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肖 > 生肖牛

两个叉是什么字爻(两个叉是什么字爻怎么念)

时间:2024-01-19 18:24:15 作者:依稀久忆 来源:网络

本文目录一览:

「解字明理」教育二字给我们哪些启示?

继往圣之学以省心,格汉字之理以鉴行

欢迎大家收看《字里行鉴》

今天我们要说的两个汉字是“教育”

纵观历史,无论是家族传承,亦或是王朝更替,都离不开教育,那么教育二字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呢?

教:教字在《说文解字》:中是这样说的 “上所施下所效也。从攴从孝。”

教字的左边是一个孝字。

孝字的上面是一个“爻”字。它暗示着我们教的契机。契机就是契合的机缘,那么教育的契机在哪里呢?

在筮书《周易》中成卦的基本符号就叫做“爻”,有交错和变化的意思。

《易•系辞下》说:“道有变动,故曰爻。......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也”

可见,这个契机就在爻的本意上,就是变化发生的时候。

《礼记•学记》中说:“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可见“有失”的时候就是契机,这个契机就是孩子犯的错误。出现错题老师为什么要打叉呢?老师笔下的那个叉就来自于爻字的启示。所以要辩证地对待孩子的错误。不是有错就不好,就拿考试来说,不要认为没考上100分就不好。我记得王金战老师说过一句话,它大致的意识是:“平常考试的目的是为了发现问题。如果一套试卷得了100分,那这套试卷你就白做了,因为你没有通过考试发现自己的问题。” 当错误出现的时候,要学会接受,承认错误不仅是一种态度,同时也会培养孩子做人、做事的担当,错误的出现恰恰是改变和提高孩子的一个契机,它是只属于孩子一个人的机缘。

孝字的下面是个“子”字,这个很好理解,就是说教育的对象是子女。而在商代之前的教字左边是爻字而不是孝字,也就是说那个时候教的格局应该更加广泛,不局限于自己人。真正体现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

之所以加了个“子”字,让“爻”字变成“孝”字,是为了帮我们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教什么呢?排在第一位的是孝之言,孝之行。为什么把孝放在第一位呢? 因为我们文化的根是家庭。而我们的根就是长辈父母。我们常说“父母在哪里,哪里就是家” 。孝,体现的是对生命、对传承、对血脉的一种敬畏。通俗点讲就是:无论你的枝长得多长,无论你的叶多繁茂,在根面前都没有任何可以骄傲的资本,因为没有根,你什么都不是。

(《幸福之道》第七章第五节的题目是“孝亲—上孝养志,中孝养色,下孝养体”。它的第一段是这样写的:“百善孝为先。在所有人际关系中,孝,是一种最实实在在的人际,是一种最根本的德性体验。)“孝之不实,人际皆虚!” 一句话,不孝之人,不可交。

教字的右边一个反文旁,它给我们揭示的是教的方式和方法,反文旁在汉代以前写作攴,形似手里拿着一根木棍,可以理解为戒尺,意思是轻轻击打。那个时候“体罚”应该是教的主要手段,“棍棒底下出孝子”应该就是从教字这里得到的灵感。但是毕竟是自家的孩子,老打也不是个办法,所以又改成了说,攴字旁就变成了反文旁。教就变成了说教。

教,文之施也。——《国语•周语》

我们来回忆一下:教字里面的“爻”字解决了“什么时候教”的问题,就是教的契机;“子”字解决了“教谁”的问题,就是教的对象。“孝”字,解决了“教什么”的问题,反文旁解决了“怎样教”的问题。

但是这些还不够,教的效果还是不够理想。于是就有了“育”字的加入。

史料上,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的著述

《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为什么要加入一个育字呢?

“育”字,下面一个“月”字,上面一个“云”字。

大家都知道,带有月字旁的字,往往都是身体的一部分,如,大脑的脑,脖子的脖,胸口的胸,小腹的腹,大腿的腿,脚丫的脚,从上到下,妥妥的月字旁。所以,月字可以理解为“肢体”。

云字的意识就是“说”。

月和云加起来就是“肢体的语言”。用身体来教育不就是身教吗?我们的先辈在教育的实践中已经深刻地体悟到,身教具有无法言说的力量。光说不练,是假把式,以身作则才更有说服力,收到的教育效果才更好。

老子把身教叫做:“行不言之教。”(郭店楚简《老子》甲本)。是他“无为”思想实践精华。

由此可见,教育二字向我阐述的教育精髓就是“言传身教,上施下效。”,

感谢大家百忙之中的守候,如果您有所感,欢迎留言。

最后呢,我把今天的分享,写成了一小段三字经,与大家共勉,欢迎大家斧正!

