东欧,皆是如此。

改革开放以来,部分的干部受到了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和生活方式的冲击,信念有所腐化,好逸恶劳,人民群众也因此有了一些不满的声音。

在明确了这一点的基础之上,当务之急就是做好实际工作,让人民们都认识到社会主义和党的优越性。仅仅是抵制西方思想,显然是治标不治本的行为。

此后,开始把工作重点放在了党的作风建设上。

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上给了全体党员一个忠告:“随着改革开放进行,必然会有些不好的东西打入我们内部。我们必须要把端正作风贯彻于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当中。”

在作出相关决议后,对党内的行为实行了严抓严打,毫不手软。而这一行为,很快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而在对内严抓作风的同时,针对中国目前国内的发展形势,做出了一个伟大的决议。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

苏联解体后,思索了很长一段时间。

他明白,苏联的解体,意味着苏联所实行的社会主义的失败,也是苏联所运用的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体制和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失败。

如何避免重蹈苏联的覆辙呢?想出了最直接的方法:建立一套专属于中国的特色市场经济体系。

领导人们听了的这个大胆的建议,在起初仍然持有保留意见。对于新的市场经济体制,他们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害怕心理。

为了消除领导人们对于新的经济体制建设方面的顾虑,1992年年初,在苏联解体的几十天后,去巡视了南方的几个改革开放代表性城市城市,同这些地方的领导人进行了谈话。

这次谈话影响十分的深远,深刻改变了中国发展的历程。这次谈话后来被人们称为“南巡谈话”。

在这次谈话中,放言道:“我们以往的认知存在着些许的偏差。计划经济并非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并非就是资本主义。我们要做的,应该是把计划和市场结合起来,打造一套属于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正如所说,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出现过许多不同的声音。他们认为,的经济措施与社会主义背道而驰了。

但是实际上,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的评判标准根本没有看上去那么简单。在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之中,一直坚持的都是允许非公有制经济和市场调节的存在,从一开始,就奠定了社会主义的基调。

南巡谈话

然而有些人就是固执己见,在这一点上纠结不休。因此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却没有办到任何的实事。

告诉了他们,想要避免走上苏联的老路,根本就在于以改革开放的方式去解放生产力。利用改革开放取得的成果去为人民谋求福祉,而不应该在改革开放的过程这一环纠结太多。

对于我们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就是一切。只要改革开放可以有效的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的生活的,那么毫无疑问,这就是社会主义经济。

在眼中,只要是在社会主义制度合理的框架内,无论怎样建设经济体系,都不会脱离社会主义的轨道。

的这番话使得众人感触颇深,正如所说,自从改革开放施行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国力提升是有目共睹的。

这次的南巡谈话,为中国“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发展社会主义。”这一苦苦寻求,困扰全世界人多年的问题找到了一个答案。也为中国的经济发展与改革提供了方向。

同时,这次谈话也打消了之前党内部分领导人对于改革开放是否会使得中国偏离社会主义轨道的疑虑。扫除了人们对于“和平演变”在经济领域的左倾思想。领导人们对此茅塞顿开。

在这一年的十月份,在党的第十四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正式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构想,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概念,这一构想与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做出了区分,成为了我国在苏联解体之后经济体制改革的风向标。

而我国经济领域的发展也通过做出的这一系列举措迅速的趋于平稳。

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进行,在的一系列政策之下,我国内外的困境都被逐一的填平,中国不仅没有因为苏联的解体而陷入资本主义舆论的漩涡,反而在领导人的带领之下一步步地崛起。

经济上,社会主义市场体系激发了市场的活力,我国的经济在90年代高速发展,形势一路向好。

在党内事务的处理上,由于对党内纪律的严格要求,党内秩序变得更加的严明,作风也更加的纯净了。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公信力也逐步的攀升,国内的政局因此得到了稳定。而与苏联解体后各个国家关系的巧妙处理也使得中国在外交方面并未陷入被动。

作为一名拥有崇高理想的主义战士,用他的智慧与眼光,在国家危难之际成功的力挽狂澜。

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的新国歌,为何沿用了苏联的节奏?

