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星座 > 天蝎座

乌江项王庙(乌江项王庙原文翻译)

时间:2024-02-06 06:17:13 作者:落荒而逃 来源:网友投稿

本文目录一览:

李清照写了一首诗骂人,全诗没有一个脏字,到底是不是骂赵明诚?

《夏日绝句》,是南宋爱国女词人李清照创作的一首诗歌。民间传说,在南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在江宁担任知府,恰逢手下统制官王亦叛变。

赵明诚玩忽职守,明知营中有变,事先却不做防御;事后又撒手不管。抛开下属、同僚,连夜翻墙逃跑。后来,赵明诚被南宋朝廷革职。

但是不久之后,南宋朝廷又派赵明诚“知湖州”。李清照与赵明诚同行赴任,二人途经乌江“项王庙”的时候,李清照为了讽刺赵明诚,就写下了这首《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首诗中的内容,既是在赞美项羽,同时也是在嘲讽南宋当权者贪生怕死,没有气节。赵明诚因为之前有弃城逃跑的行为,听到这首诗以后羞愧难当,不久后就抑郁而终了。

《夏日绝句》的“隐藏主题”

上述都是民间传说中的记载,不过传说到底只是传说。关于李清照这首诗要表达的“隐藏主题”,可能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么简单。因为《夏日绝句》在流传中,有2个不同的版本。

一个标题为《乌江》,另外一个标题为《夏日绝句》。假如《夏日绝句》是这首诗原本的标题的话啊,那么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和创作动机,就可能比较复杂了。

根据《金石录后序》中对李清照、赵明诚夫妻二人行踪的一些相关介绍: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三月,赵明诚被罢官。

于是,李清照、赵明诚就买舟前往芜湖,先是到了姑孰镇,准备找一个地方暂住。五月,他们到达岳阳以后,这时就接到圣旨,让赵明前往湖州。

由于李清照、赵明诚二人去乌江,只能是在到达姑孰镇之前。而在那之前,还不到夏天,所以诗题叫“夏日绝句”就显得有些说不通了。

同时,这首诗如果本名叫做《夏日绝句》,那么只能说明它是写于夏日,或是诗中描述的事件是发生在夏日。前面说了,李清照写这首诗的时候,还不到夏天。

然而,项羽自刎乌江的时候,时间是在十二月,明显是冬天。既然诗中的内容,看上去和“夏日”全不相干。那么,李清照为什么要去强调“夏日”呢?

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国内一部分学者干脆以《乌江》作为这首诗唯一的标题。坚持认为李清照这首诗只是当她途经项羽庙的时候,针对历史事件和人物发表的感想。

正如唐代杜牧、北宋王安石途经此地的时候,题诗论史的行为一样。话说唐代大诗人杜牧当年在乌江写过一首七绝《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后来,过了几百年,杜牧的这首诗被北宋的王安石看到了,王安石觉得杜牧的说法不对,于是就又写了一首《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杜牧和王安石对于项羽自刎乌江这个事,明显有着不同的看法,所以隔着数百年的光阴,两人隔空就着项羽是否应当自刎乌江,打了场嘴仗。

杜牧说:大丈夫能屈能伸,只要留得江东在,就不怕没柴烧。不过王安石却说:项羽失了民心,江东的“柴”,可不愿意给他继续“烧”了。

在正常的情况下,李清照看到这二位前辈的诗歌,应该是接着他们的话茬,继续写一篇《论项羽卷土重来的可能性》,或者《论项羽该不该过江》之类的文章。

结果李清照并没有这么干,她完全无视了杜牧、王安石二位前贤的“争论”,另辟蹊径,写下了一篇《论英雄的血性与担当》。鼓励当代的人们,活着要当“人杰”,死了也要当“鬼雄”。

王立群教授为了赞扬李清照的这篇名作,引经据典地向大家介绍了“人杰”一词,出于刘邦的名言,而“鬼雄”一词则是出于屈原的诗篇。甚至认为,这首诗的思想性远超杜牧和王安石。

