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吉日 > 黄道吉日

王惠儒林外史(王惠儒林外史人物形象及相关情节)

时间:2024-01-21 04:17:10 作者:超甜的布丁 来源:用户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儒林外史中的荀玫为什么会堕落?与王惠有很大关系

荀玫是儒林外史中最耀眼而又陨落的非常可惜的一个人物,其主要出现在小说的第七回中,在第二十二、二十九等回之中也都有提及。描述的文字虽然不多,但其人物形象塑造的非常经典。

刚刚出场时,荀玫还只是个七岁的孩童,不到二十岁就考中了秀才,并且是名列第一。第二年录科又考了第一,参加乡试也顺利一次性通过,到京城参加会试又考了个第三名进士。真可谓是英雄出少年,少年得志,春风得意马蹄疾。

殿试过后,荀玫位列二甲,年纪轻轻就被授予了工部主事一职,还能得到周进、范进等恩师的照顾。不久后,就升任为工部员外;没过多少年,又升任为御史;在第二十二回再提及荀玫时,他已升任为两淮盐运使司盐运使。此时的荀玫,仕途一帆风顺、连连升迁,登上了人生巅峰。

然而等到二十九回时,通过他人谈论提及荀玫,才得知其已因贪赃被抓。荀玫终究还是没有经受着诱惑。

至于为什么荀玫会走上贪污受贿这条道路?直接看来就是,身处两淮盐运使司盐运使的肥差上,诱惑太大,所以贪污受贿了。如果追根溯源的话,还是能够找到一丝蛛丝马迹,可以说与王惠有很大的关系。

一、百般笼络荀玫,拉其入伙

当荀玫和王惠两人同榜考中进士后,王惠就开始百般拉拢荀玫。

第七回写到:荀进士叫长班抬开公座,自己迎了出去。只见王惠须发皓白,走进门,一把拉着手说道:“年长兄,我同你是‘天作之合’,不比寻常同年弟兄。”“不瞒年长兄说,弟还有一碗饭吃,京里房子也是我自己买的,年长兄竟搬到我那里去住,将来殿试,一切事都便宜些。”

当年在周进面前,身为举人的王惠还大肆嘲笑说自己怎么可能和一个七岁的孩童同时考中进士,如今梦真的灵验了。王惠还真与荀玫同时考取了进士。此时,王惠开始对荀玫进行百般拉拢,比荀玫要年长三十多岁,竟然还是荀玫为年长兄,一会是天作之合,一下又是同年弟兄,还为其找住所,总之就是要竭尽全力拉拢荀玫。

在王惠看来,荀玫年纪轻轻就考中了进士,又有周进、范进两位恩师照顾,将来前途必定不可限量。所以,王惠是放下身段,全力去拉拢荀玫,将来必定能通过荀玫这条人脉获得更多的利益。

而王惠是何许人也?就是一个为了搜刮民脂民膏费尽心思,具有超强敛财能力之徒。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王惠的言行必定会对荀玫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二、唆使荀玫躲避丁忧,助长其野心

殿试过后,荀玫就被授予了工部主事一职,之后又升为工部员外,没过多久,荀玫的老母亲逝世。第七回写到:

到晚,长班进来说:“荀老爷家有人到。”只见荀家家人挂着一身的孝,飞跑进来,磕了头,跪着禀道:“家里老太太已于前月二十一日归天。”荀员外听了这话哭倒在地。王员外扶了半日,救醒转来,就要到堂上递呈丁忧。

听到母亲大人逝世的消息,荀玫立刻哭倒在地,并且晕倒过去,真可谓伤心到了极点。醒来之后,就立马想到要去递呈丁忧,以便回老家为母亲大人守孝三年,以做一个儿子应尽的孝道。

可以说,此时的荀玫本性是非常好的,孝顺母亲,恪守孝道,准守礼制。然而,被王惠拉拢入伙之后,就凭王惠那副德性,只能带坏荀玫。第七回写到:

王员外道:“年长兄,这事巨再商议。现今考选科、道在即,你我的资格,都是有指望的。若是报明了丁忧家去,再迟三年,如何了得?不如且将这事瞒下,候考选过了再处。”王员外又道:“快吩咐来的家人把孝服作速换了,这事不许通知外面人知道,明早我自有道理。”

