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八字 > 生辰八字

管仲和鲍叔牙(管仲和鲍叔牙是什么之交?)

时间:2024-02-05 06:46:20 作者:简单的爱 来源:网友上传

本文目录一览:

历史故事:管仲和鲍叔牙,精彩历史中的精彩人生,谁成就了谁?

今天换换口味,给大家讲一个历史故事,最近看电影看得有些眼晕,而我也对于推荐电影这件事儿有些深恶痛绝了,虽然流量还可以,也赚钱,但是身心俱疲。

咋办?给大家讲一讲小故事算是换换脑子。说到管仲和鲍叔牙,我们最早想到的应该就是管鲍之交,这一个成语是形容两个好朋友的关系。

这两个人在历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虽然是很好的朋友,但对历史的影响也是比较大的。他们两个人应该从小一起长大,感情深厚。

一开始两个人合伙做生意,鲍叔牙家境殷实,多出点本钱,而管仲家里穷,就少出点本钱。但是到了分钱的时候,管仲却要多拿一部分,别说五五分成了,管仲拿了大头,本钱留给鲍叔牙就不错了。

于是鲍叔牙手底下的人看不过去,就给鲍叔牙反应说管仲欺负人啊,哪有这样做生意的?

谁知道鲍叔牙不仅不生气,反而安慰手下人说:他家里有老人需要赡养,多拿一些也应该,我们哥俩关系好,不分彼此,我的就是他的,想拿多少就拿多少。

后来两个人又一起参军报效国家,打仗的时候,管仲那是各种讨巧啊,冲刺的时候躲在最后面,撤退的时候跑在最前面。

又有人找到鲍叔牙说起这件事,说管仲是胆小鬼,你和这样的人做朋友,真的是可惜了。

鲍叔牙却说:管仲家里有老母亲需要赡养,一旦他有了危险,母亲将如何安置,所以他这样做也是可以理解的。

管仲听了鲍叔牙这些话很是叹服,真是好兄弟啊,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牙也。

后来两个人回到齐国,都成就了一番事业,也各自都当了老师,收了徒弟还都挺厉害,都是齐襄王的弟弟,一个是公子小白,一个是公子纠。

很多人觉得这两个朋友太有意思了,怎么还不共同辅佐一个明主?其实是管仲看到公子纠势力大,外公是鲁国国君,未来前途不可限量,于是就投靠了公子纠。

而鲍叔牙却是看公子小白为人仗义,体贴属下,有国君风度。

后来两个人果然兵戎相见了,原来齐襄王为人暴虐,杀伐无度,对两个弟弟也是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公子纠和公子小白无法在齐国容身,只能逃亡外地。

公子纠直接去了外公家,到了鲁国好吃好喝,日子很舒服。

而公子小白的外公是卫国的,而且距离较远,只能躲到了莒国,日子肯定比较困难。

后来齐襄王被杀,齐国一片混乱,鲁国公就准备把公子纠送到齐国出任国君,此时鲍叔牙也看到机会了,想要把以仁义著称的小白送回齐国出任国君。

嗯,那就有热闹看了,亲兄弟夺王位,另外辅佐这对亲兄弟的两个人是好朋友。怎么办?管仲素有大才,心里鬼点子多,就给公子纠说他去负责拦截公子小白,只要公子小白比公子纠晚到齐国,一切水到渠成,王位自然就是公子纠的了。

于是公子纠批准了管仲的要求,管仲快马加鞭赶往莒国,谁知道却听到公子小白已经走了一顿饭工夫了,赶紧去追赶。

终于管仲追上了公子小白的队伍,并且对公子小白说:公子不要回去了,你哥哥公子纠已经回到齐国了,国家不可有二主,你再回去一定会引起内乱。

鲍叔牙听到这话不乐意了,眼睛一瞪说:管仲,你这话就不地道了,国君去世,亲兄弟当然要回去吊唁,你怎么能说出这么大逆不道的话?