尽管如此,由于这首诗在主题思想上的“简单粗暴”,当代研究李清照的专家黄盛璋表示:此诗很可能是李清照在少年时期,血气方刚时的作品。

换句话来说:此乃李清照犯“中二病”时期写下的东西,思想性大于艺术性。当代有不少网友热爱此诗,认为这是一首巾帼英雄嘲笑、讽刺天下懦弱男子的诗篇,而且还不带一个脏字。

不过,事实上也许并没有这么简单。最近,又有学者拓宽了思路。从这首诗明代版本中《夏日绝句》的标题出发,考证出了一个让人“大跌眼镜”的结果。

按照某些学者的说法,这首诗如果创作于夏日,那么倒不是讽刺赵明诚和天下男儿的诗,而是讽刺赵构生母南归的诗。《夏日绝句》标题意为:立夏这天写的绝句。

绍兴十二年四月初三,是立夏之日。当时正是公元1142年的5月1日。这一天,南宋皇帝赵构的生母韦氏,带着宋徽宗的灵柩从金国启程回到了南宋。

这个日子是在上一年,也就是绍兴十一年十一月,南宋和金国签署和约时,以杀害岳飞,向金国支付巨额赔偿,割让土地为代价换来的。

李清照在听到这个消息以后,悲愤交加,于是写下了这一首“生当作人杰”。靖康之变后,宋钦宗皇后也一同被俘北上,最后全节而死,但是韦氏却活到了绍兴十二年。

因此,这首诗讽刺的更有可能是韦氏、赵构等人丧失气节的行为。假如经过上面的介绍,大家依然觉得这首《夏日绝句》,对宋王室和勋贵们的谴责不太明显的话,我们继续往下看。

李清照还有另外二则断句,其一曰:南渡衣冠欠王导,北来消息少刘琨。其二曰:南游尚怯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

这两则断句,一则是说,可惜宋王朝南渡之时,没能出一个像晋朝王导那样的人物,出来主持大局。北伐之时,又少了几个像刘琨那样“闻鸡起舞”的将军。

另外一则的意思是说:南渡之后,纵使生活在南方温暖的地带,心中也觉得寒冷。一旦想起二帝被囚在北方,便应当产生“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感觉。

这两则断句对南宋朝廷的谴责,意思就变得非常明显了。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说这首《夏日绝句》是对南宋朝廷的批判,似乎也是符合逻辑的。

结语

中国古典诗词,向来都是以含蓄、隐阔为美的。因此古人通常喜欢在诗词中大量用典。《夏日绝句》当中也有“人杰”、“鬼雄”的典故,不过比起别的诗词,这里的典故用得特别“浅”。

即使不知道刘邦的“人杰”论,也没有读到过屈原《国殇》的名句“子魂魄兮为鬼雄”,也不影响读者对李清照这首诗的理解。

与此同时,这首《夏日绝句》表达的思想也非常直白和浅显,它只是屈原《国殇》精神的一种延伸。所以有学者误认为它是李清照少年时代的作品,也就不奇怪了。

从《夏日绝句》的一些最新考证结果来看,李清照创作这首诗的目的,既不是单纯地想歌颂项羽,也不是单纯地为了讽刺自己的丈夫和天下的男儿。

李清照很有可能是听到了,韦氏将携带宋徽宗的灵柩南归的消息以后,联想到了绍兴十一年十一月,南宋和金国的议和。

再联想到了这样的议和,是以杀害岳飞、割地赔款为代价换来的,于是内心大怒,便写下了这样一首诗。其主题可以理解为她对赵构、韦氏等人丧失国格,欠缺骨气的公开批评。

李清照写了一首诗骂人,全诗没有一个脏字,到底是不是骂赵明诚?