一听到荀玫母亲逝世了,按朝廷规定要丁忧,离职回老家为母亲守孝三年。王惠就开始唆使荀玫躲避丁忧,还给荀玫出些馊主意,教他隐瞒此事,又是吩咐荀家人把孝服换了。王惠真是无耻之极,硬生生的把荀玫带坏了。

受王惠言行的影响,荀玫的思想正悄悄的发生了转变。第八回写到:两位重托了金东崖去。到晚,荀员外自换了青衣小帽,悄悄去求周司业、范通政两位老师,求个保举,两位都说:“可以酌量而行。”

被王惠带坏后,荀玫为了功名利禄,还真想着如何能够躲避丁忧,开始四处去顺通关系。经过这一事,可以看出本性很好的荀玫已经受到王惠言行的影响,已经悄悄的发生改变。

​三、施与荀玫上千两银子,打开其贪婪之门

荀玫被迫要回老家丁忧,这时的王惠依旧是百般拉拢讨好荀玫,表面上是给荀玫施与援手,实则打开了荀玫的贪婪之门。第八回写到:

王员外道:“年长兄,你此番丧葬需费,你又是个寒士,如伺支持得来?况我看见你不喜里这烦剧的事,怎生是好?如今也罢,我也告一个假,同你回去,丧葬之费数百金,也在我家里替你应用,这事才好。”

从王惠的这一番话可以看出,此时的荀玫还只是个小小的京官,法定俸禄少的可怜,加上为官清廉正直,所以还是个“寒士”。王惠也知道这一点,所以就要陪荀玫一起回家,帮他处理丁忧事宜,期间的所有费用由王惠一人承担。

毕竟王惠考中举人都已经二十多年了,再加上考中进士后做官的这几年,就凭他的品行德性,早已贪得了万贯家财。所以在荀玫的母亲葬礼上,也是花费巨大。第八回写到:

“一同来家,替太夫人治丧,一连开了七日吊,司、道、府、县,都来吊纸。此时哄动薛家集,百十里路外的人,男男女女、都来看荀老爷家的丧事。”“整整闹了两个月,丧事已毕。王员外共借了上千两的银子与荀家,作辞回京。”

为了将荀玫母亲的葬礼办的风风光光,特意将排场搞得非常大,各司、道、府、县都派了官员前来吊唁,薛家集上的人们更是为之轰动。最终是整整闹了两个月,花费了上千两的银子。

母亲大人的整个葬礼活动,为荀玫赚足了面子;足够大的排场让年纪轻轻的荀玫再一次感到了权力的滋味;银子大肆挥霍,也让作为寒士的荀玫尝到了挥霍金钱的味道。

经过母亲的葬礼,也让年纪轻轻的荀玫见到王惠的实力,随随便便就借了上千两的银子给自己。在对王惠感恩戴德的同时,王惠的一言一行必然会深刻影响荀玫的价值观,必定会向王惠看齐。

当荀玫在仕途上不断升迁的过程中,受王惠潜移默化的影响,必然会在贪污受贿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当上两淮盐运使司盐运使后,无上的权力背后,更是触手可得的巨额财富,由此,荀玫被抓也就在人的意料之中了。

注: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雨之巷,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少读红楼,为你讲述不一样的名著故事。

《儒林外史》之王惠:装神弄鬼骗人,却被神鬼算定一生,可笑可悲

王惠在《儒林外史》出现得挺早的,故事也很好玩,也非常有代表性,可是很多人不了解王惠的故事。

咱们先捋一遍王惠生平。

王惠:山东兖州汶上县人,在《儒林外史》第一回出场,出场时三十多岁。

他上坟遇雨,在周进坐馆的庙里避雨。面对比自己年长二十多岁了周进,他傲慢无礼,坐上座,吃饭不让人, 吐了一地的鸡骨头鱼刺,都不带给人家打扫了。

周进说起王惠中举人的文章后面两大股写得好,王举人道:“那两股文章不是俺作的。”周进道:“老先生又过谦了。却是谁作的呢?”王举人道:“虽不是我作的,却也不是人作的。”而是自己睡着了,“五个青脸的人跳进号来,中间一人,手里拿着一枝大笔,把俺头上点了一点,就跳出去了。”“醒转来,拿笔在手,不知不觉写了出来。可见贡院里鬼神是有的。弟也曾把这话回禀过大主考座师,座师就道弟该有鼎元之分。”

看样子,这王惠是个装神弄鬼的家伙。

可是,不尽然。

当他看见周进的“小学生的仿纸上的名字是荀玫,不觉就吃了一惊。一会儿咂嘴弄唇的,脸上做出许多怪物像。”

说是正月初一日梦见看会试榜,榜上有他,那第三名也是汶上人,叫做荀玫,难道和他同榜不成!

