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星座 > 天蝎座

历法是什么意思(古代历法是什么意思)

时间:2024-01-22 03:17:59 作者:及時行樂 来源:网友投稿

本文目录一览:

中国人的三种历法,你了解多少?

昨天是立冬

冬是一年之末

所谓冬者,终也

《千字文》开头就说,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冬天是要好好休息,以备来年开春,开始新一年劳作的。

所以我们习惯于将一年之始放于立春,把新年过成春节。

事实上,这种以“建寅之月”为岁首的纪月法,只是古代“三正”中的一种。

也就是夏历。

其余两种则是,殷历和周历。

据传,夏历是夏朝建立时确定的历法,殷历和周历同理。

古代有所谓“三正”的说法,分别以三个不同的月份作为“正月”。

正月,顾名思义,一年的第一个月。秦朝时,为了避讳秦始皇的名字,又叫“端月”。

我们现在过的农历,其实是按照夏历来的。

而周历通常以冬至所在的建子之月(我们农历的十一月)为正月;殷历则以建丑之月(农历十二月)为正月。

换句话说,一年之始并不一定在春。

也可能在冬。

由于三正岁首的月建不同,四季也就随之而异。周历比殷历早一个月,比夏历早两个月。

这里有一份夏历、周历、殷历的季节对应表:

图自/王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说到三正,就不得不提“月建”的观念。

像上文所说的「建寅之月」「建子之月」,其实就是把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和十二个月一一对应,称为月建。

比如,通常把冬至所在的农历十一月,称为建子之月,由此顺推,农历十二月为建丑之月,正月为建寅之月,二月为建卯之月,直到十月为建亥之月。

所以有时候,古人也会以月建来代称月份,这点在古代诗歌中很常见。

南北朝诗人庾信,在《哀江南赋》的序言里就说:“粤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大盗移国,金陵瓦解。”这个建亥之月,就是农历十月。

但正因为古有三历,所以在不同的朝代,会使用不同的历法。

秦始皇大一统后,也统一了历法,把我们现在的农历十月(建亥之月)当作岁首。

所以,秦朝人的新年在农历十月。(但并不在立冬这天。)

汉初沿用秦制。直到汉武帝时,才改用太初历,以“建寅之月”为岁首,也就是我们现在的正月。

此后,除了汉朝末年的王莽和三国时的魏明帝改用殷正,唐代武则天和唐肃宗时改用周正外,一直延续至今。

这件西周青铜器,铭文完整记录了由年、月、月相、干支日组成的时间,呈现了西周的历法 图自/北京故宫

在先秦以前,因为历法的不同,各个文字典籍里记述的月份其实也和我们理解上的有区别。

比如《春秋》《孟子》多用周历,《楚辞》《吕氏春秋》多用夏历,《诗经》则要看具体篇章。

《孟子·梁惠王上》:“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周历的七八月相当于我们传统农历的五六月,正是禾苗需要雨水的时候。所以可见,这里用的是周历。

《诗经·小雅·四月》:“四月维夏,六月徂暑”“秋日凄凄,百卉具腓”“冬日烈烈,飘风发发”,和我们对四季的体验相吻合,很明显用的就是夏历。

《诗经·豳风·七月》是夏历和周历并用,说到“七月”时是夏历,“一之日”等就是周历。

古代历法,其实是根据天文来制定的。

比如,北斗七星,古人用它来辨方向,定季节。

所以当斗柄指北时,天下皆冬。

北斗七星示意图 图自/网络

斗柄就是北斗七星里连成勺柄的三颗星,玉衡、开阳、瑶光,古人把它们这个组合成为杓。

多说一句,剩下的四颗星,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组成斗身,古代称为“魁”。

杓和魁构成了北斗七星,要是按照西方天文学来划分,北斗七星属于大熊座。

组成大熊座尾巴的北斗七星,以及小熊座尾巴的北极星

图自/网络

沿着勺身最前端的天璇和天枢连成直线,并延长五倍,就能找到北极星。

古人极其重视这颗星。

听名字就知道了,《尔雅·释天》就已经记载,北极星又叫“北辰”。《论语》中更将它比喻为帝星,“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所以,北极星还有一个大家更熟悉的名字,紫微星。

五代 敦煌卷子紫微垣星图局部 图自/敦煌莫高窟藏经洞

紫微星一词频频出现在各种观相、占卜和修仙典籍中。譬如“北极星在紫微宫中,一曰北辰,天之最尊星也。其纽星天之枢也。天运无穷,而极星不移。”