《夏日绝句》,是南宋爱国女词人李清照创作的一首诗歌。民间传说,在南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在江宁担任知府,恰逢手下统制官王亦叛变。

赵明诚玩忽职守,明知营中有变,事先却不做防御;事后又撒手不管。抛开下属、同僚,连夜翻墙逃跑。后来,赵明诚被南宋朝廷革职。

但是不久之后,南宋朝廷又派赵明诚“知湖州”。李清照与赵明诚同行赴任,二人途经乌江“项王庙”的时候,李清照为了讽刺赵明诚,就写下了这首《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首诗中的内容,既是在赞美项羽,同时也是在嘲讽南宋当权者贪生怕死,没有气节。赵明诚因为之前有弃城逃跑的行为,听到这首诗以后羞愧难当,不久后就抑郁而终了。

《夏日绝句》的“隐藏主题”

上述都是民间传说中的记载,不过传说到底只是传说。关于李清照这首诗要表达的“隐藏主题”,可能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么简单。因为《夏日绝句》在流传中,有2个不同的版本。

一个标题为《乌江》,另外一个标题为《夏日绝句》。假如《夏日绝句》是这首诗原本的标题的话啊,那么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和创作动机,就可能比较复杂了。

根据《金石录后序》中对李清照、赵明诚夫妻二人行踪的一些相关介绍: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三月,赵明诚被罢官。

于是,李清照、赵明诚就买舟前往芜湖,先是到了姑孰镇,准备找一个地方暂住。五月,他们到达岳阳以后,这时就接到圣旨,让赵明前往湖州。

由于李清照、赵明诚二人去乌江,只能是在到达姑孰镇之前。而在那之前,还不到夏天,所以诗题叫“夏日绝句”就显得有些说不通了。

同时,这首诗如果本名叫做《夏日绝句》,那么只能说明它是写于夏日,或是诗中描述的事件是发生在夏日。前面说了,李清照写这首诗的时候,还不到夏天。

然而,项羽自刎乌江的时候,时间是在十二月,明显是冬天。既然诗中的内容,看上去和“夏日”全不相干。那么,李清照为什么要去强调“夏日”呢?

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国内一部分学者干脆以《乌江》作为这首诗唯一的标题。坚持认为李清照这首诗只是当她途经项羽庙的时候,针对历史事件和人物发表的感想。

正如唐代杜牧、北宋王安石途经此地的时候,题诗论史的行为一样。话说唐代大诗人杜牧当年在乌江写过一首七绝《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后来,过了几百年,杜牧的这首诗被北宋的王安石看到了,王安石觉得杜牧的说法不对,于是就又写了一首《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杜牧和王安石对于项羽自刎乌江这个事,明显有着不同的看法,所以隔着数百年的光阴,两人隔空就着项羽是否应当自刎乌江,打了场嘴仗。

杜牧说:大丈夫能屈能伸,只要留得江东在,就不怕没柴烧。不过王安石却说:项羽失了民心,江东的“柴”,可不愿意给他继续“烧”了。

在正常的情况下,李清照看到这二位前辈的诗歌,应该是接着他们的话茬,继续写一篇《论项羽卷土重来的可能性》,或者《论项羽该不该过江》之类的文章。

结果李清照并没有这么干,她完全无视了杜牧、王安石二位前贤的“争论”,另辟蹊径,写下了一篇《论英雄的血性与担当》。鼓励当代的人们,活着要当“人杰”,死了也要当“鬼雄”。

王立群教授为了赞扬李清照的这篇名作,引经据典地向大家介绍了“人杰”一词,出于刘邦的名言,而“鬼雄”一词则是出于屈原的诗篇。甚至认为,这首诗的思想性远超杜牧和王安石。

尽管如此,由于这首诗在主题思想上的“简单粗暴”,当代研究李清照的专家黄盛璋表示:此诗很可能是李清照在少年时期,血气方刚时的作品。

换句话来说:此乃李清照犯“中二病”时期写下的东西,思想性大于艺术性。当代有不少网友热爱此诗,认为这是一首巾帼英雄嘲笑、讽刺天下懦弱男子的诗篇,而且还不带一个脏字。

