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肖 > 生肖牛

孥孥的意思(孥孥的意思解释)

时间:2024-01-17 04:09:44 作者:相见陌路 来源:网友投稿

本文目录一览:

神秘古墓46名少女陪葬,尸骨长出绿色晶石,墓主人究竟是何身份?

2007年,江西靖安发现了一座神秘古墓,古墓当中有46名少女陪葬,这些尸骨长出了奇怪的绿色晶石,到底是怎么回事?墓穴主人又是何等身份?

一冢多棺,震惊世人

李洲坳墓葬的挖掘

2006年,江西靖安的农民在自家田地当中发现了一个深不见底的洞口,有人工开凿过的痕迹。

他便将事件上报了政府,经过政府的初步检测,这是一处远古的墓穴,并且有盗墓贼出入的痕迹。

经过了政府组织的多次研讨会,2007年夏对古墓的挖掘保护工作正式开始,由当时我国两位权威的考古学专家亲自监督执行。

在挖掘过程当中,考古人员发现了大量的纺织文物以及染色之后的服饰。

这是中国第一块密度最高的织锦实物

根据墓穴当中的文物判断,该墓穴很有可能出自25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晚期。

春秋战国形势图

墓穴长14.5米,宽11.3米,封土的高度约为12米,从墓穴的大小判断,墓穴的主人应该是一位达官贵族,但没有达到王侯将相的程度。

最让考古学家震惊的,还是墓穴当中的47具棺木,棺木整齐划一,密集地排列在一起,让考古的学者们难以从外表分别出哪个棺木属于墓穴的主人。

墓穴内密集的棺木

或者说,这里是群藏的墓穴,没有所谓的墓穴主人。

随着一个个棺木的开启,逐渐将迷雾揭晓开来,所有棺木当中有一个最为特殊。

这个特殊的棺木有着龙纹装饰的壁面,壁面的龙纹全部由金子制成。

在古代社会,龙代表着一个人身份的尊贵,这个人要么是有头有脸的大人物,要么是富甲一方的商人。

以玉佩为例 春秋龙纹运用多为变形龙纹

只要再搜寻棺木当中的随葬品,就能判断出墓穴主人的身份,遗憾的是,考古学家在棺木当中,只找到了一块玉佩。

考古学家猜测,棺木当中原本存在能够证明棺木主人的文物,可惜被盗墓贼偷走了。

而厚重的棺木搬运的成本太高,风险太大,所以即便棺木当中有金子装饰的龙纹,盗墓贼也难以盗取。

墓葬中主棺示意图

既然无法通过特殊的棺木确认墓穴主人的身份,考古学家们只能打开其他棺木寻找线索。

很可惜,大家一无所获,这些棺木留给世人的只有尸骸和大量丝织品。

棺内完整的发髻

有的尸骸衣不蔽体,好似生前没有穿衣服一般。

46具女性尸骸

就在考古工作陷入僵局的时候,考古专家建议先将这些尸骸进行化验,说不定能在其中找到什么线索。

果然,在化验过程当中,人们惊讶地发现,普通棺木中的尸体皆为女性。

从这些尸体的陪葬品以及棺木来看,这些女性的地位并不高。

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考古人员再次发现,这些少女的年龄基本都处于豆蔻年华。

而且大多是保持一个姿势,仰身直卧在棺木当中,只有少部分侧身屈卧。

屈肢葬的形式在我国历史中并不少见

也就是说,这些少女死亡的时间是一致的,因为活葬不可能在人死后,让尸体保持得如此雷同。

绿色晶石

在考古人员清理棺木泥沙的时候,于遗体的多处骨骼,发现了一种结晶物质。

这种物质呈现出诡异的墨绿色,像是宝石一般,一开始人们以为是陪葬品,但是眼光老辣的考古专家觉得没有那么简单,于是派人拿去实验室化验。

很像绿水晶的结晶体

经过多次分析得出,这是一种名为磷酸亚铁元素结成的结晶物质。

磷酸亚铁是一种无机化合物,溶于水的时候呈现出淡淡的绿色,对人体有着巨大的危害,浓度过高的磷酸亚铁会直接让人休克。

这一化验结果的出现,可以说让墓穴主人以及46名少女遗骸的身份有了一个初步的定论。

考古学家猜测,墓穴的主人很有可能是一位纺织富商,而这46名少女,全部都是商人手下的奴隶。

这些少女死前一定十分痛苦绝望

商人死去之后,有人利用磷酸亚铁混合的有毒物质,将这些奴隶少女全部毒死,这些少女一并被送入到墓穴当中给主人陪葬,也就是最残忍的“人殉”。

这些奴隶的身份卑微,身旁自然是没有陪葬品,随着女子肉体的腐化,磷酸亚铁在她们的身体当中开始结晶。

结晶体的内部结构并不单一

那么,有没有一种可能,这些磷酸亚铁是在自然界当中形成的呢?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绿色结晶遍及女尸,但恰好主棺当中没有,这也侧面印证了投毒陪葬的真相。

另外,墓穴建成的时间是春秋战国时期,当时正处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时期,用奴隶作陪葬也并不罕见。

