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民俗 > 手相命理

一个火一个昆读什么(一个火一个昆读什么时候)

时间:2023-12-29 09:49:55 作者:孤独是毒 来源:网友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梓”成为起名首选缺乏想象力?古人起名也跟风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国新闻网你的名字中是否也有这样的时代烙印?

近日,广东佛山市公安局公布佛山2020年新生儿取名热门名字,男孩取名为“梓睿”的最多,已连续2年排行榜首;女孩取名最多的是“梓晴”,已连续5年排行榜首。

“佛山市公安局”微信公众号截图

在这份热门名字榜单上,“梓”字似乎成了这届家长取名的“首选”。

“佛山市公安局”微信公众号截图

不少网友觉得,现在的家长缺乏“想象力”,连孩子的名字的趋同了。

但其实,类似的名字趋同现象古已有之。可以说,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流行的名字。

甚至,就连名字的格式,都因时代而不同。

不知道你是否有过这样一个疑问——汉末三国时期的人名为何绝大多数都是单字。

比如,刘备、关羽、张飞、曹操、孙权……至于一些三字的姓名其实大多是因为姓是两个字,像诸葛亮是姓诸葛、名亮,司马懿是姓司马、名懿。

《三国演义》剧照。

后世研究认为,这样的取名格式与西汉末年王莽推动“去二名”有关,也就是提倡人们以单个汉字为名。

当然,如果具体到当时的社会环境来看,这明显受到了当时风气的影响。

有学者认为,“去二名”与儒家“二名非礼”的观念有关。西汉昭帝、宣帝以后,儒学理念渐渐扩展开来,于是“单名”在官吏、儒生中愈发常见。

一直到东晋时,这种“单名”习惯才开始有所突破,一些虚字开始用于起名。

“之”字就是在这段时间成了人们喜欢用在名中的字。

“书圣”王羲之一家的名字中,几代人都有这个“之”字。可以说是,父子兄弟数代相袭,并不避讳。

具体来说,琅琊王氏之中,六世有晏之、允之、羲之、颐之、胡之、耆之、羡之、彭之、彪之、翘之;七世有崑之、晞之、玄之、凝之、徽之、操之、献之、茂之、随之、伟之、越之、临之、望之;八世有陋之、肇之、桢之、静之、裕之、镇之、弘之、韶之、纳之、瓖之、泰之;九世有悦之、悏之、瓒之、昇之、标之、唯之、逡之、珪之;十世有秀之、延之、舆之。

其喜爱用“之”字的程度,看起来不亚于今天人们对“梓”字的执念。

帝王名臣像册之王羲之。故宫博物院官网截图

当然,这并非仅限于王羲之他家。其时,东海徐氏、琅琊颜氏、范阳祖氏、鲁郡孔氏、河间褚氏、陈留阮氏、南阳范氏、浔阳陶氏、东莞刘氏、平阳贾氏、南阳宗氏中均有数代名字用“之”的情况出现。

同时期,在“之”字外,“道”“僧”等字也颇常见于人名。

有研究认为,这些虚字或许在当时是作为“双名”中的信仰点缀,而并不具有实际人名功能。

及至唐末五代时,“彦”字成了风靡一时的取名用字。

这一点,清代赵翼已注意到了。他在《廿二史札记》中就写到“五代人多以彦为名”。

唐末有宰相徐彦章、左拾遗徐彦枢、供奉官史彦琼等等。一直到宋初,人名中带有“彦”的仍未在少数。如军校罗彦瓖、王彦昇,龙捷指挥使赵彦徽,武信军节度使崔彦进,步军指挥使靳彦明,晋阳巡检穆彦璋等。

而到宋代,以“老”“叟”“翁”“父”等字命名成一时之风。

当代学者马叙伦在《读书续记》中就说,宋人自名叟老,可谓创一时之风气……

清人赵翼也说,宋人字名则好用老字。仅以“老”字为例,有研究就列举如下名字:胡唐老、王同老、孟唐老、苏元老、王廷老、陈朝老、赵学老、杜莘老、王涣老、刘唐老、高商老、刘德老、李商老等。