不过,事实上也许并没有这么简单。最近,又有学者拓宽了思路。从这首诗明代版本中《夏日绝句》的标题出发,考证出了一个让人“大跌眼镜”的结果。

按照某些学者的说法,这首诗如果创作于夏日,那么倒不是讽刺赵明诚和天下男儿的诗,而是讽刺赵构生母南归的诗。《夏日绝句》标题意为:立夏这天写的绝句。

绍兴十二年四月初三,是立夏之日。当时正是公元1142年的5月1日。这一天,南宋皇帝赵构的生母韦氏,带着宋徽宗的灵柩从金国启程回到了南宋。

这个日子是在上一年,也就是绍兴十一年十一月,南宋和金国签署和约时,以杀害岳飞,向金国支付巨额赔偿,割让土地为代价换来的。

李清照在听到这个消息以后,悲愤交加,于是写下了这一首“生当作人杰”。靖康之变后,宋钦宗皇后也一同被俘北上,最后全节而死,但是韦氏却活到了绍兴十二年。

因此,这首诗讽刺的更有可能是韦氏、赵构等人丧失气节的行为。假如经过上面的介绍,大家依然觉得这首《夏日绝句》,对宋王室和勋贵们的谴责不太明显的话,我们继续往下看。

李清照还有另外二则断句,其一曰:南渡衣冠欠王导,北来消息少刘琨。其二曰:南游尚怯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

这两则断句,一则是说,可惜宋王朝南渡之时,没能出一个像晋朝王导那样的人物,出来主持大局。北伐之时,又少了几个像刘琨那样“闻鸡起舞”的将军。

另外一则的意思是说:南渡之后,纵使生活在南方温暖的地带,心中也觉得寒冷。一旦想起二帝被囚在北方,便应当产生“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感觉。

这两则断句对南宋朝廷的谴责,意思就变得非常明显了。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说这首《夏日绝句》是对南宋朝廷的批判,似乎也是符合逻辑的。

结语

中国古典诗词,向来都是以含蓄、隐阔为美的。因此古人通常喜欢在诗词中大量用典。《夏日绝句》当中也有“人杰”、“鬼雄”的典故,不过比起别的诗词,这里的典故用得特别“浅”。

即使不知道刘邦的“人杰”论,也没有读到过屈原《国殇》的名句“子魂魄兮为鬼雄”,也不影响读者对李清照这首诗的理解。

与此同时,这首《夏日绝句》表达的思想也非常直白和浅显,它只是屈原《国殇》精神的一种延伸。所以有学者误认为它是李清照少年时代的作品,也就不奇怪了。

从《夏日绝句》的一些最新考证结果来看,李清照创作这首诗的目的,既不是单纯地想歌颂项羽,也不是单纯地为了讽刺自己的丈夫和天下的男儿。

李清照很有可能是听到了,韦氏将携带宋徽宗的灵柩南归的消息以后,联想到了绍兴十一年十一月,南宋和金国的议和。

再联想到了这样的议和,是以杀害岳飞、割地赔款为代价换来的,于是内心大怒,便写下了这样一首诗。其主题可以理解为她对赵构、韦氏等人丧失国格,欠缺骨气的公开批评。

周总理诞辰124年:锦绣中华,你我守护!

今天是2022年3月5日,

是周恩来总理诞辰124周年纪念日。

想起周总理生前种种,

鞠躬尽瘁,忧国忧民,

不禁心生无限感慨!

其实,历朝历代,

许多仁人志士,

都具有强烈的忧国忧民思想,

他们以国事为己任,

前仆后继,临难不屈。

诗词君觉得,

正是这种可贵的精神,

使中华民族历经劫难而不衰,

饱经风霜而长存。

至此,诗词君准备了98句爱国诗词,

每一句都饱含深切的爱国情谊,

谨以此文,缅怀敬爱的总理周恩来,

惟愿能抚慰您一片丹心!