奴隶社会养奴之风盛行,不管是有钱人还是有地位的人,总喜欢养一些奴隶,当做自己身份的象征。

在当时,奴隶的地位相当低下,就连人的身份象征也没有,根据不同的分工给予不同奴隶称谓。

西周等级制度示意图

比如“仆”是专门管理马车的,“肴靡”是专门从事修建奴隶的称呼。

秦国在商鞅变法当中称“事未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意思是还不起债的人就拿去充当奴隶。

而一时为奴,则永生为奴,世世代代都只能是奴隶,除非参加战争或者是有人用钱来赎。

奴隶常常吃不饱穿不暖,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是常态,一旦犯错就要受到严苛的惩罚,古有言“以其日月减其衣食”,就是根据奴隶犯的错来减少奴隶们的衣食。

奴隶在地位如此低下的社会当中,被主人杀死也没有人问责,将奴隶作为陪葬品,对于当时来说自然是合理合法的事情。

用奴隶殉葬并不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专利

从另一角度看,想要一夜之间杀死46个正常身份的人,肇事者肯定会受到严厉的惩罚,即使死后会被掘墓抛尸。

从这一点来判断,46名女子是墓穴主人奴隶的概率很大。

值得一提的是,许多棺木当中的女子衣不蔽体的原因,并不完全是受到了主人的惩罚,导致没有衣服穿。

考古专家在一些裸露的遗骸当中,发现了残留的丝织物,这一发现表明这些女子在埋葬之前还是有穿衣服的,只是衣物被侵蚀得破烂不堪。

墓中出土的织物

因为早期人们的衣物主要是利用植物纤维制成的,这种织物极为脆弱,埋入土中,用不了多久就会彻底腐烂。

当然,关于墓穴的女子遗骸以及墓穴主人的身份仅仅是一个推测,因为墓穴的证据并不能表明历史具体发生了什么。

尽管无法完全还原出当时的历史,但是这个墓穴的出现却对考古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墓穴的价值

李洲坳墓葬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为久远,保存相对完好的早期墓穴。

李洲坳墓葬的另一称呼

当中的墓穴建造结构也相当奇异,在挖掘的过程当中,共计650余件古物出土。

考古学家表示,这些出土的文物,足够改变人们现有的对春秋战国晚期的文化历史认知。

23春 人教部编 语文 六年级下册 2 腊八粥 (教案)

2 腊八粥

【课前解析】

本文是作家沈从文的作品,讲述了腊八那天八儿等不及要吃粥的嘴馋、对粥的猜想、看到粥的惊异以及吃到粥的满足,写出了一家人其乐融融的亲情,表现出作者对普通百姓生活的热爱和对家庭亲情的眷恋。

关注文章内容:作者用娴熟的笔法、细腻的笔调叙述了腊八节浓郁的民俗风情,使课文犹如一张腊八风俗画,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整篇课文围绕八儿等着吃妈妈熬的腊八粥的神态和心情,展现了一幅纯朴、和谐、温馨的图景。对话贯穿全文,从八儿向母亲焦急的询问,到与母亲的讨价还价,到惊讶,展现八儿的天真和童趣。同时本文的主要线索是八儿的心理活动,从八儿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独自猜想到亲眼所见,都表现了八儿的可爱活泼的性格特点。选文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

关注腊八风俗:“腊八节”吃“腊八粥”的风俗,由来已久,自从人类进入农业社会后就开始兴起。至今我国江南、东北、西北广大地区人民仍保留着吃腊八粥的习俗,广东地区已不多见。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红豆、枣子、栗子、花生、白果、莲子、百合等煮成甜粥。也有加入桂圆、龙眼肉、蜜饯等同煮的。冬季吃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既可口又有营养,确实是很享受的事情。

【教学目标】

1.会写“腊、粥”等13个字,正确读写“腊八粥、感觉”等18个词语。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能分清详略并体会详略安排的效果。

3.能找出细腻描写腊八粥的句子,与同学交流感受。

4.能仿照课文第1自然段,写一种自己喜欢的食物,写出其特点及对它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教学难点】

感受八儿的心理变化,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字词卡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腊、粥”等13个字,正确读写“腊八粥”等18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教师谈话导入:俗语“腊七腊八,冻掉下巴”说明在腊月初七、初八这两天,天气很冷。于是,民间逐渐形成了一种风俗,即在腊八这一天要吃腊八粥,把下巴粘牢。这就是腊八粥的由来。

教师引发思考:你们对腊八粥还有什么了解吗?指名学生谈谈对腊八粥的印象。

预设1:腊八粥是腊八节时吃的一种食物。

预设2:腊八粥由八种谷物熬制而成。

教师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腊八粥的文章。

出示课件1:

(板书课题:腊八粥)

(设计意图: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关于腊八粥的资料,在课上交流,有助于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初读课文,交流预习

教师引发思考:这篇课文中作者围绕腊八粥讲了一件什么事?

预设1:讲了八儿渴望喝腊八粥,并喝到腊八粥的经历。

出示课件2:

教师检查学生对生字、词语的认读情况:

(2)指名学生读,纠错正音。重点指导“匙”的读音。

钥匙(shi) 汤匙(chí)

“匙”是多音字,在本课中读音为“chí”。

(3)教师出示本课词语:

腊八粥 搅和 可靠 猜想 肿胀 染缸 解释 筷子

(4)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认读,教师相机正音。

教师继续引导:这篇课文围绕腊八粥讲了一件什么事?