可见,北极星在古人眼中是固定不变的。

所以围绕着它四季轮转的北斗七星,就会在不同季节、夜晚不同的时间出现在天空的不同方位,也就成了辨方向、定季节的最好依据。

《天开寿域南极图·紫微天宫》 图自/台北故宫

在古代,月建通常和北斗七星联系在一起。

东汉许慎的《说文》中,十二地支每个字的解释就和月份联系在一起。

月建中的“建”,解释为“斗建”。

换句话说,月建的这十二支,代表北斗七星斗柄所指的十二个不同方位。

立冬所在的农历十月,斗柄指西北,所以为建亥之月。以后斗柄每月移指一个方位,十二个月周而复始。

所以也就出现了,斗柄轮转一周天,人间就过去了一整年。

不过这种看法,很早就被推翻了。

南北朝的天文学家祖冲之、清朝的天文学家梅文鼎都指出,月建和斗柄所指的方位没有关系。

梅文鼎(1633-1721)

清初天文学家、数学家,为清代“历算第一名家”和“开山之祖”,被世界科技史界誉为与英国牛顿和日本关孝和齐名的“三大世界科学巨擘”。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我们对季节的文化认知,仍蕴含着早期农业文明的作息。

早先夏历的制定实行,是最贴近我们真实感受的,也最遵循农业种植的气候规律,所以在历时商周春秋战国的变更后,再次回归。

之所以,后续出现殷历与周历的更迭,其实是与天的人为授意。

夏朝以建寅之月为岁首,到了殷商则以建丑之月为岁首,替代殷商的周朝便替换成建子之月。

这就是古代皇权交替,受命于天的象征,要“更正朔,易服色”,表明正统地位。

所以,在中国传统文化意义中,立冬,并不仅仅只是节气。

撰文:子之

审稿:古一翻、大力

图片:除特殊备注之外,其他图片均来自摄图网

参考文献:王力主编《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年9月

玛雅文明有多发达?其中他们的“天文历法”,真是“神乎其技”

玛雅文明,是现代分布于现今墨西哥东南部、危地马拉、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和伯利兹国家的丛林文明。玛雅文明与印加帝国及阿兹特克帝国并列为“美洲三大文明”,这其中,阿兹特克帝国与玛雅文明位于中美洲;印加帝国位于南美洲安第斯山一带。

约翰史蒂芬开创了现代人探知玛雅文明的先河,自十九世纪开始,许多西方学者投入到了玛雅文化的研究之中。在这片荒芜的城市遗址中,一些样式与现代建筑截然不同的古建筑,吸引了考古人员的注意。提到玛雅文化中的标志性建筑,非帕伦克遗址莫属了。

根据碳同位素测定,这处建筑始建于公元二百五十年。该遗址位于玛雅遗址群中心区域,建筑的形式和构造比较符合玛雅建筑的形制。在帕伦克遗址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一座玛雅王族的宫殿,这座宫殿的主体是由大厅、中庭及走廊构成,在中庭之外还有许多宫室建筑。

考古人员在宫殿遗址附近发现了若干座不明用途的金字塔,这些金字塔分别位于宫殿的东、南、西、北四方位交叉线上,考古人员推测这些金字塔的作用是天文观测。在其他遗址群中,亦发现了与宫殿遗址类似的天文观测建筑。

上世纪三十年代,美国考古学家奥利佛来到乌阿克萨遗址进行考察,在考察过程中,奥利佛发现了一个独特的建筑布局。该建筑遗址位于一座金字塔的对面,总共由三座造型相当的宫殿建筑构成,而在金字塔与这座建筑之间,建有一座低矮的石坛,坛上有一块石头雕刻的表盘。

由于此行另有考察目标,所以奥利佛并未对该石表进行深入研究。回国之后,奥利佛始终对这件事耿耿于怀,于是,四年后奥利佛再次来到玛雅遗迹,决心揭开隐藏在石表中的奥秘。为了揭秘,奥利佛准备了经纬仪。在将经纬仪放在矮坛上后,奥利佛分别测定了石表与对面三座宫殿门洞中线的距离和角度。

令人惊讶的是,石表与三座宫殿建筑刚好组成了日晷的结构。站在石表上观察日出的方向,每年夏至太阳都会从第三座宫殿的中轴线升起,冬至则会在第二座宫殿的中轴线升起,而春分和秋分这两天,太阳则会在第一座宫殿的中轴线升起。

其实,在奥利佛发现了玛雅日晷之前,墨西哥市也曾发现了一座与之类似的“阿兹台克历盘”,这座表盘同样与玛雅人的历法有关。据悉,“阿兹台克历盘”的半径约为六英尺,重量为二十四吨,表盘中央篆刻着太阳神的造像,而表盘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则分别篆刻着象征着水火风地的图形。