在南开学校读书时的周恩来

1、茫茫大陆起风云,举国昏沉岂足云。

——周恩来《次皞如夫子伤时事原韵》(其一)

2、孤客天涯空涕泪,伤心最怕读新闻。

——周恩来《次皞如夫子伤时事原韵》(其二)

3、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周恩来《无题》

4、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屈原《国殇》

5、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高蟾《金陵晚望》

6、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7、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

8、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书愤五首·其一》

9、平生端有活国计,百不一试薶九京。

——黄庭坚《送范德孺知庆州》

10、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920年在法国勤工俭学时的周恩来

1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12、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

——杜牧《泊秦淮》

13、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戴叔伦《塞上曲二首·其二》

14、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陆游《病起书怀》

15、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

——于谦《立春日感怀》

16、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徐锡麟《出塞》

17、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文天祥《扬子江》

18、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二首》

19、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陆游《示儿》

20、咸言上国繁华,岂谓帝城羁旅。

——子兰《秋日思旧山》

1924年 黄埔军校的周恩来

21、谁料苏卿老归国,茂陵松柏雨萧萧。

——李商隐《茂陵》

22、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徐锡麟《出塞》

23、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

——令狐楚《少年行四首·其三》

24、范增一去无谋主,韩信原来是逐臣。

——严遂成《乌江项王庙》

25、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

26、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二百二十》

27、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文天祥《过零丁洋》

28、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

29、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陆游《书愤五首·其一》

30、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李商隐《咏史二首·其二》

周恩来与妻子邓颖超

31、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刘禹锡《金陵五题·石头城》

32、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

——陆游《金错刀行》

33、好水好山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

——岳飞《池州翠微亭》

34、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屈原《国殇》

35、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36、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徐锡麟《出塞》

37、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张耒《和端午》

38、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

——秋瑾《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

39、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40、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李益《塞下曲》

三十年代红军时期的周恩来

41、十载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

——戚继光《望阙台》

42、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43、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陆游《夜泊水村》

44、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

——梁启超《读陆放翁集》

45、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

46、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竟陆沉?

——郑思肖《二砺》

47、天子临轩赐侯印,将军佩出明光宫。

——王维《少年行四首》

48、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秋瑾维《对酒》

49、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李贺《南园》

50、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戚继光《望阙台》

1936年西安事变期间的周恩来

51、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

——秋瑾《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

52、报国无门空自怨,济时有策从谁吐。

——吴潜《满江红·送李御带珙》

53、世态便如翻覆雨,妾身元是分明月。

——文天祥《满江红》

54、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王之涣《凉州词二首》

55、汉家君臣欢宴终,高议云台论战功。

——王维《少年行四首》

56、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曹松《己亥岁二首·僖宗广明元年》

57、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犹动楚人哀!

——查慎行《三闾祠》

58、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杜甫《登楼》

59、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屈原《国殇》

60、祖国沉沦感不禁,闲来海外觅知音。

——秋瑾《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

1955年4月,参加万隆会议的周恩来。

61、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

——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

62、素臣称有道,守在於四夷。

——田锡《塞上曲》

63、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

——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

64、余亦赴京国,何当献凯还。

——孟浩然《送陈七赴西军》

65、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

——戎昱《咏史》

66、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高适《送李侍御赴安西》

67、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

68、如何亡国恨,尽在大江东!

——屈大均《秣陵》

69、且凭天子怒,复倚将军雄。

——高适《塞下曲》

70、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宋之问《途中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寄崔融》

抗战时期的周恩来夫妇

71、生平未报国,留作忠魂补。

——杨继盛《就义诗》

72、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

——司空曙《贼平后送人北归》

73、缟素酬家国,戈船决死生!