此外,宋代也有以五行命名的风尚。而这一风气在明朝时,因被皇族用到排辈中,更多见于史籍记载。

电视剧《大明风华》中的朱元璋形象。

明太祖朱元璋给自己的子孙规定了颇为复杂的起名方式——不仅每一支子孙拥有固定的辈分字,名字中的最后一字还按照五行相生的顺序,固定了该字的部首。

例如,朱元璋四子朱棣一支的辈分字是“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因此,明仁宗叫朱高炽,高字辈火字旁;宣宗朱瞻基,是瞻字辈土字旁;英宗朱祁镇、代宗朱祁钰,是祁字辈金字旁;宪宗朱见深,见字辈三点水……

这种起名方式让朱家后代颇为头痛。每个人基本只有半个字是自己的,其余两个半字都规定好了。也因此,朱氏后人的名字中不乏生僻字。

以火字旁为例,周王系临安王朱勤烷、楚王系楚王朱孟烷、蜀王系永川王朱悦烯、岷王系安昌王朱定烷、唐王系唐王朱琼烃、伊王系伊王朱颙炔、郑王系郑王朱厚烷、衡王系玉田王朱厚烃……

从历史的维度看,名字终究是一个时代的表现。

近代以来,时代潮流在名字中体现愈加明显。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名字多用“军”“国”“兰”等字;“80后”中,“磊”“涛”“静”等单名盛行;“90后”则开始出现“琼瑶风”的名字……

你的名字中是否也有这样的时代烙印?

参考资料:《中国人名研究》《单名与双名:汉晋南方人名的变迁及其意义》《这届家长给孩子起名“没文化”?看古人如何取名》《汉魏人名考》《中国民间的字辈谱》

王蒙说自己耄耋加饕餮,何谓耄耋?何谓饕餮?和苏东坡有啥关系?

2020年1月15日《中国艺术报》刊登一则王蒙文集发布会的文章,86岁高龄的王蒙先生创作旺盛,他说将“以耄耋加饕餮的精神写作下去”。这真是文化人说的话。但对一般大众来说,何谓耄耋?何谓饕餮?由此又有什么引申?我想以一篇小文普及一点粗浅的文化认知。

作家王蒙

何谓耄耋(mào dié)?

来一段360百科:

耄耋(mào dié):八九十岁。耄,形声字,上形下声,音"冒"。耋,音"迭"。耄耋是指年纪很大的人。

王蒙先生86岁,恰在耄耋之年。这就称男人20岁为弱冠之年,30岁为而立之年,40岁为不惑之年,80岁为杖朝之年,90岁为鲐背之年,100岁期颐之年,80~90岁之间称耄耋之年。

这比什么老先生、老爷爷、百岁老人等叫起来有文化多了。好多地方的人当面称老年人 “老爷子”,这是比较尊重的叫法,一般被称呼的都是上了岁数的人,但具体在什么年龄却没有明晰的界限。

还会用“老头子”、“死老头子”这样的称呼,有点像“老太婆”、“死老太婆”,若用在老伴间的互称,大多数情况那是一种亲昵,这得看说话时的语调、表情。这样的称呼等同“老伴儿”。如果是不孝儿媳背后说自己公公“死老头子”,可以想象她那副丑陋、粗鄙、无知的脸孔。

耄耋老人

总之,文化人出口即是学问,出口就是典故。

耄耋老人就该是风烛残年吗?不一定!他可以鹤发童颜、精神矍铄,还可以出现一堆常用成语或形容词,都显得一般,王蒙先生用耄耋之年加饕餮精神来形容自己,这又是文化人俯拾皆是的学问。

若一般的民间老汉说,“别看我八、九十岁的年纪,却有颗十八、九岁的心”,这话说出来是个啥韵味?容易让人想到他心思太活泛了,一点也不老成持重。

何谓饕餮(tāo tiè)?