该表盘上详细地将每一年分成了若干个月份,每个月份又分为若干日。由此可见,玛雅人在天文学方面已有相当高的造诣,我们熟知的玛雅历是玛雅人精通天文学的体现。并且,从玛雅遗迹中出土的历史证物中可知,玛雅人使用了不止一套历法。根据用途的不同,玛雅人会使用“太阳历”或“圣年历”。

所谓“太阳历”,与现代的日历区别不大。该历法将每年分成三百六十五天,每逢四年加闰一日。不过,“太阳历”对月份的划分却与现在的月历有较大不同。“太阳历”将每一年划分成十八个月,每个月有二十天,剩余的五天则作为举行祭祀活动的“祭祀日”。

玛雅宗教所使用的“圣年历”则将一年划分为十三个月,每个月有二十天,全年仅有二百六十日。在记录日期时,玛雅人会同时使用这两套历法,用以计算宗教日。“圣年历”的测算方式非常复杂,考古学家认为该历法领先于同时期的罗马历法。

“圣年历”的循环周期为五十二年,而五十二这个数字又刚好是13(圣年历月数)与四的乘积。在玛雅哲学中,“四”这个数字是比较独特的,玛雅人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由四大元素所组成的。

从各国的考古发现中我们可以看到,世界各地的先民都曾行走在天文探索的路上,那么,可为什么玛雅人对天文学的研究如此深入呢?

考古人员认为,玛雅人缺乏夜间娱乐活动,所以,绝大多数玛雅人将夜晚的时间用于观察星象。除此之外,玛雅地区的空气质量比较好,为天文学的观测提供了便利条件。

既然,玛雅人对天文学有深入研究,为何还会迷信神明,修建数量庞大的玛雅神祗呢?

这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环境所导致的,统治者依靠神权统治玛雅人,而人民则需要一种心灵寄托。所以,玛雅文化中的宗教意识才会如此浓厚。

但是,让人们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诞生于热带丛林而不是大河流域的古代文明,玛雅文明与奇迹般地崛起和发展一样,其衰亡和消失充满神秘色彩。

公元8世纪玛雅人放弃了高度发达的文明,大举迁移。创建的每个中心城市都终止新的建筑,城市被完全放弃,繁华的大城市变得荒芜,玛雅文明一夜之间消失于美洲的热带丛林之中。

参考资料:

【《消失的玛雅文明》、《秘玛雅文明“特大都市”》】

每日一科普__历法的来历

历法的主要功能之一是安排历日。世界上不同文明创造了多种多样的历法,其中有的是纯阴历,极据朔望月安排历日:有的是纯阳历,依据太阳的回归年。还有其他形式的历法。中国古代历法为阴阳合历即把朔望月和基于太阳年而划分的节气结合起来考虑历日安排。

这种阴阳合历的历法体系迟至殷商时期就已初见,至汉代历法已有定型的文本并流传至今。

由于一个太阳年的长度约为355.2422日,一个期望月的长度约为29.5306日,两者之间没有整数倍的关系,12个朔望月的长度约为354天、较太阳年长少11~12天。因而。每隔几个包含12个朔望月的年份就要安排一个包含13个朔望月的年份,多出来的这个月称为闰月。春秋时期闰月的安排还不太规则,一般安排在年末。由于一个太阳年固定地含有12个节气和12个中气。汉代历法开始采用无中置闰法,即以没有中气的那个月份为闰月。如东汉四分历朔望月长29.53085,节气长为15.21875一日,这样,每积累32~33个朔望月将出现一次无中气月,此月为闰月,这样月份与中气相对固定。

由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不是正圆形,实际上相邻两个节气之间的时间间隔并非完全相同。以平均长度计算的节气称为平气,

而以太阳的直正黄经位置计算的节气称为定气。与此类似,朔也存在着平朔和定朔的区别。唐初改平朔为定朔,根据日、月同经的实际时刻确定朔望月的初日,节气依然为平气。 使用定朔平气注历

对传统无中气置闰规则影响不大。清代采用西洋历法,官修历书改平气为定气、定朔,即严格根据日躔行度安排节气。采用“定气”注历后,在太阳视运动较快的季节相邻两个中气的时间间隔就会短于一个朔望月的长度,由此可能出现一个朔望月中包含两个中气的情况,这样在其前或其后的月份虽无中气却不是闰月。故此,清代官修岁次历书中有多次无中气不置闰的安排。现代的农历就是沿袭了清代定朔定气计算历日。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