预设1:全文围绕八儿等着吃妈妈熬煮的腊八粥的神态、心情,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生活图景。

预设2:作者主要写了八儿盼着吃腊八粥的种种表现。

预设3:本文讲述了腊八那天八儿等不及要吃粥的嘴馋、对粥的猜想,以及看到粥时的惊奇,写出了一家人的其乐融融,表现出作者对普通百姓生活的热爱和对亲情的眷恋。

出示课件3:

教师归纳总结:同学们刚才的概括很完整,老师想问问你们,你们是如何概括出来的呢?

预设:对于写事的文章,可以从文章的六要素进行概括。

教师小结:对于课文的主要内容,你们可以紧扣文中的主要人物“妈妈”和“八儿”,并结合课题来概括,这样降低了难度,概括效果会更好。

出示课件4: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读文,概括本文内容,并理清文章写作思路,这是对全文整体的把握,为更好体会人物的语言及心理活动描写做铺垫。)

三、深入文本,层层剖析

教师提问:作者是如何写出腊八粥的美味的?

预设1:作者通过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腊八粥的喜爱,写出了腊八粥的美味。

预设2:作者用了非常形象的具体词语表现出大家吃粥时快乐的样子。

学生自由读文,思考问题并画出文中描写腊八粥的句子。

出示课件5:

教师组织交流:

(1)“小孩子、大孩子、老孩子”,不同年龄段的人,都会对腊八粥产生甜甜的腻腻的感觉,说明了腊八粥十分美味。

(2)抓住重点词句,如“糊糊涂涂”“大碗大碗”“大匙大匙”等,想象粥的制作过程和人们吃粥时的感觉;联系生活实际想象沸腾的粥是什么样子的,从“叹气”一词体会运用拟人的写法的好处,感受腊八粥的美味。

教师指导写作:作者笔下的腊八粥让人垂涎欲滴。再读读第1自然段,照样子写一种你最喜爱的食物。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问题的铺设,吊起学生的胃口:是怎样的粥有这样的魅力?从而使学生产生走进文本、研究文本的欲望。)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了解本文的表达顺序,分清课文详写、略写的内容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2.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课

教师组织回顾: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腊八粥》,大家还记得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吗?作者是如何描写腊八粥的诱人的?

学生汇报交流:等粥、喝粥。

(板书:等粥、喝粥)

作者是按怎样的思路来写“等粥”的?

学生汇报交流:盼粥——想粥——猜粥——看粥

(板书:盼 想 猜 看)

教师引发思考: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品析八儿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体会八儿的心情。

(板书课题:腊八粥)

(设计意图: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在学习开始时,教师采用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作为导入新课的方法,使学生在“温故”的基础上入题。)

二、精读感悟,品析形象

过渡:美味的腊八粥让小孩子、大孩子和老孩子都馋涎欲滴,方家大院的八儿正是这众多喜爱腊八粥的人中的一员。那么,面对甜甜的腻腻的一锅粥,他的表现如何呢?我们首先来学习“盼粥”这一部分。

1.盼粥。

(1)默读第2~8自然段,课件出示要求:

出示课件6:

画出描写八儿的句子,想想这些句子分别属于对人物的哪种描写。品读你画出的句子,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学生汇报。

①“喜得快要发疯了”属于对人物的哪种描写?你能换一种说法来表达八儿的喜悦之情吗?

②“眼睛可急红了”说明了什么?八儿真的饿了吗?从对八儿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此时此刻八儿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

(板书:迫不及待)

预设1: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

预设2:“要到夜里!”其实他妈妈所说的夜里,并不是上灯以后。

预设3: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

③省略号有什么作用?指导朗读第4、5自然段中的人物对话,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

④怎样理解第8自然段中的反问句?八儿对腊八粥虽是望眼欲穿,但也只能苦苦等待。

(3)过渡:八儿多么想让妈妈早点给他端上一碗喷香的腊八粥啊,那么粥一旦煮好了,他想怎么吃呢?下面我们来学习“想粥”这一部分。

2.想粥。

(1)分角色朗读第9~11自然段,思考:八儿开始计划怎么分粥?后来又想怎么分?为什么变卦了?(体会八儿的馋嘴、可爱)(板书:计划分粥)

预设1:八儿想的是大哥吃一碗,自己吃三碗。

预设2:八儿后来改主意要吃三碗半,表现出了八儿的馋嘴、可爱。

出示课件7:

预设1:“妈,妈,等一下我要吃三碗!我们只准大哥吃一碗。大哥同爹都吃不得甜的,我们俩光吃甜的也行……妈,妈,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大哥同爹只准各吃一碗,一共八碗,是吗?”

预设2:“是呀!孥孥说得对。”

预设3:“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

(2)“孥孥”是什么意思?从妈妈的话中你能看出什么?

预设:表现出妈妈对八儿的宠爱。

(3)再分角色读,要读出八儿的天真可爱和妈妈对他的宠爱。

(4)过渡:这让小小的八儿想吃三碗半的粥,在他的猜想中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我们来学习“猜粥”这一部分。

3.猜粥。

(1)男生齐读第13自然段,大家思考:八儿想象中的粥是什么样子的?