——夏完淳《即事·复楚情何极》

74、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

——岑参《送人赴安西》

75、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夏日绝句》

76、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

——王维《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

77、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潘大临《江间作四首·其三》

78、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

——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79、予若洞庭叶,随波送逐臣。

——李白《送郄昂谪巴中》

80、既秉上皇心,岂屑末代诮。

——谢灵运《七里濑》

1954年7月,周恩来访问德意志共和国。新中国外交全是周总理亲自运筹。

81、舒卷江山图画,

应答龙鱼悲啸,不暇顾诗愁。

——杨炎正《水调歌头·登多景楼》

82、 故国伤心,新亭泪眼,

更洒潇潇雨。

——王澜《念奴娇》

83、谁分去来乡国事,

凄然,曾是承平两少年。

——陈洵《南乡子》

84、此生谁料,心在天山,

身老沧洲。

——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85、胡未灭,鬓先秋。

泪空流。

——陆游《诉衷情》

86、借钱塘潮汐,为君洗尽,

岳将军泪!

——陈德武《水龙吟·西湖怀古》

87、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88、万顷风涛不记苏,雪晴江上麦千车,

但令人饱我愁无。

——苏轼《浣溪沙·万顷风涛不记苏》

89、无限伤心夕照中,

故国凄凉,剩粉余红。

——夏完淳《一剪梅·咏柳》

90、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岳飞《满江红·写怀》

1960年11月周恩来总理在北京

91、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

——黄庭坚《虞美人·宜州见梅作》

92、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陆游《诉衷情》

93、今日楼台鼎鼐,明年带砺山河。

——辛弃疾《西江月·堂上谋臣尊俎》

94、可怜报国无路,空白一分头。

——杨炎正《水调歌头·登多景楼》

95、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96、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97、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岳飞《满江红·写怀》

98、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陆游《金错刀行》

1972年9月,和周恩来会见访华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

 不管时空如何转换,

我们爱国的心永远不变。

而周总理的精神,

也影响着一代一代人。

惟愿以吾辈之青春,

守护这锦绣之中华!

来源:微信公众号“诗词世界”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典故诗话102 投汨自沉,遭诬悲愤

典故诗话102

(第三辑·第一卷)

祝寿贺喜 忧愤哀乐

编者 朱升

《典故诗话》

祝寿贺喜 忧愤哀乐

(第三辑·第1卷)(22)

328投汨自沉 遭诬悲愤

【典出】《史记》卷84《屈原贾生列传》2490页: “屈原至于江滨,被(pi)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 (投)〔沉〕汨罗以死。”

汉 · 王逸 《楚辞 · 离骚叙》:“ (楚) 襄王复用谗言,迁屈原于江南。屈原放在草野,复作《九章》,援天引圣,以自证明,终不见省。不忍以清白久居浊世,遂赴汨渊自沉而死。”

【释典】屈原(约前340年——约前278年),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国人。是我国最早大诗人。初辅佐楚怀王,任左徒(参预政事,起草诏令,职位重要)、三闾大夫(掌议论,备顾问)。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富国强兵,联齐抗秦。遭到奸臣子兰、靳尚等诬陷而被贬谪,放逐江南。他披头散发,面容憔悴,身体枯瘦,壮志难酬,痛苦悲愤地在江畔行走吟诗,于是作《九章·怀沙》(《怀沙》为《九章》中的一篇)赋篇,托物咏志,抒发忧国忧民之情,但始终不为楚王理解。屈原不愿再在混浊的世道中苟活下去,于是怀抱石头就自沉汨罗江而死。

汨(mì密):汨罗江,此指湖南省境内的汨罗江。

【释义】此典指屈原被贬谪,放逐流浪,哀痛悲愤,自投汨罗江而死。后以此典:

1、比喻遭受谗毁而不能辩白之悲愤之情;

2、指触时伤古的感慨。

【典形】 沉汨、沉湘、楚江沉魄、楚泽魂、汨罗恨、三闾自沉、投汨、湘魂、湘累、招魂、三闾魂、冤气湘水回、孤臣水底魂、湘水离魂、湘水魂、葬鱼人、屈平魂怨、沉楚泽、灵均泪、沉湘人、沉楚臣、吊骚魂、汨罗魂、吊沅湘、吊湘魂、三闾沉江、楚魄。