不照搬网络百科了,因为读者会自己查阅。其实对饕餮有很多不同的解释和引申。

我总有种将饕餮和暴殄天物关联起来的想法,都有贪吃、贪多无厌、挥霍浪费、令人发指的感觉,其实二者不同,暴殄天物是个标准的贬义词,若理解得好一点顶多形容自己时有些自谦之意。而饕餮则在贬义和褒义之间相差十万八千里。

饕餮纹

1、饕餮的褒义,因为苏东坡,“老饕”成了美食家的代称

我们看看饕餮好的方面,有人说享受了一场“饕餮盛宴”,这可能是真的好好大吃了一顿,用兰州话说“那叫一个满福”!

“饕餮盛宴”又比“大快朵颐”文雅一些,因为它更引申在形容艺术盛宴上,有人形容张艺谋的电影是视觉的“饕餮盛宴”,这绝对是百分百的夸赞。

那能不能用“饕餮”来形容美食家呢?不能,如果你这样说别人那不是暴露自己没修养,就是暴露自己没文化。

形容爱吃、会吃的美食家专门有个名词叫“老饕”,这来源于大“吃货”苏东坡,他先自嘲自己是“老饕”,就是说自己好吃、贪吃,我喜欢苏东坡,当然是才华与不羁,但最喜欢的就是他贪吃,贬损流放的苦旅,若发生在别的文人身上,不知产生多少愁苦忧愤之作,那就是怨天尤人的老“愤青”,苏东坡会干啥?做东坡肘子、东坡豆腐啊!

“老饕”苏东坡

这个人可爱得不一般,想起苏东坡,我总是想起张飞的虎虎生风模样,但张飞就是卖过猪肉,在成都到处可见“张飞牛肉”,他也与美食有关。张飞与李逵不同,一个粗得可爱,一个傻得气人。苏东坡将文人的儒雅与张飞这样的可爱豪放、不拘小节完美地结合起来,这样的人怎能不心胸豁达?别看苏东坡极力夸赞“三国周郎赤壁”,周瑜可没有苏东坡好玩、可爱。

苏东坡给自己起过好多别号,“老饕”就是其中之一,他对自己的好吃、贪吃毫不讳言,一点也没有偶像包袱,为此他写过《老饕赋》:

“盖聚物之夭美,以养吾之老饕。” 《老饕赋》

“老饕”一词此后便成为追逐饮食而又不失风雅的美食家的代称。

“老餮”苏东坡

2、饕餮的贬义

饕餮更多的是贬义,不仅是贪吃,更引申为贪婪、凶狠。《淮南子·兵略训》中有

“贪昧饕餮之人残贼天下,万人骚动。” 《淮南子·兵略训》

《左传》把饕餮分成两部分,饕指贪财,餮指贪吃。

“贪财为饕,贪食为餮。” 《左传》

哈哈,苏东坡没有好好研究这一条,否则他改称自己“老餮”,而不是“老饕”。“老餮(tiè)”,莫名有种“老铁”的感觉。

如果被人称为“饕餮之徒”,那可是非常严重的定性了。

饕餮

3、饕餮纹的文化象征

由饕餮产生的“饕餮纹”,常出现在九五之尊的帝王及王公贵族们使用的器具上,更多的是礼器,有一种神秘、权威的震慑力,象征权利或神力。

“饕餮纹”最早出现在良渚人的玉器上,而在进入青铜时代后得到更广泛使用。为何将“饕餮纹”装饰在象征王权、神权的器具上?这样的器具常用于古代王室贵族的祭祀、盟誓活动中,具有较强的宗教巫术色彩。

这种纹饰是一种动物头部正面形象,以鼻梁为中轴线,左、右对称,鼻梁凸出,双目巨大,炯炯有神,大嘴咧开,露出獠牙或锯齿形牙,额上有兽角。

那么饕餮是一种什么动物?可是像麒麟、龙一样,是人们设想合成出来的神兽?