出示课件8:

预设1:锅中的一切,对八儿来说,只能猜想:栗子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吧,饭豆会煮得浑身肿胀了吧,花生仁儿吃来总该是面面的了!

预设2:枣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

预设3:糖若放多了,它会起锅巴……“妈,妈,你抱我起来看看吧!”于是妈妈就如八儿所求的把他抱了起来。

(2)粥里的栗子、饭豆、花生仁、枣都是什么样的?找出文中的关键词并画下来。

(3)文章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八儿的猜想?

(板书:妙不可言)

4.看粥。

(1)教师读第14自然段,同学们思考:当妈妈把八儿抱起来,八儿终于看到了让他垂涎三尺的腊八粥时,课文中用了一个怎样的词语来表现八儿此时的心理?

(惊异)

(板书:出乎意料)

出示课件9:

(2)妈妈煮的粥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女生齐读第15自然段,画出相关词语。

花生仁脱了他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锅巴,正是围了锅边成一圈儿。总之,一切都成了如他所猜的样子了,但他却没想到今日粥的颜色是深褐。

(3)找出关键词和第13自然段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发现腊八粥正是八儿所猜的样子,可以看到每年喝腊八粥给八儿留下的印象都非常深刻。

(4)看了腊八粥之后,八儿的心里又会想些什么呢?

预设:这样好看的粥一定非常香甜美味。

(5)男女生分角色读人物对话,注意要读出八儿的心理变化。

(设计意图:品读描写八儿的语句,指导学生研读课文,感受八儿的心理变化,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通过交流促读,读中交流,交流中读,使学生在读悟中探究人物,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感悟表达,拓展阅读

1.作者沈从文通过对人物的细节刻画,表现出了八儿对腊八粥的喜爱之情,以及八儿一家其乐融融的情景。八儿这么想喝粥,他喝到了吗?

课件出示10:

晚饭桌边,靠着妈妈斜立着的八儿,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他身边桌上那两支筷子,很浪漫地摆成一个十字。桌上那大青花碗中的半碗陈腊肉,八儿的爹同妈也都奈何它不来了。

(1)指名学生读。

(2)喝到了妈妈煮的腊八粥,八儿又有什么表现呢?在文中找出具体描写八儿的语句。

(3)可以用一个怎样的词来形容八儿喝了腊八粥之后的心理?

(板书:心满意足)

出示课件11:

2.课文主要写了等粥和喝粥两件事情,说说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出示课件12:

学习了《腊八粥》这篇文章之后,你又有怎样的感受呢,让我们一起完成拓展练习,并阅读冰心的《腊八粥》。

出示课件13:

3.小练笔:发挥想象,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写出八儿喝腊八粥的情景。

4.一枚大得吓人的赤枣,总算暂时堵住了八儿的小馋嘴巴,请同学们再通读课文,谈谈自己读了《腊八粥》之后的感受。

5.你喜欢文中的哪些句子?给大家读一读,课下可以抄在你的积累本上。

6.名家阅读:推荐课后阅读冰心的《腊八粥》。

(设计意图:为了拓展延伸,加深感悟,主要让学生学习课文的描写手法,进行读写结合的练习,完成读写之间的迁移。)

四、课后作业

(1)小米红豆红薯红枣栗子熬成的腊八粥,占全了色味香,等你来品,将这浓浓的腊八情义融进短信里,送给你的亲人、朋友、老师和同学。祝福他们腊八快乐!

(2)上网查一查腊八粥的来历或者查一查关于腊八有哪些有趣的传说和故事,查到之后和同学们分享一下。

【板书设计】

2 腊八粥

爱粥 等粥 喝粥

垂涎三尺 盼:迫不及待 心满意足

想:计划分粥

猜:妙不可言

看:出乎意料

这16个“冷成语”,若能认识一半,算你厉害

下面一组词,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一定不易、坐上琴心、鹿鹿鱼鱼、三余读书……

啥意思?你一定想不到这些都是成语。

不认识没关系!像这样的还有一打呢!以下20个“冷成语”,若能认识一半,算你厉害!一起来看看吧……

01

蝉不知雪

【释义】知了夏天生,秋天死,看不到雪;比喻人见闻不广。

【出处】于汉·桓宽《盐铁论·相刺》:“以所不睹不信人,若蝉之不知雪坚。”

02

月约星期

【释义】星星前月亮下的约会。多指男女幽会。

【出处】元·乔吉《行香子·题情》曲:“海誓山盟,白玉连环,月约星期,泥金小简。”

03

不赞一词

【释义】指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也指一言不发。

【出处】《史记·孔子世家》:“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04

坂上走丸

【释义】比喻形势发展迅速或工作进行顺利。

【出处】《汉书·蒯通传》:“边城皆将相告曰:‘范阳令先下而身富贵’,必相率而降,犹如阪上走丸也。”