所以朋友归朋友,但是在大是大非面前,鲍叔牙可是一点也不含糊哦。

管仲一看拦不住了,只能放行,谁知这家伙却躲到不远处暗施冷箭,一箭射中公子小白。管仲远远看到鲍叔牙和一帮拥护公子小白的幕僚围着公子小白大声哭泣起来,知道公子小白活不了,就回去给公子纠复命了。

公子纠听说公子小白死了,甚是高兴,并且许诺等自己当了国君,就让管仲做相国。

谁知道那边公子小白是诈死的,那一箭射中了公子小白的头部,血流如注,但是却没有危及性命。公子小白聪慧过人,顺势倒下让管仲以为自己死了。等管仲离开以后,就吩咐属下人快马加鞭赶到齐国。

到了齐国,鲍叔牙让一帮文臣武将拥立公子小白为齐王,一帮人说公子纠年龄大,自古立长不立幼,怎么能让公子小白做国君?

鲍叔牙说:齐国发生了,需要一个仁义的国君来治理国家,而公子小白素有仁义之名,另外公子纠的外公是鲁国国君,如果让公子纠做了齐王,那鲁国国君一定会借拥立有功而狮子大开口,对我们齐国是一个损失啊。

大家一听,这鲍叔牙说得对,于是就拥立公子小白为齐王。

而那边公子纠还在路上悠哉游哉地旅游呢,却收到通知,不要来了,齐国已经有国君了,你回你姥姥家去吧。

公子纠大怒,怎么可以这样?于是就把事情告诉外公,外公鲁国公一听也是大为震怒,发兵攻打齐国。

鲁国哪里是齐国的对手?给大的落花流水,打到家门口了。齐国派使臣过来议和,条件是公子纠的人头和管仲。

公子纠做不成齐王,这个外孙就没有用了,杀了不可惜,但是这个管仲却是个大才,送给齐国不是给自己找麻烦?

于是鲁国公也想杀掉管仲,可是齐国使臣却说管仲之前刺杀齐王,齐王很生气,要亲手惩罚这个叛臣。如果鲁国公不答应,齐国会继续攻打鲁国,直到吞并整个鲁国为止。

于是鲁国公只能把公子纠的人头和管仲送给齐国,虽然后悔,却也无能为力了。

到了齐国,鲍叔牙没有杀害管仲,而是给他松绑,并且向已经登上国君之位的公子小白也就是齐桓公推荐管仲,让齐桓公拜管仲为相。

虽然齐桓侯不是很愿意,但毕竟是鲍叔牙的推荐,也就让管仲当了相国。

你看这事儿多有意思?公子纠许诺的相国之位没有实现,反倒是当了对手的相国,古今中外这样的事情也就发生在这个历史时期吧?

那今天咱就说说,在整个历史事件出现以后,谁成就了谁的美名呢?我觉得倒是管仲成就了鲍叔牙。最后大事安定以后,鲍叔牙把管仲推到了前面,让他出任相国,天下谁人不夸赞鲍叔牙的高风亮节?

但是,最终干活的是谁?帮助齐桓公把齐国治理得井井有条的人是管仲,但是管仲做得再好,那也是鲍叔牙推举有功,齐桓公更加感激鲍叔牙。

所以,整件事情到现在来看,最聪明的人就是鲍叔牙。对于这个历史典故,大家怎么看?可以在文章后面留言,我们一起探讨。

感谢阅读。

管仲和鲍叔牙,一个穷困潦倒一个家境殷实,最好的朋友是这样

管仲和鲍叔牙,一个穷困潦倒一个家境殷实,机缘巧合两人成了最好的朋友结为异姓兄弟,从此开启了齐桓公称霸中原的辉煌历程。

为了帮助管仲改善困境,二人合伙做买卖,管仲家贫出资更少,鲍叔牙出资多些。生意做得还不错,可是有人发现管仲用挣的钱先还了自己欠的一些债。更可气的是到年底分红时,鲍叔牙分给他一半的红利,他也接受了。这可把鲍叔牙手下的人气坏了,有个人对鲍叔牙说,他出资少,平时他开销又大,年底还照样和您平分效益,显然他是个十分贪财的人。鲍叔牙斥责他手下道:“你们满脑子里装的都是钱,就没发现管仲的家里十分困难吗?他比我更需要钱,我和他合伙做生意就是想要帮帮他,我情愿这样做,因为我们是兄弟,此事你们以后不要再提了。”