是的,这些都是神话中的动物,它们的出现与原始部落的图腾崇拜、鬼神崇拜、先祖崇拜等有关。

青铜器饕餮纹

在《山海经》、《神异经》中,饕餮是一种半人半兽的组合怪物:

“饕餮,兽名,身如牛,人面,目在腋下,食人。” 《神异经·西荒经》

有的资料中说饕餮是人面羊身,所以头部的兽角是羊角,总的说来,饕餮的形象是人的面孔,牛或羊的身子,是一种吃人的、贪婪凶狠的怪兽。

4、饕餮或许是沉冤千古的忠良

《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了舜帝继位后“举十六相”、“除四凶”,就是说他上台后进行了彻底的官员大换血,新提拔任命了16个亲信,除掉了4个前任尧帝用过的重要人物,他们分别是“混沌、穷奇、杌、饕餮”,后世把他们都演化成了凶兽。司马迁距离尧舜时代太远,书写这部分当然是基于传说。

但想想历史上那么多人臣弑君,我们不一定接受人云亦云的“禅让”,可能的确是氏族社会里很多人推举舜为尧的接班人,但舜一上台就来一场大换血,并大造舆论,彻底把打击对象丑化,永世不得翻身,这就是话语权。

舜帝

但历史总会留下不同的声音,《竹书纪年》说:

“昔尧彼衰,为舜所囚也。”

《韩非子》说:

“舜逼尧,禹逼舜,汤放傑,武王伐纣。”

这里出现了“囚”、“逼”,作何理解?站在胜利者的角度,是以贤能者代替残暴昏庸者。而站在另一方面,这是犯上作乱、忤逆弑君,就看谁掌握了话语权。

历史不敢让人细细思量,如此一想,有一种汗毛倒竖的感觉。

5、饕餮真的曾经是一个人或一类人吗?

如果舜除的“四凶”是四个人,那么饕餮就是一个人,他就是一个部族的首领,舜除的不仅是他这个人,还有他整个部族。他的部落可能叫“饕餮”部落,部落图腾可能就是饕餮的形象。

这一原始社会的部落制特点在西夏李元昊时期还有明显的保留,李元昊要除异己,那是整个家族都要诛灭,比如舅舅卫慕山喜密谋叛乱,他将卫慕整个家族的人都溺河而死,他的母亲卫慕太后也被他用毒酒毒死,妻子卫慕王妃生下孩子后把母子都除掉,听起来让人血都凝固了。

李元昊

而更远古的尧舜禹时代,正是部落联盟阶段,应该也存在这样的血腥争斗。

而孔安国为《史记·五帝本纪》注云:

“缙云氏之后为诸侯,号饕餮”。

《左传·文公十八年》记载:

“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侵欲崇侈,不可盈厌,聚敛积实,不知纪极,不分孤寡,不恤穷匮,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谓之饕餮。”

也就是说,饕餮是黄帝时代一个官员缙云氏的儿子。

唐代孔颖达为《尚书》注疏:

“三苗,国名,缙云氏之后。”

这里饕餮不仅是缙云氏的后人,还指西南的三苗氏族部落。

三苗与华夏地图

6、饕餮是一种祥瑞的象征

民间素有“龙生九子”的说法,但九子究竟叫什么则说法不同,明代的杨慎将饕餮列为龙的九子之一,在《升庵集》中这样记载:

“饕餮好饮食,故立于鼎盖。”

所以饕餮纹大量出现在食器、酒器上。饕餮凶狠吗?其实在某些时候,它不是凶狠而是祥瑞,卫聚贤在《中国考古学史》上认为:

饕餮纹正面为羊头,羊面两面的为侧面鸡形,“饕餮”原为“鸡羊”之象,谐音吉祥。

饕餮盛宴

这远远超乎我的认知,但这只是一种说法。饕餮纹又大量出现在礼器和兵器上,就算看起来凶猛,我们也可以把它理解为护佑人们、震慑鬼神和敌人的保护神,这当然是“祥瑞”的象征了。

回到最初的话题,王蒙先生为何说自己“以耄耋加饕餮的精神写作下去”?这无疑是赞扬饕餮的勇猛精神与开拓进取,也是形容自己暮年壮心不已的豪迈。

综上所述,王蒙先生的一句话,启发我刨根问底的求知欲,大半夜披衣起身,写下这段粗浅的文字,只为抛砖引玉,不当之处,各位方家一笑了之,若能在评论区斧正留言,拨乱反正,更是功德无量。

参考资料:《史记》《尚书》《左传》《淮南子》《神异经》《山海经》《竹书纪年》《韩非子》《浅议饕餮及饕餮纹》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