05

得鱼忘筌

【释义】筌[quán],通荃,意为捕鱼的竹器;意思是捕到了鱼,忘掉了荃。原意为得到了想要的对象,手段便不重要了。后被引申比喻事情成功以后就忘了本来依靠的东西。

【出处】《庄子·外物》:“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

06

弱不胜衣

【释义】形容人很瘦弱,连衣服的重量都承受不起。

【出处】《荀子·非相》:“叶公子高微小短瘠,行若将不胜其衣。”

07

一定不易

【释义】原指一定下来就不变更,后形容事理正确,不可改变。

【出处】《淮南子·主术训》:“今夫权衡规矩,一定而不易,不为秦楚变节,不为胡越改容。”

08

商凤流麦

【释义】古人高凤因读书专注让麦子被雨水冲走,后人于是以“高凤流麦”、“麦流”、“弃麦”、“麦不收”、“中庭麦”、“高凤”等来形容专心读书。

【出处】《后汉书·逸民传·高凤》:高凤字文通,南阳人也。……时天暴雨,而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

09

一牛鸣地

【释义】指牛鸣声可及之地,比喻距离较近,同“一牛吼地”。

【出处】清·钱谦益《山庄八景诗·锦峰晴晓》序:“其旁有锦峰书院,去山庄一牛鸣地。”

10

坐上琴心

【释义】指男子对女子的爱慕之情。

【出处】《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载,汉司马相如宴于临邛富人卓王孙家,时卓王孙有女文君新寡,相如于座上以琴声传意,文君心悦,遂夜奔相如。后以“坐上琴心”指男子对女子的爱慕之情。

11

鹿鹿鱼鱼

【释义】形容平庸,无作为。

【出处】清·陆陇其 《答曹微之进士书》:“弟恐鹿鹿鱼鱼,不足以当鼎植耳。”

12

青蓝冰水

【释义】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出处】清·陈康祺《燕下乡脞录》卷四:“桐城派古文,望谿开之,海峰继之,至惜抱而其传始大,此天下之公言也。惜抱出于刘门,世几有青蓝冰水之喻。”

13

三余读书

【释义】指读好书要抓紧一切闲余时间。

【出处】《魏略·董遇传》: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14

下乔入幽

【释义】比喻人降职,或者从良好的处境进入恶劣的处境。

【出处】《孟子·滕文公上》:“吾闻出於幽谷,迁于乔木者,未闻下乔木而入于幽谷者。”

15

口吻生花

【释义】比喻吟诗得意,兴趣极浓。

【出处】唐 冯贽《云仙杂记》第五卷引《白氏金锁》:“张祜苦吟,妻孥唤之不应,以责祜。祜曰:吾方口吻生花,岂恤汝辈。”

16

挂一漏万

【释义】形容列举不周,选了一个,但遗漏很多,一般用来自谦。

【出处】唐·韩愈《南山》诗:“团辞试提挈,挂一念万漏。”

插画作者:冯超然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课文《腊八粥》知识点全解

课文内容

(1)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胡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嘴里立即就生出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合并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的装着,大匙大匙朝嘴里塞灌呢!

(2)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他一个人出出进进灶房,看到那一大锅粥正在叹气,碗盏都已预备得整齐,摆到灶边好久了,但妈妈总说时候还早。

(3)他妈正拿起一把锅铲在粥里搅和。锅里的粥也像是益发浓稠了。

(4)“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

(5)“要到夜里!”其实他妈所说的夜里,并不是上灯以后。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正还在继续。

(6)“那我饿了!”八儿要哭的样子。

(7)“饿了,也得到太阳落下时才准吃。”

(8)饿了,也得到太阳落下时才准吃。你们想,妈的命令,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吗?并且八儿所说的饿,也不可靠,不过因为一进灶房,就听到那锅子中叹气又象是正在嘟囔的声音,因好奇而急于想尝尝这奇怪东西罢了。

(9)“妈,妈,等一下我要吃三碗!我们只准大哥吃一碗。大哥同爹都吃不得甜的,我们俩光吃甜的也行……妈,妈,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大哥同爹只准各吃一碗;一共八碗,是吗?”

(10)“是呀!孥孥说得对。”

(11)“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

(12)“噗……”锅内又叹了声气。八儿回过头来,比灶矮了许多的八儿,也不过是看到一股淡淡烟气往上一冲而已!

(13)锅中的一切,对八儿来说,只能猜想:栗子会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罢,饭豆会煮得浑身肿胀了吧,花生仁儿吃来总已是面面的了!枣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糖若放多了,它会起锅巴……“妈,妈,你抱我起来看看罢!”于是妈就如八儿所求的把他抱了起来。

(14)“呃……”他惊异得喊起来了,锅中的一切已进了他的眼中。

(15)这不能不说是奇怪呀,栗子跌进锅里,不久就得粉碎,那是他知道的。他曾见过跌进到黄焖鸡锅子里的一群栗子,不久就融掉了。饭豆煮得肿胀,那也是往常熬粥时常见的事。花生仁脱了他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锅巴,正是围了锅边成一圈。总之,一切都成了如他所猜的样子了,但他却不想到今日粥的颜色是深褐。

(16)“怎么,黑的!”八儿还同时想起染缸里的脏水。

(17)“枣子同赤豆搁多了。”妈的解释的结果,是捡了一枚大得特别吓人的赤枣给了八儿。

(18)虽说是枣子同饭豆搁得多了一点,但大家都承认味道是比普通的粥要好吃得多了。

(19)晚饭桌边,靠着妈妈斜立着的八儿,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他身边桌上那两支筷子,很浪漫的摆成一个十字。桌上那大青花碗中的半碗陈腊肉,八儿的爹同妈也都奈何它不来了。

视频加载中...