对于朋友真挚的帮助,管仲坦然接受了这一切,因为默默的接受就是对朋友最好的报答,一味矫情地虚情假意反而是对朋友之情的一种亵渎。

若干年后兄弟二人一起从军,二人更是相互关照相依为命。但凡冲锋的时候管仲总是躲在最后,跑得最慢,而退兵的时候,管仲却总是跑在最前面。当兵的都耻笑他,说他贪生怕死,领兵地想杀一儆百拿管仲的头吓唬那些贪生怕死的士兵。关键时刻又是鲍叔牙站了出来替管仲辩护道:“管仲的为人我是最了解的,他家有80多岁的老母亲无人照顾,他不能不忍辱含羞地活着以尽孝道。”管仲听了鲍叔牙的这番话,感动地流下了热泪,他哭诉道:“生我的是父母,而了解我管仲的,唯有鲍叔牙啊!”

真正的朋友是相互了解而又不需要解释的。

后来两人各为其主,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管仲辅佐公子纠。为了支持纠继位,管仲曾射杀小白,小白诈死,在鲍叔牙帮助下提前回国继位,成为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齐桓公。齐桓公即位以后,要封鲍叔牙为相,鲍叔牙却向齐桓公极力推荐管仲,他对齐桓公说:“管仲之才,胜我百倍,君若欲大展宏图,非管仲莫属。”这是至高无上的评价,也是鲍叔牙肺腑之言。

同门师兄弟庞涓孙膑曾经也是最好的兄弟,庞涓知道孙膑才识远在自己之上,在名利面前,庞涓出卖了自己的良心,险至孙膑于死地。

能够认识到自己不如别人,并且真诚地让贤,有几个人能做到,鲍叔牙做到了。古今中外有谁能做到鲍叔牙之至公无私,为了国家的利益自己甘愿屈居人后,有朋若此何其幸哉,齐国有此贤人何其幸哉!

齐桓公也知道管仲是旷世奇才,但总念念不忘管仲一箭之仇,鲍叔牙劝道:“世上最难得的是臣下忠于其主啊,如果管仲为你所用,以他的忠心和才能一定可以替你图霸天下。”在鲍叔牙的力荐下,齐桓公决定不计前嫌,任用管仲为相,其时管仲和公子纠还在鲁国,桓公欲引渡回管仲,鲍叔牙说:“万万不可,鲁君知管仲之才定不放人,待我设法务必让管仲回国。”

次日鲍叔牙率领大军直逼鲁国边境,然后派使者见鲁君,让鲁君杀公子纠,交出管仲带回齐国,言明齐候要报一箭之仇。

鲁君本想留下管仲为自己所用,无奈自己势力不如人家,不敢强留只得照办。

管仲顺利回国,对于鲍叔牙的帮助,他平生是无以回报的,只有在内心深处深深的感激,他非常了解鲍叔牙,他是不需要回报的,只有报效国家让齐国国富民强才是他唯一能做的。

管仲在齐国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成就了齐国的霸业,而齐桓公也成为春秋五霸中最早的一个霸主。

没有鲍叔牙就没有管仲相齐,也就没有后来的齐桓公“尊王攘夷”霸主的地位。

在历史上只要说起管仲没人不知道鲍叔牙的,他们的名字将永留史册。

齐桓公、管仲和鲍叔牙没想到,自己有一天竟成了高考作文题

今年高考语文全国I卷的题目比较有意思,居然是评价历史人物,题目如下——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其实光以作文材料给出的素材,要评价三个人是不够的,所以考生需要以前就对这三个人的故事有所了解才行。

“模拟作文”就不写了,借这个问题,我们不妨聊聊这三个人,以及他们那个年代的“齐国江湖往事”。

齐桓公称霸

01

这个故事,得先从齐襄公说起。

齐襄公是齐国的第十四代国君,姓姜,叫姜诸儿。

姜诸儿其实在齐国历代诸君中还是可以留下一笔的,因为他对外征伐蛮厉害的:他在位期间,削郑国,收卫国,压鲁国,灭纪国……齐国的霸业,从某种程度上其实是在姜诸儿这一朝开始慢慢积攒起来的。