子有错,契机生,循其理,正其行。

百善者,孝为先,承心志,养笑颜。

教之道,育为妙,重言传,贵身教。

谢谢大家!祝大家开心幸福,喜乐平安。

易经乾卦第一之六《爻》辞原文及白话文

初九曰“潜龙勿用”,何谓也?子曰:“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

初九的爻辞说:“德高而处在隐蔽之中的龙,不要轻易地显露出来”。这里的“龙”是比喻具有高尚品德的人,而“潜龙”则表示这种人不必刻意张扬自己的德行,而应该保持低调,不要随意暴露自己。这是因为这样的人通常不会受到外界的干扰和诱惑,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淡泊,不被名利所迷惑,始终保持自己的道德和原则。因此,这句话告诫我们,德高而隐蔽的人应该谨慎行事,不要轻易显露自己,要保持谦逊、沉静和坚定,才能真正发挥出自己的作用。

九二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龙,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

九二的爻辞说:在《易经》中,龙是一种具有高贵、神秘和权威的象征,代表着尊贵、正直、勇敢和领导力等优秀品质。当人们在田野中看到龙时,就表示有机会遇到具有高尚品质和潜力的人,这些人有可能成为贵人,能够给予自己帮助和支持。因此,这里的“见龙在田,利见大人”意味着当人们在事业或人际关系方面遇到困难时,如果能够遇到具有高尚品质的人,就会得到他们的支持和帮助,从而能够解决问题,取得成功。此外,这也提示人们要时刻保持自己的德行和品质,这样才能在面临机会和挑战时,得到贵人的青睐和认可,从而获得更多的机遇和好处。

孔子说:龙是一个具有高尚品德、具备中庸之道的象征。这样的人言行可信,举止谨慎,保持真诚和纯粹,能够善待世人而不自夸,使自己的品德影响和改善周围的环境。“庸言之信,庸行之谨”强调了这样的人即使在平凡的言行中也能体现出自己的高尚品质,而“闲邪存其诚”则表示这样的人即使在闲暇时也能保持自己的真诚和正直,不会被外在的诱惑和干扰所改变。“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则是强调了这样的人有广博的德行和品质,能够以善良、正直和宽容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人和事物,从而让自己的美好品质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和追随,使周围的环境得到改善和提升。

《易经》说:“见龙在田,利见大人”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某个场合或者某个环境中,如果能够表现出高尚的品质和中庸之道,就能够得到贵族或者有权势的人的认可和支持,有利于自己的发展和提升。这也可以理解为鼓励人们在平凡的生活中,保持自己的德行和品质,以便能够赢得更多人的认可和支持。同时,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为传达了一种信仰,即认为德行高尚的人在世间必然会得到应有的回报和认可。

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何谓也?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与言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

九三的爻辞说:“乾乾”是一种刚健有力、执着坚毅的表现形式,表示君子在追求自己的目标和理想的道路上,始终保持勤奋和努力的态度。“夕惕若”则表示君子即使在夜晚也保持警惕,随时准备应对可能的危险和困难,不敢放松警惕。而“厉,无咎”则表示虽然面临困难和危险,但只要君子能够保持勤奋、努力和警惕,就能够避免危险并且没有任何损失和伤害。

孔子解释道,“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这句话强调了君子要注重自身德行和修养,要秉持忠诚和诚信的态度去进取和发展自己的事业。同时,还要注重修辞和表达能力,始终坚持真诚和正直,这样才能在自己的事业上立足并且取得成功。

其中“知至至之,可与言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表达的是对于不同人的认识和态度的建议。对于那些能够在某一领域达到极致的人,我们可以与他们交谈并请教,以获得更深入的知识和见解;而对于那些能够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和理想的人,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品德和态度,并将其视为我们自己的榜样。接着,“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是提醒人们要保持适度的自信和谦虚,无论处于什么位置,都应该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不过分自大,也不过分自卑。

最后,“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强调了在特定的环境下,应该根据时势和环境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反应,保持警惕和应对能力,这样即使面临危险或困难,也可以平安无事。

九四曰“或跃在渊,无咎”,何谓也?子曰:“上下无常,非为邪也;进退无恒,非离群也。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故无咎。

九四的爻辞说:“或跃在渊,无咎”意味着一个人在面临困难时,不应该退缩或害怕,而是要敢于跨出舒适区,接受挑战并勇往直前。这句话所表达的含义是,虽然跳跃在渊深的危险之中,但是如果心存诚信,有进取心和实践精神,最终是不会有什么损失的。

孔子解释道“上下无常,非为邪也;进退无恒,非离群也”则提醒我们,生命中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变化,我们需要时刻保持警觉,随时做出正确的决策和调整,才能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和情况。

此外,“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故无咎”则强调了个人的修养和实践能力,通过不断学习和修炼,提高自身的素养和实力,以便在面对挑战时可以做出更好的反应,化危为机,避免发生损失。

九五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

九五的爻辞说:这一段话是在阐述天人合一的观念,强调万物相互依存,各得其所,就像飞龙在天,能够引起大人的青睐一样。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是指在宇宙间万物之间存在着某种神秘的联系和相互影响,就像水会湿,火会燥,云会随着龙飞行,风会随着虎奔跑一样。圣人能够顺应天地之道,顺应众生之情,以道引导万物,使之和谐共生。因此,飞龙在天、同气相求,是表达了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核心价值观。