文章分析

本是著名作家沈从文的作品,课文围绕八儿等着吃母亲熬煮的腊八粥的经过,充分体现了小孩子对腊八粥的渴望与喜爱,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图景,表现了浓浓的亲情。 文章语言平易浅白、简练流畅、极富生活气息;向我们展示了浓郁的乡土气息,浓厚的民族情怀、浓烈的中国味道。

学习目标

(一)积累“腊、粥”等字,“嘟囔、塞灌”等词。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文中人物对话的描写方法,了解人物的心理变化,理解课文内容。

(三)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感知人物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在文章表情达意中的妙处。

同步练习

字词积累

1.生字生词

2.多音字

(1)钥匙(shi) 汤匙(chí)

(2)吞咽(yàn)呜咽(yè) (yān)咽喉

(3)弄脏(zāng)心脏(zàng)

3.近义词

预备—准备 搅合—搅拌 资格—资历 普通—一般

4.反义词

沸腾—沉寂 浓稠—稀薄 反抗—顺从 清楚—模糊

5.词语拓展:“有……无……”式

有心无力、有气无力、有口无心、有勇无谋……

6.课内词语

腊八粥 甜腻 板栗 咽下 唾沫 大匙 塞灌 搅和 浓稠 嘟囔

孥孥 肿胀 呃 黄焖鸡 熬粥 深褐 染缸 脏水 搁多了 筷子

7.词语解释

嘟囔:不断地、含混地自言自语。

孥孥:孥,儿女。

沸腾:液体达到一定温度时急剧转化为气体,产生大量气泡。

搅和:混合;掺杂。

稀烂:形容极烂。

知识链接

1.腊八节

农历十二月(腊月)初八,是我国汉族传统的腊八节,这天我国大多数地区都有吃腊八粥的习俗。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又称“佛成道节”。

2.腊肉

是指肉经腌制后再经过烘烤(或日光下曝晒)的过程所制成的加工品。腊肉的防腐能力强,能延长保存时间,并增添特有的风味,这是与咸肉的主要区别。熏好的腊肉,表里一致,煮熟切成片,透明发亮,色泽鲜艳,黄里透红,吃起来味道醇香,肥不腻口,瘦不塞牙,不仅风味独特,而且具有开胃、去寒、消食等功能。

作者介绍

沈从文 (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人。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1924年开始发表作品。他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生命的哲学思考。沈从文先生的文学作品《边城》、《湘西》、《从文自传》等,在国内外有重大的影响。

著有小说集《边城》、《长河》、《八骏图》、《神巫之爱》、《虎雏》、《石子船》、《月下小景外八篇》、《蜜柑》,散文集《湘行散记》、《湘西》,长篇童话《阿丽思中国游记》,论文集《废邮存底》(合作),文集《从文散文选》、《从文小说选》、《沈从文小说选集》、《沈从文文集》(12卷),论著《中国服饰史》等。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1):写腊八粥深受人们的喜爱(爱粥)

第二部分(2—19):写八儿等待腊八粥煮好的过程。(等粥)

盼粥2—8 想粥9—13 猜粥14 看粥15—19

第三部分(20、21):写八儿如愿吃到了腊八粥。(吃粥)

句子分析1.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胡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

运用排比和反问,选取三个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腊八粥的态度,以点带面,说明腊八粥深受人们喜爱。

2. 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合并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的装着,大匙大匙朝嘴里塞灌呢!

“合拢”形象地写出了熬腊八粥时将材料放在一起煮得特点;“糊糊涂涂”原指对事物的认识模糊或混乱,在这里用来形容腊八粥里放的东西种类多,难以分清楚;“叹气”运用拟人,生动地描写出煮粥时发出的声音;“大碗”“大匙”“塞灌”等词描写出人们吃腊八粥时痛快淋漓的样子。对“看、闻、吃”三方面的具体描写体现了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

3. 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

夸张,写出了八儿的兴奋样儿,说明八儿喜欢腊八粥的程度之深。

4. 他一个人出出进进灶房,看到那一大锅粥正在叹气,碗盏都已预备得整齐,摆到灶边好久了,但妈妈总说时候还早。

“进进出出”一词说明八儿进出灶房的次数之多,突出了八儿等待腊八粥时迫不及待的心情。“好久”一词说明八儿等待的时间之长,同时也突出了熬腊八粥的时间之长。

5. “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

省略号表示八儿的话未说完就被母亲打断了。“才”字写出了八儿感觉自己已经等了很久很久,突出了他想吃粥的急切心情。

6. 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

神态描写:表现了八儿迫不及待的心情。“眼睛可急红了”说明八儿特别急于迟到腊八粥。

7. “那我饿了!”八儿要哭的样子。

语言描写:一个“那”字,生动地写出了八儿为了早些吃到腊八粥而撒谎的馋样儿,天真可爱又有一点狡黠,颇有童趣,让人忍俊不禁。“要哭”一词体现了八儿想吃粥的那种迫不及待的心情。

8. 你们想,妈妈的命令,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吗?