不过,姜诸儿的“名垂青史”绝非仅仅因为他的“武功”,还因为另一件不光彩的事:他和自己的亲妹妹文姜“”。

当然,也有人认为姜氏兄妹其实是真爱,这个故事不是今天的重点,就不展开了,只是个引子。

当时文姜已经嫁给了鲁国国君鲁桓公,但有一次,文姜借着和夫君一起到齐国拜访的机会,又和哥哥姜诸儿旧情重燃,结果还让鲁桓公知道了。

绿火冒三丈的鲁桓公立刻带着文姜回国(当时鲁国被齐国按在地上反复摩擦,所以他也不敢直接翻脸),但姜诸儿觉得妹妹回到鲁国肯定没好果子吃,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派了一个叫彭生的人,在鲁桓公的车上直接弄死了他。

自己的国君莫名其妙死在齐国,鲁国自然不能忍,他们要求惩罚彭生。姜诸儿一看这事儿倒也简单,对彭生说了声“借你人头一用”,就把他杀了,鲁国也就没声音了。

这种和自己亲妹妹,然后随意格杀他国国君,再把帮他办事的人灭口的行为,充分说明姜诸儿已经不能以人情常理来推测。所以,他身边人开始人心惶惶,尤其是那些会和未来王位继承产生纠葛的人,谁敢保证自己不会脑袋搬家?

所以,姜诸儿的两个弟弟赶紧逃离齐国。姜诸儿的父亲齐僖公只有三个儿子,太子是姜诸儿,剩下的就是这两个弟弟了,一个叫姜纠,我们习惯称他为“公子纠”——春秋战国时诸侯的儿子称“公子”。另一个叫姜小白,我们习惯称他为“公子小白”。

而这位姜小白,就是后来的齐桓公。

02

公元前686年,公子纠和公子小白担心的事,果然还是发生了。

姜诸儿杀掉彭生平息丑闻后的第八年,齐国发生:姜诸儿的堂弟(齐僖公的侄子)姜无知联合大将连称和管至父,冲入宫中,杀掉了姜诸儿,姜无知随即自立为君。

但这位姜无知也是无知者无畏,大局未定,就开始和手下人闹别扭。他对一个叫雍廪大夫态度恶劣,结果这个雍廪一怒之下就把他杀了——这时他即位也就一年的时间。

齐国没有了国君,流亡在外的公子纠和公子小白,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

当时,公子纠流亡在鲁国,而公子小白流亡在莒(jǔ)国。两个人一得到消息,就拼命往齐国的首都临淄赶,摆在眼前的事实很清楚:

谁先抵达临淄,谁就能继承王位。

春秋形势图

我们从地图上可以看到,鲁国、莒国就在齐国的南部,且两个地方到临淄,距离上基本相等,如果硬要细算,莒国到临淄的距离可能还稍微要近一些。

不过,考虑到山川河流和交通道路情况,这场“生死时速”的结果,在当时还是很难预料的。

这时候就要轮到第二个人出场了,那就是管仲。

03

管仲也是齐国贵族之后。

不过,管仲小时候家道中落,一度过得很贫苦,后来成为公子纠的老师。食人之禄,忠人之事,更何况如果公子纠即位成功的话,管仲当然有大好处,所以为了公子纠能够先回到临淄,管仲也是拼了。

我们之前说过,莒国到临淄可能还要稍微近一些,而且管仲得到的消息是,公子小白已经先行动身了。

怎么办?那就只能“截胡”。

管仲率一小队人快马加鞭,紧赶慢赶,在莒国前往齐国的道路上追上了公子小白的车队,“嗖”的一箭就射向了公子小白。

小白当即中箭,倒了下来。管仲看一箭得手,不敢久留,随即离开。

现在我们都知道,按照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说法,管仲当时其实射中的是公子小白的带钩。小白反应还是蛮快的,马上假装被射中身亡。

图为收藏于国家博物馆的战国时期带钩。

以为射死小白的管仲,回去给公子纠报喜,说大患已除。公子纠便放慢了速度,优哉游哉用六天时间才赶回齐国。一到临淄城下,人家告诉他,齐国已经有国君了,公子小白早就回来啦!