觉得是个笑话。哈哈大笑,道:“可见梦作不得准!况且功名大事,总以文章为主,那里有甚么鬼神!”

这岂不是当场打脸?

这周进也不知道是老实,还是福至心灵,发一次坏,说:“梦也竟有准的。”梅玖也是正月初一日,梦见一个大红日头落在他头上,他这年就进了学了嘛。

王举人说:“这话更作不得准了。比如他进过学,就有日头落在他头上,象我这发过的,不该连天都掉下来,是俺顶着的了?”

这个老山东儿,一口一个“俺”,俺做的梦,就是鼎元之兆,俺梦见别人,就是个笑话,别人做的梦,那都是扯谎!

是不是谎呢?还真不好说。

荀玫这小孩也是老子积德的福报(整个薛家集就是荀老爹还算厚道 ,对老师周进也比较敬重),十几年后,不用范进照顾就考了第一名,进了学;第二年录科(获取去省城乡试资格的考试),又是第一名;乡试,高高地中了举人;赶紧进京参加会试,中了第三名进士。

明朝的规矩:举人报中了进士,即刻在下处摆起公座来升座,长班参堂磕头。

这里正磕着头,须发皓白的王惠来拜。

走进门,一把拉着手,王惠说“年长兄,我同你是‘天作之合’,不比寻常同年弟兄。”两人平磕了头,坐着,就说起昔年这一梦,“可见你我都是天榜有名。将来‘同寅协恭’,多少事业都要同做。”

王进士嫌荀玫住的地方“甚窄,况且离朝纲又远”,就叫人把荀玫的行李搬到自己在京城的房子去。

荀玫殿和王惠都授了工部主事,俸满,一齐转了员外。

一日,王惠和荀玫闲着没事让陈和甫扶乩算命,王惠得了一首《西江月》(后来印证,句句坐实),荀玫得了三个“服”字。

果然,荀玫母亲去世,王惠请假回乡帮荀玫办丧事,又借给他上千两银子,直闹了两个月,才回京。

好纳闷,王惠为啥对荀玫这么好?是慷慨吗?

回京后,王惠补了南昌太守。

前任蘧太守,年老告病,已经出了衙门,印务是通判署着。王惠到任,升了公座,各属都禀见过了。

王惠却迁延着,不肯办交接,蘧太守派儿子蘧景玉“当面相恳”。蘧景玉就是在范进幕中讲苏轼笑话的那位少年。

说到交接,王惠又“着实作难”,直到蘧公子答应把老爸的工资2000两送给他,才高兴起来。

王太守在酒席上迫不及待,问道:“地方人情,可还有甚么出产?词讼里可也略有些甚么通融?”

蘧公子说:我老爸清廉,就算有我也不知道。问我,就是‘问道于盲’了。

蘧公子见他问的都是些鄙陋不过的话,因又说起:“家君在这里无他好处,只落得个讼简刑清,所以这些幕宾先生在衙门里,都也吟啸自若。还记得前任臬司向家君说道:‘闻得贵衬衙门里,有三样声息。’”王太守道:“是那三样?”蘧公子道:“是吟诗声,下棋声,唱曲声。”

王太守大笑道:“这三样声息却也有趣的紧。”

蘧公子道:“将来老先生一番振作,只怕要换三样声息。”王太守道:“是那三样?”蘧公子道:“是戥子声,算盘声,板子声。”

王太守并不知这话是讥诮他,正容答道:“而今你我替朝廷办事,只怕也不得不如此认真。”

王惠果然苛酷无比,钉了头号戥子,算清所有余利,用板子把南昌人打得魂飞魄散,连睡梦中都是怕的,成为第一能员。

不久,宁王叛乱,升了南赣道。

宁王攻破南赣,王道台叫了一只小船,黑夜逃走。

走到大江中,遇着宁王战船,捉住王惠。没等严刑拷打,王惠极严颤抖抖的叩头道:“情愿降顺。”