反问句: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不能设什么法来反抗母亲的命令,说明八儿的年龄小,强调八儿对腊八粥虽然望眼欲穿,但也无可奈何,只能苦苦等待。

9. 并且八儿所说的饿,也不可靠,不过因为一进灶房,就听到那锅子中叹气又象是正在嘟囔的声音,因好奇而急于想尝尝这奇怪东西罢了。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腊八粥在锅中熬煮的样子形象地展现出来。这句话写出了八儿的可爱和嘴馋。

10. “妈,妈,等一下我要吃三碗!我们只准大哥吃一碗。大哥同爹都吃不得甜的,我们俩光吃甜的也行……妈,妈,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大哥同爹只准各吃一碗;一共八碗,是吗?”

说明八儿想吃腊八粥的想法及其强烈,同时表现了他的天真可爱,让人忍俊不禁。

11. “是呀!孥孥说得对。”“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

语言描写,把八儿的天真与可爱体现得淋漓尽致,由此可以体会到妈妈对八儿的疼爱,从中可以感受到八儿与妈妈之间浓厚温馨的亲情。

12. 锅中的一切,对八儿来说,只能猜想:栗子会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吧,饭豆会煮得浑身肿胀了吧,花生仁儿吃来总已是面面的了!枣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糖若放多了,它会起锅巴……

心理描写,描写八儿猜想腊八粥的心理,为下文实际看到腊八粥做铺垫,表现出八儿憧憬、渴望的心情,写出了八儿的天真与嘴馋。破折号在这里表示意思的转折,省略号表示语意未尽。

中心思想

文章讲述了腊八那天八儿等不及要吃粥的嘴馋、对粥的猜想以及看到粥的惊异,写出了一家人温馨的氛围、其乐融融的亲情,表现出作者对普通百姓生活的热爱和对家庭亲情的眷恋。

写作练笔

作者笔下的腊八粥让人垂涎欲滴。仿照课文第1自然段,写一种你喜爱的食物吧。

内容梳理

1.联系生活实际,你能用几个词语形容一下腊八粥吗?

天天腻腻、香甜、浓稠、美味……

2.课文写了八儿的几件事?

等不及要吃粥的嘴馋;计划分粥;对粥的猜想;看到粥的惊异。

3. 画出文中描写八儿等粥的句子,说说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品析这样描写有什么好处。

(1)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运用夸张和心理描写表现八儿的高兴。)

(2)他一个人进进出出灶房,看到一大锅粥正在叹气,碗盏都已预备整齐,摆到灶边好久了……(运用动作描写表现八儿的期待。)

(3)“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运用语言描写表现八儿的焦急。省略号表示话没说完。)

(4)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神态描写)

(5)“那我饿了!”八儿要哭的样子。(神态描写表现八儿的迫不及待。)

4.文中是怎样描写腊八粥的呢?画出文中描写腊八粥的句子。

(1)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子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出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侧面描写了腊八粥天天腻腻的感觉,表现大家对腊八粥的喜爱。)

(2)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合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嘴里塞灌呢!(写出了粥的材料丰富。“叹气”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大碗大碗”“大匙大匙”是动作描写,侧面表现粥的香味诱人。)

(3)栗子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吧,饭豆会煮得浑身肿胀了吧,花生仁吃来总是面面的了!枣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糖若放多了,它会起锅巴……

(4)栗子跌进锅里,不久就得粉碎,那是他知道的。

(5)饭豆煮得肿胀,那也是往常熬粥时常见的事。

(6)花生仁脱了它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拟人)

(7)锅巴,正是围成了锅边成了一圈。

5. 在第二部分八儿等待腊八粥的过程中,他的心理是怎样变化的?

急迫→无奈→憧憬→惊讶→嫌弃

6. 第三部分中,八儿终于如愿吃上了腊八粥,作者是如何描写八儿一家吃粥的情景的?

晚饭桌边,靠着妈妈斜立着的八儿,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在他身边桌上那两支筷子,很浪漫地摆成一个十字。桌上那大青花碗中的半碗陈腊肉,八儿的爹同妈也都奈何它不来了。

“靠”“斜立”“摆”的动作描写,肚子“小鼓”的外貌描写,生动刻画出八儿吃饱了腊八粥之后十分满足的情态。“也”字强调大人小孩都吃得饱饱的,再也吃不下任何美味的食物了。

7. 文中多次写到腊八粥在锅里“叹气”,为什么要这样写?