眼看熟米煮成了生饭,公子纠一帮人当然不甘心,而在他背后撑腰的鲁国更不开心:杀我们当初的国君不算,现在把我们交好的候选人给废了,怎么办?打!

此时已经掌权的姜小白开出了求和条件——

公子纠毕竟是我的哥哥,我下不了手,你们把他杀了吧。射我一箭的管仲绝不能放过,必须把他押送到齐国来。

被打得没有还手之力的鲁国只能答应条件,乖乖把管仲押送到齐国。

管仲被押送到的那一天,是姜小白选的良辰吉日,他本人亲自到场,拜管仲为相国。

管仲拜相

这一幕无疑让天下人都懵了。

为什么?

这里就要轮到我们第三位人物出场了:鲍叔牙。

04

鲍叔牙,不仅是管仲老乡,而且两个人年龄也相近。

鲍叔牙和管仲是什么样的关系?用管仲自己的话来说是这样的:

当初我和鲍叔牙一起做生意,分钱的时候我经常多拿,鲍叔牙不怪我贪心,因为他知道我家里穷;我曾经替鲍叔牙办事,结果办砸了,鲍叔牙也没有怪我能力不足,因为他知道大环境有好有差;我曾多次当官都失败,鲍叔牙没有怪我没出息,知道是我时机未到;我曾几次打仗都逃走,鲍叔牙不怪我胆子小,知道我家中有老母要奉养;公子纠死了,召忽(公子纠的另一位老师)殉节而死,而我却甘愿受辱被囚禁,鲍叔牙不怪我无耻,他知道我有远大的志向,不甘心这样默默无闻地死去。

最后,管仲感慨: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从管仲举的这些例子来看,鲍叔牙确实是他的一生知己——他帮管仲把所有的理由都想好了。

所以,后世有了“管鲍之交”这个成语。

连环画《管仲与鲍叔牙》封面

鲍叔牙当时是姜小白的老师,也就是管仲的死对头,双方应该是“你死我活”的关系。姜小白顺利登基,鲍叔牙当然一荣俱荣,按理他和管仲的人生之路,应该就此分道扬镳了。但恰恰就是在这个关键时刻,鲍叔牙显示出了惊人的风度和眼光——

他对齐桓公说:

“如果你只是想治理好这个国家的话,那么靠我应该是够了。但如果你是想称霸这个时代,那就必须要任用管仲。”

齐桓公一听,什么情况?你对他的评价居然那么高?

于是齐桓公亲自见了管仲,连聊三天三夜。

三天以后,齐桓公不仅同意拜管仲为齐国的相国,还称他为“仲父”。

而这也是齐桓公人生的高光时刻:对方是死对头的老师,是企图射死自己的杀手,但因为爱才,对他如此礼遇,这确实说明齐桓公是有肚量的。

那么,管仲有没有辜负鲍叔牙和齐桓公的信任呢?

05

鲍叔牙和齐桓公没看走眼。

用孔子在《论语·宪问》里的一句话来说,叫做: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九合诸侯”的“九”,在这里是虚指,就是很多次。齐桓公在位时,大概有13次诸侯会盟,而齐国在其中的身份都是主持会议的盟主。

关于“春秋五霸”的成员,即使有多种版本,但齐桓公是所有版本里公认的第一任霸主,位置牢不可动。

在齐国强势崛起的背后,当然有齐桓公知人善任的原因,也确实有管仲的一份大功劳。所以孔子说,齐国称霸的原因不是靠武力,靠的是管仲。

柏杨在《中国人史纲》里的评价是:

“姜小白的霸业即管仲的霸业,姜小白只是躯壳,管仲才是灵魂。”

从管仲在齐国的业绩来看,此人确是大才,在经济、军事、行政、政治等各方面都提出了一系列主张,有些政策甚至是超越他那个时代认知的。

那么,管仲的本事都是哪来的?