【用典】

〔沉汨〕 宋·梅尧臣《书窜》:“莫作楚大夫,怀沙自沉汨。”

〔沉湘〕 宋·苏轼《刁景纯赏瑞香花,忆先朝侍宴,次韵》:“欲赠佳人非泛洧,好纫幽佩吊沉湘。”

〔楚江沉魄〕 宋·吴文英《澡兰香·淮安重午》:“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沉魄。”

〔楚泽魂〕 宋·陆游《夏中杂兴》:“易致商山皓,难招楚泽魂。”

〔汨罗恨〕 唐·白居易 《读史》:“乃知汨罗恨,未抵长沙深。”

〔三闾自沉〕 唐·李涉《鹧鸪词》之一:“二女虚垂泪,三闾枉自沉。”

〔投汨〕 唐·李白《书情赠蔡舍人雄》:“投汨笑古人,临濠得天和。”

〔湘魂〕 清·朱孝臧《水龙吟·麦孺博挽词》:“更大招愁赋,湘魂纵返,甚人间世?”

〔湘累〕 宋·张元干《送舒希古》:“倘复逢湘累,更与问憔悴。”

〔招魂〕 清·严遂成 《乌江项王庙》:“江上楚歌最哀怨,招魂不独为灵均。”

2020、2、7、

注:《典故诗话》共13辑,每辑2卷或3卷,每卷40个典故,基本上包括了唐诗、宋词、元曲中常用的典故。欢迎收藏或转发。

朱升2020、8、27、于漕河建银花苑

朱升2020、11、3、

乌江 霸王祠

参观完刘禹锡陋室,我们乘车直奔乌江镇霸王祠。\"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是宋代李清照的诗句,她一直歌颂着项羽,至今已有近千年。

项羽,就是在这里自刎乌江,告别了人世。人们为了纪念他、怀念他,特意在此建祠供奉,尊他为项王菩萨。每逢初一、十五,四乡八镇的人们都来参加庙会,买卖、说唱、游乐,祭奠项羽。

到了霸王祠,我们拾阶而上,\"西楚霸王灵祠\"几个大字呈现在眼前。进入祠内,两厢房内分别陈列着项羽的生平事迹,以及\"楚汉相争\"有关的成语典故,\"四面楚歌\"、\"十面埋伏\"、\"霸王别姬\"等等。

正面便是享殿,供奉着一尊高大的仿青铜霸王立身塑像,上方一匾\"叱咤风云\",门口楹联系乌江人大书法家林散之撰书:\"犹听叱咤之声外黄未坑能存孺念壮哉心鄙秦皇帝,忍见风云变色虞姬自刎专为报恩败已头抛吕马童。\"与其并列的还有我国著名书法大家赵朴初书写的楹联:\"彼可取而代之,白眼视秦皇,一时气盖人世间;汉皆已得楚乎,乌骓嗟不逝,千古风悲垓下歌。\"

更难得的是,还有一亭廊联寓意深刻,\"能受天磨真铁汉,不遭人嫉是庸才\",应出自清左宗棠之语。左宗棠八句名言,字字珠玑,特别实际,特别富有哲理,那真是一生砺练的精华、体会与感悟,其中就有这一句。

出了享殿就是墓道,一直通到霸王墓前。武士握锤,文官护笏,4对石人石兽,加之红墙\"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衬托,彰显着墓区的威严。青石砌成的圆圆墓冢,前面矗立一石碑:\"西楚霸王衣冠冢\"。说来让人伤心。就在霸王自刎的那一瞬间,汉将,包括已降汉的原楚将,竟然为了功名利禄\"五马分尸\"争抢起来,其中就有这个吕马童。