(1)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合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拟人:“叹气”一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腊八粥在锅里煮的时候的状态。)

(2)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拟人:“有声无力”形象地写出了粥在锅中被小火慢熬的情景。)

(3)“噗……”锅内又叹了声气。(拟人:把锅里正煮着的腊八粥当作人来写,明写腊八粥“叹气”,暗指八儿等得心急。)

积累拓展

1.关于腊八的古诗

《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

【宋】陆游

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

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

多病所须惟药物,差科未动是闲人。

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

2.腊八粥的传说

相传老两口过日子,吃苦耐劳,持家节俭,省下一笔大家业,可是宝贝儿子却不争气,娶个媳妇也不贤惠,很快就败了家业,到了腊月初八这一天,小俩口冻饿交加,幸好有村人、邻居接济,煮了一锅大米、面块、豆子、蔬菜等混在一起的“杂合粥”。意思是:“吃顿杂合粥,教训记心头。” 这顿粥让小两口改掉了恶习,走上正道,靠勤恳的劳动持家,日子一天天也好起来。民间流行腊八吃粥的风俗,就是人们为了以此教训警告后人而相沿的。

练习提高

1.找出文中所有描写人物、环境的句子并摘抄。

2.你还知道春节的哪些习俗呢?和同学分享,并写一篇小段文介绍一下。

写作参考

详略得当意思是文章中详写和略写安排得恰当。文章详略得当,才能做到重点突出,主题明确。在习作中详略得当的方法主要有:明确习作主题,根据主题来选择材料,与主题密切相关的内容详写,与主题关系不失分密切的内容略写;写事的文章要突出事情的发展过程,事情的起因和结果要略写,事情的发展过程要详写。

阅读扩展

腊八粥(续)

“妈,妈,你喊哈叭出去了罢!讨厌死了,尽到别人脚下钻!”

若不是八儿脚下弃得腊肉皮骨格外多,哈叭也不会单同他来那么亲热罢。

“哈叭,我八儿要你出去,快滚罢……”接着是一块大骨头掷到地上,哈叭总算知事,衔着骨头到外面啃嚼去了。

“再不知趣,就赏它几脚!”八儿的爹,看那只哈叭摇着尾巴很规矩的出去后,对着八儿笑笑的说。

其实,“赏它几脚”的话,倘若真要八儿来执行,还不是空的?凭你八儿再用力重踢它几脚,让你八儿狠狠的用出吃奶力气,顽皮的哈叭,它不还是依然伏在桌下嚼它所愿嚼的东西吗?

因为“赏它几脚”的话,又使八儿的妈记起了许多他爹平素袒护狗的事。

“赏它几脚,你看到它欺负八儿,哪一次又舍得踢它?八宝精似的,养得它恣刺得怪不逗人欢喜,一吃饭就来桌子下头钻,赶出去还得丢一块骨头,其实都是你惯死了它!”这显然是对八儿的爹有点揶揄了。

“真的,妈,它还抢过我的鸭子脑壳呢。”其实这也只能怪八儿那一次自己手松。然而八儿偏把这话来帮助他妈说哈叭的坏话。

“那我明天就把哈叭带到场上去,不再让它同你玩。”果真八儿的爹的宣言是真,那以后八儿就未免寂寞了。

然而八儿知道爹是不会把狗带到场上去的,故毫不气馁。

“让他带去,我宝宝一个人不会玩,难道必定要一个狗来陪吗?”以下的话风又转到了爹的身上,“牵了去也免得天天同八儿争东西吃!”

“你只恨哈叭,哈叭哪里及得到梁家的小黄呢?”

“要是小黄在我家里,我早就喊人来打死卖到汤锅铺子去了。”八儿的妈说来脸已红红的!

小黄是怎么一个样子,乃值得八儿的爹提出来同哈叭相较呢?那是上隔壁梁家一只守门狗,有得是见人就咬的一张狠口。梁家因了这只狗,几多熟人都不敢上门了。但八儿的妈,时常过梁家时,那狗却象很客气似的,低低吠两声就走了开去。八儿的妈,以为这已是互相认识的一种表示了,所以总不大如别人样对这狗防备。上月子,为八儿做满八岁的生日,八儿的妈上梁家去借碓舂粑粑,进门后,小黄突然一变往日态度,毫不认账似的,扑拢来大腿腱子肉上咬了一口就走了。这也只能怪她自己,头上顶了那个平素小黄不曾见她顶过的竹簸。落后是梁四屋里人为敷上了止血药,又为把米粉舂好了事。转身时,八儿的妈就一一为他爹说了,还说那畜生连天天见面的人也认不清,真的该拿来打死起!因此一来,八儿的爹就找出一句为自己心爱这只哈叭护短的话了。

譬如是哈叭顽皮到使八儿的妈发气时,八儿的爹就把“比梁家小黄就不如了!”“那你喜欢小黄罢?”“我这哈叭可惜不会咬人!”一类足以证明这只哈叭虽顽皮实天真驯善的话来解围,自然这一类解围的话中,还夹着点逗自己奶奶开心的意味。

本来那一次小黄给她的惊吓比痛苦还多,请想,两只手正扶着一个大簸簸,而那畜生闪不知扑拢来就在你腱子肉上啃一下,怎不使人气愤?要是八儿家哈叭竟顽皮到同小黄一样,恐怕八儿的爹,不再要奶奶提议,也早做成打狗的杨大爷一笔生意了。

八儿不着意的把头转到门帘子脚边去,两个白花耳朵同一双大眼睛又在门帘下脚掀开处出现了。哈叭象是心里怯怯的,只把一个头伸进房来看里面的风色,又象不好意思似的(尾巴也在摇摆)。

“混账……”很懂事样子经过八儿一声吆喝,哈叭那个大头就不见了。

然而八儿知道哈叭这时还在门帘外边徘徊。

一九二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于北京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