这当然和他饱览群书有关,但可能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原因是:和他早年的经历有关。

管仲早年因为家道中落,生活贫困,所以做过很多职业:当过兵,做过官,还经商(当时是很卑贱的职业)。正是因为这些经历,他游历了很多地方,接触了很多人,了解了很多社会阶层,这对他后来从政都很有帮助,也让他的很多政策能从实际效果出发,非常“接地气”。

可见,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

不过,也正是这些经历,使得管仲并非是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道德楷模。

事实上,他的一些所作所为,也为齐国后来的变故埋下祸根。

06

中国人对一个“好官”的评价一般分两套体系:

第一套体系当然是能力体系,你必须要有能力;第二套体系是道德体系,你私德必须要好,要刚正不阿,敢于进谏,淡泊名利,还要节俭清廉(最好是清贫),在婚姻上要从一而终。

古往今来,有些官员可能是第二套体系中的楷模,但在第一套体系里可能是碌碌无为的,不过也不影响他们名垂千古。

而管仲正好相反,他在第一套体系里得分近乎满分,但在第二套体系里打分挺难及格的。

首先,管仲的生活作风非常奢侈,“仓禀实则知礼节”这句话相传就是他发明的(出自《管子》)。

管仲家仆人众多,且排场极大,作风奢靡。发展到后来,齐桓公用什么规格,什么器具,他也要照这个规格弄一套,丝毫不顾忌什么影响。《战国策·东周策》里说这是管仲故意在帮齐桓公“背锅”,让“火力”集中到他身上,这个说法挺难站住脚的,从种种迹象来看,享受本来就是管仲的追求。

所以,尽管孔子那么夸赞管仲,但提起他这些违反儒家观念的事,还是嗤之以鼻的,说他格局太小:

“管仲之器小哉!”

还说他完全不懂礼数:

“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第二点,管仲不仅自己追求享乐,也鼓励乃至怂恿齐桓公享乐。

《战国策·东周策》里记载管仲开官办之先河,一方面是为了增加国家税收,一方面也是供公卿将相和齐桓公淫乐,结果导致后世开的都认管仲为祖师爷,香火供奉。

齐桓公曾私下里问管仲,说自己又喜欢打猎,又好女色(“寡人不幸而好田,又好色“),要紧吗?”管仲大大方方回答:“不要紧”。而且他身体力行为齐桓公减轻罪恶感:齐桓公出征喜欢带妃子一起,管仲怕齐桓公受非议,自己也带。

按照管仲的观点就是:一国之君,连这点癖好都不能有,那当国君还有什么意思呢?

当然,这话齐桓公是爱听的,这可能也不失为管仲的一种避免“功高震主”的手段。

但齐桓公还问过管仲:“那什么是要紧的呢?”

管仲的回答是:能不能亲贤臣而远小人,这才是最要紧的。

话是不错的,但问题在于,齐桓公后来非常宠幸竖刁、易牙和卫开方这三个大臣,而这三个大臣无一例外都是小人,管仲为啥不管呢?

按照管仲后来自己的话是:有我在,不怕。

但问题是,如果你死了呢?

07

公元前645年,78岁的管仲进入弥留之际。

前来看望他的齐桓公也向他交了底:“仲父啊,你这病呢咱谁也别瞒谁了,如果你去世,谁应该是你的接班人呢?”

管仲眉毛动动:“陛下您想找谁接班呢?”

齐桓公满怀信心地报出了一个名字:“鲍叔牙啊!”

结果管仲却给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答案:“不行!”

按照“管鲍之交”的逻辑,当年鲍叔牙如此不计前嫌地举荐了你,你管仲都要去世了,却不推荐鲍叔牙?这算不算是个忘恩负义的小人?

但管仲给出了自己的理由:

“鲍叔牙为人廉洁,是个好人。但他看不惯比自己能力差的,谁如果让他知道犯过一个错,他一辈子都不会忘。如果让他当宰相,上不讨好国君,下不迎合,早晚会得罪你!”