说起俄罗斯的国歌,相信很多朋友都听过,甚至有一些朋友会唱。目前,俄罗斯的国歌为《俄罗斯,我们神圣的祖国》,这首国歌从2000年开始使用,至今已经推行了20年时间。也许一些朋友发现了,这首国歌与苏联国歌采用了同样的节奏和旋律,仅仅是歌词不同而已。那么,俄罗斯的新国歌,为何要沿用苏联节奏呢?今天,我们就聊聊苏联与俄罗斯国歌的一系列故事。

首先,我们聊聊苏联国歌。苏联的前身是苏俄,早在1918年建立苏俄开始,苏俄已经确立《国际歌》为国歌。对于《国际歌》,相信很多人都非常熟悉。这首国歌使用了20多年,在二战期间,面对德国、日本等国家的扩张。苏联、美国、英国等国家决定联合作战,请注意,这些国家的意识形态并不一样。《国际歌》中,出现了打倒旧制度等内容,这让西方各国非常警惕。为了更好的联合美英等国家,同时展现苏联自己的风采。

1944年,苏联改变了自己的国歌,由《牢不可破的联盟》取代了《国际歌》。在二战末期,苏联官兵就是唱着新国歌攻入了德国本土,并且占领了柏林。苏联国歌确立以后,进行了几次更改,其中,1944版和1977版最广泛。我国一些上年纪的老人,甚至会唱这首歌。在二战期间,苏联与美英等国属于联盟。但是二战结束以后,双方的矛盾逐步激化,美国和苏联开始了剑拔弩张、惊心动魄的冷战。在冷战爆发的初期,由于二战的严重消耗,苏联的国力远不如美国。

因此,苏联并不想直接与美国正面对抗。不过,随着经济发展和国力恢复,进入60年代以后,苏联开始与美国正面较量。例如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进入70年代以后,由于石油危机的影响,美国进入了战略防御期。依靠自身充足的石油,苏联国力反而进入了鼎盛阶段。苏联开始与美国全面争霸,而且处于战略进攻的优势地位。例如在东南亚、非洲、南美洲,都有苏联势力存在。

与此同时,苏联还援助了越南等很多国家。但是随着石油利润的下降,在80年代中期,苏联经济出现了各方面问题。各方面问题逐步激化和融合,造成了非常坏的影响。1991年,苏联解体,出现了10多个大大小小的国家。其中,作为苏联的主体,俄罗斯继承了苏联的大部分家底。随着苏联的解体,俄罗斯的国歌也发生了变化。1991年,俄罗斯确立《爱国歌》为自己的国歌。其实,爱国歌仅仅是一段钢琴曲而已,并不正式和严谨。与此同时,俄罗斯开始了90年代的休克疗法。

在这一阶段,俄罗斯的经济受到了严重影响。尤其是通用货币卢比,兑换的汇率总计下降了7000多倍。一些家庭辛辛苦苦积攒了几十万卢布,原本属于中产家庭。但在不到1年时间里,这点钱仅仅够一顿早餐钱。一转眼进入了21世纪初期,此时,俄罗斯的国力明显有所恢复。作为世界大国,俄罗斯渴望恢复昔日的辉煌和荣耀。2000年,俄罗斯更改了自己的国歌,《俄罗斯,我们神圣的祖国》正式取代了《爱国歌》。熟悉苏联历史的人,或许发展了这个问题。俄罗斯国歌《俄罗斯,我们神圣的祖国》继承了苏联国歌《牢不可破的联盟》的节奏和旋律,很明显,俄罗斯此举有很大的含义。

俄罗斯希望重新建立强国地位,沿用苏联国歌的节奏,属于其中的重要方式。21世纪初期,俄罗斯曾经标准,计划在2020年之前,建造6艘航母。俄罗斯为何有这样的雄心壮志呢?认真的说,21世纪初期的几年,国际油价持续上涨。俄罗斯的石油储量已经超过了沙特,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国。

依靠丰厚的石油资源,俄罗斯的经济逐步崛起。因此,在21世纪初期,俄罗斯制定了一系列宏大的计划,其中就包括6艘航母的建造计划。但是从2013年以后,由于国际油价下降严重,俄罗斯的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放缓。有几年时间里,我国广东省的经济总量甚至超越了俄罗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俄罗斯各种计划明显搁置。

但是请注意,俄罗斯用到了好钢用在刀刃上。俄罗斯利用有限的资金干最符合自己的事情,在海军方面,俄罗斯没有建造各种大型战舰,而是积极发展核潜艇。在空军方面,积极发展新型战机和远程防空导弹。利用这一系列的装备,足以奠定俄罗斯的强国地位。最后,我们聊聊俄罗斯的经济情况。2018年,俄罗斯的经济总量为108万亿卢布,折合人民币大约为10.6万亿左右,略高于我国的广东省。至于俄罗斯的平均工资,折合人民币大约在5100多元,与我国的基本工资基本持平。

俄罗斯全国的人口为1.41亿,大约相当于我国的十分之一。在人均经济方面,俄罗斯略高于我国。我们总结一下俄罗斯的国歌,很多人在哼唱俄罗斯国歌的时候,总是会不自觉得唱成了苏联国歌。因为两首国歌的节奏过于接近,而且苏联时代的国歌毕竟深入人心。关于俄罗斯的历史故事还有很多,作者在以后的文章中,和大家慢慢聊。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