为什么林散之撰联特意点到他,说明他太不够意思了,人死天大,敬若神灵。据传,项羽战到最后一个人,身负重伤,知自己大限已到,回头看追兵,竟是自己的原部下吕马童,便说,刘邦有令得我首级者赏金封侯,你算故人,我就将头给你吧!说完自刎身亡。这吕马童根本没有人性,不念故主、故情,还疯狂地与其他汉将撕裂起霸王四肢邀功请赏封侯去了,真是小人。

当地百姓仰慕项羽,当汉兵撤走后,将战场上剩下的破碎衣服和铠甲收拾起来,挖坑掩埋在这里。后来,历代人们建祠立庙,香火不断,故称西楚霸王衣冠冢。清卢润九《读史偶评·项王墓》有诗云:\"帝业方看垂手成,何来四面楚歌声。兴亡瞬息同儿戏。从此英雄不愿生。\"

就在此时,传来钟声,\"当、当------\"是丧钟,还是警钟?人们为了纪念项羽,修建了一座钟亭,叫\"三十一响钟亭\",大钟铸有铭文,项羽死时才年仅31岁,太可惜了,为了纪念他短暂而壮烈的一生,每当初一、十五庙会,都要敲响三十一声钟罄,让钟声回荡乌江两岸,来纪念英雄。

听着钟声,看着墓上的枯草,这才刚刚八月十五哇?草怎么就枯了呢?不由吟出一首诗来:\"钟声阵阵悲如诉,古冢中秋草即枯。乌土有情埋傲骨,苍天不义罄难书。\"

到了碑林,毛主席书写的唐代诗人杜牧《题乌江亭》诗句:\"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矗立明显处,四框残砖断壁,弄得很有特色。

门上方悬有一匾\"静观自得\",四周皆为碑廊镌刻着各种碑文。其中有女书法家李圣和书写的宋代王安石《题乌江项王庙》诗句:\"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犹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同是诗文,唐人杜牧是商量,宋人王安石是疑问?可我却写诗认为:\"亘古评说无异言,千秋青史赞人完。江东父老心不负,只叹英雄未始然\",关键是项羽他没有那么做。

马克思不是算命先生,用不着假设、推理,马后炮,事后诸葛亮。任何事物都不是想象出来的,事实就是事实,事实胜于雄辩。萧何月下追韩信说得好,\"若非寒溪一夜涨,焉得汉室四百年。\"这里就涉及到一个用人问题。刘邦说过:\"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擒也。\"这才是真正决定胜负的根本原因。用人之道,是科学,是胸怀,是远大目标。

中间南面是威武不屈的项羽塑像,上书\"风骚千古\"四个大字。为此,我又作诗一首:\"霸王百战力无敌,却刎乌江献身躯。自古战争无对错,江山只是胜负局。\"

败了就败了,项羽依然是英雄。在历史的长河中,像他这样吃了败仗身首异地的人物还有关羽,他们俩死后都被天下称为英雄,特别是关羽更是死后封神,玄乎又玄乎。

其实,项羽是有机会逃走的,就连一向严谨的史学家司马迁也认识到这一点。项羽被围困的这座凤凰山下有一条小河,向东可汇入长江,名为\"驻马河\"。此时,乌江亭长正撑着一条小船在等待着他,\"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羽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而目见之!\"英雄!真乃英雄!项羽谢绝了他,就谢绝了生的希望,转身自刎乌江。据传,乌江亭长将项羽的乌骓马渡过江去,乌骓马得知主人身亡后,不食而终。从此,人们将此河改叫\"止马河\",并在此修建一亭,叫\"乌江亭\",以示纪念。

站在乌江亭内,遥望四周,不由又感慨起来,写诗言道:\"征战数年殃百姓,兵围垓下已心明。重来虽有回天地,却刎乌江求太平。\"项羽不想再打了,也不想卷土重来,他想结束战争,于是就结束了自己,把江山拱手让给了刘邦,使汉室一直延续了四百年。太平本是英雄定,不许英雄见太平。项羽就这样走了,终是天下英雄。

九口2018-10-11

热门推荐