这番话说得确实有道理。一方面,显示管仲是把治理国家放在第一位的,另一方面,其实也是在为鲍叔牙避祸,让他有个善终。

鲍叔牙听到管仲的话后很欣慰,认为他没有因为朋友私情而忘了国家大事——鲍叔牙就是这样一个人。

管仲给齐桓公推荐的继承人选是一个叫隰(xí)朋的人,也是一直跟随管仲办事的大臣,能力非常强。

齐桓公答应了,问管仲还有什么嘱托。

管仲就说:

“竖刁、易牙和卫开方他们三个人坚决不能重用!”

齐桓公大惊,问这是为啥?

接下来的一段对话,堪称经典——管仲拼尽最后一丝气力,从逻辑上规劝齐桓公:

齐桓公问:

“竖刁为了能更贴身地更好地服侍我,不惜阉割了自己成为宦官,对我如此忠心,还不能重用吗?”

管仲回答:

“人性都是一样的,如果对自己的身体都会残忍伤害,难道还指望他能爱您吗?”

齐桓公问:

“我有一次说,我什么肉都吃过了,就是人肉不知道是什么滋味,易牙听了后,立刻就把自己三岁的儿子煮了给我吃,这样的人难道不忠心吗?”

管仲回答:

“没有人不爱自己的儿女,如果连自己的儿女都下如此毒手,他对谁还能不狠心?”

齐桓公问:

“卫开方为了侍奉我,十五年连一次家都没回过,连父亲死了都不回去奔丧,这难道还不忠心吗?”

管仲回答:

“没有人是不爱自己父母的,如果连自己父母都可以抛在脑后,凭什么说他会对您忠心呢?”

从这三个问题可以看出,将死的管仲思路依旧清晰,但还有阳寿的齐桓公已经是糊涂了。

不久之后,管仲去世,齐桓公信守诺言,拜隰朋为相。

但“黄金三人组”已经崩塌了最重要的一角,齐国的衰落也不可避免了。

08

隰朋当政十个月后,也去世了。

所谓“国运”,顺时则一切顺,逆时则处处逆。

隰朋去世后,齐桓公请出了鲍叔牙做相国——这一次,已经没有其他人选了。

鲍叔牙没有推辞,但开出了一个条件:“必须辞退竖刁、易牙和卫开方三个人。”

齐桓公照做。鲍叔牙拜相。

然而,没过多久,浑身觉得不自在的齐桓公,又把竖刁、易牙和卫开方这三个人召了回来。

鲍叔牙毫无办法,心情抑郁,没多久,也去世了。

“黄金三人组”已去其二,齐国的颓势已不可挽回。

一年之后,轮到齐桓公自己了。

公元前643年,齐桓公病重。他的五个儿子开始拉帮结派,争夺王位继承权。

而此时,齐桓公最宠幸的竖刁,易牙和卫开方三个人,知道齐桓公已经没有了利用价值,便积极投身到了权力斗争中去。他们试图杀死齐桓公立的太子姜昭,拥立另一个儿子姜无亏。

在这场权力斗争中,已经重病卧床的齐桓公被这三个人关在了自己的寝宫之内,四周竖起了高墙,任何人不得入内——曾经甘愿自宫侍奉的竖刁影子都看不见了,曾经献子成食的易牙下令连一粒米都没送进去,曾经父丧都不奔的卫开方天天在盼着齐桓公饿死。

完全绝粮的齐桓公,最饿的时候,只能爬出去用嘴接屋檐淌下的雨水。

最终,一代春秋霸主,被活活饿死在自己的床上。

四位王子都自称国君,厮杀了整整一年,最终外逃的太子姜昭被宋队送回齐国,才算结束混乱。

经此一乱,齐国从春秋霸主的宝座上跌了下来。但直到秦灭六国,齐国始终是东方的大国,且是最后一个被消灭的,仍是凭借着管仲留下的经济基础和法律制度。

据说,齐桓公死的时候,自己以衣袖遮面,估计是无颜面对九泉之下的两位老部下吧。

(转载,侵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