宁王被王守仁一阵杀败,束手就擒。那些伪官,杀的杀了,逃的逃了。

王惠慌得只取了一个枕箱,里面几本残书和几两银子,换了百姓衣服,黑夜逃走。

路上遇到蘧景玉的儿子蘧公孙,骗了人家小朋友200两银子,跑路出家当和尚去了。

王惠善于装神弄鬼,却被陈和甫一首算定了一生,真是打脸。

他一生经营算计,处心积虑,拉拢这个,挤兑那个,为了银子丧尽天良。

没有底线的人是最可怕的人,因为他随时可以为了利益出卖朋友甚至朝廷,成为乱臣贼子。

儒林不只是一群衣冠小丑,更有国家和民族的败类。八股取仕取到这样的软骨头,怕是朱元璋没有想到的吧。

至于王惠借给荀玫银子,不过跟张敬斋给范进送房子送银子如出一辙。范进那个老头可供利用的潜在价值远远不如荀玫这个少年进士(还是第三名)高啊。

明天,咱们说说范进和张敬斋两位举人“打秋风”的故事吧,比刘姥姥去“荣国府”打秋风可好玩多了[捂脸]

儒林外史中王惠逃跑时,为什么要带着一个枕箱?

儒林外史中,作者吴敬梓在第八回精心设置了这样的一个情节,当宁王叛乱被平定后,那些个伪官都一个个被杀的杀,逃的逃,而王惠也是趁乱得以逃走,然而,奇怪的是王惠逃跑的时候,并不曾收拾一些贵重物品,只取了一个枕箱,这个枕箱里只有几本残书和几两银子。

他的这一行为确实让人匪夷所思,之前王惠拼命的搜刮百姓,大肆敛财,而逃跑时却不见他收拾金银珠宝逃,只带一个枕箱就逃走了,这是为什么?其实这个枕箱是儒林外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道具,因为它,牵出了许多重要人物和案情。

王惠带走的这个枕箱里藏着什么秘密呢?关键是这个枕箱里有一本《高青邱集诗话》。这可不是一般的书,而是一本禁书。《高青邱集诗话》之所以为禁书,不是因为这本书本身有什么问题,也没有任何诽谤朝廷的地方,就是因为“太祖恶其为人”。说白了是因为明太祖朱元璋讨厌这本书的作者高青邱,所以把他的作品都列为了禁书。

书中所提到的高青邱原型就是元末明初著名文学家高启,自号青邱子,与刘基、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明朝建立后,明太祖朱元璋征召他做官,他没有去,而是隐居起来,以教书为业。

后来,苏州知府魏观在张士诚的宫殿遗址上重修了府衙,高启作了一篇文章,因为其中有“虎踞龙盘”四字,被认为是在歌颂张士诚,忤逆当今朝廷。在魏观以“意图谋反”的罪名处死后,高启也被腰斩而亡。

在明太祖朱元璋制造的高启案的基础上,作者吴敬梓巧妙的利用王惠逃跑时留下的枕箱和其中的《高青邱集诗话》,反映出了明初朱元璋制造的血雨腥风的文字狱,同时也影射了清朝更为残暴的文字狱。

综合原著内容来看,王惠逃跑时,带走的这个枕箱及其中的《高青邱集诗话》总共有以下三点作用。

一、影射清朝文字狱

作者吴敬梓生平所处的年代为清朝康雍乾之际,其著作《儒林外史》则成于乾隆年间。文字狱经过顺治、康熙、雍正三朝的发展,到乾隆年间已经到了顶峰。别说是私藏朝廷禁书,就是随随便便摘取只言片语,就足以要了一批人的性命。

据统计,清朝乾隆年间文字狱总共发生了130多件,超过清朝前几任皇帝的总和,按乾隆皇帝在位60年计算,平均不到半个月就要拿文字狱整一批人。而遭受了文字狱之人,绝大部分以自己处死,家人亲戚流放的悲惨结局收尾。

然而,作者正是生活在文字狱最昌盛的时期,生活中每隔一段时期就有一场文字狱发生。作为一名小说家,所著文字中必然多多少少会对这一空前惨烈的文字狱有所影射。

《儒林外史》本身就是以明朝的背景来折射清朝。为影射清朝的丧心病狂的文字狱,吴敬梓特意选取了朱元璋制造的一场文字狱—高启案。

作者所写的禁书《高青邱集诗话》正是以高启事件为原型所塑造的,为了不给自己带来灾祸,即使是明朝的文字狱,也将其分成若干段来分述,还特意不写文字狱的惨状,真可谓费尽了心思。