上九曰“亢龙有悔”,何谓也?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

上九的爻辞说:“骄傲的龙必然后悔”。在这里,“亢龙”指的是高傲自大的人。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指出这类人虽然地位高贵,但没有真正的影响力和支持者,因此往往处境孤立,行动容易失误。而“贤人在下,位而无辅”,则表示真正的贤者虽然地位卑微,但能得到人们的支持和辅助,因此行事得当,不会后悔。因此,“亢龙有悔”告诫人们不要骄傲自大,要谦虚谨慎,以免后悔。

“潜龙勿用”,下也。“见龙在田”,时舍也。“终日乾乾”,行事也。“或跃在渊”,自试也。“飞龙在天”,上治也。“亢龙有悔”,穷之灾也。乾元“用九”,天下治也。

通过象征和比喻的方式表达哲理和智慧。其中的“潜龙勿用”是说有些人具有德行和能力,但不适合显露在表面,应当隐忍而不予展示。而“见龙在田”是指在适当的时间和地点,有些人的才能应当被展现出来,能够得到成功和受到尊重。

“终日乾乾”是指君子勤奋工作,时刻保持警醒和谨慎,能够避免危险和遭受损失。“或跃在渊”是指有些人有勇气和决心去尝试自己的能力和机会,即使失败了也不会有大的损失。

“飞龙在天”是说有些人有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能力,能够在重要的位置上做出卓越的贡献。““亢龙有悔”是说当一个人或者组织处于高位但缺乏支持或者忽略了,最终会遭受失败或者遭受打击。这种情况常常被描述为“亢龙失血”,表示衰落的征兆。而“乾元用九”则是在讲天有原始之德而运用阳九的变化,说明天下大治乃势所必然。

所以,这段话的意思是要提醒人们在权力和地位方面要注意适度,既不要过于骄傲自大,也不要忽视自己的责任,要以公正和谦虚的态度来处理事情。

“潜龙勿用”,阳气潜藏。“见龙在田”,天下文明。“终日乾乾”,与时偕行。“或跃在渊”,乾道乃革。“飞龙在天”,乃位乎天德。“亢龙有悔”,与时偕极。乾元“用九”,乃见天则。

潜龙勿用”意味着阳气还在潜伏状态,不宜急于行动,需要等待时机;“见龙在田”则代表着天下文明,有大才之人出现;“终日乾乾”表示与时俱进,不断前进;“或跃在渊”意味着乾道已经到达了极点,需要革新变化;“飞龙在天”代表着处于高位,受到天德的庇佑;“亢龙有悔”则表示处于极点之后,必然会遭受灾难,需要时刻警惕。最后,天有原始之德而运用阳九主张的变化,这才合乎体现天道自燃的法则。

乾元亨者,始而亨者也。利贞者,性情也。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六爻发挥,旁通情也。时乘六龙,以御天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

乾元亨的意思是指乾卦的本初之气开始运行,通达畅顺,带来吉祥祷福。利贞则指在行事过程中保持性情纯正、稳定,以达到吉祥如意的结果。乾卦能够以美好、有益的方式,带动天下各方面的繁荣昌盛,而且不会谈及自己的利益,展现了一种高尚的品德。乾卦的特征是刚健、中正、纯粹、精良,六爻相应、相互关联,表达了情感的旁通和互通。时乘六龙是指合乎时宜,能够驾驭天时地利,实现天下大治。云行雨施则是天下万物井然有序,各得其所,实现了平衡和和谐。

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

君子以追求德行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并且每天都能够在言行中展现出自己的德行。而“潜龙勿用”则是告诫人们在一些情况下,应当隐藏自己的才能,暂时不要表现出来,等待时机成熟再发挥。这是因为有时候,过早地展现自己的才能可能会遭受反感或者遭到阻挠。因此,在适当的时候再展现自己的才能,更能够达到成功的效果。

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易》日:“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

君子学习知识要善于归纳总结,善于发问并辩证思考,待人宽容友善,行事要以仁爱为准则。《易经》中说:“在田里看到龙,有益于见到贵族大人。”这是说君子的品德和修养可以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九三,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

九三之爻,虽然重视刚健之德,但不能得中正之位,既不在上天也不在下田,因此“乾乾”爻象提醒人们在这样的时刻应该保持警惕,虽然存在危险但不会遭受灾难。

九四,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或之者,疑之也。故“无咎”。

九四爻象表示刚强而没有中正之道,既不属于天,也不属于地,也不属于人,因此出现了犹豫不决的情况,所以用“或”来表示。但这并不会导致什么损失,因为没有采取行动,所以没有咎责。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大人”是指德高望重的人,能够与天地、日月、四时、鬼神合而为一,符合宇宙的规律和道理。他们的德行既符合先天自然规律,也能够在后天生活中随时恰当地奉行自然的法则,不会违背天地的正常运行,更何况对待人类和鬼神呢?因此,“大人”能够得到天地、鬼神的庇佑,不会遭受灾祸。

“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

​“亢”在《易经》中有着多重含义,其中一个是指过于骄傲自大,只知道前进而不懂得后退;另一个是指气势盛大,犹如龙腾九天。在这句话中,“亢”指的是前者的含义,即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只有圣人才能够在前进的过程中,明白何时需要停止或者后退,知道如何守住自己的位置和身份,不会因为自己的得意和自负而最终遭受失败和丧失。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