二、为全书重要线索

就整部小说而言,是靠着一个人物带出一个人物的方式而将全书连接起来的,并且在书中又有多条线索,将其中的多个人物串联起来。王惠逃跑时,拼死带出来的枕箱便是全书的重要线索之一。

王惠带着枕箱一路逃到浙江乌镇后,在一条船上偶然遇到了一个少年,此人便是前任南昌知府蘧祐之孙、蘧景玉之子蘧来旬。经过一番谈论,两人熟悉后,蘧来旬看他缺少盘缠,便将手里的两百两银子送与了王惠,王惠便将他唯一的枕箱送给了蘧来旬。

也正是王惠的这一次相遇和赠予,既引出了全书重要人物之一的蘧来旬,也将其与这个枕箱联系起来。为此,蘧来旬的命运因为这个枕箱也是一波三折。

借助枕箱里的《高青邱集诗话》,通过添加作者名字的方式,蘧来旬成了一个“少年名士”。通过枕箱之祸,马纯上的仗义疏财,将蘧来旬与马纯上两人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经过此次的枕箱之祸,枕箱就此被销毁了,但是枕箱里的《高青邱集诗话》的故事依旧还在继续。

通过《高青邱集诗话》,又引出了卢信侯因为私藏这本禁书,被人告发之后,被官兵抓了,关进了监狱。经过庄绍光的四处找关系求人,才将卢信侯救了出来。

三、将人物命运推向高潮

通过王惠留下的这个枕箱,将蘧来旬和卢信侯两人的命运三次推向了高潮部分,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第一次是蘧来旬通过枕箱里的藏书《高青邱集诗话》,成为了“少年名士”。第八回写到:

蘧公孙听了,心里想道:“此书既是天下没有第二本,何不将他缮写成数套,添了我的名字,刊刻起来,做这一番大名?”主意已定,竟去刻了起来,把高季迪名字写在上面,下面写‘嘉兴蘧来旬先夫氏补辑。’刻毕,刷印了几百部,遍送亲戚朋友;人人见了,赏玩不忍释手。自此浙西各郡,都仰慕蘧太守公孙是个少年名士。

通过学术造假的形式,借助一部禁书,没有什么才学的蘧来旬成反而成了浙西各郡受人仰慕的“少年名士”。真是讽刺之极,作者不仅将蘧来旬讽刺一番,也借此将周围的人们都嘲笑讽刺一顿,从而将人物的命运推向了第一次高潮。

第二次是蘧来旬因为枕箱的缘故,差点惨遭横祸。第十三回写到:

宦成站在茶室门口望,听见这些话又学了一个乖。差人回来坐下,说道:“我昨晚听见你当家的说枕箱是那王大爷的。王大爷降了宁王,又逃走了,是个钦犯,这箱子便是个钦赃。他家里交结钦犯,藏着钦赃,若还首出来就是杀头充军的罪,他还敢怎样你?”宦成听了他这一席话,如梦方醒。

因为这个枕箱是王惠之物,而王是朝廷通缉的钦犯,那这个枕箱就是赃物。既然赃物是蘧来旬所有,那他就是私藏钦赃、交结钦犯,这可是要杀头充军的大罪。所以,这个衙门里的差人想勾结宦成,借此好好敲诈一下蘧来旬。

幸运的是蘧来旬有一位仗义疏财的朋友马纯上,他好说歹说花费了92两白银,拿回了枕箱,这才使蘧来旬免遭大祸。

第三次是卢信侯因为私藏禁书,差点人头落地。第三十五回写到:便附耳低言道:“因卢信侯家藏《高青丘文集》,乃是禁书,被人告发。京里说这人有武勇,所以发兵来拿他。今日尾着他在大老爷这里,所以来要这个人,不要使他知觉走了。”

卢信侯私藏禁书被人告发,中山王府派了几百名士兵定要把卢信侯缉拿归案。好在他有庄绍光这位朋友,为了救出他,庄绍光打发人进京去遍托朝里大佬,总算是把他救了出来。

注: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画家钱晔老师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雨之巷,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少读红楼,为你讲述不一样的名著故事。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